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5 09:23: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兴趣;细节;互动;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高中化学对教学目标也不断更新完善。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高中化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要使其具备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实现以上目标的重点教学模块就是实验教学,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局限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比较消极,我认为想要真正推进实验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比较理想。

一、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在驱动力,是学习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当前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态度消极,提不起兴趣,做实验敷衍了事,无论结果如何,做完就置之不理了,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学生兴趣的缺失。据观察了解,其实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是有兴趣的,只是开展实验的方式和教师、学校的实验态度导致学生丧失兴趣。

第一,很多学校关注升学率的高低,因为实验在考试中所占比重极少,又都是书面实验设计,因此学校把实验课减少代替为课堂教学,学生长久不做实验无法发现实验的乐趣,就养成惰性思维,懒得动手。因此学校应该先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实验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建议学校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日常课余时间自主设计小实验,激发动手兴趣;另一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示范性实验演示,让专业教师为学生展示准备完全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校内形成积极的实验氛围,促使学生兴趣的产生。

第二,学生失去兴趣可能是因为实验过程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没有自主思考和进行的空间,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压迫感,对实验产生排斥情绪。不少教师为了赶快完成实验,敷衍教学任务,就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提示一步一步照搬,学生主体性被严重压抑,因此对实验提不起兴趣来。教师应该注意到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需求,因此建议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多设置问题让那个学生去自主发现探索,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活泼金属单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单质被氧化的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第三,经实践发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现场为学生演示简单的实验,例如金属燃烧实验,通过五颜六色的色彩冲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促使学生产生实验欲望,从而产生兴趣。总之,兴趣的培养是为了更顺利地开展实验教学做好铺垫。

二、化学实验需要注意细节问题

之所以把细节单独列为实验的重点,是因为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不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或者态度随便导致实验失败严重者甚至出现安全事故,而高考中也加强了对学生实验安全、科学意识的考查。

第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来为学生敲响警钟,高尚学生只有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可以促进实验的顺利完成,甚至能带领学生发现新的化学物质,例如青霉素的诞生等。借助著名的化学研究者的成功与失败案例提高学生注重细节的意识。

第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强调化学实验仪器、化学物质等的使用、存放要求和注意事项。例如试管的多种用途,每种用途是使用方法不同;试剂有的容易被氧化,如亚铁盐、苯酚等;有的容易被风化、升华或者遇热易分解。教师要让学生对这些基本常识了如指掌,这是顺利开展实验的前提。总之,细节决定成败,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验科学意识。

三、互动是实验教学的过程要求

互动是一种理想的实验状态,要求班级整体形成积极的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每个人的参与,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帮助,彼此激发新的想法。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实验课的时候实验氛围较差,学生各自做各自的事情,甚至还有学生故意扰乱他人实验进度,这都是缺少互动的原因。

第一,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其进行合理分组,一个小组内成员互相弥补和促进,这是实现有序互动的前提。例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性格浮躁、实验粗心大意,而有的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好,但是实践信心不足,却相对谨慎细心,教师应该让互补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互相带动。

第二,不少教师对实验不上心,一般就是先讲实验流程,然后就让学生自主操作,虽然把时间交给了学生,但是教师的缺位导致学生实验过程出现阻碍。教师应该实现和学生的互动,以此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是实验的设计者、组织者、监督者和引导者,要负责发挥自己的作用,随时观察学生的实验进程,促使其得到理想实验结果。总之,互动是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整体互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实验的习惯。

四、创新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创新作为重要内容和化学实验联系起来。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今后为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打破思维禁锢。但是当前高中化学实验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教师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实验流于形式,只要定期做实验就行,因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压制,一直在做没有挑战性的简单实验。

第一,教师可以借助简单实验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让学生猜想替换反应物质会发生什么结果或者改变反映试剂的量会有什么实验现象等,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多思考、多做、多总结反思。

第二,实验创新要求教师开展启发式教学,在课堂开始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使其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篇(2)

关键词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来讲,强化教学中的生活化已经变成重要的研究方向,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里融入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关联,让学生更加生动的学习化学知识,还可以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发出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热情,对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均十分有利。

一、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构想

1.新课程教材里生活化概念的具体表现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编写时已经将生活化的理念融入其中,为实现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条件。

(1)所有单元的知识在引入之前,更多的通过自然界里的化学物质、物质使用于生产生活当中。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时,通过化学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创建教材的总体思路,随之逐渐将化学的中心内容引发出来,展现出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2)用途需要性质来决定、性质需要用途来体现,这也是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里非常明显的表现。透过大量的物质用途、物质来源等,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环境、能源、生命科学等一些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3)教材里的很多栏目以及教学内容都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比如:碘、溴、氯以及化合物,通过活动和研究来学习氯气里的强氧化性,对于氯气来将,它可以起到漂白剂的作用,而教材内的栏目里提出了二氧化氯。好比物质的分散剂,应当先将分散剂的定义制定出来,通过活动与探索栏目对胶体性质的学习,再通过胶体对国防工业、冶金工业以及医学等方面进行使用。这些相应的知识及材料,展现了化学和社会发展、化学和人类的非常紧密的联系,还展现出化学发展的最新结论,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素材选择

