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品牌塑造论文

品牌塑造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4: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品牌塑造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品牌塑造论文

篇(1)

关键词:品牌;广告;营销

1荣威的历史渊源与标志释义

上汽荣威的渊源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具体可以追朔到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国豪华汽车品牌——罗孚汽车(Rover),其用户曾包括英国女王、英国首相等显赫任务。20世纪70年代后,罗孚汽车受到英国经济政策的影响走下坡路。2004年6月16日,上汽收购了罗孚25、75车型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为上汽荣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但上汽股份在争购罗孚品牌失败给福特后,便决定打造一个全新的属于中国人的中高端品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股份”)正式对外宣布,其自主品牌定名为“荣威(Roewe)”,取意“创新殊荣、威仪四海”。荣威的品牌口号为“创新传塑经典”,表达了上汽以国际化的视野、创新的理念传承国际汽车的先进技术,打造国际品牌新经典的决心和信心。

荣威的LOGO设计,也是遵循“创新传塑经典”的原则,ROEWE从文字识别、语言识别中都可以看到对ROVER的继承,同时其标志外观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色彩依旧采用了ROVER商标中的红色、黑色与金色,尽显庄严与尊贵。站立的中国狮与华表的造型中西结合,打破中国狮子坐立的传统,暗寓了荣威的品牌理念不仅仅传承英伦汽车文化,更蕴涵着上汽敢于创新的精神,即坚持传统汽车核心价值,坚守经典汽车设计理念,以创新科技品质满足及超越消费者的需求。就像其所宣传的“世界为我所用,创新传塑经典”。

荣威(Roewe)品牌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其目标客户是有知识、有修养,事业发展成功,勇于创新突破,积极向上,追求品味的消费者。荣威品牌将为消费者创造出优雅尊贵、自信进取且富有内涵的品牌体验。

2荣威的广告营销策略

2.1平面广告

作为荣威的第一款上市车——荣威750车,其系列平面广告也是以英伦血统为诉求,精心写作的文案配以莎士比亚、丘吉尔等英国著名历史人物的名言,并以彰显尊贵的车身图片强化其产品外观设计。在另一系列广告中荣威则以商界精英、社会名流等荣威的客户现身说法,以第一者口吻诉说着荣威带给他们的良好感受,目标直指那些富有气质与内涵,追求品味并具创新精神的社会进取族群。其所展现出的品牌个性不仅仅是尊贵、典雅、绅士、品味等传统英伦汽车特征,还包括了自信、创新等时代元素。

2.2影视广告

“世上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由来,一条是未来;世上只有两种车,一种由来已久,一种创塑未来。”这是荣威在电视广告片中的独白,不同于传统国内中高档汽车宣传的方式,尚处在品牌创立阶段的荣威没有选择用过度矫饰的语言来表述它的性能优势,而是将言简意赅、蕴涵哲理的文字以无声字幕表现出来,给广告受众和潜在消费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锦上添花的是片中配乐,令很多人在首次听到它时就震撼心灵。唯美天籁般的童声,像纯净的泉水洗涤心灵,让那些在都市中繁忙的人瞬间得到一种难能可贵的平静感和归属感。而在音乐的衬托下,广告中那些地中海的美景、葱郁的林荫之道也显得更加令人向往。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交替象征着“传承”与“创塑”在荣威身上的完美交融,贵族气质卓显的荣威750从具有历史积淀的古建筑群中驶来进入视野,很好的诠释了“创新传塑经典”的品牌理念。

2.3户外广告

荣威汽车还充分利用户外广告,2006年北京车展,一辆500米的“超长荣威”出现在首都机场旁的高速路上。当时,这个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的巨幅广告就曾创造出国内“最长广告”的记录。

2007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荣威的广告覆盖了整幢28层楼高大厦的外墙,这是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周围的惟一制高点,高达100多米,总面积达8680.75平米,创国内户外广告之最。此外,荣威还曾在上海交通最繁忙的延安路高架,架起过一幅50米、宽40米、总体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广告。这是国内汽车厂家首次运用玻璃幕墙海报这样的特殊广告形式。接二连三的“大手笔”广告显示出上汽荣威的广告策略创意不断,时时出现令人刮目相看的创意和气魄,也显示出荣威成为国际大品牌的决心及实力。2.4网络营销

2007中国汽车品牌综合满意度调查查表明,随着网络环境成熟,63%的中国车主使用互联网选购新车;75%的中国汽车消费者受汽车广告的影响寻找新车的信息。在2008年初的特大雪灾期间,荣威汽车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传播性特点,运用“热点事件营销法”,掀起“善舞风雪间”网络活动,呼吁陷入雪灾中的人们相互理解,守望相助,共同度过大雪灾,并搭建“善舞风雪间”网络互动平台,让网民主动参与,鼓励大家下载公益壁纸并相互转发,从自身做起,节电节能,帮助断水断电的灾区民众,极大的提升了其品牌美誉度。

2.5会展营销

荣威高调参加北京、上海等国际大型汽车博览会,车展现场的荣威展台设计以一种展示经典与昭示未来思想为主调。它精心营造了许许多多的体验细节供参观者细细品味。“荣威艺术馆”则完美展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之美。除此之外,“荣”管家与“威”女郎出现代表了是经典英式的现场服务和高雅艺术的美丽风景线,在众多参展车商中脱颖而出。

除了尊容典雅的荣威750亮相,自主概念车W2更是夺人眼球,这款概念车是基于上汽完全自主创新的平台上全新开发设计的。它的推出,表明上汽已完全消化了收购的罗孚知识产权,并转化为自己的独立开发能力。这说明荣威汽车不仅仅具有超强的购买能力,而且具备了强大的营销能力和开发能力。

