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综合实践课教学

综合实践课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9 01:47: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综合实践课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综合实践课教学

篇(1)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在内容、形式、目标上都是互为补充、有机渗透、彼此促进的关系。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实践性、自主性、创作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活动内容构成的课程。因此其目标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即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确定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即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具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具有较强的认识自我与选择学习的能力、生活与发展的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而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学习与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种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对自己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指导教师更好地设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二、综合实践课的适宜性实践主题

综合实践课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及学生经验整合的课程,表现为活动主题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学科的,应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跨学科任务,所以实践课题的选择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来源的生活性

对学生来说,来源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课题首先是具体的,即是可见、可及、可感的。真实的生活容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生活责任感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其次,真实的生活主题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一个主题多个领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得以实现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空间。

(二)主题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参与实践过程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愉快的,而且学生容易克服和战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三)主题目标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相比,更注重情感目标和全面发展,所以其选题在条件与结论上都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确定性。也就是每个活动主题应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这样,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程度不同的成功和体验。

(四)主题难易的适中性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太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有碍于实践活动的持续与完成,因此在选题的难易上应根据赞可夫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找准选题的切入点,即找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他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生活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三、综合实践课的良构性实施环境

良构的实践环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得以实施完成的保证,它主要包括时空的灵活与开放,形式的丰富多样,师生的平等与协作,以及资源渠道的畅通等。

(一)时空的灵活与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活性、开放性及趣味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的时空上要具备灵活和开放的特点。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活动前预设的时间、场所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灵活、开放的时空会有利于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二)形式的丰富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及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主张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实践欲望的形式,强调多种感官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如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创意识。有利于学生体验困难和成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师生的平等协作

综合实践活动中应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组织着、指导者、合作者、实践伙伴,教师处在学生们的中间,同学生一起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提问、善于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四)资源渠道的畅通

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践环境和畅通的使用渠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除了网络资源和学科课程资源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环境资源,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为学生提供环境资源、社会资源、资料资源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而这其中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生活责任感和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等指标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测试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及生成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灵活多样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是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这里的灵活多样还指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且评价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同时,要将学生个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与班级、小组发展的横向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实施的过程化

比较而言,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相对独立性,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实践课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相互联系,更强调教育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所以,综合实践课的教育评价应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行为进行积极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抓住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一有利条件,针对学生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活动过程中外显的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及时、适时进行点评,即评价发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时时、处处,这必然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综合实践课,进一步实现发展性的教育目标。

(二)评价内容的丰富化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多是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或技能作为教育绩效的基本标志。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目标,使人们意识到,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是他们在社会中成长的必然过程,学生获得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也同样是成长的结果和评价的标准。因此实施综合实践课,不能用传统的分数或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效果,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按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进行立体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学生评价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对评价产生畏惧和逃避的心理。综合实践课应改变这种教师是教育评价的唯一主体的做法,充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小组、班级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作为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综合实践课的评价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四)评价标准的个体化

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感悟能力的差异,同时又受现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所以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应该以每个学生为评价对象,将其在综合实践课中的感受及变化作为具体评价内容,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更好的发展,构建一个纵向的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复杂而又有个性的学生对象。

(五)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讨论、成果展示、评比、论坛、体会、自我小结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实施评价的手段。由智力多元化理论可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由不同程度、不同元素组成的智力系统,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4--181.

[2]范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3]李志厚,李如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4]张华,研究性学习与生活[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5]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篇(2)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 教学难点 问题 策略

一、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难点

新背景下,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进一步深入,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综合实践课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难题和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方法仍然不能使实践课教学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组织的实践活动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薄弱,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增强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计划也没有达到期望值,如此,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实践课教学缺乏创新元素和创新手段,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等等,这些都是目前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提出相关策略来推进实践课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综合实践课有效教学策略

(一)师生互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是主体,是教学的主导者,向学生讲授和灌输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具有很大的约束性,没有考虑到让学生自己思考,主动发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将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师生进行角色转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和课下的“主持人”“主导者”,教师扮演引导和辅助的角色。教师通过不同的引入法将学生的思路带领到正题上,然后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将课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自行规定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及过程等这些程序,让学生自己来确定。教师从“确定者”转向为“预定者”,由学生自己创设学习目标,准备探究步骤,不必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加入学生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另外,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耐心听学生的意见,更有利于导入式教学工作的展开,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精准引导,活动形式多样化

