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3 20:30: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贷风险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信贷风险管理

篇(1)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从生产到消费,从积累到流通,货币、银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近些年,科技发展迅速,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金融交易途径逐渐增多,交易资金增大,但是金融管理松懈,金融体制落后,阻碍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入21世纪,我国着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诸多问题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上了前所未有的新台阶。自世界金融危机以后,金融信贷风险不断增加,信贷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研究人员面临的主要课题。从金融的主要业务——银行业务来看,国际银行和各国银行的管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金融结构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管理。20世纪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方法的革命性变革。近些年,各国相继出台了各种金融类协议,建立多种金融发展模型,例如“两层法”,即在要求大多数金融机构服从其协议规定的简单的标准法的同时,允许一些特定的具备高级研究能力的国际性商业银行使用自己开发的内部模型。就我国银行行业来说,信贷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要低于国外的信贷资产比重,降低了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加了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紧迫性。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条令,但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这些都需要我们增加投入,加大研究力度。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信贷行业和领域集中

我国的金融信贷行业主要集中在银行产业。当下房地产、生产制造业及基础建设等的资金投入增多,吸引了大部分来自银行的信贷资金,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价格高企的预期并没有在严格的宏观调控下回归到合理水平。根据获得的数据来看,我国信贷风险暴露周期与信贷业务运作周期相当,金融信贷风险危机处于爆发前期,若房地产市场出现商业转机,容易激发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增加。由于金融行业比较集中,使得其在风险管理上出现不平衡现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二)不能正确估计信贷风险概率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虽然银行对客户的评判级别很多,但是银行对信贷客户的信用级别评判方法不严格,造成银行对客户违约概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缺乏精确的计算。一旦出现问题,风险爆发,不但会使银行遭受重大损失,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整个经济体制运行,金融环境波动扩大,经济损失增加。

(三)质押贷款中对于质押物的估值相对较高

目前在中国金融信贷中,质押贷款是较常见的风险抵押形式。由于抵押物价值的估价时间短,并且它的价值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抵押价值具有不确定性,会影响信贷的准确性。2007年上半年我国股权证券市场处在高位运行,很多贷款企业以股票股权等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由于股票市场时刻在波动着,在后期,股票价格出现回落,陷入低谷,使得在金融信贷行业中以股票作抵押的组织产生了很大风险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金融信贷风险管理中,质押物评估环节薄弱,使信贷行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流程等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金融信贷风险管理分割现象严重,整个信贷风险管理的环节、流程得不到有效衔接和梳理,信贷风险管理的框架和流程不完善,造成信贷机构对风险无法作出系统的估量。特别是缺乏独立且完善的风险报告系统,造成信贷机构的管理者无法把握信贷风险状况,难以掌握准确的信贷数据,不能有效地面对信贷市场环境的变化。另外,我国信贷机构信息化管理出现相对较晚,没有完善的智能分析数据库,成熟的专家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也比较缺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信贷业的发展。

三、改善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有力措施

不断加大的金融信贷风险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的隐患,阻碍了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怎样解决金融信贷风险问题,将信贷机构的损失降到最低是目前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内部积累能力

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信贷行业的利益水平,我国的金融信贷机构应提供具有特色的金融服务,增加资金来源渠道,扩大盈利空间,走资本自我积累道路,提高资金储存量。具体来讲,信贷机构风险管理者首先要调整金融资金结构,降低风险资金投入量,改变现在信贷风险管理中资金利用的单一性,改变信贷集中现象;其次,在管理中要大力开设中间业务,减少信贷风险资金的投入量,在一定情况下,减小信贷资金规模,使资本充足率回升到合理水平。

(二)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

在社会经济逐渐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积极吸引国外资金,增加国家资金储备量,在我国可以考虑开设多个股票源,建立开放的多元股权结构,为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提供通道。在我国,民间资本规模占据全国资金比例较大,由于投融资体制不顺畅,绝大部分沉淀在银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合理利用这些资金,或将一部分资金转为金融行业的股票,可以大大增加金融行业的资金利用率。

(三)建立合理的质押物评估机构

当前信贷机构对质押物的评估偏高,并且有较大部分是以股票的形式进行抵押,这些物质存在不确定性,受到股票市场的影响很大,信贷机构不能精确对风险进行估量,造成金融性信贷机构不可挽回的损失。建立合理的质押物质评估机构,能有效判断抵押物质的价值,评定信贷风险等级,为领导层做出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篇(2)

