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15: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燕子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能力,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2.学习课文从不同方面写出燕子特点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燕子(看图学文)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到了,在树林、在山野、在城市、在农村,随处可以看到一只只可爱的小燕子,你们谁见过小燕子,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能给大家说说吗?
让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预习
请大家看图,读课文,想想图上画了哪些景物,小燕子是什么样子的?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俊俏:(相貌)好看。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聚拢:聚集。
偶尔:间或,有时候。
看图,你从哪儿看出是春天?小燕子有什么特点?
四、读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思考大意。
2.指名读,并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
第2自然段:春天来了,燕子为春光增添了无限生机。
第3自然段:燕子在空中飞舞。
第4自然段:燕子为春天谱写出一支美丽的赞歌。
3.再读文,思考课后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回忆,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全文,思考课文都写了什么?
2.回答。
3.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看图、边思考: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活泼机灵羽毛翅膀尾巴
4.朗读第1自然段。(要求:有语气。)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活泼可爱的燕子为春光增添了无限生机。
看图:图中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让学生看图,对照第2自然段内容说说。
指名读第2自然段,有语气。
重点体会:“聚拢”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说一说你的感受。
写出了活泼、充满生机的小燕子。
2.仔细体会。(对照插图和文字。)
①看图,小燕子到哪儿去了,它是什么样的?
②读文,体会小燕子生机勃勃的特点。
3.朗读第3自然段。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杆上。
2.课文中把小燕子比作什么?你是怎么体会的?说一说。
3.为什么说燕子“正在谱写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4.小结。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是按照备课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往往被动地在老师预定的范围内活动,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转变了观念,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学定教,不受备课的束缚,即课堂上拘泥于备课时设计的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序,而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确定教学,更以学生的现实表现及时调整教学,从而创造性地完成教学。
一、不受备课束缚,生成美妙的“意料之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遵循备课,但不受备课的束缚,抓住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发展的切入点,进而生成美妙的“意料之外”。如一次学习生字“日”。我指着“日”字问:“同学们,这个字读什么?”学生齐答:“日”!我问:“谁知道日是什么?”
学生1:“老师,我知道‘日’是太阳……”。
学生2:“老师,我知道太阳是红红的……”。学生们开始美妙的“扯远”了!
学生3:“太阳红红的挂在天上!”我兴奋地竖起大拇指:“这个‘挂’字用得好!”学生们更兴奋了。
学生4:“老师,应该是红红的太阳挂在蓝蓝的天上!”
学生5:“红花红的太阳挂在蓝蓝的天上,旁边还飘着几朵白云!”
学生6:“红红的太阳挂在蓝蓝的天上,旁边还飘着几朵白云,小鸟绕着白云飞来飞去。”
学生7:“红红的太阳挂在蓝蓝的天上,旁边还飘着几朵白云,小鸟绕着白云飞来飞去,还快活地欢叫着与公阳公公聊天。”
太美妙了,太意外了!真是美妙的“意料之外”!学生由一个词扩成词组、句、一段话,学生“越扯越远,”学生的踊跃让我无暇评价,更不忍心打断。怎么能打断呢?这正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时期,是我们老师可遇不可求的时机呀。我们不能受备课的束缚,不能单纯为了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而放弃学生发展思维与想象,发展语言的机会,而是以学定教,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在这里看似扯远了,其实学生在学习中语言、思维、想象都得到了发展,积极性得到了保护,个性得以张扬。我们有时间去弥补某一环节没完成的教学内容,却永远没有时间去创造已经失去的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契机,因为这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特定的氛围中产生的。
二、不受备课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二次备课。
“因学定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的教育活动是针对学生的“学”去设计,备课的时候既要有预设,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二次备课。因为我们的备课基本是“一相情愿”,虽然我们提倡“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但是课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难以预料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很多时候“发生”的是教师难以设计和寻求的教育教学的、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机。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要受备课的束缚,而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新教材、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二次备课,化非预设为预设,从而使教学目标、人文目标、学生目标三位一体,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整合学生学习思路,更新、调整自己的“一相情愿”的教案,确定完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完成二次备课,并相机实施之。如,还是学生说字“日”:
师:这个“日”字,古人造字时是这样写的“”,太阳是圆的,中间有一个黑点,后来演变成了这个样子。
学生甲:“老师,我知道为什么有‘黑点’!”
