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05:22: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课交流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美国教育技术界将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内容分为四大类:学生学习内容、教师准备材料、学生作品、特殊兴趣。学生学习内容来源包括多媒体片段、录像、教科书、参考作品、期刊、数据库等多个方面;教师准备材料包括单元或课、教学方案、活动及指南或必要的培训等;学生作品则是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成果,包括数字作品和活动方案等;特殊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者兴趣的内容或手段,如竞赛、游戏、内容奖品等。参考借鉴这种分类方式,把一门课程学习的课程资源分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准备的材料、学生作品、特殊兴趣(也可叫后援支持内容,包括一些技术操作信息、兴趣刺激信息),如果建立一个专门的系统管理这些课程资源,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帮助。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很多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少,而是需要学生大量地去获得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因而便利地获得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等院校教学中出现的课堂大、课程周期短等情况,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周期和别的专业不同。
据笔者调查所知,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上课周期是一个月,也就是一个月要把一门课程结束,这样虽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一门课程的知识,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反映,感觉刚入门了,课程也结束了,很多学生希望拿到教师的PPT或者其它一些学习资源,以便后续学习和巩固。同时,课堂大、课程周期短又使得和学生的交流及沟通时间有限。目前,很多教师通过QQ、MSN等软件和学生进行联络及沟通,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表示,希望有一个专门的平台,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积累了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师的讲义、教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和成果等,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如果不对其加以归类、整理,并展示出来,它们就会继续分散、无序,以致最后消失,这是资源的一个巨大浪费。基于该种情况,建立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正是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创建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对院系教师课程教学和学生课程学习这一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组织和建设,并把这些资源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另外,针对高校教学中师生缺乏交流的情况,在系统中创建师生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就一门课程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本系统是以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建构模型,以教师的课程教学为中心,围绕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的网上、查询、浏览和更新。另外通过网上答疑、师生交流和专题讨论等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为课程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师生交流提供平台。
系统功能设计与分析
本系统建立的目的在于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Irt-naet、Ietmet或者通过手机浏览和利用本系统,其它学习者和兄弟院校也可以通过本系统了解院系的教学资源情况,做到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本系统的功能设计分为如下方面:
1用户管理
这一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是用户的注册信息认证和用户信息的修改。在本系统中把用户分为4类:一是教师,主要指艺术专业院系的教师,在教师用户中,如果某一教师创建了课程,他就成为该门课程的课程管理员,承担该门课程资源建设的义务;二是学生,指本院系在读的学生;三是一般用户,指教师和学生以外的用户;四是系统管理员。在系统中,各类用户的角色不同,其被给予的访问权限也不同,其系统操作的内容也不同。
2课程创建管理
这一模块也是本系统的主体,主要实现新课程的创建,以及创建一门课程后,课程管理员对课程资源的上传、审核、删除等相关管理工作。
3课程管理
这一模块是对所有添加在系统里的课程进行管理。
4用户课程管理
这一模块实现的是对某一个用户所添加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
5课程资源管理
实现的功能是按照课程组织呈现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课程资源的四大部分:学生学习内容、教师准备材料、学生作品、特殊兴趣。在学生学习内容中,资源包括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视频、动画、数字书籍、参考作品、期刊文章等;教师准备材料中,资源包括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案、PPT、单元或课)、课程中安排的活动、教学指南或试卷试题等;学生作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品或者学生习得成果;特殊兴趣包括一些竞赛信息、一些激励学生学习的文章等,以实现资源检索、下载、上传及审核与录用的功能。
6课程公告管理
这一模块是对课程公告信息的管理,主要是添加和删除公告。这些公告包括课程的上课安排、调课安排、考试安排等。
7课程留言板管理
这一模块是实现课程留言的管理,主要是留言的浏览、签写、回复和删除。
8系统管理
这一模块是对各类用户权限的管理,还有对系统进行各种更新和维护。本系统由功能模块组成,其中,课程资源管理模块又分为:学生学习内容管理、教师准备材料管理、学生作品管理、特殊兴趣管理4个子模块。本系统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研究课程资源管理平台的意义
关键词:报刊课;互联网;对外汉语教学;启发
一、报刊课与互联网
报刊包含了大量丰富的汉语教学资源,所刊登的文章都是严谨的程式的中文,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丰富且正确的语料,多方面全方位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互联网作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传播媒介,为任何一个领域都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与此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报刊课教学同样需要互联网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报刊课教学的目的以及帮助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互联网进行报刊课教学及其优缺点。
