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16: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体育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我的体会
第一,勤劳勤学。
要到的最早走的最晚。赶在老师之前先去领当天的报纸,然后可以打扫一下办公室的卫生,之后再看看当天的报纸,看看和老师昨天一起采写,当天见报稿子,看看编辑做了哪些修改,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笔记本上作记录,然后请教老师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写,;并找出其它报社的同源新闻,仔细对比一下,看哪个写的比较好,到底是好在那里的。这样也可以了解自己在这方面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对比才有发现。还有就是要主动与老师交流,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对于不懂的问题和知识及时的问老师,或者查资料。这样才便于自己更快的进步。“腿勤、嘴勤、耳朵长,是当记者的基本素质”。因为我是实习生,我是来学习的。所以我就必须要勤快和勤学。
第二,做好采访计划和采访笔记。
访前准备和采访计划是一个采访进行前不能不重视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哪个记者老师,在出访前必定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采访对象,只有这样,我们和采访对象才会有更多的交流,也才有可能挖到独家和更深层次的报道。如果一点都不了解的话,在采访中就可能遇到想不到的一些困难。举个例子来说,那次,王军霞来西安领跑2008安利健康跑,因为我是临时接到的通知,很匆忙的赶了过去,也没有准备,所以就失掉了依次很好的提问机会,直到现在对我而言着还是一个遗憾。对于刚刚才开始实习的我们来说,采访中的记录也是很重要的,或许老师在采访中不会记太多的笔记,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着很丰富的经验,而对于刚刚起步的我们来说,笔记对于后来的写作是大有作用的。
第三,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和认真的态度。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真的很对。就体育新闻而言,首先要懂得一定的专业术语,其次,对于各种的体育活动也得有所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刚好是欧洲杯,所以在此之前,我就做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准备:关于足球的比赛规则,以前欧洲杯的一些资料……(因为在这之前我对足球是一无所知),在比赛的那段时间,我经常凌晨起来观看比赛,仔细听解说员的解说,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就做记录,第二天再问老师,就这样,慢慢的就感觉进入正轨了。让我感觉兴奋的是,6月21号德国和葡萄牙那场球赛的稿子,老师只改动了几个关联词和几处用词不太恰当的地方,就刊发了,还有荷兰和俄罗斯的前瞻也如此。虽然和老师的稿件相比,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明显要比刚开始看比赛写稿子要好的多了,这也让我更加有了信心!第四,写作时要先思考再下笔。刚开始的这个阶段,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习采访技巧和老师们对新闻的理解和对体育赛事的见解,得向老师多提问题,也要多听听他们那些比赛的看法,看看他们是从哪个方面和角度报道的,在下笔之前,要想清楚自己这篇报道的主题是什么,只有确定了主题,理顺了思路,写稿子时自然会很快很流畅。
不足之处
知识上的缺乏,尤其是体育赛事方面的知识。因为这次是在体育部,以前对体育赛事不是特别的关注,导致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无从下手,后来一端时间,通过看比赛,翻阅书籍和老师的指导,才慢慢的了解和积累了一些知识。我觉得在以后应该对于各个方面都要关注,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知识是要在平时生活中慢慢积累的。
一,采访技巧和提问技巧的不成熟.在采访中,常会感觉自己的问题很直白,好象不会转弯一样,有时甚至感觉很生硬,所以,在提问的技巧上面,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多下功夫。
二,文章的深度不够,尤其是评论性的文章。
三,理论和实践出现脱节。
感觉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时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采写中去。同时也能明显的感受到,学校里面学的新闻理论还是很有用处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对自己大学期间学习到的新闻理念和新闻业务有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认识,在三秦都市报体育部短短一个月的实习,让我更清晰认识到记者的工作和媒体工作概况。
从实习的开始到实习的深入,再到实习的结束,我也对自己有了进一步了解,有了自己的一个理想定位,一个回校后现实的计划和打算:
1、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业外大量扩充知识面,提高自己作为一个准媒体人的素质和涵养。因为无论是采访,还是采访前和采访对象的寒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对该行业知识的了解。虽然临时准备很重要,但是也绝对不能忽视平时准备这样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平时多看些书,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学校的图书馆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知识资源,所以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起来,扩展一下自己的知识面。
3、树立信心,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的胆量。平时感觉自己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但在采访中,我感觉很多时候自己还是有点放不开,不敢大胆主动的提问,也不敢将自己不同的见解说出来。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也要抓住机会,好好锻炼自己!
