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政治表现评语

思想政治表现评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6: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政治表现评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思想政治表现评语

篇(1)

一、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工作简单化的不利影响

理论界有人认为,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太复杂、太琐碎,主张“简易”处之;不少教师也因怕难怕繁,常常将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工作简单化,甚至应付了事,使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工作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这样做至少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影响。

1.对学生自身成长不利。

学生处在思想品德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他们可塑性很大,好学上进,有着美好的人生向往,勇于改正缺点错误。把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评定指标、标准适当细化、量化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对评定指标的学习,了解到社会和学校对自已的要求,了解到同学和教师对自已的评价,对照标准,看到自已的优点和长处,也看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促成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如果评定的指标过少,评定标准的等级过少,鉴定的评语过于简单,必然难以达到让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提高的目的。

2.对摆正学校德育的首要位置不利。

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对象――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评定简单化,客观上将淡化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其结果必然把思想政治工作降到次要地位。

3.对科学地评定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不利。

将学生思想品德简单化,就很难制定出科学、客观、全面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评定指标和标准,就是已有的标准,也很难得到认真全面的执行,其结果往往是凭印象,靠经验,使用些公式化的语句,给学生的鉴定评语几近“千人一面”、“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情况,缺乏客观性、科学性,不能真实地反映被评对象的实际状况。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整体面貌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生理条件、心理因素、知识结构、价值观念、道德水准、哲学素养等,都会成为主体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个逐步转化、深化的过程,对一个人只作寥寥数语的评定,实在难以衡量其转变过程和整体面貌。

4.对甄别和选拔人才不利。

现实工作中因班主任负责为每个学生作学期评定和毕业鉴定,由于其工作量大,加上缺乏过细的指标标准,评定工作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班主任感情上的好恶偏差、认识水平的局限等难免掺入其中,并且,班主任也往往报喜不报忧,写好不写坏,这样作出的评定鉴定,其实区别不出好差,也反映不出人性特征,用人单位自然就无法凭鉴定真实地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

二、改革势在必行

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必须处理好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关系,评定的指标、标准和等级量化应当切实可行,便于实际操作,但切不可为追求操作中的简便而置评价的科学性于不顾。现在的实际状况是,很多学校真正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简易”化了,忽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其结果是学生的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教风不正、学风不正的偏离社会主义办学宗旨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当然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是主要原因,而其根源,又主要是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评定简单从事所致。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根本改变。

三、改革的主要措施

1.要端正思想观念,摆正工作位置。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先进,考试成绩的高低只能是一个方面,还应看重学生本人的表现,看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情况,不能只重才,不重德。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不过关,其他条件再好,也不算是好学生,也不能选用或录取。不能把思想政治视为软指标,不能认为学生考试成绩好,思想政治考核自然合格。要确保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到位,首要的问题是学校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2.要把好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关。

考核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检验,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证。学校应以工作需要为原则,组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表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更不弄虚作假,不偏不倚地写好每个学生的评语、鉴定。

3.要把思想政治品德与知识才能两者结合进行考核。

思想品德与知识才能是构成一个人心理面貌的两个基本的、主要的要素。一般说来,思想品德指的是人们的政治世界观及道德品质等方面,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占首要的主导地位,支配着人的一切言行,这样知识才能成为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思想品德的好坏并不能决定知识才能的高低,知识才能的高低也不能说明思想品德的好坏,但思想品德的好坏能够促进或阻碍心智的发展,而心智的发展也对人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基础作用。因此,为了全面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评定鉴定时,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智力水平两者结合进行考核。

4.制定比较科学、完善、尽可能细化的评定指标标准体系。

结合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更新内容,细化指标,尽量给出多层次多等级的期望行为标准,其实,指标标准制定得越科学、越细化,越方便操作。学生自己、同学、教师都可以很方便地将一个个学生对号入座,对照标准,一目了然,同时,对学生的评语鉴定,也就有了客观的衡量标准和依据,有了较为规范的表述语言,从而克服过去千人一面的简单套话的状况,使评定以真实准确的语言来概括,界定和区别不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个性特征差异及品德操行等,从而较科学、完整地记载和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政治状况转变发展成长过程。

5.利用现代化手段,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品德评定工作。

篇(2)

[关键词] 评价 价值观 态度 学生主体 家长 参与

思想政治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政治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评价是思想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潜能开发、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思想政治课程评价既要重视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政治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们在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评价方面做了些初步的改革尝试,将知积性考试与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表现和能力结合起来,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学生为主体,师生家长齐参与

