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5: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植物资源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湿地资源调查;保护措施分析
如何加强湿地管理,提升湿地保护措施是湿地管理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大理市湿地面积、分布情况及目前湿地保护政策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对湿地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查找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地区湿地保护工作的对策。
1 大理市湿地资源基本情况
1.1 大理市基本情况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东经99°58′~10°27′,北纬25°25′~26°02′,南北长约75km,东西宽约30 km,东与宾川、祥云毗邻,南接弥渡、巍山,北与洱源、鹤庆接壤,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大理州政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市行政区划为8个镇1个乡,1个省级经旅游度假区、1个创新工业园区,据2008年大理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调查成果显示,全市国土面积176343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104099.7hm2,占总面积的59%,森林覆盖率38.32%,林木绿化率54.99%,活立木蓄积量为258.066万m3。
1.2 湿地分布现状
经调查,全市湿地面积26720.47hm2(不含4hm2以下湿地),其中国家重要湿地25043.47hm2(含洱海24948.13hm2、洱海周边5个草本沼泽湿地95.33hm2)、一般湿地1677hm2,分布在全市各乡镇。
1.3 湿地分类
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湿地分类标准,大理市湿地可划分为4类9型,分别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个湿地类,包含永久性河流、季节性间歇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水田9个湿地型,生态系统完整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
1.3.1 河流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间歇性河流2个类型,面积810.6hm2,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有弥苴河、永安江、波罗江、苍山十八溪等79条,面积798.93hm2;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有磨刀沟、蝴蝶泉沟2条,面积11.67hm2。
1.3.2 湖泊湿地:湖泊湿地均为永久性淡水湖湿地型,主要有洱海、干海子、黄龙潭等5个湖泊,面积25005.4hm2,其中洱海面积24948.13hm2。
1.3.3 沼泽湿地:包含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2个湿地型,面积199.4hm2,其中洱海周边草本沼泽面积160.13hm2、苍山花甸坝沼泽化草甸面积39.27hm2。
1.3.4 人工湿地:包括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3个湿地型,面积705.07hm2。其中:三哨水库、三锅桩水库、大成水库等库塘湿地型面积205.6hm2,大营沟、土官沟等输水河面积435.33hm2、沙村鱼塘群等水产养殖场面积64.13hm2。
2 大理市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理市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湿地保护工作宣传不够;(2)生物资源过度利用;(3)河道硬化使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4)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5)在湿地保护上需要有更大的提升;(6)湿地资源保护体系不够健全;(7)政府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3 大理市湿地资源管理保护对策建议
3.1 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和执法力度
加大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新的认识,在社会上营造全民共同关心保护湿地资源的良好氛围,从而积极参与到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来,并由林业、洱海管理、环保、水务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定期开展湿地资源动态巡查,严厉打击侵占湿地、倾倒堆置废弃物、破坏林木、挖沙取土、过渡放牧、排放污水、猎捕毒害野生动物、挖掘采集野生植物、破坏湿地保护管理设施等违法行为。
3.2 理顺部门管理
目前,大理市重要湿地――洱海由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管理,其余湿地未明确管理保护主体,建议按照《条例》规定,理顺林业、洱海管理、环保、水利等各部门职能职责,由林业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宣传、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由洱海管理局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对国家重要湿地洱海进行专门管理;由苍山保护管理局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对有重要价值的苍山花甸坝等湿地进行专门管理;由水务部门对库塘、河流、沟渠等湿地依法进行管理。
3.3 建立生态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出台湿地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参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做法,对集体所有的湿地资源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切实提高群众保护管理湿地资源的积极性。
3.4 实施湿地综合治理措施
3.4.1 对洱海等湿地继续加强原有保护措施。重要湿地实施新一轮“三退三还”(退田还湖、退塘还湖、退房还湖),加强全湖半年休渔制度,开展流域“三禁”(禁白、禁磷、禁止放山羊)工作力度。
3.4.2 实施湿地保护相关项目工程。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湿及荒山造林、天然林资源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环村林建设等工程,促进生态景观、水源涵养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构建大理市湿地生态安全屏障。
(1)按照洱海保护“2333”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积极开展环洱海湿地建设。投资建设上关镇片区生态湿地,投资建设环洱海万亩湿地;继续实施苍山灵泉溪环境保护清水产流入湖示范工程,罗时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等流域湿地恢复与低污染水处理工程。
(2)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对季节性湿地(水田)推广测土配方、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强化了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3)建设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城市、集镇、村落、农户以及湿地五级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成环洱海截污干渠、区雨污分流管网、沿湖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农户污水处理设施。
(4)进行垃圾处理。开展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建成大风坝垃圾填埋厂、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保设施,为湿地污染治理提供保障。
3.4.3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开展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疫源疫病监测及野生植物的保护培育工作,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4.4 加强综合治理。加大对苍山十八溪、弥苴河、波罗江、三哨水库、干海子水库等河流、湖泊、库塘湿地的综合治理。
3.5 加大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系,积极争取上级湿地管理保护科研项目,加大湿地管理保护工作经费的投入,积极开展湿地管理保护工程项目的建设,最终实现湿地事业由保护到修复生态环境的大升级。
3.6 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在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公园等多种景观,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7 建立湿地基础信息
在完成大理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湿地植物多样性名录,并建立大理市湿地资源数据库,进一步查清大理市湿地资源现状,掌握湿地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为大理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收稿:2015-01-08)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规划设计院大理分院.云南省大理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2008,5.
[2]大理市林业局.大理州大理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2013,3.