[关键词] 体育消费 因素 解释结构模型法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达国家的人们用于体育消费的开支通常占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的30%~40%。我国的体育市场刚刚形成,还不完善,但我国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尤其大学生。大学生作为未来知识经济的主流,他们对物质和精神消费敢于大胆追求,锐意创新,其体育消费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问题可以合理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促进体育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二、体育消费的内容和类型
很多体育研究者对体育消费做出了定义,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总结有关体育消费的研究,认为体育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体育的需求而消费体育产品的经济活动。根据体育产品的功能,体育消费可分为参与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实物型体育消费三大类。参与型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为了身体健康、体态健美、娱乐消遣、促进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而进行的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的门票费用等;实物型体育消费就是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消费行为,如购买运动器材、运动服装、体育报纸杂志等。
三、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体育消费是一个由消费品连接消费品供货商、服务商和消费者四种对象的一个链式结构,在本文中消费者特指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但是不同类别的体育消费所涉及对象的具体内容却是不同的,根据体育产品功能的分类方法,分别考虑体育消费所涉及对象的具体内容以及影响不同类型体育消费的具体因素,最后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包含体育产品的类别、价格,消费者从事体育活动的偏好、习惯、可支配收入、性别、空闲时间,体育产品提供者的服务等。
四、因素分析及建议
1.因素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管理学领域中系统工程的技术方法,它的作用是把任意包含许多离散的,无序的静态的系统,利用系统要素之间已知的、但凌乱的的关系,揭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其基本方法是先用图形和矩阵描述各种已知的关系,在矩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运算、推导来解释系统结构的特点。利用这种方法,通过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因素的结构模型中最高级的要素是消费者的偏好和习惯,下一级的是体育产品的价格和空闲时间,次一级的是体育产品提供者的服务,更次一级的是体育产品的类别以及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最次要的因素是性别。
2.建议
由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偏好和体育活动的习惯,这两大因素都是主观因素。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加以引导:
(1)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首先,加强对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和引导。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及审美价值等认识不够。这就需要有关工作部门对体育消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体育消费。
其次,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良好的体育消费氛围与学校有紧密的关系,学校的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发展学校体育俱乐部,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大力扶持和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同时学校还要在社会多方面筹集资金,吸引各界人士投资学校体育消费,为兴趣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第三,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增加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娱乐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从中去体验体育带来的乐趣,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引导大学生为健康而投资,促进体育消费。
(2)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首先,观念的转变,针对现行的全民健身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潮流与趋势,在高等学府要大力宣传新的健康观、消费观,为体育消费推波助澜,同样,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是广泛多样性的,我们要正确引导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积极树立“花钱买健康”的正确认识。
其次,高校学生的文化层次高,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比较透彻,对体育价值观的理解也较清楚,他们对健康的消费容易产生共鸣,所以要对高校学生的主观认识进行正确的引导,来培养其体育意识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体育消费观。
大学生接受健康投资的意识还处在一种开发、引导阶段,因此,要扩大提高体育消费水平,还须在重视大学生体育兴趣、习惯的养成,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帮助其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杜国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行为与策略[J].体育科研,2001,(12):28
[2]沈:我国长三角城市居民假日体育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把“以人为本“的精神作为核心内容,深入思考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才能抓住新时代的潮流,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体育教育“人本”思想的内涵
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第三思潮中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到现在“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核心,人的作用地位和价值已经被所有人所了解。“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一切都遵从人的最大利益的原则。
高校的体育教育制度改革方向很明确,就是要把大学生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我爱好,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他们各自的特点尊重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人本”思想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愿望。
现如今高校体育教育在“人本”思想的指引下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现代高校的体育教育理念已经从原来的封建式是集体教育变为现在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化理念。如今高校都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这与“人本”教育并不冲突,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提倡以人为本,突出人的核心地位,所有的体育教育体制都应该围绕大学生来设定,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以大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参加或想学习的体育项目。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大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体育技能并且积极锻炼,才能使大学生的体育成绩得到本质的提升。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老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要求大学体育老师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并有效地融入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应把大学生的能力和爱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努力找到适合每个大学生的运动方式,加以指导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形成体育教育的一个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终极目标。