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体系如何改?首先要明确大的方向原则。根据新课程实施的目标及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家长共同参与是我们评价体系改革的一大特色。在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评价的自,评价形式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家长参与,创造一种民主参与、交流的评价过程。在评价中注意尊重学生的评价,即尊重学生人格,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信学生的评价,相信学生能客观、公正地对自己和同学做出评价。

导向性原则。即坚持思想价值导向,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实践性原则。在评价中以期末考试成绩占主要部分(50%),再辅以同学、班主任、家长等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给出总分。

激励性原则。即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克服偏见与成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二、制定方案,探索试行

思想政治课在初中是一门新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评价进行改革更是一个新课题。在实验研究中,我们边探索试行,边改革完善,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做法。

首先制定评价改革试行方案。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研究,集思广益,制定了《封丘县第一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试行方案》,确定了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评价的方式和方法等,以便操作执行。

在评价内容上,“试行方案”规定要对学生进

行四个方面的评价:行为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课堂表现、考试成绩。这一规定改变了过去只重知识、忽视能力、忽视行为实践的弊病,使评价内容更全面。

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根据方案制定的《学生学习评价表》经过学生本人、学生小组、家长、班主任及课任教师等人在内的多元、互动评价,使评价更准确,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评价方法上力求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有民主评议、观察法、谈话法、成长记录袋法等,有利于把学习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

方案一经制定,就马上开始试行。我们选取七年级(7)班和(8)班两个班级,对学生讲明了试行评价改革的意义,交待评价的新方法,以期得到他们的配合。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学生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思想政治课评价改革的意义和方法,争取家长的配合,以便学校和家庭互相反馈、协同作战,及时纠正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和学习上出现的不良倾向,使学生随时保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最后,评定成绩。期末考试前,我们把评价表发给实验班学生,让他们填写自评栏目的内容,同时将表格带给家长填写有关内容,然后小组同学们互评填写。学期结束前,思想政治教师结合平时积累的原始资料填写好学生的评语,并评定等级分数。在评定学期总成绩时,按平时表现占3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50%的比例累计登入《学生素质评价手册》,作为本学期思想政治课分数。

三、初见成效,尚待完善

通过评价,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变为真正主动地“学”,逐步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所蕴藏的潜能,从而改进其学习行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改变了知识学习与行为表现相脱离的现象,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篇(3)

关键词:激发兴趣 感受乐趣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20-01

长期以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总是以“权威”的地位出现,学生的身份总是“遵从者”。而思想政治课教学更是如此,普遍存在着“满堂灌”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囫囵进去,不知其味,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使得思想政治课越来越乏味。“单一、呆板”一直都是思想政治课的代名词。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变学生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改变人们对思想政治课的看法,势在必行。下面本人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对传统政治课的看法,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 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青少年处在兴趣高峰时期,好奇,好动、好学、好模仿,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因此,他们对许多问题都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因此,教师正好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单一,呆板为生动、活泼;可以用形式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辩论中,在教师适时点拨中,受到启发和锻炼;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小品,情景短剧或其他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创新思维;可以利用设置悬念问题,一环扣一环,逐步启发学生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自律能使人优秀起来》内容时,我组织了一次辩论会。辩题:网络的利与弊,正方观点:网络的利大于弊;反方观点:网络的弊大于利。把全班同学一分为二,一半为正方;另一半为反方,我当辩论主席。(事先,让同学们提前做了一下准备,查阅了一些资料。)上课就开始了辩论,同学们热情高涨,一个个跃跃欲试,那激烈的场面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通过这个小小的辩论,使学生全员动员,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网络的利与弊,也使学生对网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今后如何看待网络问题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更大的一个作用是给现在一些正在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很大的教育作用。通过这种灵活、热情、激烈的学习方式,既煅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也激发起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这个小小的辩论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在辩论地过程中,我惊喜地看到,同一组的同学之间为了能辩倒对方,都在竭尽全力努力着,整个的辩论过程井然有序,也看到同学们之间,有一定的道德意识,这是在传统思想政治课中看不到的,也是达不到的。

2 利用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忽视了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久而久之,使得政治课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变成了观众,只有看得份儿,根本没有参与的可能,这样的课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吗?能让人喜欢吗?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之乐吗?

