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5: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名师申报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治学箴言 一丝不苟,严格严谨。
教学主张 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成就每一个孩子,为他们铺就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
教学风格 多法并举,因材施教。
教学成果
20xx年,被评为学校“师德标兵教学质量先进个人”、“模范教师”。
20xx年,被评为学校“教学标兵”。
20xx年,获得学校“优质课一等奖”。
20xx年,被评为学校“模范教师”、“质量先进个人”。
20xx年,获学校“优质课三等奖”、“优秀教师”。
20xx年,获学校“质量先进个人”、“优秀教师”。
说起来**老师十年来的教学生涯,在**地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朱老师的数学课那是顶呱呱”,学生们是这样的评价她。**同志于20xx年毕业于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商洛分校数学系,工作以来,她注重个人修养,十年如一日,以平平常常的心态去对待每一天,用平静的心情去做每一件事,不断探索数学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
面对同行教师抱怨数学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她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她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她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构建合理、科学的课堂结构,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在探索中,她发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源泉,于是她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开拓新的教学思路,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摸索出了一套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数学五步教学法,即“定标-预设-质疑-解惑-拓展”。
在教学中,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她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每一个孩子铺就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为目标,在工作中她大胆的做出了“培优补差”这一设想,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她的具体做法是:利用课堂内外,对数学学科中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用较高的要求、有一定难度的试题,让他们在数学领域出类拔萃;对数学学困生进行课外补差,从基础抓起,让他们逐步赶上。通过这一方法,使优秀生、学困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于是“培优补差”一度曾在**中学得到了普遍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巧设“点将台”,引得活水来。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工作中,她利用课余时间,巧设“点将台”。每周在班级内对大家较为困惑而又重点的问题,点名让数学优秀生来亲自解决,通过学生的讲解,更易于让学困生接受。“点将台”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辅导学生,为优秀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为学困生找到了一个补偿的机会,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各有所得。这种好的做法在全校很快得到推广,如今茶余饭后,校园的角角落落,各年级、各学科的“点将台”前,“小将”们侃侃而谈,听众们侧耳聆听,各具神态,已成为校园的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了加强学生数学积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克服课堂上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的现象,她坚持开展课外“每日一练”活动。让优秀生除了课内学习外,有展示和发展的空间,使学困生有固本和强化练习的机会,从而使一批批数学爱好者成绩脱颖而出。
她不断加强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数学学习用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比如让学生自己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测算竹竿长度与影长的比例,测算树木的高度等,不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与生活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同志非常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穿着朴素大方,生活勤俭,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她不仅会教书,更关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她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中,她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后来,作为团委书记的她,更是对学生关怀有加,经常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使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不少学生常与她交往,有困难、有心里话主动找她商谈。凡是接受过她教育的学生都会这样说:“群众有困难找民警,学生有困难找荣荣”,这在**中学已传为佳话。
**同志在学生心目中是良师益友,在同志和领导的眼中,她又是一名出色的好同志。她家住**县城,却扎根**山区一干就是十余年,无怨无悔。离家100余华里,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她从没有因环境因素而迟到、早退过一次。她常年以校为家,忘我工作,自己的孩子上幼儿园无人照顾,只好托付给了年迈的父母。作为女儿为工作不能尽孝,还给老人留下了负担,她心里实在不忍,但她对事业的一片赤诚得到了老人的理解与支持,让她放手大胆地去工作。
由于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而她在**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上,用艰苦的努力、辛勤的汗水培育出了绚丽的花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所带班级学生数学成绩连年居全校乃至全县前列,先后有五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她用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成果,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与发展,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她一定会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再创辉煌。
愿这颗山区教坛新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申报个人:XX县XX镇中心学校刘XX
二、申报级别:省级
三、申报理由:
四、个人体育教学及体育训练情况
(一)、个人基本情况:
(二)、个人主要业绩
该同志从教以来,长期在教学一线任教,每年在600学时以上;30多年如一日,严于律己,严守师德,热爱教育事业,教学成绩 显着;注重教研,提升自己的体育教研能力,五年来精心撰写体育教案 20余册;担任学校体艺教研组长,指导 我校艺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主持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及学生田径训练工作,编写小学生田径训练及阳光体育运动资料10余万字,取得了全县体育教师公认的体育竞技成绩 ,他对学生进行现场体育训练的实际情况受到了省市县体育运动中心领导 的好评。
1、 勤奋学习 提升自身素质
2、努力工作 教学成果显着
3、积极研修 提升自己教研水平
近五年来他接受市县级教师培训及网络培训年均50学时以上,2012年以来,他积极参加市县教研室举办的课题研究,《有效推行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研究》已取得市级结题证书;《小学体育训练的策略研究》已取得县级结题证书。积极撰写论文 ,《怎样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获县级一等奖,《 阳光体育在农村小学推行的策略》、《小学体育训练的策略》获得县级二等奖。撰写博文达15万字以上,点击率达到了16000余次,受到博友的好评。
该同志对体育教学及体育竞技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态度,赢得了社会的给好评,我校借这次评选省级体育教学名师的契机,使他在今后的体育工作中有更高的追求目标,带动我校乃至我县体育工走向更高的台阶。
教学名师申报材料(三)
贾武,男,**年6月出生,1993年7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工作。
一、教育教学
1.高尚的师“德”。
