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6: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护士三查三比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评价方法
①选择实施“四查八对”制度后(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39860例住院患者与实施“四查八对”制度前(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32562例住院患者发生的护理差错数进行对照。对比护理差错总数、因药物质量和有效期所致差错、因查对不严所致差错、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所致差错情况。两年资料在护士数量(床护比)、患者平均住院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②选择实施“四查八对”制度后(2011年)随机调查的350名患者和实施“四查八对”制度前(2010年)随机调查的320名患者进行对比。对比患者参与查对知识的认知情况及对护理安全满意情况。
2.结果
护理查对方法改进前后护理差错发生情况。护理查对方法改进前后患者对参与查对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对护理安全满意度情况。
二、讨论
1.“四查八对”制度符合患者安全目标的要求
2004年WHO成立全球患者安全联盟,提出了“患者为患者安全(patientforpatientsafety)”的行动计划,鼓励患者为自己的安全把关,杜绝各种医疗错误的发生[4]。我国卫生部提出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明确提出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为患者参与查对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应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疾病治疗,参与制定治疗决策。
2.“四查八对”制度完善了
“三查七对”制度的内容有文献报道,“效期”是临床医护人员最易忽视的一点,临床有部分护理缺陷是由于使用失效或过期的药品、一次性物品导致的。护理差错有一半以上是由于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造成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地分析了2010年各科上报的护理差错情况显示,因查对不严所致36起(占58.1%),因药物质量和有效期错误9起(占14.5%)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另外,现行教科书[5]中没有将“药物质量和有效期的核对”纳入查对制度中进行强制执行,而只是在“注射原则”中提到“把好药液质量关,发现药液变色、沉淀、混浊、药物有效期已过、安瓿有裂痕等现象,不能应用”,容易使护理人员忽视给药的每个环节均应进行“质量和有效期”的核对。因此,把“有效期和质量的核对”列入查对制度中,让护士熟记并能对答如流,形成惯性思维,时刻提醒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的每个环节必须做到“八对”,养成查看有效期和质量的习惯,即使是在加药后、到床头注射、换液体前,都必须关注质量和有效期,提高其查对的依从性,确保给患者应用的药物是安全、正确的。因此,“四查八对”制度的建立,无论从查对形式还是内容上均是对“三查七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3.落实“四查八对”制度可明显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
本研究发现,执行“四查八对”制度后,差错发生率由原来的0.19%降至0.08%,未发生因药物质量、效期和身份识别错误所致差错。临床工作中尽管人人知晓并执行查对制度,医院管理部门也高度重视对落实查对制度的监管,但护理差错一半以上是由查对不严造成的,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护理人员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忽略了查对制度,过分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二是由于工作繁忙,遗漏了查对这一关;三是有些差错并非是因为护士主观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而是在药品核对和静脉给药阶段受到干扰所致[6];四是护士每天多次重复、机械地查对,也很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和惯性,留下隐患[7];五是护患沟通障碍,由于发音等因素的差异,造成核对姓名时发生误认。“四查”中增加患者或家属查,一方面可避免因患者身份确认错误所致的差错;另一方面可提高护士工作中的注意力,督促护士认真准确地执行查对,为护理查对增加了双保险。“八对”中增加“药物质量和有效期”的查对,是对“三查七对”内容的补充和完善。经过实践证明,“四查八对”制度的临床应用,能明显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
4.落实“四查八对”制度可提高患者参与查对相关知识知晓率
落实患者或家属参与查对,首先应评估患者或家属参与查对的能力和意愿。患者或家属参与安全核查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目前护士对患者进行的疾病知识宣教,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尽快普及患者参与查对相关知识的教育既是患者的需要,也是落实“四查八对”制度的需要。护士一方面应充分认识患者在临床核对过程中是身份识别的主体,在其身份识别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鼓励患者参与查对;另一方面应拓展健康教育内容,不仅局限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而应增加对患者参与查对相关知识的教育。使患者了解参与查对的具体方法,有疑问大胆提出;随时掌握自己的治疗方案,有利于参与治疗过程的核查。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拓展健康教育的内容,本研究患者对参与查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由30%升高至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落实“四查八对”制度改善了护理服务水平,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落实“四查八对”制度,不仅满足了患者或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使患者感觉自身安全受到重视,更增进了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同时,可使护士形成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习惯,进一步融洽了护患关系。实践证明,护士主动邀请患者参与查对的举措得到了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响应,他们对护士的坦诚态度表示肯定和赞赏,并未因此降低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反而显著提高了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表2显示,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由执行“四查八对”制度前的77.5%升高达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小结
[关键词]护理管理模式;临床护理;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普遍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新型医疗模式(“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出现,护理工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护理工作的内涵与范畴发生了质与量的变化[1]。科学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科室人力资源,开发护理人员的潜能,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合作性,保障护理安全性,并督促护理人员规范操作,最终能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3]。本文将护理总长结合质查小组的管理模式运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使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整体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现对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科室2020年1月—2020年4月15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2020年1月—2020年2月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2020年3月—2020年4月实施护理总长结合质查小组的护理管理模式。