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教师职业素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5: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篇(1)

所谓的“现代教学理念”主要是指教师要与时俱进,拥有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理念。现代美术教学就是使每个学习者都能从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收益,并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美术教师必须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把新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1、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树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

各方面发展的理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一味的讲,把教师自己看成整个课堂的核心,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七年级美术教材“造型.表现”板块中《校园小伙伴》这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在获得有关人体比例的知识的同时,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获得情感方面的需求。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小伙伴,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美术知识,也关注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增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

2、现代美术教学理念要注重美术课的特殊性

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艺术的多样性的特征就决定了美术学课的检验标准是全面的、可塑的、个性的、发展的。所以美术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不能用经验的、教条的方法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也不能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3、教师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行为

每位教师在教完一节课、一单元、一学期的时候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在课堂上,自己设置的美术情境为什么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问题怎样才能给予及时的解决等。在反思的同时也要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模式、方法。只有在不停地反思、反省中才能进步,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对教育有关部门来说应该做到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定期让教师学习美术教学的新理念,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准绳和标准可依,知道我们的初中美术教育不需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实行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型”美术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帮助。如果以后再组织类似的培训应该不同于以往的表面式培训,要真正让教师理解、明白什么是“美术教学”,并且要把培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去。其次要组织全县各个初中的美术教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以往在县级学校会定期组织考试科目的公开课、示范课,而美术课则很少,如织金县的王老师工作三年来只遇到过一次全毕节地区组织的中小学美术科目的优质课评比。组织教师上公开课可以从侧面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扬优点,改进不足。重视开展美术示范课,还要及时进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将对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并且把这种认识与实际的教学相结合,让新的美术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能指导美术教师突破自身的限制,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篇(2)

论文摘要:本文旨在就师范院校如何发挥培养优势,如何加强在校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之需提出一家之见。

自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要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以来,“素质教育”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并日渐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公众期待热点,素质教育己成为我国近阶段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素质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实施,将不但关系到未来一代人其至几代人能否成为“现代化”所需要的“现代人”,而且将关系到我国下一个世纪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能否成功实现。而这一切的关键将完全取决于我们师范院校能否在未来5至1 0年内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优势,大面积、深层次强化以语言文字基木技能为表征、以教育教学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出一大批能够优秀完成素质教育改革任务的高素质合格师资。要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我们师范院校必须以2 1世纪素质教育改革为己任,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水平上下深功夫、下大力气。

一、明确训练目标,纳入教学计划

高师院校是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基地。在有限的四年学校学习时间里,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但要与综合性大学学生一样去拥有尽量丰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更要具有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所无法企及的过硬的从师任教之职业技能。所谓教师职业技能,即指作为一名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时所应具备的语言文字规范运用技能、专业课堂教学技能、班级管理及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技能等。在这个综合技能系统当中,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是最基本的基础技能,是其它技能得以充分展现的表征和实现手段。教师职业技能是任何一名高师学生都应注意培养和建立的共同的能力结构。

以培养学生“口笔相应”能力、专业课堂教学能力、班主任工作技能等为核心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经过师范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潜心理论研究和广大中师学校的积极实践,其理论效益及实际训练作用都己经得到充分证明。但在高师院校的宏观教学计划中,却一直鲜有踪迹,该项训练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未能取得法定地位。某些高师院校虽然有远见和睿智,认识到对在校学生进行从师任教技能训练的深远意义,但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单项训练层面,未能就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综合体系构建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全面实施;而有的高师院校更是背离了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初衷,而一味急功近利追求综合性,认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雕虫小技、“小儿科”而不屑一顾。在这种情况下,高师院校毕业生的从师素质在就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基础教一育的迫切需要。长长的“缓苗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大大影响了师范院校的质量声誉,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师范院校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受到全社会的置疑。事实证明,师范院校毕竞不同于综合大学,其至师范院校学生的能力素质应该高于综合大学的学生二这就要求我们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意突出自己的特色.在传统的、陈旧的师范教育佩化模式上不妨大动干戈,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独具特色的师范教育框架,在知识教育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语言文字规范应用能力训练、专业课堂教学能力训练、言传身教的思想教育能力训练友人文素养、创新能力训练等等。并将该项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从根木上保证训练的可能性和持久性,从而保证开课时间和训练质量,达到训练目的。

二、充实训练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既然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其业后的敲门砖和业前之必修课,是其专业知识得以顺利传授的重要凭借和依托,这就要求我们高师院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明确训练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丰富教学内涵,以优化训练效果。

早在八十年代,国家教委就颁布了《师范院校“教师日语”课程标准(试行)》,其中明确规定“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六”,是教师的“职业基本技能”,抓一对师范院校学生的日语训练内容及其考核检测标准作了具休规定。1994年。国家语委与国家教委等联合的《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施办法》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对师范院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同时指出普通话水平是否达到规定标准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能台从事教师职业的首要标志。因此,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将足“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教学任务。

与普通话表达技能同样重要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是文字的书写技能。八十年代中期,国际教育界提出了一个叫作“open competence”的新概念,直译为“打开能力”、“扩展能力”.引起了各国中学教师的普遍关注。教师的能力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转化加工能力.而是包括一系列完成教学任务和树立职业形象的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文字的书写能力即属于此列。书写技能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犹如一个人的石官而成为教师职业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广泛引进和应用虽然可能削弱课堂教学中教师文字书写的比重。但是绝不可能被完全取代,因而,文字书写作为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是不可偏废的。