师:“噢?说说看!”
学生甲:“太阳上面有太阳黑点,所以,古人造字有一个黑点……。” 转贴于
师:“你简直成了小科学家了,你怎么知道那么多?”
学生甲洋洋自得地说:“我看了我爸爸给我买的《十万个为什么》影碟。”
师夸赞道:“噢!同学们你看这个同学多会获得知识呀!不过那叫‘太阳黑子’。”
学生乙不服气地说:“古人造字时能看到‘黑点’吗?”
学生甲也不服气的说:我回家再上网,“看不到”为什么造字时有黑点呢?
师马上趁机说:看看,有这么多获得知识的方法,同学们回家后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我们现在要记住这个字,记住了吗?
全体学生一齐:记住了!目的在于记住这个字,但从一个黑点却引发开来,功效却不仅仅在于记住字形了,而是顺利地完成了二次备课,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兴趣,学习求知方法等。
三、不受备课束缚,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个性体验。
新课标从人本的角度出发,第一次提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受备课的束缚,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不同体验、不同思考决不能漠然视之,要用相应的对策,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导入后,老师说:“小壁虎在哪里捉蚊子?”一名学生答:“在墙角。”“谁咬断了他的尾巴?”“一条蛇。”“小壁虎没有了尾巴,心里怎么样?”“难过。”“它会想什么办法呢?”一名学生说:“问别人去借。”老师非常高兴,马上接下去说:“对呀,小壁虎想到了去借一条尾巴。”老师说:“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哪儿?”老师一边问一边点击课件。孩子们一边看画一边说:“小河。”“对了,它看见——?”小鱼出现在小河的背景图上。“小鱼!”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小鱼的尾巴在水里干什么呢?”老师连续问。孩子说:“小鱼摇着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壁虎与小鱼怎么说呢?”一学生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真有礼貌!小鱼会同意吗?它会怎么说呢?”孩子们同样回答得非常顺利。最后老师说:“我们一起把小壁虎与小鱼的话来学一学,演一演,看谁学得最像。”一时,小手林立,小脸通红:“我来,我来!”师生合作扮演壁虎和小鱼边做动作边讲述故事中的对话。就这样,以简单重复的方式学习与老牛、小燕子、妈妈之间的对话,一直到下课,课堂表现得非常“活跃”。
案例分析
实践中,我们发现此类“活跃”的课堂为数不少。真的是活跃吗?是学生的兴趣高吗?是老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吗?都不是!教师的问题实质很简单,学生只需读过一遍课文就能回答——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就有这篇教材。作为一年级语文课堂,这样的活跃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层思维和想象的活跃,充其量至多只能算是热闹。不见沉思和有序,其实没有任何语文价值。究其原因,这同一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有关。不少教师把文本解读等同于翻阅教参,抄抄教案,对语文价值的挖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教学设计时只凭感觉浮光掠影罗列几条,然后照本宣读。结果是目标肤浅,流程简单,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框架如出一辙——遇到对话就提问,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遇上动作突出的对话就表演,以“发展学生大胆表现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只是老师的“演艺剧场”,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多半无缘。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则经典的知识性童话故事,文中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这一故事主线,巧妙地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读这种类型的童话,目标有两个:一是认识童话所渗透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文中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情节、活泼形象的语言来展现科学知识。语文教学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对此类知识性的童话故事,教学时在科普价值的显现上,应凸显文本所蕴含的语文价值,重点完成语文教育目标,适当弱化文本中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如认识价值等,将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移到重视文本形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上来,为科学和语文之间搭起一座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策建议
1.阅读文本,获取“第一印象”。
初涉教材,要通览整体,以获得“第一印象”。不可仅凭教学参考和网络,就匆匆着手教学设计。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在读文、设计方案之前,我决不翻阅任何参考资料,就是自己认真阅读教材。”通过阅读和思考,整体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向谁去借?怎么借?对方怎么回答?”,其实就是故事发展的主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清故事情节,知道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知道这些动物的尾巴的作用,从而落实“初步认识一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这一目标。
