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6: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一村一策工作方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我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贯彻执行精准扶贫战略决策,以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稳定增加收入为主要任务,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精准帮扶到户的精准脱贫共建战略,到2020年年底,色柯镇幸福一村建档立卡已脱贫的贫困人口继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三、工作思路
2020年帮扶工作中,我局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防止松懈、防止滑坡,精准发力去结对帮扶,树立“扶贫先扶智”的理念,按照“思想帮扶激发内生动力、资金帮扶改善家庭环境、精准施策提供帮扶效果”的工作思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帮扶措施
(一)压实帮扶责任。继续坚持帮扶人员原则上不调整,每人每季度入户走访不少于2次,了解情況,分析帮扶对象的困难原因,制定一户ー方案、一人一措施,坚持扶贫与扶志、日常帮助和临时救济、物质帮助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着力着力解决实际困难,与驻村工作队及时沟通信息,切实提高贫困户致富能力。(二)加强政策宣传。深入到贫困户家中,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四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和工作要点,提高贫困户思想认识,发挥其主体作用,防止返贫。对贫困户进行思想引导,宣传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等、靠、要”思想,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三)继续走访调研。分管负责通知全年入户走访调研不少于1次,宣传扶贫政策,认真听取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及村两委汇报,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户情、自然资源状况、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具体困难等,详细掌握情况,对结帮扶事项。着力抓好贫困户收入达标、贫困户住房安全、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台账规范等重点工作,积极配合村两委制定好乡村振兴计划。(四)凝聚工作合力,加大帮扶力度。切实加强对帮扶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使帮扶干部进步熟悉中央、省、市、县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政策和要求,提高帮扶水平和质量。结合党组2020年党日活动计划,开展“主题党日+脱贫攻坚”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到幸福一村开展结对帮扶,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出力,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在“春节”、“五一”、“七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期间对其进行不少于5次的走访慰问,通过物质经济支持、帮扶、协调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近年来,为了重拾“绿水青山”的骄傲,肇庆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一步一脚印的前进中,肇庆不断坚定绿色的发展原则,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绿富同兴”。
强力执法
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环境
为了让环境不断改善,我市从每一个维度进行自我建设。一系列数字可见我市的努力:近年来,全市共完成环保违法违规项目清理整顿3092个,淘汰关闭1222个;完成10蒸吨及以下高污染燃烧锅炉淘汰或改燃清洁能源424台;清洁生产企业增加26.1%,更新节能环保设备企业增加60%,完成落后电机系统淘汰改造企业增加80%;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5.6万辆。
在环保执法方面,我市保持高压,深入开展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成立全省第二支市级“环保警察”队伍,高压的状态不松,力度不减,倒逼守法。20XX—2017年,全市环境执法共出动5.5万余人次,检查企业2.1万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989宗,行政处罚案件709宗,罚没金额4241.8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案件26宗,涉刑事案件7宗。
近年来,我市在环境整治以及环保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譬如河涌整治方面,我市制定河涌综合整治项目清单,在全市全面实施“河长制”“涌长制”,推动“一河一策”治理,确保河涌治理对策措施的科学性。70亿元水污染防治项目成功纳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库,获得首期555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重点推进西围涌、贝水涌等7条污染河涌以及羚山涌、石咀涌2条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鼎湖区融资5.23亿元解决新窦涌等城市内河涌整治资金问题。如今,羚山涌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固体废弃物方面,我市坚持规划引领,结合我市固体废物分布、产生情况,尤其生活垃圾产生情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完成“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市村庄保洁覆盖率达100%,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率为30.20%,78%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如今,全市拥有5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5家严控废物经营单位,5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企业。
我市计划于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62座,分别位于高要区、四会市、封开县、德庆县、广宁县及怀集县等6个地区,污水配套管网692.11千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434个,总投资为46.84亿元。
到今年4月底为止,我市已投入资金约18.2亿元,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7座,日处理能力达到75.95万吨,配套管网508.091公里,日处理能力达到75.95万吨。2017年全市总处理水量15157.36万吨,COD削减量14709.85吨,氨氮削减量1818吨。
落实制度
坚定绿色发展原则
绿色发展的理念早已深植肇庆人的心中,市委、市政府一再重申坚持“三个绝不”,绝不以透支资源来换取一时的效益,绝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繁荣,绝不以牺牲老百姓健康和子孙后代福祉来换取一时的政绩。
我市建设起严格的绿色组织体系保障,成立了以市长担任主任的高规格环境保护委员会,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科学谋划经济与环保同步发展,充分发挥环保综合决策作用,各级、各部门落实本职工作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政协支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去年年底,我市经历了“中央环保督察”的大检阅,今年我市再迎来了省环保督查以及我市自身的“百日环保督查”,严格环保执法,倒逼企业和地方进行“环保大补课”,压实地方责任,推进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环境网格化监管,筑牢环境质量基础防线。此外,《肇庆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将实施,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地、各部门要从严、从实、从速落实河长制度,严格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
进一步推进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稳步有序推进行政村融合,是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刚才,吴国平同志对前期准备工作作了详细的介绍,从去年底安排市政协牵头对这项工作进行调研,今年2月底安排吴国平、李雄伟、韦国潭三位同志牵头在南马镇开展试点,到今天全市面上工作的部署推进,前前后后做了半年多的准备;期间书记办公会、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多次对这项工作进行专题讨论研究,明确了推进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的原则性意见、总体方向。这一系列的举措,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吴国平同志对全市面上的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张雪芳同志介绍了南马镇试点工作经验,都讲得很好,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并贯彻到下步工作中去。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关于统一思想
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是前几年遗留下来的一个难题。为此我们首先要统一思想。
1、对东阳市行政村撤并工作如何评价。我们认为,行政村撤并工作大方向、大趋势是对的,是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集约利用土地、减轻农民负担、村级班子建设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先进发达地区已经证明这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行政村区域调整的大方向要肯定,这是进行完善后续工作的基本调子。当然,我市行政村区域调整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调整过程中步子太快、贪大,没有很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没有很好地尊重群众意愿;二是区域调整后,村庄规划、资产整合、村级组织运行等后续工作没有很好跟进,配套制度没有形成,行政村与自然村关系没有理顺,并村没有并心。这些问题我们也无需回避,应该认真面对,并尽力妥善处理。