2.6体育营销

现在的中高档汽车体育营销,多以赞助运动会、汽车拉力赛,或者网球等赛事为主。荣威在这点上独辟蹊径,2007年的“荣威斯诺克大师杯”让汽车首度结缘高端运动斯诺克,开创了国内汽车品牌体育营销的新阶段。现在的自主汽车品牌体育营销重叠的很多,像这样与品牌契合,又互相提升的合作活动,可以算非常成功。此外,荣威还赞助了2007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深圳大奖赛,举办现场展示及试驾活动。

2.7体验式营销

“体验式营销”是如今的汽车营销的热点,上汽荣威的对“体验式营销”的运用可谓驾轻就熟,在产品体验方面,有“天门山攀越”、“荣威驾控巅峰全国巡演”、“千岛湖全国媒体试驾”;就服务体验而言,体现在荣威车主“专享车位”尊荣享受、“一对一”管家式服务、四项差异化服务;就品牌体验而言,反应在“像绅士一样生活”、ROEWETASTE、赞助上海艺术沙龙等体现品牌内涵的活动上。

篇(2)

论文摘要:正如吴青先生在本文所说,中国的传统珠宝产业以黄金和翡翠为主,钻石几乎不被人们认识。启动这样一个“遥不可及的舶来品”的市场需求,是一个见功力的大举动。在启动需求、引导消费上戴比尔斯做到了、做好了,因为他们专业。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关于珠宝业市场营销的成功案例去学习、去解读,我们还有更多的市场需要启动,诸如中国传统的黄金消费市场、玉石文化市场等等。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中国钻石市场黄金引导消费成功案例戴比尔斯玉石文化翡翠珠宝产业

中国钻石业的发展与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分不开的。它经历了由形象营销一分类营销一产品营销一品牌营销的四个阶段.始终因势利导引导着钻石业走向成熟。

一.投石问路厦门试点获成功

中国的传统珠宝产业主要以黄金和翡翠为主.即使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珠宝市场黄金和翡翠仍占绝对优势.另有一小部分的红蓝宝销售而钻石几乎不为人们认识。钻石首饰零售主要在银行金店、友谊商店,侨汇商店内进行销售.从事零售的珠宝商仅存备少量的钻石首饰由于市场规模不确定、珠宝商的主要业务是黄金首饰的零售.因此钻石行业本身还谈不上有任何市场营销的概念。

当时的戴比尔斯在福建厦门进行试探性的市场营销投入.在厦门电视台投放结婚钻石首饰的广告.并在相关杂志媒体上发表公关文章介绍钻石的来源,历史等。钻石很快被那些意识超前的消费者所接受他们成为率先拥有结婚钻戒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起到了无声宣传员的作用。人们渐渐认同.钻石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饰品、非常尊贵的饰品,有着特别意义的饰品。

二、形象工程”造就钻石业基础贸易

经过厦门有效尝试.戴比尔斯于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市场推广。在这一阶段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代表整个钻石行业进行整体的市场营销目的是建立钻石的形象,提高消费者对钻石的整体需求。以结婚钻戒广告为切入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一些重要的省,市电视台播放结婚钻戒广告.并在行业杂志和大众杂志上刊登结婚钻戒的平面广告。结婚钻戒广告对整个钻石行业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成为钻石业的基础。

在向消费者传达“钻石的情感意义”的同时戴比尔斯配合1997年5月1日颁布的国家钻石分级标准.进行有效的教育工作。一方面在行业内开展行业培训l对中国主要城市珠宝商进行钻石基本知识和销售技巧的培训先后有近五千人参加了专题培训解决了钻石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店内4C资料的发放、公众媒体的公关文章向消费者介绍钻石的历史、传说,评价钻石的4C基本知识及钻石首饰购买技巧等改变了钻石是“遥不可及的舶来品“的观念。

这样钻石不再是简单的珠宝首饰而是可以传情达意的爱的礼物。而国家标准的建立则树立了钻石的可信度令消费者对于钻石及钻石业有充分的信心。所有这一切.都树立了钻石“独一无二”的形象,为钻石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分类营销满足不同消费群对钻石的需求

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钻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消费群体。为了满足这些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要.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别的市场营销。戴比尔斯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将中国钻石市场细分为“结婚钻戒“.“女性钻饰”和“男士钻饰“三大类别分别进行营销。

“结婚钻戒“的成功营销使”钻石是表示爱的特别礼物“的概念深入人心各主要城市的结婚钻戒拥有率逐年攀升.个别较发达城市(如上海)的拥有率已接近日本等发达市场。在结婚时赠送结婚钻戒在很多地方已成为传统。

“女性钻饰“的营销策略以”钻石表达女性自信“为诉求将这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品位与钻石时尚的光彩相联系.鼓励她们为自己购买钻石。由于推广的范围大至今”女性钻饰“首饰销售已成为中国钻石首饰市场的主导。

而“男士钻饰“以”钻石代表男人事业的成功“为诉求.但由于时机尚未成熟.市场未达到预想的效果.推广近两年后撤出。

四,产品营销直接引导市场销售

戴比尔斯大规模的市场营销在中国钻石首饰零售业形成了基本格局。但是由于中国钻石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钻石所占比重仍然很小几乎没有针对钻石的市场营销活动。部分珠宝商开始着手的市场营销活动,主要采取价格促销手段,远未进入真正的市场营销领域。

而消费者对于钻石的需求则远远超越了市场的发展因此.有季节性.时尚性的个性产品的营销策略呼之欲出。

1999年.戴比尔斯首次联合上海.北京两地15家珠宝商共同推出了以钻石吊坠为主打产品的”夏日引力”推广活动。以”夏日引力”为主题的系列产品.吸引年轻的都市女性购买为目的,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后来的”本色”系列女性钻饰.”都是钻石惹的祸一一煽动”系列钻石吊坠推广活动,情人节”月光”系列.都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时尚产品为主要诉求的产品营销的成功案例.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推动了钻石业的进一步成熟。