以上两方面内容主要构成了语言文字规范运用技能,除此而外,更重要、史木质、史核心的教师职业技能是专业课堂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

为了保证和张化训练质量,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最好能够贯穿于人学生四年全程教育始终。共中,一年级可以以语言文’乡规范运用之基木技能为主.在完成静态的语“音”与字“形”训练葵础上.侧重于动态的教师日语表达训练和教师文体表达训练。二年级在承续一年级基础训练的同时,以加强非中文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为重点,开设“中外名著赏析”、“言语交际艺术”等选修课。三年级则可以培养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教学所必需的课堂教学实战能力和班主任下作技巧为突破日。为毕业实习做准各。四年级要完成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水平测试”的任务。 三、强化训练意识.形成立体湘练摸式

众所周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它要求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纵向应措施得力,层层落实,横向应配合密切,反应积极。因此,高师院校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问题上,应克服各自独立、条块分俐、自成体的客观格局所可能带宋的不好抓、不易抓等认识不统一的弊病。从学校的主管领导到各教学系领导,首光应明确目标,统一认识;从学校团委、学生会到各系团委、学生会,应戮力同心.一切活动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训练格局。

首先,可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成立专门负声该项工作的领导小组,并相应成立负责该项教学与训练的教学组织,从而从行政上保证“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学的持续开展。

其次,各教学系亦应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成立相应的训练一与考核领导小组。它是上级有关决定、措施等得以实施和落实的重要中介。一方面,它负责传达、闻释学校有关要求;另一方面,它又直接掌握和决定着学生的训练状态和训练效果。因此,系级“训练小组”领导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该系学生的训练质量,而且该系学生的训练水平也直接折射出该系“领导小组”的运作价值。

与系级领导小组平行起督促和检查作用的还有学校团委,可山它直接负责学生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的开展。

再次,各教学玖也应成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检查小组”。

山于地域差别及成长环境的差异,每个班的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水平方面都可能参芳不齐,甚至差距巨人。因此,根据地域的不同或技能水平的不同成立不同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小组”,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弥补教学时限和教师参与上的空白,又可以突出学生在训练中的主体地位.强化训练效果。

四、产格规章,建立规范的评价系统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由诸多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其训练过程又是漫长的 ,分布于四年之中至少六、七个学期,因此,如果不建立一套明确的、规范的训练考核评价系统,训练水平将无法保证。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考核上,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立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制度。一般说来,定期三级考核更利于操作。

1.一级课程考核

作为公共必修课,可在一年级学生中侧重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将该课成绩等同于其它必修课成绩规格,并由此为切入点,建立学生“攀师职业技能档案”,作为以后考核的基础。

2.二级过关考核

在二、三年级时,可对学生进行二级过关考核,为毕业实习做准备。具体考核可根据各自实际自定,亦可参照国家教委于1992年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进行。该级考核可督促学生坚持不懈完成训练内容,为三级考核做准备。

篇(3)

【关 键 词】教师职业能力研究方式;教师职业能力结构;教师职业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96-03

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专业教育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能力。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职业资格鉴定的核心内容,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方面,其重要性决定了它的研究价值。

一、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方式

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行为主义者方法(behaviorist approach)。此法源自任务分析,将教师工作划分为若干个任务,从而确定对应于各个任务的能力。(2)过程模式(process model)。此模式关注教师任务的功能分析结果,强调知识与理解作为内在的必要投入从而正确应用。(3)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与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的结合。前者认为教师职业能力是在教师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发展的,后者强调知识与理解对巩固教师能力行为的重要性,提出对教师行为价值维度的思考,这两种模式的结合能够使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更加准确与全面。(4)多种理论并存模式。Short(1985)提出了多种理论并存模式,将教师职业能力看作教师个人特质或者当前所处的状态,包括典型行为、工作绩效、知识、技能、足够的能力水平以及目的、动机、态度等相关因素。[1]

二、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可分为两个层面:(1)研究教师职业能力整体结构;(2)研究教师职业能力某一具体方面(如教学能力)的结构。

(一)教师职业能力整体结构的研究

从教师职业能力的概念及多种研究方式来看,教师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优化组合,其构成方式表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征。

澳大利亚国家教学质量工程(NPQTL)项目组(1993)提出初任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规划与管理教学,运用与发展专业知识,监控与评价学生进步和学习结果,为持续的提高进行反思、评估与规划,与学生及他人交流与合作[2]。日本文部省教职养成审议会认为,教师能力包括教学指导、教育管理、理解与把握学生心理、生活指导、独立自修。[3]美国学者Casey Allen(2006)认为,教师应具有教学能力、课堂管理技能、行政技能、职业发展能力、课外参与能力。土耳其学者Kiymet SELVI(2010)认为,教师职业能力结构包括九大能力领域:专业能力、课程能力、科研能力、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情感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社会文化能力、生态与环境保护能力。[4]

