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6: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个人思想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大学生 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外部灌输多,对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激发还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充分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优化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1.构建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教育模式符合党对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新时期教育事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革阶段,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性事业,必须要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下,全面贯彻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就大学生而言,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立足于学生个体的教育需求,为其搭建广阔的思想政治学习平台。
2.构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把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意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是时展的主要趋势,坚持创新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3.构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行业发展均有推动作用,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特殊性,对其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具有指导作用。高校积极构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符合大学生个人思想意识的发展需求。只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性地挖掘大学生个人潜能,使其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同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实现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价值,不断地提升个人思想内涵。
4.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学生个体特点。当前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的身心发展状态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基础和参考,他们的身心发展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想要独立却又很依赖。学生进入大学后,摆脱了家长的管制和约束,但他们在处理学习及生活事务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缺陷,到了大学面对各种难题时缺少可依赖的对象,自信心容易受到打击。二是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想走捷径,却造成了更多的失败。三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改革期与转型期,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缺乏正确的思考,又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困惑。四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强,思想活跃,善于创新却缺少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社会相互脱节,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无法正常贯穿于学习与生活中。若不及时进行思想方面的疏导,大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将面临更大的阻碍。
二、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本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概述性的研究,教育人员从大范围角度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学习平台,并且统一性地安排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这种模式往往导致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点相对局限,一些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政治内容无法掌握,不利于大学生思想与社会发展相互接轨,约束了大学生自由权利的灵活运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其本质内涵的表现,具体包括:
1.坚定目标。在高校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为指导,才能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价值作用。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大学生主体性思政教育目标可以推动大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激发大学生内在潜能,寻求更好的发展道路。
2.实现价值。人生价值观提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思政教育工作中,需引导大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行为价值。走上工作岗位是专业生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行业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这为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许多平台。
3.整合策略。根据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促进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如教师定期与大学生展开交流活动,掌握学生个人思想的变化动态,通过采取针对性地教育指导其行为举止;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遇到各种难题时的应对能力。
三、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现途径
1.改变观念,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围着教师转。但是,实践证明这种观念和做法已经过时。主体性教育思想应该是发展学生作为自主的、能动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强按牛头硬灌输的做法,要根据实际制造情景,让学生自我思索、自我判断、自我总结。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他们创造的经验。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改变观念,转变思想和工作方式,以新的面貌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2.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参与者。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肯定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核心是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为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条件和提供舞台。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主要实行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教育和提供服务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思想要求和现实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进行双向认知,要民主平等地进行交流,通过环境的感染以及切实解决实际困难等方法,唤醒、激活与弘扬大学生个体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使他们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对自己对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4.利用社会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具有立体、生动、形象等特点,是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社会实践中,学校要从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建立健全配套机制和提高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三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舞台和方向,突出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其时效性。
5.强化学生科技才能的培养。注重科学技术水平的培养是激发大学生创造意识的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的平台。从制度上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教师要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指导教师要带动学生创新科技队伍,重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科技活动,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全面带动大学生个人政治意识的提升。