(一)传统的对外汉语报刊课教学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报刊课本来就属于比较严谨枯燥的一门课程,以往所惯用的教学资源也就是通俗意义而言的报纸,黑白色调的纸张,密密麻麻的中文,小块小块的排版,报纸整体的面积过大,这些所属于报纸的特点与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电子书阅读亦或是有声阅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目前大部分汉语学习者对报刊课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报刊课最突出的特点是时效性,迅速、真实地反应生活应是报刊课教学的第一准则。可是所有的纸质教学材料几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才能得以很好地呈现,报刊课的教学因此也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了。教师以报刊作为教材进行讲解,让学生做笔记,本来就枯燥乏味的报刊课再加上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无法得到很好地提高,以至于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利用互联网进行报刊课教学
1、优点
无论在学习对外汉语这门课程还是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互联网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且非常必要的学习手段和教学手段。如今的高校教学几乎都在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教学,同样地,学生也需要利用互联网高效地进行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互联网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显示出了他们强大的有效性、便捷性、生动性。图文并茂的声像影音教学手段,丰富浩瀚一点既得的教学内容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地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缓解了压力。
首先,利用互联网资源浏览需要的教学材料,寻找相应的教学内容,能够将一定量的相应的所需要的教学材料以及相关的资料或者是文献等等迅速高效地传达到教师和学生的手中,这就使得教学材料无法满足新闻报道时效性的特点得以有效地解决。
除此以外,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进行电子刊物的阅读学习、电子作业的完成及批阅,诸如此类的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手段非常便利便捷且颇具人性化,更何况教学材料以及所学内容都方便教师和学习者保存,帮助教师随时查阅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随时随地无阻碍地进行反复阅读学习,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批注以及札记。
再有,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实现远程操作,不需要教师面对面进行传道受业解惑,不需要学生面对面与老师进行交流、提出疑问。只要有需要,远程操作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教师和学习者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甚至还可以让学习者们自己成立或者加入已有的新闻交流组,让学习者与新闻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学习,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也进行交流学习,学习者们各抒己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倾听且选择性接纳其他学习者或是新闻相关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互帮互助、共同学习。
2、缺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利用互联网所进行的对外汉语报刊课教学也不例外,互联网进行对外汉语报刊课教学的弊端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来,特别是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和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是网络资源丰富大量且繁冗复杂,有时候我们会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能对对外汉语报刊课教学提供极大帮助且教学质量好的教学材料,教师如果在寻找教学材料时没有对高质量教学材料的“火眼金睛”、筛选优质教学材料的能力不够的话,无异于大海捞针,一份好的教学材料往往与学习者水平是否能衔接、教材是否正规、是否会有e误或者是否会传递错误的价值观、是否兼顾到外国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是否会产生文化交际冲突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其次,能够利用互联网来进行报刊课教学的教师是需要掌握相应的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的,否则会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比如效率低下、教学材料不对应,质量不够好等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考验。
再有,不同学校的资源配置都不一样,学校情况、师生情况也不尽相同,如果没有较好地网络配置和硬件设施,这就为顺利进行互联网教学设置了一定的障碍,无法高效且便捷地为报刊课教学提供服务。
除此以外对外汉语报刊新闻课的教学本来是一门非常有效地以阅读为主同时兼顾听说读写的综合课,但是利用了互联网或是多媒体进行对外汉语报刊课教学,汉语学习者无法亲手拿笔进行汉字书写,那么其中所隐含的汉字教学就无法完成,如果只是在网上进行单纯的交流以及所提出的无纸作业,电子邮件作业和远程师生互动,可能也就仅仅能够单一地提高写的能力,而其他的语言能力都无法很好地从各个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还会对学习者之前已取得的中文学习效果或是之前所建立起的中文学习习惯产生影响。
三、结语
关键词:网络阅读、优点、培养能力、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的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课外的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还指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针对这一要求,我在教学中进行“网络阅读”的一些尝试,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大容量的阅读积累和灵活多样的网络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造一种氛围,一种环境,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天地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那么怎么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
我认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审美因素和文化因素,能够打动小学生的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能够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语言文字上来。(2)便于学生自由、自主地表达和交流,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自由表达和交流的愿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3)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表达和交流。
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1)从文本阅读转向了超文本的阅读,传统的优质媒体在检索筛选方面,远不如第四媒体的高效。(2)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增加了文本的形象性,使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一、网络在课外阅读中的主要优点
