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姓氏文化论文

姓氏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4: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姓氏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姓氏文化论文

篇(1)

关键词:泰国华人;姓氏;泰化嬗变

0 引言

(1)研究意义。华人是对中华民族的人的泛称。今日广义的“中华民族”,包含中国境内各大小民族,以及这些民族华人在海内外的后裔。云南华人,多为移民到缅甸或者老挝再移民到泰国,一般都定居在泰国的北部。而姓氏作为人在社会交际中的一个区别符号,既是家族延续的一个标志,也是民族心理、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一种表达形式。泰国华人的姓氏,大部分起初直接沿用其祖先的姓氏。后因泰国政府华人政策的实施,及华人对泰国社会认同感的增强,泰国华人姓氏也逐渐泰化嬗变。这种泰化嬗变存在相对有规律的变化方式和较为突显的共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反映出泰国华人对中国传统姓氏文化传承的趋向,而且体现出华人这个群体的特殊价值观。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对泰北地区小村子华人的实际调查,从语音、语义和社会价值观的角度研究泰国华人姓氏泰化嬗变的方式,剖析其存在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姓氏特点,并发掘这种嬗变中蕴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内涵。旨在能为泰国华人社会发展和泰国华人对传统中国文化继承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2)研究现状。中国有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关于泰国华人姓名与泰国政府政策方面的问题,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金勇在其论文《20世纪泰国社会华人姓名的泰化嬗变》中,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主要分析了泰国华人姓名的不断泰化的缘起和过程,一方面是政府对华人的同化政策;另一方面是当地华人对泰国社会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密切相关。杨静的论文《从泰国政府政策看当地华人社会发展》也指出从华人开始移居泰国到华人社会的形成,从华人社会的艰难前行到华人社会的新发展,每一步都与泰国政府的政策密不可分。泰国研究者也逐渐注重对华人姓氏来源的研究,SuksantWiwekmethagone(LaoChuanHua)的《中华姓氏》收集了在泰国所有的泰国华人姓氏以及已经受到了泰化的华人姓氏,并有一个部分提到他们姓氏的来源。蒙云峰在《泰国华人家族》提出华人的姓氏泰化嬗变几个例子。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泰国华人姓氏同中国姓氏作对比研究,探析泰北云南华人姓氏的泰化嬗变的方式和特点,并从中发掘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

1 泰北华人姓氏泰化嬗变调查与分析

2.2 华人姓氏泰化嬗变特点

2.2.1 姓氏泰化嬗变具有泰国妻随夫姓和子同父姓特征

按照泰国风俗,女人结婚以后就用丈夫姓氏,所以华人女人嫁给泰国男人以后就会改用泰国男人姓氏。但如果是华人和华人结婚的话,女人姓氏没有改变。但不管是泰国丈夫或者华人丈夫,他们都希望子女用自己姓氏,即子女姓同其父。所以虽母亲没有改变姓氏而下一代子女须用丈夫姓氏,有的姓氏可能出现逐渐减少所用者,甚至有的姓氏已经无人使用。双名制,是指两种姓名同时使用,具体到华人来说,就是同时使用泰式姓名和中式姓名。但在使用的频度上受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而有所区分。在交际对象方面,当与泰国人交往时使用泰式姓名,与同为华人或华人社交圈交往时则使用中式姓名。在交际场合方面,正式公开场合,通常使用泰式姓名,容易受泰国社会认可;在家庭或私人场合,则常使用中式姓名,特别是常喜欢用LIN、ALI等汉语谐音的名字作为小名,具有短小易记,亲切诙谐的特点。双名制的使用,既是华人对其泰国身份认同感的说明,也是其意愿保留中式姓名,有强烈的中国血统的自豪感。

2.2.2 传承华人姓氏制度,追求延续华人民族性

华人的后裔对华人姓氏的认可和继承是华人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从在原祖先姓氏基础上有明显泰化嬗变方式的有10%的华人,延续使用华人祖先姓氏有一定程度嬗变泰化嬗变的占90%的华人,无论其姓氏嬗变的方式如何,皆以其华人祖先姓氏为基点,保留华人姓氏的特点,就如同一个同心圆,圆圈再大,中心点却永远不会发生偏移,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云南华人对中国姓氏制度的保留以及对云南乃至中国姓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篇(2)