这首先表现在安心于农村教育教学事业。从93年大学毕业至今,在农村基层一呆就达整整18个年头,许多人都纳闷,表示不理解:为什么不转行?为什么不往高处走?对此,贾武老师却说:“城市教育需要好教师,农村教育更需要好教师,只有农村教育上来了,整个社会教育才能上来。一个人对教育的贡献不在乎是在农村还是城市,而在乎这个人对教育的态度,陶行知先生从城市到农村创办教育,不一样对中国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我生于农村,是个农家孩子,理应为农村的教育教学出更多的力”。第二,表现在敬业爱岗,努力践行“身正为范”,关爱着每一个学生。该老师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与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他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模范履行师德规范,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凭自身的师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在教育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贾老师始终不渝的追求,绝不放弃是贾老师执着韧劲的生动体现,为此,在他所带的每一届学生中,常人眼中的所谓“差生”与他结下的师生情谊往往更深更厚,难怪不少毕业时没能考上理想高中的学生有这样的怨言:“如果任教的所有老师都能象贾老师那样热情、那份坚持,我不至于今天这一地步。”
2.高超的师“能”。
3.精巧的师“艺”。
一个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重要在于育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育具有适应时展的人才。贾老师懂得身为一名生物教师,注重发挥本学科的德育功能的独特意义,深刻领会“教育人”的份量。
在教学中,听过贾老师课的人,都会对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清晰的授课思路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期认真研究教材、精选教法使其久而久之形成的“讲得生动形象,练得落实到位”的教学风格,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与灵活多样、风格清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他的学生评价说,贾老师的课,通俗易懂,让人感觉可以顺着一条指引的红线,对知识透彻地理解,深刻地领会,听得轻松,记得牢固。
在教育中,贾老师善于协调、架桥,在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班干部与同学之间,在家长与孩子之间,许多棘手的难题因他的协调迎韧而解,许多尴尬的局面会因他的架桥而被打破。在对待学生中,贾老师坚信,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地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所以,他总是倾注耐心,尊重学生人格,进行换位思考,用自己的爱心换学生的真心,凭着足够的耐心与宽容,与学生一起迎接欢笑,一同承受苦恼,多沟通多理解。贾老师认为初中学生思想不稳定,更容易产生厌学、逃学的念头,所谓的“差生”,首要的不是补“学习”而是补“信心”,只有他们有了自信心,有了积极性,没有方法也可自找方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性格特点,注意把准学生的脉搏,细致的逐个的做思想工作,区别对待,有类而教的教学教育手段,没有教而无效的学生。**学年,他接手的八年级④班学生张萌,各科作业很少交,学习成绩一般,经过贾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本学期中期考试名列全级40名。
4.纯朴的师“风”。
“踏实、认真”是贾老师一贯的风格,“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是贾老师始终不渝坚持的理念,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贾老师以一位教师的高度责任感,以饱满的工作干劲,以务实的工作作风,以爱岗、敬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学生,虽然多年任教初中生物,书本知识对于他已是滚瓜烂熟,但从不也不会摆老资格,总担心自己的些许放松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前途,因此决不马虎,从不上无准备的课,20**年被评为平凉市骨干教师后,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深刻领会“骨干”的内涵,工作上更加主动深入,尽其所能,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效果。对于上级部门与学校所布置的任务,从不推却,总是设法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公开于各位同行,并随时接受本校及外校教师前来听课。
谦虚、和善是贾老师为人处世的准则,一方面严于律己,另一方面宽以待人,抱着一颗诚心、爱心,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能尊重他人,主动关心他人,努力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实现平等相处,愉快协作,为学校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二、班级管理
农村初中的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学生大部分是住宿生,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事无巨细,点点滴滴,班主任都得操心。贾老师一上班,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从清晨到深夜,他总是坚持比学生要起得早,比学生睡得晚,每天工作一般是十一个小时以上,繁重的工作虽然很累,但是他认识到:班主任,对家长,代表着学校,肩上扛着责任;对学生,代表着家长,双手履行义务;不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可以为教好学生付出一颗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出自己的奉献。
1.换位思考——让留守孩在爱中得到满足和教育
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孩”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 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子女缺乏亲情关爱, 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 走上极端。
这些孩子,用一句方言讲就是“很不逗人爱”的孩子,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师人员紧张,教学超级大班存在的情况下,这些孩子常常被遗忘在角落。对于这些孩子,贾武同志经常想到的是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所说的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 这种换位思考的情感体验使他对学生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并努力创设着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贾老师所教过的学生都知道,病了,他可以替他(她)们买药;没钱了,找他借;父母在外打工,他可以给他们一些家长的爱。20**届学生梁玉霞,父亲去世,家境十分贫寒。当严冬来临时,学生们早就穿上了轻松保暖的棉衣,可她进到教室却冻得脸色煞白。他仔细一看,她还没穿上棉袄。贾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中,便对她多了一份关爱,并将部分煤送给她做饭,同时,经常给她进行心理辅导,让她坚强的面对困难。学生沈毅飞,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去县城给其姐姐做饭,家里只有老奶奶看管,于是贪玩,成绩下滑严重,经过他的耐心教育和心理关怀,该同学的学习成绩在短期内赶上去了。
每学期初,贾老师都要对留守学生进行家访,并建立专门的家庭联系卡,然后汇总分析,对症下药,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从关爱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从关爱中得到满足和教育。他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适时地给予帮助和疏导。这些工作也得到了家长和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
2.科学管理——让学生在民主与竞争中得到教育
在班级管理上,贾老师积极协调师生间人际关系,做学生心目中的“知心朋友”和信得过的“人生向导”。他恪守科学的师道精神,坚持正确的学生观,引导学生通过民主管理班集体,增强班级管理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
在班级日常管理上,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经过学习,摸索,贾老师实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将情感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以及具有凝聚力的班队活动渗透在工作中,他设计了一些训练学生独立性、自立性心理品质的教育活动,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当一天家”,让学生学做生活的主人。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班级的组织纪律、各项活动都由学生自己管理和组织,主要起着服务和支持作用。尤其是“我爱我的班集体”主题观摩班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生踊跃参加,锻炼了个人的能力。20**届学生唐强军,个性很强,为了培养他的自主自立能力,贾老师推荐他当班长来管理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他不但把班级管理得好,而且自己进步很大,现在到初三年级仍担任班长。
在工作中,贾老师尤其注意培养班委会克服依赖老师的思想,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大胆工作,出问题老师负责。班委会工作起来很有魄力,管理班级井然有序,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当主人,班级处处事事有人管,整个班级形成了一种积极上进,比学赶帮的好风气,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3.强调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教书与育人并举,贾老师尤其注意在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精益求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经常组织以“公民道德”“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班会,寓教于乐,鼓励学生集体参与,共同接受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培育了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4.宽严相济——让后进生在和谐与激励得到教育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其中有部分学生表现差,学习成绩差,即所谓的“差生”。面对“差生,贾老师认为,作为人民教师,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会让我难过一辈了,一辈子都将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关爱“差生”,绝不放弃。因为他始终相信:“差生”是“有待提高的学生”,是“后进生”,是能够转化的。