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逐渐增加的银行信贷投放也给信贷市场带来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下面就通过对银行信贷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阐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全面发挥银行信贷作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原因分析;解决措施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银行业务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和改变,银行业务范围进一步的拓展,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但传统的信贷业务仍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银行业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部分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粗放型房贷和冲动放贷现象的层出不穷,再加上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造成的银行信贷风险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信贷业的进一步发展。下文就从银行信贷风险、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银行信贷风险

从客观上来说,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因为银行债务人在要求的时间内无法偿还银行债务而出现的风险。这种风险从表面上来看,主要的责任在于债务人,而且一般情况下,债务人承担的风险系数更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银行信贷风险实质也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原因。一方面,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需要银行在进行信贷活动中及时的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造成信贷风险系数进行评估,对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控制和管理,以降低风险发生率,保障银行信贷的质量;另一方面,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也是一种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思想,需要银行工作人员将这种思想和意识要具体的应用与实际的信贷活动中,将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管理项目的一部分,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管理意识落到实处,真正发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和管理的质量。

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主要存在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管理机制、组织机构、执行机制、管理技术、约束机制等几个方面,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

1.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但受传统的管理制度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资本充足率不高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银行资产结构比较单一,银行负债来源种类少,银行筹资负债比例低,导致资产负债结构不能灵活的周转和转换,无法按照银行资产结构要求进行负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导致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银行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总额与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资本充足率还不能满足相关的标准,严重的影响了银行负债比例管理和约束了银行进一步的发展。

2.信贷管理机制方面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银行要想取得发展和突破,就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变动,在银行业务上,在信贷风险机制上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但由于受发展时间的限制,导致我国当前的银行信贷机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善,机制劣势显著。

3.信贷组织机构方面

我国的信贷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在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方面还比较落后,信贷部分缺乏独立性,信贷风险管理缺乏有效性,依赖于整个银行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操作水平有限,实践能力弱,信贷组织机构不健全。尽管银行信贷管理部门在信贷审核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审查意见,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效率低下,管理质量不高。

4.信贷执行制度方面

信贷的执行制度影响了信贷的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信贷机制运作的效率,完善的信贷执行制度是保障银行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健全的信贷决策机制,不完善的信贷政策以及不科学的信贷管理制度等都导致信贷经营部门在信贷工作和管理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要求,不能高效、科学的运转。

5.信贷管理技术方面

在我国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银行在信贷管理技术方面也在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采取先进的贷款分析方法。然后,受信贷管理技术人才的限制,导致技术跟上,人才没有跟上,管理体系没有跟上,使整个管理技术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可操作性不强,造成整个技术利用率低下。

6.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缺乏完善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审查人员在前期审查时没有发挥其实际价值,而在后期审查时要是出现风险,还需要承当风险责任,这种责权不对称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审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解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解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促进银行信贷健康、安全的发展,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就必须要从根本入手,在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与人员素质这三方面进行加强管理。

1.优化信贷组织结构

首先,银行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结合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信贷组织结构的优化,可以实现“鸡蛋分开放”的原则,尽可能避免信贷风险给银行造成损失额。其次,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激励机制对信贷组织结构进行调节,优化组织结构。最后,要健全责任制。将信贷风险管理具体的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工作人员身上,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从根本上落实信贷管理工作,以提高信贷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将信贷与审计独立开来,降低其他管理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以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的价值,保障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在银行信贷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造成信贷的风险。因此,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就需要从信贷前、中、后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审查和检查,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首先,规范信贷工作。银行在信贷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国情和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中,严格的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银行信贷工作,以保障银行信贷工作的规范性。同时,对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以提高信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信贷工作前,对借贷人的基本信息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查、收集,对借贷过程中可能问题进行风险和借贷人的还贷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进行发放贷款。其次,落实风险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制,严格的按照制度和流程来开展信贷工作,使信贷工作中发生的风险能够切实的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落实审贷分离,维护审计工作的职权,使审计工作能够公正、公平的开展。同时重视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严格的把握信贷风险,对和操作不当现象严格处理。总之一定要注重发贷工作准确、合理、科学。最后,加强对信贷人的监督。在发放信贷后,对信贷人的基本情况要进行及时的追求和调节,对信贷人的还贷能力进行进一步分分析,以确保信贷人能及时的清偿贷款,对可能存在的违约和还贷负债情况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降低信贷风险和信贷风险造成的损失。

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管理方法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级等级,对信贷人的信誉和还贷能力进行具体的分类划分,从而提高对违约概率评估的准确率。积极的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和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先进信息化设备的运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的利用,提高他们对风险的判断能力和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红.探讨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4.