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对民俗文化的漠视使我们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早在1937年,钟敬文就撰文《民众生活模式和民众教育》一文,谈民俗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问题,点明了教育在改造民众生活模式,提高民众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99年钟敬文在《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一书中,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各种层次的民俗学教育活动”,提出“民俗学不仅是一个科学的对象,它也是一种教育的事业……民俗学教育,不仅仅限于大学、研究院,还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它的传播……至少应该从中学起,对学生进行民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让他们增强爱国情感,自强不息。”同时,还提出了编写中学民俗文化教材的设想,并以日本、北欧等国家典范做法为例,这些说明了在基础教育、大众教育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2004年在南昌召开了“民俗教育与当代社会”高层论坛会议,与会代表们围绕中国民俗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民俗教育与学校教育,民俗教育与大众教育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建议应把民俗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的副校长黄永林也提出,对民俗文化忽视悲观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从中小学到大学这种现象都存在着。如果这样下去,民俗文化就会在无形中流失,中小学应该把民俗文化纳入教材中去。2011年7月在贵州民族学院召开“中国民俗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民俗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编写双语教材,编写民族民间文化普及的读物”以及“传统节日为民族教育平台”等建议。专家学者们呼吁要高度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强调要把民俗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课程改革的重视

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对教材提出了建议,强调教材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关注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强调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建议的第二条也指出:“教科书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课程标准都强调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正所谓“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里就直接强调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如此还强调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如: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各地都蕴含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对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其实早在2005年由等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就强调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提出要在课程设计和教材中,进一步充实介绍传统节日的内容,加强民俗文化知识的普及。新课标颁布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编排都有了很大变化,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素养。

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比重的增加

伴随着人们对民俗文化教育的呼吁,以及新课改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渗透民俗文化理念的中学语文教材相应而出。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已经有数篇学位论文对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如西南师范大学覃宗毅的《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冯汝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李菲的《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山东师范大学袁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探究》等。通过对这些论文的研究、对比,发现这些论文几乎都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了梳理。他们多以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对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分类、统计、罗列,有的还对涉及到民俗文化的课文篇目比例进行了分析。

从他们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高的比重。如西南师范大学谭宗毅,他初中教材以“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1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为蓝本,高中教材是以“200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为蓝本进行研究分析。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教材中与民俗有关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大,初中二册、三册、六册,高中一册、二册、四册、六册中占了一半以上,甚至高中第六册所占比例高达3/4。由此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依据的。”

山东师范大学2004级袁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据粗略估计,在现行的山东版新教材中(包括必修和选修),与民俗有关的文章基本占到各册的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到四分之三。其中,有些课文全篇都在讲民俗文化,而绝大多数是文中涉及民俗知识。”以上都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社戏》(第十六课)、《安塞腰鼓》(第十七课)等这样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风情的选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开设了民俗文化专栏,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述街头商贩吆喝的,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所选课文有《云南歌会》(第十六课)、《端午的鸭蛋》(第十七课)、《吆喝》(第十八课)、《春酒》(第十九课)、《俗世奇人》(第二十课)。不仅如此,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到民间采风去”。

开设有“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等五个专题让学生关注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教材建设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尤其是语文选修教材,更是琳琅满目,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就拿现行人教版教材来说,高中语文选入五本必修教材,十五本选修教材。为了传承我国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教材选入了一本专门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选修教材,在介绍这本教材的概况时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科目、人教课标版的选修教材,立足于培养中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在这本教材中,编者把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民俗和非物质民俗两个部分。教材从学习语文出发,从浩如烟海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取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七个专题来探究民俗文化。这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民俗文化教材。同时民俗文化在必修课中也零散的存在着,如鲁迅的《祝福》,讲的是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

沈从文的《边城》,讲的是湘西淳朴的风俗人情。新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涉及到的则是封建社会的婚姻习俗,家族习俗等。其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梳理与探究”部分第二个专题“古代文化常识”中,专门列有“四、礼仪制度”;第三个专题“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专门列有“二、年节风俗”。这些都强调了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为民俗文化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中、高考的亲睐