向玉琴(1996)认为,教师应具有的能力包括钻研和处理教材、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方法、表达与操作、研究和了解学生、组织管理、教育机智、自我调控、教育科学研究等。[5]朱嘉耀(1997)认为,教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班队管理、品德教育与生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实证研究、逻辑思维、哲学反思。[6]张大均(1999)认为,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掌握与设计教学内容、言语表达、组织管理、教学监控、因材施教、教育机智、自我鉴定、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教育科研。[7]靳莹等(2000)将教师能力划分为基本认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调控与交往能力、自我拓展能力。[8]王桂珍等(2003)认为,教师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备课能力、组织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教育机智、沟通协调能力、思维能力、自我调控、扩展能力。[9]齐桂莲等(2005)建立的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力结构包括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10]张波(2007)建构的教师能力基本框架包括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创造能力。[11]杨晓陶(2008)认为,教师职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组织管理、教育研究、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12]

(二) 具体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具体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能力。Manning(1988)认为,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计划能力、知识传授能力、教学活动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13]陈安福等(1988)将教学能力划分为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前者包括搜集教学资料、组织教材、言语表达,后者包括组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反馈、教学诊断。[14]任训学(2000)研究表明,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学设计,课堂讲授,调动学生主体性,教学测评,教学研究等。[15]申继亮等(2000)认为,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16]申继亮等(1995)还认为,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学能力结构中的高级形式,根据对象可分为自我指向型、任务指向型;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计划与准备、课堂组织与管理、教材呈现、言语和非言语沟通、评估学生进步、反省与评价。[17]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2010)认为,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认识学生个体差异、管理学生群体、课程能力等。[18]

其它具体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罗树华等(1997)认为,教师的自我完善能力包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自学能力、教育研究、撰写论文、扩展能力(如教学创造)。[19]王桂珍等(2003)认为,教师的扩展能力包括信息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9]。蒋建新(2002)认为,教师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意识能力、信息评判与导航能力、信息处理与运用能力[20]。张波(2007)认为,教师的科研能力包括选题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运用科研方法、教改实验能力、撰写论文;教师的创造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法变式、创设教学情境、探索思想教育新形式;教师的管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指导评价、思想教育、信息管理、自我管理、参与学校管理。[11]王惠来等(2005)认为,教师必备的新课程实施能力包括反思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课程开发能力、合作能力、教育科研、创新能力。[21]李臣之(2003)提出教师应具备的课程开发能力包括解读课程纲要和教材变通能力,熟悉课程开发过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和研究能力。[22]Kiymet SELVI(2010)认为,教师的交际沟通能力包括选择沟通方式,使用口语、身体语言及职业语言等;教师的情感能力包括道德、信念、态度、动机、移情能力等;教师的社会文化能力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当地的、国家的以及国际的价值标准,社会研究等。[4]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2010)对职教教师的研究认为,教师的团队工作能力包括组织决策能力,规划、发展及评估团队业务,资源能力,团队意识等;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包括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学会学习、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等。[18]

从以上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职业能力是由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各项具体能力所组成的,具体能力结构的研究充实了整体能力结构的研究。但是,存在着以下问题:(1)有些学者研究的内容是教师职业能力的下级能力结构,但是却将其称为教师能力结构,这是不确切的,容易使不同级别的能力概念混淆,减小教师职业能力所包含的范围。(2)尽管有些学者对教师职业能力整体结构的划分非常细致,可以说面面俱到,但是其中的各个具体能力所属的能力级别却各有差异,因此最好能对教师职业能力进行逐级划分,弄清每一具体教师职业能力的上级能力是什么、下级能力包括哪些,这样才会有利于正确认识教师职业能力整体结构;具体教师职业能力及其下级能力结构的研究也存在类似问题。

三、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研究

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专业教育与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日本文部省教职养成审议会在《关于教师资质能力的提高方策》(1987)中指出:教师的资质能力是通过培养、任用、现职研修等各阶段逐渐形成的。[23]王邦佐等(1994)研究认为,教师职业能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的,平均大学前形成21.95%,大学期间形成12.74%,职后形成65.31%。[24]靳莹等(2000)将教师能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生成、再造和创造)和五种水平(了解、理解、局部运用、全面掌握和创新)。[8]叶澜等(2001)把教师能力发展看成是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是新手教师发展成为专家教师的过程。[25]

各项具体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速度、水平及特征不同。沃建中(1994)对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能力的干预研究发现,教学认知能力发展最快、水平最高,教学操作能力次之,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最慢。[26]申继亮等(1995)研究发现,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特征表现为从他控到自控、敏感性渐增、迁移性渐高。[17]

可见,教师职业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经过多年的专业培养,教师在取得职业资格后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其职业经验不断增长,职业能力不断发展,能力结构也不断完善,从新手教师逐渐成长为专家教师。因此,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研究能够为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能力结构的研究和能力发展的研究。教师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优化组合,具体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能力,其它具体能力(如教师的自我完善能力等)结构的研究正处于起步当中。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随着其具体职业能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因此,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研究能够为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纵向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是制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我国教育部目前还没有正式的、详细的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期待我国学者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使用恰当的研究方式,更加细致地探索具体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结合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研究成果,针对特定教师群体,如信息技术教师、中学教师、初任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等,编制信、效度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量表,了解当前我国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状况,汲取国外有关部门制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有效经验,拟定合理的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评定系统,从而为我国教师的选聘及职后评定提供比较适用的教师职业能力细化标准,为我国教师专业教育及职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与实证参考。

注 释:

[1]May May-hung Cheng & Wing-ming Cheung. Comparing Perceptions: the Competence of Novice Teachers and the Expectations of School Principals [J].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04,5(2): 188-199.