五,品脾带领钻石业进入新时代

中国钻石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珠宝首饰零售队伍,在零售市场上虽已形成了一些全国性或区域性品牌,有较为广泛的市场覆盖率及市场占有率.由于历史的原因、政策的原因.这些品牌尚未有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产品定位。究其原因,有”四个缺乏”:缺乏有相当销售规模的钻石首饰品牌.目前大品牌的钻石首饰市场份额也仅在1%左右.无法组织有规模的市场营销策划。

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钻石的品质和零售价格方面的竞争,例如强调钻石的净度级别、颜色级别.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家都强调Vs_VVS净度、H-I颜色.而价格的真正打折空间也非常有限。

缺乏市场营销的专业人员.即使有好的策略.也往往没有好的专业策划和执行。缺乏有长期全面的品牌策略。珠宝商往往忽视根本性的产品定位和品牌建设.也没有个长远的全方位的策略作保障.使得很多的活动或流于表面.或浅尝辄止.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此同时.中国这个拥有13亿消费者的巨大市场也令世界各地的珠宝商向往。除了一些国际著名品牌,香港、台湾的珠宝商更是充分发挥其同宗、同文化的历史优势和近水楼台的地理优势.在大陆这片市场上充分展现。到目前为止.香港特别行政区内知名珠宝商基本上都把战略中心向大陆地区转移。海外知名品牌的介入.一方面使国内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另一方面.也迫使国内珠宝商认真考虑成功的市场营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在这一背景下.近几年来.不少国内品牌在扩展市场份额的同时.开始尝试各个层面的市场营销手段.从电视形象广告到主题产品推广.从统一的CI形象到精心策划的公关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六、未来,帮助国内珠宝商树立自己的品牌

20O1年.DTC钻石贸易公司正式承担了戴比尔斯集团全球市场的钻石营销工作。作为戴比尔斯的下属公司.它的职责--简而言之一就是扶植钻石供应线的有能力的下游商家.建立强有力的品牌形象.从而更好地”卖”钻石。DTC身份的转变,也标志着其在中国钻石业的发展中将起到新的作用:它不仅要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中国钻石零售市场的整体拓展.更将其工作重点放在帮助国内珠宝商树立自己的品牌。DTC认为.在高档奢侈品领域.品牌具有超凡的力量.如香水行业.手表行业等都以品牌引领产业发展。一句话.品牌能给这个行业带来全新的.也许是”质”的飞跃。

今后.DTC钻石贸易公司在中国以品牌为主题的推广将分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阶段.实施市场细分后的个性产品促销策略。通过现成广告材料的合作使用.将其市场营销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至二线甚至三线城市。与此同时,拓展现有推广品牌的外延例如在现有结婚钻戒广告、推广的基础上,将”钻石是爱的特别礼物”的概念延伸到每年的情人节礼物系列及结婚周年纪念的礼物等。在女性钻饰的范畴.则继续以钻石吊坠为主推产品.鼓励女性自己为自己购买钻石首饰,并以此带动女性钻饰市场的整体成长。

第二阶段.品牌营销策略。通过与各地重要珠宝商的合作.加强品牌建立和市场营销的改善,包括.

提供专业性的培训.为珠宝商提供专业的广告、宣传、公关的素材。

鼓励珠宝商参与市场营销活动.同时利用DTC钻石贸易公司的现成广告材料帮助珠宝商提高广告宣传效果和市场营销的质量。

协助珠宝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篇(3)

[摘要]现代奥运不仅是体育赛场,也是企业营销的决赛场。奥运会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商机,也为许多企业构建了一个市场推广平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办为我国的体育营销带来一个广阔的前景,我国的企业要珍惜此次商机,将古老的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营销观念结合起来,以体育精神锻造知名品牌,树立企业形象,为特色而成功的体育营销奠定基础。

[关键词]奥运经济奥运商机体育营销体育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的历程应该永远铭刻着这两个人的名字:刚刚卸任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美国金融家尤伯罗思。萨马兰奇更新了奥运的理念,主张奥运会应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服务,将体育精神和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经济契机结合起来,为现代奥运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1984年以前的奥运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使举办国家或城市背上沉重的债务。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一改过去的做法,不再靠政府拨款,而是靠出售电视转播权、收取广告费来经营,首次将商业操作介入奥运运营,尤伯罗思是本次运营的策划者和操作人。由于他的智慧和才干,本次奥运会不仅实现了历史上的首次赢利(赢利2亿美元),并使奥运会由体育运动转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参加的举世瞩目的大型社会经济活动而更加深得人心。以后电视转播权和TOP(顶级)赞助商计划相辅相成,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商业营销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和品牌竞争提供了更具挑战力的现代平台,从而使奥运赞助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竞争的热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奥运经济。”

体育营销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从体育产业方面来讲即如何更加深刻而有效地推进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使之逐步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而成为独立的运营体。而从企业方面来讲,即将体育活动和体育业作为一种促销手段或形象背景,利用冠名、赞助等形式,通过所赞助的体育活动推广自己的品牌或树立企业形象,达到营销目的。现在,体育营销的观念已经深入全球各大经销商心中,体育背后所蕴藏的无限商机成为世界著名大企业关注的焦点,体育赛事也成为公认的品牌宣传的最好广告载体之一。