20**届学生史双寿,父亲早亡,由继父供他上学,刚入校不久便私下拿班上同学的钱物,他知道后,没有在班上声张,私下让他归还钱物,进行思想教育,鼓励他认真学习,改变自我。从那以后,他还时时关注他,呵护他,教导他,很快,史双寿变了,变得和从前判若两人。这名有劣迹的“差生”终于变成一个品学优良的“优生”,从入校时全级285名上升到全级85名。事后,很多人问他用什么招术使这个问题孩子发生转变的,他说:“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宽严相济。”
5.重视心理辅导——让学生安心上学
经过几年的“质量工程”建设,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高等教育能够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层面和学校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目标出现偏差
“质量工程”项目的初衷是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然而一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使建设目标逐步出现了偏差,他们将教学质量提高的重点集中到了如何获得更多的和更高级别的“质量工程”项目,从而疏忽了学校自身在教学环节和人才培养要素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忽视了“质量工程”建设过程的意义,并对“质量工程”背后的教育精神挖掘不够。
2.重申报,轻建设
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一些学校非常重视对“质量工程”各项目的申请,认真组织材料,并聘请专家为其进行预评估和指导,但当项目申请下来之后就将其束之高阁,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建设和研究,从而导致了“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3.团队的合作和建设力度不够
在一些“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过程中,为增加“质量工程”项目通过评审的机率,一些高校将各有关方方面的专家和教师以及优秀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项目团队,但通过评审后,在项目建设中,这一项目团队就从整体分散成独立的个人,进行“单打独斗”,使之前为项目申报而组成的优秀的团队和资源未能发挥作用。以“精品课程”为例,一些学校在申报这些项目时,集合学校优秀教学资源组成团队,并将知名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列为团队的带头人或负责人,以增大其竞争力,但评审通过以后,在以后的项目建设时,并未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研究和建设,而是又独自分散开来,个人进行各自的研究。
4.申报材料不实
部分省市或高校,千方百计为了获得“质量工程”项目,在申报材料中进行了虚假的信息提交,这些信息参杂在真实信息里,令评审专家也难以分辨。由于评审专家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官员或高校的教授学者,对被评审学校的实际情况也很难做出很深入的了解。大部分信息只能通过被评审单位提交的文字材料或示范项目进行走马观花似的评估,难辨真假。
5.把获得的“质量工程”项目作为炫耀资本
在“质量工程”项目中,如“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建设”等项目的评选不仅是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质量工程”建设,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些项目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而一些教师甚至高校将获得的“质量工程”项目仅作为了一种长期的荣誉称号,或者变成本校炫耀的资本,并且认为一旦通过评审后,这种称号就可以一直使用,相关部门也从未对评审后的项目建设是否达标进行审核,从而难以体现“质量工程”项目更深层次的意义。
6.示范效应不明显
自“质量工程”实施以来,许多高校在教育质量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其建设的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社会认同方面,许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社会认可度也有待于提高,并且许多高校只是将“质量工程”项目作为一个单一的项目来建设,未将其与学校的发展和未来的建设联系在一起,也缺乏对项目建设成果的宣传,使整个社会对“质量工程”认知很少,导致“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在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和竞争优势方面未能发挥作用。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例,特色专业点建设是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色优势而建设的,许多高校获得“特色专业建设”之后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学校项目进行建设,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特色加强,形成品牌优势。
建议和方法
针对以上“质量工程”在申报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特提出一下几条建议:
1.加强对“质量工程”内涵的认识
“质量工程”建设是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它影响和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全局工作,其收益范围覆盖全国700多所本科高校,1000多万学生。其根本目的是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对“质量工程”项目进行申报和建设之前,应认真理解“质量工程”的内涵,即形成特色专业,培训优秀师资教学团队,推动研究性教学,完善教学体系,促进教学管理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只有了解了“质量工程”的内涵,才能确定项目建设的目标,防止目标的偏移。
2.提高“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法。高校在项目开展之前,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对项目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设立项目管理负责人,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对项目的实施和进展进行监督和管理;以防止“重立项,轻建设”、“重局部,轻整体”、“重个人,轻集体”的现象出现。
3.设立奖惩制度
通过设立相关的激励制度,学校对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或对项目建设具有较大贡献的个人或团体,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弄虚作假,以及违反相关条例的人员给予适度的批评和处罚。
4.完善项目质量评估机制
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组建专家小组,对项目的申请和建设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咨询,建立内部质量评估机制,对项目建设前各个步骤、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以及项目验收时的各项成果进行实时评估,以保证能快速准确地发现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同时加强项目小组的定期研讨工作,小组负责人要定期召开研讨会,将当前项目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内容。向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小组进行汇报,使专家小组能够及时了解项目的建设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避免“质量工程”项目在申报材料中有虚假和不实的信息,确实做到实事求是。
5.加大投入,扩大宣传
通过加强对“质量工程”项目的投入,保证“质量工程”各项目在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下,使项目建设圆满完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优质资源为学校、本地区甚至全国领域的共享。同时“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高校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时应注意其建设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加大对“质量工程”的宣传力度,加强社会对“质量工程”的了解,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契机,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逐步形成区域优势,打造出专业品牌,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长期从事教育改革项目建设并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在立项申报、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多个方面对教育改革子项目进行了监督与管理,虽较好地把握了学院教育改革项目建设全局,在项目总体推进和重点项目成果的提升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立项盲目、过程轻视、验收潦草、成果荒废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重“新颖”轻“解题”。在立项过程中,部分申报教师高度重视项目提法新颖,“高洋上”的名字吸引审批者眼球,并过分注重以项目表现本身教学工作业绩及未来教学理念,却忽略教育改革项目的本质是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教学方法、模式等的研究,攻克教学实践中的矛盾和不足,达到教育改革的目的。