教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生活化的素材在选取时,加上教材里所提供的,还可以对已定的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创新。选取对学生有利的可以构成概念以及理解规律的生活背景等内容进行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择选出学生非常了解、喜欢的、并和学生实际生活十分贴切的内容,把生活里的信息转变成教学资料。如此一来,即便是再乏味的理论知识也都可以转变为具有现实意义的论点,可以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轻易的激发出来。

教学素材在整个教学当中有着辅的作用,想要令素材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一定要通过教学的内容、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

3.化学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化学生活化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思索提供何种生活素材或者情境,也就是要综合教学内容针对引入的平时生活当中的具体现象进行选取,并选取更为适合的结合点进行教学。

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进行了解后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意义,要完成的目标,确定要掌握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都存在哪些连接点。

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后要明确的是透过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找到有利于教学的生活实际情况,寻求到化学教学同生活教育的连接处。激发起学生直接体验和感受的经验,这样才可以加快学生领悟教材,将知识进行内化及构建的目的。

透过拓展应用可以说明课后的反复学习或者实践性的布置作业,可以把教材里的间接经验转变成学生的直接经验,提升知识的使用以及变动的能力,而且在使用的过程里可以建立新的生活经验。

二、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1.生活化教学给学校及师生提出的要求

(1)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化学实验室要加大投入力度,构成课堂和生活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让化学实验变成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主要形式。

(2)在教学当中,要加强化学教学课堂兴趣的培养,每次上课时,可以结合身边的一些化学知识来探讨。例如:组织学生探讨一下身边的饮食,分析一下食物内部的化学成分等等。这些都可以有利于学生提升对化学的兴趣。此外,老师还可以提供很多生活当中的例子,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探讨中建立起自我研究的能力。

(3)任何一种教学主体都是学生,通过新课改,要让学生细心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这样不但可以加快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能力,还可以给日后的专研学术建立起良好的习惯。而且学生要以自身为出发点,通过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将不好的学习方法逐渐改变成好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提升学习的效率。

2.综合生活当中的经验讲解知识

很多学生在高中学习化学的阶段,通常会感到高中化学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知识点之间又缺少相应的联系,化学知识并不好记,这样的状况通常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一些联系。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知识点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透过引入与知识点相关的感性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点。也就是说,老师在教授知识点的过程里可以同生活的经验相结合来讲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不断加深。例如:在讲解“氮的氧化物”时,可以结合“空气中随处都有氮气”、多媒体展示“氮气用途”告诉学生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然后老师向学生教授氮气的分子结构,利用课件演示氮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在一般情况下不发生反应,但在打雷闪电时发生变化,让学生明白“雷雨发庄稼”的真正含义。

3.结合生活来激发学生探索式学习

由于老师在长期的传统教学形势下,对高中化学的教学都较为刻板,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过多的探索性。例如:在学习“铁与铁的化合物”时可以利用下面的日常生活现象:削皮后的苹果颜色一会儿后会变锈,谁会知道其中的奥秘呢?以此来引出新知识。比如:在“原电池”原理教学时,让学生做一个水果电池,把导线连接在自己舌尖上,就可以亲自感受“触电”的滋味。这种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很自然推进教学的深入。

三、结语

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学好化学,可以探索到生活里各种化学现象,并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书林.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11).

篇(3)

教学与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教学策略的设计必须针对知识类型的实际。

我国20世纪的化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是从知识属性的角度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的。从1923年分科设置课程纲要开始,逐渐演变并基本固定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用语等五个方面。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考试大纲一直将化学知识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五大类。而新课程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虽然在考试内容部分将化学知识分为“化学科学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但在内容比例部分还基本保留了传统的分类方法。

知识分类就是根据特定的需要和标准,通过比较,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按照相同、相异、相关等属性划分成为不同类别的知识体系,以此显示在知识整体中应有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在知识分类的历史上,不同的知识观有不同的知识分类理论与标准,因而产生了形形的知识分类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性的四大类。

纵观传统的化学知识分类方法和知识分类理论的实际,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把化学知识划分为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大类。其中,物质知识主要属于事实性知识,包括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观念知识主要属于概念性知识,包括化学科学的特征以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法知识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包括化学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化学实验基础和化学计算等。由于中学化学限于原子和分子层面,中学生认识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识别和创造物质的一门科学”。所以,可以认为在高中化学知识中,物质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对象,观念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思想,方法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工具。物质知识是整个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的载体,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既要依靠物质知识的支撑,又能促进物质知识的获取。因此,化学学科要实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终极目标,应该从获取化学事实、形成学科观念和掌握科学方法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

