时间:2023-03-13 11:16: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意识形态研判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网络运营发展的趋势,网络在工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保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成为了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将富饶村2020年上半年网络意识形态报告如下。
(一)突出组织建设,筑牢思想防线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村党支部始终将抓好组织建设,巩固全系统党员干部思想基础作为重要内容紧紧。坚持凝聚村党支部力量,推动村内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突出科学防治,加强防范化解
村党支部坚决提高政治站位,时刻绷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总体国家安全这根弦不放松,始终保持意识形态无小事的警惕心和警觉性,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守好网络空间主阵地。在提高前瞻性和预测力上下功夫的同时,做到观大局、察大势,耳聪目明、心若明镜,努力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不断补齐自身短板,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敏锐度。
按照××文件要求,我局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个方面问题,局党组高度重视,并于×年×月×日召开专题会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并落实整改。现将事情情况报告如下:
一、针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制有差距,未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领导班子述责报告”的问题。
整改落实情况:收到整改报告后,局党组高度重视,并及时召开会议,采取整改措施。一是局党组进一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组书记是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二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工作考核内容和在××年述职报告中单独体现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情况,完成问题整改。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我局就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领导,着力构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
局党组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一名党组成员专门分管此项工作,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了重要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工作分工明确、各相关科室积极配合,共同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二、创新方式,全力营造意识形态工作好氛围
局党组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与国土资源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与解决个别性、群体性的思想认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做好政治理论的宣传教育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个别谈心、耐心疏导、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等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入情入理、潜移默化。一是从严学习教育,营造了同频共振的良好氛围。先后6次召开党组会研究“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并建立了每月一次的“***讲堂”和两个月一次的专题研讨学习制度,班子成员带头备课作专题辅导,带头撰写学习体会交流发言,得到了干部职工的充分肯定。2016年共举办“**”*期,开展警示教育8次,上廉政党课6次,为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有力有序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从严安排部署,增强了上下联动的责任意识。市局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年中由市局党组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全市各县区国土资源局扎实开展党风廉洁建设半年督查暨集体约谈,共约谈县区局班子7个,开展单独谈话120人,发放并回收民主测评表120张,征求意见建议梳理为24条,反馈各县区领导班子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进行整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市局党组制定了《各分局各县局和市局科室主要负责人述责述廉制度》,对述责述廉对象、时间、内容、程序、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11月14—26日,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了年度全面考核,做到了年初有部署,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核。三是从严管理队伍,构建了促进工作的转化机制。严格管理干部队伍,细化完善了16项内部管理制度和科室岗位职责,有效规范了行政权力运行,构建了以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业务工作的相互转化工作机制。强化干部培训,年内共组织系统干部职工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班200多人次。积极开展系统内干部职工轮训计划,计划三年内对全体干部完成一轮轮训,2016年举办全市业务知识培训班两期,培训110人。建立完善了廉政防控预警机制,干部提拔任用前,认真落实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程序。四是从严执行规定,培养了节俭办事的良好习惯。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双十条”规定、市委“八项”规定和省厅“九项”规定,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严肃工作纪律,精简会议文件,厉行勤俭节约,切实做到正文风、改会风,转作风、树新风。严格落实干部职工廉洁自律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用制度管人管事、约束权力、有效预防腐败的内控机制逐步形成。
三、强化基础,树立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良好形象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在全系统开展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主题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将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作为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基础,强化学习教育,树立高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同时,市局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在局网站宣扬党的领导下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了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四、抓住抓重,努力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新理念