二、高校体育如何体现“人本”
高校要实现“人本”体育教育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首先要做到将人本思想彻底融入到全新的教学理论中,中国高校的现代体育教育时间不是很长,可是有经验积累的只能从30、40年前开始,先期的体育教育者经过长期的教育工作总结出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早期高校体育教育制度,我们不需要全盘否定其经验,只需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融入其中即可。从人本思想出发,转变思想适当调整体育教育的理念,废除一些笼统封建的集体性教育,增加一些灵活性高适合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同时要提升老师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适时对老师进行培养。
然后就是要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整个“人本”体育教育的发展。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上级领导部门要积极响应大学生的要求,增加一些基础的体育设施,同时开展更高层次的体育项目推广活动,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高质量运动,让大学生平时的运动不仅仅只局限在跑步打篮球等大众项目,同时还要规范体育设施开展标准的体育教学,使得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更加的标准规范更加追求完美。最后就是要在不同领域开展课程,努力向大家介绍一些新奇的体育项目并鼓励大家去实践,聘用更专业的教学老师进行教学,同时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彻底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最后,实现“人本”的体育改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合理引导原则。很多高校的体育还是没有做到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很多体育课程的安排还是学校规定的,这就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蒙上一层阴影,迫使一些学生去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运动,久而久之还会让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必须要让高校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2)全面发展的原则。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与学业相结合,达到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炼了意志的目的。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为他们安排一个合理的训练计划,要做到既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又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目标。
“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育思想是适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产物,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彻底改革高校体育教育制度,高度重视不断实践和总结,将“人本”思想作为体育教育的根本思想和核心内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洪平.《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2008.
(一)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生之所以对奥林匹克知识掌握得不够,是因为教学中教师不能较好地向学生传授奥林匹克知识,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利用奥林匹克知识的兴趣。且体育院校奥林匹克思想教育课程开设不合理,体育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二)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途径调查
通过调研,在获得奥林匹克相关知识的途径调查中,媒体是体育大学生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通过电视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有86.4%,通过网络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占84.8%,而通过学校体育课、知识竞赛、讲座、板报、宣传栏获得的占51%。
(三)在体育院校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1.高校课外文化活动的教育特性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以及参与、竞争、公平、友谊和奋斗的价值导向,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先进阵地,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与宣传工作更是责无旁贷。2.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奥林匹克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体育院校367名大学生的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在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必要性。367名体育院校大学生中有305名认为有必要在高校中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所占比例83.1%。这说明体育院校大学生渴望在课外文化活动中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
(四)在体育院校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实践措施
1.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的理论资源,推动奥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据调查,体育院校有奥林匹克专职教师与奥林匹克专业书籍,再加上与奥林匹克教研人员专家的合作,能够很好地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将奥林匹克思想更好地融入活动中。此外,院校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对广大学生进行报告讲学,使学生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的疑问去思考问题,去解决一些奥运概念方面的问题。2.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的奥运教育首先,应不断加强活动组织者的奥林匹克知识素养;其次,要慎重选拔组织活动的学生干部,并培养学生干部的实际组织能力,包括注重对学生干部进行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与讲解,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让他们及时学习先进的奥运知识,或以大讨论的形式探究奥林匹克活动如何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相结合,从而使这些学生走在普通学生的前列,更好地来组织相关内容的活动。3.奥运教育要有计划、有总结、有评价,保证奥运教育落到实处组织者要定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活动有主题,思想要明确,计划要严密。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料的积累,并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都要及时总结,及时调查了解学生的反映与动态,这样,才能看出校园文化活动是否对体育院校的奥运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若发现问题要及时改进,以确保活动的可持续进行与发展。