新世纪以来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了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设置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的课程结构。据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科学领域化学科目划分为八个模块,同时又把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下面从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个维度,阐述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中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相关策略。

二、物质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本文所说的“物质知识”实际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标》所构建的课程结构中,必修模块的物质知识主要分布在“化学1”的“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其中“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对应“单质与无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包含“有机化合物”知识。从《课标》的安排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看.物质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和核心。为了使学生能准确获取物质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生长出相应的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可以采取下列教学策略。

1.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认识物质知识

由于《课标》对物质知识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这时,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将物质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从而体现物质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通过对物质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环境和社会生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直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如关于氯气性质的教学可以借助液氯泄漏事故报道录像的有关画面进行,以突出基于“社会中心论”的教学思想。

2.以核心概念为指导学习物质知识

为了使学生能借助于一定的基本概念认识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课标》在“化学1”中安排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并与单质和无机物知识安排在同一主题。限于化学l的模块功能,这些概念虽然是浅显而又有限的,但它们有助于学生对物质知识的理解,并对物质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领悟《课标》的立意,充分发挥这些概念在学生学习物质知识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如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时,由于反应物中钠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都处于最低价态,而氢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所以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0价,反应的气体产物为氢气。这一确定钠与水反应气体产物的假说,就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提出的。

3.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获取物质知识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他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要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知识,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置相关问题,将学生有效地引入新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成获取有关物质知识的学习目标。如过氧化钠和氧化钠都是钠的氧化物,由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所以两者的性质既相似又不同。在过氧化钠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已知氧化钠性质的实际,通过对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组成与性质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有关实验检验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过氧化钠性质的认识。

4.按研完的一般思路探究物质知识

物质知识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如对于SO2性质的研究可以有以下思路:SO2与CO2同属于非金属氧化物,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处于其常见化合价的中间价态,所以SO2应该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SO2是一种新认识的物质,除了根据其类别、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等推测性质外,还可能具有其他某些特殊性质。然后结合相关实验验证推测的合理性,并形成对SO2性质的全面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其他物质知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观念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关于观念知识,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按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整体化的设计和编排,主要包括化学研究的物质层次观、化学中的相互作用观、化学变化的形式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观、化学进化观等几个方面。由于学科观念知识不仅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具有超越事实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在全面把握课程结构中学科观念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学科基本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学科基本观念。又由于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化学学科观念通常是在化学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的。因此,帮助学生构建学科观念常有观念知识以物质知识为基础和物质知识用观念知识来概括两个基本策略。

1.观念知识以物质知识为基础

运用分类观念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为了使学生形成分类的观念,有关分类的内容可以采用以下设计进行教学,以突出观念知识对物质知识的依赖。

学习活动1:结合生活中(图书馆、超市等)分类的事例,思考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的问题。

基本理解: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观念。

学习活动2:尝试对已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基本理解:树状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学习活动3:对几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制作相应的树状分类图和交叉分类图。

基本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是常见的分类方法。

2.物质知识用观念知识来概括

乙酸的知识主要属于物质知识。《课标》在“化学2”中要求学生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科书又将其细化为乙酸的分子结构、酸性、酯化反应及主要用途。显然,这些都是物质知识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要围绕核心观念进行”的理念下,《乙酸》的教学可以从物质知识中概括出相应的学科观念,以体现物质知识是观念知识的基础。

学习活动l:观察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认识乙酸分子的结构。

基本理解:物质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

学习活动2:设计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并通过实验比较乙酸和乙醇分别与钠反应的速率。

基本理解: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乙酸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乙醇中的活泼,主要是由于羰基的影响。

学习活动3:阅读关于“酒是陈的香”的解释,分析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机理。

基本理解: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是有机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

学习活动4:观察和体会教师演示的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

基本理解:乙酸乙酯的制备是可逆反应,实验中需要控制反应的条件。

学习活动5:总结乙酸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基本理解: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基团,乙酸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羧基决定。

学习活动6:结合生活实践讨论乙酸的用途。

基本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乙酸与人类的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

四、方法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在着力构建物质知识和观念知识体系的同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了符合学生探究能力发展需要的科学方法体系。其中,有的是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活动中练习和运用,有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史话进行体会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教科书中的方法知识体系了然于胸,通过挖掘教科书隐含的方法知识、利用方法知识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方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方法知识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挖掘教科书隐含的方法知识