2、如何展开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对于这个问题,大致上有三种观点思路:一种观点思路是认为并得太大的村要重新分开。这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实事求是原则,但是结合当前东阳农村实际来看,这个度如何把握很难,哪些村可以分开,哪些村应该继续合并,如何划分是个现实难题,乡镇很难操作,这个"缺口"一旦打开,对东阳稳定发展大局可能会带来很大冲击,也许会成为一个大的"折腾"。第二种观点思路是集中时间、精力加快融合,一步到位。认为3-5年时间太长,最好1年内完成。但从我们试点情况和大量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利益牵涉、风俗习惯、群众意愿等一系列问题,实现村与村之间的完全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点在我市20*年开展的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中也已经反映出来了。并且,如果因为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而过多牵扯工作精力从而影响我们抓经济工作的话,是得不偿失的。第三种观点思路就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力争通过3-5年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这也是我们选择的方案。大致分两个阶段,60%的行政村在2011年前基本融合,剩余40%由镇乡街道在2015年完成融合。这套方案是我们反复比较、多次论证,广泛听取大家意见,充分考虑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大局的背景下研究决定的,是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方案,对此市委、市政府态度是非常坚定的。这也是我们推进后续完善工作的思想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希望大家以对东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对东阳发展稳定大局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二、关于工作重点
刚才,吴国平同志已经对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我认为当前首先要抓好以下四个工作重点。
1、加强引导,形成共识。推进后续完善工作,首先要统一思想。前阶段,我们统一了市级领导的思想,今天我们召开动员会,对在座的领导干部进行统一思想,会后,各镇乡街道要更加深入、在更大层面上统一思想,在统一镇乡街道干部、部门干部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广大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普通村民共同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刚才南马镇向大家作了试点工作的介绍,我看南马镇层层统一思想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镇乡街道班子首先统一思想,其次,全体机关干部统一思想,接着层层统一村主要干部、村两委班子、全体党员、全体村民代表的思想,这样一个个层级统一下来,工作就不容易乱。
2、调查分析,制订方案。为扎实做好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但这是一个总纲,是一个操作的原则框架和指导意见,具体操作的问题,还需要各镇乡街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各村的班子战斗力情况、工作基础、工作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准确把握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市里下达的目标任务,采取一村一策的方式,来统筹安排,认真制订工作方案。决策前要慎重,决策后坚决执行。所以,制订方案前要认真调查,针对每个村需重点解决的突出矛盾问题和焦点问题,充分分析,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一切从实际运行需要出发,不搞"一刀切"。
3、分门别类,落实举措。我市的行政村区域调整工作,每个镇乡街道的工作力度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历史沿革不同,村与村之间千差万别,因此,推进后续完善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没有固定的方式可以套用,必须因村制宜,分类指导。要按照"已经融合、推进融合、创造条件融合"三种类型对各行政村进行归类,分别落实举措。对已经融合村,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四位一体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对推进融合村,要在实现规划融合的基础上,稳步有序推进资产、资源的融合,财务一个帐目,资源统一管理;对创造条件融合村,要完善村级组织设置,原则上在行政村设立党总支,下设党支部,要建立自然村村务协理组。
4、配套建设,及时跟进。为推进后续完善工作,市里专门出台了4个配套政策性文件。各镇乡街道在推进行政村融合的同时,要根据配套政策文件的要求,加快建设和完善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加强农村文书和报账员队伍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强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建设,确保我市的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取得实效。
三、关于责任落实
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必须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广泛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努力形成推动后续完善工作的强大合力。
1、明确责任主体。镇乡街道党委、政府是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的责任主体,行政村两委是具体实施的工作主体,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是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村主要领导是具体责任人。市级层面的职责主要是工作方向的把握、政策制度的制定、具体业务的指导、经验做法的总结和工作的督查。
2、要强化工作指导。市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市级联系领导要帮助镇乡街道把握全局、研究政策、制定方案、统一思想。市里也专门向各镇乡街道派出了指导组和巡回督查组,各指导组和巡回督查组要加强巡视督查,切实推动各镇乡街道开展好后续完善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履行职能,把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当前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统一思想、宣传发动、科学规划、点面结合、加大投入上下功夫。一、统一思想。一要充分熟悉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心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和要求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我县实际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反映;不仅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我县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不仅是当前的中心任务,也是今后的奋斗目标。因此,全县上下要深刻熟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村,要害在乡镇。各乡镇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好“县里统筹,乡镇主抓、村组实施”的工作运行机制。县要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抽调精干力量组成3-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组。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尽快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核,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技能培训工作。乡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产业发展、村庄道路、住房结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村民素质、制度治理和班子建设等情况,因地制宜,帮助村组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发动群众,形成合力,开好头起好步。县直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如规划建设部门要搞好村庄规划,并提供楼院设计图纸供农民参考;交通、水利、水电、教育和卫生等部门要搞好农村通路、通水、通电以及学校和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其他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三要严格实行目标治理。每年年中抽查、年底考核验收,奖优罚劣,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
二、宣传发动。从韩国新村运动和我国赣县、华西村、嘉鱼县官桥8组、竹山县罗家坡村等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来看,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坚持广泛宣传发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一要利用媒体宣传发动。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具体周密的宣传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竹溪政务网》、《今日竹溪》、《竹溪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及时报道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政策要求,突出报道县直各部门落实情况,尤其报道在建设新农村过程涌现出来的典型。报道要形成规模,产生影响。二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发动。要充分运用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要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发动。要组织机关干部下农村宣传新农村建设,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要用好“一事一议”和“民办公助”政策,组织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公共事业建设,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科学规划。根据我县农村实际,我认为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民族风格、传承文化的原则。我县具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承载着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状况等各种因素、气候条件、资源特点,以及历史、文化、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对于双桥十八里长峡、桃源小峡、偏头山森林公园临近风景名胜区的农村要结合风景名胜区的综合整治,将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建设旅游型村庄。发展向坝民歌文化精髓。对于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蒋家堰关垭楚长城遗址、马家河三盛院古建筑、县河鼓擂战斗遗址等历史古籍,要进行保护和维修,对环境进行整治,保存古文化的特色和传统。二要坚持美化环境、设施配套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要实施村庄周边的封山育林、植树绿化,进行田边、河边、山边、路边的绿化,实现村庄道路硬化、街院净化、环境美化。要坚持布局合理,设施综合配套,下大力气解决好道路、电力、通信、饮水排污以及卫生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村庄建设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经济实力较强地区,村庄建设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人口迁移、改造“空心村”、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相对边远的农村建设,由于村庄布局分散,则应当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重点发展潜力大的村落,使之成为中心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彻底改变过去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