一、要深刻认识在初中生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奠基工程,对于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在上思想品德课过程中就应该着力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取向指引下,树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及灵魂的认同,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抵制不良的社会思潮的冲击,逐渐形成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免疫力,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造力。未来的一代是我们的接班人,他们能不能驾驶着社会主义中国大船朝着中国梦行驶,就在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内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否能够通过培育和加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最终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可想而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教育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2.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科学的,富有时代意义和魅力无穷的价值体系,是先进的、积极的思潮,是中华民族认同下的价值体系观念,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融合与创新。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认知和情感正在形成的阶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以理服人,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晓之以理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动之以情。在这关键阶段,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更可显示出它的现实意义。
二、牢牢抓住思想品德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多渠道并行,其中思想品德课是主渠道,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教学内化为学生个体行为的关键引导平台。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课本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兴趣,使其产生内心的激荡,从而将其内化为内心的巨大驱动力,促使其形成独立的、健康的主体精神人格,助其健康成长。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十报告所提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各个模块中体现出来,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就应该把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章节,教育学生要知道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如九年级课程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章节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宪法等观念,并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理念,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学法、守法、遵法的好公民。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脉相承。从个人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想思维和价值取向;从国家角度来看,是服务与国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成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千百万中小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后备军,就更应该强化中小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所以,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讲,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就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进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个体行为中。思想品德课承担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就成了主渠道,这个主渠道我们时刻不能放松。
三、初中思想品德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值得注意的方法和手段
1.依托信息技术,保证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现代信息技术,凭借其承载着的图像、声音、视频等感官资料,呈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应用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使教学活动立体化、信息化,创造视听新形象、新感觉,使学生获得最为强烈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丰富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时空性很强。如在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之前,笔者就用“班班通”多媒体制作的千变万化的“龙”字和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徙木为信三个历史故事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置身在一幅幅美丽课堂的蓝图之中,比起以前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效果不可同日而语,而学生对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掌握,更好地帮助学生从一分钱、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件小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行为的内化
近年来,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入,但是更多的还是注重理论层面上认知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行为中的实践和内化。当下中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缺失相当严重,如果思想品德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不把当下学生中存在诸多道德问题和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结合,逐一分析、研判,帮学生疏理好,内化掉,是非常不利于思想品德课发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渠道功效,不利于思想品德课目标任务实现的。所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要注重把学生身边的小事,校园里的小事,家庭里的小事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落空,就既有时效性,又有实效性。
3.注重加强思想品德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程度
宾县认真组织学习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确定了统一的工作思路,即明确一个认识――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实现两个目标――实现把干部群众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的目标和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获得新发展、取得新成效的目标;把握三个原则――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发挥四个作用――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文化支撑作用;落实五项工作――扎实推进理论武装、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逐渐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工作思路。
一、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突出“三个提高”