物质知识和观念知识是教科书编写的主线,而方法知识处于相对隐性的地位。如关于卤族元素的性质,教科书是用假说方法组织教学内容的。具体包括:(1)发现问题——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变化规律与碱金属元素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也能与碱金属元素一样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吗?(2)提出假说——氟、氯、溴、碘在化学性质上也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验证假说——获取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等事实材料。(4)得出结论——卤素都是活泼的非金属,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逐渐减弱。但是教科书对这四个步骤没有具体说明和提示,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假说方法进行显化,并使学生明确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初步解释,它需要证实或证伪,而且科学理论最初都是以假说的形式出现的,并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不断得到修正、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比较自如地运用假说方法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2.利用方法知识组织教学内容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虽然增大了科学方法的外显力度,但总体还稍嫌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适当注意以方法知识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在以物质知识和观念知识体系作为课程内容展开主线的同时设计一个方法知识体系。例如关于“化学2”中“苯”的教学可以将其分解成八个学习任务:(1)用文献方法了解苯的发现和来源;(2)用观察方法认识苯的主要物理性质;(3)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的组成;(4)在认识苯的凯库勒式的同时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5)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6)用模型方法认识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7)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用综合方法对苯的结构和性质形成整体认识。该教学过程突出了方法知识对物质知识获取过程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感性认识的丰富,可以逐渐提高对这些科学方法的要求,最终实现方法知识的教学目标。

3.运用方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篇(4)

【关键词】情感教育 化学史 科学探究 STSE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化学课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是很难量化,是隐性的。但情感教育的有无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还会影响学生以后的人生态度以及潜能的发挥等。因此,在化学教育中如何将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培养对科技充满兴趣,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社会充满感恩,对人生充满乐观,对环境充满责任的学生,将成为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中之重。作为化学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各种资源激发、感染、熏陶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发展健康的情感体验,以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下是笔者在化学课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关于加强学生情感教育的三条途径。

一、让伟人的人格魅力辐射进学生的心田

新教材以各种方式加大了化学史内容的比例,其中有许多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用好这部分化学史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材中多次以不同方式呈现关于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的事迹,并在文中介绍了侯德榜为了民族制碱工业的发展,冲破“索尔维公会”对索尔维制碱法技术封锁,毅然回国十几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终于找到更先进的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联合制碱法,有了自己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为以后结束用“洋碱”的历史奠定了基础。更可贵的是,他将自己发明的联合制碱法无偿的公之于世,这不仅表现了侯德榜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诚热爱,更在世界上展现了一个胸怀广阔的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这是多么令中华儿女钦佩和自豪的人物和事迹啊。如果我们用好了这组化学史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爱国心责任心和自信心。

历史上,许多化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无不显示出智慧的光芒、坚毅的性格和对真理的执着。如凯库勒,雷利,门捷列夫……这些化学家不仅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这种精神品质更是人类永远的财富。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化学家生动感人的故事,这些不仅反映出他们可敬的科学品质,更有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化学教师应用好这些素材,让伟人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辐射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中永留一片阳光。

二、让化学知识生成过程的艰辛与喜悦根植于学生的心田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一点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时,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做电解水的实验,认知产生气体的质量,气体体积与气体物质的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推测、计算和验证:相同条件下,1摩尔气体液体固体的体积,从而深刻理解气体摩尔体积引入的必要性,并能灵活的运用它进行量的转化。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生成过程的曲折与艰辛,也体验了发现知识的快乐。这点“痛苦”的体验会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会使学生在接触到有关化学史时能产生情感共鸣,而不至于和原来这部分知识的发现者产生“代沟”。总之,这种感情投入是值得的,在新教材中有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让学生回归到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中去体验去感受是对学生的尊重。

这种促使学生用脑设计,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嘴交流的探究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科学探究程序,更能使学生慢慢靠近化学,大胆接触化学,真切感受体验化学,自觉学习运用化学成为源头活水不断浸润学生的心田。

三、让化学与STSE亲密接触成为学生最真切的见证

课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怎样让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怎样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及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用好教材中有关STSE方面的素材可以解决上述情感教育问题。

在教材必修1的正文中就介绍了合成氨的贡献(为此,20世纪的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与合成氨有关的研究),就此,我们可以给学生拓展世界粮食产量和合成氨的关系,让学生从中了解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在《硫与氮的氧化物》一节科学视野《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一文中,学生读后大开眼界――原来“神六”上天也靠它――偏二甲肼,化学物质真奇妙。学习《硅》一节科学视野《新型陶瓷》时,先让学生说出听到见到用到哪些陶瓷制品,然后阅读此文,学生立刻明白煤气灶的点火器――压电陶瓷,高压钠灯――透明陶瓷,沙漠越野车――高温结构陶瓷。由此,既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兴趣,还加深了热爱科学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正确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在学习氯气时利用教材上关于氯气用途的资料卡片介绍:由于人类不正确的使用而使许多家庭惨遭不幸,给人类社会带来永远无法挽回的精神创伤。像这样由于人类不正确使用化学物质,而给人类带来伤害的事例还很多。比如,人类过于追求眼前利益,也由于科学发展的局限而使用“DDT”,氟氯代烷……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安全隐患。还有环境污染问题,究其原因,是人类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则更多的是依靠化学的发展和不断培养出具有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同时,教材中以不同方式体现绿色化学思想。日本的水俣病和痛痛病,酸雨对森林的破坏,臭氧层的破坏等一些反面的例子告诉学生:人类怎样对待环境,环境就会怎样对待人类。教材中更多的是从实验原理、药品、装置、收集、尾气吸收等体现绿色思想,这些点滴的改变应引起实验教学的足够重视,毕竟环保意识的培养,绿色思想的树立应从点滴着手。