二、结论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的运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观念的特点、影响要素和对体育行为的积极作用,对体育教学干预方式运用的建议进行总结,达到为体育教学实践有所帮助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生 身体自我观念 体育教学 干预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对心理健康机制进行探讨的同时,也把注意力投向了各种心理干预手段的论证,这就导致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热潮。自我观念是个人成长过程中根据生活经验的不断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它由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量方面组成,其中非学业自我由身体自我、社会自我和情绪自我组成。身体自我是一种个人对自己外表和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一种观念,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一位体育学者都应该面对和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身体自我观念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结果能够很好的解释人们的各种行为现象,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对自我进行评价的过程,它基于评价系统的知识储备,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等因素的不同而导致差异存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一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知识的积累不够,生活经验和阅历较少,很难对自身做出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容易受到社会思想的影响而导致形成过激的自我认识。有关学者研究认为,最容易导致厌食症发生的年龄是20岁以前的青春期晚期,情况严重的因拒绝进食而导致体重下降50%以上,严重者则导致死亡。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身体自我观念在人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对大学生身体自我观念的形成给予一定的干预,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自我观念,使之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型人才。
二、大学生身体自我观念的形成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虽然身体自我观念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身体自我”是否能够被塑造、用什么手段来有效塑造“身体自我”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其中有一种可供采纳的方式——以体育锻炼为干预方式。在对100000名17-25岁的在校大学生的研究中表明,运动大大学生较之于不运动的大学生很少出现身体上的不适,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对未来有着足够的信心,有信心、有毅力完成某件决定完成的事;很少使用烟、酒等方式进行发泄;几乎没有自杀倾向。锻炼可以增加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对超重和肥胖的成人和儿童可能会有较大的效果,将锻炼作为其中一项临床手段,效果更佳显著。
三、体育教学干预方式的运用
(一)加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物质资料不断丰富,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遏制和社会、家庭、学校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心中形成了学习第一位的认知,这样的认知是严重畸形和错误的。很多学生想要进行体育活动,想要参加各种锻炼,但是被冠以“不学习”的罪名。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在构建学生体育锻炼良好氛围中发挥出学校的教育职能,发挥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纽带作用,让大学生能够在成长中形成体育认知观,提升学生自身自我认知能力。
(二)增强体育健康知识教育力度
但是目前存在着学校个部门落实健康体育理念并不乐观的情况,把学生的健康教育等同于快乐体验,而且体育教学中几乎不涉及健康知识的讲授,增强体育健康知识教育力度是建立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对健康知识的点滴渗透,让学生对健康真正的了解,对达到健康的方法进行总结,进而提高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应该注意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群体兴趣不尽相同,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常规教学为基本内容,以兴趣的激发为升华的体育教学模式,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完成。
(三)树立学生身体自我能力信心
很多学生由于受到体育能力感不足的影响,导致学生减少体育锻炼的频率,这一现象女生表现的较为明显。很多女生由于自尊心和好胜心较强,不愿意将自身弱点暴露出来,失败一次两次就会使她们的自信心受到挫伤,造成身体自我能力上的认知不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从而降低训练难度,对学生多一些鼓励,以增强学生锻炼的自信心,最终帮助他们树立身体自我能力的积极认知。
四、总结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现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虽然形成的理论不够完善和成熟,但是对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地导向作用,并且使健康体育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找到了具体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鸿亮.大学生身体自我观念与体育教学干预方式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2.07.
关键词 体育教师 人文精神 公共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48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qua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luted.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teracy teaching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 analysis, and summed up the suggestions teaching idea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sports teachers; humanistic spirit;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0 前言
如今高校体育教在教学中较少进行体育精神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一上课就开始传授技能,只注重技能的传递,使课堂显得过于“机械化”。以至于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一项学习技能、锻炼身体的课,看不到育人的价值,看不到体育的精神文化价值。著名教授肖川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教室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至为重要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发挥体育“育人”价值,恢复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改善当前形势下人文精神素养的缺失。让体育成为为社会、民族、国家培养真正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大学公共课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现状
1.1 人文精神教育匮乏,偏重技能教学
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体育教学界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我国学校体育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大多数体育老师仍偏重于技能教学,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一上课就是点名、准备活动、技能教学、学生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为“机械化”,毫无精神生气,唯有枯燥的练习。没有体现思想教育对体育课的重要意义,更没有体现体育运动、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生活的启示。以至于对大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体育课仅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拿到学分的一种校园文化理念。没有去领会和体验体育的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生活、人生、未来的影响。