无论是中学教材,还是高中教材,无论是选修教材,还是必修教材都强调民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民俗文化有关的中、高考试题应运而生。例如2010年的陕西中考试卷,试题在设置上凸显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整套试卷在“综合性学习”板块,设计了以“我来说生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则选取了人文性、文化味较强的两篇材料《秦岭》、《秦腔吼起来》,明确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归纳、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诠释,让学生能感受到陕西地域文化的氛围,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这样一个主题的选取,可以说这是本套试题的一大亮点。2011年许多省市的中考题纷纷“聚焦”传统文化,引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文化作一次深切的关注和理性的思考。(2011•辽宁省沈阳市)综合探究。是有关“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2011•福建省泉州市)综合探究。涉及的是有关民俗节日探究的问题。(2011•福建省漳州市)综合探究。为弘扬漳州乡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傩文化”民间采风活动。(2011•陕西省)的相关内容是以“走近姓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选题的目的是走近姓氏文化,了解姓氏文化,有助于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篇(3)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 ·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圣诞节”、“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篇(4)

我们现阶段的语文考试不是选拔学者和作家,而是考查情感态度、认识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远离了学者写作,远离了作家写作,我们的文章还能怎样写?

以前风行几年的大气磅礴的大量文化名人事迹板块列举的文化解读式的写作路子,近似学者式的文章,近两年被所谓“文化散文”的帽子覆盖并终结了;考卷中诗歌文体的禁令和教师对小说叙事文的黄灯警示,使得这一作家写作路子在高中教学的实践中举步维艰。

那么,还剩下多大空间供充满梦想活力而又被处处警告规范的可怜的学生驰骋呢?

考卷上似乎很大方地告诉考生“文体不限”或者“文体自选”,还慷慨地许诺“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而又郑重地声明“文体特征明显”。

除了这文化散文不能写,诗歌不可以写,小说不敢冒险写,那还有什么路子留给我们的学生呢?

只剩下戏剧和议论文以及实用文体了。而那戏剧不是谁都能千字以内就情节集中、人物典型、语言传神、深刻揭示的。

那么就只剩下议论文了。而议论文写的人多了,又被人批评太死板,太单一,太压抑个性;然而,写得太花哨了,又犯了“文体特征不明显”的戒律。

还有,当“文体特征明显”,遭遇散文,遭遇杂文,那该怎么办?

总之,一傅众咻,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六神无主了。

鉴于此,我们要紧紧瞄准新课标的精神――“观察・体验・感悟”。

二、 写自己的文章

远离了学者写作,远离了作家写作,我们的文章还能怎样写?

――写自己的文章。

文章姓什么,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在骈俪文兴盛的时代,文章几乎姓“骈俪”了,多数文章就那样胶柱鼓瑟地妨害了文章本身。在古文兴盛的时代,文章就姓“左丘明司马迁”了,古文流派里过分拘执而因文害意,也多受其害,少有经典之作。不是骈俪这种技巧不好,不是《左传》《史记》不辉煌典范,关键是文章姓氏的问题搞糊涂了。所以我在《有那么一句话》里提到“做点有永恒价值的事”,就有这一层意思,争取不能害人害己,最起码不能两方面都受害。

干脆抛开一切冠冕堂皇的指点与说教,笔者坚持一条简单的路:下水作文,与我的学生一同摸爬滚打共同揣摩,坚定写自己的文章。

因为我知道,新课标的精神是“观察・体验・感悟”。

三、 文章的姓氏

文章是说话,文章应该姓“真我”。

我们看人,常常看仪表气质,听谈吐语言,观态度行止。表里如一,谈吐自然,语言有内涵的人是我们所欣赏的。文章如人,文章可以不优秀,可以不成为典范上品,但不能太没个性,不能太虚伪,不能太庸俗。试问一句,你愿与很圆滑世故甚至虚伪狡诈的人交朋友吗?更不必说做真心朋友了。因此,笔者在辅导小朋友的时候,努力摆脱“文化学养”的束缚,做真正的文章,做我自己的文章。

现在,回归写作的本真世界里来。并且在一个小朋友这里实践过,证明是正确的,可喜的。

文章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关注的东西、思考的东西。

文章做到两点:一是提倡做实在人,作实在文;二是先有话说,再有话好好说。

四、 首先要有话说

面对一个题目或者一个话题,自己总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认识和思考。我们应当捕捉、搜集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和思考的点滴。

这就是首先要有话说。

但不是所有的话都有价值,都出众,跳出庸常思路或者局限的。

如何把握有话可说呢?