[2]Conlin Marsh 著,吴刚平,何立群 译.初任教师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李斌.关于教师能力结构的分析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4-56.

[4]Kiymet. SELVI.Teachers’Competencies[J].Cultu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and Axiology, 2010,13:167-175.

[5]向玉琴.愉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朱嘉耀.教师职业能力浅析[J].教育研究,1997,(6).

[7]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靳莹,王爱玲.新世纪教师能力体系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41-44.

[9]王桂珍,张大俭.教师能力结构新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55-56.

[10]齐桂莲,高峰.信息化时代教师能力结构的构建 [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113-114.

[11]张波.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7,(1):78-80.

[12]杨晓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探析[D],广州:暨南大学,2008.

[13]辛涛,林崇德.教师心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4):45-51.

[14]陈安福.教学管理心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15]任训学.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报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9-103.

[16]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4-71.

[17]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67-75.

[18]Aila Paaso & Kati Korento. The Competent Teacher 20102020: The competences of teaching staff in uppe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 Library, 2010.

[19]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0]蒋建新.信息化社会教师能力结构维度分析[J].电大教学,2002,(4):13-15.

[21]王惠来,赫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能力素质的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6(1):12-15.

[22]李臣之.教师应具备的课程开发能力[J].宁夏教育,2003,(Z1):75,77.

[23]谷峪.日本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对教师素养和能力的新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0,(3):218-223.

[24]王邦佐,陆文龙.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4)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从教师专业化的视角审视音乐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着特殊意义。现阶段音乐教师的能力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既有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有培养策略层面的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丰富培养内容,转变培养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评价机制,保证培养质量。

随着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音乐教师的能力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音乐教师迫切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课改理念。作为新时期基础教育的音乐师资,仅仅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及音乐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应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武装自己,大力提高音乐教师职业技能,以适应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音乐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重视音乐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音乐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1994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于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专业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巫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适应间题,教师的适应间题又与教师职业技能水平息息相关。对于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大力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才能为将来从事音乐教师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受高校扩招和就业政策的影响,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教师”,要想在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就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

(二)培养新型的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

培养大批新型的合格教师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新型的合格教师必须是一名德才兼备的教育教学能手,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武装自己。对于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也同样如此,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同样需要本科阶段系统的音乐教育,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技能培养等各种手段与途径才能得以实现。音乐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新型的音乐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三)适应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我国教师教育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正在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提高质量将成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旋律。新课程背景下加强音乐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正是迎接这一转变,提高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根本性举措。

(四)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需要

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师资和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为中心任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为这个中心任务服务。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的任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而音乐教师的职业技能又是衡量音乐教师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音乐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音乐教育办学特色和和促进音乐教育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音乐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策略

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了“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21世纪的教师必须是接受过专业训练,有着较高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工作者。音乐教师职业是一个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专业。从专门职业的特征来看,教师职业离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音乐教师职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推进音乐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进程,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音乐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认识

自师范教育产生以来,人们对如何培养音乐教师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念,不同的理念反应出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观。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现在我们强调音乐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符合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代表着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音乐教师职业技能的水平,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要符合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要在教师专业化理论指导下,加速推进音乐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二)明确培养目标,构建音乐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宽厚平台

音乐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相应课程体系的支持,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音乐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局面,没有体现教师教育的专业特点。音乐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性课程是音乐教师培养中的关键一环。以音乐教师需要为本,强调可操作性;以音乐教育发展为导向,强调实用性;以培养音乐教师创新能力为主,强调实践性。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综合,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高师音乐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呈现综合化,科学整合音乐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打破学科界限,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加强理论研究,增强音乐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水平

音乐教师职业技能的理论研究,在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先导的作用。音乐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音乐教育机构要保持多年来在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方面形成的传统优势,大力加强音乐教育的科学研究;结合当前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研究音乐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注重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的紧密结合,切实提高音乐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音乐教育机构的教师或专家,特别是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音乐教育科研人员深人中小学,了解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服务中小学,以科研成果推进音乐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和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完善评价机制,保证音乐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

篇(5)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自国家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以来,虽在全国有关高校一度出现好的势头,但很快被我国高校扩招的形势冲淡了,目前情况令人担忧。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从宏观上构建高等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应是当务之急。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都有赖于全民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常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时代与历史赋予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从教师职业本身而言,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也并非易事。俗话说:“身为父母容易,但为人父母却不易。”这与当教师似乎也有相通之处。当我们选择学习师范,我们就是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了,但要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却还得进行严格的专门训练。它正如“做父母”,并不是有了孩子就是好父母。

    建国以来,教育界虽然多次提出要重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但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重视教师的学历、资历,不重视教师的技能。即使在师范院校,往往只注重大学水平而忽视师范特点,未能把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1994年,原国家教委曾根据《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专家制定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并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给了各高校,各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对此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训练,但很快被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大的形势冲淡了。