2.再读文本,把握文本重点。
通览文本后,进入细读,在细读时,除了要看文本传递的科学知识外,还要看一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什么样的细节,用了什么方法描述,怎样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从中深层次地把握文本的语文价值。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是事件核心,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借尾巴,把握出现“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一则是通过对话,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小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这一特点;二则隐含有小壁虎因借尾巴而产生的系列心理变化与情感体验,由难过、焦虑、矛盾、失望转而欣喜,具有浓郁的感彩。教师要抓住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小壁虎拥有完整的尾巴——掉尾巴——长尾巴的情感变化,诱发孩子自主表达的意愿,尽可能根据不同动物、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不同语气、语调,而非只知道不同尾巴的作用和仅停留于内容的单一复述和机械表演。
3.丰富外延,凝练文本内涵。
一些具有科普性的经典故事作品总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内容,教师需要借助各种工具和途径进一步了解文本的信息,旁征博引,丰富文本外延。如,课文提到壁虎尾巴除有“再生能力”以外,还有三个特点:一是能自切,因为壁虎尾巴长得不很结实,节与节相连处骨头很脆,所以在遇到危险时通过自切尾巴达到自救;二是再生需要一段时间;三是还有平衡和吸附的功能。如此就不难理解故事中反复出现小壁虎“爬呀爬”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因为小壁虎挣断了尾巴而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爬行,故而爬得慢;二是因需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长成尾巴,所以爬的时间比较长。文本中的语文形式“爬呀爬”和语文内涵“过了一段时间”是统一的,是对这种一定时间的摹写,教学应体现这种语文形式的解读。
多年前,斯霞老师就这样引导学生:
师: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想想,为什么写“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连用几个“爬”字,而不是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生1:说明小壁虎爬了较长的时间,尾巴不是断了立即就能长出来。
生2:小壁虎爬呀爬,说明爬的路很远。
生3: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
师:对了,所以课文上写了“爬呀爬”,而不是写“爬到……”你们可去调查调查,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腿、脚,弄断了又会慢慢地长出来。另外,再想一想过去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
生1:《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燕子飞呀,飞呀。
生2:雪花飘呀飘。
一、联系生活,及时开发、整合各种学习资源
学生学习语文,最讨厌老师照本宣科。如果老师能够联系生活则可以受到欢迎。联系生活学语文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引进源头活水,把各种与文本有关的资源整合到课堂中去。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把更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整合到课堂中。
二、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时尚”教师
不知道“风”向哪个方向吹、不知道“超女”、“快男”的老师,学生会认为是“老古董”,自然会产生心灵的隔膜。而能蹲下身子,了解学生爱好,关注流行趋势,能哼唱几句他们喜爱的歌、说几句流行语的老师,他们则认为是“自己人”。看到学生听歌乐此不疲,休息的时候,我也尝试去听,发现很多歌词很不错。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我把歌曲《愚公移山》拿来放给学生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深刻地理解内容主旨皆归功于听歌。
我还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潜入学生的Q群,破解“火星文”,了解学生的心态及动向。以便为课堂选择正确的策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趣味一味的迎合,对于脱离主流文化的低级趣味,我有意识的加以引导。由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我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常常把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向我倾诉,让我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能得到这样的信任,还愁他们不喜欢我的课吗?