――有点新鲜的见解。

如何做到见解新鲜呢?

有两条:

一、 写自己的。理由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仔细看,去仔细想,就能看到想到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写自己真切的经历,深切的理解。所以只要你写得足够真实,就一定跟别人不一样。比如面对楚汉相争中失败的项羽,杜牧就写“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则写“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则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 写有点深刻的见解。创新的另一条途径是深刻,看到别人难以看到的深层面目,想到别人难以想到的背后意义。当然,这要求有相当的阅历和思考深度。因为见多识广了才能揣摩人们面对同一问题通常怎样感受和思考,才能避免在庸常而肤浅的感受和见解里徘徊。比如苏洵针对现实而曲解历史地写《六国论》,苏辙则贴近历史然后翻出新意写自己的《六国论》。

五、 有话好好说

避免了都容易想到的庸常的见解或者取向而立意,是选择了好的方向,但能不能走出庸常,走向高人一筹的新天地,还要看如何把这个真的、新的、深刻的立意变成清晰、严密的文章。

所以有话要好好说。

时常遇见一些文章有独到的见地和内容,但过分追求奇异的结构、华丽的语言而花枝招展、花拳绣腿。就像不加鉴别而盲目追求时髦发型或奇装异服。

我们至少要注意,态度明确,结构清晰。

因为我们的语文考试不是选拔作家,也不是选拔学者,而主要是考查我们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态度明确、结构清晰,让读者能顺利跟作者交流,明白你的情感态度,清楚你的思维过程,这样才顺利实现了文

章的表达与交流功能。

六、 写自己愿意读的文章

有话说,有话好好说,争取做到写自己的文章,进了一大步。

但,仍然会有不少小朋友,会写一堆的从早上刷牙到中午排队吃饭到晚上洗脚睡觉的“流水账”。

这时候,我们要尊重人自身的认识规律,因为大家都会经过这个阶段;同时也要提醒小朋友,不能停留在这样的阶段。

我们先提醒:你自己愿意读那样的“流水账”文章吗?

然后我们再提醒:我们要写自己愿意读的文章。

可能说到底,根源还在阅读,从读当中见识别人的立意,从读当中学习人家的结构,从读当中学会记录、总结、提升自己的感受、认识、思考和表达。

七、 写点有永恒价值的文章

争取做点有永恒价值的事,写点有永恒价值的文章。

回顾自己的一条河流似的读书经历,回顾大海一般的文学史,凡是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的都是有点内涵的,那些特别闪耀的文章大都是抒写自己内心的,抒写自己而又沟通集体的才是永恒的。比如唐诗宋词、明清小品,比如“不平则鸣”而“惟陈言之务去”的韩愈,创作清新清幽的“永州八记”、沉郁峭拔的《捕蛇者说》的柳宗元,“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坡,写亲人仆女、家庭琐事的归有光。

我们不必追求千古流传,至少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这样,说自己的话,写真正的文章;品味自己的生活,写有点永恒价值的文章。

篇(5)

摘要民俗、民风是社会生活传承文化事项的总领,它往往伴随着相应的民歌。而一定的民歌也往往反映一定民俗、民风的事项,有些民歌本身就是民俗、民风事项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资料,常常会弥补历史的断层。因此,探索、研究达斡尔民歌就必须研究与此相关的达斡尔族民俗、民风事项,对两者关系有了深入的认识,才能掌握民歌的本质和规律。

关键词:民俗民风民歌

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

达斡尔族的民歌非常丰富、并且很有特色。其内容有情歌、酒歌、渔歌、牧歌、奶歌、猎歌、神歌等。其形式有“扎恩达勒”、“呼苏姑”、“乌钦”(乌春)、“哈库麦”“雅德根”等。任何优秀民族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本民族独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唱一方歌”,达斡尔民歌浓郁的民族性、丰富的艺术性也必然生成于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必然繁衍于他们独特的民俗、民风之中。民歌总是忠实而深刻地表达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历史与当代、光荣与梦想、乃至于苦难与哀愁。

一 达斡尔民族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

达斡尔人无论是在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吉雅河)时代还是迁居到嫩江流域,他们都是从事狩猎、捕鱼,牧业这样的传统生产活动。一定的生产方式必定产生一定的生活方式,达斡尔民族从原始部落时期起就信仰萨满教。他们的萨满教绝不是汉族的“跳大神”。原始部落的达斡尔人,把萨满视为神灵、奉为主要信仰,无论是狩猎前还是其它婚丧嫁娶,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由萨满击打着单鼓,全族的男女围绕着火堆歌舞狂欢,乞求萨满神赐与丰厚的猎物,赐予平安、幸福、吉祥。