四是点面结合。一是要突出重点产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发展生产,抓好重点产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我县农村水果、烤烟、草食牧业和药材四大支柱产业的区域规划布局,实现:“一村一品或一乡一业”。要发展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要与农村改水改厕改灶相结合,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要突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当前非凡是要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搞好组与组、户与户之间道路硬化。2006年要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整治工作。三是要重点抓好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必须搞好农民培训。要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要整合资源,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要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四是要重点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农村民主政治与乡风文明建设。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带头人,同时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责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落实农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充分调动村民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和科技示范户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五是要突出重点区域。突出以省县道及城镇四周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为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以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县乡级领导都要联系一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县扶贫办要挑选2个重点贫困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来建设,并积极向省里做好资金争取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力求办成样板。
五是加大投入。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的投入。要坚持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的统筹安排、集中投放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来。财政局要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进入预算,并确保逐年有一定比例增长。要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抓好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建设和储备工作,切实加大农业争资上项的力度,争取上级增加投入。同时在政策答应范围内把扶贫、以工代赈、农业、水利、交通、国土、卫生、教育和能源等专项资金相对捆绑使用,多方筹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二要加大对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投入。进一步拓宽支农资金渠道,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三要争取社会资金的筹集,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争取企业家、个人捐款捐物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养老保险等社会救助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范围。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导,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为重点,以“三万”活动为契机,针对我区今年特大干旱和旱涝急转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着力做好水毁工程修复,全面整修农村塘堰,进一步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抗灾减灾能力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二、主要任务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与灾后重建、国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本年度计划开工完建各类水利工程1532处,累计完成土石方270万立方米,力争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3.3万亩,防涝面积4万亩,改造渍害中低产田0.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平方公里。
三、建设重点
本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塘堰整治工程建设。塘堰建设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对切实解决基本农田灌溉不足和灌溉死角问题,提高抗旱保丰收能力意义重大。要以开展“三万”活动为契机,采取“五大措施”:即通过“三万”活动推动、各级财政驱动、整合资金联动、社会力量互动、农民群众主动等五项措施,全面实施塘堰治理工程。按照每个村建设一口标准塘、每个村民小组(自然垸)治理一口门前塘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840口塘堰年度建设任务。
(二)突出抓好灾后重建工作。本年度,一是要把修复水毁工程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规划,优先安排部署,确保当年水毁、当年修复、当年见效,不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二是全面开展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增强抗旱能力。对现有的小塘堰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增加蓄水能力。对老化失修的泵站和灌溉设施进行修复改造,恢复抗旱能力。因地制宜新建一批小型蓄、引、提水工程,不断提高抗旱能力。三是加强水源工程管理,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调度、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发挥我区水资源最大效益。充分调动村组群众参与小农水建设的积极性,完建小泵站改造30处,疏浚河道80公里,整治渠系120公里。
(三)突出抓好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加强重点湖区、圩垸和涝区治理,尽快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继续抓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特别要加强小水库、小河流、小泵站等水利防洪工程薄弱环节建设。本年度,重点抓好烽火山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278万元。加大中小河流整治力度,推进朱道士河综合治理,完成投资1980万元。两项工程要于明年4月底前竣工。
(四)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不折不扣完成今年中央和省下达的750万元的投资计划。同时,着力探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所建工程“建得好、管得好、用得起、长收益”。要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防护与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采取隔离防护、河污整治等措施,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五)突出抓好农田排灌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我区3个重点中型灌区项目建设,加强灌溉与排水、骨干与田间配套,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投资8000万元加快东河大型抗旱泵站更新改造步伐。切实抓好现代农业及小农水专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700万元。