研究对象年龄25~45岁,平均(30.0±3.2)岁,本科学历14人,大专学历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护师)12人,初级护士1人。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常规模式)2020年1月—2020年2月,按照常规轮班式制度排班,护士按照工作流程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任务,护士长进行岗位监督与管理。1.2.2护理总长结合质查小组的护理管理模式2020年3月—2020年4月,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采取护理总长结合质查小组的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2.2.1建立护理总长管理模式护士长对全科护理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并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年限及工作经验等情况进行分组与排班。将责任护士分为两个责任组,每组设立1位护理总长,选择主管护师职称以上,有较强的教学指导能力、执行力及协调组织能力的护士担任。责任组成员包括高级责任护士(白班护士)和初级责任护士(晚夜班护士),实行“APM”三班轮流制。组员负责本组内患者的治疗、护理、检查、健康教育等相关护理工作,并且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护理总长职责:(1)负责定期检查组员护理质量;(2)负责对专科性、疑难操作技术进行指导;(3)指导组员规范护理文书的撰写;(4)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做好健康宣教;(5)定期电话随访出院患者。护理总长负责全面质控管理,建立护理总长每周检查记录表,表内设置上周问题跟踪、整改措施以及周总结等内容。具体检查内容为:周一检查消毒及卫生情况,包括床单位与物品规范摆放;周二检查急救室急救器材、抢救药品、床尾各类标识标牌;周三检查护理病历单、护理记录单、医嘱单、体温单;周四检查各类物品有效期、功能锻炼落实情况及各类健康宣教内容;周五检查服务落实情况。每周五晨会后对检查内容进行总结,对上周问题跟踪情况进行汇报,制订整改措施,对出现问题较多的护理人员进行指导,避免同样问题再次出现。1.2.2.2质查组的建立与分工护士长充分发挥每位护士的工作能力及管理潜能,逐步培养出具有管理才能的护理骨干。根据科室情况,设立消毒隔离质量组、等级护理质量组、护理文书组、基础护理质量组、健康教育质量组、急救药品器材管理质量组。每个质量小组有相应的分工内容,如消毒隔离组负责对治疗室、换药室内的无菌物品、各种器械进行规范管理,负责对所有物品进行检查,确保所有物品均在有效期内;等级护理质量组负责检查责任护士对急危重症、一级护理患者“九知道”的知晓情况;护理文书组负责检查医嘱执行、护理病历、护理记录单、交班报告本书写是否规范、正确和完整;基础护理质量组负责检查责任护士对住院患者基础护理(如指甲、胡须、头发等)的落实情况;健康教育组负责检查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健康宣教落实情况,包括功能锻炼、疾病知识宣讲、饮食指导等。1.2.2.3护士长组织全科护理人员每月召开质量分析会,全面评估护理工作,采取正向激励机制,制订奖惩制度并与绩效挂钩,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出现问题者,深入分析发生风险的原因,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以促进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与安全护理认知的提高。
1.3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干预时间为一个月,统一均在每月下旬进行评定。1.3.1护理质量包括消毒隔离、等级护理、护理文书、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急救药品器材管理、病区管理七项质量指标。每项总分为100分,均设有量化分值及合格分数,合格分数根据实际达标情况有所差异:消毒隔离98分,等级护理95分,护理文书95分,基础护理90分,健康教育90分,急救药品器材管理100分,病区管理90分,评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1.3.2护理人员工作能力采用科室自制的护理人员工作能力量表进行评估,量表包括:应急处置能力、监测和记录病情进展、随时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协调护患关系、工作责任心五项内容,总分为100分。每月通过护士长及护理总长检查护理质量,进行双人评估后取平均值,设分值≥90分为护理能力强,80~89分为能力一般,<80分为能力弱。1.3.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执行医嘱错误、管路滑脱、操作不当等。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例或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各项护理质量评分
实施护理总长结合质查小组护理管理模式后,科室护理人员各项护理质量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比较实施护理总长结合质查小组护理管理模式后,护理人员能力明显提高(P<0.05),见表2。2.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实施护理总长结合质查小组护理管理模式后,护理人员执行医嘱错误1次,管路滑脱1次,无操作不当事件发生。常规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执行医嘱错误4次,管路滑脱2次,操作不当1次。
3讨论
3.1护理总长结合质查组的管理模式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管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也关系到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提高。科室护理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护士长肩负着提高护理质量的重任。制订护理总长结合质查组的管理模式,合理有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规范护理工作,促进整体护理的实施,能有效缓解紧张工作对护理质量的影响,降低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压力,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4]。在护理总长管理模式下,护理总长能从低技术性基础护理操作中脱离出来,用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真实想法,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利于不断改进护理工作,让患者更加认可临床护理工作[5]。另外,护理总长每日花费短时间(约10分钟)对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并在周五晨会后进行讲评、总结,让护理人员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能增强护理人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质查组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到每位护理人员的能级,确保每一位质查小组成员都具备良好的工作技能和沟通能力,能促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工作能力,以高度的责任心实施各项护理工作。
3.2护理总长结合质查组的管理模式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转变,患者满意度也备受关注,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护士单纯遵从医嘱来服务患者已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6]。经研究发现,护理总长结合质查组管理模式,可充分发挥个人护理才能和管理潜能,有利于提高护理管理整体质量,并培养具有管理才能的护理骨干[7]。质查组成员遵照具体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管理,能使管理过程趋向标准化、制度化。两种管理模式相结合促进了护理流程正规有序化、知识管理科学化、沟通交流双向化,能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积极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环节中,保障了护理安全,防止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8]。综上所述,护理总长结合质查组的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霍瑞君.分层级护理管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06):125-126.