另外,达斡尔人喜欢饮酒,喜欢喝酸奶。喜庆的节日,寒冷的东北,酒有催生欢乐、抵御严寒的作用。再由于他们逐水、逐草而居,常常是水草美、牛羊肥。夏天许多牛奶没法贮存,于是就有了做酸奶、喝酸奶的习惯,节日、娶亲、喜宴、家庭聚会,达斡尔人都要饮酒,喝酸奶。这既是达斡尔人的生活内容之一,也是他们豪爽好客的民俗小景。

试想,有了上述还不完全的独特民俗、民风,那些情歌、酒歌、渔歌、牧歌、奶歌、猎歌、神歌的生成与繁衍也就理所当然了!

二达斡尔民歌蕴含独有的特征、特点

独特的民俗、民风也会孕育独有的民族文化,达斡尔民歌从生成到繁衍至今,虽然由于地域的关系有所差异,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哪种内容的民歌都在以独有的特点、特征存在着,传扬着。

特点一――生态美

达斡尔族原始姓氏以“敖蕾”、“鄂嫩”居多,也就是大山和大江的意思。但随着达斡尔人的移居迁徙,特别是清末民初两次户籍调查时,已被汉文代替了。我们今天我们接触到的何、鄂、孟、敖、沃等,依然留有达斡尔族原始姓氏的痕迹。从他们的姓氏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一直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达斡尔人多是在放牧或赶车的旅途中抒唱歌曲,这些民歌歌词并不固定,多半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歌里有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青青的草场、红红的花团、耸立的山峰、蜿蜒的河流……就连他们崇拜的图腾也常常被拿来歌唱。达斡尔人是极其崇拜山鹰的,在他们的民歌里都有赞美鹰的内容。

特点二――情感美

达斡尔民歌中以表达叙述爱情的居多。可能由于生产方式的原因,他们总是聚少离多。于是便把思念、挂念、惦念融入到歌声中。歌曲无不蕴藏和流淌着或炽热或含蓄、或直率或委婉、或幸福或孤寂的情感。当然,也有对长辈和家庭其他成员表述的内容。说到达斡尔民歌的情感美有一点必须提起,那就是质朴。这一点和他们质朴的民族性格有关,因此,歌声不拐弯抹角、不故作深沉,那种肺腑、心灵中的情感便裸露地表现出来。例如:《忠实的心儿想念你》

“清水河边有歌声/我急急忙忙走过去/以为我爱人在歌唱/水鸟对对双双飞。芦苇塘里有歌声/我急急忙忙走过去/以为我爱人在歌唱,鸳鸯对对双双飞。我的枣红马啊,快快跑来多美丽/我不思茶和饭啊,忠实的心啊想念你。”

特点三――兼容美

前面谈到,嫩江流域或者其他的审美地方越来越多的汇聚而来其他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生活的融合带来文化的影响和融合,达斡尔族民歌不能游离在外。我们在研究时发现,它们的民歌在守望固有的个性及风格的同时,也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有益因素老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这就使他们的民歌产生了兼容美,在一些歌词及歌曲内容就能渗透出来。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而达斡尔民歌的独有特征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歌体式中的地域特征。由于达斡尔人生活的地方即不是内蒙辽阔草原,又不是兴安岭高耸的森林,而是平原的农业区,当然影响到了他们民歌的体式。他们的民歌体式中也就有了明显的地域特征。通常他们的民歌都是以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出现。

民歌节奏中的舞蹈特征。由于达斡尔人喜欢舞蹈、爱跳舞蹈,并且把舞蹈当作主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当然就影响到了他们民歌的节奏、节拍。他们的民歌中就有了较强的舞蹈特征。通常他们的民歌多为3/8、6/8、2/4、4/4等节拍。

民歌多变中的性格特征。由于达斡尔人耿直、率真的性格,时常会有义气用事的情景,当然会影响到了他们民歌的多变,他们的民歌中性格特征也就逐渐形成。民歌常常出现“高起低落”的现象。有人称为“一惊一炸”,“突转突变”。