关键词:重楼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15-2
重楼(Rhizoma Paridis),又称七叶一支花,是百合科重楼属植物的泛称,以蚤休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重楼属植物全世界已报道的共有24种,我国种类最多,拥有19种,其中西南各省区种类和资源极为丰富。[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楼的药用价值被日益重视,市场价格不断上涨,野生重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掠夺式采挖,储量急剧下降,这对我国的中药行业将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本文对怒江州重楼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对怒江州重楼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促进重楼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 怒江重楼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怒江州重楼发展现状
据2002年《怒江州稀缺濒危天然药物资源调查报告》中报道,全州各县在海拔1500~3000米的地区均有野生重楼分布。全州野生重楼蕴藏量为11000吨,年收购量为60吨。[2]另据施晓春[3]等对高黎贡山重楼属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怒江州分布的重楼属植物有独龙重楼、长柱重楼、皱叶重楼、黑籽重楼、无瓣黑籽重楼、云南重楼等6种及3个变种,其中有中国特有种4种,云南特有种2种,是重楼的道地产区。怒江州的重楼属植物大部分都已纳入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管理,维持它们的自然原始生态环境。但是独龙重楼、滇重楼等大多生长在中低海拔地带,许多地方没有纳入保护区管理,由于人们的过度采挖,目前我州野生重楼的蕴藏量和年收购量均已严重下降。面对一边不断上涨的重楼价格,一边日益枯竭的野生重楼资源,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人工种植重楼已是势在必行。
近年来,也有群众自发的开展野生重楼驯化种植,但是毕竟能力有限,发展速度十分缓慢。随着我州百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工程的实施,各县都在积极发展人工种植重楼,截止2013年3月底,据怒江州农业局生物创新与市场信息科统计的2013年全州一季度中药材发展情况表中显示,全州种植的重楼面积有4427亩。由于重楼生长比较缓慢,从定植到收获需要5~7年时间,所以目前人工种植的重楼还未产生经济效益,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种苗成活率都比较高,长势良好,群众驯化种植的也获得了成功,群众种植重楼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1.2 怒江州重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种质资源保护不利 由于重楼价格持续攀升,极大地调动了人们采挖重楼的积极性,以前人们采挖重楼遵守采大留小的原则,有效地保证了野生重楼的延续,而现在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人们采挖重楼已经不顾大小,见了就挖,严重影响了重楼这一物种的繁衍,如果再不加以制止和保护,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物种可能就要在我州消失了。
1.2.2 人工种植重楼工作起步晚,规模小,种植技术不成熟 目前我州的重楼种植正处于起步阶段,多为群众自发的驯化种植野生重楼,所以面积少,零星分布,不成规模。在种植技术上也仅仅只限于重楼能够成活和生长,而对于重楼的产量和质量却还无法控制,然而没有产量和质量的保证,就不会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大种植面积和加快深入种植技术的研究已刻不容缓。
1.2.3 投入力度不够,资金缺乏 由于重楼的生长周期较长,见效慢,种苗价格高,因此,群众自己投资的部分十分有限,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虽然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重楼产业的投入,但是投入十分有限,这对重楼这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1.2.4 质量标准检测监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我州对产品的质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种植重楼没有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这样生产出的重楼必然会出现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不利于重楼产业的长远发展。重楼是一种中药材,种植重楼最重要的是保留好它的药性,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创造与野生相似的环境,并且尽量少施化肥和使用农药,达到无公害生产的标准。
1.2.5 重楼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 目前全州各县种植户都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象,虽然有的地方是由合作社牵头实施的,但是各个合作社之间又疏于联系,使重楼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也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
2 发展对策
2.1 种植模式
人工种植重楼的模式主要有搭建阴棚集中种植和林下套种两种。怒江州地处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国土面积14703平方公里,全州98%以上的面积都是高山峡谷,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仅有75万亩,而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76%。林业用地109.1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4.2%,森林覆盖率70%。结合我州耕地面积少,林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我州发展重楼野生抚育与家庭小面积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应比较切实可行。
野生抚育是指根据植物药材生长特性及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在其原生或相类似的环境中,人为或自然增加种群数量,使其资源量达到能为人们采集利用,并能继续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种药材生产方式,也称半野生栽培。野生抚育的基本方式有:封禁、人工管理、人工补种、仿野生栽培等。[4]
由于重楼的生长周期比较长,用种子繁殖需要5~7年才能收获,用根茎繁殖的也需要3年,所以不利于农户大面积播种于耕地中,但是可以在农户的自留山里种植,这样既不占用现有耕地,又可以充分利用林地,同时也可以使重楼在最接近野生的环境中生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药材的品质。
2.2 加大扶持力度,改变发展模式
重楼种苗价格比较高,农户很难自行购买种苗,如果全部通过采挖野生重楼来驯化种植,又会极大地破坏野生资源,不利于重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发展重楼产业就离不开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可以通过采用“企业+农户+林下抚育”的方式,由企业出资购买或培育种苗,发放给农户按标准的技术要求种植在自家的森林里,待收获时由企业按收购标准以市场价或保护价统一收购。
2.3 制定村规民约,促进野生抚育的发展
由于重楼价格比较高,为防止偷盗,大家都只能把重楼种在有人看守的地方,因此种植成本也比较高,这样就限制了种植范围,很不利于重楼产业的发展。如果每个村都制定合理的村规民约,由大家共同遵守,共同监督,甚至请专人负责看守种好的重楼,防止偷挖事件发生,那么,种在农户森林里的重楼既可以像野生重楼一样生长,从而保留最好的药性,又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实现重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充分发挥农村生产合作社的作用
目前重楼的种植多以家庭自发种植为主,少数由合作社牵头实施,由于没有形成合力,我州的重楼产业发展缓慢。如果各地都能由合作社牵头与龙头企业合作,解决种苗、技术、加工和销售的问题,并加强社与社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做好服务工作,那么我州重楼产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2.5 加大力度培育地方品牌
我州属于重楼的道地产区,发展重楼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根据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我州应抓住机遇,结合我省“云药”产业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重楼产业,积极打造怒江重楼品牌,从而实现既保护重楼野生资源,又使农民增收的目的。
2.6 建设重楼GAP生产基地
要提高怒江州重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建设重楼GAP生产基地,从生态环境、种植到栽培、采收到运输、包装,每个环节都要处在严格的控制之下,确保重楼的质量,只有质量过硬了,才能创出品牌,实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各个企业在和农户的合作过程中应按GAP基地建设要求开展工作,同时切实做好GAP认证工作,让我州的重楼产业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来发展。
3 结论
重楼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它生长周期长,自然繁殖率低,经济价值高,但生产成本和技术要求也相对要高。生产重楼关键要保证质量,从目前国内对重楼的研究来看,影响重楼质量和产量的各种因素还尚未完全掌握。但是,怒江州是重楼的道地产区,野生重楼的质量比较有保障,因此,在我州对重楼进行野生抚育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既能保证重楼的生长环境最接近野生环境,又能减少人类活动对重楼品质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虽然这种方式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收益,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保护野生重楼资源,促进怒江州重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较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胡光万.出自深山的良药——重楼[J].植物杂志,2002,
(3).