中国的体育营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84年中国参加奥运会时,仅有“健力宝”和“海鸥表”两家企业向代表团赞助了总额7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和实物。仅过十几年,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的赞助总额已是1984年的100倍,这说明体育营销观念已经深得人心,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共鸣,许多厂商已经将促销主体由“明星广告”和“政府关系”转入体育营销。营销方式也已经多样化,由赞助、冠名等基本方式而发展为形象公关和产业连动,最典型的就是伊利集团,聘任田径明星刘翔担任“形象大使。”现代奥运已不仅限于体育赛场,而且也是大企业品牌和形象营销的决赛场。体育比赛尚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而对企业来说则纯粹是一场促销实力的“肉搏!”企业营销之争比体育比赛更加残酷。2008年的北京奥运,国际知名企业将借助奥运之机走进中国市场、塑造深得人心的品牌。面对强大攻势,中国企业恐怕抢得每一分利益都将十分艰辛,这就要需要中国企业充实实力,准确定位,借助奥运会,进行成功的体育营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总之,北京2008年奥运会,2800亿元的投资,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商机,也为众多企业构建了一个市场推广平台。

1.要珍惜商机,准确而有效地进行市场分析和定位,有的放矢地参与竞争。北京市政府已经决定在未来五年中,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800亿元人民币,以全力缩短与国外同等地位大城市的差距。因此,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要准确把握商机,在迎接WTO挑战的同时,和境外同行一比高低。另外,在这些直接商机的后面,还有着各种各样的间接商机,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市场变化:“第一,通过申奥成功的刺激,国内的包括体育运动设备、建筑设施等各方面都将得到一个十分广阔的市场。第二,由于申奥的成功,可能对我们国民的居民消费会带来一定的刺激。第三,可以吸引很多外国的游客,包括外资进来,这对国内的经济也有促进作用。”总之,申奥成功对北京以至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就看具体企业怎样把握利用这次商机,重要的一点是利用这次营销较量,要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残留的单一性的生产和服务观点,根本上转变营销机制,将体育营销作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切入口。

篇(4)

笔者通过与国外科技期刊的对比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过于缓慢、落后,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科技期刊所发表的文章质量较低,不仅不具备原创性,并且所覆盖学科的能力比较低,无法从根本上将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展现,影响力减弱。近几年,我国各个地方针对论文有了硬性要求,很多人为评职称发文章导致稿件的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科技期刊也逐渐成为了部分在校研究人员与单位人员发表稿件的主要载体。科技期刊的发行数量低,期刊所发表的页码与论文的页码不多,发表的周期比较长,并且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在发行方式上比较传统,许多科技期刊的月发行量为负增长。从科技期刊的编辑部门分析,编辑人员的素质较低,编辑队伍的稳定性过差,科技期刊在开拓市场的时候不具备活力,在经营管理中缺乏动力与创新意识。在我国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中,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仅仅在一个地区,科技期刊的种类就超过500种,但是真正在国内知名检索软件中能够检索的期刊种类却非常少。这种低水平,同质化的现象导致科技期刊之间形成白热化竞争现状。

二、影响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因素

1.品牌建设中的学术质量因素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的内容便是学术性,科技期刊对学术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换言之,质量是科技期刊的核心与关键。在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中,质量上的取胜是直观重要的,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是当前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2.品牌建设中学术策划以及科技研究的重点跟踪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中的学术策划以及科技研究的重点跟踪,则需要对科技期刊的学术策划以及组稿问题进行关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得知,在所发表过的论文中,省级以上级别的论文所具备的比例为:2011年占所有论文总量的7%,2012年为8.2%,2013年为9.5%,2014年为9.6%。其中以中华医学会系列的杂志为代表,发表省级以上的重点课题论文比例超过40%,组稿率超过10%。

3.品牌建设中的人才因素

人才是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具备一支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编辑人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科技期刊的内容与质量。在科技期刊的发展中,编采人员则是决定期刊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而言,我国科技期刊需要专业的人员组成编委以及审稿队伍,而这些人员往往具有高层次性、专业性、国际性,能够带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能够提高科技期刊的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对其进行关注。

三、我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问题

1.科技期刊不具备品牌建设的意识

从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与发行的过程中并不具备品牌建设的基本意识,不具备品牌标示,甚至没有相应的组织参与到国际期刊的宣传与学习之中。针对这种现象,则需要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坚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的战略思想,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还要在意识上具备品牌思想,在积极构建品牌识别系统中,促使我国科技期刊朝着专业化、网络化以及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2.科技期刊在品牌的维护与管理上不到位

现如今,我国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中缺乏维护与管理,并且部分科技期刊并没有将这两项列入到品牌建设的组成内容之中。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技期刊缺乏相应的品牌建设机制,并且缺乏国家层面的科技品牌战略发展要求,从而导致科技期刊在发展中内容与方向出现偏差。针对于此,需要积极调整科技期刊所出现的偏颇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指导,实现论文内容与人才机制的创新性发展。

3.科技期刊的品牌不具备国际化

在我国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种类非常少,虽然由许多科技期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是却真正缺乏国际品牌意识,没有形成国际品牌期刊。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来稿量仅仅是年收稿量的0.5%,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合作的论文数量不足1%。该数据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具备国际性,并且缺乏对国际化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

四、创新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措施

1.积极彰显特色,选择优秀期刊进行培育

总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比较大,要想改善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需要在重视期刊品牌建设的同时,对优秀期刊进行培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首先,要选取期刊目标,对期刊进行重点打造,积极将期刊推出国内,推向世界,使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其次,还要积极打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以及不同专业的科技期刊,实现科技期刊的品牌代表性,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指引前进的方向。

2.实现分类指导,积极打造重点期刊

通过对科技期刊进行分类整理,能够遴选出品牌建设的重点期刊,按照科技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国内品牌期刊”、“国际品牌期刊”、“地域品牌期刊”等等,在实现分类指导之后,能够进一步健全并完善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建设体系以及品牌建设机制,进一步将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纳入到我国期刊的长期发展之中,这对我国科技期刊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正确把握政策,进一步保护期刊品牌

在把握政策的时候要进一步纠正学术期刊发展中所出现的偏颇做法,不要将收录在资料或资料库中的论文作为衡量科技人员水平的唯一条件,要正确把握好发展政策,在创新论文质量、内容、要求的同时,还要将国家重点所复制的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知名的品牌科技期刊中。此外,对于评定职称、学术成果研究、毕业研究、课题研究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增加国内期刊的数量,从根本上保证科技期刊在品牌质量上具有独特性。

4.加强对科技期刊品牌的推广与宣传

篇(5)

both the writers and the readers. Thus, a successful service brand is th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famous journal brand.