当然,他们民歌的特点、特征决不止这些,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有新的发现。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论文,项目编号:11532208。

参考文献:

[1] 乌兰托娅:《试探达斡尔民歌语调与旋律线的关系》,《内蒙古艺术》,2004年第1期。

篇(6)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与交际能力的内容、目的和意义,以及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原因,笔者还阐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跨文化教学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言(native language)与非本族语言间的交际,也是指任何在语言或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或信仰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习惯不尽相同。Communication Ability,交际能力是指一个运用语言手段(口语,书面语)和非语言手段(体势语,面部表情)来表达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它包括理解和表达两方面。亦可根据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或社会能力,语言策略(应付)能力和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课程,涉及到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越来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许多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师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了这门语言、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的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就学会了这门语言,能够流利地、顺利地进行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很容易产生不解和误解,从而使之交际失败。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目前的新教材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文化教育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列入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拉开有趣的序幕、营造兴奋的课堂导入

作为课堂教学的序幕,如何使之生动有趣,将学生引入课堂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用流利的语言讲一段短小的英语故事、笑话或幽默,或者让学生齐唱英语歌曲,或是要求值日生用英语报告或对话,这样就可以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使他们精神振奋,盼望着上英语课。

2 敲响欢快乐的前奏,营造最佳的课前气氛

师生问好(用英语)完毕,老师适当地寒喧几句,有利于增添课堂和谐的英语交际氛围,使之注意力集中,增强学生求知欲。如:①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with your friends last Weekend?②Did you have some delicious food at home?③W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studies?

3 采取灵活的教法,营造交际的教学环境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教学的二重性,无科学的教学缺少根基,无艺术的教学缺少活力。它须以科学内容为基础,以多维形象教学手段,达到震撼心灵移情启智全面育人的目的,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教学方法外,还要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还须请外籍教师到校进行讲座,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的交谈。同时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自体会到跨文化交际中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学生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现行教材中有如下一些常跨文化交际内容列举如下:

3.1 称呼(Addressings)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大不一样英语国家称为Mr加姓氏,女士称为Miss或Ms加姓氏。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习惯上有“李同志、黄主任、张经理、林老师”等称呼。在英语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如教材中出现:Good morning,doctor,但如果搬用来称呼教师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Good-morning,teacher。用Good morning,Mr…来地道。

3.2 介绍(Introduction)学习介绍自己和别人,有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this is Jack,my classmate Jack,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3.3 关心(Showing concern)一些在中国人看来是关心的问题是在英语国家中却属于隐私问题: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What’s your religion?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So you’re disordered,what was the reason?对这对“关心”式问题对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对英语国家人士来说,这些却是“个人隐私”问题,因为他们非常重视Privacy,不喜欢被问,否则会被认为失礼之举。

3.4 谦虚(Modest),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英美人与我们交往时,常常会怀疑他们的判断欠佳,而这种跨文化交流,往往产生不解或误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在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用“Thank you”回答。

3.5 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电话对话规则。比方说英语国家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①电话铃响;②接电话者自己电话号码;③打电话者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或“文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要用以下常用语。May I speak to ……?Who is that speaking,please?This is ……speaking。而不能说:“I am …. 同时,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speaking”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以活求实,达到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4 编写不同的尾声,留下余韵待求知

一堂课结束时,话别的语言可以灵活多变,增加交际实践的真实性,增强情感交流的内容,可以这样说:Such as: See you tommorrow or It’s time for lunch (supper),Good appetite or Enjoy yourselves on the weekend or Good luck or see you next time.

Or There goes the bell. Let’s go to the dining-room, ok?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英语的丰富多采,灵活多变,留下余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5 完成课堂的延伸,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上完课后,应加强课后辅导,包括课间辅导和下班辅导,这是教学延伸,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及时释难解疑。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了解,具体措施,开辟一些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如English corner,role play,culture board。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作为21世纪的语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与交际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

[2]黄昌金.《培养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1995年.

[3]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1998年广西出版社.