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能激发人的潜能,发挥出超常的水平。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关系,这样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表现,适时的引导,倾听学生的意见,真正地把学生的“要我学”的意识转变为真正的“我要学”。这样一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他们自我展示的空间,调动起他们的积极的情绪,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生活需要友谊》时,我准备了一个“四人踩报纸”的游戏。我事先准备了四张人民日报,上课一开始,我把学生四人一组分好(最好2个男生、2个女生),准备游戏,开始报纸整张展开铺在地上,让四个人一人站一只脚在上面;接着报纸叠一下,还让同学们一人站一脚站在上面,往后依次,当报纸只剩下1/8时,看哪一组还能站上去。第一批站完,第二批接着依次进行。让整个班的同学都体验一下。当时,现场的火爆劲儿无以言表,整个课堂一直洋溢着孩子们的欢乐的笑声,和谐的魅力太大了,我也被融进了这欢乐的海洋,被同学们的激昂的情绪所感染,我更惊喜地看到,连平日里不爱动的同学,这次也积极参加了,看着他们的一张张天真,灿烂的笑脸,有哪件事能比得过这些呢?通过这次小小的活动,可以使同学们,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友谊的可贵,也促进了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事后学生跟我说,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快乐。

3 利用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最后一次考试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用过程,哪有结果。真正影响学生的并非最后一次考试,而是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因此,我们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把过程这一环节掌握好,必须抓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注重与时俱进的“巩固练习题”

在设计巩固练习题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并且联系实际,题型要灵活多样,难易适中,要符合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使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在学生做出回答后,要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并及时分析,引导和纠正,对学生要及时鼓励和评价。

3.2 注重“课堂小测验”

课堂小测验的特点是“小”它灵活,短小,便于操作,可以在开始上课时进行,可穿插在授课过程中,也可在总结过程中进行,方式灵活,可用大屏幕,可用口答式,也可用笔试,形式多样,在设计此类测试时,一定记住它的“小”,一定要精练,一般为1~2题为佳;要注意给学生选择和评价的机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3.3 要注重“单元测试”

教学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过程,它是由相关的各个部分,各个阶段构成的,只有把每一部分,每一阶段的教学都搞好,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收到理想的效果。对于政治学科来说,整体性很强,几课教学结束后,可能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总结和盘点一下,检测一下学生对这些内容学得如何,单元小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小测考完之后不等于任务就结束了,这不过只是一个开始,最重要的环节是――批阅和评定,把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且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失误之处进行修改和补充。

3.4 注重“对学生的评语”

篇(4)

一、教育教学内容是开放的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主要是指教科书)是课堂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着教材进行,“忠于教材”、“以人为本”,不能有任何脱离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行为。而现代的教学论则认为,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整个世界都应该是学生的教科书。这就是说,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只有开放性的教育教学内容,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学资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不仅有静态的教学资源――教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和乡土资源等,而且还有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调整和选择教学能容。精选一些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如社会的热点和焦点等问题;增补一些对学生学习有奠基作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和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决定的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是开放的。

二、教学形式是开放的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应是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学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班级授课制这一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合理的选择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去,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完成有关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创立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真正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活动,动脑动手,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受到启迪。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而开放性的教育教学形式有时多样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妨灵活选用一种或几种连用,在课后也可以布置一些观察、阅读课外书籍、社会调查等形式的作业。这样不但能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成长。

三、教育教学时空是开放的

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必然要有开放的教学时空与之相适应,否则,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的时空安排必须灵活机动。教师可根据教学的主题内容确定那些是当堂课必须完成的,那些可以留到课后去继续完成,那些是过一段时间再完成的。加之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实事性都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虽然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电视、报纸、相关杂志等都是课外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好渠道。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应答破学校、教室的框框限制,将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中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等。总之,只要是教学活动需要的,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

四、教育教学手段是开放的

教学活动总是借助一定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教学质量、效益的高地等等,都与所使用的教学技术手段有密切的联系。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了教育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纵观整个教育发展史,每一项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都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在整体上得到了丰富和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以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广大政治课教师只有在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才能够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去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使之从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萌发灵感,增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师生关系是开放的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开放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要求。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好的师生关系,一种是专制主义师生关系,另一种是放任主义的师生关系。这两种师生关系都是与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背道而驰的。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要求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一个互助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则是新的术语:教学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种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它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学生知识的构建的促进者。对学生而言,则意味着主体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

六、教育教学评价是开放的

篇(5)