[2]赵红.人性化护理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318-319.
[3]吴素英.创新护理管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J].健康必读,2018,3(03):291-292.
[4]张鸿,王楠,潘丛侠.《护士伦理准则》视角下对分级护理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11):1404-1406,1414.
[5]唐蓉.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外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08):188-189.
[6]李佳玲,史生华.护理组长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07):40-42.
[7]董文娟,魏晓英,陶颖,等.探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0(08):262-263.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护理;人才培养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数的7%,认定为该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69% , 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 ,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 , 10年间65岁以上人口上升了2.18个百分点。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分别用了:法国115年、德国82年、美国70年、日本52年,而中国只用了短短的25年。
中国老龄化社会出现这种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我国人口总数是世界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老年人口绝对数是世界之最。第二,我国从1968年在部分省市试行计划生育, 1973年开始在全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1950 年代初到1960年代和1970 年代末出生的人, 到了他们的生育年龄都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只能要一个孩子,形成了我国家庭的“421”结构, 即4个老人, 2个年轻人, 一个小孩,计划生育政策人为地加大了老年人口的占比。第三,平均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国人目前的平均寿命为73岁,比20年前提高了5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城乡居民预期寿命在不断增加,2010年《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80岁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899万,并以每年100余万的速度递增,2015年将超过2600万,2050年将超过1亿。近30年间的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生育率一直呈下降趋势,0至14岁少年人口占比分别是:1990年27.69% ; 2000 年22.89% ; 2010 年16.60%,近30年就下降11.09个百分点。
一、云南老龄化社会现状
云南省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 全省普查登记总人口为4596.6万人, 60岁以上人口508.7万人,占总人口的11.07%, 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50.6万人,占总人口的7.63%, 这标志着云南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我省老年人分布的特点是“两头多”:广大山区农村留守老人多; 省会城市、地州城市休闲养老老年人多。
以昆明市为例,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 昆明市户籍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比例已高达20.6%。
昆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算不上大城市,城区土地面积仅98平方公里, 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全省地州县市的各族群众,目前,整个昆明市常住人口总数已达841万, 之所以会这样, 就是因为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凡到过昆明的人都会被这里的气候所吸引,来此创业、定居, 加之中华民族素有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 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人们都愿意把自己的父母接到这里来安享晚年。
按昆明市2010—2015 城市发展规划,到2015年昆明市城区将扩展到1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将突破1000 万, 届时,昆明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缺口
卫生部规定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为1∶2,《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我国执业医师数为190.5万,而注册护士数量仅为185.4 万,医护比仅为1∶0.97。要达到1∶2的理想医护比,注册护士缺口还差190万人,而针对老年护理人员尚无明确规定。截至2010年底,中国1.78亿老年人中,失能老人达1085万人,半失能老人有2523万人,他们需要各种照料服务。但在老年护理领域,专业护理人员十分缺乏,目前,全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护理人员仅有10余万人,而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潜在需求在1200万人左右。今后五到十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 养老护理和老年医疗护理的需求将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据2011 年云南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全省注册护士7.2万人,从事医疗护理和养老护理的护工仅5万余人,三分之一的护理人员未经过有效的正规培训,护工基本上是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极不稳定。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500余万人, 按国际上通行的护理标准:,1名护士护理2个失能老人或4个半失能老人或8个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人,而我们的护士平均要应对各种情况的老年人15个。最保守的测算, 我省医疗护理、养老护理仍有30万的人员缺口。
三、从业人员现状
1.医院老年病人护理
病房护理在40年以前都是由医院的护士完成的,诸如扶病人起身下床、如厕、清洗褥疮、洗脸、打针吃药、病情监护等,那时也没有陪护,行动不便不能自理的病人只能由家属白天来医院看护,且不允许长时间留在病房。而如今的护士只负责遵医嘱监护病情、按时送药,打针、输液、定时查房,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处理急重症状、填写值班病情记录等病人的护理工作都由护工来完成。
客观地讲,责任心强的护工确实对病人起到了24小时的看护作用,但对病人的护理方面就不容乐观了。笔者在陪护家人时就深有体会,一间16平米的病房住两个病人,两个护工24小时守在病人身边,白天护工们把自己的折叠床收起来放在病房一角,晚上再打开和病人住在一个病房,拥挤不堪、空气混浊,省级大医院干部病房尚且如此,别的医院就更不用说了。
绝大多数护工都是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经过短期培训,但护理的内容和水平可想而知,大量的护工与病人、家属的纠纷及“黑护工”事件见诸媒体,引起了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初,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公布了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等多项举措,要求医院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还病房一个整洁卫生安静的康复环境。随后,卫生部又在全国三甲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这些措施试行一段时间以后效果并不理想,最大的问题是护士人员不够,医院不可能为每个病房甚至每个病人配备一名护士,那样医院成本太高。
笔者认为短时间内要想完全取代护工不太现实,但随着护理行业的规范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工资收入的增加,追求高质量的、规范的、有利于病人康复的护理必然成为人们的首选,时下的护工必将退出护理行业。
2.疗养院、养老院护理
我省公办的大型疗养院、养老院是相对正规的养老机构,有医生、护士和临时外聘的护工,环境和设施条件也好。一半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单位定期安排来疗养的职工,这不像医院病房护理要面对各种重症病人,在这里治疗的一些慢性疾病老年患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护理,但收费也高,一般的退休职工很难接受。
民办敬老院、养老院里的护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外聘护工来完成的,月薪在1000至1500元,比医院护工的收入低了近一半。由于场地、房租、设施、员工工资等都要靠入住老人的收费来支付,加上前期投入的资金,经费紧张已经成为民办养老机构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3.居家养老护理
随着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传统的“养儿防老”功能不断弱化,大多数老年人都很难得到子女的照顾和陪护。造成很多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只能选择请护工到家里来照顾,其结果是有亲戚朋友介绍的类似保姆性质的;有下岗失业人员;有劳务公司的钟点工;有护理中介公司推荐的护工,什么情况的都有。可以说,居家养老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护理水平是最需要提高和规范的。