    目前,高等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没有落实。《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指出:“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规定师范职业技能分为“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由于高校的扩招以及新形势下各高校具有较高师范素质的教师偏少,落实《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要求显然力不从心。第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去,高等师范教育一般只局限于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这三门教育理论课程,辅之以四到六周的教育实习。但实践证明,这种安排由于过多地依靠理论讲授,往往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流于形式。第三,由于中学师资从过去的师范院校单口培养走向今日的多元培养,非师范院校也可办师范,其“学术性”又往往压倒“师范性”,而师范院校在激烈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面前又不得不放弃单一的师范特色,纷纷向综合性大学靠拢。高等师范教育在这种夹缝之中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几乎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因此,加大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和专业性,是提高高等师范教育在“师资市场”中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但仅仅具备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一个教师只会照念教材上的字句,没有任何技能的传授,那他至多只是一架把文字变为声音的机器。换句话说,从事教师这门职业与从事其它任何一门职业一样,都需要从事这门职业的技能。

    技能,通常是指人们运用某种知识经验完成一定目标任务的活动方式。职业技能即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某种特定的技术。教师职业技能也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一定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它是教师完成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教师的技能,决不只是简单的转化技能。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综合运用我们的各种知识与技能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本领。显然,这项本领包含有多方面的能力,我们把这些能力的总和称为教师职业技能。作为一名师范生,如果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一流的教师,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就必须狠抓当前,夯实教师职业技能的基础,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一个总的目标就是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使他们初步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才能,为他们今后能够胜任基础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师范基础。20世纪末,国际教育界曾提出过一个叫做“open compe-tence”的新概念,直译的中文意思是“打开能力”、“扩展能力”,这实际上是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能力的核心内容。教师之所以被称之为工程师、艺术家,也就是指教师的劳动带有创造的性质。创造需要知识,但更需要在教学能力上有所突破。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在师资力量上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优势。

    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有一个过程,而高等师范院校的学习阶段只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起点,其培养目标必须从教师专业性的要求上加以宏观把握。从静态角度来讲,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包括专业理想境界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掌握与专业能力的形成与拓展,即指从事教师工作应具备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从动态角度讲,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并非自然天成,它需要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不同的阶段有内涵不同的着重点。因此,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合格的满足基础教育要求的教师,但又应明确培养目标仅仅是一个理想愿望,合格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磨练;进而,我们还应着眼于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他们基本能力的形成。尽管能力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但高等师范教育是重要的奠基阶段,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包括哪些内容呢?由于教学行为极其复杂,人们对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师范技能的项目要素看法不一。苏联学者c.涅德巴耶娃在《教育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文中,阐明教师职业技能包括12个方面;英国教育和科学署在((教师职前培训改革》文件中,归纳出教师应具备27种职业技能;美国佛罗里达州规定教育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有1 270项之多;我国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要求教师具备4种职业技能。以上已充分说明教师职业技能的构成比较复杂。

    为了方便教学,这里有必要将教师职业技能进一步加以明确与概括。教师职业技能的表现形式是外显的,多体现在“嘴”与“手”,但它又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教师职业技能就必然与人良好的大脑机能有关,又同人的嘴、手等感觉器官紧密相联。因而,我们把教师职业技能概括为:“玖m",即脑(head )、嘴(mouth )、手(hand)这三方面功能的和谐释放。

    当然,"h m’z’结构的划分毕竟比较粗放,仍然不便于实施教学。不过,如果划分得太细,也未必能够使学生得其要领。我们认为应当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所说4种技能的基础上稍加拓展,将脑、嘴、手三方面的内容再分解为如下8种技能:

    脑:脑的机能是潜在的,教师的所有职业技能都得通过脑的机能来统筹,有些技能虽是通过嘴与手释放出来的,但更多地却偏重于心脑的文化知识和思维能力方面的修养,它包括课堂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文艺鉴赏技能等。

    嘴:主要是指教师运用普通话进行口头表达的技能,以及音乐演奏技能(音乐视唱)等。

    手:包括教师“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的书写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音乐演奏技能(乐器演奏)、美术创作技能等。

    与《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相比,这里将使用教学媒体技能单列,并另外提出了文艺鉴赏技能、音乐演奏技能、美术创作技能,其主要理由有两点:第一,将使用教学媒体技能加以突出,是新世纪教学发展的需要。2004年底,《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明确要求从业者“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第二,其它3种技能都属于文艺方面的,而文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且一直都是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师范教育如果舍弃了文艺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当然是毫无道理的。

    教师职业技能不仅包括外在的动作技能,而且还包括内隐的智力技能。然而,由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教师职业行为尤其需要深层次的智力技能为主导,同时,教师职业技能毕竟又只能通过外显的方式来表现,从而达到沟通传授的目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需要全方位地对师范生进行考虑设计。

    从宏观上构建高等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应是当务之急。

    从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看,发达国家的教育类课程占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的16%一33 %,而我国仅占5%一7%,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的模式,这种教育培养模式与现代教学方式脱节,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对高等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作较大调整。

    就教师职业技能的构成结构而言,它主要包含8个方面的技能,这些技能当然最终还得通过课程来实现。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我们提出了“二四课程模式”,或者叫做两个部分、四种课型模式。两个部分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四种课型是:教育理论课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践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设置,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四位一体”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其具体安排见表1。