篇(7)

关键词:外文图书编目;个人著者;姓名;著录

在外文图书编目过程中,编目人员常常会遇到个人著者的姓名著录问题,由于外文图书的文字语言比较复杂,各国对人名的习惯用法与特殊情况亦不相同 ,因此著者姓名的著录也有一定的难度与复杂性,著录人员首先应该了解外国人的姓名情况,著录时尽可能选择按其本国人的习惯用法去著录。国际编目会议的“原则声明”中对于个人姓名的著录规定里也强调了这一点。在实际编目工作中,外文编目员对个人著者的著录还要参考工具书、馆藏目录中的相似姓名,或是先到馆的外文图书的姓名著录等,使外文图书个人姓名的著录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1 外国人的姓名情况

东方人的姓名习惯写法是姓在前名在后,如Chang Shu-ting, Chang Tienyi, 而欧美人则相反,书写时是名在前姓在后,如Henry Allen Smith,一般英美人的姓名有三个名称,最前面的是第一个名,在中间的是第二个名或中间名,最后便是姓。第一个名是父母给取的名,第二个名是在教堂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神父命名的叫做教名。习惯上第二个名很少用。有时只写其首字母而不拼出整个名字,如Henry A. Smith. 此外,他们常有用父名来做自己名字的习惯,一家如有几代同名的,往往在名姓后面缀以II,III来区别第二代第三代。欧美国家中只有匈牙利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因此著录时要注意。

2 外国人姓名的各种形式:

2.1 复姓

复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字用连字符号或连接词连起来的姓,或是不用连接符号,但是有两个或更多的名字组成的姓。表现形式有

(1)用连字符号连接的复姓

Vallery-Redot, Pasteur; Watts-Dunton, Walter Theodore .

(2)没有连字符号的复姓

Imbriani Poerio, Matteo Renato; Castelo Branco,Camilo;

Rosmini Serbati, Antonio

(3)用连接词连起来的复姓:如西班牙姓名,在父姓和母姓之间用y连接起来组成复姓。或在第一个名字与第二个姓之间用y连接组成复姓,如

Ramon y Cajal, Santiago ; Castro y Bellvis, Guillede ;

2.2 带接头词的姓

姓前头的接头词有冠词、前置词、定语的或固定的接头词;可以分开写也可以联成一个字。表现形式有:

(1)在姓前保持固定接头词或前缀字的有

A’,Ap, Ab, Fitz, M’ Mac, Mc, O’San, Santa, Sankt 等,如:A’Beckett, Gilbert Abbot

(2)姓前带一冠词,或冠词与前置词合成的缩合字, 如,Le, La, Les, des, du, Am,例如:

法国姓氏:Le Sage La Chaussee Des Essarts

比利时姓氏:Deraedt, August Lesage, Alain Rene Vandervelde, Emil

意大利姓氏:Da Ponte Della Casa La Frrina De Amicis

也有放在后面的:Medici, Losenzo de

西班牙姓氏:la-Gasca Rull, Fausto Las Heras, Manuel Antonio

也有放在后面的:Vega, Francisco de la ;Arco y Garay, Ricardo del

葡萄牙姓氏: Di Cavalcanti

放在后面的:Almeda, Julia Lopez de ; Santos ,Ioao dos

英国姓姓氏:姓前保留接头词,如:De la Mare, Walter

德国姓氏:一般将冠词、或前置词与冠词分开写的词放在名后,如:Von,Von der,但若转成其它文字时,则被作为姓的一部分,放在姓前,如:Von Holst, Theodor。有的冠词与前置词缩合在一起时,如Am, Auf’m,im ,zum,zur等,也放在姓前,如:Zum Berge, Zur Muehlen.但也有放在后面的。

2.3 已婚妇女的姓

西方已婚妇女婚后习惯用用丈夫的姓,在著作中往往出现婚前用的是自己的 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了,若不进行统一,就会把一个著作当作两个不同著者来著录。因此对已婚妇女的姓名选择应该统一规定。可采用其常用的,最著名的本国习惯用法著录。已婚妇女姓名有以下几种形式:

用丈夫姓氏作姓的,在名字后面加上婚前姓氏,并用nata,nee 等字样注明是婚前性。如:Girardin, Delphine, nata Gay.

婚前姓加上夫姓,并以冠词连接起来作为复姓。如:Goyri de Menendez Pidal,Maria

婚前姓氏与夫姓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复姓,如:Curie-Sklodowsk, Maria.

姓氏与地面连在一起作为复姓。 如:Muler-Breslau, Heinrich.