[2]崔佳,王晒生,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

[3]卫团胜.加强信贷风险防范的启示与对策[J].河北金融,2014.

篇(3)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防范和预警;信贷服务;产品创新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促进银行的长足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在保障银行稳健经营方面还存在欠缺,因此提高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改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的渠道与环境,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双赢,既是当今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中的信贷风险主要指贷款发生损失存在不确定性,即银行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无力偿还贷款,甚至导致本金和利息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

一、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L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采取了诸多的方法和措施。本文主要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和风险管理流程两个方面分析L银行在这方面主要做的工作。

1、设立小企业业务专营管理部门

设立了专营机构16家,分设10个业务部,分布在各家支行及业务团队,业务覆盖各个行业和领域,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规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

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时效性很强。为了更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部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优化操作流程,完善机制建设,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业务流程,规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3、构建小微企业贷款监管体系L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监管,注重合同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合同中从贷款发放、贷后资金、贷款偿还等全过程管理,明确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时责任方应承担的相关责任,以合法的法律手段维护银行的合法利益。L银行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和资产保全部的作用,在各分行成立分行预警控制小组,打破总行预警风险的机制,提高分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风险预警机制,掌握全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情况。截止2014年底,L银行的风险预警贷款主要是单户担保和联保方式的贷款,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钢贸行业,占比达20%以上。

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专业的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模式

(1)现有信贷审批标准不适用于小微企业。L银行针对大企业和小微企业采用的审批信贷流程、信用评价标准并无太大差异,业务审批与大企业的信贷业务流程一致,这种同标准的信贷审批模式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短平快”的资金需求,缺乏使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简便的操作模式和标准化的产品流程,高标准和高门槛的要求不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2)贷款种类单一且市场同质化。一方面是产品单一且推广容易受阻,现有的这两类产品并不能完全推广,产品也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产品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小微企业贷款产品与其他银行的产品同质化严重。(3)贷款审批流程繁琐。L银行目前对信贷审批实行审贷分离、统一授信的管理模式,贷款审批权主要集中在总行及分行一级,基层银行主要履行贷款前期准备,审批功能非常弱。基层行的客户经理办理贷款业务必须逐级上报,经上级行审批后才能完成贷款程序。复杂的贷款程序容易延误中小微企业急需资金的时机,导致部分优质的中小客户流失。(4)贷前管理成本高。小微企业信息公开渠道少,所提供的资料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产品经营等信息,企业为获得贷款隐瞒对企业不利的各种信息,银行并不能全面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为了获取更多客户的信息和资料,提高资料的采集量和真实性,银行必须加大贷前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使银行贷前信息的管理成本不断加大。

2、信贷服务制度不完善

(1)小微企业信贷信息科技系统薄弱。L银行目前在报表统计、绩效考核、数据报送、信息核对等方面都是人工统计完成,工作效率不高,且容易发生错误,加大操作风险,给信贷业务发展造成一定的潜在风险,无法做到利用科技手段来防范风险,提升业务发展水平的高效局面。(2)小微企业信贷部与支行联动机制效果不明显。到2013年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部向各分支行累计推荐优质小微企业客户信贷规模上万亿元,通过业务共同开展的形式不断加强与支行的联动机制。但这种对接形式的效果不佳,仅限小微企业信贷部和小部分分支行之间开展,未形成全系统内分支行的对接机制和全行积极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局面,小微企业信贷部单个部门的力量太薄弱,不利于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规模。(3)针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L银行在省内的服务网点在整个银行业的服务机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增长速度低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增长的速度,使得L银行不能承担满足小微企业市场需求的重任。由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规模小、风险大,L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主要对象是业绩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