[2] 周元川,李艳珍,段润虎,等.怒江州稀缺濒危天然药物资源调查报告[J].怒江药学,2004年第1期.
[3] 施晓春,李安华,杨明维.高黎贡山重楼属植物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初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11月19卷9期.
一、精品实验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西南地区是我国药用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2],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四川药用植物物种丰富的优势和华西药用植物园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种类,将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材内容与西南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特色相结合,在学院成立523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编写实验教材《现代药学实验教程》,制定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建设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在传统的药用植物学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微调,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整合、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制订精品实验项目教学方案、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建设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定精品实验项目,学生学习了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知识后,在实验前查阅文献,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分类学工具书,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明确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与鉴定的方法和意义,在实验中对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如木本曼陀罗、打破碗花花、腺毛马蓝、夜香树、朱槿、金铃花、白背黄花稔、显脉香茶菜、龙牙花、蓝雪花、大丽菊、一串红、百合等进行仔细解剖观察,写出其花程式、药用植物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植物基源、入药部位和功效等,再运用分科检索表进行查阅,写出其查科路线,并订出科名,学生再借助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药用植物学教材等工具书评价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科药用植物间的形态特征异同,并进行讨论和总结,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学生实验完成后交实验报告,教师按实验评分标准批阅,期末综合评定实验成绩。通过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的教学与实践,创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专业实验课程精品实验项目新模式,培养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基本概念、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鉴别依据、科的主要特征、药用植物花程式和文字描述的表达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并具有较为熟练的药用植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别、鉴定药用植物种类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考试改革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特点,实施药用植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构建药用植物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和命题的科学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过程考核实施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把知识传授、教学考核、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药用植物学教学的全过程,考试总成绩由课堂成绩和实践成绩组成,以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为主,其中课堂成绩占总成绩90%,实践成绩占总成绩10%。课堂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教学过程考核的平时成绩由课前预习、平时作业、小测验、课堂讨论与讨论报告组成,平时成绩占课堂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60%;期末成绩占课堂成绩的40%。实践成绩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与实习报告成绩组成,占总成绩10%。并根据药学专业和课程特点,实施考试命题改革,药用植物学期末考试命题紧密围绕药用植物学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对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期末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多种形式的题目,并与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密切相关,尽量反映药用植物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规律,识别和鉴定药用植物的能力。
三、重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国际课程周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在每学年春季学期末专门开设实践和国际课程周,安排实践教学与训练、短期课程、学术前沿和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国内外短期访学交流等内容。目前,药用植物学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安排在实践和国际课程周进行,并以夹金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之旅、本科生参观药用植物园等内容进行报道,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另外,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师每年均立项接收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科学探索实验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内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实践和国际课程周、暑期开展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科研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药用植物鉴别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充分了解学科国内外研究和进展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优良乡土树种;城乡园林绿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 S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69-4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一般来说,园林的规模有大有小,但都包括着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四种基本要素,士地和水体是园林的地貌基础[1],而植物要素已成为现代园林的主体,因而植物材料在园林中的地位作用尤显突出和重要。