以上是笔者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只就运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浅薄之见,目的在于引起同行对“重智轻情”导致教育本质严重错位的深刻反思,以使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做到智情并重、相互促进,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体验;学科味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03

你喜欢化学吗?如果你是一名从事化学教育的工作者,你用这个问题去问你的学生,你是不是觉得学生的回答越来越让你失望了呢?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地向前推进,高中化学课程的功能正在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快乐的生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以教为主的思想还在严重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这导致了化学教学活动中本来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体验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得不到落实,使得学生被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安排给边缘化了,学习中的过程体验也就荡然无存,使得现在的学生不太喜欢化学学科,其内在的是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学科味道。他们急切地需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他们的需求在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这严重地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体验,并让学生喜欢上化学,师生共同品味化学学科独特的学科味道,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体验学习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过程体验的指导理论——体验学习理论

教育领域的学习理论有多种,比如认知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体验学习理论等。体验学习理论是1984年美国人大卫·科尔伯提出的。这一理论建立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莱文的社会哲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等理论的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核心角色和情感成分对学习的作用,旨在用“体验”这个词来区分体验学习理论和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验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见下图)。体验学习圈模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实践(积极尝试),这四个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

由此可见,注重过程体验这一教学行为的指导理论就是体验学习理论。

著名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学习理论就满足了人的这种需要。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该理论组织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处理、贮存、应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体验学习理论最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过程体验中化学学科味道的呈现——学生喜欢化学的源泉

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教过的学生里,有多少学生在做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工作?如果答案是几乎没有,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化学学科的味道或者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地呈现出来,没有让你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化学。

什么是化学学科味道呢?化学学科味道就是指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探索物质的性质,促进理论的发展。化学实验的探究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的味道,也即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

化学物质是成千上万的,化学现象和性质也是非常复杂的,遇到了具体的化学问题如何解决?用什么方法解决?如何呈现出解决的方案?这就是化学学科的又一学科味道,即化学的思维、语言和方法。比如在课堂上问学生:金属镁的熔点为什么比铝低?较多的学生会回答:因为镁比铝活泼。“熔点低”是物理性质,“活泼”是化学性质,这两者是根本不能用来解释的。这种答案反映出在这样类似的问题上,较多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用化学思维来回答问题的思维习惯。在化学学科中,有一些很重要的化学思维,如:结构决定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性质决定现象、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决定存在。也就是说解释性质要从结构入手,解释现象、用途、存在等要从性质入手。由此可见,金属镁的熔点比铝低的原因是:Mg的半径比Al大,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数Mg比Al少,金属键Mg比Al弱。

在纷繁的物质化学性质中,用化学学科语言将其呈现出来是一种抽象的美,比如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如何看待化学学科关系到化学学科的是否可持续发展,化学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曾经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但现在的社会上出现的与化学有关的种种现象:毒生姜、塑化剂、镉大米……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这也是化学学科味道之一。

化学学科的味道,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的思维、语言和方法以及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上化学课,就得上出化学课的味道,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着过程,品味着化学学科的味道,慢慢地从内心喜欢上化学。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体验、品味化学学科味道的具体应用

1.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体验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内容,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更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养成不唯书、不唯上、不依赖任何权威的良好习惯。强调化学实验,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学生才会对什么是科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大胆地让学生亲自完成可控条件下的探索实验是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品味化学学科味道的重要方法。现举例说明:

在完成苏教版《化学1》有关硝酸的内容教学后,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教师:展示一瓶无标签的未知溶液(溶质只有一种),设计实验证明该溶液是否为KNO3溶液。写出需要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

学生:分组相互讨论后得出方案:先焰色反应检验是否有K+,再检验NO3-。

老师:检查各组方案,目的确保实验安全。

学生:进行实验并进行反思、操作的改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师生:将完整的正确实验方案和步骤齐声朗读一遍,共同品味化学学科味道。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硝酸根离子的检验一定会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和品味到了化学学科的味道。

再比如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

教师:给出右图实验装置图和相关物质的信息(熔沸点、溶解性)。

学生:动手做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实验后反思。

师生:共同评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大概内容见下):

(1)暴沸的问题;

(2)滴加药品的最佳顺序的问题;

(3)倒吸的问题;

(4)温度控制的问题;

(5)饱和碳酸钠的作用问题。

除了通过实验操作这个真实的环境使学生进行操作体验外,还可以创设模拟的环境让学生体验。比如有机物中的同分异构体问题、尤其是有机物分子共线共面的问题。让学生搭建有机物分子的球棍模型,在搭建的过程中体验单键是可以旋转的、双键是不可以旋转的等重要的空间知识。通过这种模拟的体验,抽象的事物就有了具体的感觉,纸面上的平面结构就能与实践体验过程的立体结构对应起来了,处理有机物线面问题就很容易了。

2. 注重学生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表述体验

化学学科有着独特的化学思维和方法以及化学用语,用化学语言将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正确有序地呈现出来是很重要的学习体验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这样表述或文字表达的机会,因为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也是对化学问题体验后的思考,是内心活动,也是一种思想层面的体验过程。规范正确地使用化学用语也能呈现出化学学科的味道。

比如:

教师:水为什么比甲烷稳定?