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促进理论武装工作规范有序、扎实有效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要力争实现“三个提高”。一是提高理论学习质量。以各级党委中心组为龙头,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实地调研等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建立科学的理论学习责任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学习氛围。对各级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应学的重点书籍、重点篇目,尤其是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质量。二是提高理论宣传能力。组建一支过硬的理论宣讲队伍,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中国梦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入行动。加强对宣讲队伍的培训,要定期、不定期地把教授、学者、专家请进来,举办面对面的辅导,把那些理论素养高的干部送出去,送到高等院校短期培训,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宣传能力。三是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用结合,及时将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成效。建立必要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成果奖励机制,褒奖优秀的理论人才和优秀的理论成果,对那些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对实际工作有较强指导性的理论成果要加强推广,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研究水平。
二、有力掌控舆论引导工作,突出“三个增强”
舆论引导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掌控舆论引导工作要做到“三个增强”。一是增强正能量的传播率。借助各种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大成果,把干部群众的精力凝聚到改革发展、经济建设上来;深入挖掘社会发展中的先进典型、生动事例,发挥典型对鼓舞人心、推动工作的重要作用,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增强正能量的传播率。二是增强负面消息的消减率。建立一套党委宣传部门、政府各职能部门协同作战的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做到部门联动、快速反应,公开透明、及时引导,准确研判、权威,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思想疑虑,有效化解负面影响,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始终占据舆论制高点,从而增强负面消息的消减率。三是增强网上舆情监测的掌控率。加强网络舆情采集分析、研判和监控,充分利用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捕捉新闻线索,了解社会焦点,实现及时的舆论引导。对网络上的错误观点,要组织有效的批驳和斗争,确保网络舆论可管可控,切实增强网上舆情监测的掌控率。
三、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突出“三个创建”
精神文明能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必须突出“三个创建”。一是突出文明县城创建。紧紧抓住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着力提高文明县城创建水平,努力打造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二是突出文明村镇创建。按照《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标准,大力提高文明村镇的创建力度。着力抓好“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抓好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的创建工作,利用农村文化阵地,结合民俗节日开展活动,引领农村社会生活新风尚,努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精良、人文气息浓郁的美丽乡村和宜居小城镇。三是突出文明行业创建。以创建文明单位为目标,以诚信建设为突破口,结合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重点整治食品药品、公共场所、窗口部门存在的问题,在文明单位中开展“六个一”活动,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职业素质,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塑造一流的工作秩序。
四、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突出“三个引领”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就是要通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突出“三个引领”。一是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引领社会风尚。成立党员、青年、学生、老年、巾帼等多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在全社会开展常态化的“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社会新风尚。二是以宣讲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事迹引领社会思潮。开展文明礼仪与道德模范“五进”活动,通过宣讲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生动事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领人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三是以争做美德少年引领未成年人素质提升。充分抓住学校的主阵地,开展“做美德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制作节日小报等一系列活动,引领未成年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学会爱国守法、学会明理敬人、学会助人为乐,促使其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
五、逐步强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工作,突出“三个投入”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规模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突出“三个投入”。一是投入精力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党委和政府需投入大量精力,制定详翔实的群众文化活动规划,培养一大批文化骨干人才,借助全民健身日、民俗节日等有利时机,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广场舞、团体操比赛和各种季节性的文体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二是投入资金逐渐丰富文化资源。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对文化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加大对艺术村、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阵地的建设与改造力度,加强对历史遗迹、出土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满足人民的深层次文化需求。三是投入政策壮大文化产业项目规模。投入政策扶持农民画、剪纸等传统文化产业,使其不断壮大规模,形成品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发展现有的本山传媒影视基地、红瑞包装等新兴文化产业。同时不断引入与本地文化脉络相承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消费主义;社会责任感;弱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它倡导体面消费、享乐至上的社会思潮。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资本主义市场扩张和扩大再生产的本质需要,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她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了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1]68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费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在全世界得以不断蔓延。加之在现代大众传媒的肆意宣传下,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足以引起全社会关注,它深刻着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的种种诱惑下,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尚未成熟,大学生在消费领域出现了畸形化消费和奢侈化消费的趋势。作为时代的精英力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明显的弱化趋势。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不仅是个体价值实现的关键,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消费主义为背景,加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主义的特征内涵