时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平台,也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会,应借助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努力实现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敖敖.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世纪的人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葛锁网.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美术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1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1.1专业课远强于文化基础课
我们不必惊讶可以发现,许多高校的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要远远强于他们的文化基础课。的确,美术专业学生们每天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美术基本功的稳扎稳打,还需要创新,发展技艺。美术专业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出生在艺术世家,小时候到长大一直都接受艺术的熏陶。这类美术学生是真的热爱自己的专业,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要大大超过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他们难免会轻视并只愿意分配很少时间用于文化课的学习。另一种是从高中时期转入艺术专业。考生的目的是通过美术专业的考试加分而使自己考上一所重点大学,这样的学生本来文化课和专业课就都相对较差。
1.2个性化强、感性大于理性
艺术表达需要情感丰富、细腻,需要张扬个性、思维跳跃而活泼。美术专业的学生相对要感性大于理性,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相对没有那么多硬性要求,没有绝对精确又严谨的公式、法则。所以,相应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往往非常具有个性,追求自我价值,不愿受束缚和管制。如果高校辅导员只是简单地想要让她们干什么或者告诉她们不能干什么,很难让学生们心服口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甚者,部分美术专业的学生会过早接触社会,辨识能力不够,会沾染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因此形成带有畸形的审美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表现在缺乏集体荣誉感、抗拒劳动,好高骛远。
2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示范作用和榜样导向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府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工作人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要自觉主动积极做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和管理都要注意方式方法,高校辅导员要重点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导向作用。通俗直白地讲,就是要以德服人,强硬地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想要掌控学生是坚决不可取的,特别是对于个人思想活跃的美术专业的学生们只会适得其反,必须让学生们心悦诚服。
2.2吸引感化作用和激励作用
美术专业考生的考试中,对文化课成绩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要求相对不高,从而忽略了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很低。高等学校的辅导员们代表了党委的骨干力量,从事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组者、实施者又是以身作则者。现如今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思想的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把控好美术专业学生的情感追求,重点发挥自己的吸引感化作用和激励作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很多辅导员建设起专业实践拓展基地并开办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有益活动。取得的可观效果是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改善了部分学生存在的自闭等心理缺陷,以实践教训让学生们意识到要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来实现理想,最终对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正能量的、有价值的贡献。
3辅导员在美术专业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可以改善的点
3.1现存的主要问题
美术专业的辅导员一直都面临着几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经验总结完善问题,因为高校辅导员任务琐碎、工作繁忙,能够用来总结完善经验的时间很少,即辅导员如何将零散的感性经验凝练提升为普遍意义的指导理论再总结并生成经验性认识;二是个体局限问题,即很多辅导对象是美术专业学生的辅导员自己并非是美术专业毕业的,对艺术只限于零散的、局部的、个人化的狭隘认知。不夸张地讲和学生正常沟通上都会存在障碍,很难取得学生的喜爱; 三是因材施教问题,一个辅导员面对的学生群体数量往往在一百人左右,很难每个人都照顾周到。优质教育必须因材施教,辅导员对每位学生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程度,然而又很难做到不过犹不及。
3.2改善的意见和建议
综合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针对上文提到的现存的三大主要弊病,辅导员要在这项工程中扮演好伯乐教师、知心朋友、家人自由转换的重要角色。针对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辅导员应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育人为根本,培养出思想政合格的优秀美术专业人才。一方面,辅导员要心中相信“其身正,不令而从”,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影响美术专业大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美术专业学生个性强,针对美术专业开展工作的高校辅导员们要注意在生活细节上中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用共同语言与学生们交流,真正关心他们的思想状况,还要注重教育理论联系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结语
总之,高校辅导员的品行在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和研究。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准确了解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因材施教,更好地综合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种手段来解决现存的一系列实践教育工作中的弊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型课堂;微博互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90-02
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面临的挑战日益凸显。高校思政课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如何用开放、创新的理念改革传统课堂,构建开放型课堂,不断提高思政课课堂的教学实效进行探讨。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传统课堂面临的挑战
1.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无味的既有认识。为了了解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和看法,笔者在2012年10月,对400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被问到“当你得知大学要上思政课时,你怎么想”时,超过95%的大学新生表示“这是一门很枯燥无味的课程,没有什么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大学新生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思想认识,源于中学阶段的思想道德课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尚能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暂时忽略或回避自身对填鸭式教育方式的抵制情绪。但当他们进入大学后,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一方面自发地对应试教育下的思政课教学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的思政课课堂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据笔者的调查,大学新生普遍认为,中学阶段的灌输教育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但大学的思政课课堂应该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应该更加多样,教学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可见,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学新生对思政课枯燥无味的既有认识,才能够取得思政课教育的实效,而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就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构建新型课堂。
2.应对思政课教学任务繁重学时有限等困境。除了让课堂变得更加新颖和生动,高校思政课课堂的改革和创新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可见,破解当前制约高校思政课课堂的诸多困境,急需在课堂的构建上另辟蹊径,对传统课堂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思想政治课的自主学习,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交流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寻求契合“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的教学平台。当前“90后”在校大学生是在网络快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熟悉各类网络信息传播媒介,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而与即时、便捷的信息传播网络相比,传统的思政课课堂相对封闭,课堂涉猎的社会信息往往较为陈旧和滞后,这种现状一方面会弱化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也使思政课课堂教学失去时效性。因此,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实现思政课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的无缝链接,构建契合“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