1.2 积极性不足,思想浮躁,随意性很强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老师思想涣散,积极性不足,并且教学随意性很强。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随便对待课程,并没有按照大纲、教案进行教学。更多情况下是根据自身的想法随便上课,如:让学生自己练习,老师自己在旁边坐着、看着,甚至在旁边自己看书、打电话、自己与部分学生运动,根本就不顾全局,也不可能照顾到特殊群体。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无纪律、无组织、无引导的情况下就偷偷早退、坐在一旁玩手机、聊天。思想浮躁,单单为了完成任务,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安全。育人的使命已抛之脑后。
1.3 教学评价欠合理、欠科学、缺乏责任心
在体育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评价不合理,不负责,随便对待,不客观、科学、合理评价,而是随便对待,如:不参加考试就给及格分,有的教师甚至平时都不怎么好好给学生上课,而考试成绩比其他认真上课的老师打得高得多,所以许多同学会反映还是那个老师好,不去上课都可以打90分以上。另外就是对课堂的考勤不规范,学生爱来不来,即使老师本身自己来了,也只是呆在那里休息,完全放羊,即课堂松散。不能体现体育的价值和意义。
1.4 育人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许多教师思想中已经刻印了体育课是锻炼身体的课程,因此,服务宗旨大多是为了让学生能得到锻炼。而没有看到体育教师本身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留给班主任、思想政治老师。若遇到不听话,调皮的学生,就会抱怨说:现在的学生怎么那么没有素质、没有礼貌,却忘记了正是因为学生没有礼貌、没有素质、不听话,所以才需要我们老师去帮助、关心、引导。因此,体育老师本身在教学中已经模糊了自己是一名教育者,是迷茫彷徨学生的引导者。
2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不足的原因
2.1 高校重视科研成果,不重视教学效果
作为高校育人的方式和途径最终是通过教学来完成,而在高校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学效果的结果和好坏来对老师进行奖惩制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多数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比起如何苦恼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苦恼自己的经济效益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教师在高校更加重视的科研成果、自身学历的提升。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无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体现成了必然的结果。
2.2 公共体育教学部属于边缘学科,公体课教师不被学校重视
在高校中,体育教师容易受到学校的忽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让体育老师产生懒惰的心理,甚至随便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效果,只注重完成任务。并且在学校中很少有机会参加教学竞赛,体育公共课教学单位也很少进行公开课。另外,公体课教师外出继续学习的机会甚少,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老师潜能的发挥,遏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2.3 体育院校培养人才理念、招聘单位人才理念的局限
高校体育院校在培养人才中不知不觉就会把应试教育深深的刻印在学生心中,如:你们要学好技能,学好如何说课授课,在面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为了能让体育的益处传递给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为了民族、国家的体育事业兴盛而学习……这样的思想理念已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丢失。招聘单位方的要求具有什么学历、职称、技能等级更为重要,在考核过程中更加重视技能展示,而真正对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考核甚少。以至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们仍然是想通过提升自身的技能来展示自身的才华,而真正考虑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奉献精神、育人精神的教师却不多。
3 高校公体课体育教师人文素养重建的对策
3.1 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起主要作用
体育教师本身要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素养,首先是爱。作为体育教师若想传递良好的思想品德,想在教学过程中能真实的打动学生的心,必须自己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并能自己打动自己,先是自己内心存有爱,爱国家、爱民族、爱自己的学校、爱学生、爱教育事业。若能心存爱,在一切的教学当中,作为老师不会不管学生,不会指责学生的不足,也不会盲目的打压、吼骂,而是为学生的不足感到真心的担忧,从而实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递技能,而是在课前先给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树立正确的体育课观念,剔除怕苦怕累的想法。在准备部分给学生强调体育课的意义、体育与生活、体育与人生、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保证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在难点部分树立乐观的心理,在集体练习中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教导他去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骄傲自满,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帮助他正确的看待体育运动与遗传、身体素质的关系,看到每个人的天赋和特长具有差异性,树立正确的信心,而不是灰心。在课堂结束部分除了对技能的总结,还要对体育精神与思想、生活教育的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的将体育理念与生活联系起来。
体育教师在成绩考核上要制度化、科学化、合理化。体育本身与别的科目具有不同的地方,作为体育运动的考核方式方法不应该只是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应放在首要。因为运动技能的发挥受自身身体素质、遗传的影响,平时不练习的学生,平时不好好上课、不好好练习,但最终考试都会比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但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考得好。这不仅磨灭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打击了平时认真学习但身体素质不好考试结果也不理想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科学、合理,目的是为了促使所有学生积极锻炼,克服自卑、消除自傲,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2 体育院校培养体育人才中应注重人文素养
体育院校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专门的体育人才中,要充分的重视体育人才人文精神素养的塑造,而不是偏重学生技能的发展,面试技巧的训练,过分功利化,忽视真正的教育本质。在学生学习成长时期就将体育精神的精髓运用到生活中,自身先形成一名具有R导寄芮浚人文精神素养丰富的合格体育人才。积累满满的从体育里面散发出来正能量,从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真正的传递给学生,才能充分的发挥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作用。
3.3 重视人文精神素养在公共体育课中的培养价值,并完善考核制度
学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加强对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制度。经常组织体育教学单位进行教学竞赛活动,学校定期对体育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检查,最终将人文精神素养教育纳入到奖惩制度之中。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公共体育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加强人文精神素养的继续教育。校领导应重视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通过学校的各项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和倡导体育老师和全体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和发展,让体育精神成为教学中自然而然就传达出的生活理念,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人生观。