4.社区养老护理
社区养老护理我省还在试点阶段,目前,昆明市已在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试点,让老年护理专业人员走进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家庭,或让老年人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接受日托照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最大好处就是它能够方便快捷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且收费不高(它不像医院、养老院投入大),试点以来,深受广大老年朋友的欢迎。“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将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云南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指出,“大力发展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到2015年“争取在各州(市)、县(市)城市中建成一个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万张,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到7万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 4万张;城市和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床位数达到3. 6万张”。
5.老年护理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专业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欠缺,综合素质偏低,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2)一些世俗偏见看不起护理工作,认为是苦力,没面子。护理工作收入低,待遇差,护工要有活干才有收入,也没有其他保险(如五保一险)。(3)国内民众对老年护理服务工作评价标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笔者在病房陪护中就发现,很多病人特别依赖护工,本来可以下床入厕的,却被护工安排在床上解决,在病房还可以走动的,出去却让护工用轮椅推着“散步”。表面上看护工很尽职,殊不知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做法,很多老年病人和家属都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都让护工代劳作为评判一个护工是否尽职尽责护理好坏的标准。而在日本却恰恰相反,日本介护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帮助病人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战胜病魔的自信心和自身行动能力的恢复锻炼,对病人一个小小的自理行为都大加鼓励,从不盲目包揽一切。(4)缺乏统一的老年护理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如: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护理能力、服务态度、护理结果反馈的长期考评,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
四、护工与护士和介护
1.护工
护工是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 医疗护理、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短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增长,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需求多样化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没有权威的法定解释, 多数学者把它界定为: 代替病人家属做好病人的生活照料和陪护; 配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做好病情监护、观察; 帮助生活失能的病人、老年人完成日常生活行为的社会陪护人员。
2.护士
护士最早出现于19 世纪,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199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 2008年颁布《护士条例》(我国目前还没有护士法),条例所称的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条例中还规定,“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 通过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护士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护士工作。
3.介护
介护一词1963 年在日本出现,按照日本《社会福利及介护士法》的定义是:“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 帮助因身体或精神上的障碍而难以正常起居者入浴、排泄、进食等, 并对其他照顾人员和被照顾者进行相关指导工作的专业人员。”在日本,所有的介护士都要经过二至三年的看护科学习, 毕业以后通过全国统一的介护士资格考试, 取得介护士资格证书以后才能从事介护士工作。
4.护工与护士和介护的本质区别
护工与护士和介护的最大区别在于:护士和介护都必须经过系统的医学基础理论、护理学基础理论、护理技能学习和临床实习, 并通过严格的国家统一考试,取得从业资格证书以后才能从事护理工作。而目前护工的培训学习仅限于医学常识、护理基础知识、护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培训时间短,培训结束,发给上岗证即可从业。由此可见, 护工与护士和介护由于所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护理有着质的区别。
五、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展望
1.老年护理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出现于美国
1960年代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我国在1990年代以后老年护理学才作为一门课程在华西医科大护理专业开设,2000年《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正式出版。和全国一样,我省医科大专院校,省、市卫生学校至今还没有老年护理专业。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医疗护理、老年养老护理等方面暴露出来的诸多矛盾,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尽快培养一代专门从事老年护理及老年综合服务的专业人才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十年前就有学者提出积极建设和申办老年护理专业,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没有迈出这一步。
2.《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指出
“到2015 年,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贯彻‘基层普及、高层突破’的战略,即在全国中等、高等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增设老年护理的硕士、博士授予,培养我国的老年护理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云南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现状,在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方面,亦可实行中高衔接、高本衔接的战略思路。先试行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为一体,不间断地修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让老年护理专业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先行先试,现在就开始谋划,积极建设和申办中高衔接的老年护理专业。
3.拟设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老年护理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见表)
我国目前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老年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立法、保险、政策支持、教育培养和社会舆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早日出台《护士法》明确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定位、工作规范、权力义务等;建立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保险金采取由国家承担一部分、单位承担一部分、接受护理的个人负责一部分的办法;加大政府在老年护理事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尽快设立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一代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逐步实现让具有中专、大专甚至本科以上老年护理专业学历的专业人才来从事老年护理和老年服务工作,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整体提高我省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刘帆,马云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分析:
以长春市的调查为例[J].人口学刊,2012(6) : 34-39.
[2]尹尚菁,杜鹏.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现状及趋势研究[J].人口学刊,2012(2) : 49-56.
[3]俞卫,刘柏惠. 我国老年照料服务体系构建及需求量预测:以上海为例[J].人口学刊,2012 (4) :3-8.
[4]李松. 居民养老的远景谋划[ J ]. 瞭望, 2012 (3) : 14-15.