(六)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继续抓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以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坡耕地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治理工程为抓手,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确保治理效益,促进治理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平方公里。加大农村河道疏浚、引排水工程建设力度,美化农村村容村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全力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工程建设领导责任制。实施防汛抗旱和工程建设连锁责任制,将建设任务分项目、分区域、分工程包干负责,责任到人,一抓到底。层层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把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任务和工程效益,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和行政效能的重要内容。各乡镇街道要因地制宜,制订切实可行的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方案,认真抓好组织落实。
(二)明确责任主体,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近几年,省里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等方式,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都在20亿元左右。今年是农田水利建设大干之年,投入要有新突破。一是加大投入抓建设。除保障各类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外,省级财政安排3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塘堰建设“以奖代补”。区财政将拿出相应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奖代补”。二是组织“三万活动”促建设。今冬明春,区委、区政府即将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清万塘、惠万民的三万活动,组织帮扶单位结对帮扶村组,以治理当家塘堰为重点,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三是正确引导群众投入搞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造福农民群众,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要与农民协商,征得农民同意,体现农民利益。严格“一事一议”程序,坚持做到公开、公平和透明。严格区分农民自愿筹资投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界限,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现有的投工、投劳政策,讲求方法、用好用足。各乡镇街道要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投工投劳,可以在政策范围内以资代劳,并结合当前农村实际,适当调整投劳折资标准。四是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建设。通过鼓励老板赞助、企业资助、名人捐助、能人帮助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三)规范建设程序,完善建设管理。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规范建设程序,既要加快建设,也要强化管理,既要确保进度,也要确保质量和效益,做到建管并重,数量和质量统一。对重点水利工程,严格“五制”,加强建管。跨村、跨乡流域性工程,区乡要强化“统”的功能,实行大会战,统一谋划、统一实施。对小灌区、小流域治理等受益范围为村、组,但受益村自身又难以当年完成的工程,实行“推磨转圈、轮流受益”的办法,并建立灾害风险机制,做到以丰补欠。积极探索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的模式和途径,使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继续推进以产权为核心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产权流转,搞活经营,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滚动发展。加快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区、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用水协会等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四)强化检查督办,营造宣传氛围。要加大检查督办力度,特别是对重点工程、重点区域、重要项目和行动滞后的地方,采取得力措施,进行巡回督导、跟踪督导、驻点督导、舆论督导。要把检查督办贯穿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落实到工程,落实到田间、落实到农户。区委、区政府将组织2-3次大规模的督办检查活动,并将督办情况及时整理,发出通报,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要积极营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宣传氛围,大力宣传加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政策和要求原原本本地交给干部群众,切实起到宣传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营造大兴水利浓郁氛围,推动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蓬勃开展。
区当家塘堰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三万”活动的深入开展,着力解决当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抓好我区当家塘堰建设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意义
塘堰建设是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基本农田灌溉条件,提高抗旱保丰收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省委、市委在部署开展2012年“三万”活动时明确要求要以“兴水利、促发展,修塘堰,惠民生”作为活动主题,全面做好农村当家塘堰建设,进一步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二、基本现状
据统计,全区现有塘堰4207口,其中500立方米以上的塘堰2853口,总蓄水量211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5万亩,这些塘堰在建成初期,在农田补充灌溉、抗旱应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农村体制改革以来,由于缺乏投入、疏于管理,绝大多数塘堰年久失修,以致塘体淤塞,塘埂毁损,溢洪设施不全和尾水渠系不畅,全区塘堰现能蓄水量不足原有60%,大部分塘堰已经成为“碟子堰”、“筛子塘”,有的甚至成了垃圾塘、沼泽地,失去了原有功能。今春连旱,进一步暴露了我区塘堰功能不全、蓄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当家塘堰建设迫在眉睫。
三、工作目标
1、治理范围。
全区容积在500立方以上的塘堰都纳入整治范围,今冬明春重点整治1000立方米以上的塘堰,区乡两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500立方以上的塘堰要全部整治。每一个行政村建设治理一口标准塘,每一个村民小组(自然塆)整治一口门前塘。
2、治理任务。
全区要全面完成840口当家塘建设工作,实现新增容积224万方,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
3、治理时间。
自年11月23日至2012年2月29日结束。
4、治理效果。
各地当家塘要按照清淤扩容、防渗加固、配套完善的要求建设,切实加强建设管护管理,做到灌溉能力增强,工程效益明显,环境美化美观,农民群众满意。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乡镇街道和村是塘堰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积极做好宣传、组织、发动。形成大员上阵,靠前指挥,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领导责任制。各乡镇街道要将建设任务分解到村组,制定工作方案,强化塘堰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纳入这次建设的塘堰逐一登记造册、公示,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塘堰整治销号制度,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三万”活动驻村工作队要将当家塘堰建设作为“三万”活动的重要任务,紧密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在协调落实建设资金、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参与施工质量监督、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制定长效机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塘堰建设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各乡镇街道、村要依托现有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实行一村一策、一塘一策,分类确定建设方案,科学实施建设,在建设中不能就塘治塘,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塘堰的最大效益。在具体规划中,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塘堰建设与渠道整治结合起来,注重在整治上做文章。在大搞塘堰建设改造的同时,要与渠道清淤整治和水利骨干工程相配套,做到塘大渠畅。二是把塘堰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注重在配套上下功夫,使蓄水能力与灌溉需求相适应。三是把塘堰建设与多种经营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注重在效益上花力气。扩挖的土方可用于荒地造田、填基做路,扩大种植面积,改善交通条件。四是把塘堰建设与田间管理结合起来,注重在规范质量上成气候。做到围沟、腰沟、厢沟配套,明排暗滤,雨住沟干。
(三)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充分发挥村组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社会投入,大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塘堰建设,鼓励老板赞助、企业资助、名人捐助、能人帮助等方式,多措并举,广泛筹措塘堰整治资金。
1、区级财政安排资金100万元;
2、区财政、水利部门各筹措资金50万元;
3、乡镇财政安排资金100万元;
4、从“一事一议”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200万元;
5、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资金安排资金100万元;
6、村组自筹和发动社会资助资金240万元;
7、“三万”活动每个驻村工作队帮扶资金2万元;
8、群众筹资投劳资金60万元。
由区财政局牵头,制订全区农村塘堰整治财政"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拓宽资金渠道,规范资金使用
(四)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塘堰改造单项工程虽小,但关系到一个村、一个组抗灾保丰收的大问题,有的地方还关系到防洪安全。因此,一定要与其他水利工程统筹协调,坚持标准,注重质量,切实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水利部门要制订全区塘堰整治技术指南,各地要按照指南要求落实塘堰建设标准。新建塘埂必须作多层碾压夯实等防渗处理,塘堰清淤要见底,标准塘的平均深度不少于2.5米,门前塘平均深度不少于2米,沿湾塘埂护砌至常年水位0.3米以上,塘埂顶面宽不少于2米,塘埂坡度1:1。塘堰溢洪口等配套设施都要符合规范要求。还要注意塘堰建设的外观形象,做到路相通、树成行、草盖坡、渠成网,力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景点。