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对学生每个阶段的活动情况都要全面把握,因此,要求教师以辅导者的身份,全程参与实践活动,在掌握全局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指导策略,依据学生的基础、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开展多形式的活动。例如,合作交流学习,或者分组探究,这类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造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在探讨和商量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改变了以往教师按固定思路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探索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也打破了原来课堂沉闷、枯燥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更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平均分”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有12框草,要想平均分给懒羊羊、美羊羊和沸羊羊,应该怎么分?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再经过了讨论和交流,畅所欲言,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擦出更多的明艳的火花。不仅使课堂气氛很活跃,在这种形式下学生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见解记忆尤为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彻。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途径也一改往日的沉闷形式,在新颖而活泼的氛围中,更能让同学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也便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成果,挖掘学生的智慧,利用分组讨论或者开展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探究活动和学习活动,可以更好地实现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的。

(三)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民主与平等、严肃而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便有利于综合实践课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付出一些耐心和爱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质疑,提出疑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实现综合实践课教学的目标,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要耐心、诚恳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和问题,不能打击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和自信心,不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怪癖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者干脆不回答,不应故意回避或转移话题,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事件的一些细节部分进行了发掘和质疑,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形式下学生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见解记忆尤为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彻。

结语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要恰当而有可研究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但必须认识到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建立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基础上的,以帮助学生探索健康愉悦、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在选题中尤其要注意指导学生选题不能过大,这样易使得活动内容面面俱到,活动主题不明确,研究活动不易操作。

此外,在选题时还要有可研究性。学生通过开展连贯性的体验式、问题解决式、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学校及周边社会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处理归纳及调查,发表和讨论等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培养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使各门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等相互联系和深化,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传统的学校活动是有区别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课程,它具备课程的三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稳定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而学校传统活动内容是限定在班团队的活动、晨会、体育锻炼、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活动的目标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技艺训练上,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社会实际关注不够,学生生活与社会依然脱节。而且活动中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常常处在被安排、被设置的“配角”地位。这些都不符合综合实践课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及实践性的基本特征。可见,传统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变学生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实践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学科”、“知识”或“教材”,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课程观念强调:

第一,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情境包括课堂活动情境和开放的社会活动情境。

第二,实践的课程观强调的实践不是指人类一般的、普遍的实践活动,而是指以学习和自我发展为目的的实践,这种实践依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过程。

第三,实践的课程观注重的实践不纯粹强调实践的实际产品,它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践的实际体验,通过体验,进一步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和情感升华,树立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方法指导。

在每个阶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阶段的目标是什么,本阶段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搜集到了哪些材料,不知道什么,还需要搜集什么材料,从而在活动过程中根据目标适时调整方案,让研究的方向更明确,避免时间的浪费和组内学生搜集材料的重复性。这就要求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在交流中明确小组内已知的材料和信息,确定未知材料和信息的搜集。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要明确课程综合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促进师生合作。教师要做到几个“引导”:

第一,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一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二是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三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参与;四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参与;五是让学生在竞争中参与;六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参与。

篇(4)

一、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仅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三、综合实践课的良性实施环境

良性的实践环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得以实施完成的保证,它主要包括时空的灵活与开放,形式的丰富多样,师生的平等与协作,以及资源渠道的畅通等。

(一)时空的灵活与开放。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活化、开放性及趣味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的时空上要具备灵活和开放的特点。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活动前预设的时间、场所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灵活、开放的时空有利于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二)形式的丰富多样。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及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主张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实践欲望的形式,强调多种感官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如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创意识。有利于学生体验困难和成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资源渠道的畅通。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践环境和畅通的使用渠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除了网络资源和学科课程资源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环境资源,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为学生提供环境资源、社会资源、资料资源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篇(5)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这种新形态的课程对实现“四大支柱”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改善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宜的实践主题,良构的实施环境和发展性的学习评价。

一、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目标定位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在内容、形式、目标上都是互为补充、有机渗透、彼此促进的关系。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实践性、自主性、创作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活动内容构成的课程。因此其目标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即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确定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即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具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具有较强的认识自我与选择学习的能力、生活与发展的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而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学习与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种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对自己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指导教师更好地设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二、综合实践课的适宜性实践主题

综合实践课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及学生经验整合的课程,表现为活动主题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学科的,应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跨学科任务,所以实践课题的选择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来源的生活性

对学生来说,来源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课题首先是具体的,即是可见、可及、可感的。真实的生活容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生活责任感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其次,真实的生活主题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一个主题多个领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得以实现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空间。

(二)主题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参与实践过程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愉快的,而且学生容易克服和战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三)主题目标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相比,更注重情感目标和全面发展,所以其选题在条件与结论上都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确定性。也就是每个活动主题应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这样,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程度不同的成功和体验。

(四)主题难易的适中性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太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有碍于实践活动的持续与完成,因此在选题的难易上应根据赞可夫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找准选题的切入点,即找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他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生活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三、综合实践课的良构性实施环境

良构的实践环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得以实施完成的保证,它主要包括时空的灵活与开放,形式的丰富多样,师生的平等与协作,以及资源渠道的畅通等。