【Keywords】author service; construction; investigation; thinking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首发权的重要载体,是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学术的领导权[1-3]。科技期刊的严肃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使科技期刊在国内,甚至国外的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成为广大读、作者所广泛认可的知名期刊,建立自己的特色,成功打造品牌期刊,成为期刊成长与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重庆医学》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笔者对科技期刊品牌中作者服务的建设进行探讨,分析目前科技期刊作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期刊的特点,密切联系读、作者需求,探索科技期刊作者服务工作的建设发展道路。努力打造科技期刊服务品牌,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为期刊品牌的成功树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期刊品牌与期刊服务品牌

1.1 期刊品牌

期刊品牌是期刊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期刊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期刊的品牌形象直接影响其在市场和读、作者心目中的地位[4-6]。目前,品牌已经成为期刊的形象和生命,成为决定期刊发展的关键因素,品牌竞争已经成为当前期刊竞争的主题,打造强大的期刊品牌已成为期刊人的共识[7-10]。笔者认为,期刊品牌是由期刊的质量品牌、技术品牌和服务品牌共同构成。本文主要是对科技期刊的服务品牌建设进行探索。

1.2 期刊服务品牌

期刊服务品牌是期刊品牌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它与期刊的质量品牌和技术品牌不可分割,但又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它直接与作者紧密联系,也是实现科技期刊与作者沟通的首座桥梁。科技期刊是向广大作者传递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作者,因此,优质的服务是科技期刊发展和取得良好社会效益至关重要的保证。期刊服务品牌的构建不仅关系到作者对期刊的认同、认可和忠诚度的培养,也关系到科技期刊到期刊市场的号召力和影响因子,是科技期刊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 期刊作者服务工作的现状

目前,在科技期刊的作者服务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导致作者与编辑部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双方在交流和沟通上出现障碍,给双方都带来了诸多不便,对期刊的发展产生一些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技期刊作者服务工作定位混乱

2.1.1 对期刊的合法性缺乏了解

中国现有1万余种公开出版期刊(不含港澳台),其中科技期刊5 000余种,医学期刊1 500种左右。面对如此众多的科技期刊,有些期刊有意鱼目混珠,编造混乱信息,引导读作者产生误解,致使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作者因为不知情,将自己的科研论文投稿到非法期刊上。这样的情况,往往导致作者在付出“高额”版面费的同时,对自己的科研项目结题、业务考核、学业学位答辩及职称晋升毫无意义,白费了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

2.1.2 对核心、遴选与普通期刊缺乏认识

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最重要的数据库包括3个:(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3)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其中,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共收录期刊1140种;北大中文核心共收录期刊 1900余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共收录期刊1900余种。对于期刊级别(核心、遴选与普通期刊)的分类和评定标准,由于有相对一部分作者不了解,哪些是CSCD收录期刊,又有哪些是被北大中文核心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所收录的期刊。因此,在投稿过程中他们往往感到很困惑,一些不良期刊趁机浑水摸鱼,比如某期刊未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但出于追求经济利益,它在期刊封面打出“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或者“统计源期刊”的旗号,以此以假乱真,迷惑作者,给作者带来严重影响。

2.2 期刊作者服务工作诉求不准

目前,多数期刊尽管都设立有服务指南、投稿指南、审稿服务体系,但表达生硬,措辞不准;有点期刊看似服务,实则命令,无论读、作者均感不适。而且,作者与编辑部的沟通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编辑部热线电话或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这些交流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作者的一些疑问,但是由于热线电话在高峰期接通较为困难,电子邮件在时效性上有存在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作者的问题,影响作者与编辑部的沟通。

2.3 期刊作者服务工作形象模糊

期刊作者服务工作缺乏品牌形象的塑造,服务体系的建立只是从自身的便利着想,不是真正的从作者的角度考虑,影响其形象塑造。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作者对编辑部工作流程的不了解,正由于作者对编辑部的工作流程不了解,不清楚稿件投递到编辑部后,到底需要经历哪些程序,具体需要多少时间,审稿工作和编校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因为不了解,有的作者在投稿后不久就询问自己的文章为什么没有刊出,有的作者投稿之后因为审稿或刊出时间过长对编辑部产生抱怨和不理解,有的作者可能认为自己的稿件时自己认真书写或者得到过某位专家的指导,在论文质量上肯定没有问题,为什么编辑部发表出来还需要这么长时间、经历这么多步骤,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编辑部对作者的服务工作没有做好,没有告知编辑部处理稿件的基本流程,所需要的大致时间和要求。

3 《重庆医学》对期刊作者服务工作的探索

3.1 明确期刊作者服务工作的性质

期刊作者服务工作,归根结底是为广大作者服好务,我们应该对服务的职能做好准确的定位。要成功建立起期刊的服务品牌,要求我们主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认识他们急需的却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想作者之所想,努力将他们的合理诉求放到第一位,以服务作者为中心,明确期刊服务品牌的服务性质。

3.2 结合杂志实际,打造具有特色的期刊服务品牌体系

3.2.1 根据作者需求不断创新网络服务方式

(1)投审稿系统:为了方便作者投稿、查稿及了解自己稿件的刊出情况,2009年《重庆医学》聘请专业的网络公司设计本刊官方网站和“稿件投审稿系统”[11]。网站及系统的使用结束了作者投递稿件依靠纸制信件或者发送电子邮件投稿的时代,作者只用在家中使用网络在本刊网站注册账号就可以投递稿件。