[5]李婧,董茂江,邱桂红,周开文. 浅谈健康老龄化与老年护理专业建设[J].吉林医学,2012(4):883-884 .
[6]李婧.关于老年护理专业能力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J ]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96-97.
[7]金其林,王颍丽.日本老年人介护模式及其理念的借鉴与思考[J].上海医药,2012(2): 23-24.
[8]赵禾欣.日本老年综合福利设施中的介护服务[J].中华护理杂志,2007 (1) : 89-90.
1 实施方法
1.1 护理标识的设计。
1.1.1 设计要求。护理部设计的护理标识对颜色、形状、字样及其挂放位置精心选择,要求规范、统一、简洁、醒目、美观,图文并茂,能对护理人员起警示提醒作用,同时病人和家属看到标识后有一种温馨、安全的感觉,自觉遵守,体现人性化管理,达到整体安全的目的。考虑到我院经常有外国朋友就诊、参观,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在院实习,部分标识采用英汉双语的形式。为了实现有些基础的、必要的标识能被广大患者普片识别,护理部专门组织人员进行调研,让老人、儿童、农村文化程度低甚至不识字的患者、外省来宁的患者等不同的人群来识别标识,根据反馈的意见不断改进,最终确定标识的设计样版,充分体现了医院护理服务的人性化,从而达到实现护理工作安全的管理目标。
1.1.2 设计方法。警示标志一般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其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危险因素的注意,预防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护理标识的制作材料和用途不同分为警示标牌、警示标签、警示语和警示铃四种。警示标牌:采用有机板,大小视需要而定,图文声并茂,部分标识英汉双语,可钉在墙上,固定在治疗车上,插在床头牌,粘贴或悬挂在某物体上,立体式放置在醒目的地方。警示标签:采用一次性粘胶,根据需要制作各种不同的标签。警示标语:在电脑的程序上设计警示语,如药物配伍禁忌、药物过敏等情况将有警示语言显现,并有语音提示,如请注意,3床某某青霉素过敏。警示铃:摆放在护理治疗台上,如做青霉素试验,可将警示铃定在20分钟后,到看皮试结果时铃声自动响起,直至护士亲自关掉铃声,护士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其他的护理工作中,不需要担心自己会忘记看结果。我院的护理标识主要根据我国目前使用的安全色而制定的,保持与生活习惯的一致,主要有四种:①红色,表示禁止、停止,也代表防火;②蓝色,表示指令或必须遵守的规定;③黄色,表示警告、注意;④绿色,表示安全状态、提示或通行[3]。
1.2 护理标识的种类。
1.2.1 护理操作安全警示标识。①危重病人身上保留多种导管如气管插管、吸氧管、鼻饲管等各种管道极易混淆,可贴一次性不粘胶标签,用不同的颜色,中间用黑体字标明留置日期及管道名称以示区别,防止护士在操作时认错管道而发生护理差错。②三查七对提醒标识:药物配置室墙上贴“您三查七对了吗?”,治疗车、发药车上放置“您三查七对了吗?”的标牌;治疗盘的边沿上贴“三查七对噢!”,抽血架边上贴“核对核对再核对!”,以此来保证护士在进行护理服务时确实做到三查七对,以及等等很多情况均可使用安全警示标识。
1.2.2 告知标识。①患者一入院就会收到印有责任护士、主管医生、病房护士长、科主任姓名和电话号码的温馨关爱卡片,病室门口也有医生护士的姓名、照片标牌;②护士单独一人值班,到病房巡视,护士站可放提示标牌“护士在病房巡视,请您稍候”以及等等很多情况均可使用告知标识。
1.2.3 护理人员标识。①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的护士帽上分别有三道、二道、一道蓝色杠以示区别。②120急救护士戴有“120”的袖章,导医护士戴“导医”袖章,全院所有工作人员都佩戴胸牌上岗,胸牌印有照片、姓名、工号、职称,以便患者识别。
1.2.4 患者标识。①腕带:对于昏迷、有精神病的患者、老年痴呆的患者、不能言语的聋哑患者等,护士在进行操作时需要准确地识别患者的身份,此类不能配合核对的情况,经过管床护士的评估和责任组长的复核后,在患者的左侧手腕处配戴腕带,腕带标明床号、姓名、血型、性别、年龄、诊断等信息,需要双人核对后才可给患者佩戴,并且注意松紧适宜,以能伸进1手指为宜。②普通患者穿白底蓝条加黄色细条的病员服,手术患者穿白底粗蓝条的病员服。
1.2.5 床头标识。①每位患者的床头都放置床头卡,标有床号、姓名、年龄、诊断、过敏史、饮食,通过折叠床头卡左上角红色和右上角绿色以表示二级和一级护理。②防跌扑、防坠床、防走失等标识。③禁食标识:用于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术后等情况,以提醒患者和护理人员。
1.2.6 消毒隔离标识。①无菌物品放置区与其他物品放置区贴有明确标识。②每个拖把贴有不同颜色的胶带标识,治疗室、处置间、病房走廊、卫生间等不同区域,颜色不同,不能混用。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统一的警示标志:医疗垃圾袋的颜色统一为黄色;血液隔离、呼吸道隔离等按规定颜色标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限制区、半限制区按相关规定标识清楚等。
1.2.7 药物标识。①化疗药物的识别标识,在腐蚀性或刺激性化疗药物的输液瓶口或静脉推注的注射器上贴上梅红色的标识,用标记笔写上床号、姓名、药名,提醒护士合理选择穿刺的血管,严格按化疗药物的规范操作,醒目的标志使护士在巡视病房时一目了然,重点观察,便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②药物过敏标识是避免使用过敏药物的关键。等等很多情况下均要使用药物标识。
2 警示标识使用方法
2.1 病区护理单元在患者入院后,由该患者的管床护士填写护理病历,对患者进行各项风险的评估,再由当班的责任组长把关复核,最后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并采取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确保护理目标的实现。
2.2 病区护理单元对高风险患者进行每班床头交接班,并将当班情况准确、如实地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定时对患者进行评估,患者有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并根据病情撤换或更正警示标识,等等很多情况下都要使用警示标识。
3 效果评价
随着不断完善标识的设计和使用,全院在规范、系统、科学地使用护理标识后,护理缺陷、差错、事故发生率比使用标识前下降了90%,病人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100%杜绝了患者坠床、跌倒、导管滑脱、走失等一系列标识所含有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强,规范使用护理标识已成为每位护士的自觉行为。全院统一护理标识,避免了临床科室在标识的设计和使用上的随意性,达到系统化、规范化以及必要的可追溯性目的。
4 体会
4.1 规范、醒目的护理标识对护理人员起提醒警示作用,对降低护理风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设置标识有助于提高护士工作警惕性,从而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
4.2 护理标识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和谐的护患关系。实施护理警示标识和告知制度,对护患双方都起到警示提醒作用。