(五)建立机制,长效管护。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各自实际,探索和建立塘堰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管护到位并长期发挥效益。要设立警示牌,禁止在塘堰管理范围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等行为;为保证塘堰水质,经整治后的塘堰,一律不准投饵养鱼;按照有利于管理和运行、群众满意、长期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标准;遵循自愿原则,鼓励受益农户依法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管理塘堰;要与塘堰运行管理单位签订合同,积极维护其合法权益,明确权力和义务。
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决策要求,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改革城乡二元土地管理结构,逐步建立健全城市和农村一体化土地市场,构建符合“首善之区”目标要求、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管理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按照城乡土地管理一体化的理念,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理确定农用地、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规模和边界,实现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保持生态的和谐统一。按照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坚持立足我市实际,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和基本农田,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长远生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三个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三、目标任务
通过多部门的协同运作、齐抓共管,努力构建“统筹安排、规划科学、权属清晰、流转活跃、使用规范、集约高效”的农村土地市场,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土地管理新机制。
(一)完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和“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乡规划充分协调,针对我市土地利用圈层结构及组团式空间结构的特点,按照“生态优先、城乡一体、节约用地、适度规模”的要求,编制完善市、区(县级市)、镇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规范农村土地登记。在我市完成集体土地登记(经济联社一级)覆盖率96.2%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的细化分解工作,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到2010年底基本完成我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经济合作社一级)工作。
(三)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盘活闲置宅基地、低效用地等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提高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规范、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城乡土地的统一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出台规范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政策,从申请、审批、流转、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
(四)依法有序地逐步开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2012年,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率达到50%以上,其中流转期限在3年以上的流转率达到25%以上。
(五)建立适应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保障农民长远生计的征地保障新机制。规范征地权行使,继续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和标准,制订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出台留用地管理办法,贯彻落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其长远生计。
(六)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实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违法用地查处,建立耕地保护利益激励制度。
四、具体措施
(一)理顺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加快推进集体土地权属登记。
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登记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市农村房地产登记规定》、《(*市农村房地产登记规定)实施细则》、《关于开展农村土地登记准备工作的通知》、《*市农村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方案》、《*市城乡地籍数据库标准》等文件和技术标准。根据现实需要,不断完善、更新农村土地登记制度,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2规范土地登记程序。选定基础条件较好的2个区作为农村土地登记试点,在试点过程中解决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确定、土地登记经费、地籍信息化管理等问题,形成一套由土地登记申请一地籍调查一权属审核一公告和注册登记一颁发土地证书5个环节组成的管理运作模式。运作成熟后,在全市推广。
3.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和数据库。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系统生成审批表、公告以及宗地图、宗地面积表、宗地界址点和土地登记卡、土地归户卡等相关文件,确保集体土地登记资料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
4.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对有权属争议的土地,利用农村登记发证系统,实行备案登记,并建立权属争议台帐,移交各级调处机构。通过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加快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
(二)完善镇村规划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合理布局。
1.按照城市化发展指引政策和建立宜居城市的要求,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土地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促进全市的土地利用圈层结构和城乡布局的进一步完善。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生态保护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边界,做到集体建设用地、耕地、农田保护区布局合理,实现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保持生态、和谐统一。
2.按照“结构升级、集聚发展、节约高效”的原则,推动镇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合理确定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布局、规模。引导分散农村居民点的适度集中归并,集约节约用地。
(三)继续做好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1.对耕地保护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管理。对区(县级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保护耕地的情况进行考核,并通过签订责任书将控制和查处“两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责任纳入到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绩考核和经济奖励考核范围内。严格执行《关于建立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穗办〔2009〕1号),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土地执法工作中的共同责任,对存在违法违规用地查处不力、验收不过关、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2.严格土地执法监察,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早报告。完善国土资源执法体制,充实市、区两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编制和经费,加快建立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建立我市的土地执法监督检查和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以市纪检监察、国土房管、规划、城管、建设、公安、发展改革、工商、环保、农业、林业、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以及各区(县级市)党委、政府为主体的土地执法共同责任网络。建立市域范围的土地监管网络系统,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航空拍摄照片等信息手段加强动态巡查。
3.开辟耕地开发补充新途径,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加大农用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在做好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推进25度以下宜农坡地的开发整理工作。加强与省内相关城市协作,多种形式开展易地补充开发耕地工作。
4.建立耕地保护利益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按每年每亩200元补偿标准实施,按照人均财力水平分类确定市、区(县级市)负担比例。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政策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积极落实国家现有有关税收政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从根源上杜绝违法用地。