三、注重宣传展示,乐于赞许,做学生心灵的发动机
虽说有“有痒自己抓,好要别人夸”的俗语,但新接一个班级,还是要对自己的情况,特别是能证明自己实力的情况,比如文章发表、获奖情况,指导学生发表、获奖情况作一番介绍展示,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自信,同时,给学生树立榜样使之产生见贤思齐的愿望和要求。要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点滴进步,并给予热情鼓励,使之感受到信心和力量,如此,学生怎能不喜欢自己的课呢?
四、充满爱心,冰心说:有爱便有一切
爱能换来爱。我进教室如果发现谁神情恍惚,或者伏在桌上,就用手背拭其额头,再轻声询问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去看医生,这样嘘寒问暖,真有病的,会感激对他的关心,想睡觉的,也不好意思再睡觉。当看见看病回来的学生,我也总是主动问一问是否痊愈。有一次,自习课,岳祥同学脚病复发,脚趾肿胀疼得直哭,送医务室无济于事,我立即用自行车驮着他,后边两个同学扶着他,一路狂奔,到了县医院,我替其交齐费用,送他进了急救室,才来得及给他家长打电话。其父母赶来时,孩子已转危为安。其父母感动的涕泗横流,在学生的日记上,那天,都不约而同的记录了我送学生看病的事,并给予高度评价。这种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不图回报,而不是“作秀”,当学生笼罩在这种爱中并心存感激时,又怎么会不喜欢你的课呢?
五、语言幽默是一种艺术,是师生关系的剂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难题
1.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与单调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还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依赖课本内容,缺乏学科的延伸与内容的拓展,课后练习往往也按照教材的内容操习,有些教师习惯了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农村教学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导致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2.课堂教学的内容过于枯燥和乏味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记忆型的教学方式,特色化教学的内容非常少,而在课后的训练中也将重点放在了课堂内容的巩固上,无法真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将语文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学习中。
3.农村小学生语文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受到生活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小学生自身的语文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个体差异性,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学内容与教学节奏,却忽略了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导致差距越来越大。
二、农村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的设计对策
1.课前准备
备课组教师负责制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授课的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教学风格,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并在备课组内进行讨论,比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在课前,两位以上的教师要对文本展开研究,将教材读透,并拿出各自的教学设计,或是参考优秀的教案进行集体的备课,也可以选择其中如“春天来了,来到了小鸟的家,鸟儿唱着动听的歌,来到了校园里,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等精彩环节,根据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加以改进。备课组还要在教师不同的优秀教案中组建专门的资料库,集合了音频、视频、图片,如春天来了燕子的叫声、春雨的声音、万物复苏的视频、柳条随春风摇摆的图片等,集中于一个资料库,完善资料并将其拷贝给每一个参与同课异构教学的教育者,实现资源共享,并为同课异构的开展打下基础。最后,教师组分别针对自身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与改进,着手施教工作。
2.施教过程