4.3 当发生护患纠纷时,警示标识可提供有效的证据[4]。如在潮湿的地面放置“地面湿滑,小心滑倒”的标识,既可防止患者因地面潮湿而跌倒,也可避免因此而发生的纠纷。
4.4 维持医院秩序,减少护士工作量护士有帮助病人熟悉病房环境的责任,但临床工作负荷过重,不能保证每位病人清楚的了解,而详细易懂的环境图标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病人尽快了解环境。
4.5 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确保医疗废弃物处理规范、安全[5]。护士是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在切断院内感染途径的工作中责任重大,做好环境隔离标识和医疗垃圾分类标识的同时,六部洗手的警示标识,是切断医院感染途径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孙元美.护理警示标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9C):215822159
[2] 蔡学联,陈爱初.浅谈护理标识在防止护理缺陷中的意义[J].上海护理,2003,3(1):414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依法执业、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患者的满意就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为服务宗旨。以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护理质量管理,把我院护理队伍建设成一支服务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深受患者欢迎的护理团队。
二、工作目标
1、工作质量指标:
①器械消毒合格率100%
②抢救器械完好率100%
③基础护理合格率≥90%
④整体护理开展≥90%
⑤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
⑥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5%
⑦年褥疮发生数≤1%
⑧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
⑨护理事故0
⑩卫生管理:病室走廊干净、整洁,玻璃明亮,厕所无异味。
2、护理服务:
①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95%
②被服管理:实行护理员专人管理,被服干净无破损,及时更换。
③取药管理:护理人员集中取药。
3、床护比达到1:0.4(按床位的实际使用数计算)
4、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100%
5、护理人员具备大专以上学历≥35%
三、工作任务
1、把改善服务态度、提倡主动微笑服务做为护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抓紧抓好。
随着条件的改善,各项护理措施都要跟上,特别是护理服务方面: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主动服务为满意服务,满意服务为感动服务,20xx年力争实现护理服务零投诉。
提倡普通话。各护理单元首先在晨会交接班中运用普通话交接;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要尽量运用普通话。
2、继续抓好护理工作质量与持续改进,把好环节质量关,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把细节管理作为20xx年护理质量管理重点内容之一,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技术操作规程,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杜绝护理事故发生,把护理差错降低到最低程度。
①严格执行护士长巡查制度,每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②科内每月组织业务学习、护理查房、质量考评一次,对存在问题,召开质量分析会,查找原因,及时解决。
③护理部每周召开护士长例会,每季度组织护士长、质控员,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一次考评,并召开质量分析会,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护理质量不断得到持续改进。
④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护士长进行一次业务查房,与护士长、护士共同进行病历讨论,以提高专病护理知识。
⑤每季度对各科的各种资料进行检查。
⑥每季度对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口腔、胃镜室等重点科室进行一次质量考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 护理质量缺陷概念
护理质量缺陷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一切不符合护理质量标准的现象和结果。护理缺陷属于医疗缺陷的范畴,护理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在医疗体制、管理体系、服务质量和技术操作方面存在缺陷和不完善因素,导致医疗损害和误解。护理质量缺陷包括病人不满意、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3种。班时注意性格搭配,成熟稳重和活泼好动的搭配,使得性格互补,利于工作开展。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邀请高年资药师及护师授课,讲解本专业新知识。组织技术观摩交流学习,举行各种知识竞赛及联谊活动,增加药、护之间沟通。我院PIVAS成功运行与高素质的药学及护理人员是分不开的。
2 护理因素
2.1 主观因素 ①护士方面:包括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意识较差,违反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据文献报告,在护理纠纷事件中,因没有认真落实“三查七对”,导致输错液、发错药,使治疗延误者占43 ,如果能把“三查七对”真正落到实处,可以避免5O 的护理差错、事故、纠纷的发生;另外护士技术水平低下、经验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等也是造成缺陷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护理缺陷发生率与发生缺陷人员的护龄和职称密切相关,护龄和职称越低,缺陷发生率越高 。护理管理者统筹能力及管理能力欠缺也是导致护理质量缺陷重要的主观因素,如排班制度不合理,护士超负荷工作,必然在工作质量及态度上影响护理质量。② 病人方面:包括病人对护理的期望值增高以及维权意识增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需求越来越高,护患关系缺乏有效的沟通、理解或谅解不够,与客观现实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不满情绪、冲突,从而出现护患关系紧张的局面。
