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4: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篇(1)

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感觉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才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退位减法》复习课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

(1)直接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

(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 );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

分析: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

1.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接触过什么事情等等。一个真实、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因素

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3.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只有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才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顺畅无阻。但鉴于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不高,学生数学综合水平不高,实践运用能力较低。因此,有教师提出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深化知识点的讲解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掌握相关知识。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其实质就是以各类型的案例作为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将所要教学的知识点融入到教学案例之中,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入、分析、讨论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并深刻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点。

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上说来,其打破了传统的板书式教学,通过案例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和数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流程上也和传统方法存在较大差别,其一般可以分为课前准备、小组分析、课堂讨论和总结等流程,如此不仅实现了教学活动的细化,而且凸显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时,必须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一是案例要真实可信,切忌胡编乱造。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增强教学可信度,让学生认识到相关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二是案例要客观生动,避免单纯罗列数据、事例。只有生动的教学案例才能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数学教学上,若是案例刻板,学生很快就会丧失兴趣。三是案例选取要多样化,避免出现重复雷同的情况。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可以长时间维持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相关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入生活案例展开教学

小学数学的层次较浅,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和实际生活存在直接关联。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以此展开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否则便达不到教学效果。不仅如此,案例选择要贴合教学内容,不能和教学内容出现较大的脱节,应尽可能全面渗透所要教学的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公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点进行预习,然后提出教学活动:“现在开始全班进行报数,报数是2和3的公倍数的同学需起立”。很快,全班学生就可以完成报数,这是老师又可以提出一个新问题:“针对刚刚的报数活动,同学生有什么发现吗”这时,就有学生会说:“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站起来,有的同学站起来一次,站起来的同学间隔数是相同的”。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这一案例引入教学中:“站起来的同学报数都是2和3的公倍数,根据刚刚的报数活动可以看出,站起来的同学所报的数是6,12,18,24……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但是换个角度看,其也都是6的倍数,并且分别是6的1倍、2倍、3倍和4倍等,这样同学们可以想到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就能回答:“2和3的公倍数就是6的倍数,其中6是最小公倍数”。

如此,通过实际的案例,不仅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而且将所要教学的知识完美地融入到案例中,切实让学生理解了其中知识。

(二)案例引申丰富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存在不少教学案例,都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但是,目前不少教师对这些课本中的案例缺少引申拓展,局限于书本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没有构建其强大的数学思维。因此,在运用课本中的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引申拓展,提升案例教学的多样性。

比如,在教学相遇类的应用题后,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延伸拓展。可以设计追击、远离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有更深的了解。有这样一道相遇问题,甲从A城出发去B城,骑摩托车每小时50公里,乙从B城出发去A城,坐汽车每小时70公里,两城相距300公里,试问两人何时相遇。这就是一道典型的相遇问题,教学完这个案例之后,教师可以将其改变为远离问题,如甲乙两人先后从甲A城出发前往B城,甲先出发,骑摩托车每小时50公里,乙后出发20分钟,那么当乙到达B城时,甲距离B城还有多远。

通过对案例教学延伸拓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透视相关知识点。如此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掌握其在实际运用中的要点。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水平,更强化了其实践运用能力。

篇(3)

关键词 抽象思想 小学数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118-02

数学本身具有其独有的一些特点,其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等。小学数学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它是数学入门的阶段,对学习者后期数学学习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有着极为基础的作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触数学,教师应当将其中的数学思想融入到教学当中,尤其是将抽象思想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数学中的抽象思想内涵分析

依据新课标对抽象思想的解释,其主要是指,数学中的具体思想方法是由抽象思想派生出来的,由数学抽象思想派生出来的有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的思想等。简而言之,数学学习者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或思考问题时,理解数学当中抽象内容进行思考的过程和方法。

二、抽象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抽象思想融入其中,并且要达到较好的融入效果,则必须秉持相应的原则。就其原则而言,主要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1.抽象思想的启发原则。教师将抽象思想融入教学时,应当注意不能一味强硬地向学生灌输该思想,而应当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引导,由此让学生既能够逐渐形成抽象思想,也能够从中不断扩展思路。就该原则,教师主要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积极动脑、动手,在课堂上综合各项因素提出有效问题启发学生。

2.抽象思想的循序渐进原则。小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有其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其思维、思想等方面的能力是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时间应用抽象思想也应当顺应该趋势,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得学生一步步接受并且使用抽象思想学习数学。

三、抽象思想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及分析

就如何将抽象思想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当中,本文以下先给出具体的教学案例,而后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思想在教学中实践应用策略。