(一)时空的灵活与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活性、开放性及趣味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的时空上要具备灵活和开放的特点。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活动前预设的时间、场所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灵活、开放的时空会有利于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二)形式的丰富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及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主张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实践欲望的形式,强调多种感官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如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创意识。有利于学生体验困难和成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师生的平等协作

综合实践活动中应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组织着、指导者、合作者、实践伙伴,教师处在学生们的中间,同学生一起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提问、善于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四)资源渠道的畅通

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践环境和畅通的使用渠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除了网络资源和学科课程资源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环境资源,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为学生提供环境资源、社会资源、资料资源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而这其中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生活责任感和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等指标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测试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及生成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灵活多样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是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这里的灵活多样还指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且评价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同时,要将学生个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与班级、小组发展的横向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实施的过程化

比较而言,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相对独立性,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实践课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相互联系,更强调教育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所以,综合实践课的教育评价应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行为进行积极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抓住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一有利条件,针对学生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活动过程中外显的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及时、适时进行点评,即评价发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时时、处处,这必然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综合实践课,进一步实现发展性的教育目标。

(二)评价内容的丰富化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多是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或技能作为教育绩效的基本标志。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目标,使人们意识到,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是他们在社会中成长的必然过程,学生获得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也同样是成长的结果和评价的标准。因此实施综合实践课,不能用传统的分数或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效果,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按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进行立体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学生评价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对评价产生畏惧和逃避的心理。综合实践课应改变这种教师是教育评价的唯一主体的做法,充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小组、班级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作为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综合实践课的评价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四)评价标准的个体化

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感悟能力的差异,同时又受现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所以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应该以每个学生为评价对象,将其在综合实践课中的感受及变化作为具体评价内容,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更好的发展,构建一个纵向的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复杂而又有个性的学生对象。

(五)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讨论、成果展示、评比、论坛、体会、自我小结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实施评价的手段。由智力多元化理论可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由不同程度、不同元素组成的智力系统,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4--181.

[2]范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3]李志厚,李如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学习环境;课堂活动

既要实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培训目标,又要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谋求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是小学生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小学生存在年龄较小、缺乏阅历、定位不清、实践活动缺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最好是从根本上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提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数学综合实践课中应用探讨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占据主动学习的地位,这样就不会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被动学习的课程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在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分组学习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是较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有一个教师在教学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时提问:“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到4天完成,需要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需要3+3~4天可以完成,需要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要2+6~7天可以完成,需要支付1600元。在需要一星期完成的情况下,选择哪队支付的费用更少?”教师要求同学们分好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发言。这时前后左右的学生聚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室里嗡嗡的声音表明学习氛围浓烈。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讨论之中。几分钟后,小组中选出的代表发言,“根据应用题的题干可以看出选择甲……”“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是,我应该……”小组之间的讨论学习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大家凝聚智慧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以讨论交流的方法相互学习、交换看法,提高数学实践课程的实效性。

二、数学实践课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数学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以一个愉快、轻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有利于数学实践课的学习。那么,如何在数学实践课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呢?

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喜好,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实践氛围,还要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其次,可以利用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像多媒体、投影仪等,声音和画面都会对学生的感知产生强烈的冲击,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在平时的课堂上或是课下的交流中抓住有利时机,向学生讲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正确地看待数学。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效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新世纪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重点提倡的方法。综合实践是一种能力,可以终身受益,有这样一句话说:“世界上最珍贵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地致力于培养学生数学综合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创新教育方法,改变教育模式,用事实说明问题,为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它任何学科课程不一样,更强调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生活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三级管理的课程。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它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的特征和功能。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学校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校本课程。

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角色扮演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比如我在讲三年级《有趣的叶子》时,就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自己去采集各种植物叶子进行感性认识,再通过采访、调查、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筛选材料、最后得出结论。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这种内心的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指定领域中,研究学习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着重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直接接触,更多更深刻的去了解和体悟科学,把科学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满怀兴趣而又比较便利地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实的经验。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下,尽量采用参观、实验、调查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改变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回想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教师重视了文本的学习活动,重视了教室空间进行教学活动,是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很自然地感觉到古老的学习方式的复古,认为老师还是像以往的活动课一样,只是哄着大家玩玩而已,不会动真格的去实施,造成了实施时无法进行。这种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了活动认识课。

四、教学与实践要紧密结合

考虑到我校所处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在以当前学生的生活活动和环境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面向农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农村生活需要。如“农药的使用常识”、“养殖”、“种殖”等等。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挖掘学生身边的具有生命力的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的生活看似简单,但是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秘密与特点。比如,孩子中有很多“小胖墩”,究其原因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满城尽是‘小胖墩’”的主题研究活动开始了,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自主进行研究,首先随机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问题;再在一些比较胖的学生中开展调查,发现他们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很大原因与不良饮食习惯及缺乏运动有关。

所以,在选择课题时,教师要学会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幼稚的想法,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