   “二四课程”体系,与以往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相比,有几点明显不同:(1)加大了教育类专业课程的比例,不仅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2)将教育类课程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类,以及理论课如“教育学”、训练课如“教育见习与调查”、实践课如“教育实习”、活动课如“教学研究小论文比赛活动”等四个部分;在隐性课程选修部分,如学生超出要求完成学分,其超出的学分可充抵专业任选课学分。(3)明确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标规格,不论是师范类专业还是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只要选修师范教育方向,就必须修读以上训练体系的部分课程,并取得46.5个学分后才能获得《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

    培养模式依赖于课程,课程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常规的教师资格考试往往局限于两三门课程,并不能全面检查和衡量考查对象的综合素质,尤其无法考察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而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最终取决于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因此,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应采取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特别应当注意采取现场评价考核的方法引导训练。

    一方面,在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上,可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制度。一般说来,定期三级考核更有利于操作。一是一级课程考核。师范公共必修课一般是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理论基础,可将该类课程成绩作为下一步训练的切人点,为学生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档案”。二是二级过关考核。在二、三、四年级,可在学生初步掌握师范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进行二级过关考核,全面实施“六证换一证”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六证”即三笔字书写合格证、大学语文水平达标证、英语四级合格证、计算机操作二级合格证、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证、中学教师综合素质合格证;“一证”即高等师范专两个方面,一是完成学校规定的高等师范专业全部课程所要求的修读学分,二是结合教育实习完成对毕业生教师职业技能综合水平的考核与认定。

    另一方面,各门课程应特别注意采取现场评价考核的方法鉴定学生的从教水平。进人20世纪后,特别是“二战”以来,从教水平与资格考试的内容开始多元化。美国“州学校主管委员会”的报告显示:“在有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州中,36个州测验基本技能,27个州测验教学知识,22个州测验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28个州考核两个以上的内容。”再如“马萨诸塞州教育者证书考试”,其内容包括三部分,即交流技能、文化素质以及由申请人选择的所申请的证书领域的专业知识。当然,在全美运用最广泛的是“教育测验服务社”提供的“普瑞细斯系列( praxis series) "。以“普瑞细斯系列之二”为例,它包括四种测验内容:“全美教师测验:核心综合测验”、“教与学原理测验”、“特定学科领域测验”、“多元学科评估测验”,以此希望对测试对象有一个全面、综合和准确的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各州的教师资格鉴定和考核都向侧重考察教师的全面能力而不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的方向转变,并设计出了许多注重现场评价的新的鉴定形式,如课堂实地考察、录像考察等。如美国纽约州,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传授能力等就是通过审查课堂录像的方式进行评价的。而且,美国大部分州近年还取消了教师资格证书终身制,推行教师录用制度,不断对教师的从教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这些做法,对我们很有启迪。

    为了保证训练时间和强化训练质量,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最好能够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其中,一年级可以以语文知识和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为主,在完成静态的大学语文训练的基础上,侧重于动态的教师口语表达训练和教师文体表达训练;二年级在承续一年级基础训练的同时,以加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重点,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美学”、“文艺创作与鉴赏”等选修课;三年级则可以培养学生进行专业教学所必需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和班主任工作技巧,并以此为突破口为毕业实习做准备;四年级不仅要完成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水平测试,还得完成教育实习的任务。

    再者,高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列人学校师范教育方向的教学计划,并实行第二学籍管理(第一学籍为师范教育学科外的专业课学籍),以确保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2000年以来,我国已按照教育部《<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统一实施了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高等师范学生需遵照执行,这对高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第二学籍管理的实施非常有利。

    为了使师范学生通过高等学校几年的学习,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面确有收获,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我以为还有几个问题有必要提出并引起大家注意。

    首先,高等学校师生员工都应提高新形势下对师范职业技能培养的认识,切实以《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及教人「200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的通知》为依据,真正克服高等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可以在以后教学实践活动中自然养成,以及教师职业技能就是“三字一话”的错误认识,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新模式,有力促进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整体质量的显著提高。高等师范学生也应以国家文件为指导,为能胜任基础教育教学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高等学校虽然以“学术性”为其基本特色,美国学者布鲁贝克早就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导言中指出:“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甚至认为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点就是“主旋律‘e’调(e代表专门知识( expertise )—即深奥的探求—它构成了专门的学问)”。然而,“学术性”与“师范性”并不矛盾,高等师范学生应自觉地将二者统一起来。我国教育部文件指出:“教师专业化(teacher specialization)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显然,教师专业化也是新形势下对从教人员的更高要求,“学术性”本就是“师范性”的应有之义。

    另外,从总体而言,所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都应以《教师资格条例》为动力和方向,大力引导高等师范学生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自我训练,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师范课程的直接目标是取得高等学校的《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它是师范学生毕业时最终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