学生:因为水中含有氢键。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这里隐含着稳定性、氢键、共价键的强弱、化学性质等化学用语,对这些化学用语必须熟悉并能够正确理解相互关系才能正确地回答出这个问题。氢键的存在影响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溶解性等,对于水中氢键存在于分子间,分子内是H—O共价键。物质稳定性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质的结构尤其是化学键的强弱密切相关。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因为氧原子半径比碳原子半径小,H—O共价键比C—H共价键的键长短,更牢固,所以水比甲烷稳定。

化学用语固然很重要,但在化学学科中对化学问题表述时融合化学用语的修饰语也非常重要。

教师:设计实验检验CH3CH2Br中的溴原子。将步骤用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①用试管取少量的CH3CH2Br,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②加热,充分反应;冷却;

③滴加过量稀HNO3使溶液呈酸性,再加AgNO3溶液;

④若产生浅黄色沉淀,说明存在溴原子。

以上加着重号的文字中“少量”的表述是体现学生在实验中使用药品的节约意识,“过量”的表述是体现学生在实际操作实验中的量的意识问题。通过在课堂上的活动探究的体验以及表述的体验,学生明白了实验方案表述的主要化学思路:先操作,再现象,最后结论。

对化学问题的表述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的。建立图像模型可以很直观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在复习电化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展示左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标出电极名称、电子、离子、电流迁移方向。学生相互之间讨论得出右图的结果。

最终的这幅图是由学生参与,通过讨论得出的,它系统的梳理了电化学的基本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通过对图像的描画,表面上是对知识的体验,其实是对学习方法的体验: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3.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体验

化学作为自然学科,其功能就是让人们能舒适、健康、快乐地生活。所以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这一点,并且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明显的体现。在教学设计准备之前,就应该思考哪些教学内容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能不能引入教学过程中?材料如何去寻找?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合适的?

比如:在设计分散系、胶体等内容的教学的时候,雾霾和PM2.5是一个绝对不能回避的问题。什么是雾?什么是霾?雾霾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PM2.5?PM2.5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是气溶胶吗?将这些问题合适安排在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化学问题!

在复习有机物的性质的时候,可以叫学生从家里寻找带有化学名称或结构的有机物的图片来课堂展示。再此基础上开展对有机物性质的复习。可能有如下的图片:

针对上面的有机物(常见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硝苯地平片)的结构,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含有的官能团有哪些?

(2)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3)能否与盐酸反应?

(4)能否与H2、Br2反应?

(5)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难忘的化学学习体验,就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用自己的亲历感悟化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4. 注重化学学科价值观的呈现

化学学科价值观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探索科研精神、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等,这些价值观对于培养成功的化学家是很重要的,但培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化学家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对化学学科本身的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可以造福人类社会、坏的一面可以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方面的观点必须明确:支持、赞扬为人类的健康发展进行的科学研究;鄙视利用化学知识损害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行为。

总之,注重课堂上的体验就是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由“课程是知识”转向“课程是经验”,就是将教师精心设计掉的体验过程或者说是经历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有亲身体验的权利,“体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参与知识构建的完整过程,成为学习主人,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化学学科的味道,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化学。敢于转变教学观念,让体验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够让课堂高效,才能够改变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纪锋.重视学生自主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化学教与学,2013,(5)

篇(6)

一 教学任务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 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学目标中就加大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的联系和应用。

三 教学措施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开展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世界的进步与化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认真学习也许下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就是他,从而学生们就不会认为他们每天学习的知识都是与生活毫无联系,将来都用不上的东西,也就不会觉得乏味无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教师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线对各类有机化合物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虽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巨大,但有规律可遁,有方法可用,并不是生搬硬套,主要是学习方法的掌握。 例如:讲到乙炔时,因为之前讲过乙稀,老师可以引导让同学们自己推测出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自行得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区别,重点认识到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加成、氧化、聚合反应。得出乙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总就出乙炔的用途。通过乙炔的讲解的,得出炔烃因为都含有所以碳碳三键性质与乙炔相似。

三、是要重视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立体化学知识在有机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这方面知识涉及较多。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如果准确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由于学习此模块之前学生未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其中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模象直观手段。