1.提供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纵观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包罗万象,科技知识、自然风光、风云人物、童话寓言……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要认识理解这些事物,对于这些阅历较浅,判断力欠佳,又以无意注意为优势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出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上《十里长街送总理》前,我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搜集了的图片资料和影视片断,并建立了一个小资料库,分小组分别从的工作、生活、童年、外交、为人处世、生平、以及业绩等方面自主进行网络阅读,然后小组针对一个方面内容进行所选材料的整合,做成幻灯片集体交流,让学生通过网络所提供的背景资料各个侧面地了解了这位伟人的风采,敬爱的感情油然而生。在上这篇课文时,在哀乐声的渲染下,孩子们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丰富的阅读内容,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人文学科,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往往是那些爱好读书,博览群书的学生。这表明,阅读无论在培养语文综合能力还是陶冶情操、学会做人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媒体最大的优点就是海量的信息。另外,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还可以借助生动的动画、美妙的音乐,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外,还应常常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我是在一些小学教材课件、K12教育资源库中进行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如在上《卢沟桥的狮子》前,让学生欣赏K12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掌握相关知识,培养阅读方法。学生对于狮子的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上起课来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日本侵略者发动的罪恶行径,则让学生通过欣赏课件,目睹侵略者的暴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这样在课堂上教育其不忘国耻,奋发读书,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新课文时,也会主动在Internet网上找一些与之相关的短文、图片等等,在全班同学中交流、阅读。通过大量课件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快速检索,增加阅读的效率。
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阅读方式的出现,电子计算机的存储量与处理的加工进度,是手工检索所无法比较的,它可以让你瞬间拥有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减少了人的奔波、查找、收集、摘录之苦。
例如上《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对水力发电站了解得比较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在网上通过搜索引擎来搜寻相关资料,几秒钟就查到了几百个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即时了解了水力发电站的构造,工作原理。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学生从语文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4.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阅读材料由教师提供,经过老师的筛选,阅读材料会更适合于学生,避免学生接触不健康的材料,再加上教师对学生阅读任务的适当规定和语文课上的检查、指导,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是传统课外阅读方式和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另外,网络的特点决定阅读过程的可控性,教师可以通过控制主机或自己的电脑来实现对学生阅读时间和内容的控制。
二、基于网络条件下课外阅读中几个能力的培养
1.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能力,信息整理、加工重组能力。我们的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勤于接受课堂知识而忽视课外信息的利用,他们还不懂通过图书馆的书来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查询资料,更不用说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利用网络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
我们通过在网上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对信息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信息意识在孩子的脑中也不断地渗透,通过网上资料查询,课间交流,不但培养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协作学习精神的培养:为了寻找某一个知识的背景或材料,我在课外阅读后,常常需要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网上查找资料,学生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交流,不断地完善、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而且对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交流提供了方便。如上了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在网上找到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有的找到了草原上的蒙古包的图片,有的找到了草原风光的照片,还有的找到了介绍蒙古族情况等资料,我们相互交流、补充,最后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料库,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个体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了1+1〉2的高效。
3.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多媒体的课外阅读资料能集声、形、音于一体,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地增加,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各种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潜词造句的方法,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网络条件下课外阅读的操作方法。
1.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可以向学生提供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作品,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它不但能拓展思维,还有独特的见解。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成为作文的典范。文学刊物、报纸中的好文章也值得推荐,这些文章的语言具有鲜活性和时代性,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新大纲推荐的篇目,可以逐年渗透。
2.阅读交流,教师检查。