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专业性 师德 建设

一、目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最基本的条件。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简称师德。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师整个群体普遍性要求,是对教师群体的一种约束。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具有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数毕竟占多数,是教师队伍的主流,并且不断涌现出优秀教师,连续两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就有中小学老师,他们师德高尚,堪称典范。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有失规范要求。本课题所做的一个西安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生存状态问卷调查显示:希望变换职业的教师人数占25.99%;投入职业精力90%―70%的教师占44.05%,投入职业精力70%―50%的教师占6.17%,投入更少职业精力的教师占1.32%;以教师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教师人数占5.73%;偏爱优生、忽略差生教师占9.25%;不喜欢这个职业的教师占4.41%;对于体罚学生行为认为很有必要教师占7.93%,认为没必要的教师占43.61%,视情况而定的教师占48.46%;在压力下不能坚持职业操守的教师占4.85%,在压力下不一定能坚持职业操守的教师占12.78%; 6.61%的教师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对待工作;认为讽刺挖苦学生是一种必要教育手段的教师占3.52%,生气时难免出现讽刺挖苦学生的情况、这是情有可原的教师占3.52%。

广西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调查显示,45%的教师认为“每一门课、每堂课都贯穿思想教育是非常困难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具有教育的因素,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些中小学教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存有不正确的认识,一些教师的行为有违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师德建设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影响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理想化,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践行。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道德教化在先的国家,很重视培育公民道德伦理素养,教师又是培养中国精英人才的职业,自然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很高。其结果造成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由理想化走向神圣化。公众心目中的教师总是:呕心沥血,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并为此忘却了自我、家庭和个人健康。教师职业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教师才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这种思维定势,作为对教师职业神圣性的褒奖,作为教师个人道德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以此作为对每一位师的道德要求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如果教师们都只求付出,不求索取,教师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何而谈。教师职业道德的崇高境界,恰恰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幸福感的追求。

所以,现有的教师职业规范中的有些内容已经成为教师沉重的精神压力,给教师带来了焦虑感,和对职业道德追求的无望感。其结果使许多人对这个职业望而生畏,影响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精力,进而影响教育质量。所以,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重新进理性思考。

2.较高社会期望与较低社会地位的落差,影响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表现。

教师群体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职业历练了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有创造力,不断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自我的价值体现。但是,社会收入制度,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怪现象依然存在。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与许多行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也偏低,在住房、子女就业、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有一定局限性。

这种情形之下,不少教师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不愿意承担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的角色,不甘心成为“蜡烛”、“铺路石”这样的角色,他们认为自己的生存状态与社会对他们的职业要求以及为取得这一职业资格所付出的代价极不相称,希望社会能更多的重视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个教师的价值体系和职业理想追求各不相同,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素养也就千差万别,良莠不齐。

3.现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局限性。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笼统、模糊、抽象,难于在实践中操作。例如,师德规范中规定,教师要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可是具体怎么做是达到了这个要求呢,没有具体说明。而美国全国教育学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当学生的学习、健康及安全受到危害时,教师应为保护学生做出恰当努力。美国的这个规定就更具体和切合实际。我国的师德中教师关爱学生的要求是尊重学生人格,怎么做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没有说明,美国教师职业道德中就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不应无理限制学生的独立行动,不应该无理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应故意隐瞒或歪曲有关学生进步的主题内容。

由于师德内容的空洞虚无,这些条款不够清晰,缺乏条理化,没有建立起不同行为冲突时的优先顺序,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使得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评价难以进行,也影响到教师行为表现。

(二)教师职业压力过大造成了教师行为失范

根据新浪教育频道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0%的被调查教师压力大、近4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另有资料显示:有30.2%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有25.3%的教师认为科研任务繁重。

现在社会流行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于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教师的责任,孩子不爱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学生道德水平下降也是教师的责任。现在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推给了学校一方。社会的苛求对教师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些老师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讽刺挖苦、恶语相向,有些老师歧视差生,有些老师体罚和殴打差生,出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时间长,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也要不断学习进步,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教师岗位竞争加剧,导致教师人人自危,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教师都忙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忽略了对自己职业道德的培育与提高。有些教师在重重重压之下,出现职业倦怠,出现职业道德行为失范。

(三)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

虽然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现有的中小学依然是应试教育为主,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学校、以学生的成绩好坏决定教师个人的晋升与奖励。许多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将学校统考成绩排名向社会公布,有的学校将教师和班级成绩排名在校内公示,作为激励教师进取的手段。这种外在的强大的功利性评价与管理,导致教师内驱力扭曲,只看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职责――教书育人,忽视了自己职业道德要求。

三、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一)以专业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师职业,建立多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内容要有层次性。

职业道德标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既要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学生利益等角度出发制度,也要考虑从事教师这一行业人员的需求、感受与利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应该是既维护这个行业的社会效益,又有利于从业人员的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师德建设中,过度关注师德的最高要求,忽视了对师德底线的规定。所以,教师职业道德内容,既要考虑崇高理想,又要考虑教师的现实处境,教师的个人利益。例如,公正、公平、民主的对待学生,应是师德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献身于教育事业,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境界。在师德规范中明确基本要求和崇高境界,使教师清楚最低要求和发展追求目标,以利于教师实践操作。

2.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多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追求的目标是建立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教育行业中各方利益。我们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内容与实施方面都过于笼统化与,不利于教师实践。所以,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要所涉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言,是调节各方利益的具体的行为规则。例如,关爱学生方面,可以细化到如下内容:不应故意使学生处于尴尬或受贬低的处境中,批评学生时不应使用侮辱性的语言,不应利用与学生的职业关系谋取私人利益;在爱岗敬业方面,可以细化到如下内容:上课不接听电话,认真回答学生的问题;在爱国守法方面,不出具不符合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等等。