作为园林中一个有生命的要素,植物有着严格的自然规律来遵行,运用时只有遵行它们的自然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研究一个地方的优良乡土树种在园林上的应用,对于丰富当地的园林植物材料,增加园林景观的季相性和丰富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对创造优美的城市自然环境和游憩场所,满足生态园林城市培育中植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游息、观赏的新的需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本情况
1.1寻甸县自然气候概况
寻甸县位于云南省东部,东经102°42"-103°33",北纬25°20",--26°01",,地处滇东高原中部,乌蒙山贯穿全县,受构造、断层及侵蚀、剥蚀作用的控制,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具有比较典型的高原湖盆地貌特征,高原面貌保持较完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倾斜,东南部受断层、侵蚀、剥蚀及溶蚀影响,低中山匠原及宽窄不等的各类湖盆交错展布。北部地形破碎,断块抬升隆起。多高山峡谷,泥石流活动较频繁。中部褶皱发育山峰隆起,抬升后的高原面呈较大的块状分布,构成县境高山、中山、低中山、高原湖盆及岩溶地貌景观[2]。境内大部分地域海拔在1800―2600m之间,县城所在地海拔1886m。
寻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小区域气候比较复杂,立体气候极为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冷雨成冬”“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便是寻甸县气候的缩影,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区,终年太阳辐射强,因此光照充足,热量热源丰富。年日照时数2088.612,日照百分率为47%,年均温14.5℃,极端最高温度34.6℃,极端最低温-13.9℃,≥10℃的活动积温4356.6℃,全年无霜期229天,降水充沛,年降雨量1045mm,干湿季节分明,冬春少雨,夏秋多雨。[2]
1.2寻甸县主要优良乡土树种概况
寻甸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据初拟《寻甸县植物名录》全县载有种子植物153科416属800余种[3]。根据其用途,结合其观赏性、美学性、适应性及习性,初步评价筛选,全县具有城乡园林开发应用潜力的优良乡土树种大约有36科60余种,其中:
1.2.1 乔木树种有
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化香、黄连木、滇朴、清香木:滇青冈、麻栎、栓皮栎、滇楸、红果树、滇合欢、君迁子、构树、滇山楂、四照花、旱冬瓜、香椿、盐肤木、马樱花、银叶木荷、云南樟、滇润楠、多花素馨花、红素馨、紫薇、棕榈、石楠、大叶女贞、山樱花、无患子、 垂丝海棠。
1.2.2 灌木树种有
山茶、云南含笑、厚皮香、金丝桃、碎米花杜鹃、爆仗花杜鹃、小雀花、火棘、小叶苟子、金花小檗、荚谜、马桑、老鸦泡、矮杨梅、胡秃子(羊)、马挂木、小铁子、野八角、小金竹、大白花杜鹃、杭子稍、芒种花、雀舌黄杨、厚叶旬子等。
2 优良乡土树种在园林上的应用意义
不同的气候,士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优良乡土树种是经当地长年累月气候的滋润和土壤不断变化逐渐适宜而生长的[4]树种,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作为城乡生态园林的建设,绿化设计只有以乔木、灌木作为主材,林下配以小灌木及地被植物、草坪,才能形成多层次葱茏馥郁的生态环境。而乔灌木的选择只有遵循实地适树的原则,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乡土树种以适应性强、抗性好、投资少、绿化效果好等优点必然成为城乡园林的首选树种。它在丰富城镇自然景观、维护生态、体现城镇个性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乡土树种文化底蕴丰富,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
我国园林充分发挥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许多传统手法的独到之处。历代园林都很注意使用乡土植物营造景观,寓意造景,选用植物常寓意深刻。如竹“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也虚心,被喻为有节气的君子”。松柏,孔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松柏耐寒的精神特征,比喻于君子的坚强性格[5]。还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感情或形容意境,如“夜雨芭蕉,刻画一片宁静的气氛[6]。中国园林植物造景还深受历代山水诗、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不仅仅为了绿化,而且还力求要有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内秀’。情景交融,寓意于景,以景抒情,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偏爱“曲径通幽”[7]。一方水土养一方物”,因而一个地方的乡土植物就具有该地方的地域性,乡土树种的使用,就可借助植物的地域性来展示景观的地域性。
2.2乡土树种适应性、抗逆性强,能满足城镇脆弱生态环境的需要。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土质、水质上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是地方环境特色的有机组成成分之一。适地适树是园林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优良乡土树种是随当地长年累月气候的滋润和土壤不断变化逐渐适应而生长的,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此,乡士树种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所以它理所当然成为城镇绿化的主要来源,乡土树种还能维持城市的长久稳定,免遭自然气候变化及病虫害的严重损害,另外由于城市生态立地环境相对较差,生态脆弱,这就要求造景植物抗性强,适应性强,便于管理,而乡土树种本身就具有这些特性。
2.3优良乡土树种栽培经验丰富,能更好地体现园林景观作用。
城镇经多次改建破坏了土壤自然良好的结构,限制了树木的生长发育,增加了植物管养的难度。“三分栽,七分管”,说明了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园林植物栽植后能否存活,成活后能否枝繁叶茂,形态优美,关系到植物造景的艺术效果,好的植物景观的形成,既靠园林设计又靠养护管理,因栽植管护原因而造成植物死亡,必将导致设计的失败,因此园林植物的栽植技术,后期管理也是决定园林创意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乡土树种适生性好、抗性强,栽培经验丰富,栽后的后期管理相对容易。
2.4乡土树种价格便宜,生态效益高。
大部分优良树种是经过长期的栽培得以肯定的,抗逆性强,栽培技术简单,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只要通过科学的配置,适当的养护,就能营造出繁花似锦的美化效果。乡土树种育苗技术成熟,苗木价格和管理成本都较低[6],大量运用可以降低绿化成本。所以乡土树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大部分优良乡土树种成活后生长快,枝繁叶茂,生态效益高。
3.优良乡土树种在寻甸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现状
3.1调查研究方法
采用重点调查方法,在重点绿化地段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寻甸县城区文苑路、过境公路、中轴大街、市民休闲广场,街心花园、县委机关的绿化树种,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从我县绿化最早的街道(文苑路)到现在中轴大街,包括了我县的主要绿化类型―公共绿地、街道(人行道)、庭院绿化,涵盖了县城区70%的绿化面积。
3.2优良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情况