(2)网站:本刊的官方网站还公布本刊稿约、稿件处理流程、编辑部最新动态、医疗领域的相关信息、终审稿件的审理情况等,希望在第一时间用我们的信息为作者提供帮助。

(3)微信公众号:2014年《重庆医学》杂志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向读作者推送信息,包括《重庆医学》每期杂志目录、论文PDF格式的下载及编辑部的相关信息报道,读作者反馈的效果较好,有的信息经后几天内的浏览次数达500~600次。

(4)开通支付宝服务:《重庆医学》为方便作者缴纳审稿费、版面费,于2014年初开通了网站支付宝支付系统,大家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办公室或者是手机直接缴纳相关费用,受到广大作者的欢迎。

(5)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阶段,编辑部借助“互联网+”的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2015年11月,编辑部申报重庆市科委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专项(一般)课题,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开发“重庆医学投审稿APP”,以期为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3.2.2 提高对著名专家、学者的优质服务

《重庆医学》编辑部非常重视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服务工作,对国内外知名专家推荐、撰写的论文高度重视,采用“一对一”的专门服务,从稿件的投稿、审稿、编校、刊出、杂志的寄送都由专人负责。通过这样的方式,近年来《重庆医学》先后邀请到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铃木章(Akira Suzuki)博士、8名海外专家及13名院士担任本刊顾问。

通过做好对著名专家的服务工作,让杂志的影响力也得到不断的扩大。

《重庆医学》开辟了“院士论坛”栏目,目前已有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整合医学纵论”,中国工程院王正国院士“数字医学进展”一文在该栏目上发表;同时,国内知名专家相继在《重庆医学》上发表专家述评和优质稿件。除此之外,

3.2.3 走出编辑部出门办刊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 学术影响力 心智模式 文化自觉 电子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91-02

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是其最重要的生命线。从学报办刊规律来讲,并非学报背后依托的大学是重点知名大学所办学报就一定是核心刊物,也并非学报依托的大学是地方普通高校,学报就一定质量平平。比如开设“土家族文化研究”专栏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开设“沈从文研究”专栏的《吉首大学学报》,开设“船山研究”专栏的《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开设“三峡研究”专栏的《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等[1],都以独特的栏目视角、鲜明的学术特色、充满历史感的文化争鸣精神而在中国学术期刊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见具有前瞩性、优势整合性的栏目策划增强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良好的学术影响力意味着良好的学术声誉、一定的品牌积累、对特定读者的号召力和优秀的编校质量。正是这些合力,吸引着作者将学报视为某领域研究的权威,而不计得失地向其聚拢,奉献优质稿件,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关注并锁定学报,吸引着同行专家为审稿工作无私地贡献着智慧和脑力激荡。至此,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汇成一条大河,进行着良性循环,生生不息,为繁荣学术、传播科学做着有益的工作。正值学报改革疾风劲刮之际,对于学报质量走低、稿源匮乏的反思,我们不要一味地归结所属院校师资薄弱或论文评职、评审政策的导向性问题,而应审视自身,多从学报内因上寻找解决办法,向那些本归属地方普通院校却入选教育部名刊建设工程的学报学习取经,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集思广益,早日走出学报发展的瓶颈,找到未来希望之路。

一、优化编辑心智模式,提升文化自觉意识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彼得·圣吉将其定义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可见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是无法完美的,有其成见、推理、想当然的部分,也有理解力、经验随岁月叠加的优越性。

作为学报编辑,需要不断地学习甚至是无时无刻的学习,来优化自己的心智模式,屏蔽不科学、不端正的理念部分,而努力使自己的心智模式像一面透镜,放大的是真实信息,科学、清晰地判断这个世界。学报编辑是学报所有稿件的初审者,是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的沟通之门,如果这扇门不能阻止学术质量和道德低劣的稿件,不能保证有学术见地和高级水准的稿件畅通无阻地通行,那么学报势必良莠不齐,遭人垢病,而最终人心涣散,无法聚拢优质稿件。

众所周知,学报的价值在于呈现学术研究成果,引导读者思考,启迪读者心智,培养受众创造性,配合高等教育造就知识智能型人才。这种价值的隐含性作用还在于它传播知识、确立思想和培养人才的时候,已将对未来决策者的影响、对包括作者与读者在内的专业人才的吸引、对受众的知识构成和精神世界的辐射,都悄然完成在编辑者的思想前瞻、学术敏感的默默劳作中。[2]可见实现学报的社会价值是超越一切的。但目前个别学报编辑部存在不正之风,将收版面费走市场营销作为第一要务,收上来的稿子不论质量一律刊发,这其实悖离了学报办刊的逻辑起点。学报要走内涵之路,提升编校质量和论文质量为生存之本,这也是每个学报编辑的工作要义,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优化心智模式,提升文化自觉意识。

二、打造特色栏目,彰显学报核心竞争力

邹韬奋先生曾说:“没有个性和特点的刊物,生存还成问题,发展更没希望了。”寻找并塑造刊物的特质和个性需要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周期,但并非没有捷径可走。比如依据学报依托院校的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甚至深厚的历史基因去打造优势栏目,用实力栏目说话,彰显学报核心竞争力。如地处偏远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根据其地域和民族的复杂性及其壮族、瑶族等民族研究学科的实力,设置了“人类学研究”专栏,经过专家、作者和编辑的多方合力,《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名刊建设工程。这是典型的特色栏目带动整个学报提升的案例。

在打造特色栏目时,要充分考虑地缘优势、空间和时间因素,更要量体裁衣。在充分考虑刊物作者群的学术水准及科研实力后再研究栏目设置,不要设置高难度栏目,以致稿件成为问题,或千方百计约来的稿件研究方向有偏差,价值难以贴近栏目诉求。作为内向性特点的高校学报,还是要想方设法挖掘本校学术优势和学科优势。在这种特色学科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成果做基础的前提下,开发特色栏目,更容易事半功倍。