2.重“管理”轻“指导”。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院高度重视子项目的管理,通过多次评审和不断督促等多种方式严格监督项目建设进度,把控项目研究质量,对项目研究建设的顺利实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院评审有余但指导不足,子项目各自为战但统筹不足,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在整体上取得重大突破。
3.重“获奖”轻“实效”。学院在教育改革项目总结验收的过程中,多数时候以、项目获奖作为成果考评的最主要手段,以获奖数量和大小作为衡量项目成果好坏的最主要标准,而忽略了教学改革项目的成效不仅在于通过项目研究和建设的推进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获得理论的提升,还应注重项目研究的实效。理论成果需要实践的检验,只有深入推荐项目研究,强化实践探索,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真正有助于提升教学方法且促进学生培养的教育改革项目才是真正的优秀项目。
4.重“结题”轻“推广”。教育改革项目以申报立项为开始,以结题验收为完结的管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改革项目难以起到真正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教育改革项目的管理必须顺利“申报立项—项目建设—结题验收”,只是教育改革项目的研究过程,“项目试点—问题反馈—推广实施”才是教育教育改革项目深化过程的意识,注重将这两个方面连贯实施的全过程管理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改革项目建设的作用。
二、强化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1.强化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的思考
学院要不断完善教育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模式,打破“断点式”、“终结式”项目管理的藩篱,牢牢树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导向,和“真研真改真落实”的原则标准,形成贯通项目立项、项目建设、成果验收和示范推广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体系;同时,注重明确学院在教育改革项目管理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角色,做到动态把握、及时督导、灵活协调、多元评价等,使项目管理由被动变主动,帮助项目建设完成好且有实效。
2.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的实践
(1)强化立项管理,实现以“立”引“改”。首先,在课题申报时,在鼓励教师自由组建研究团队申报的同时,结合学校、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发展规划,针对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难题和学生反馈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导向性课题,鼓励名师牵头、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的方式联合申报;在个别特别注重实践性的课题上,也可邀请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一起加入,以此提升项目建设的针对性。在立项评审上,在注重申报材料审核的同时,更加注重开题制度的落实,在当面听取项目选题背景、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预期成果等相关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公平公正的评审,同时评审专家也可现场向申报人提问、交流和指导,在立项之初就充分把握项目研究的科学方向。
(2)落实过程督导,实现以“查”促“改”。教育改革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现充分发挥学院监督管理职能,建立教务人员分组联系和教育改革项目中期检查机制,在研究进度、经费执行、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监督考察和提醒,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同时,更加充分发挥学院在教育改革项目上的指导职能,通过中期检查时的专家指导、评价和教育改革项目分组研讨时的相互交流、探讨,促进项目建设的中期反思和调整;及时了解项目研究中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帮助和资源分享,真正实现对教育改革项目的中期督导与促进。
(3)施行多元验收,实现以“结”实“改”。在教育改革项目结题验收时,首先继续强化结题验收答辩,在全面听取、了解、质疑教育改革项目的建设过程和所得成果后,评判项目成效;其次,逐步推进实际考察,通过课堂教学听讲、基地走访等方式,更加客观、深入地评估项目建设实效;最后,试点学生评价机制,通过在结题验收答辩和实际考察环节加入学生评委和学生调研的环节,真正了解学生对于教育改革项目实施及效果的反馈,明确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4)注重成果落地,实现以“研”定“改”。对于教育改革项目建设而言,项目研究和建设只是手段,而落实研究内容与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真正提升教学质量才是其实际意义所在。因此,学院要注重推动教学改革的成果尽快落地,甚至“边建设边落地”,以期通过实际效果的评价调整建设方向,完善建设内容,服务学生培养。同时,注意教育改革项目中优秀成果的示范和推广,通过校内优秀项目展示会、分享会或实地听课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形成优秀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影响、激励和带动更多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5)探索奖励机制,实现以“奖”助“改”。对于完成质量高、成果突出的优秀教育改革项目,学院要在积极配合、支持和帮助他们参与校级、省部级及国家级优秀项目评比;同时,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整合学校、学院各方面资源,在学院内构建了优秀教育改革项目奖励与职称评定、业绩奖励、个人发展等方面挂钩的评定机制,形成“重教育改革、促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激励全院教师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做出成效。
三、小结
关键词 从植物纤维揭示造纸术的奥秘 精品视频公开课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57
国外在2001年就开展了开放教育运动,以麻省理工学院的OCW(Open Course Ware)项目为代表。在国外,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放教育资源和麻省理工学院OCW项目的研究上,既有研究开放教育资源带来的影响以及开放教育资源的推广策略和面临的挑战方面,也有对某个学校开放课程项目的单独研究,其中对麻省理工学院OCW项目的研究居多。在国际公开课受到热议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的《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国内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研究也自此开始。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扩大社会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笔者结合“从植物纤维揭示造纸术的奥秘”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实践,就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谈一些体会,并对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研究和发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1 精品视频公开课开设的目的
教高[2011]8号《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精品视频公开课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造纸术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纸张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普及和传播高校造纸优质课程资源,促进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对造纸行业的了解和相关知识的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精品视频公开课开设的基础、选题和内容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以高校为主体,以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①②