2.2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医院规章制度不健全致护士无章可循,另外护理服务的基础条件也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护理基本设施、病室布局、医疗设备的使用、检修及维护。
3 加强护理质量缺陷的管理
对护理质量缺陷的概念、相关因素等知识了解后,通过临床实践对护理管理的深入体会及文献的阅读,现以“护理质量管理基本任务”为框架总结出临床实践中加强护理质量缺陷管理的方法。
3.1 进行质量教育 质量教育是质量管理1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对象是全体护士。护理工作核心制度是质量教育的基础素材,如查对制度、护理缺陷报告制度、病人告知制度等,全体护士应认真学习,尤其是新人职护士,并且管理者要随时检查学习效果。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业务知识、法律知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护患沟通能力、护士礼仪等。护士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可运用激励的方法,如评出“服务之星”“微笑之星”,并鼓励其他护士以优秀的护士为榜样,学习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护士还要学会在工作运用评判性思维,在做每一项工作时,不但要知道“what”“how”,还要知道“ why”,不能盲目地执行医嘱,故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基础才能进行评判性的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护理缺陷,也能提高服务质量 。
3.2 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先进的护理质量控制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管理过程.由于质量控制体系由医院、科室、班组、个人4级组成,故控制模式也分为以下2种。① 自控:是培养护士“慎独”精神的重要手段,自控应全员参与,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质量负责。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同时自控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每个护理班组在配合好工作的同时要保证服务质量的达标。② 科控:科控的主体是科护士长,护士长是护理质量控制的核心人员,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及医院的声誉,影响病人的康复,所以护士长要做好整个质量控制的统筹工作。
(武汉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14)【摘要】中医护理管理模式的探讨刚刚起步,而中医院放射科的护理管理尚在探讨中,笔者从中医院放射科背景特点,护理管理实施条件、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期冀抛砖引玉,让更多同仁关注、重视中医院放射科的护理工作,共同探索出一套最优的护理管理模式。【关键词】中医;放射科;护理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60-01
护理管理是医疗机构为了实现管理目标,采取一定的方法,协调和控制护理人员完成预定护理目标的一种活动过程[1]。中医护理学作为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独立学科,其护理内容和护理管理模式体系正逐步发展、趋向规范,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特点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2],目前在中医院临床科室都有较好的应用和发展,而且我们相信它还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然而,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放射科的护理不受重视,放射科护理工作发展缓慢,难以适应目前患者健康意识、维权意识普遍增强,放射科纠纷逐渐增加的现状,故而笔者在此结合本院放射科护理管理模式及自身体会,讨论如下:1.背景特点:1.1.中医院放射科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1)放射科在院感中的特殊性:放射科是医院重要的检查科室之一,患者量大、病员密集,加上患者家属及其陪护等人员,导致候诊室人员密集,而患者中有不少在院病人,其机体抵抗力较差,患者家属中也多有老、幼人员,这些特殊的人员构成,形成了院感中的易感人群。另外,就诊患者病种复杂,其中不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患者及手术前后患者,其咳唾涎沫、呕吐物等多含有微生物;加上放射科因放辐射需要,房间多无窗或小排窗,空气流通不畅,导致病源微生物局部密度较一般环境多,传播源和传播途径存在。故而,放射科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之间交叉感染的机会极高。(2)放射科在医患纠纷中的特殊性:随着中西医结合的逐步发展融合,西医辅助检查在中医临床诊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西医辅助检查指导中医用药,运用循证医学思想选取或中医或西医的最优医疗方案是现代趋势。然而不少中医院患者依旧认为中医应该坚守传统一成不变,诊断上应仅靠“望、闻、问、切”,而不应选用现代辅助检查手段。在这种思路影响下,如果在费用、医护人员态度、医护告知义务未完全履行、患者隐私权未良好保证等方面再有令患者不满意的地方,则患者很容易心生愤懑,口出怨言,继而发生医患纠纷。1.2.放射科护理管理工作范畴:中医院放射科护理管理工作的范畴,包括病区管理、中医氛围构建;病区环境消毒、感染监控;窗口服务、健康宣教辅助检查在中医中的作用等;在CT、DR、普放、患者的接待、登记、胶片发放;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急救物品、药品、器材、物资管理,检查中“急危重”患者检查与抢救、对比剂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急救处理,以及检查后的护理工作;护理教学科研,中医基础理论的培训学习,西医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等。1.3 放射科护理工作特点:中医院放射科护理工作模式、知识点、考核标准等与临床其他科护理工作均有不同之处;其特点为患者多、流动性大;大型设备多、检查项目多、检查项目存在风险;护理工作涉及各种疾病,面广、量大;各个检查室分散、不集中;护士工作独立性强,一些中医护理操作需要护士独立完成。2.实施条件:2.1.