3.2.1目前在我县城乡园林绿化使用的优良乡土树种
通过实地调查,获得我县城市绿化目前使用的树种有54种,具体树种使用情况见(寻甸县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统计表),其中乔木41种,灌木13种。乡土树种有23种,其中乔木21种,主要是华山松、栎、黄连木、清香木、山樱桃、山楂、柳、柳杉、圆柏、桂花、香樟、滇润楠、石楠、四照花、马樱花(大树杜鹃)、女贞、棕榈、滇合欢、石榴、茶花:灌木6种,主要是杜鹃,迎春、小叶女贞、紫叶小蘖、金丝桃、金竹。
3.2.2优良乡土树种在寻甸城乡园林绿化中使用方式
根据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园林上的不同应用,目前主要有:
行道树类:干形挺拔、枝叶繁茂、树冠浓密扩展,可形成较大面积的绿荫[8]的树种如香樟、大叶女贞,大量应用于我县县城街道人行道绿化。
园景树类:具有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树冠,不同姿态的树形(如挺拔雄伟、端庄、展枝优雅等)或具有美丽的花朵与果实。在园林配置中可创造出美丽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9],如寻甸市民休闲广场种植的滇朴、四照花、清香木、山楂、棕榈等。
树丛:由2一10株乔木或灌术组合种植而成的种植类型[10]。如:中轴大街中间绿化带,用3―7株石榴与3―7株紫叶李组合种植,构成不同的景观。
花灌木类:用花灌木种植在道路两边、公园等,用于美化装饰道路、车带、分割空间,配置不同色块、色带,起点缀装饰作用。如:文苑路中间段用紫叶小蘖、小叶女贞交替绿化,县委机关用金丝桃、杜鹃组成不同形状的绿化形式,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绿篱类:用具有丛生密集的茎,耐修剪,萌生性强的树种,栽植使之形成墙垣,以分隔空间、范围场地,遮挡视线,衬托景物,美化环境及防护作用。如过境公路快车道与慢车道之间的迎春柳、小叶女贞栽植成绿篱。
3.3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特点
3.3.1乡土树种使用品种单一,数量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使用就更少。
目前,在我县园林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有54种,而乡土树种仅有27种,仅占50%,而在调查的3201株树种中,真正为乡土树种的有1857株占59%,且大部分为最近3年以来种植的,有的树种仅使用1株,如华山松、滇合欢。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如四照花、滇朴、云南松、野八角等应用较少或几乎没有使用。
3.3.2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使用频率不高
针对所调查的8个地点中优良乡土树种进行应用频率的分析。乡土树种使用频率较低,除常用树种香樟、女贞类外大部分树种仅使用1次,有的还是改造剩下的,如柳。而使用频率较高的树种则较少,仅有四照花、大叶女贞,这反映出我县目前优良乡土树种常用数量较少,部分树种出现率高,易造成园林绿化树种景观单调的现象。
3.3.3优良乡土树种在园林上使用较晚,在新的园林绿化工程中有增加趋势。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县优良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应用起步较晚,大部分树种的应用是最近5年才开始使用,即在修建寻甸县市民休闲广场时开始使用,在以后的绿化工程中逐渐应用如滇朴、四照花、山楂、清香木、黄连木等。据调查,在河滨公园绿化中,乡土树种的使用,不论从品种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增加,在河滨公园绿化中规划的树种有66个,乡土树种就有29个,占44%,乡土树种株数6283株占总树种株数10869的58%。
3.4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城乡园林绿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4.1使用品种单一
目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使用的优良乡士树种较少,而且大部分为阔叶树及高大乔木,而针叶树、花灌木应用较少,许多优良野生品种还未开发利用,如:云南松、野八角、小雀花、金丝桃等,因而造成乡土树种使用缺少丰富的组合和变化,季相性差,景观单调的现象,难以满足人们游憩观光需要。
3.4.2苗木准备不足,造成乱挖现象严重。
我县培育园林绿化用苗木的苗圃较少,培育大规格乡土树种苗木苗圃更是几乎没有,因而近几年使用的乡土树种,苗木不是从外地调入,就是到野外山林或乡村乱挖,后者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林业部门屡禁不止,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4.3乡土树种的栽植成活率低
目前,由于县内缺苗,园林上使用苗木外调的运距较远,取苗后不能及时栽植,水分损失多,且外调苗木对我县土壤气候不一定适适应,野外乱挖的,由于缺少相关手续及技术指导,挖苗者大都悄悄进行,仓促抢挖,准备不充分,对苗木根系伤害过大,运输中损伤严重。因而,栽植成活率低,如:街心花园使用的四照花,栽4株死3株,中轴大街从蒙白调入的石榴大苗,死亡的株数也较多,成活率还不到70%。
3.4.4乡土树种配置体现四季如春特色不明显
我县是一个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但在城区绿化中,乡士树种的配置季相变化却未充分体现四季如春的景色,一些既有很高观赏价值义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如:可增添不同季节景色的夏花植物,冬花树种应用较少。
总之,目前,我县优良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上应用数量较少,品种单一,很多优良的园林应用价值较高的乡土树种还未开发利用。
4.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城乡园林绿化应用较少的成因
4.1寻甸县城园林绿化工程启动较晚
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又是一个农业大县,县财力差,难以承担城区绿化费用,因而我县的城乡园林绿化工程启动较晚,真正的城区街道绿化从94年才开始起步,94年首先绿化了新大街(文苑路)、街心花园后,开始有了过境公路、风梧路等的绿化,市民休闲广场这种公共绿地的建设则使于2004年。小区、庭院绿化也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前只有效益较好的单位如供销社等绿化好一点。由于没有园林绿化的需要,也就没有了乡土树种在园林上的应用。
4.2 种苗供应不足,制约了使用。
由于我县没有乡土树种的(园林用)大苗苗木的培育,仅有常规造林用苗(苗木小)的培育,从而使园林绿化乡土树种大苗无货供应,使工程施工部门难以找到苗木,而制约了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上的使用。
4.3现阶段移植成活率偏低,障碍了优良乡土树种的使用。
目前,由于县内园林绿化用大苗准备(贮备)不足,所需乡土树种苗木大多外调或乱挖、偷运,苗木损伤严重,水分损失较多,造成成活率较差,因而,阻碍了乡土树种的使用。
5提高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园林中应用的建议
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的主体,也是生态园林发挥其生态作用的基础。园林绿地的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园林绿地系统就越稳定。只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才能形成缤纷多彩的群落景观,减少因城镇的拥挤及建筑物的高大、单调所带来的压抑感,也才能构筑具有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1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命资源的总体。近年来,城乡园林绿化的兴起,将城乡园林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镇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次阶段[12]为城镇生物多样性的创造迎来了机会。同时城镇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城镇环境质量的标准。乡土树种在园林上的大量应用是丰富城镇物种多样性,维护园林绿地系统的稳定和加强景观地域特色的有效途径。如提高优良乡十树种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是城镇园林建设者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结合我县实际谈点个人浅见。