教师可以强抓朗读的训练开始教学,比如《春天来了》一课,先通过诗歌般的语言为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同时发挥自身的语言运用魅力简洁而不失优美地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对《春天来了》的阅读兴趣,随后进行提问:“为什么作者要以春天这个季节进行叙述与歌颂?”继而引导学生展开课文的细读,包括搭配音乐自由朗诵、参照图片个别抒发、师生合作阅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并保证拼音的准确,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感受与喜爱。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便捷性,深层次挖掘春天的特点与教学的亮点,比如“来到小河边”搭配河流流淌的背景声音,“来到田野上”提供一望无垠的广阔田野图片,“来到小鸟的家”播放小鸟清脆的叫声……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可以以走出课堂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春天景色之前,可以先为学生提供各种视图,表现春天的特色,并结合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和乡间环境进行讲述,随后,展开户外的语文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野,走近小河,走入林间小道,增强自身对于春天的理解,有山有水,树木葱葱,田野无际,雨时纷纷,将春天呈现的美尽收眼底,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融入其中,提高语文知识水平与能力。
3.说课评课
在结束了《春天来了》的教学以后,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扪心自问教学效果是否已经达到了预设目标,是否遵循了小学生的认识与学习规律,是否真正突出了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等等,同时积极加入到其他教师针对《春天来了》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交流和评议,与讲师一起围绕有关教学的中心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思考的建议与想法,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让所有对这一课展开教学的教师明确改进的方向。最后,通过备课组长进行小结,总结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做好再次实践与探究的准备。
关键词:教学细节;隐点;显点;空白点
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天下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引千年古训,看今日课堂。教学的精彩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构成的。所谓教学细节,是指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过程中很小的环节和片断,对课堂教学具有推动和连接作用。教学细节是能看见,能听到的,它可以是学生困难时的引导,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出错时的包容,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种态度……
一、精彩细节,源于对文本“隐点”的挖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对其价值和内涵有发掘。”一些课文含义深刻,在备课时,教师应挖掘文本所隐含的价值,即文本的“隐点”,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精彩的细节。
如教学古诗《江雪》,备课时教师首先得问自己:“这么寒冷的冬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他能够钓到鱼吗?”果真,上课时学生提到这个问题,老师同样请学生大胆地设想。有的学生说因为他家里很穷,以捕鱼为生,也有的说老翁在享受那份难得的清静,还有的说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在排解伤感。这时老师话锋一转,抛出一个问题:看来大家的理解都是各有各的不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当时柳宗元的心境呢?这时老师补充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简介,特别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请学生再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马上领会到柳宗元是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诗人目的不是钓鱼,而是表示他面对恶劣环境永不屈服的超然心态。
这样精彩的细节,源于教师对文本隐含部分的全面解读,不然,会被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弄得束手无策。
二、精彩细节,源于对文本“显点”的推敲
文本的“显点”,可能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关键词,一个概括全文的句子,一处生动传神的语言……
比如学习《燕子》时,教师就得思考: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形成的水圈儿,为什么说成“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其中的一个“落”是为什么不能换成其他的字?别看只是一个字,这里有多少意趣呀!一些名师的精彩,就是凭借这些文本“显点”,使课堂充满活力,《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抽”字,抽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草船借箭》中的“笑”字,笑出了诸葛亮的智慧,《猫》中的“蹭”字,蹭出了人与动物和谐情趣……