另外,编辑应创造自由、兼容并蓄的宽松投稿环境[3],要给优秀稿件更多版面和空间。同时也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投稿环境,要有策划意识,前瞻性地看待学报生存与发展,去主动邀约一些贴近学报价值观的学者论文,有计划地组织专栏,用这些动态的栏目去体现学报的人文精神和自由的学术精神。[4]

三、树立品牌意识,肃清学术不端

学报要树立品牌意识,一个重要的作为就是肃清学术不端。学报长期以来,受人情稿、关系稿的困扰,当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看到名不符实的稿子堂而皇之地发表在刊物上,会质疑学报的质量、编辑的素质,会急速产生疏离感,一旦对学报形成疏离感,信任就会缺乏,排除功利性的需求,作者很难会把倾注精力的精品论文投向有疏离感的学报。这是一个心理选择。另外,学术不端的形式也越来越隐蔽,存在着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拆分成多篇论文、低水平重复、复制他人核心思想或成果、引手脚等,这也需要学报编辑通过学术不端检索系统、人工二次分检方式以及同行审稿专家的共同鉴别,才能及时发现并坚决地退稿。

真正还学报学术净土的氛围,才谈得上品牌的确立和塑造。不要小看学术不端的杀伤力,理所当然认为哪本学报一年不得发几篇人情稿或失察的复制比超标论文,但正是这些低水平论文给学报造成了短期内无法消除影响的硬伤。也正是因为这些低水平论文的泛滥,一些失望的学者极端地称学报是“学术垃圾”生产地。对于学术不端论文,毫无疑问要做退稿处理,即便作者删除全部复制比超标部分。因为产生学术不端的论文,已经背离了学报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和科学精神,贴上再美的画皮,从内涵上也不够资格在学报刊发。而对于处理人情稿,还是需要一定的交际技巧的。因为中国毕竟是人情社会,但要用一个原则来刊发人情稿,即不论论文是哪级领导推荐的,在复制比通过两次检测的前提下,要一直改到符合刊登的最低标准才能予以发表,任何论文不能免审走捷径。

四、利用互联网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

利用互联网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这是一个新课题。就目前普通高校学报的传播力来讲是很低的,纸质学报主要是通过个别读者征订、邮局交换、赠阅的方式发行,除了一些核心刊物和重点大学学报,普通高校学报的起印量一般低于一千册,这样的发行基数是很难真正做到传播学术精神、提升学报影响力的。网络迅速推广和应用,可以说给学报的发展带来了全新契机,学报正在从“印刷传播型”向“电子传播型”转变。[5]

学报编辑应该牢牢抓住这个发展新契机,充分做好“电子传播”的技术准备工作,比如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知识,做好学报专业网站的初期工作,建立有效的在线审稿机制和完善审稿专家数据库。学报要提升学术影响力,关键是做到开放阅读,让所有热衷科学、热爱知识的学术人和非学术专业读者都能无障碍无条件地共享学报资源,这是真正的办刊大视野和大境界。在此基础上,学报进一步接触并研究港澳台和国外一些数据库的特点和传播影响力等,尽快进入他们的检索视野,以提高学报的知名度。要克服传播中的语言障碍,要给予全英文文章一定的版面,也要做好全中文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的翻译工作。总之,网络是目前传播信息最强大的传播媒介,学报编辑一定要尊重它的传播规律,学习并掌握它的信息传播技术,通过强大的网络推手,扩大学报的论文量、时间和被引次数,努力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设置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

[2]彭晓庆,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与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内容性能之比较[J].出版发行研究,2011(5):67.

[3]郑可为,等.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4):143.

篇(7)

一、科技期刊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

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个组织基于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而具有的相应职责与义务。科技期刊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不仅要对行业、学科、地域特色、主管主办单位等方面的利益负责,而且要对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出版环境、受众利益,以及内部员工成长等负责,这些社会责任中既包括大众认可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出版文化责任,也包括新兴的科技创新责任。

一方面,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传播媒介,传播科学技术信息、担当科技创新历史责任是其首要的社会责任。从媒介属性来看,科技期刊属于专业性媒介,应承担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信息的重任,重视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的经营。同时,科技期刊又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其社会功能和作用、办刊方针和办刊宗旨决定了科技期刊的办刊原则必须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基本准则,以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工作方针、引导学术研究方向、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知识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前提。科技期刊的运营过程中,必须遵守出版行业准则和出版物流所涉及的商业伦理,实现技术与应用的对接,积极倡导科学伦理和构建健康的学术环境,以及发现、培育和促进人才成长等。这是社会在道义上、法律上对科技期刊的要求。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科技期刊是通过生产流程产生的可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如通过知识的传播、交流、转换、存储等来显示其价值。因此,它具有经营性和赢利性。而且,作为一个经济体,科技期刊最基本的责任是生存和发展,实现履行经济责任,即获取经济利益。可以说,自身发展、获取经济效益既是科技期刊承担社会责任的物质源泉,也是科技期刊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前提。这是因为,科技期刊唯有自身先成长起来,使期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大化,才谈得上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的最优化。

二、社会责任是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基石

品牌是科技期刊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是一种观念存储和心理认同的结果,品牌是衡量科技期刊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缔造品牌有很多种方法,但仅靠表面宣传缔造出的“品牌”缺少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含量,不能长久,只能称之为“知名度”。品牌的“品”字是由三个口字组成的,代表了品牌成长的三个阶段,笔者以为:下面两个“口”代表了品牌建设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即建设“合格品牌”和建设“知名品牌”两个阶段;第三个“口”是品牌建设的高级阶段,即建设“美誉品牌”阶段,这也是品牌建设的最高境界。在品牌建设的三个阶段中,通过品牌背后富含社会责任的期刊文化,赢得读者和作者对品牌的认同,已成为科技期刊一种深层次、高水平和智慧型的竞争选择。