首先,消费主义追求无止境的极端人生价值。它是以追求无止境的体面消费和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为目标,倡导从消费中获得愉悦,并将其视为生活终极目的的人生价值观。在物质资料异常丰富的今天,消费主义倡导和鼓动社会大众以消费的多寡作为衡量个体社会价值大小的标准,鼓吹无节制的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消遣,并将其视为社会大众的生活目标。“信奉消费主义的人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用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2]170
其次,消费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它倡导“消费即人生,人生即消费”的人生哲学,无视物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不追求物品的实用性,却将物品消费背后所蕴含的符号意义无限扩大,其本质上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世间一切都是商品,都可以消费。他们认为,不仅物质生活资料、文化艺术产品、人际交往关系等可以用来消费,甚至个人的尊严、人格、甚至隐私都可以成为供人消费的对象。消费主义者将追求价值符号消费作为普遍的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们消费欲望的不断膨胀,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态度。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超越民族、种族、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比尔・麦克认为“消费主义是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3]15
再次,消费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者将人的消费价值凌驾于人和社会的其他价值之上。在物质极度丰富的现在,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更是社会大众消费欲望的生产,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感望的无限满足才是社会生产的根本所在,不断追求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讲到,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由于物质消费容易为消费者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使消费主义极具迷惑性和诱惑性,使它能迅速波及全球,成为最受普通大众追捧的、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者看来,只有无限的拥有物质财富、及时享尽天下能享之福,才是人生的真实意义。
二、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大量出台,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在近三十年里有了大幅提升,消费主义以其隐蔽性和非政治性的方式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消费主义的诱惑力是异常强大的,甚至是极难抗拒的。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中的文章谈到:“一直以来亚洲以勤劳的道德观而声名远扬,但现在又有了一个追求奢侈享乐的名声,全世界的奢侈品生产者为此感到十分欣喜。”[4]128作为消费主义的主要传播载体,电视、电脑、手机等大众传媒直接将消费主义的商业运行审美标准通过影像传递给人们,在视觉刺激这种隐蔽渗透和诱惑下,人们的消费欲望被不断拉大。由于大学生理性消费观、价值观还未稳固成熟,部分学生在受到周围各种消费因素的诱惑与影响下,理性消费被大大削弱,感性消费欲望急剧膨胀,消费行为日渐趋向感性化。在消费实践中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实践就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主要影响表现在:
1.注重物质层面的高标准消费。目前,大学生的主要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等个人日常生活消费、考级等辅助学习消费、娱乐休闲消费和日常交际消费四大方面的消费。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少数学生日益高涨的额外支出令家长们不堪重负。在学习消费和日常生活开支外,休闲娱乐和高档生活费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品牌笔记本电脑已经很普遍,新款品牌手机、数码相机动辄追逐产品的更新换代,交友应酬、高档化妆品、高档品牌服装在学生中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他们在追求消费品牌方面具有较高的忠诚度,而且在少数学生中日渐形成攀比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事实。“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下,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分看重与生活中的高消费攀比,是把青年拉向深渊的黑手。”[5]
2.注重个人享受的超前消费。作为没有独立经济收入的青年学生,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为满足个体的消费欲望,他们开始了信用卡、借记卡的提前透支消费,加之部分银行系统在各高校安排有专门的银行卡办事员驻点,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都成为“持卡族”,这种非现金交易的各种银行卡消费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消费欲望,在享受提前消费所带来的物质的同时,也使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无力偿还银行消费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手持更多的银行卡,利用“拆东墙补西墙”的还款方法勉强度日。
3.注重精神层面的时尚消费。在消费主义的不断侵蚀下,部分高校青年学生逐渐开始追求商品的时尚价值,形成攀比消费的群体效应。他们认为,消费成为一种满足个人消费欲望的手段,对消费品的无休止的时尚追求不仅能带为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还能体现他们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的优越感。在他们看来,装饰高雅的用餐环境、价格高昂的惬意饮食情调是自我品味和精致生活的选择,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泡吧、健身、品茶、旅游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青睐的新潮流。
三、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责任,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应尽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就是做好应该做的份内事情, 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集体及国家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每个社会个体对其他社会成员所承担的伦理关怀和责任义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个体认识自身所承担责任并为之身体力行的态度,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