三、精彩细节,源于对文本“空白点”的悟写
文本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意想不到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体现了文本的“含蓄美”,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应把握这一细节,让学生用想象去填充。
如老舍《猫》一文,讲到猫很尽职,“她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可以先让学生想象,在猫等待的几个钟头里,他的样子如何,心里会怎么想?又如“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小猫是怎样玩鸡毛,玩线团的,让学生任选一种,想想写话。这样,猫的性格脾气就会跃然纸上!
四、精彩细节,源于“艺术性”的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总会对学生进行提问,特别是在延伸拓展阶段,这就更加要求老师注意到提问的细节。如有两位教师在教完《我有一个梦想》一文后,就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提问,其效果也就不同。一个老师问:“同学们,学完课文,那你们有什么梦想呢?”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连爱讲废话的孩子也静下来了,可就是没人回答。这时,老师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点,不得不又提示:“那好,我先说说我的梦想。”虽然如此,但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人回答,说的答案也雷同。而另一位老师的问法是:“在上学路上你赶时间,却堵车了,你最希望有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出现?”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时老师又问:“假如老师给你们一根魔棒,可以实现你们的梦想,那么你们想干什么呢?”学生同样都举起了手。
同样一个训练点,老师不同的问话,学生回答却大相径同,原因何在呢?其实很简单,提问的艺术不同。前一个老师的提问较笼统不具体,学生找不到思考点,没有打开思维,当然回答的学生少。而第二个老师的提问设置了具体的情景,学生找到思考的触点,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当学生有欲望表达,有兴趣表达时,他们才会畅所欲言。
五、精彩细节,源于教师用心的“倾听”
有这样一个并不陌生的场面:新课开始了,教师让学生逐个朗读课文。在朗读前,教师提出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请注意倾听。”而教师在干什么呢?他在低头翻看着他的教案或者在做圈生字标段之类的预习工作。
十年前,我是一团稚气的学生。每天穿过曲曲折折的居民区小巷子,急急匆匆奔向学校或者慢慢悠悠回家。最爱的是夏天,居民楼下紫藤萝爬满了支架,柿子树厚厚的叶子遮盖了半空,偶尔小小的柿青果砸在地上。学校就在居民楼的尽头,白杨挺立着,枝叶浓密,伴着校铃声飒飒地响着。我穿枝拂叶,满载着花香,奔来奔去。在法桐最美丽的时候,手掌似叶子,拍打着,掌声阵阵里,我结束了初三的生活。
十年后,我带着一群孩子气的少年们学习着。 每天随着晨曦清醒,仰望着或蓝或灰的天空,听着校园道路上,传来小孩子们的嬉闹声,我开始了一天。有时候整理一天要上课的思路,有时候会手忙脚乱补写着要上课的教案和练习,顾不上早饭,冲向了校园。此时,停车场自行车摆放整整齐齐,不管晴天还是阴天,车把闪闪发亮,透着青春的俏皮。乡村的校园最美的是上课时,朗朗读书声,小园香径处处安谧乖巧,香樟树叶子们精神抖擞,围墙上的小麻雀时飞时落,篮球场边的老杨树开始抽絮,枝杈上那个鸟窝的主人回来了,燕子模样的鸟儿,停停落落。在最美丽的四月里,蓝天蓝得沁人心脾,校园外的麦苗绿得闪闪发亮,油菜花芳香漫过围墙飘进校园里,衬着穿着花花绿绿的孩子们,一切是那么的舒服坦然。在五颜六色的季节里,我陪着少年们冲刺中考,在此时,换做他们要结束九年级,也就是初三的生活了。
十年前,非典肆虐,人人都带着口罩,84消毒液广为人知,板蓝根价钱不断上涨。回家上学的小巷口一个又一个被堵上,我不得不绕很大圈子上学回家。因为非典,体育考试被取消,我们每天被迫坐在教室里,看书又看书。新闻里,每天播放着非典新闻,穿着白色衣服的人跑来跑去,那个时候医生护士被人们颂扬着。我不发烧,也不难受,只是失去去市中心考试的机会,考场下放到各个学校,我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了中考,人生中第一次大考试像平时考试一样心平气和结束了,回家时路经郊区稻田,人们在余晖里忙着插秧,十五岁的我想,夏天,真的来了。
十年后,H7N9禽流感病毒开始流行。人们开始恐慌起来,城市里板蓝根又开始流行。乡村里依旧安谧,人们似乎没有听说过。在学校里,孩子们正在为不久以后举行的体育考试准备,每天大课间,九年级孩子们围着操场驰骋着,尘土飞扬,七八年级孩子们看着看着似乎有些羡慕的眼神。女孩子跑步,步子小小的,娇娇弱弱的。男孩子跑步,步子大大的,似乎想一下子就迈进未来的大门。大汗淋漓的他们在阳光下,分外坚定。有时候跟着他们跑步,我跑着跑着,竟追不上他们的步伐,我怎么能追赶的上他们啊。中考时,如果没有意外,他们会去县城考试,远远的县城对久居乡村的他们是很有诱惑力的,因为这将会开启孩子们未来的大门。对他们而言,平静而又陌生的考场,定会是惊心动魄的经历。考罢,孩子们会回家,经过黄橙橙的麦田,十五岁的他们或许会想,夏天,真的来了。
十年前的回家道路,周边的稻田已被一座座浮华的房子取代。老居民区的小巷子倒还是那么幽深,清清凉凉。而我的母校,已被卖给一所职高。十年前的我想过许多未来的事情,但是绝对没想到十年后我会带着一群少年们一起再次进军中考。十年后的孩子们,当你们回想你们的十年前,会是什么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