1.抽象思想教学案例

该案例主要结合小学三年级数学中《有余数的除法》内容,进行抽象思想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步骤一:教师先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游戏:猜气球的颜色。

教师使用PPT展示气球,前四个气球的颜色分别为红、黄、紫、绿,而后的气球循环该颜色排列,教师让学生猜测第1 1、14、17、21、26个气球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学生看着图片进行推算,说出自己的答案,答案各有不同,但是班级中大部分学生说出的答案是正确的,而教师此时并不着急评判学生说的是否正确,而是留下悬念,将《有余数的除法》内容正式进行讲解。

教学步骤二:教师结合教材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且让学生3人一组,而不同的组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组合,教师让学生分别组合成1 0人、13人,16人的团队,并让学生想一想组成10人、13人、16人的团队分别会余下几个学生。通过以3为单位的小组分散组合。学生已经从中得出答案。

教学步骤三:教师将以上游戏、实践活动的答案公布出来,而后结合教材中的数学例题进行分析,呈现如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过程,并讲解余数的含义和意义。讲解过程结束,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教学步骤四:以上三个步骤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1“气球颜色的答案分别是紫、黄、红、红、黄。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提出问题2“今天的游戏和活动和《有余数的除法》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本节课程内容的印象。

2.案例分析

在以上教学案例当中,虽然没有具体谈到抽象思想,但是以上四教学步骤都将抽象思想融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了,其中涉及到抽象思想中的分类、集合、对称等的思想。例如猜气球的颜色和小组分散组合的实践活动就结合了以上思想,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也得到一定的思维锻炼。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充分对学生进行循循诱导和启发。教师将抽象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具体可以进行以下策略:(1)充分结合教材以及教学内容;(2)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层层递进。

综上所述,抽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实践并不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探究,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数学抽象思想感悟的过程。当然,抽象思想教学实践不是只通过几节课就能达到效果,因此这也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锻炼,才能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抽象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张秋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抽象[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4,(11).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案例教学

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一定的教学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对教学案例(包括片断)书写或分析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改进的有效途径。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通过案例可以真正触及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笔者在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同课题、不同设计方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许多方面力求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并且结合观看课后教学录像、专家及同事的评论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不同设计下的教学实践作有益的反思。

1 练习要立足课本,注意知识的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一切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中的各方面知识恰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我们可设计如下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同样,正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很清楚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打下基础。

2 练习要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

练习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①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②练习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

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其教学重点是“一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成为整数,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针对这一知识难点,我设计了只列了竖式,先不要求计算的习题(只让学生移小数点):0.35÷0.5,3.5÷0.05,28÷0.14,0.208÷1.04,这几个重点解决了,以后的练习就容易了。

3 练习要新颖有趣,让学生在玩中练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这一特点,从练习形式、题型、要求出发,保持练习形式的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各种题型:如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小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参与练习。或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些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结束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按老师的要求起立,看谁反应快。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2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3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4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5学号是合数的同学,6没有站立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学生通过这个趣味性的游戏把枯燥的概念快乐地完成了运用。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

4 练习应注重拓展性和开放性

篇(5)

关键词:一贯制学校 数学 衔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16

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受关注时间较长,早在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编制十年一贯制教材。2006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组织召开了“第四届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经验交流会”,会议的主题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会议认为衔接工作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心理适应、学习习惯等方面开展;同时提出中小学的教学应注意“瞻前顾后”,重视数学概念,关注说理和表达,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加强计算基本功训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年来,很多关于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课题实验也积极展开,如2005年福建省东山县确定的“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课题研究,再如2007年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衔接――小学生学习指导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都有多所学校试点,多达三至五年的实验时间,也得到了很多研究成果。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主持研究的并非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实验的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缺乏交流,所以理论上的成果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迄今初中、小学这两个学段在教学上仍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刚进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初中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极度不适应,另外数学内容难度加大,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要求提高导致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畏惧数学的心理,在客观上造成了初中生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因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

1 研究的意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能够逐步扭转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上的脱节现象,使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能够为学生升入初中后很快适应中学的数学学习铺路搭桥,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都能很快地得到适应,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同时,让小学教师了解初中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让中学教师及时掌握小学阶段的教学动态,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更快地把握学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初中与小学在数学学习内容上的衔接;初中与小学在数学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中与小学在数学教学方式上的衔接等等。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在参阅文献基础上,根据访谈中提炼的问题,编制《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