这一步骤也非常关键,它将进一步巩固学生阅读的效果,使学生的阅读更有目的性。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后,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形式检查阅读的效果。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有效学习,充分发挥出“双主互动”、“导学—探究”模式的作用,研究出切合实际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
工作安排:
九月份:1、写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
2、写好课题组个人子课题计划;
3、将计划上传到教师博客,并丰富博客内容;
4、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十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4、认真准备课题研讨课。
十一月份:1、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2、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总结,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3、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材料,上传到网站,充实教师博客。
十二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元月份:1、写好课题组子课题小结;
2、写好个人课题小结,并进行交流;
一、政治课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政治课师生互动,就是要在政治教师的引导下,全体学生在政治课的教学情景中,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自主探究,进而生成新的政治知识、观念、原理、能力、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的操作过程和运作机制。其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
1、教师主导领引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价值引领”下展开“互动生成”。在师生互动生成机制中,教师要学会倾听,暂缓评价。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中,始终作为一名引路人,起着主导的作用。时而提供背景材料,指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方向。时而进行点拨,设凝解惑。时而参与其中,以平等的一员开展讨论。
2、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中生成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探究规划,独立查找学习资源,自主领悟探究内容,发现疑惑所在,提炼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进而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才干。
3、师生互动生成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在探究中会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上摆出自己所遇到的疑惑,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和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合作,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平等参与其中,适时引导点拨,最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提炼,生成知识、技能、情感、觉悟和价值观。此时,教师也在互动中丰富了教学经验,增强了能力,生成了自身特有的教学风格。
二、政治课实施师生互动形成机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情感培养与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生成同等重要原则,
这是师生互动形成机制的目标要求。学习是由情感推动和支撑的,情感是一种动力源,没有情感的支撑,学习活动就不会持久,没有情感的支撑,任何任务都无法完成,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构建,首先必须以培养学生情感为基础。知识的生成则是感情培养的前提,没有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也不可能生成情感。因此,师生互动生成机制,必须把学生情感的生成与知识的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2、“形似”与“神似”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师生互动形成机制的真正内涵,并不是让学生单一的动起来,而是既要有“形动”,还要有“神动”;既要外化,还要内化;既要物化,更要活化;既要知识的传承,还要人文的积淀。如果一堂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当你仔细品味一下的时候,总觉得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那么,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3、预设与随机相协调的原则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政治课教学也是如此。政治教师需要备课,需要预设教学效果,重要的是预设与生成不能统一时,如何利用教学智慧有效处理,从生成的效果出发,达到教学目的。
三、政治课师生互动形成机制的基本操作程序
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基本程序是:情景诱导——自主探——合作交流——点拔引导——反思生成。
1、情景诱导——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起搏点
所谓情景诱导,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提高教学实效。
创设情境,是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起始环节。创设情境,一般应采取三个步骤:第一步,创设情感情境。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送给学生。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素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用情绪感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振。第二步,创设学习情境,及时把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习情境的种类有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案例情境、讨论情境、表现情境、操作情境等,不论是哪一种学习情境,都要突出问题性,使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究才能实现目标。教学中可能需要几次创设学习情境,这应视学生学习的状态来决定。第三步,提供引导性材料。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每个学习者都“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语言描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或运用多媒体手段声像并茂地呈现情境等。教师要从自己的素质、风格和教学条件出发,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自从学校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以来,笔者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就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教学情景。
2、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形成机制的立足点