5.1以科研为纽带,以项目为龙头,做好引种驯化和应用栽培试验。
寻甸县优良的野生园林植物资源丰富,分布面广,是巨大的自然财富,开发培育新的栽培观赏植物种类的重要来源。应以科研为纽带,以项目为龙头,做好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栽培试验及推广使用工作,带动乡土树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仅可丰富城乡园林植物资源,而且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2 加大宣传,调动人们在绿化工程中应用乡土树种的积极性
优良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上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加强优良乡土树种使用的宣传,只有让人们充分了解其重要意义,才能自觉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加以运用。
5.3 规划设计部门,合理规划使用。
城乡园林绿化作为项目施工管理,讲究的是按设计施工和验收。因此,只有设计部门因地制宜的设计使用优良乡土树种,施工部门也才会使用,才能促进优良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上的应用。
5.4 培育充足的大规格乡土树种苗木,满足城乡园林绿化之需。
苗木是绿化的物质基础,没有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园林绿化用乡土树种就不能满足其在城乡园林绿化应用上的需要。因此,苗木培育经营单位应多培育乡土树种的大规格苗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乡士树种在园林绿化应用上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变我县目前在苗木生产中小规格苗木过剩,大规格苗术不足的现状,增加苗木经营者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6 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园林应用中应加以注意的问题。
寻甸优良乡土树种能在园林上应用的树种资源丰富,有的已成为栽培品种,有的仍为野生树种,且我县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因此,乡土树种在园林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6.1以生态学为基础,适地适树。
园林树种选择是园林景观构建的基本工作。在园林建设中应将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当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调查为基础,从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的特性出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不同立地类型选择能够与功能区相适应的绿化乡土树种,除了应达到景观要求和色彩效果外,尤其应考虑其生态习性是否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13],不能为提高乡土树种使用率而盲目乱用。
6.2 科学地引种栽培。
虽说优良乡土树种适应性强,但由于我县立体气候明显,树种的区域特征显著,因此,野生植物引种到园林绿化中,必须尊重科学。首先要调查了解该植物的生态习性及生物学特性,特别是主导生态因子满足原则及其对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等的要求;其次是引种栽培到有不同生态因子的试验地,观察该树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再次是选择适应性强的种类在部分园林中试种,然后是对引种成功的树种进行推广使用。
6.3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
乡土树种对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性强,易于管护,还可体现地方特色,此外,适当引进外来景观树种,可以满足不同空间,不同立地条件的需要,但数量上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以实现地带性景观与异域景观的和谐统一[14]。
6.4 营造优美景观,兼顾生态效益。
城乡园林绿化为公众提供优美的景观,因此,树种选择时还需从森林美学角度出发,着重优美树形、冠形、花型、花色等指标,强调树种的可观赏性。树种合理配置是形成优美景观的关键,在实际应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乔、灌、草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结合:群落多样性树种和特色基调树种相结合;短期景观树种与长期群落景观树种相结合;绿化、美化、香化与季相景观相结合[15]。通过这些原则,体现园林绿化的景观美,并可发挥较好的生态效益。
6.5 防止滥挖乱采现象的发生。
优良乡土树种在今后的应用中,应高度重视,防止滥挖乱采现象发生。我们都知道,近儿年悄然新起的大树进城现象,一度形成乡村、山区乡土树种滥挖偷运情况,由于采挖移植措施不力,造成移进城里的树木大部分死亡,而乡村,山区的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今后应用中应引起重视,尽量使用林场、苗圃培育的乡土树种大苗造园。如有特殊需要必须到野外或乡村移植乡土树种,应到林业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通过工程技术人员规划设计后,在不影响当地景观,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移植,制定移植树木保护措施,确保移植树木成活。做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
后记
本篇论文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得到了寻甸县城乡园林绿化委员会、县林业局及其他部门和本单位同事大力支持,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和指导。在此深表感激。寻甸县适宜园林应用的优良乡土树种资源丰富,其种类仅根据现有资料统计,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树栋,马晓燕.园林建筑学气象出版社2004年8月
[2]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报告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总体设计专业调查报告 1991年
[4]江桂湘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1(1):11―11、14
[5]秦庆秀唐岱.建水文庙植物景观探讨 林业调查规划2006.3 1(2):24―26
[6]周旱弘乡土树种造景的优势、困境与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05(2):24--26
[7]程利霞浅谈乡土树种在昆明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安宁科普网
[8]侯碧清刘克旺王海峰著.湖南野生观赏植物及其园林应用林业调查规划2006.31 (2):140―145
[9]孙晓佳,唐岱,杨秋,等.昆明市岩溶地貌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评价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3 1(6):47―5 1
[10]许桂芳吴铁明张朝阳.抗污染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31・(2)146―148
[11]陆杰植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建设[J]安徽林业2001(1):25
[12]刘扬建设国家园林城市走生态园林之路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31(2):132―134
[13]韩铁,高润宏,刘子龙,等.北方城市森林绿地植物群落的树种选择与配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25(3):9―13