首先,在建设“合格品牌”过程中,社会责任是科技期刊合法生存的依据。将品牌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合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时候的科技期刊刚刚创刊,或者说刚刚起步,发行前景还不是很明朗,品牌处于被公众认识和接受的阶段。这时,科技期刊要想生存下去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就必须承担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包括保证刊登论文的质量、恪守学术道德底线等基本内容。论文质量是科技期刊品牌的生命,保证刊登论文的质量,才能创造出具有广泛社会基础和强大生命力的品牌。

其次,在建设“知名品牌”阶段。社会责任是科技期刊发展提升的机会。在建设“合格品牌”的阶段,科技期刊承担的社会责任往往与自身的利益直接相关,但是,当品牌建设发展到寻求“知名”的时候,科技期刊则需要承担其他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创知名品牌的过程中,社会责任作为科技期刊发展提升的机会,一方面表现为科技期刊在面对社会和学术热点事件时能够抓住机会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表现为科技期刊主动创造机会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例如,在突发事件报道面前,科技期刊虽然时效性弱于新闻媒体,但可以通过向相关专家学者组织系列稿件,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其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是其它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这种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充分发挥学术导向作用,从而为科技期刊赢得外部良好的评价和树立责任形象。

其三,在建设“美誉品牌”阶段,社会责任是科技期刊永续经营的社会资本。科技期刊的社会资本是指科技期刊通过社会联系获取稀缺市场资源并由此获利的能力。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对科技期刊而言,最典型的稀缺资源,无疑是读者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程度。这种稀缺资源的获得,除了科技期刊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科技信息和服务外,更多的可以靠科技期刊承担社会责任来获取。

三、基于社会责任的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提升策略

⒈引进来:努力提升论文质量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期刊是现代科学技术全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角就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能起到繁荣学术争鸣、传播科技知识、沉淀科学文化、凝聚专家学者的作用,科技期刊也正是为了满足这样一些需要而诞生、成长、发展起来的。对科技期刊来讲,产品就是学术论文,“文章好是硬道理”,没有具有权威性和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则不可能给读者提供有用价值,更谈不上塑造读者信赖的期刊品牌。

科技期刊必须要注重引进高质量科技论文,并且在论文审稿过程中,坚持创新性、重要性、关注度和原创性的筛选原则,要会聚行业内最重要的作者、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行业关注的热点。一方面,编辑部应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题组稿,要尽量增加计划选题的力度,扩大约稿比例,这样就可以在获取优秀稿件方面争取主动性,减少盲目性。编辑要力争到第一线去组稿、约稿,让那些真正代表学术水平的稿件在第一时间发表,从而吸引更多的学者、研究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到本刊。另一方面,要重视培育学术新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课题的完成都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大都在科研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生的论文也是科技期刊稿件的重要来源,对于提高科技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⒉走出去:搭建科普宣传新平台

多年来,国内科技期刊都希望把“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作为自己始终如一的追求目标,不少期刊也采取了增加发行量、组织学术活动、制作特色封面等措施,但这些传统的方法都不能摆脱科技期刊固有特点的束缚――内容太专、读者面太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大众媒体记者对科技期刊关注度不高,科技期刊的作者和编辑缺乏经验和动力去将“论文”变为“新闻”, 更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新闻与获取的公共平台,这使得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只能停留在专业狭小的圈子内,而不能扩大到广大公众中。直至2007年1月,中国科协率先在国内启动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为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架起了第一座桥梁,使两种媒体的沟通和科技期刊参与科学知识普及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事实上,世界上主流科技期刊都与大众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且运作模式相当成熟。例如,英国的《Nature》杂志,设有多名专职的新闻官,总在印刷出版前一周进行新闻,有来自全世界4000余名记者在其网站注册以获取新闻。《Nature》杂志刊登的内容都是尖端科研成果,读者基本上是高品位的科学家,但却通过科普化、新闻化,使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并不局限于科学家,而是深入到广大普通大众中,为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和普及科学知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对从事科学研究而言,不是终结,发挥效用、惠泽于民才是真正的目的。故期刊编辑不应墨守传统的责任界定,应在办好期刊的前提下,主动走出去,积极参与科技新闻的撰写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努力促进生产力转化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使科技新闻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⒊转观念:树立“读者本位”思想

科技期刊品牌美誉度依赖于读者对品牌的评价及其忠诚度,品牌影响力最终要影响的对象也是读者。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都非常重视对相关行业的依存关系,强调科技期刊的反映、交流功能,却忽视了其他功能的发挥。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为作者服务,很少考虑读者的利益。科技期刊的读者和作者尽管主题上可能重叠,但本质是不同的,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需要。过分强调为作者服务,会失去编辑工作的独立性,使期刊失去持久的受众支持。

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期刊,首先要对社会有用,有用的标志就是有稳定的读者群,而且读者愿意为此消费。一本优秀的科技期刊,应该引导读者,而不是追随他们。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市场还远未形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读者缺乏有效的引导,致使消费群体的大量流失,对学术期刊尤其如此。将办刊思想从为作者服务转到为读者服务,树立“读者本位”的观念,不仅可以改变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以及向社会获得所需要的办刊资源。此外,科技期刊产业化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科技期刊的社会适应性,为读者服务也有利于培育科技期刊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品牌影响力。

总之,有责任才有品牌,有责任才有竞争力,有责任才有基业长青。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的优势,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地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确实是一个值得科技期刊办刊人深思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YBA16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游苏宁:《应重视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8,20(6):471

[2]宋咏堂:《论科技期刊品牌的内涵》[J],《编辑学报》,2004,1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