3、缺乏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计量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1)缺乏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首先L银行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是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重要依据,目前L银行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主要侧重于以往财务数据的分析,缺乏对目前现金流量和经营情况的分析,对其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更显不足。其次,由于银行获取小微企业资料的受限,缺乏足够的信息判断小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相关专业人士的判断来评定,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评定小微企业信用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很难合理地确定,客户的风险状况无法通过评分客观地反映出来,不利于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真实的判断。最后,L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缺乏动态调整,定期评定使评级部门很难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对信用评级进行调整,信息传达落后不利于客户经理根据信用状况的变化对贷款情况做出快速判断。(2)风险识别与分析手段落后。目前L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识别以定性为主,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计量体系,风险管理的依据偏重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指标,而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总结。这种风险识别和分析手段,一方面是这种主观判断的方式容易导致风险分析的结果受人为影响较大,工作人员的错误判断会使风险评估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不利于全行范围内对信贷风险的计量标准形成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另一方面,L银行尚未开展系统的行业和区域的风险分析工作,这部分风险评估的缺失导致整个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缺乏整体的专业性风险分析和指导,使各分支行无法准确地把握主要目标客户及产业链定位,不能有效指导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L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前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新趋势,根据L银行发展独立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从如何建立独立的业务单元和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的角度特提出对策建议。

1、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创新模式

(1)借助PPP模式拓展业务范围。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政策。目前各地推出的PPP项目已达1500个,总投资额超过2.7万亿,商业银行已成为PPP项目最重要的资金提供方。L银行参与PPP模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企业贷款方式,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企业正积极参与到PPP模式中,L银行可通过贷款给PPP项目中的社会资本方获得收益,因社会资本合作伙伴是政府,贷款资金的违约风险和系统风险相对较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的风险。二是通过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间接参与PPP项目融资,此类业务可由L银行发起,在实现表外融资的同时,还能确保对项目的把控力,成为“影子银行”业务的延续。(2)成立科技支行开展专营业务。我国正处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科技型企业能迅速将科技资源转变为社会生产力,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型企业的主体。为了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很多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科技支行的形式专门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一方面,与普通商业银行支行相比,科技支行借助风险投资,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来发放贷款,主要帮助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更关注风险因素。另一方面,专业的科技支行具备完善的信贷服务、股权融资等众多功能,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专业判断和发展前景评估能力非常强,具备技术、金融、市场、风险控制等多个专业团队,能有效控制支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因此,L银行可通过设立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还能有效控制风险。

2、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

(1)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由前文分析可知,对信贷人员的考核体系不合理会增大操作风险,因此实现信贷业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是规避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一是改进以往注重任务指标完成率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运用平衡积分卡等新型管理工具,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考核,从薪酬制度、绩效评价和晋升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调动信贷管理和业务人员积极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专业人员培育和引进机制。要培养一支精通小微企业业务、熟悉小微企业规章制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信贷管理团队,强化业务培训。加大对外部专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充实银行信贷业务管理队伍,通过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专业化团队,提高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2)提高从业人员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意识。L银行必须要求信贷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要同时转变观念,由控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转变为提高自身经营和管理风险的能力,使价格覆盖风险。在信贷业务人员培训过程中,要灌输服务小微企业的观念,转变每一个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观念,把积极的风险风化推广到日常具体业务中,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3、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1)优化营销模式。目前L银行经营机构现已覆盖城市各经济区域,可充分依托支行网点,业务经营下沉,完善营销组织架构,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扫街营销模式。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下一步就是要充分发挥网点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以网点为中心的营销组织架构,将业务营销组织、营销人员管理下沉到各支行,以支行为中心,开展小微企业营销活动,完善网点的营销功能,强化产品交叉销售、业务联动营销。将人员、业务营销前置到支行,由支行统一进行组织管理,提高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效率。(2)推进新产品创新。从前文分析可知,由于L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开展的信贷产品只有两个系列,并不能满足当前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资金需求,因此L银行必须根据小微企业实际资金需求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行业鼓励创新产品的政策机遇,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L银行更加应该把握好机遇,创新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利用自身业务发展的灵活性开发更多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小微企业更好地运营发展,从而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对国家重点扶持产业、无不良信用记录、企业发展前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小微企业适度尝试“综合授信”,给予这类型企业在承诺贷款额度内能够灵活地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按不同的方式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3)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从前文分析可知,L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信用风险评定和信贷决策大部分依靠人力手工完成,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且操作风险加大。若L银行要发展小微企业信贷的批量授信模式,信贷风险评估、决策必须依靠安全、可靠和全面的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构建和实施自身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及决策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信贷客户,实现客户类型系统内自动归类。建立评级模型后实现信息化管理,确定信用级别,缩短贷款业务的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信贷管理成本,降低人为主观的影响度,提高信贷决策审批决策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大量的原始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各类贷款业务准确的违约概率、信贷资金的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金额等风险参数,为今后批量授信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更科学地为风险定价。

参考文献

[1]杨志新:大中型商业银行如何走出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信贷业务瓶颈[J].时代金融,2014(2)

[2]郝晓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曹志鹏、赵明旭:银行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信贷支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

[4]姚耀军、董钢锋: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J].财经研究,2014(1).