我校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专业成立于1977年,为华中地区唯一的制浆造纸本科专业,也是我校一直以来的特色专业,③为华中地区造纸、化工等相关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后,形成了一支人员结构合理,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于2011年申报获批了“植物纤维化学”的湖北省精品课程。在学校、学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下,团队负责人2014年申报获批了 “从植物纤维揭示造纸术的奥秘”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在此基础上,团队教师总结了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授课和视频制作经验,申报了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在2016年成功获批教育部第八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从上述可以看得出来,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申报要有一定的基础,首先是政策基础,也即学校、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④因为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从申报材料准备到视频录制涉及很多过程,单凭授课团队自身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比如视频录制会议厅的借用和视频录制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支持,此外,视频公开课内容的选择、课件的准备以及后期视频的剪辑需要耗费主讲教师很多的精力,这些也需要学校、学院在职称评定以及绩效发放等方面给予支持;其次是学科基础,只有经过多年的学科发展和积淀,才会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优质的教学队伍,回顾本视频公开课的成功,可以看出“从植物纤维揭示造纸术的奥秘”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由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开设目的在于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⑤所以视频公开课的选题很重要,要求特色鲜明,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此,本视频公开课的题目定为“从植物纤维揭示造纸术的奥秘”。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求同时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因为不同于以往的本科生授课,不能照本宣科,讲授内容既要兼具科学性、规范性,又要通俗易懂,不能过于详细和专业。课程设计方面要求打破传统,追求新意,⑥同时各讲之间要相互衔接。本视频公开课以省级精品课程“植物纤维化学”为基础,穿插讲述了“制浆原理与工程”与“造纸原理与工程”等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使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视频公开课在第一讲中便回顾了造纸术的发展、介绍了造纸的主要过程以及造纸原料的主要成分和化学结构;第二讲中接着介绍了植物纤维原料的分类、纤维的形态、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在制浆过程中的特性;第三讲中讲述了植物纤维原料中对制浆和造纸影响最大的化学成分--木素的存在及木素的生物合成;第四讲中讲述了植物纤维与造纸过程的近红外光谱检测与控制;第五讲中讲述了如何改变植物纤维的形态以及纤维形态的改变与纸张性能的关系;第六讲中讲述了基于木素高效脱除的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六讲内容从造纸原料的选择和控制开始,贯穿了制浆、造纸、检测控制和最后的废水处理,涉及了制浆造纸工业的整个流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以纸张实物、文字、丰富的图片等多种形式表现,使枯燥乏味的课程学习变得直观生动;教学策略方面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启发式和案例教学为辅;课堂学习效果明显,得到了学生和专家学者们的认可。
3 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师的选择
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求以名师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⑦由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受众面不仅是高校学生,还包括感兴趣的社会学习者,因此,授课教师的选择很重要。
“从植物纤维揭示造纸术的奥秘”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内容涉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包括仪器分析)、高分子化学等相关基础课程,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枯燥和难以理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又使该课程的社会受众面更广,使课程生动形象,我们在该公开课教师的选择上慎之又慎,既考虑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又考虑教师的授课经验,以及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最后公开课的教师选择了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两名教授,三名副教授,其中谢益民教授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是我国木素界的知名专家,为湖北省教学名师,袁世炬教授为有三十几年教龄的专业教师,课堂经验丰富、专业知识面广;聂青和刘智副教授不仅有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还有多年的工厂设计经验;王鹏副教授的研究方向是植物纤维化学,与该精品视频公开课密切相关,而且讲述的是他最擅长的木素部分;正是由于选择了合适的授课教师,后期的录像摄制、剪辑等过程进展才比较顺利。
虽然过精心的准备和制作,“从植物纤维揭示造纸术的奥秘” 精品视频公开课成功获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在“爱课程”网和网易等网站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形式免费向社会开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同大多数精品视频公开课一样,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较少,⑧此外,由于课程的录制是在学校会议厅进行,课程在表现形式方面相对单一,缺少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主要是教师的个人讲述和PPT的播放。这些都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做好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
注释
①⑤⑦ 教高[2011]8号.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② 谢幼如,王芹磊,彭丽丽,等.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特征与师生行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90-96.
③ 邱先琴,孙凤兰,聂青,等.制浆造纸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造纸,2011.2:48-50.
④ 仝斌,蔡苗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启示和探索[J].知音励志,2016.7:93.
唐县长古城中学
一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以课堂改革为基础,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变革为核心,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课改之路。学校先后获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教学工作综合评估先进单位”、“中考教学质量进步单位”、“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长的高度认可。我校多次校务会成员调度会、全体教师动员会,对课堂教学改革教进行了剖析。最后达成共识:认为只有改革才会有出路;只有改革才会有发展;只有改革才会有生命力;只有改革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为了开阔教师视野,学校多次带领全体教师到保定17中、保定三中分校、高碑店军城中学;并在学习后组织参观教师开展了研讨,共谋我校课堂改革的整体规划,同时也在我校展开了“学案+导学+自主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改革,已取得一点成效。
⒈资金保障:今年我们组织毕业班全体教师分别参加了石家庄中考培训会,共投资培训费三千余元。为了充分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学校花费8000多元购买了一体机,每年的油墨纸张的费用达到2万元。学校坚决支持教师的各类培训学习,每年都组织有关教师有针对性的外出学习或聘请有关人员来校进行专题培训。今年我校语文、数学、英语、生物老师共计22人次到保定三中分校参加名师工作室课改展示课的观摩,周海霞、甄玉娟老师参加语文新课改培训,申丽娜参加国培计划培训;校长及骨干教师8人次参加了由乐金才教授主讲的唐县课堂教学改革培训会;我校邀请课改教育专家刘亚平、王萍来我校就小组建设,导学案的使用编写进行了专题培训。此项开支每年都在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以上。
2、时间保障:学校每周都安排了不少于4学时的校本教研、培训时间。积极组织我校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主要包括: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教师培训、河北省教师网络远程教育、教师岗位学历培训,教研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省市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等。做到了教师能去则去,费用一律由学校承担。
3、结合实际,依托教研,搞好校本培训
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思想统一,思路明确,措施得力,极大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近年来,我校先后进行了“学案教学法”和“目标教学”的研究实践。目前我校积极开展“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它是在师友互助+小组合作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是: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提问展示-—点评精讲-当堂训练-补救达标。即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过程,这几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解决20%;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50%; 提问展示师生共同探究解决20%;通过教师集中精讲解决10%. 教师一直穿插在学生之间,不断地点拨、启发、引导,保证了课堂的高效进行。