1.评价主体错位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和学生等群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中学德育实践往往忽略了道德学习的主体,将德育评价的权利全部交给教师,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在德育评价中,如果只有教师才具有道德评价的权利,片面强调教师的道德权威,将会加大教师工作压力,极大增长教师的主观随意性,从而可能会导致部分教师出现不负责任的态度;而学生一旦被当做客体来对待,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往往只会根据评价者发出的指令被动行事,而对评价结果则一听了之,没有申诉及辩驳意识,缺乏对自己言行反思的动力。

2.评价形式过于简单

目前中学德育评价形式十分匮乏,往往都是通过教师的评语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考核,以成绩的好坏来决定思想品德。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实际上都是无法对学生的德育评价真正起到实效的。以教师的评语作为评价方式,是将教师作为德育评价的主体,依靠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观察所得印象来进行德育考核,赋予了教师极大的主观性,有可能导致德育评价缺乏公开性和公正性。而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考核,将德育评价与量化的理论题目画上等号,用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道德等级,忽视了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引导教育,不仅偏离了德育评价的初衷,更会导致学生一味地注重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的尴尬情况。

3.评价内容偏失,脱离学生实际

综观学生的操行评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评定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所谓的评语大全,几乎从各个方面提供了评语,这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也让德育评价成为了工业化的流水线。类似“该同学成绩优秀,学习态度端正”、“敬爱师长,团结同学”等一系列评语空洞而不切实际,内容模糊且多与学习成绩挂钩,不仅敷衍了事,而且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脱离了学生的行为实际,无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失去了德育评价应有的教育、激励功能。

4.评价目标缺乏科学性

德育评价受德育目标决定,德育评价的目标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因而如何树立起符合中学实际发展的德育目标对于德育评价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评价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认知,激励学生全方面、多层次发展,然而现阶段条件下,中学德育评价目标出现了歪曲、难以操作等现象。学校所设定的德育目标过于功利化,认为既然要对德育作出评价,那么就必然要分出层次,评比出优秀的学生,而这将会导致学生一味追求成绩,忽视了道德与社会能力的养成。德育目标在确定时大多只考虑到教育者的意志,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得这种德育目标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显得大而空,德育工作者往往侧重于考虑自身的工作能否让领导、家长们满意,也以这种满意度来衡量德育成绩,使得德育评价形式化且功利化。同时,我国目前并没有具体的德育评价标准,现行的评价标准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亟待修正完善。

二、改革中学德育评价工作的对策建议

1.注重德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以往的中学德育工作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德育评价的主体地位由教师胜任,而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单向式德育评价模式具有极大的弊端,学生的品德评定往往是由教师凭经验、印象给出,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素质,评定的准确度将大大降低,甚至完全评错。因而,我们应当积极拓宽德育评价的主体,使之多元化。德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过程也是其个人经历的体验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种种认知活动产生对道德的深刻认同,并逐步内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因而要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必须落实德育评价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评价过程中,采取学生自评以及互评等方式,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使德育评价切实发挥出功能,提高德育评价工作的民主性、参与性以及公平性。另一方面,我们当然也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不能忽视教师评价的作用。长久以来,我国中学的德育评价都以教师为主体,这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教师毕竟经验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得更远更高,对于学生个人的品德发展能够提出可行的建议,指导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德育评价实践中,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同时还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在德育评价中能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真正参与到德育评价活动中。此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都是德育评价的主体,要重视德育评价主体多元化。

2.推动德育评价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中学德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德育管理及其效果评价、德育实施过程及其效果评价以及学生道德素质评价,而传统的中学德育评价往往过多地注重前两者而相对忽略了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对此,首先应该提高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水平,对于教育者要提高准入门槛以及加强执教能力的考核,而对于受教育者则要加强道德批判能力的培养,具备评价素质;其次,要丰富德育评价内容,从单纯重视道德认知成绩的评定转向综合素质的考评,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日常表现以及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水平,还要加强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及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评价。而根据评价内容的丰富,在德育评价形式上面我们也要进行不断创新,采纳吸收国内国外优秀的实践成果。例如:(1)巧用亮点卡,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将评价细化到个人,由专人统计每天的个人德育情况,每周进行总结,根据加减分的情况,选出本周之星,通过颁发亮点卡的方式来激励学生。(2)引入家长评价。家长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鼓励家长参与德育评价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纠正,也能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3)勤用激励性评价语。激励性的评价语能够让学生的自尊心感觉受到尊重,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性评价效果会远远好过与老师的批评,因而要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促进其奋发上进。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记录,建立德育档案,把学生基本情况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活动记载、教师评语、反馈意见等放入档案,为学生的品德评价提供依据。