四、重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总结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一定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更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实验的规律,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也常常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比如做乙醛的银镜反应时,银氨溶液的配置,用何种加热方式,反应中注意的事项,反应后试管的洗涤方法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论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充分了解学生,事半功倍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存在着如下缺陷:

⑴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反应掌握不牢,容易混淆。

⑵知识网络化程度差,对大型推断题没有思路,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

⑶书写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四 优差生辅导计划

对后进生的辅导方面,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三好生”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我要按照成绩排出了化学后进生和较差生的名单,对于较差生,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多提问,多加注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而对于差生,我则决定利用课后给他们经常补课,经常给他们布置一点任务,利用课前上课的几分钟检查。每天给他们一点任务,完成后大加赞扬,不完成的哪怕留到晚自习结束也要当天过掉。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并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测测清”: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三步。并积极检查.把当天的功课在当天解决。周周有总结。在测试中检查出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再及时把进行讲解和解决。利用辅导时间,加强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高二化学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现状分析

1.高二备课组现状分析

高二年级化学备课组现有6名化学教师,其中3名高级教师,3名一级教师,以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其中担任过高三教学任务教师有5名,教学能力整体较强。

2.教材分析

今年为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2个年头,化学课程设置上以模块的形式出现,而且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思考、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以及大量的最新科技方面的知识等形式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过去教材中很少或未曾出现的,所以对我们几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能用过去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对新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尽快融入全省的教学氛围中,只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学期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选修部分内容,是高考选考模块,教材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把整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 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个主题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个主题 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个主题学习了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这些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是极为重要的,有其理论的实际意义,更有其实用价值;是核心的基础化学知识,而且对于学生以后从事科学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学生的整体平均成绩较低,从高一学生分化剧烈、平时期间观察,行为习惯表现不如人意,尖子生比较少,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提升整体成绩比较困难。规范教学要求必须提高课堂效益。学业水平测试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后进生多等客观事实。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化学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加强化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我校化学骨干教师作用,提高化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力争使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风,努力提高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做好后进生的提升,落实好《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

三、工作目标

1.积极落实学前预习、上课学生“动起来”、课后及时整理、及时反馈的要求,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

2.充分发挥学校在师资、网络教学上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做好课件的制作和完善工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媒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做到资源共享。

3.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

4.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特长,为下学期的化学竞赛获得好成绩做好充分准备;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为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做准备。

5.强化备课组活动有序性、系列化,采用指定与不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平时教学工作的交流、研讨,提高全体化学教师教学水平。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坚持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2.在每一章新课开始之前,由备课组长进行分工,组内老师轮流备重点、备难点、明确新教材难度的把握,并提供详细的教案、学案,为全组成员提供资料,共同探讨,提高效率。当然,虽然任务分到了各个负责主备的老师处,但全体成员都会提前熟悉教材,做出自己的思考。

3.精心筛选题目,适当补充典型例题,精讲精练,力争做到减负增效。

4.做好单元过关和查漏补缺工作,每章完后进行一次单元小考。

5.认真做好阶段考出题、审题、考试阅卷工作及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6.结合本年级的现状,对于学习必修化学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要求在本学期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全部结束,剩余时间开始进入高三阶段的复习。

7.每位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教辅用书。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

8.坚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积极探索研究性实验的实施方案。

后附集体备课的安排和教学进度表:

高二化学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 教学任务分析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共有14个理科班,其中为重点班,其余均为普通理科班,高一时基础比较差,从第一学期还需要一个熟悉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希望能尽早进入状态。理科班周课时为4节。理科班第一学期上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学期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2章),学生配套教辅为《名师金典》。

本学期,将以学校教务处工作意见为指导,围绕化学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高二化学教学工作。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书中的一些实验、活动建议,对于大家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注意观察在自己周围发生的化学现象,思考和设法进行模拟或实验,大自然将成为无所不在的大课堂。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包括“认识有机化合物”、“烃和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和“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五章的内容。从知识体系看,是在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合成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1)建立官能团体系,认识更多的有机化合物;(2)探究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走进有机合成的世界,体会合成的思想和方法。但本学期主要学习第一章最多到第二章内容。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具体工作措施

1、 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 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名师金典》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奥赛小组),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力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全面通过。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篇(7)