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每课时的时间分配如下: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占50%的时间,提问展示、点评精讲占20%的时间,当堂训练占20%的时间,补救清遗占10%的时间。 每节课上,老师连续讲解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整节课讲授时间不超过13分钟。
⑴ 学案导学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⑵ 严格落实集体备课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导学案设计的过程“分块准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发挥集体的智慧保证了导学案的质量。导学案教法的四环节:依标自学 ——质疑、释疑——网络要点——检测矫正,这样环环相扣,能保证学习的效率,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认真的准备和正确的使用导学案。
⑶ 以学定教,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
集体备课是导学案实施的基础,今年以来,在长古城中学实施的课堂改革,就是以导学案导学法为主要形式,因此集体备课已经成为我校校本研训中常规的教学要求。
我们要求教师应该做到以学定标,以学选材。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学习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我们是用教材教学而不是学教材。
⑷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高效课堂要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精雕细刻。每一个环节的设立,先要考虑为什么要设立,其目的是什么,它与总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关系。
4、取得的成绩
我校2015年到现在,教师共计100篇。20位教师的教学课件设计荣获优秀奖。在参加市县级优质、做课大赛中,共有25位教师荣获优质课奖。学校荣获保定市优秀教科研学校称号,保定市师德优秀单位。中考教学进步单位,就今年一年来教师的课改论文有10获奖,教学标兵3人,中考优胜奖12人,保定市教学标兵3人,保定市优秀班主主任3人。保定市学科名师1人,保定市骨干教师3人,保定优秀教师1人,河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获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优秀集体等荣誉称号。
5、课改任重道远
本学年度,教科室在“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突出质量立校与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以“用作为换地位、用成就换尊严、用奉献换形象、用今天换明天”的信念,实行精细化管理,把我校教研组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工作思路:
以质量建设为中心,以教研组建设为依托,以教学科研为突破口,推行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改进教师评价方法,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学质量的恢复性增长,进而实现跨越式的增长。
三、具体内容: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1、坚持业务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为达到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教研组要引导教师养成“阅读”的习惯,唤醒教师的读书需求。在教师发展规划中,每位教师制定每学年的读书学习计划,并上报教科室,存入教师个人档案。对“多读多思、以读促教”卓有成效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予以表彰。
2、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开展教学交流活动。
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通过一年的努力,“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课堂教学离我们预设的目标还相差较远,有的老师仅仅在公开课中加强了研究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很少,还有极少量的教师对其兴致不高,知之甚少。今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力争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以教研组为单位,在今年10月和11月举办“四有”生本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以教研组长、备课组组长、组内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听课评委组,进行量化打分,实现课堂教学人人过关、力争80%达到优秀的目标。
在今年9月下旬,举办教研组长研究课活动,10月份举办高三第一轮复习探讨课,在明年2月上旬举办新进教师汇报课,下旬举办高三第二轮复习探讨课,3月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4月举办中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3、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认真执行《远安一高备课组量化评估方案》,备课组长要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研究。提倡以备课组为单位备电子教案,尝试学案导学的做法。高一备课组要加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在学法上进行指导,9月份完成初高中衔接教学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二年级备课组在培优辅差上加强研究,制定计划,在明年5月份完成远安一高培优辅差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三备课组要加强高考的研究,提升复习效率的方式方法研究,落实基础和培养能力的研究,特别是培优的研究要加强,尽快出成绩。
(二)教科研工作方面
4、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
课题研究要为教学服务,用课题带动教科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课题研究要有
利于教师的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课题研究采取分阶段进行,分级要求,并以制度做保证进行考核奖励。
省市级课题研究要有组织有计划,教研组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教研组长和备
课组长积极协助课题组开展研究、整理资料和汇报结题,并在教研组内推广实践,力争在二至三年内完成。学校对其大力宣传,扩大影响,并按照《远安一高教改课题立项及管理办法》对课题组给予奖励。
小课题研究(包括校级课题和个人课题)要立足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本着“低起点、小切口、短周期和大影响”的原则确立。学校平常的教学研究主要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小问题,课题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教师的教研要强调问题解决,不搞花架子。一般在一年完成,并把研究的成果以论文形式写出来,学校汇编成册,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优奖励。
在9月15以前,教研组长对本组的课题进行摸底,对本学年的课题研究写出详细具体的计划,包括课题、课题负责人及课题成员、课题实施方案等。
5、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生活动
教育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按照《远安一高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开展活动,可采取先分学科小规模研究再分教师全范围研究的策略,逐步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做大做强。本学年,由教科室与高一年级具体实施。
以科技体育艺术节活动为契机,教研组每学期开展1~2次大型学生活动,如语文组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活动;外语组的口语比赛,书法比赛;化生组的环保社团活动等等。
(三)教师队伍培养方面
6、加强师德建设
教书是一种职业,有其独特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规范;教师是一种事业,它需要用心去做,它要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应具备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本学年,我们将丰富教师师德档案内容,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八个方面进行细化考核,结合学生评教。一学年进行师德评比,树立师德标兵(一个学科一至二名),进行表彰和宣传。
7、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启动“名师工程”
(1)建立教师个人发展三年规划,主要包括“三定两勤”,即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勤学习和勤总结,同时把个人课题研究,读书计划,,个人博客建设等纳入发展评价体系。在今年10月15日以前,教师完成个人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教师本人、教研组长和教科室各持一份。