2.2 访谈法

获得关于新课程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原始资料,从中提炼目前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些对策。

2.3 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有一定文献价值的文字材料。

2.4 行动研究法

边研究,边实践,边思考,不断总结与反思。

2.5 案例分析法

在小学高年级和七年级学生中培养和收集学生数学学习的典型案例,进行个例跟踪。

3 研究内容

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可以吸纳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边研究、边实践,及时地沟通交流。在研究人员的分工上,可以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安排,分成三个研究小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每个小组均安排有中学、小学教师,便于了解整个义务教育段每个教学内容的要求,方便不同学段的教师沟通交流。在每个研究小组内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与衔接问题难点的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合力剖析七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剖析中小学转换阶段学生思维发展、心理变化和数学认知过程三个方面的规律,探索和优化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从数学教学内容上研究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知识的衔接;从小学和初中教法上的差异出发研究做好数学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既从小学角度也从初中角度双向解决两学段数学教学的衔接过程中,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有效衔接的管理对策。

4 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并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措施,提升数学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效率,使大部分七年级学生能顺利通过数学学习过渡期,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两极分化现象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研究成果可以以调查报告、教学案例、论文集等形式体现。

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初中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小学毕业生,所以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提高课堂效益,对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都非常有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一贯制学校方便进行案例式分析、个例跟踪,所以也具备操作的现实条件。研究从数学学科入手,切入点小,操作面也更强。学校可以通过深入的研究,创新本校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模式。

参考文献:

[1]蓝锦江.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5):78-79.

[2]李琴.浅谈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J].新西部,2011,(15):250.

[3]黄训志.谈怎样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J].科学信息,2010,(13):674.

[4]袁巧玲.浅谈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J].新课程研究,2010,(5):98-99.

[5]谢清芳.有关七年级数学教学的衔接与教法探讨[J].科技信息,2009,(23):685.

[6]吴俐俐.中小学衔接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议――以数学教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193-195.

[7]李晓龙.如何实现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09,(1):76-77.

篇(6)

关键词:生活案例;数学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07-01

数学对于开发学生们的智力有重要作用,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对于普遍现象的高度概括,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够看到数学知识的运用,例如生活、生产、商贸等等领域,只有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师们应当巧用生活案例,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蛛丝马迹",最终达到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

1.在课堂导入过程中运用生活案例,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具体到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要想把一节数学课堂开展好,教师们就必须要进行高效的课堂导入,这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基石性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生动形象的生活案例能够大大激发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能够影响到学生们的数学水平和数学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们必须要充分运用各种类型的生活案例来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对学生们产生熏陶作用,为了高效开展这项工作,许多数学教师都对生活案例的运用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运用了生活案例,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能动情感。小学教师们在课堂导入环节的开展过程中,应当利用生活案例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情感,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们寻找出合适的教学案例,让这些案例更加贴合课堂知识和课堂内容。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节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案例来进行课堂导入,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是三角形呢?请把这些物体的图片收集出来,也可以把这些物体带到教室中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够在生活之中去寻找三角形,做到了生活案例与数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

2.在知识要点中运用生活案例,促进学生们的深入理解

数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之中,会涉及到很多种类型的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要点,教师们可以充分运用生活案例来进行讲解,从而促进学生们的深入理解。在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学生们需要通过学习建立起良好的数学知识素养,因此,教师们应当把数学素养的培养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素质,这不但包括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包含对于数学知识内涵的理解。众所周知,小学生们的性格特点是比较活泼好动的,因而对任何事情都缺乏耐心,不能持之以恒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们格外关注这项话题,利用生活案例给予学生们一些刺激,增进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这种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们需要合理选择生活案例,让这些案例能够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这一节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们以前完全没有过相应的了解,因而会感觉到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就可以把2个橘子带到课堂中来,然后分给两个学生,如果一人一个的话,每个人得到的是完整的一个,如果把1个橘子分给两个学生呢?我们把橘子剥开成两半,那么久自然而言地引出了1/2的概念。