二、开放型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如上所述,高校思政课传统课堂已不能有效应对其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改革传统课堂,构建开放型课堂,才能使高校思政课更好地开展思想教育并取得教学实效。本文所提到的开放型课堂,是指依托现代网络信息传播平台,打破传统课堂的时间、空间限制,将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外,实现课内与课外有效互动,课堂教学与网络交流同步。具体来讲,高校思政课开放型课堂的特征主要有:
1.树立“开放教学”的理念。高校思政课开放型课堂紧贴时展、社会环境和大学生群体思想现状,秉承“开放教学”的理念,直面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选用最新的时事热点、新闻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运用的方法论加以剖析,构建一个内容紧贴时代、深受学生欢迎的新型课堂。
2.提高“互动教学”的效果。开放型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在于,开放型课堂更加注重互动教学,通过开展话题讨论、意见投票、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互动体验,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事事教育人、时时教育人,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激烈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中得到新的思想启发,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3.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开放型课堂要突破制约传统课堂的诸多因素,还需要借助现达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将微博等日益兴盛的大众化媒介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即时性、便捷性、广泛性等特点,让网络教学为课堂教学服务,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效衔接,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新型课堂。
三、构建开放型课堂——基于微博平台的互动教学实践
1.收集微博热点事件,建立教学资源库。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获取、分享以及反馈平台。微博上每天都会涌现很多事件,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的一些事件,由于受到大量网民的关注、评论和转发,遂在某一时间段内迅速升温,成为众人瞩目的热点事件。笔者通过对这些热点事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这些热点事件多聚集当今社会的一些民生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认识分歧,集中体现了活在当下的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复杂多样的思想状况。“90后”大学生作为依赖网络的一代,他们也高度关注微博热点事件,教师通过收集整理微博热点事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用和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理清各种错误的思想认识,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2.微博话题讨论点评,实现微博与课堂相链接。在思政课课堂上,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能够闪现更多的思想光芒,从而达到交流思想,教育引导的目的。传统课堂由于受教学时间长度的限制,在教师在提出相关话题后,无法预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归纳,长此以往,首先导致学生懒于思考、疲于应付教师的提问,其次导致教师也逐渐失去互动提问学生的动力和念头。另外,相关话题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思想教育的效果自然无从显现。最终只会导致课堂互动越来越少,重新回归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课堂。为了破解这一困境,笔者开通了教学微博,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关注和参与微博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还通过微博播放一些简短的音、视频来辅助教学,及时让学生从消极、被动、疲惫的课堂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表现出较好的参与兴致和听课热情,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笔者调查发现,超过98%的学生表示通过微博开展思政课教学新颖、有趣、易于接受,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微博辅助教学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调节课堂气氛,让他们更喜欢这门课。
3.强化师生课外互动交流,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政课要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关键在于能否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思政课作为个人思想武器的重要作用。传统课堂每次时长约80~90分钟,除了教师必要的理论讲授时间外,师生之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十分有限,而且交流的话题多集中于理论和知识层面,较少关注和涉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首先利用教学微博对授课对象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思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笔者会安排时间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解答,对于个别生活态度较为消极、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较为偏激的个例,笔者就通过微博评论回复、发送私信、QQ聊天等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其次,笔者也鼓励学生随时随地通过微博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这一做法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他们不仅踊跃参与微博话题讨论,还经常通过微博平台向教师提出问题,期待教师进行解答。笔者也及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回应,为他们解疑释惑。通过强化师生的课外互动交流,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传统课堂,将思想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4.扩大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让同龄人教育同龄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的成熟期,大学生个体之间思想相对独立,但又不可避免地互相产生影响。传统课堂中,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开展得较少,效果也并不明显。将微博引入课堂教学后,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在教学微博上就同一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不仅意识到自身看法的不足,同时也了解了身边同龄人的不同看法,从而拓宽了自身的视野,提高了思想认识,达到让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目的。
5.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突出情感分享与教育。依托微博中的微盘等共享平台,笔者将与思政课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料、文学名作、哲理故事、励志视频等上传至微博平台,供学生自行进行下载学习。另外,笔者也鼓励学生上传值得向同学推荐的美文佳作、励志电影等资源,并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写读后感、举行名人自传读书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情感体验与他人分享。通过分享感悟,进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6.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扩大思政课课堂的感染力。笔者认为,微博既是一个教学的平台,也是一个宣传思政课课堂的平台。对于在课堂教学中涌现的感人画面或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教学内容,笔者都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在教学微博上进行,既让授课对象重温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内容,又能提升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有效扩大思政课课堂影响力和感染力。
时代在发展,只有用更加开放的思维对高校思政课课堂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应对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诸多挑战,让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成为充满生机活力、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参考文献:
[1]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2]汤宗礼.微博在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中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1,(15).