1970年初,袁教授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调查入手,深入民间调研,数十次前往不育症多发区的41个市县进行系统的社会调查,率先发现集中不育症人群与食用棉籽制品密切相关,提出棉籽食品可致男性不育,进而分离出男性抗生育有效成分棉酚。嗣后,国家组织全国18个省市千余名多学科科技医药卫生人员协作攻关,袁教授作为全国棉酚研究协作组化学制药组负责人和山东省棉酚研究组组长带领科研团队对棉酚的理化性质、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与规格、抗生育效果、作用环节、吸收分布、毒理、临床用药方法及剂量、棉酚的拆分、衍生物及络合物的制备和筛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1974年2月在探寻高效低毒棉酚衍生物的过程中,研制成功“男性避孕药甲酸棉酚”,袁教授亲自执笔起草了棉酚、醋酸棉酚、甲酸棉酚质量标准[3]。棉酚是迄今国内外男性抗生育作用最为确切的一个药物,作为非甾体类药物的新发现,填补了国内外男性避孕药的空白。1972年,袁教授首次分析测定出青蒿素的分子式与分子量,为“抗疟新药—青蒿素”研制成功做出了关键技术贡献。
2系统生态观的中药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其生态环境保护是袁教授长期关注的课题,他指出:“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物质基础,要发展中药事业,首先要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4]。”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他多次深入山区、药材产地和道地药材产区开展中草药资源调查,搜集民间中草药方剂,编著出版《山东中草药手册》《中草药避孕方剂汇编》和《山东省中草药资源调查报告》。80年代初,面对中药使用量激增,中药及天然药物野生资源日趋减少的现象,袁老认为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应对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进行研究与科学利用。为摸清山东中药天然药资源现状,积极配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袁教授组织开展了山东中药资源普查,切实推进中药道地药材研究和人工栽培研究。针对中医和中药发展不平衡和“重医轻药”,以及临床用药不规范,中药炮制不当,或调药有误、分量不准,药材霉变,以伪充真、以劣充优等问题,深入分析中药及中药学科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适时地发表了“振兴中医事业必须同时发展中药事业”的重要论述。90年代,袁教授立足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竭力倡导中药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组织山东道地药材研究,开展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质量研究[5],从混乱品种甄别、本草考证入手,就其化学成分、饮片规格、质量标准等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荆芥全面系统研究,明确了荆芥入药历史沿革,澄清了荆芥入药品种[6],首次探讨了135种常用中药所含微量元素与中药性效相关性,保障了临床用药安全。24大科学观塑中药产学研经贸战略架构中药为复杂体系,其突出特征是整体性,袁老对中药现代化有着系统思考和独特见解,认为:“中药现代化要立足大科学观,从系统整体观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着眼,基础与应用研究、实验与临床并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经济融合,产学研科经贸并举,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实现中药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还分析说:“应重视中药基础性研究,无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更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要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以临床效果为前提,以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为核心,破行业界限,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协作,探索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理。从根本上使传统中药提高到现代中药的水平。”1990年,他在20余年中药生育调节研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从战略发展着眼,系统梳理古今文献,开展专题调研,首次在国内外全面总结中草药节育成果,独立完成了“中药节育的预测研究”,准确客观分析了国内外中草药避孕及抗生育研究思路与进展,前瞻性的提出了我国中药节育研究的发展趋向、目标,尤其强调应着力加强中药复方抗生育作用与有效成分及中药双向调节系统研究[7]。1998年,他综合分析中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水平,着眼于山东厚实的中医药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及在国内外所独有的优势、地理环境特点,增强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中药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高速路”,提出发挥山东居环渤海经济带区位优势,建立集产学研经贸于一体的“北方中药港”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设想和围绕“北方中药港”建设核心,以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自主发展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增强中医药科技自主创新力的发展策略建议,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和“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基地”的建设进程[8]。
3系统整体观和非线性科学理念融合构建符合中药
自身规律和特点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体系中药质量是中药事业发展的核心,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袁教授便着力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评价与控制中药质量的系统方法学探索。80年代初,组织了紫外、红外、荧光、色谱、电泳和细胞核型分析等中药鉴定与质量评价现代方法技术的系列研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确立了该领域领先地位。遵循中医整体观和中药复杂体系的特点,融汇系统学和非线性科学理念,将现代分析技术引入中药领域,指出中药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种质、原药材、饮片、制剂、中成药、辅料及环境土壤等的多维标准规范和综合集成控制。创建性地提出中药全成分分子动态变化整体性、综合性的质量评价与控制理论“中药质量全成分控制论”,即:中药具有整体性、非线性、模糊性、时空序列等特征,单味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复杂的,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更为复杂。并且这些成分存在着极大的可变性。它既有植物生长时由于生物变异及基因表达的可变性,又具有采集加工后成分分解转化的可变性。因此,只选用其一种成分,甚至选用几种成分定性定量,进行评价与控制中药质量,难以反映出中医中药的特色,与中医辨证用药重视整体药效相距甚远。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决定了中药不同于西药,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能对起效的全成分(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物成分)进行控制,以中药全成分为基础,以其全成分分子的整体效应为指标,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方法获取标准量值,达到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9]。袁教授首创了“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中药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和“全成分宏观总体效应表征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方法”等系列新方法[10-12]。1994年,他将热力学理论引入中药研究领域,采用微量量热法新技术,运用生物热效应表征黄连、黄芪药效作用机制,探索建立中药质量评价的热力学方法[13-14]。袁老在长期系统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成果,完善了中药及其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4复杂巨系统理论与集成统一分析方法解析中药复杂体系