(2)在明年5月前,完成年度感动一高十大教师和“远安一高名师”的评选,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大力宣传其事迹,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3)培养青年教师,使其成为青年骨干教师储备人才和教坛新秀,鼓励全校更多的教师争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会、论坛等组织。给教师评职晋级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8、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1)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方式,请专家进校讲学讲课。以教研组为单位联系挂靠一个学校,签订协议,教研组长在今年10月20日前列出计划,定期把教师送出去学习,以两年为一个时间周期,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次出去学习的机会,及时获取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一切外出学习交流活动安排均由教研组长决定,统筹兼顾,做好记载,要求外出学习教师在教研组内汇报,并有关材料上交教科室存档。
(2)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坚持师徒结对,双方签订三年培养计划。促使以老带新、共同提高;要求青年教师学理论、做习题集、写课后反思,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本年级大型联考统考,促使其业务水平快速提高;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养。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交互教学设计;课件大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28-04
北京大学师资力量雄厚,不仅拥有许多资深教授、教学名师,而且在教学中涌现大量获奖的青年教师,他们学识渊博,讲解透彻、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教师个性风采,极受学生欢迎;但总体相对而言,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资源却很困乏。如何激励、引导、帮助教师,设计与制作出独特的课程教学资源,以辅助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近几年来所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一、北京大学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概况
去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简称《规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的子规划,针对教育信息化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落实。在教育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教育软件资源和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其中教育软件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多媒体素材、各类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各种工具类资源、Internet资源等。
北京大学早在1989年就开始筹建校园网,酝酿规划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92年北京大学校园网(一期)正式开通,93年就在全校范围内开始实施使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数字化教学和管理。图书馆、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原电教中心)被称为我校公共服务体系的“三架马车”,也是我校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
图书馆建立起宏大的学科齐全的馆藏体系、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计算中心主要承担全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运维管理、全校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及集成、全校公共课程的上机实习机房的管理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传统业务是全校多媒体教室及语音实验室的技术支持、有线电视及天线的管理;课堂实录、视频制作等数字教学资源制作;全校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培训;CAI工具软件及课件的研制等。
最近五年,本中心根据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以及院系教师对教学信息化支持的需求,增加并调整部分中心业务职责和范围,把与教师教学密切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资源的建设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
北京大学近10年教学信息化中课程资源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2003年之前主要是院系教师自行课程资源建设的起步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校各部门及院系从80年代开始陆续为教学和管理配置了计算机和服务器。一部分教师首先应用PPT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将教学资源放到院系提供的FTP服务器上,供学生课外下载;个别院系提供WEB服务器,极少数教师自行创建简单的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外浏览;
当时教学资源较少、制作技术落后;资源种类不多,无视频在线点播;院系无技术支持队伍,学校无资源管理平台,无面向教师的技术支持单位,是初级探索阶段。
2.2003-2010年是各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阶段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北京大学由校领导带队、教务部组织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技术支持的精品课程申报及建设工作模式。即教务部制定管理条例、激励政策、监督协调各部门工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则承担精品课程资源制作方面的任务,包括教学录像的录制剪辑、申报材料DVD光盘制作;自2005年开始又增加北京大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及运行管理、视频点播流媒体服务器的更新和管理、教师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工作。
截止至2010年,北京大学已获准国家级90门(校本部71门,医学部19门)课程;北京市级87门(校本部68门,医学部19门)课程,居全国精品课程前列,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为我校教学资源的快速发展带来契机和动力。
虽然绝大多数教学视频由本中心录制,但还有三分之一的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分散存储在各院系服务器上,性能不稳定、访问不流畅;课程资源技术标准、制作质量不一样;最主要问题就是当时精品课程网站定位于申报材料的呈现和展示,不能很好地支持日后发展的实际互动教学的需要。
3.2009年至今网络交互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的逐步成熟阶段
早在2004年,教务部和本中心合作研发“北京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只针对北大师生开放,分为教务系统(开课排课、人员管理)、教师系统(通知、上传课件、布置作业、讨论答疑)、学生系统(提交作业、课后辅导、课程讨论等)。该平台正式运行5年,基本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纲要》中强调“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北京大学早在2008年开始选用基于“Blackboard”来建立“北大教学网”(http:///)。该系统的最大改进就是与学校教务选课系统、统一认证系统的数据进行对接;教学资源分级(个人、课程、院系、教参)统一管理、交互式教学活动设计丰富(测试、调查、题库、成绩、协作等)、在线编辑排版功能强大(文字、图片、视频、公式等)、课程管理功能完善(人员、复制、备份、课程定制等),是更加成熟与稳定的商业化的教学管理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2009年开始,免费帮助教师在“北大教学网”移植或制作了校本部全部国家级(本科)64门以及部分市级精品课程资源,教师只需在课程中添加交互教学活动,就可以快速建立起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特别是2009年通过策划承办“北京大学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大赛”,树立交互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典范,以引导、帮助教师灵活高效地使用教学网。
目前,“北大教学网”更新使用“Blackboard”9.0版本,是北大教学管理部门(教务部、研究生院)推荐、院系和教师首选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正式运行5年,据统计,目前已有用户近5万名、课程近1万门;实际用户和课程的使用率近50%。
二、北京大学课件大赛组织管理及成效
为了推动北京大学教学信息化建设,鼓励优秀课件制作与教学创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北京大学分别在2007、2009、2010、2011和2013年举办了五届校级“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大赛”。
1.校级大赛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本中心与学校相关部门多次联系协商,经主管校长同意,主办单位确定为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研究生院、人事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工会、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办单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具体负责大赛各项组织管理及技术服务等相关工作。校工会给予大赛部分资金支持。