(一)插图设计解析

化学教材章首页的插图内容离不开生产生活、实验研究和化学史这三个方面。

1.生产生活

化学被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中,为了使化学更接近生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悟到化学原理的存在,章首页作为新一章的开始,其插图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产生活间的密切关系。高中生已经对社会生产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的生产操作原理还处于好奇的阶段,章首页贴近于生活的图片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必修1模块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章首页的背景图为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群山中,可以看到金色光束。此图所对应的知识内容是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中所涉及的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方法。胶体是学生继溶液后学习的第二个分散系,学生对胶体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而章首页这幅图片却可以拉近胶体与学生的距离。还未学习本章知识的学生看到此图时,首先是图片中的自然现象给予的神奇视觉冲击,其次学生会根据本章题目联想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化学有什么关系,由此激发学习动机。必修2模块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章首页的最大插图是钢铁产业的车间操作图,画面中熔融态的金属倾倒,发出耀眼的光芒并且火花四射。该图呈现的内容直接与本章的题目相呼应,揭示本章的核心。学生看到熔化的金属,会根据原有的认知得知化学与热量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会对化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可以产生多大的能量,以及化学在钢铁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科技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既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章首页的插图附带化学实验图片,充分展示化学实验的魅力,如药品的缤纷颜色、实验的神奇现象、仪器的各类形状,这些图片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凸显化学的精密严谨。必修1模块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章首页的整体插图均是化学实验室照片,图中各类化学实验用品整齐地摆放在实验台上,这首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化学实验不容马虎,即药品仪器不能随便摆放。图中穿实验服并带防护眼镜的学生在做实验,这恰到好处地提示学生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同时与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安全的内容相呼应。另外,还可以从中看到量筒、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等初中常见的实验器材,这会给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种熟悉感,化学对于他们来说还不陌生。

3.化学史

在化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化学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使学生从化学家的故事中体会化学的科研精神以及一些研究规律。章首页的插图中展现了早期的物品或化学家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化学并非现代化的产物,而是化学前辈经过数百年的研究才取得的成就。必修1模块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章首页的一幅插图为,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幅插图与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有关。多数学生在未学习该节内容时,并不了解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或化学研究中的用途。殊不知伟大的化学家正是利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在卡片上分别填写上元素名称、原子量以及主要性质,然后将那些性质相似和原子量接近的元素卡片分为一组,最终总结出元素周期律。这个化学史故事不仅突出了分类方法的重要性,还可以使学生得到关于化学的情感体会,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二)引言设计解析

章引言是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到新一章的过渡文字,它简略介绍本章内容、本章内容与已学知识的关系,以及本章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1.凸显本章核心

各章章引言或利用学生认知规律或利用其他学科知识或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叙述表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排除对本章内容的陌生感,从而介绍本章的核心主题。它与教师的导课语相似,引领学生熟悉主要内容,并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章引言第一句:“在已经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除稀有气体外,非金属元素只有十多种,它们大都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右上部。”这句话简单明了地介绍非金属元素,学生立刻会了解本章内容是围绕非金属元素展开的。与一百多种元素相比较,非金属元素数量之少,会使学生感觉到它们的珍贵,同时会认为这一章内容会较容易学习。本章章引言的后续四句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是氧和硅,它们构成了地壳的基本骨架。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和氧,它们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大气质量的气态氧化物主要是非金属氧化物,如SO2、NO2和CO等。人体生理必须的食用盐———NaCl中含有氯元素。”简略的三句话却有三个作用:第一,学生早已学习过氧元素,这更加明显地表示本章将要学习硅、氮、硫和氯元素的性质;第二,通过阅读,学生已对这四种元素有了初步的了解,如硅的地壳含量排位及原因;第三,这三句话的介绍无一不与生活相关联,可以增加学生对于非金属元素的亲切感。

2.承接新旧知识

高中化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模块之间并非独立的,各个模块中的每一章内容也相互关联,所以为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了解新学内容与已学知识间的关系,各章引言中均会设计承接新旧知识的话语。必修2模块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章引言如下:“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性质,如有的元素性质活泼,可以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元素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面对这么多不同的元素,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它们呢?”学生知道物质是宏观的,元素是微观的,根据初中所接触的原子结构,他们不免会产生疑问:元素之间是通过什么方式组成物质的呢?这就与本章化学键内容相关了。有的元素化学性质活泼,学生立刻会想到必修1模块中所学的金属钠,有的元素性质不活泼,学生就会想起氮。根据元素性质的活泼与否,面对众多元素如何学习,学生便会想到物质的分类方法,进而教师就可以介绍元素周期律。可见化学学习中,新旧知识不仅相互联系,并且可以相互作用。

二、章首页的使用

(一)正确认识章首页

教材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最基本材料,它作为媒介建立起学生与教师间教与学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材各结构单元的作用。章首页在教材篇幅上占有较大的比重,其表达内容虽不涉及详细的教学内容,但它是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首先注意的部分,即学生首先通过章首页的图文了解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本章的学习任务,了解本章的知识分布,以及会根据章首页信息对自己本章的学习结果做出预期判断。教师则应该加大对章首页的重视程度,在引领学生学习时,必须挖掘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开发利用章首页使教学顺利开展。

(二)利用章首页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章首页的图片多数贴近生产生活与现代科学技术,并与本章内容息息相关。学生学习开始时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新章节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章首页图片,利用本章相关知识进行简要解释,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可以借助学生产生的学习兴趣,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教师也可以在备课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状态,选择其他相关图片补充介绍本章的重要知识内容,使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他们的兴趣,消除枯燥乏味的情绪,激发学习的欲望。

(三)延伸章首页引言,完善学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