(姓) (地名) (名)

2.4 东方人的姓名

东方人的姓名在书名页上反映时与一般西方人姓名一样,但著录时不用倒置,姓和名是顺序排列的。如:中国人的姓名:Chou En-lai,印尼人的姓名:Hanifah, Abu。印度人的现代姓氏与西方人一样,姓在后,名字一般也用缩写。如:C.V.Raman, C是其父名的简写,V.Raman是其本人与地名Venkataraman的简写。阿拉伯人的姓名与他们的文化、宗教、血统有紧密关系。一般由教名(Ism),祖先名(Kunya),绰号、官名组成。著录时个人名字在最前面,接着是父名,尊称,绰号和出生地名。日本人的姓名,如用西文出版的图书资料,其姓名基本上与西方人一样,著录时应将姓名倒置,如书上是Kiyotsure Miyoshi, 著录时为Miyoshi, Kiyotsure, 847-918.

3 外国个人著者的姓名著录

3.1 姓名的一般著录形式

在外文图书编目中,用个人著者姓名做著录标目时应该是姓在前,名在后。书名页上的排列是Lewis Seymore Mudge ,则著录时成为:Mudge, Levis Seymore .

书上在姓名的前后往往还印有该著者的工作单位、称呼、职称、学衔,甚至贵族称号等,如Sir, Mrs., Lord, Baron, Duke, Dr., Professor等,著录时一概略去不著录。例如书名页上是 The poetic and dramatic works or Alfred,作者为Lord Tennyson, Alfred ,1809-1892.则著录标目就是 Tennyson, Alfred, 1809-1892.

3.2 个人姓名著录中的需要注意的几点

(1)选用著者本国文字拼法的原来形式著录,采用其本人最常用的名字形式,或最出名的名字,并为其不用的名字形式做附加款目著录。

(2)一个著者有几个名字时,一般用其真实姓名著录,或用其最出名的,常用的名字著录,若是其假名,笔名等比真实姓名更为著名时可用其假名或笔名著录,但应在姓名后注明是假名或笔名等字样。

(3)改名的著者,一般用其新改名的名字著录,为其旧名作附加款目著录。

(4)对希腊或拉丁姓名,统一才用其拉丁化的名字,而不用其原来的姓名。

(5)如发现有同名同姓的著者,应在其姓名后加上出生年、死亡年或其它文字说明以区别。

(6)已婚妇女的姓名,在不了解其历史的情况时,按书上的姓名著录。若其在婚前或婚后均著有著作时,用其婚后姓名著录,并为其婚前姓名做附加著录。以达到统一反映某个著者所有著作的目的。

(7)对于复姓,除按著者本国习惯规定外还应根据本图书馆的习惯加以统一。尤其对姓名钱加冠词、前置词或介词的一些姓名,由于国家的 不替我,其规定亦不同,因此要求编目人员在决定如何著录时适当做些附加著录以求一致。

(8)姓名全称、缩写或全称与缩写的混用形式,著录时应统一规定,使同一著者的各种著作能统一在同一名称之下。在由工具书可参考的情况下,一般以全称著录为好,避免著录的不一致。在缺乏工具书情况下,一般照书上的反映著录。一个著者姓名可能有急症不太反映形式,如不注意就会使同一著作分别排列在全称或简称两个地方,因此在著录时必须遵循一点规则。如Derek John Price 于1946-49年写的论文署名用D.J.Price; 1963年著书署名则为:Derek J. de Solla Price; 1976年发表的文章署名为: Derek de Solla Price 。再如:Joseph Blackmood Bolggs 是个姓名全称,但也可能用其它姓名缩写形式出现:J.B.Bloggs,或者Joseph B.Bloggs ;也可省去第二个名 Joseph Bloggs 或用缩写J.Bloggs 。

综上所述,关于外文图书编目中个人著者著录时姓名的正确选取非常重要,对于各国著者的不同姓名表现形式,编目人员要熟记在心,并在选取作著录标目时必须按统一规定,以防止同一著者的各种著作分散在不同名称下,造成混乱,不利于读者的检索与查找,要真正做到外国姓名著录的准确性以及标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梁烨.关于个人著者作品主要款目标目选取问题的探讨 ,河南图书馆学刊,1985.12

[2]彭东城.西文图书书名冠有姓氏的著录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2

[3]王万红.外文参考文献中著者姓名的著录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