20世纪80年代,袁教授以阐明中国特色生命科学———中医药学的本质为根本目标,开始了以方剂配伍规律和“方-药-证”相关性研究为核心,运用多学科研究模式,以中医方剂的功效为指标,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剖析方剂的物质基础,揭示方剂的作用机理,阐明其科学内涵的艰辛求索之路。系统的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修养和长期的中医药文化积淀与中药实践,使他对中药方剂有着精深的认识,作出了“中医药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工作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配伍理论,研究中药复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功效关系和物质关系,研究复方中药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物理的、化学的和活性的),从而探讨中药的协同、拮抗和双向作用,对于发病机体治疗疾病的机理,以阐明中药复方的组方规律,揭示中药作用的本质,进而阐述中医药理论”的论述。形成了“中药配伍化学关系论”,其核心内容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的组成,中药化学成分包括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化学成分,包含微量元素以及两者形成的络合物成分等。单味中药中具有多种有效成分,每个有效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多以复方形式,它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复方的中药配伍是以“君、臣、佐、使”及功效方面的“七情”的组方原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中药组合而成,并在机体内作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即复方作用的最大特点是复方中所含中药的综合作用和整体作用。中药通过方剂配伍,可以提高与促进疗效,减低毒性与不良反应,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中药汤剂多是复方,配伍煮后,各种成分多数相互作用,发生多种化学物理变化,含量上升或下降,甚至产生新物质,只有极少数成分保持原有状态,由此反应而产生的新物质,足以导致量或质的变化;汤剂进入机体内又可发生因配伍而产生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中药配伍组成的复方,其汤剂的功效作用,不能简单地用单味中药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功效作用普遍进行解释,也就是说复方的药理作用并非简单地等于各味中药及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加合,显示出整体作用大于部分作用的总和,体现了祖国医药学在直接治疗疾病的同时,重在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因素和通过对其他药物的影响使得机体恢复健康。中药复方汤剂中各单味中药所含化学成分有的保持原有状态,有的因相互影响而产生量的增多或减少,有的则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物质。由于单味中药就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单味中药中不同化学成分可以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它们间可以相互协同、拮抗或又协同又拮抗[15]。率先采用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及效标成分与药效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将智能色谱专家系统用于中医方剂分析,开展了中医传统名方四物汤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四物汤其成分变化与药效的相关性和配伍减毒增效的作用机理与物质基础,确证全方补血药效最佳。继而提出“中药方剂分子合式作用学说”,合式,即合乎一定的规格、程式,指有序、有规律的作用。中药方剂是一个多种化学成分的复杂体系,含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成分。中药配伍制备汤剂的过程中,则可能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由此反应而产生新物质(沉淀物和非沉淀物),导致量或质的药效变化。当汤剂进入机体内部形成一个随病症可发生协同或拮抗的动态平衡的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复杂体系,在机体内活性成分分子包括原有活性成分分子、代谢产物活性成分分子和间接产物活性成分分子,一种活性成分分子在机体氛围中可改变状态,如形成络合分子等,随病症可呈现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活性作用,其活性成分应能被机体吸收,可发生因配伍而产生的协同或拮抗作用。起作用的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又可划分为Ⅰ类活性分子,即已作用在靶点上的活性分子;Ⅱ类活性分子,虽未作用在靶点上,但可协同或拮抗Ⅰ类活性分子的活性;Ⅲ类活性分子,是Ⅰ类和Ⅱ类活性分子的作用基础或后续分子。在机体内,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可作用于多个部位、多个靶点或几种活性成分分子作用于同一部位、同一个靶点,其作用呈现层次性、有序性、整体性、综合性和调节性,使机体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病症得以治愈。
5系统动力学方法剖析中药学科内生机制与动力
学科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功能的平台,是造就学术领军人物与科技拔尖人才的舞台,数十年的学科工作经历,使袁教授体会到高水平学科是实现高质量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中医药学发展的载体与基石。他立足于建立中药现代学科教育体系,着力构建“中药光谱鉴定学”学科体系,其专著《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及应用》作为学科建设的开篇之作,为中药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开辟了一条新径[16],成为新学科的理论奠基。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提出:“人才智力资源是学科发展的根本、物质条件是学科建设的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学术研究是学科发展原动力、理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造是学科发展的关键”的“学科建设发展四要素”和“构建方剂学二级学科群”及“方剂化学”学科的发展目标[17]。1985年初,就学科建设提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三者的关系为“首、主、重”三要关系。袁老注重优秀中药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倡导科学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医药并重、医文合一的人才教育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重视培育文化底蕴深厚的复合型中药创新人才,在他的努力下形成了从本专科、研究生教育到博士后人才培养层次完备,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健全的五个层次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