在消费主义的严重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不再以个人支付能力为前提,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想尽一切办法来追求时尚、追赶潮流,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从而在部分学生中形成攀比消费和负债消费等现象。这种行为在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学学业的同时,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学习、生活方向的迷失,进取精神的退化,从而使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和社会、对自身的责任感不断弱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1.国家的责任意识淡薄。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注重自我物质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度低或持不屑一顾的心理,对自己的民族精华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个体应承担的责任缺乏现实牵引力和动力,最终只关注自身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个人的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害。
2.集体、公共责任意识不足。社会公共责任意识即在公共生活中尊重他人和集体的权利和自由的责任意识。在社会公共场所要充分体现公德意识,为公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爱护环境、珍惜资源。部分学生将经济收益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他们注重个人付出的回报、注重彼此间的物质攀比和个体享乐,对集体活动则淡漠处之,集体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薄弱,与他人交往时,功利性和目的性日趋浓厚,心理交往距离扩大。为应付考试、寻找工作的功利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日渐淡化。他们更关注他人和社会对自我的满足,却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付出却要求低或视而不见,过分关注自我,缺乏埋头奋斗的实干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勇气。
3.自我责任意识缺乏。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训练下,部分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一直处于被家长老师管理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的消费需要很容易被家庭满足,很少主动思考自身为什么而学习、为什么而努力,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对自身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自律意识。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前提与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自我责任意识 , 才能担负起对他人、对社会和对国家的社会责任。
四、消费主义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范畴最基本内容,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消费主义思潮的迅速蔓延,使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成为一个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路径为:
1.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现代消费观。认为消费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的、合理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消费最终目标是保障人的幸福生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理性的现代消费观是要从个体所处的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倡导健康、绿色和可持续消费的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加强对错误思朝的分析和研判,将消费道德和消费行为的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保证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将学生关注的实施难点、热点问题纳入刑事政策将于中,加强学生对世情、国情的全面了解,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个人实际的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自主性消费观。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统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结合我国实际、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形成的理论创新,是全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它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相融相通,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紧密相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社会成员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要求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责任,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说过,生活的全部高尚在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和世界全球化潮流下,要明确时代要求与社会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得以加强,才能克服在社会转型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冲击。
3.切实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熏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责任感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崇俭”、“节约”是中华传统消费价值导向的核心, 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不息繁衍的精神力量,《弟子规》中有“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道家倡导“知足知止、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儒家的“倡俭戒奢”的消费观,墨子主张“节用”的消费观,这些传统消费思想都具有生态伦理消费价值,对引导大学生适度消费、理性消费都具有重要作用。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史中,历代先哲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富裕的社会责任代代承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先贤正气,这些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精神血脉。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置传统经典文化课程、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研读”等系列活动,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防御和抵制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扩大我国主流意识的影响力。