[3]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Ol1,(2).
【关键词】体验教育;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一、关于体验教育
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全面的教育过程,不是单纯依靠课堂的教育和灌输就能收到实效的,它还需要实践体验这个重要环节,需要丰富而有效的各种实践载体和活动支撑。高校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当前在高校,存在如下现象:有的学生缺乏自信,有的学生不懂感恩,有的对他人少有体谅,有的对社会缺乏了解不愿奉献,有的害怕困难和艰辛……等等,大学生的思想和素质亟需在其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笔者认为,高校教育应借助实践体验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和平台,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转化,即把教育者传授的道德规范和品德信息,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认知,又将学生的品德认知外化为具体的思想品德行为。要促使这两个转化的顺利实现,必须依靠学生大量的切身体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强化思想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在获得真实体验的基础上完成。体验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实际需求,是认知和理解的动力。
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和拓展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可为高等教育创新理念和模式。大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身的经历和实践,参与到各种情境体验中去,才能将知识、经历和实践经验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验,并通过内在融化吸收,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认知,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再次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体验是个体完整的内在生活。体验教育紧扣内化,启发诱导。一切合理组织的教育教学都能为内在体验提供素材和支撑,但机械灌输的教育方式往往抑制了学生体验的生成。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不关注学生的内在感受和自主构建,所给予学生的只是外在的知识。体验教育则相反,它把内化作为追求的目标,经过行为实践体验,不断践行思想品德规范,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体验教育是一种重视社会实践过程的教育,强调的是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要素或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背景与环境氛围,引导和激发学生采用感受、体会和领悟等体验方式去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从而促进其自身素质的内在完善与提高。
有学者指出,体验不是以单纯语言文字符号逻辑转换为主的逻辑思维活动,而是以图景转换为主的图景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在学生大脑中发生着其经历和希望的关系与结构的自组织转换活动。高等教育需要从远离学生所熟知世界的困境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是很好的体验教育形式。近些年来,高等院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暑期,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组成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到全国各地,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教育、文化、科技和卫生服务,突出发挥了高学历青年学生的知识技能优势,服务了社会,服务了基层。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青年大学生在深入社会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接受了教育,受到了熏陶,经受了锻炼,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获得了感受和领悟,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当前,志愿者活动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服务社会、体验生活、接受教育的一个常态化教育方式,受到了良好的成效。
二、案例分析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心系赣土,走进上坳”赴江西上坳小学支教活动。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拓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方面,强调和重视了志愿服务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特色。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为学生寻求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会,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院通过创设真实场景,让学生直接服务社会和基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体验机会。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同学们加强了专业学习,提升了专业水平,丰富了社会阅历,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获得了感受和领悟,达到了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目的。
活动简介: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援助江西上坳小学“为了山那边的等待”爱心接力活动已坚持三年。三年来,通过捐款和义卖等形式,外国语学院募集爱心基金累计36500元,帮助江西上坳小学建立图书基金2000元。
上坳小学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西部、罗霄山脉中段,海拔2120米,是国家级贫困县的特困地区小学。共有学生54人,其中住校生38人。全校三个年级二个班,最小的学生只有4岁,最大的学生12岁。该校唯一的一名教师——全国模范教师陈清华说,他的最大愿望是让山里的教学点也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服务。
2008年2月,从网上看到陈老师的事迹后,外国语学院05英2班学生在团支书的带领下,立下了爱的誓言:向陈清华老师学习,与他一起奉献爱心,尽最大努力帮助山里的孩子。同学们成立了“爱心天使小分队”,开始传递爱的火炬。2010年4月,爱心接力棒传到了08商英2班。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同学们积极开展了爱心活动。一是开展“一对一资助”活动,参与资助的同学每学期给上坳小学学生资助100元学费,并与“结对”学生通过书信方式保持联系;二是开展“爱心废品回收活动”,志愿者们变卖废品,并将可二次利用的物品及捐赠物品进行“爱心义卖”,还积极向全校师生介绍“爱心天使活动”。
2010年8月,爱心天使小分队奔赴江西吉安市遂川县大汾镇上坳小学,开始了支教活动。支教队员为孩子们辅导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还开设了“科技博览”、“创意手工”、“人文地理”、“户外拓展”、“基础教育”、“音乐欣赏”和“趣味益智”等课程。结合时事热点,将“上海世博会”及“低碳生活”等知识介绍给山里的孩子们,还开设了“畅游世博”课,开展了“趣味比赛”活动。孩子们用橡皮泥捏出神态各异的小海宝,用画笔描绘出了与海宝一起玩耍的画面。在小分队队员的指导下,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了世博会各个不同风格的展馆。
课余时间,小分队的同学们与江西小朋友分享着大山外面的故事,同时也了解到他们家庭的困难与压力。对于家庭特别困难和性格孤僻的孩子,同学们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多与他们交流,坚定他们的信念,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走进小朋友们的家,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讲述家庭情况及困难。同学们也向家长阐明了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坚定了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的信念,不少家长支持儿女树立远大的理想,走出大山,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为家乡的未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晚上,同学们为小学生播放上海世博会相关宣传片和海宝的动画片。同学们还经常与陈清华老师和其爱人进行交流,学习陈清华老师恪尽职守、淡泊名利、把爱心撒向大山、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业绩的精神。
2010年8月,“心系赣土,走进上坳”支教小分队圆满完成了“为了山那边的等待”爱心接力赴江西上坳小学支教活动。这次活动,丰富了山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受到了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同学们也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山里学校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小学生们家里异常简陋的家用设施和艰困的家庭生活,给这群从城里来的大学生们带来极大的震撼和触动。另一方面,山村模范教师默默奉献和坚定执着的精神,以及山民们真诚热情和纯朴善良的品德,使同学们受到深深的教育和感动。
赴江西上坳小学支教活动虽然短暂,但“爱心天使”们与上坳小学师生的情谊将长留心间。同学们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质朴的笑容及渴求知识的眼神,从村民身上看到了热情、期望与感激,从陈老师夫妇身上学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爱心天使”江西之行得到陈清华老师、上坳村村长和小学生家长们的一致赞扬和肯定,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光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江苏工人报》和《中国教育新闻网》等二十多家媒体对此活动进行了报道和褒扬。同学们也衷心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参与到“爱心接力活动”中,给山里的孩子送去爱心,送去温暖,送去希望。