通过情景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此时,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课文内容和参考资料,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未知,在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中诱发疑问,在“不愤不已,不悱不发”的境界中进一步增强其探究心理和尝试探究行为的过程。首先,留足探究时间。留足课前自学时间。少布置书面作业,多留点自主查找资料进行课前准备的自学时间。二是课堂自学时间,感知教材内容,领悟所学知识,探寻重点、疑点、盲点,激发探究热情。
其次,引领探究方向。师生互动生成机制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导在所当导,放在所当放”。再次,提供探究素材。探究素材应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课前查找的材料,二是教师补充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教学情景所涉及的内容和以上三部分材料,自主地去探究本节课应学的知识内容,发现认知上的或思想上的疑点,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时政热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究问题的本质。
3、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关键点
合作交流包括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交流不仅有老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和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和个别交流。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应灵活把握,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教师再精讲示范。
例如,我在讲解哲学前言部分时,首先引入材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了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4、点拔引导——师生互动形成的支撑点
在合作交流阶段,教师要适时点拔,把握好“导”的尺度。让学生互相讨论,决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因时而导。
5、反思生成——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落脚点
关键词:中职历史;微课;翻转课堂
一、微课的概念及描述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的教学视频(课例片段),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微课能够通过网络中各种通信工具进行有效的传播,比较方便快捷,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教学模式。微课可以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呈现出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和应该注意到的重点,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课程中的各类概念,使中职历史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与特点
翻转课堂是由美国人创造的,主要是将传统的先教后学的课堂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的模式,翻转课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将知识的消化与知识的传授进行颠倒。上课前,学生先通过视频课程的预习,完成对知识的了解,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有不懂的问题时,再由教师进行讲解,最后进行拓展练习。翻转课堂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翻转课堂在国外的发展较为全面,常见的模型有:林地公园高中模型、可汗学院模型、河畔联合学区模型、哈佛大学模型以及斯坦福大学模型。
三、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联系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微课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翻转课堂中需要的教学资源的服务由微课提供,微课的发展空间则需要翻转课堂来进行维持,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进行不同类型微课的中职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在中职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历史的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对历史的发展进行差异对比,探究整个历史进程发展的原因与结果。在专题知识类微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分析,了解课堂内容,再借助微课学习,将课堂上没弄懂的地方再进行及时查阅交流,建立专题知识网络。在探究活动类微课中,首先确定探究的主题,教师选取与之相关的资料、图片,在微课视频播放以后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深入理解。在交流讨论类微课中,教师收集资料制作微课视频,并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找出自己的疑问所在,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交流与讨论。微课的产生与发展,延伸扩展了中职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微课进行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查漏补缺,有效解决问题。
(2)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微课材料,及时与学生共享。在进行中职历史课之前,通过教师共享有关课堂内容的视频,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与网络相结合,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前要明确教学目的,从网络中寻找合适优异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了解中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从而制作出难易适中、内容新颖丰富的微课材料。
(3)基于实践,综合应用。学习历史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谨记历史,还能够学习历史进程,教师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历史进行对比分析,鼓励学生将生活与历史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基于综合活动实践类的微课为基础,让学生在学习微课的同时,熟悉掌握微课中的知识、方法以及思路。例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阅读书籍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本文对微课和翻转课堂进行了介绍,并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中职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能够促使中职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合理地安排时间,有效地进行学习。在以后的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微课与翻转课堂的特点,将两者的优点相互结合,引导中职学生历史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熟悉历史,取得更加优异的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1]杨荣娟.“翻转课堂”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尝试[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3):38-39.