4.注重提高当代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实践能力。责任感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主观范畴,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范畴。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养成习惯。通过多种渠道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通过志愿者活动、基层调研、社区服务、社会公益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以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养成,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相关机构和学校亦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历史文化,积极建立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他们尽可能的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励志进取教育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5.大力提升校园文化,营造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感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易于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教育人、塑造人和熏陶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广泛开展文明校园、美丽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准则中,使责任意识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律行为的引导教育,引导他们将个人成才和促进集体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自觉将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时代需求内化为个体奋斗成才的目标,形成乐观精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产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强大精神支柱,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劲推动力。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宣传媒介,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6.发挥新媒体影响力,扩大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维度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自媒体时代易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央提出“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强力措施下,广电、网络等社会媒体对消费主义进行了有效的评判、谴责与遏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化导向的作用,大力宣传社会道德楷模,倡导大学生励志学习、勇于创新的优良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流声音、正面导向和舆论强势,努力营造浓厚的网上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M].赵一凡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美)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马树林,孙晓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关键词:中国;日本;韩国;FTA;战略
一、中国的FTA战略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已成当前国际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任何国家要想经济持续发展,都不可能回避这趋势。由于经济全球化风险的同步凸显,以及在WTO框架下推行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日益困难,各国都将发展经济与贸易的视角放在地区间经济一体化上面,纷纷签署双边或多边的FTA。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必然能认识到这种趋势并且努力顺应这种趋势,使自身在这种趋势中获益。
(一)中国参与FTA历史进程
受以前“不结盟”外交思想影响,中国参与地区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较晚。直至2001年加亚太贸易协定 后,中国才正式开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十七大报告中,中国更是首次提出了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标志着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加速向前迈进。 自自由贸易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先后与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与澳大利亚、冰岛等国正积极开展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与印度、韩国、日本等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相关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二)中国参与FTA的战略目标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归因于中国对自身的清醒认识,也在于中国根据不断变化国际经济形势,能适时不断调整自身经济发展战略。中国正积极实施FTA战略,试图以方位的、多层次的方式构建自身的FTA网络。十七大报告中的FTA战略,将FTA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这对于推动中国与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从中国经济战略的角度看,中国参与FTA的总体目标可以定位为“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FTA网络,以此落实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为中国经贸发展创造条件”。
(三)中国参与FTA战略的选择路径
从当前中国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情况来看,中国参与FTA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加强战略规划,特别是要从战略层面设计参与路径、具体的参与政策策略等。
制定中国FTA战略总规划。虽然中国已明确提出实施FTA战略,但是至今仍未建立起目标明确、设计有序、措施具体可行的国家FTA战略,这种情况不利于中国及时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不利于中国最大限度获得自身需要的战略利益。为了更主动,更积极有效地参与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事务,提升中国在区域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中国必须从推动对外贸易、缓解贸易冲突、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和寻求政治利益等多角度出发制定一套总体的FTA战略规划。
成立FTA专门机构,由专门机构负责具体实施FTA战略及处理FTA相关事务。中国在正式确实了自身的FTA战略后,中国也应成立一个能够起主导和协调作用的专门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及管理FTA战略实施等有关工作。
3、加强对FTA战略的宣传,积极落实行动,加快FTA战略进程。为了更好地实施FTA战略,中国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中国政府应该大力宣传、普及FTA相关知识。
二、日本的EPA/FTA战略
日本对于何为EPA/FTA,是这样定义的:“FTA(自由贸易协定)是国家或地区旨在减少同贸易方间贸易障碍和废除外商投资服务贸易管制而签订的国际协议;EPA(经济伙伴协定)是贸易国家除了签订FTA一般内容外,更是为了放宽在投资和移民领域的限制而签订的国际协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EPA比FTA包含内容更广,EPA要求在更广的领域,比如说一切外国投资和外国移民等领域达成某种协议。这比FTA要求更高,日本的EPA战略就在于构建一种比FTA更紧密的经济联系。这也可解释为什么日本的是EPA/FTA战略,而不仅仅是单纯的FTA战略。日本作为一个以前对多边贸易不太积极的国家,作为后来其对多边贸易的日益重视和其力图实现后来居上的赶超心态,日本的这种FPA战略新思维和新实践正是为了摆脱其落后于中国、韩国等国FTA战略的真实反映。
(一)日本参与EPA/FTA历史进程
战后,在贸易立国战略指导下,日本始终坚持在GATT/WTO框架下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持怀疑态度。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冲击下,日本感到了自身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和韩国先后分别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一向以亚洲经济领导者自居的日本更是感受