[5]李芳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吴凡:基于产业集群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以民生银行为例[D].苏州大学,2014.

篇(4)

关键词:资金互助合作社;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一、引言

资金互助合作社是以互助为核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业务范围包括引资助农、组织培训农民开展贷款、赊销、生产、文化科技合作等。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对缓解农民的信贷约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对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资金互助社的长期稳定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需要进行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由此保证长期安全的资金流,使资金互助社能够平稳地运行。本文旨在探讨资金互助社的信贷风险管理,从当前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及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二、资金互助合作社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资金互助社的运行状况总体良好,尽管各地的资金互助社拥有各自不同的章程及运作程序,但归纳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信贷风险管理:

(一)农村熟人社会的信息对称性

农民面临的主要信贷约束为信息不对称,这是农民不易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借款,尤其是非生产性借款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农户具有高度分散性的特征,农村信用社很难获得农民贷款的真实信息,并且监管成本很高,由此形成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农民的信贷约束。而资金互助社发放的小额贷款则未涉及到此类问题,相反,强烈的信息对称性极大地降低了资金互助社的信贷风险。由于农村是熟人社会,村落内甚至邻村各农户的生产、生活信息完全透明化,资金互助社很容易利用熟人社会网络进行贷款监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贷款的真实用途无法隐瞒。农民向资金互助社申请借款时的借款原因与实际用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当获得贷款后也不会轻易改变款项用途。二是贷款的按期足额还款率较高。这同样源于农村熟人社会的信息对称性。除因外出打工等特殊原因外,逾期还款在农村中被看作不诚信的重要表现,农民将背负极高的道德成本,因此绝大多数农民会按期甚至提前还款。其中的一部分人由于依旧存在借款需求,会在还款的同时继续申请借款,以再次获得所需资金。因此,资金互助社所利用的农村熟人社会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其信贷风险的管理力度,由于村民具有强烈的自我约束性,资金互助社的监管成本大大降低,使其信贷业务运作成本与风险相应降低。

(二)担保制的建立

资金互助社的担保制相比于农村信用社的担保制较为简单,可以有效地缓解农民的抵押物缺乏等面临的信贷约束。担保制依旧是资金互助社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尽管程序方面较为便捷,但担保的力度和效用却高于农村信用社。这与上述的由于农村熟人社会引发的信息对称性以及农民由此产生的强烈自我约束性密切相关。内部信用评级的建立基础为农村熟人社会内部的高诚信度,高度的信息对称性使得村民不会冒着降低自己诚信度或降低担保人诚信度的高风险而逾期还款。因此,担保制在更大程度上加大了农民按期足额还款的自我约束力,为资金互助社起到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效果。

(三)限额制的建立

资金互助社发放的贷款对象为农民,性质属于小额贷款。这就存在着一个量的问题,即小额的额度具体为多少,对于借款理由的不同,例如生产性借款和非生产借款,是否需要设定借款最高数额的差别?从各地资金互助社的实际运行来看,贷款最高限额普遍存在,尽管具体做法有所差别,但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贷款最高限额以社员入股金的一定比例确定。二是资金互助社贷款的最高限额不因贷款用途的不同而区分。这使得资金互助能够真正达到效果,有针对性地缓解农民的非生产性(例如就学、治病、婚丧嫁娶等)的用款需求。贷款限额制的建立不仅使更多的社员拥有获得贷款的机会,并且极大地增加了资金互助社贷款的安全性。一方面,贷款限额与股本数量密切相关,增加了社员入股数量提高的积极性,使得资金互助社的总股本数量增多,降低了信贷风险。另一方面,避免或降低了因单个社员的逾期还款造成资金互助社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提高了其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因此,贷款限额制非常有利于资金互助社的信贷风险管理。

(四)文化的宣传

资金互助社以“互助”为宗旨,因此其性质并不属于商业组织,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一种合作组织。资金互助社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其互助的文化,使社员能够大大提高组织荣誉感以及集体感,增强道德观念与诚信度,以提高按期足额还款的自我约束力。因此,社员加入资金互助社,能够通过其开展的一系列生产、文化活动产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感,社员与社员之间形成较强的凝聚力。绝大多数贷款的社员都意识到若不按期足额还款,不仅自身的诚信度降低,并影响了资金互助社的正常运行,更为关键的是,影响到其他社员借款的需求,并由此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不利性。因此,资金互助社宣传自身文化的同时,加强了社员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理解了互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自我约束力,有利于资金互助社信贷风险的降低。