[2]夏 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5(12):46-48.
关键词:价值;科学课教学;手工制作
一、科学课手工制作及其价值
1.什么是科学课中的手工制作
科学课中的手工制作不同于一般的制作,它是指学生结合某个研究专题,利用已学的关于框架等科学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并制作一个作品的探究性过程,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2.手工制作的价值
小学阶段的儿童喜欢动手,提供他们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体验各种工具的使用,结合已学的科学知识,他们会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以无拘的行为大胆创造,一些奇妙的想法随之而产生,这就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学生制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在制作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不愿参与制作,有的担心自己做不好,产生心理压力;有的则是一种不负责任、无所谓的表现。
2.学生思维与创作形式容易被局限
传统的制作课程缺乏生活体验,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创造表现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制作作品的时候认为只要能做一张像书本上那样的作品就算是好作品了,所以他们一味模仿,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
3.制作时间的局限
在科学制作课中,有些学生在制作中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但常常是时间得不到保障。
4.作品特点和性格特点
有这么一类学生,对于造型美观的制作较为喜欢,而对于创造为主的制作,表现出排斥。如,女生喜欢剪纸类的制作,而男生更喜欢用工具制作。
三、体验制作,创新思维
目前,教材中安排的制作活动,时间上往往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完成设计、制作、交流、改进,若想实现以上提到的一些价值,是很难实现的。那么,到底该如何上好这样的课呢?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在执教《用纸造一座“桥”》这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1.激发创作欲望
(1)了解发展史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课前,我收集了从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桥,从简单的只能跨越小河的木板梁桥到石拱桥再到现在跨越大江的铁索桥,制作成PPT,让学生客观地进行分析改进的方法和为什么这么改进,既是复习已学的科学知识,又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2)欣赏别人的作品
课前,我收集了一些手工制作的桥的模型,有梁桥、廊桥、拱形桥等,有一些是我自己制作,有一些则是从网上搜索的图片,同样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开放式气氛下欣赏、讨论、评价,从抗弯曲能力、省材、美观等方面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法。通过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欣赏了桥的模型,增加了他们制作的信心,也给学生在设计方面提供了灵感。
2.精巧构思,设计作品
(1)明确制作方式和要求
我向学生提出的制作方式不同于书本要求,因为书本要求学生制作的材料和工具过于单一,很难满足学生大胆构思、创新制作的要求,因此,在材料和工具的选择上以及桥的样式上,我不做任何要求,但在桥的跨度方面,要求在30 cm以上。至于考评的要求,我用PPT进行了投影,让学生记录关键字。
(2)自主构思并设计
在明确了制作方式和要求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构思。一要思考造一座什么样的桥,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每个人需要准备什么,各自的任务是什么;二要思考如何让桥更牢固,有更强的抗弯曲能力,除了思考,还要求画一画设计图,并记录自己在制作中会用到何种材料和工具。
在这个活动中,我主要是和学生交流,让他们谈一谈为什么这么设计,有没有可行的改进方法。
(3)交流设计,改进方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让自己的设计更加完美,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别人交流讨论。我采用的交流方式是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图投影,在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构思和使用的材料后,再试着提出一些可行的修改方案。
3.动手实践,积极创新
(1)知识上的准备
学生要想有所创新,知识的准备也是必需的。所以,在让学生构思设计之前,复习相关的科学知识,评价类似的制作,要让学生之间多交流、多比较,从中启发灵感。
(2)动手实践是关键
学生能动手操作是创新的关键,因为他们只有在操作中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因此,我尽可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改一课时为两课时甚至更多,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
4.交流经验,提炼知识
学生通过亲身制作体验,已经有了许多收获和新的认识,但这些收获和认识往往都是比较零碎的,不够全面,有些也许是错误的。那么教师该如何去组织呢?通常的办法有:学生之间互相质疑;自我评价。
5.展览成果,享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