三、体验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2002年至今,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先后与常州西藏民族中学、蓝星希望小学和江西吉安市遂川县上坳小学等校建立起密切联系,在课余时间及每年暑期,组织了各种类型的英语夏令营活动。在活动中,设计了诸多辅导课程和游戏项目,均与英语语言教育有关。不论是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学生,还是革命老区和新市民家庭的小朋友们,都能在活动中感受到浓浓的外国语言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水平。同时,支教活动为大学生们提供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和课堂环境,同学们深入到中小学校,运用英语专业知识,认真备课、讲课,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运用和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了解社会和民情,也磨练了吃苦的意志和精神。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志愿者活动是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形式,专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完善身心、具有健全人格、拥有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三者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志愿者活动、专业实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载体,使大学生身在其中,体验生活,服务社会,感知世界,传授知识,接受教育,积累情感,磨练意志,总结经验。用感受、体会和领悟等体验方式去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得到内化,综合素质不断得到升华。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 职业核心竞争力 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45-02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我省五年制高职毕业生面临低端与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挤压。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能否实现就业并有高质量的就业,对学生自身与学校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毕业生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取决于社会是否能够提供公平宽松的就业环境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依赖其在职场上有无职业核心竞争力。在不考虑社会与家庭因素下,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影响其高质量就业的先决条件。所以,研究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既能有助于毕业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提高其软实力,做到有质量的就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基础;又能突显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推动作用,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构建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1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优于他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拥有他人无法超越的竞争条件。当一个人面对其他的职业竞争对手时,别人难以取代或模仿的能力。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人的核心素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积极向上的心态、自主学习的能力、崇高的人格魅力、扎实的创新素质和优秀的身心素质五个方面。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在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的共同教育培养中形成的、有别于基本的学习与工作能力、别人不易模仿和复制的,对学生职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的稳定的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核心竞争力,将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基础。目前我省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尚有一些距离。从用人单位调查来看,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在“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2 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
五年制高职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包括学生的道德及心理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职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等。
2.1 道德及心理素质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看重是否具体较高的专业素养,更看重的是否具体优良的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由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于是相继出现了假学历、无故毁约、缺乏必要职业道德等问题,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留下了较差的评价,给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困难。毕业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和教育,已具备了主动学习的能力,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需要在校期间与工作岗位上不断地完善自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对待事务一丝不苟的精神,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在工作中崇尚求真务实的精神,这样的毕业生才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品质,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2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他们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他们在校学习时,就要不断地调动学习的能动性,主题教学模式是我校研究并在教学中实施的一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新模式,主题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自助生成”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是我校结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主创立的,其理念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围绕主题组织和展开教学,通过“主题”这一条主线,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开展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就业、转岗、升学、留学等提供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五年制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习惯自己学习,习惯于老师“灌”,应该是学生做的,老师帮着做了,学生不领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结果老师争着当主人;课堂上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走,而不是老师跟着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教。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对主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职业学校的专业科目比较繁杂,而主题教学模式又较好的普适性,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在课余时间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自觉性,逐渐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结构,充分利用教师的答疑解惑作用,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练习,并生成专业技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的建构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技能逐渐提升,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为学生顺利步入工作岗位打下理论与技能上的基础。
2.3 实践与创新能力