放射科护士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有人根据西医院放射科工作性质、特点和内容确定护理人员塑造标准[3]:比临床护士要求更高,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还要不断学习影像学、解剖学、设备原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而中医院放射科护士还要在此基础上,学习巩固中医基础知识,熟悉中医辨证的方法和一些诸如“鼓胀”、“积聚”、“瘕”等特殊的与专业业务相关的中医疾病;能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真正做到“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模式相结合,在学习西医各种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掌握其基本原理与配合方法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简单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同时中医院放射科护士还要具备良好的耐性、沟通技巧、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2.2.放射科护理质量控制:要建立健全科室护理管理制度,结合放射科特点及中医护理特点,实施统一、规范专业化管理,首先要制订完善的职责、岗位负责制度,并做到制度管人,如按照手术窒管理模式管理介入室(正在畴备),按照急救室管理模式应对CT、DR、普放的急诊、危重患者的检查,按照中医特色治疗室管理模式应对中医治疗暂时无法间断的检查或者急查患者等。其次,科室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按照放射科考核标准及工作流程每天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考核考查各检查室操作流程、过敏反应抢救流程、急救药品及器材管理,中医操作技巧手法与禁忌等,强化质量意识,促使人人参与质量控制,并定期总结归纳,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3.模式实施3.1. 突出中医放射科护理特色:(1). 构建中医氛围:中医院放射科虽然是与西医关联紧密的辅助检查科室,但其中医特色不能忽略。可以在全院中医特色宣传栏的环境背景下,可以在放射科门前、走廊、候诊室等位置悬挂中医中药对某些检查的不良反应的处置与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以将西医辅助检查与中医临床诊断做一个简单总结,并且悬挂于醒目处,以便使患者了解辅助检查的必要性。(2).突出中医知识与操作的作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护理工作作为现代诊疗模式下临床治疗的延续和拓展,在传统中医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具体到放射科而言,有些患者对中医的诊断和辨证不甚理解,有些医生由于接诊病人多也没有时间和患者详细讲解,患者经常带着疑问询问中医院医护人员,因此,中医院放射科护士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辨病辨证功底,以便阐述、解释患者检查单上的一些描述和诊断,澄清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比如中医病名“鼓胀”多指西医之肝硬化,有时候也指“肝癌”,有些肝癌疑似患者会经常将“鼓胀”仅仅等同于肝硬化,而质疑、质问该医生要求CT检查的必要性。另外,部分的中医操作在放射科护理工作中实用、方便,比如指压耳穴咽区,可以抑制咽喉反射,缓解呕吐症状,按压或针刺合谷、血海等可以缓解妇科疼痛,了解掌握这些基本而有效的操作,能提高中医特色,缓解患者候诊、检查时的痛苦。3.2.重视院内感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首先要提高放射科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其次要保持科室清洁卫生,对患者呕吐物及杂物等及时清扫,对床单、检查床及其他物体表面按时清洁消毒,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立即擦洗消毒,减少空气污染,尽可能经常通风换气;再次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对流感、结核患者鼓励戴口罩,进检查室穿一次性鞋套;最后鼓励患者预约检查,合理安排患者检查时间,减少候诊患者数量,鼓励病情轻的患者尽量少带培护及家属。
3.3. 重视“三查七对”,降低医患纠纷:“三查”:预约登记时查、检查前查、发报告时查;“七对”:对姓名,对年龄,对性别,对临床症状、体征与申请检查部位是否相符,对计算机登记日期编号、对费用、申请医生及申请科室等,对申请检查部位的方法(常规还是特殊检查)。要求护士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在接待患者、登记、检查前准备、健康宣教、检查中配合、检查后观察、胶片报告发放等环节中要谨慎、周密,将高风险因素降低,避免部分临床医疗差错的发生,避免因工作混乱导致的医患和护患纠纷。3.4.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医疗事故:首先做好相关检查前的准备,完善急救药品、器材的“四定”,完善相关抢救流程。其次履行告知义务,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的要获得病人签字;再次要培养抢救、安全意识及应变能力,强化护士安全、抢救意识,制定过敏反应抢救预案,每月定期进行过敏反应抢救演练,每天进行过敏反应报告,严密观察应用对比剂患者及急诊、危重患者,一有异常立即处理汇报,防止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4.结果:我科自实施有效的护理及相关管理以来,充分发挥中医院中医氛围浓厚及中医操作技术雄厚的优势服务患者,打造了中医特色的患者满意服务窗口;完善了放射科的管理体系,真正在放射科做到了医护分家,使业务上更加专业化,管理上更加科学化;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几率,减少了医患纠纷及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使放射科的护理工作能更加顺利有效开展。5.讨论:中医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在传统“三分治七分调”的基础上,将“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模式结合起来,是中医护理学的一大热门。然而,在放射科的工作中,如何能将中医特色在这个与临床科室有差异的区域中发挥发展,如何能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使中医护理在中医院放射科更好的发挥优势,目前来看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尝试,笔者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同仁的关注和重视,一起发现问题,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努力,争取早日摸索出一套更优化的放射科护理管理模式,为能发挥中医传统优势的放射科护理的新业务、新技术,中医护理教学、科研的开展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曹荣桂,林菊英.医学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5―126.[2]段秀卿,张端香,安玉兰. 浅谈中医护理管理模式的实践体会[J]. 护理研究. 2011,25(8):2238.[3]边巍,张旭,张嫒,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8,37(16):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