到了这种危机,因此,在此后的对外经贸中,日本采取了比FTA更紧密的EPA战略,日本先后与东盟各成员国及东盟签订了经贸关系更紧密的EPA。日前,日本正在与更多的国家开展EPA/FTA相关的谈判和研究。
(二)日本FTA /EPA战略目标
实现日本经济持续繁荣(Strong economy)。 基于WTO等多边贸易体系短期内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而世界主要贸易大国都纷纷建立FTA的背景下, 日本为了摆脱“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和日本经济逐渐下滑的颓势” 这种现实困境,同时也为了避免“日本的投资贸易环境吸引力下降趋势”,日本要实现经济持续繁荣,就必须“推动同主要贸易国家缔结更高水平的经贸伙伴关系及其它类似的经贸关系协定” 。
维持日本在东亚的经济领先地位。21世纪以来,日本不仅感受到了来自美国、欧盟等传统经济对手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压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像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挑战,因此急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实现超越,促使日本积极推动FTA/EPA进程。
国家战略安全的考量。日本作为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对外资源依赖性强,因此,日本希望借经济一体化来获得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从保障资源、能源供给安全中达到日本国家经济安全的目的。
(三)日本EPA/FTA战略选择路径
根据2004年的《关于今后推进EPA的基本方针》,日本政府对于EPA的对象选拔遵循这样三个标准:一是形成对日本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二是保证日本经济持续繁荣;三是日本EPA/FTA对象实现EPA/FTA的可能性。又据《日本的FTA战略》, 其主要的选择标准有:
经济标准:贸易伙伴对象的经济规模总量和分析它们所处的发展阶段,评估通过EPA/FTA,是否能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双边的贸易、经济关系以及签订EPA/FTA对日本国内产业以及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影响。
地理标准:首先是致力于加强亚太域内经济关系,促进东亚及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然后是加强与亚太外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最后促进与世界其它国家的经贸关系。
政治外交标准:致力于与那些政治稳定、统治能力强和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建立EPA/FTA谈判,以经济关系加强友好关系,推动日本战略性经济外交的开展。
现实可能性标准:根据日本国内民意及日本敏感产品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看谈判双方是否能达成在自由贸易方面的共识。
时间标准:根据日本的市场开放能力和谈判能力、与WTO谈判的关系及与日本政治、外交和经济的关系,预测日本是否能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自由贸易。
据以上标准,日本对EPA/FTA对象进行了重点划分和规划。第一,以东亚为中心,力图在中长期内构筑起日本的领导者角色(Play a leading role )地位,这也是日本EPA战略布局的重点。第二,为保证日本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因此,日本积极开展同资源和能源大国(比如澳大利亚、印度、南美国家等)的EPA/FTA谈判。第三,开展价值观外交,构筑日本“自由、安全与繁荣之弧”。因此,美国、韩国、东盟、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这些与日本在意识形态上相同的国家在日本的FTA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韩国的FTA战略
韩国作为一个传统的以出口导向为主和对国际市场有相当依赖程度的国家,其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力,因为对国际市场是否具有足够的感知度,直接关系到韩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因此韩国对于FTA战略极其重视,这深刻地反映在其对外贸易实践中。
(一)韩国参与FTA历史进程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韩国就不断从多边贸易体制中受益。韩国一直以来都非常强调多边主义原则,对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表现得相当冷淡。但自2003年卢武铉上台后,韩国政府在恪守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与大型发达经济体的FTA谈判和签订。“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韩国政府的FTA战略基调就定位于‘同时多边行动’和‘全面的、高水准的’自由贸易协定签约原则。” 现如今,韩国已将FTA战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推动本国对外贸易和拉动本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经济战略。
(二)韩国FTA战略目标
目前,韩国在推动本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正从区域内的FTA政策转向区域外的FTA政策,为何有这种转变呢?
首先从传统国家利益方面来看,一是为了韩国的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外市场。二是增强韩国的国际影响力。韩国推行FTA战略一方面是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实,同时也是为了保证韩国国际商品市场占有率,通过FTA的签订来改善外部商贸环境,并持久增强韩国产品竞争力。
再从国际经贸易体系变化方面来看,随着国际经贸体系的急速变化,区域贸易协定在全世界广泛扩散。当前国际贸易体系的一大特点是区域贸易安排(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RTAs) 的迅速出现。RTAs的迅速增多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RTAs这种新的而且重要的贸易政策工具,这是对多边主义贸易政策的补充辅助。因此,韩国也正是从这种国际经贸体系的变化中,积极寻求区域外的FTA战略伙伴,来达到本国经济的收益最大化及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韩国FTA战略选择路径
根据韩国外交通商部 于2008年的《韩国FTA政策》来看,韩国认为应该通过FTA政策来弥补WTO的不足,其主要的贸易伙伴积极开展FTA谈判。其主要的标准有:
推动的方向是与大型发达经济体和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国家签订FTA。韩国在同周边国家比如东盟各成员国、中国、日本展开FTA谈判和签订的同时,积极推进着与大型发达经济体(欧盟、美国等)FTA协商、谈判、签订的步伐。
韩国政府所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包含的内容广泛,签订协定的成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商品领域,更是包括了新兴的服务领域、投资领域、政府调控、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等领域的内容。
广泛征求国民意见,在国民共识的基础上推进FTA进程。韩国为了推进韩国国民对FTA战略的共识,在FTA的签订中,不断提高FTA透明度,FTA签订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意见,争取取得国民共识。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2]约瑟夫·M.格里科、G.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M].王展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3]张蕴岭、沈铭辉.东亚、亚太区域合作模式与利益博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4]张彬等.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黄大慧.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东亚的崛起及其秩序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
[6]马春辉.中日韩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前景研究[ J] .东南亚纵横, 2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