3.制定发展型的德育评价目标

德育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看到,一路走来,我国的德育目标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其总体走向是“从社会本位走向人与社会的和谐,从依附个体走向独立人格,从模式化德育走向个性化德育”。同样地,我国中学的德育评价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并将继续发展下去,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提高。为了提高中学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及可持续性,我们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度的可持续的评价目标。一方面,作为德育评价工作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掌握德育评价的度,既要表扬学生,又要进行适度批评,过分频繁的表扬与批评也不利于学生的德育发展,真正有效的德育是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并纠正其道德行为,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去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唤醒他们的道德生命,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另一方面,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例如,对低年级孩子的激励以精神鼓励为主,可以用微笑、点头或亲切的语言进行并且这种激励应该持续不断;对于中年级孩子则要给予其更多受激励的机会和舞台,让其从展示自己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自信;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激励,真实诚挚的语言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生长时期,他们的心理敏感程度相当大,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与其多多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

4.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语言与语言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29-02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由于网络的日益普及,中西文化的碰撞,各种思想观念交融在一起,高职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享乐意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冲击着高职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让高职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往的“外化”真正“内化”为高职生的思想观念,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语言艺术非常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艺术高超,可以使人更容易接受;缺乏艺术性,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事倍功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艺术,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方法。

一、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高职教育,大多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对学生的自身思想认识还不够明确,甚至忽视学生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较低,学习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自我管理意识薄弱、道德观念淡漠等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高职院校大多采取“理论灌输法”,该方法有其科学性,但在新形势下,由于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理论灌输法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因为不注意运用的方法以及缺乏具体有效的形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还采取管制性、压制性、强制性的手段,让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特别是在语言上使用的是一种“教训”的口吻和态度,这样极易使学生产生阻抗的心理。正因为有了学生,学校和教师才会存在。因此,学校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不能为了学校的管理而忽视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由此可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刻板,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做一种“管理”,语言上使用“教训”的口吻和态度,这种被动式的教育方法难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尤其是语言的艺术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特点。缺乏科学性、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取得效果的。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原则

(一)体现平等与尊重

教师在授课时不能运用挖苦、傲慢、讽刺、咄咄逼人和过激的语言和语气,否则会使效果适得其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要求教师“以人为本”,首要的就是体现平等与尊重。

(二)体现灵活性和针对性

灵活性要求教师在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中运用不同的语言,“大场合讲大话,小场合可以讲小话”,语言要灵活运用才能体现真诚,让人信服。同时,还要把握语言的针对性,针对包括学生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等具体情况在内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因材施教。

(三)准确、符合规范和逻辑

语言表达要符合文学逻辑规律要求,避免出现“词不达意”、“自相矛盾”、“模棱两可”等情况,不能混淆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让学生难以信服。

(四)具有说服力

说服力不是强制性的,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有力的论点、论据、论证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力就是教育者要使用各种可能的技巧去说服学生的能力。例如,说服时,要有的放矢,切忌假、大、空,语言的运用要丰富多彩,要幽默、生动,有感染力。

(五)体现“情”

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首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成败。在语言中运用一些“蕴情”的词,就比较容易建立与学生感情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技巧

(一)个别谈话语言技巧

与个别学生的谈话与其说是用口讲,还不如说是用“心”。因此,与学生的个别谈话也要讲究艺术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

个别谈话时,应注意语言要因人而异。由于学生个体在性格、性别、成长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育者要根据谈心对象的具体情况及接受能力,如对沉默、内向型的学生,语言应侧重引导、鼓励,对待外向型的学生要注意倾听,语言可运用直截了当式、开门见山式。与后进学生要多谈心,多用表扬语言,要发现其闪光点,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也许就一次表扬,也会促使有错的学生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希望,让他们能鼓起信心和勇气,给他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对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较高的学生,可使用幽默文雅的语言,说话的时候可以含蓄一些。而对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较者,可使用风趣浅显的语言,说话的时候则可以直白明了一些。