4 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我国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精神在陨落,体育精神的价值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公共体育课的价值不应该仅仅是锻炼身体、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更应该是培养大学生人生理念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大学生的直接人是教师。因此,将大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培养应作为体育教师育人的重要使命。
注释
摘 要 在高校逐步扩招的局势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能够有机会和普通人一样实现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的梦想,本着“尊重、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理念,有关教育和体育部门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重视度越来越高,加强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成为普通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广东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本文就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关键词 残疾大学生 体育意识 体育行为
一、前言
现阶段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有关部门也对此日益关注支持,放眼当前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发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体育科学、特殊教育学和心理学生物科学这三门科学的互相交融。当前广东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仍处于探索尝试的发展阶段,关乎体育教育的许多理论实践仍处于初步实验尝试过程中,本文就该校残疾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指出了影响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因素,并总结了些许建议,旨在为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二、残疾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特征
从广东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残疾类别的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强弱不同,他们的体育动机及其行为也存在着差异。从残疾类别上看,精神类残疾(轻度或间歇)、听力语言残疾、肢体健全的残疾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体育意识,在对待自身体力的增强、健康锻炼方面有积极的热情和动力,他们普遍认为良好有序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帮助他们调节自身情绪,相比另外肢体残疾的大学生,他们具有健全的身体,同时,在学校建立的一些有利的支持政策激励下,加上来自于家人的鼓励,使得他们更有自信投入于体育活动中,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又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心理状态。
对于那些肢残的大学生,有限的身体条件制约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大多数肢残和盲残学生具有较弱的体育意识,他们会担心自己参加体育锻炼会被别人嘲笑,同时也没有适合他们身体条件的锻炼器材供他们选用。相对肢体健全的残疾大学生,他们更缺乏自信心,对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更弱。从个体体育愿望上看,大部分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愿望不够强烈,目标模糊,参加调查的残疾大学生中有相当比例大学生不准备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甚至自己都不能做出决定是否要参加体育活动的残疾大学生占的比重最大。从残疾大学生的体育行为特征上看,大部分残疾大学生选择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方式关注体育活动,这部分大学生以肢体残疾的大学生为主,选择到现场观看比赛的残疾大学生多为听力语言残疾和肢体残疾,另一方面,以语言体力残疾居多,肢体残疾次之的少部分残疾大学生则亲身参与体育活动。
三、影响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因素
影响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来源于:1.残疾大学生的身体心理方面,残疾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因素是客观影响到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又起到主导作用,身体心理方面的生理特征是客观存在的,每个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不尽相同,在能力和发展程度上大相径庭,这毫无疑问会对体育教育的发展造成阻碍作用;2.教师方面,良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确保体育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考虑到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更需讲究教学的科学有效性,充分兼顾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因素,对残疾学生进行专业的高质量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获得;3.安全方面,要时刻把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安全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展上,教师应根据残疾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合他们身体条件且锻炼效果好、可操作性高的体育运动内容,同时明确体育活动本身存在的危险性,加强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志愿者、校医的共同协作,落实好残疾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安全保障工作。
四、结语及建议
(一)结语
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决定了他们体育行为的差异,大部分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够强,这导致了他们的体育行为多为只关注体育活动而不亲身参与体育活动,残疾大学生中具备强体育意识同时积极投身于体育活动的占少数,学校方面要积极促进残疾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他们通过体育活动自强自立,树立超越自我的积极正能量,从而实现残疾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建议
1.学校或者有关部门应该深入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残疾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政策制定上,从残疾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到残疾学生的安全,自身发展以及权益等方面,做好保护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合法权益的相关工作。
2.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学校应基于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断改革创新,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建力度,增加适合残疾大学生锻炼使用的器材等措施,确保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3.学校要重视对残疾学生的宣传教育,通过在校内开展体育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培养残疾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自信心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比赛,促进他们的弱体育意识逐渐转化成强体育意识。
4.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考核,同时增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