(四)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民收入。
1.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营。流转期限3年以上,且单体连片经营规模面积北部山区40亩以上的,其他地区50亩以上的,市、区(县级市)财政各给予农户每年每亩一定数额的补助,对帮助农户成功流转土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适当奖励。具体由市农业局牵头制订实施细则。
2.支持经营主体开展规模经营。一是对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所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出资)面积50亩以上、并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章程和各项制度齐全、运作规范、分配机制合理的,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市、区(县级市)财政主管部门研究,给予每家一定金额的一次性补助。区(县级市)和镇(街)也应给予一定的补助,具体由市农业局牵头制订实施细则;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3年以上,农田连片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按照《关于规范*市农业产业化生产配套设施用地管理的意见》(穗国房字〔2009〕156号)规定,允许使用适当比例土地作为配套设施用地。
3.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组织指导和管理。一是加强合同管理。流转期限在1年以上的应签订承包流转合同,并报发包方和镇(街)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备案,区(县级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照市农业局制定的《*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统一执行。二是区(县级市)和镇(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力量,协助本区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委托流转的土地根据相关条件设置经营主体准入条件,并对经营主体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项目的可行性等进行审查,努力使引入的经营主体和经营项目有较高经营水平和档次。指导流转合同签订、建立流转台帐和档案、调解流转矛盾纠纷。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在集中流转、连片开发过程中,对个别不愿流转的农户,要出面协调,在承包方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承包方的承包土地或集体经济组织的机动地与其互换等措施,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有序流转。
(五)挖掘农村集体土地潜力,规范集体建设用地管理。
1.盘活闲置宅基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开展全市宅基地利用现状的清查摸底,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坚持可耕种土地不减、农民自愿的原则,实现合理布局、集约节约用地,建设具有特色、功能分区合理的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鼓励农民以宅基地(村庄建设用地)按一定标准置换集居区住宅。将农民原有布局分散、数量庞大、使用效率低下及闲置宅基地集中整理,复耕还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以及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对规划用于集居区外的国有经营性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出让收益安排用于镇村的集居区饮水、道路、环境、卫生、教育以及文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2.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新模式,提高农用地综合利用效益。在不破坏土地耕作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村生态环境,整合周边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等辅助产业,形成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的经营发展模式,激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3.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法流转,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抓紧出台《*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规范、促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严格执行各项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允许采取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土地租赁、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依法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充分体现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明确流转的条件、范围,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流转。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配套政策。市财政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流转涉及的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规范性文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所有者所取得的土地流转收益,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优先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支出。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强化用地全程监管,通过发展改革委、建设、规划、国土、劳动保障等多部门以及各区(县级市)政府的联动,将用地开发建设每个环节跟踪管理到位。逾期不建设或其他行为导致土地闲置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推进“城中村”和旧村改造。严格执行《*市旧城更新和城中村改造总体方案》,坚持“政府主导、村为主体、利益归村、一村一策”的方针,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统筹拆除或功能置换、等量复建、适度增加公摊面积的方式推进“城中村”和旧村改造。按照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充分照顾改造村民合法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编制“城中村”和旧村改造项目实施规划和方案。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对历史文化街区和特别保护建(构)筑物实行改造。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与住房保障相结合的新方法,在建成区或城乡结合部等居住配套设施较成熟的区域,结合“城中村”和旧村改造,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农民多余住房租赁等措施,增加保障型住房尤其是廉租住房供应,确保农村低保户或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低于当地农村的平均水平。研究制订相关办法,将“城中村”转制居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六)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征地保障新机制。
1.加强和改进留用地管理。抓紧出台《*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管理办法(试行)》。按照“集中留地、统筹利用”的原则,统一规划留用地集中安置区,探索由区(县级市)政府牵头统筹经营留用地的模式,提高留用地利用效益,增加农民土地资产收益。灵活运用实物留地、物业补偿、货币补偿、参股经营、等价置换、指标收购等多种模式,多渠道保障被征地农民长久生计。加快解决全市历史留用地问题,统筹集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解决历史问题,确保在2012年底前基本解决。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引导有序利用经济发展用地。
县委决定召开这次双联富民行动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双联富民行动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精神,总结我县双联富民行动启动以来的工作,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安排部署当前一个时期的工作,推动我县双联富民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评价
3月4日,全县双联富民行动动员大会以来,各乡镇、各部门单位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和阶段性安排,迅速启动、全力推进、大胆创新,呈现出单位重视、干部踊跃、群众响应、氛围浓厚的良好开局。
(一)部署安排周密迅速。全县动员大会之后,各乡镇、各部门单位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层层传达学习,迅速安排部署,及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了具体的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在工作部署中,坚持“四个结合”(双联富民行动与促农增收相结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与“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相结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突出“三项重点”(帮急需、帮产业、帮长远),力求“三个明显”(群众收入明显提高、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实现“三个同步”(联系村联系户结构调整与全县同步、人均收入与全县同步、小康进程与全县同步)的思路,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保证了各项工作科学部署、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二)联村联户对接到位。按照“联村全覆盖、联户选重点”的工作要求,以和5个贫困乡(镇)、90个贫困村为重点,突出特困户,兼顾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推进“主体生产模式”重点户。县直部门和各乡镇加强沟通联系,积极做好相关衔接工作。截至4月20日,市级领导联系4个贫困乡镇、4个贫困村、10个特困户;4个市级单位联系4个贫困村、231个贫困户;全县165个部门单位联系245个村、2994名干部职工联系3893个特困户和重点户;市县人大代表23人、政协委员25人联系贫困户48户,非公经济组织人士21人联系贫困户21户,实现了“双联”工作的全覆盖。其中,乡5个重点村中,干部联系特困户63户,占总户数的10.69%。