(二)说理启迪中的语言技巧

说理启迪中的语言技巧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使用生动、准确、风趣、幽默,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善于用语言的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去思考,把学生引入教育者的思想情景境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从而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比如在教育说服的时候,可以不直接正面指出,而是通过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旁敲侧击,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领悟道理。通过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说服的效果也会随之大增。比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引用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句:“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引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通过介绍爱国主义人士、爱国诗词,以启迪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沉思,把学生带入到教育者的思想情境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爱国主义,还能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什么是爱国主义。

(三)批评的语言艺术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家庭困难等许多问题,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压力都非常大,他们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新情况处理不好,容易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失去信任,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这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育者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注意方法。

1.从表扬入手。在批评前,适当地对学生做一些表扬,肯定其某些好的方面,这样容易建立一个比较友好的气氛,学生也会觉得,教师的批评是真诚的,如“你最近表现不错,能按时上课,遵守纪律,但是……”

2.将心比心。如“我读书的时候也是如此”、“我那时也犯过你这样的错误”,这些话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的错误,人人都会犯错,关键要知错就改。

3.多用朋友的口吻建议。在批评的时候把学生当做朋友去建议他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摆老师的架子用命令的语气让他们必须做,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尊重理解学生,给学生自尊。在批评的时候,要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尽量不要用贬损的语气。比如,个别上课爱说话,可以私下批评,不能说“请管好自己的嘴”,“你太坏了”等语言,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个坏学生。

5.冷静的批评。批评的时候,有些教师容易冲动,这样起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激化学生叛逆的心理。批评语言要注意场合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批评有针对全班的,有针对个人的,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对全班的批评可能更多使用全局性的语言,而对个人的批评的语言更多是加入了个人的情感、隐私,针对的是个人的某些缺点。批评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别,如性格上,对比较倔强的同学,可直截了当说明,而对性格孤僻、内向的同学的批评可能更需要委婉、含蓄。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科学性,还要有艺术性。在新形势下,高职生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树荫.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2]刘晓霞.论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7)

[3]李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张兰英,董玉霞.当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J].职业时空,2005(8)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热爱祖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65-01

《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指出: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认真落实本纲要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同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这一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地体现出思想品德教育。如何体现,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究竟怎样才算正确处理好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既不能以思想教育代替语文知识的传授,也不能甩开德育教育单纯追求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应当在语文知识传授中将德育有机和谐地渗透进来。

语文,指语言、文字和文学。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就是考语文传承下来的。儒家的经典不但教会了历代的读书人语言、文字和文学,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源泉。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和人生价值取向就是在这些经典中沉淀出来的。所以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思想。因此,语文教学要遵循“文以载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即“授业”;二是思想品德教育,即“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初中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面对的是刚刚走出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这段时期是他们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自古至今语文老师就担着既“教书”又“育人”的两根重担,而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语文老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妙地渗透德育。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做到德智并重呢?

一、指导学生写日记

“日记是人生道德的长跑线,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而初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认识敏锐,易激动,感情奔放而难于自控、自律,具有冲动性。对一些事物认识往往简单、片面而又执拗。但他们又富有激情、热情,勇于拼搏。于是我每周指导学生写两篇叙事日记,这两篇日记是学生抒写自己喜怒哀乐,发泄自己情绪的好阵地。我在日记评语中注意对学生指导如何写好日记,其中包括大到思想品德教育,小到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关注。在日记中对学生成长中点滴的进步,哪怕老师一句深情的评语,都力争深入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每周还要选出优秀日记讲评,被选出优秀日记学生都会用自豪的语调读,我也会用激励性的话语进行点评。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希望被表扬,表扬使他们更加自信、自豪,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这种“融物无声”的德育渗透只有语文这一学科才能完美体现,日记这种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化他们的心灵,更是他们自身内省自悟的最好的德育载体。

二、赏析文质兼美的文章

有位教育家曾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影响”,这种寓德育于语文文质兼美的教学中,会让师生受益匪浅。我在教学中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散文、诗歌,还是小说等,都指导学生赏析品读。从文章内容的理解到情感的渗透,自然而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优美文章的朗读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章中美的情感,进而融入德育教育。

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学生从反复朗读分析品味中感受到了鲁迅弃医从文行为所蕴含的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当时中国国民深受歧视,学生义愤填膺,立志振兴中华的情感油然而生。反吟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学生品到了那浓浓的思乡情,是大陆海峡两岸人民对和平统一的渴盼。这正像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早就阐明了语文的德育必须依托感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朗读中被这种美的健康向上的情感感染着、碰撞着,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目的。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