(二)建立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激励机制

1.加强职业道德宣传。

职业道德兼有强烈的纪律性。纪律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它既要求人们能自觉遵守,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后者而言,又带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因此,职业道德有时又以制度、章程、条例的形式表达,让从业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又具有纪律的规范性。

社会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宣传。通过定期学习师德文件、办师德板报、张贴标语、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媒体报道等形式,让师德教育深入人心,让社会公众有条件监督教师的品行,让教师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职业职责。

2.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中。

将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教师的聘任、奖惩、培训、辞退以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相结合。对师德败坏、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坚决取消教师资格,清理出教师队伍,纯洁教师队伍,并由此引起教师内心深处对师德规范的敬畏感,促进师德建设。

(三)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职前师德教育和职后师德教育相结合。一个教师良好的师德形成,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它需要教育实践,需要道德体验,需要在道德意志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才能把外在要求内化为个人素质,体现于行动中。师德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动态渐变的过程。所以,师德建设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于一生的工作。现实中,师范生在校期间为了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而进行为时有限的师德课程,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几乎没有职业道德教育。

所以,经常性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之中,才能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深入与强化。

在职业道德上适度提高进入教师行业的门槛。要挑选人品好,热爱教育事业、人格完善、心理健康、不断追求上进的人进入教师队伍。

(四)教师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主要通过教师的内心信念而起作用,要依靠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行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只有真正在内心乐于接受师德规范,自觉以此来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并由行为后果引起情感反应,才能使师德规范由外在强制性要求转化为内化自律机制,真正提高教师个人职业道德修养,使教师人格走向成熟,绽放出诱人的人格魅力,教师职业道德也才真正具有其生命力,实现师德建设的目的。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经常从自己的努力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晓娜,丁莉.从为人师表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1.

[2]陈学风.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崔素芹.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思考及建议[J].德育纵横,2009.12.

[4]毛艳.教师道德反思.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 2008,8(4).

篇(7)

【论文摘 要】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和教师要求的提高,教师职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形成潮流,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日趋增多和深人。但是,针对特教教师的职业素养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关于提高特殊教师教育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特殊教育是以残疾儿童作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因此较之普通教育而言,要更为复杂和艰巨。目前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通过对多个定义的理解分析,发现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身心素养等。

作为教师,尤其是我们特殊教育的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是值得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作为在特教岗位工作了近十年的我来讲就提高特教教师职业素养有以下几点看法。

1 严把特教教师的准入关

特殊教育是一个专业化极强的领域,可是目前我国还存在很多没有特教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特殊教育,这就大大降低了特殊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要严格特教教师资格的评定。不仅如此,特教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对象不同,如:视障、听障、智障等,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特教教师聘用机制应改革,切实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形成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这也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教师对我的年龄、知识结构的更新,有利于发会特教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教师自觉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2 完善特教教育管理体系

时代在变,教育对象在变,我们不可能不加思考地照搬专家已总结、概括出来的办法,而是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身心特点、不同需求、时代对特殊孩子的不同要求进行创造性地工作。身为教师,特别是特教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要“做一辈子的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在职学习与培训是弥补教育中的不足有效途径,可以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根据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特教教师的教育终身化。教师只有成为学习者,把自己再度变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承担起特殊教育的特殊责任。因此,对特教教育理论的学习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理论素养,还可以为我们工作的创造性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3 更新特教教师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前的特教教育理念已适应不了当前的形式。作为21世纪的特教教师应该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

现阶段,我国的特教教师还停留在注重现有知识和经验的掌握、继承和积累,往往忽视了只是服务与生活的作用。这就要求当下的特教教师改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联系实际,真正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这样也能让特殊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

加强交流与学习,在反思中完善自我。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同类学校不多,导致教师教育信息不畅通,教育观模糊,思想闭塞,所以应该加强教师的交流和学习。就如现在有的特教学校开展的研究(“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让我们特教教师能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网上“集体备课”、网上“同伴互助”、网上“课题研讨”、网上“专家引领”,更好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途径。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不断学习,积累相关理论知识外,更应该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从什么地方开始学习,究竟怎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教育教学。

4 加强特教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工作是一项平凡而又辛苦的工作,尤其是面对聋哑学生,更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正如李铁映所说:“特教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要有妈妈的一片爱心,工作中既是教师又是妈妈!”那么就需要加强特教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师德建设的对象是教师,我们应该为特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合作互助的和谐氛围。充分考虑个别教师的需求,及时帮助分析,积极引导,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融洽,工作轻松愉快。大力开展“特教教师形象大讨论”、 “爱心助学”、举办“先进事迹演讲会”等活动,让教师亲身经历和体会。用既平凡又感人的事例来带动特教教师文明施教、提高师德素养,从而推进特教教师师德建设工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爱在特教,爱在心灵,最美教师,大爱无碍。”

参考文献

[1]陈韵竹.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J];中国特殊教育。2008.35~41

[2]李拉.关于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周朝坤.聋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D];西藏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