(三)舆论宣传逐步加强。一是突出特色办专栏。县电视台开辟双联富民行动专栏,共播出新闻报道70条、评论员文章15篇。县《新农村资讯》在重要版面开辟专栏,刊出行动专题15个。县政府网站开设专题栏目及工作动态、政策文件、领导讲话、惠农政策、农业技术、典型经验等6个子栏目,编发网站信息185条。二是突出标语造氛围。精心筛选宣传标语40条,在县城、乡镇主要街道,制作标牌、悬挂横幅等固定宣传标语60多条,刷写墙体标语180条,发放宣传资料5300份。三是突出典型编简报。紧扣双联富民行动不同阶段特点,以宣传调整结构致富增收典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典型、防沙治沙恢复生态典型、规范水权监管节水增收典型、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典型以及双联富民行动成效突出典型为重点,及时编发行动《简报》64期,市双联简报刊载4篇。
(四)基础工作不断完善。编印下发工作手册、联村工作台账、联村工作记录簿、民情日记和民情连心卡等资料,为双联富民行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建立单位联村干部联户信息查询系统,详细录村联户信息资料,便于随时进行信息查询。制定了双联富民行动考核办法、工作纪律、督查办法、信息报送及行动公示制度,为双联富民行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进村入户开展工作。按照市委提出的联村倡导“三个一”、联户倡导“五个一”和县委突出“三项重点”的目标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单位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目前,169个联村单位已进村入户的有169个,其中市直单位4个,县直部门单位、乡镇165个。已入户干部3105人,占联户干部总数的100%,其中市直111人,县直及乡镇2994人。各级干部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真情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广泛征集民意。截止4月20日,165个县直单位和乡镇通过民意直通车报告单汇总和反映问题,涉及产业发展、移民搬迁、资金支持、生态治理、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7大类54个问题,收集民意直通车报告单420份,征求梳理群众意见建议650条。二是帮助找准发展路子。围绕联系村联系户结构调整与全县同步的目标,各部门单位和联户干部立足村级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为联系村脱贫致富出点子、送良方,确立联系帮扶的思路和措施,提高贫困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谋划一批发展项目。各联村单位、联户干部发展各自的职能优势,指导帮助联系村谋划项目,编制项目建议书,并积极与上级单位沟通协调。县国土资源局将发展项目作为帮扶工作的先导,积极帮助联系户初步确定建设小型特色农业项目12个,并达成意向性建设方案和筹资协议。四是组织开展“八帮活动”。各乡镇、各单位围绕“六大任务”,不断创新载体,丰富行动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帮政策、帮产业、帮建房、帮物资、帮技术、帮劳力、帮就业、帮党建等“八帮活动”。帮政策方面,各级干部及时深入村组户,采取召开农户座谈会、村干部座谈会、入户访谈、发放资料等形式,开展调研走访,了解村情民意,积极宣传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以及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新农村建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好基础。帮产业方面,结合“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帮助农户算清水权账、效益账、增收账,引导群众理清思路、调整结构、选准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截止4月22日,全县预留日光温室建设面积8717亩,占任务的96.9%,已落实到户5836亩,占任务的64.8%,已开工建设2386亩。止4月20日,落实养殖暖棚面积9689亩,占任务的96.89%;开工面积5177亩,完成墙体面积1949亩,其中养殖小区开工93个、1930亩,前庭后院式养殖暖棚开工3247亩,完成墙体面积1214亩,落实贷款户335户,贷款金额474万元。止4月22日,落实特色林果业面积109061亩,开沟面积106985亩,定植面积66070.5亩,其中酿造葡萄定植28318亩、红枣定植1411.5亩、枸杞定植36341亩。帮建房方面,将双联富民行动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展“干部一对一、帮建新农村”活动,由811名干部帮建新农村建设示范重点户811户,目前联户干部帮助125户落实担保贷款625万元,已开工建设新农村示范点8个。县纪委组织干部职工以工资作担保,为蔡旗乡联系户申请贷款110万元,解决了农户资金困难。帮物资方面,各级干部职工抓住春耕春播的有利时机,采取自愿捐资捐物的办法,帮助群众解决当前春耕春播生产急需。截至4月23日,联户干部共为贫困户和重点户捐资19.1万元,捐助化肥、种子、农药、树剪等物资价值348.6万元,其中化肥3571袋,树剪8109把,羊只扩群5846只。帮技术方面,县科技局、农牧局、林业局、畜牧局、农技中心等部门单位,以日光温室、特色林果业和暖棚养畜技术规范为主,积极组织农技人员和联户干部开展技术服务。先后刊出《新农村资讯》11期,出动科技直通车42次,发送手机短信45条,开播《科技服务苑》12期,通过农技服务热线解答农民来电咨询295次。累计完成各类农民培训275场(次),培训农民3.3万人(次),发放资料1.5万份。帮劳力方面,各联村单位抢抓当前特色林果业苗木定植关键时机,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教育局、人社局等部门,组织干部职工帮助联系户开沟、挖穴、定植,共出动劳力1580人次,帮助栽植葡萄、红枣、枸杞8000多亩。帮就业方面,政府办、财政局、工信局、人社局等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群众联系就业岗位125个,完成技能培训3444人,输转劳动力38122人,创劳务收入1.6亿元。帮党建方面,县工商局、统计局等部门帮助联系村加强村“两委”班子、村级阵地建设,努力改善村级办公条件。捐赠办公桌椅8套、电脑4台、各类书籍800本。
总的来看,前一阶段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帮扶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单位对双联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帮扶措施不得力,部分干部对“三农”政策掌握不透、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不了解农村情况,不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帮民富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联村联户结合不紧密。单位联村和干部联户未能有机结合起来,部分单位还存在着联村和联户两张皮的问题。联村联户只停留在干部各联各的户,解决个别的、零散的问题,对整村如何帮扶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对策,没有及时制定出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是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个别牵头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组织协调力度不够,存在单位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上下沟通的信息渠道还不够顺畅,县上对单位联村、干部联户情况无法及时、全面、准确掌握。
四是乡村两级工作主动性不够。一些乡村缺乏机遇意识,对上面下来的帮扶单位既不储备项目主动对接,也不积极提出双联富民行动的意见建议;对如何发挥乡村两级作用,搞好双联富民工作缺乏思考研究、缺少办法措施;部分特困户对双联富民行动的期盼过高,甚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五是干部接受锻炼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绝大多数单位还未建立驻村工作站,工作只停留在进村入户、表面了解和单一帮扶上,干部还没有真正沉下心思、扑下身子,体验农村生活、感知农民的辛酸和农村的艰辛,“干部受锻炼”的平台和载体尚未搭建好。
二、对下一步双联富民行动的安排
4月22日,市委召开双联富民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对当前一个时期的双联富民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按照市上的安排,针对我县前段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双联富民工作。
(一)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第一,建立联村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快建立驻村工作站。驻村工作站是单位联村、干部联户的有形载体和重要方式,承担着各单位对联系村帮扶工作的组织实施、村情民意反映、上下沟通联系等任务。各联村单位要充分利用村委会、学校等公用条件,自行配置必要的工作生活设施设备,在有条件的联系村设立固定的工作室,由单位干部轮流蹲点驻村开展工作。不能把工作站建立在村干部和农民家里,不能增加基层负担。各单位要排出工作站蹲点干部值守表,每个干部每年驻村时间不少于15天,并建立好交接班制度。各单位驻村工作站要在5月中旬全部建立,个别暂时没有建立工作站条件的,联村单位要向县双联办说明原因。二是选派干部兼任联系村党支部副书记。为了建立单位与村之间的紧密联系,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双联富民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县委决定由各单位选派年轻党员干部兼任“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联络员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兼职副书记不脱岗驻村工作,但在村上年初、年末工作安排总结、重要会议、重大事项研究决策时要参加会议。
第二,做好联户规范对接。一是做好联系户公示工作。省市双联富民领导小组明确要求,对确定的特困户和重点户名单要先张榜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经群众讨论认可后,方可确定干部联系特困户名单。根据省市这一要求,各牵头部门和乡镇要尽快对已联系的特困户、重点户,以村为单位进行公示。对公示中群众意见大、确不属联户要求的要进行调整。对应联系但未联系的户,由乡镇兜底,落实联户干部,严禁将村干部作为联系对象。各乡镇的公示工作要在5月10日前完成。对公示后确需调整的联系户,由乡镇上报牵头部门,再由牵头部门报县双联办统一进行调整。二是联户比例要确保达到省上要求。对乡5个重点村联户数量没有达到15%比例要求的村,要全部扩面达标。具体办法是:县上将确定的第二批联村单位,要重点向这些村倾斜安排。对剩余未联的农户,由乡镇负责兜底,通过调整联户单位、增加干部联户数量等方式,确保达到省上的联系比例要求。三是做好第二批联村联户单位对接工作。县委统战部、民政局、工商联要对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进行再宣传、再发动,在主动、自愿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社会组织和非公企业人士参与到双联富民行动中来。参加双联富民行动人员的名单要在4月底前报县双联办,由县双联办统一负责,协调有关乡镇,作为第二批联户单位、个人落实到户。