3.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有效解析

生活案例的融入有利于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的有效解析,例如,有一个如下的数学问题:每年的三月十二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在植树节期间,学校购买了一大批树苗,一班学生们在树苗种植的过程中十分积极踊跃,第一天栽培了全部树苗的1/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培了全部树苗的1/20,求解没有栽培的树苗占全部树苗的百分比。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分数加减法"类型的题目,与此同时,这也是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题目,在传统的教学案例解答过程中,分数加减法是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学生们不容易进行理解,因而在心底里会有一种畏难情绪,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也会有一种消极和畏惧的心理,为了帮助学生们克服心理上的负担,教师可以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学学科的生活性特点,从而为学生们打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情感基础。学生们通过详细阅读数学题目,可以主动分析题目的条件和内容,"一班第一天栽培了全部树苗的1/5",根据这个条件,就可以把全部树苗的数量看做是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培1/20",因而就可以把第二天栽培树苗的数量看做是1/5+1/20,用整体树苗数量1减去第一天和第二天栽培的数量,就可以得到剩下的树苗数量。在上述生活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针对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展开了教学,因而能够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总而言之,教师们应当充分利用生活案例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进行相关的教学探索和教学实践,才能够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永青.案例教学:数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70-271.

篇(7)

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构建数学学习活动近年来,一些院校在培养小学教师的课程安排构建思路时,对小学教育学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偏低。纵观现状,当前小学教育学正处在一种看似重要,落实起来却不被重视的尴尬处境中。而且师范专业的学生对小学教育学学科的学习热情远不及对语、数、外课程的热情高。鉴于这一现象,本文认为提高小学数学教育学的关键在于增加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联系,基于当前背景下,本文针对如何对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进行有效性的构建提出了一些意见。

一、学科性质

(一)学科地位

数学教育学在我国已经发展为一门专业学科,而小学数学教育学则是数学教育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教育者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关注颇多,更有甚者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内容非常相似,这种想法是非常主观且不科学的。实际上小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小学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经验,不要求学生推理证明;小学生的思维和初中生的思维处于不同的阶段。

由于小学生还处于智力的不断完善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必须起到启蒙作用,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影响很大。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小学生打好学习数学的基础,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教育者们的高度重视。

(二)专业教育课程

鉴于小学数学教育的特殊性,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内容,并且了解小学数学教育学的基本规范。小学数学教育学能使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自身教学经验,明确有效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育学可以帮助教师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高深的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教学中的错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学理应成为高校培育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门专业。

(三)理论应用学科

小学数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与以研究理论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学和重视实践的教学法不同,它不仅能够为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还能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简言之,小学数学教育学是集应用和实践于一身的理论应用学科。

二、课程构建原则

(一)科学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育学若想成为科学的学科,最重要的是具备科学性。根据哲学思想的阐述,一门理论是否科学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因此,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建设小学数学教育学的关键。

(二)实用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育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但其宗旨是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争取让学生在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探究性原则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几乎是讲与练的结合,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当他们毕业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就会不自觉地沿用这种教学模式。因此,改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教育学的方式迫在眉睫,把被动学习变为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教材也要做改变,增添实际案例等相关材料,设计学习方案;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讨论问题,改善授课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确定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育学应该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问题。但是教学方法又取决于教学内容。学生学什么,教师就应该就教什么;学生怎样学,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所以,这两大问题也可改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是当代学者对数学的深入认识和对儿童学习心理准确了解的结果,这也是小学数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二)建构学科内容

根据上文的阐述的分析,学科内容的建构基本形成。

首先,对小学数学教育学具有科学深刻的认识,需要教师熟悉与数学相关的一些知识。先要了解数学是一门科学,它不是人类刻意的创造,而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它与现实和自然科学都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研究对象很广泛;其次,是熟悉数学的发展史,正确的树立数学观,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了解数学自身特有的特征、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学科的发展演变等问题。再次,是阅读研究同小学生心理有关的书籍,这对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育学应将书籍中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相符合的内容收入小学数学教材。

在实践方面,可以安排教学设计原理和儿童学习数学活动等内容,把教学案例分析插入到理论教学中,并安排学生参加相应的教学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

四、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进行小学数学教育学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就是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又有区别。

数学教育学理论重在理解,其内容远不如数学题目那样难解。鉴于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先安排学生自学,把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或者是全班进行讨论。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适时提出学生忽略却又应该被重点研究的问题,对讨论做出总结和评价。

针对实践部分的教学,应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这种方法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广泛采用,而实施这一教学法的重点是提供足够优秀的案例。因此如何收集和撰写相关案例是编写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界对这方面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已有的、足够好的案例很是匮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材编写组必须要加强案例来源,必要时可以组织人员到小学实践,注意挑选其中典型事例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挑选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课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学要按照新课改的建设要求,以建设专业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思想境界为指导,全面加强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锻炼。另外,相关教育人员应当将提升教学水平视为教学重点,争取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在注重薄弱环节的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育学的教学水平,努力建造成具有一流质量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