2.学校对课件大赛的鼓励奖励政策
参加校级大赛获奖的教师和单位,由北京大学统一签发荣誉证书、奖牌(杯)等;
参加校级和全国大赛的获奖成绩作为我校每三年举办的教学信息化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比的重要评比指标之一;
所有对外参加课件大赛教师的评审费和会务费由大赛组委会统一报销;
所有参加校级大赛的教师将得到相应的奖金;
在学校庆祝教师节大会上,由校领导宣布大赛获奖教师名单;
“北大新闻网”、“北大信息”、“北大教学网”、“大赛网站”大赛获奖信息;
全国大赛获奖教师可从教务部申请教改研究专项经费。
3.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大赛组织原则
大赛日程安排密切结合教师教学需求,又不影响教师教学工作。我们在每年2月一开学就做出宣传页和大赛网站,宣传推广并启动大赛;在3~4月开展一系列大赛免费培训课程;3~6月了解教师教学需求、指导教师改进作品;6月底(考试结束)进行作品征集、作品初审;7月初(放假前),进行校级大赛现场决赛;7~8月放假期间,技术支持教师改进作品;9月协助教师准备参赛资料;10月指导并技术支持教师参加全国比赛;11月组织大赛工作研讨会;12月整理汇总大赛资料。
大赛组织管理处处体现以教师为本,让教师时时感受到我们的贴心服务。我们一贯坚持对参赛教师的技术支持服务是免费的。只要教师有创意灵感,或有全面改进课程资源的意愿,就可以报名参赛,我们技术支持团队会指导并帮助这些教师快速实现,从素材设计加工、视频编辑管理、教学设计改进以及参赛作品包装等。
针对每个教师的顾虑和压力,给予参赛教师各方面的的支持。我们常与教师进行沟通,在做好赛前指导、技术支持工作的同时,还主动与院系领导进行沟通。有的院系不仅在工作上支持教师,还拨专款奖励参赛教师,使得教师倍加鼓舞,更加专注参赛准备。
4.大赛组织规范评选结果公正
大赛作品分为多媒体课件组、网络课程组、微课程组,安排在同一场地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大赛聘请了主办单位领导、各院系知名教授(包括医学部)等十人担任评审工作。
大赛评选分为作品初评(技术人员)、赛前预评(专家评委)和现场决赛(专家评委)。专家评委在赛前需要登录大赛网站,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在线预评;在决赛时聆听每一个教师15分钟的现场讲解,针对每个教师提出1~3个问题,最后现场打分;工作人员现场核算(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八个评委的平均分为教师大赛成绩。
我们比赛现场完全开放,全校师生可临场观摩;我们录制参赛选手全程视频的同时,还进行网络直播工作。
5.校级大赛及全国比赛的成效
(1)培训情况
五年来,本中心面向所有北大教师免费开设课件制作类培训课程13门,包括音视频处理与转换技巧、图像处理与美化技巧、快速制作FLASH课件技巧、交互式网络课件制作技巧、高级PPT课件制作技巧、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技巧、校级大赛参赛指导、全国多媒体大赛参赛指导等。共138 学时,培训150 人(不重复计算),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
(2)参赛情况
校级大赛自2007年开办以来,越来越得到院系教师踊跃参与,五届大赛共提交72个参赛作品,参与人数为105人,覆盖校本部18个院系,医学部8个单位(第三医院、护理学院、人民医院等)。
北京大学从2009年开始,已四次组织参加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主办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共提交26个作品,其中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14个,教学设计奖2个,艺术效果奖1个,荣获两届的组织奖和个人奖。
(3)效果评价
自举办大赛以来,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我校副教务长在学校教师节表彰大会中多次对大赛给予高度肯定和鼓励,校工会也特别资助大赛的部分经费。参赛教师在赛后研讨会上发言,认为大赛是个“契机”,可以免费得到全面的技术指导和支持,能够系统地改进和更新课程网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加快课程资源的建设。同时也可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获得荣誉及教学成果。这些反馈表明大赛的做法基本达成既定目标。
三、以赛促建的课程资源建设经验
我校举办课件大赛的核心宗旨是“以赛促建,树立典范,加快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举办大赛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形式、手段,更是促进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推力。我们通过五年的工作实践,形成较为合理的建设模式。
1.推荐教师参加课件培训课程,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建设基本技能
我们在春季一开学,就策划启动新一届大赛。由组委会向全校大赛通知(内含免费培训课程通知),教师(包括医学部)可以通过大赛网站在线报名选修课程;我们每周也定期培训通知,提醒教师补修课程。
我们也根据每一个教师的前期需求及技能水平,推荐一些选修课程,以便普及教师课件制作知识,开阔教师课件制作视野;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帮助教师确定实现方案、指导教师解决技术难题。
每学期都有几十个院系或个人报名参加培训,也为宣传推广课件大赛创造有利条件。
2.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新思路项目, 引导教师初步建立网络课程资源
“教学新思路”从2009年开始,由学校出资、本中心组织实施、一线教师参与的一项教改项目,每人可获得学校4000~6000元课程建设经费。
由于项目要求起点低,我们鼓励院系教师参加此项目。我们指导教师设计与制作他们在“北大教学网”上的网络课程,同时针对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给予个别提高指导。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建设,教师基本上搭建起与实际教学密切相关的网络课程。
每期都有20人左右参加,也为培养挖掘参赛选手营造良好环境。
3.动员教师参加校级大赛,协助教师完成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
在大赛举办初期,院系推荐或教师主动参赛的不多,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自己技能水平不够强,而且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动员参加过培训课程或教学新思路项目,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参赛;同时我们从“北大教学网”中精选一些学科特色课程及青年教师参赛。在一对一帮助教师课程建设的同时,深度挖掘教师创意潜力,协助教师完成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
我们在学期末承办现场决赛,参赛教师在15分钟内完成讲解、演示及答辩。
大赛不仅起到“以赛促建、树立典范,加快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目的,而且为选拔推荐教师参加国内外大赛奠定后备基础。
4.支持教师对外参赛,帮助教师树立学科课程资源应用典范
我们在校级大赛结束,就根据获奖作品特点和参赛要求,推荐教师对外参加不同大赛。
由于国内外大赛起点高、要求多、难度大,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加大支持力度,全方位地指导教师进行参赛准备,包括参赛作品的教学设计改进与实现、教学资源完善与美化;参赛资料的准备指导、修改审核与加工制作;现场决赛的赛前培训与演练、现场指导与技术支持等,尽最大可能减轻教师负担和压力,做好参赛教师的指导员和助手工作。
我们选派的对外参赛作品,不仅结构清晰、资源丰富,而且紧密配合课堂教学,设计出许多互动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课程独特性,是我校满足实际教学的应用典范。
5.组织教师赛后研讨,提高教师教学应用水平及改进大赛管理
我们在课件大赛结束后,组织召开全校范围内的课件大赛研讨会,聘请校内领导、评审专家、参赛教师和部分教师参加。会上,我们提交总结报告,获奖教师畅谈经验、评审专家点评大赛。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给出大赛发展建议。同时我们将全部参赛作品及现场视频整理后,放在大赛网站上,供其他教师参考学习,同时作为培训课程的重点样例。
6.推送教师对外交流,开阔教师视野及参与全国大赛工作
我校推送教师参加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积极参与全国大赛工作,我校教师编写了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TITT项)项目的教材《混合式教学与交互式视频课件设计教程》、 并作为主讲教师参与全国巡回培训;我校还有三名教育技术学者被聘请为全国大赛专家评委。这不仅使我校教师开阔视野,实时了解国内课件发展趋势,而且通过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学习。
四、结语及未来发展规划
教学信息化是一个宏观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工作刚刚初见成效。
为了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保证大赛平稳持续发展下去,我们结合教师建议,改进大赛组织和管理方式,初步形成未来改进及发展规划。
一是调整课程体系内容,坚持赛前免费培训,即以实例讲解、问题解答、解析优秀课件为主、增加教师上机实习时间等;
二是继续支持教师参赛,组建专业队伍配合教师参赛,即购买国内外优秀课件制作工具、组织人力研究课件开发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根据教师需求参与到课件制作中去,形成共同开发,共同参赛的团体;
三是形成学校常规赛事,申请学校专项资金支持,争取每届25个以上作品参赛,推荐和支持10名教师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以及国际赛事Greenhouse 优秀课程设计大赛等;
四是坚持学习交流活动,共同提高进步,即赛后召开大赛总结座谈会,听取院系领导、专家评委和参加教师对课程资源建设、大赛组织管理、教师教学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的建议,并整理成册。“以赛促建”,开展交流活动,促进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