第三,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一是以乡为单元建立“责任领导”和“牵头单位”工作制度。我县这次双联富民行动参与单位有165个,每个单位至少负责联系一个村。在今天的会上,印发了《各乡镇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名单的通知》,包乡县级领导为“责任领导”,每个乡镇确定一个“牵头单位”,由“责任领导”和“牵头单位”负责与其所在乡镇联村单位的沟通协调、汇总联络,形成工作合力。各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切实做好指导协调服务工作。二是建立重大项目和问题的统筹协调机制。各牵头单位要协调联村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和资源优势,积极研究论证、筛选确定、汇总梳理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全力以赴为联系村办实事、办好事。对一村一单位无法争取解决的项目和共性问题要及时汇总上报县双联办,由县双联办上报县双联领导小组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各职能部门解决。对县级层面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项目,由县双联办和有关部门按正常程序向省、市上汇报争取。
第四,加强联户干部培训。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把联户干部培训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抓好各层面各单位入户干部的培训。由县双联办牵头,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党校积极配合,组织好骨干人员的培训,请组织、财政、农牧、畜牧、扶贫、林业、水务等部门,就基层组织建设、惠农政策、设施农牧业、扶贫开发、特色林果业、水资源管理等政策和任务进行培训。各乡镇牵头单位分别协调组织本乡镇范围内所有联户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接受骨干培训的人员可承担各单位的培训授课工作。骨干培训班在5月上旬结束,各牵头单位对所有干部的培训工作在5月底前完成。
第五,制定双联计划规划。各乡镇、各单位要围绕省委提出的“六项主要任务”、市委提出的联村倡导“三个一”、联户倡导“五个一”及县委提出的突出“三项重点”、力求“三个明显”、实现“三个同步”的要求,深入开展调研,吃透乡情村情,广泛征求民意,认真梳理问题,制定双联富民行动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明确帮扶目标、任务、效果、措施和责任主体。各部门、单位要将联系村年度帮扶计划和长远规划于5月10日前报县双联办。
第六,明确双联帮扶重点。一是全力落实“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目标任务。要对照各乡镇分解下达到村的目标任务,积极采取帮资金、帮劳力、帮技术、帮物资等措施,全力推进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建设进程。特色林果业要在5月初全部完成苗木定植,设施农业要在7月底前完成85%以上新建温室墙体建设,10月底前所有温室全部扣棚定植。设施畜牧业5月底前开工率达到80%以上,9月底前全部完成暖棚及配套建设,10月底前进畜养殖。二是抓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认真落实省上《关于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进一步做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精神,把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纳入双联富民行动民生工程,抢抓机遇、积极宣传、广泛发动,协助联系村户落实信贷扶持,确保贷款取得新突破。三是争取有关扶持政策和建设项目。民政、妇联、水利、交通、教育、卫生、扶贫办、人社、商务、科技、文化、广电、建设等部门要积极与省市对口部门对接联系,针对各自业务工作,提出双联富民行动具体措施,争取提高贫困户重特大疾病救助标准、增扩妇女小额贷款担保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重点筛选和争取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开发项目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项目,为我县双联富民行动助力。
(二)强化六项措施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立足长远发展目标,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省委提出的“六项主要任务”。重点了解群众合理诉求,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选准发展产业,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发展能力。按正常渠道帮助落实村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绝不盲目承诺和违背政策随意许愿,最大限度调动群众自我发展积极性,对干部自愿捐助的款物统一协调安排入户,做到公开透明,避免引发新的矛盾纠纷。
二要强化组织领导。县双联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双联富民行动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把双联富民行动作为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要工作,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其他领导要主动配合抓。各牵头单位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加强与联村单位和乡村的沟通衔接,实行月汇总、季调度、年总结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县双联办要切实担负起综合协调、当好参谋、把握政策、督促检查、推广典型等多项职责,深刻研究领会省、市、县委工作部署安排,科学谋划各阶段工作,指导双联富民行动有序有效开展。
三要强化督查考核。把双联富民行动作为县委政府督查工作的重点,县委政府督查室和双联工作督查组,要组织专门力量,采取集中督查、定期抽查、平时检查、明查暗访、入户调查等形式进行督查。市上将于5月上旬深入各县(区)进行专项督查,各乡镇、各牵头部门要按照县双联办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决不能因个别单位和乡镇的疏漏影响全县整体工作。县委组织部要按照省市制定的双联富民行动考核办法,尽快制定完善我县考核办法,把双联富民行动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年度评优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四要强化舆论宣传。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加大对双联富民行动的深度宣传。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发现、挖掘、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上来,放在联户干部对省委决策部署的领会和把握政策上来,放在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来,进一步营造双联富民行动的良好舆论氛围。民武路沿线各乡镇要在5月10前书写醒目的长久性墙体标语2条以上。
五要强化归口协调。实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归口部门负责制。县人大办负责好市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办负责好市县政协委员,统战部负责好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民政局负责好社会组织的宣传发动和联户衔接工作。要积极为他们提供服务,了解掌握入户情况,建立健全联户档案,及时向县双联办报送联户信息。
六要强化信息沟通。各联村单位、乡镇的联络员要注重挖掘双联富民行动中的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认真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对联村单位进村入户信息每10天上报一次。有关乡镇要对市直单位干部进村入户帮扶情况及时上报县双联办。同时,要严格落实月汇总报告制度,各乡镇、各部门单位每月向双联办汇总上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并按时上报县双联办要求报送的其它信息资料。
(三)把握好五个关系
双联富民行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联村联户是载体,为民富民是目的。在今后的双联富民行动中,我们要正确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单位联村与干部联户的关系。联村的主体是单位,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帮助提高全村的经济发展能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基层班子建设、督促落实各项强农惠民政策上。联户的主体是干部,主要任务是了解民情、宣传政策、增进感情、接受锻炼、转变作风,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展“五个一”联户活动,帮助联系户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将联村与联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联村带动农户的脱贫,通过联户加快全村发展。
二是联村联户与扶贫开发的关系。在双联富民行动中,一方面要把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做到户不实现脱贫致富不脱钩、村不实现全面小康不脱钩。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全面落实“六项主要任务”。在具体的联村联户中,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帮扶重点,采取相应措施。
三是联户干部与农民群众的关系。联户干部要在不改变原有工作程序和规则的前提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帮助联系户做实事、办好事。同时,要注重发挥村两委班子的作用,不包揽、不代替他们的工作职责,积极做好指导、帮助、协调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观能动性,注意防止群众“等靠要”思想,增强农民群众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项目建设、产业开发、改善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通过干部的身体力行,带动联系村群众主动参与、投工投劳,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四是各司其职与统筹协调的关系。在行动过程中,既要发挥各乡镇和联村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要防止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避免由于基础建设项目不衔接、帮扶标准不统一、扶持力度不平衡等引发矛盾。同时,要认真落实“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制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惠民政策的执行、重大帮扶措施的制定等方面统筹兼顾、加强协调、统一标准、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