目前,随着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与不断提高用人成本,社会对人才的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视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工作中的创新能力,看中的是在工作中能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新员工的培训工作往往舍不得花钱。这就逼着我们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前,具备必要的实践能力,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必要的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毕业生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才智,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学会利用各种机会,尝试着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去,在各种活动中多发现问题,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努力丰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4 求职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优等的求职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是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必备的,它关乎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是否适应岗位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所以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及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丰富并提高自己的求职技巧与求职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求职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将直接关系到毕业生是否顺利就业。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毕业生自己能否顺利的实现社会化,转变成职业人,五年制学生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有了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很快的高效的进入工作角色,自己才能具备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3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系
要提升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是学校要面向社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合理整合学校办学资源,相应的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第二是社会要提供给毕业生更多的就业岗位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供更加公开透明的就业信息;第三是在校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已有的条件,努力培养自身的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形成三位一体的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系。
3.1 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学校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合理设置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群,探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五年制高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被社会所接纳,关系到学校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未来。首先,学校要研究用人市场的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各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其次,学校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专业的发展取向,适时的调整专业设置以及控制招生规模。最后,学校要研究更新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学校还要主动地加强和社会的沟通与联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重视学生就业所需的核心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它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对主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职业学校的专业科目比较繁杂,而主题教学模式又拥有较广的宽泛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的绝大多数课程的主体化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
(2)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有意义的综合素质教育,打造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就要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教会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类教育资源,发挥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用美的教育陶冶情操,用爱的教育使其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和人文素质,为社会培育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3.2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培养五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社会对五年制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认可,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是否顺利的有质量的就业。所以社会对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如何,需要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若能够将这些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学校,学校将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将起到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降低人才的使用成本,用人单位可以走进学校,和五年制高职学校进行合作,形成“订向培养、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在校的学生提供更详实的信息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使学生充满信心,充实自己,提高他们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3.3 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角度分析培养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之外,关键的因素还是靠学生本人不断的学习,在长期的修炼中,不断地丰富专业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利用各方面所提供的有利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形成自身所特有的职业竞争优势。
(1)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五年制高职学生能否成为被社会所接受有用之才,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最起码的要求,它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支配着个人思想与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工作节奏加快,只有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从容的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与挑战,适应生活中各种挫折。这两种素质是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有家庭的影响,也有社会的作用,还有学校的教育因素,是三者长期共同的作用的结果,学生只有主动的接受教育,以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才能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具体这两种素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才能够有效地应对激烈的职业竞争的压力。
(2)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娴熟的专业技能,努力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最重要的任务是系统把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努力在各项专业技能比赛中检验自己,挑战自我的同时,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意识的服务社会,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五年制高职学生为了实现顺利就业,必须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主动的参加实践课和社会实践,提升自己将专业技能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3)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非常快,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得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主题教学模式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要给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要在不断的总结中学习,以获得所需的知识,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不断地对这种方式进行丰富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在遇到新生事物时要有独到的见解,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岗位。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在学生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与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位一体的体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实现充分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志峰.金融危机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