三、资金互助合作社信贷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尽管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资金互助社整体上运行状况良好,信贷风险度较低,但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由此易引发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贷风险管控力度较低

尽管资金互助社能够利用农村熟人社会进行自我监管,但资金互助社必要的监管依旧需要进行。目前,各地资金互助社的贷款办理程序尽管有较为详尽的章程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旧含有许多的人为因素。一些急于放贷的资金互助社往往人为地放宽了担保人的数量或资格,这往往造成了逾期还款的出现。而资金互助社又无法寻找到相应的担保人,引发了信贷风险。同时,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后,资金互助社要对一些重点对象(例如贷款数量相对较大)采取定期的监管行动,以确保贷款能够按照实际用途执行。单一地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自我监管是不完全可靠的,外部监管一方面能够使得资金互助社及时掌握借款人资金使用的实时情况,当发现资金用途与借款理由不符时予以纠正或及时收回贷款,以降低资金互助社面临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增强借款人的自我约束力,使其按照借款用途使用资金。需要注意的是,应仅对重点借款人进行定期的监管,同时注意平衡监管成本,即信贷风险管理成本与风险发生成本的关系,使得资金互助社能够在尽量低的运行成本下安全运作。安全运作的另一个前提是上述的规范的贷款办理程序。因此,即使资金互助社由于农村硬件条件有限、自身资金有限等原因没有规范的办公场所或专业的技术人员,但其依旧需要进行制度化管理,降低人为因素,尤其需要避免“人情款”的出现,使资金互助社的贷款风险降低。

(二)股本总额较少且贷款季节性强

目前各地资金互助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股本总额较小,由此发放的贷款总数较小。受此限制,资金互助社的规模无法进一步发展,因此无法更进一步解决农民的借款需求,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帮助农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此外,资金互助社的借款需求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即在农忙时期贷款的需求量猛增,贷款供不应求;而在农闲时期则因需求少而无法发放贷款,这同样给资金互助社的业务产生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并无法惠及更多的社员。季节性借款需求同时造成了资金互助社的资金流动不畅,无法形成持续、稳定的资金流。该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农村社会、经济的背景、农业生产的特性以及农民的投资、消费习惯密不可分。不容忽视的是,资金互助社只有在保证贷款需求度极高的前提下才能通过高利率吸收存款,否则容易引发更大的信贷风险,给资金互助社造成损失。此外,针对借款需求的季节性特征,资金互助社可以通过按季节调整贷款利率的方式,定向引导农民在非农忙时节贷款。

(三)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资金互助社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象存在着很大区别,因此从原则上来说,资金互助社与农村信用社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其贷款对象主要为乡镇企业、有预期资金流的个人等,贷款质量与盈利性比资金互助社高。但在实际情况下资金互助社依旧受到农村信用社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村信用社的硬件设备、各项运作较为规范,而当资金互助社逐渐发展壮大后,尽管其自身资金实力远不及农村信用社,但依旧需要套用农村信用社的一系列规范、规程运作,由此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并影响其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因此,农村信用社对资金互助社,尤其是逐渐发展并规范后的资金互助社的影响是存在的,资金互助社相比于农村信用社处于弱势地位,地方政府应对规范后的资金互助社以一定的政策优惠或补贴,以更利于其健康发展。

(四)信贷业务盲目扩大

资金互助社是农民自身的组织,其健康发展对农村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资金互助社亦是农民组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其并非仅具有单一的信贷功能。在资金互助社成立的初期,开展的业务需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资金安全以及稳定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一些地方的资金互助社在成立初期,出于对高利润的信贷业务的追求以及蓬勃的事业激情而盲目扩展信贷业务,例如提高贷款限额、简化贷款手续、扩展贷款范围等,使资金互助社面临的信贷风险大大提高。一些地方的资金互助社由此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甚至不得不解散。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资金互助社的个别社员入会目的不纯,或在并不熟知互助合作社的互助文化前提下加入组织,由此盲目进行信贷申请。这就要求资金互助社在办理这些社员信贷业务时需要格外注意,不仅帮助社员进一步了解信贷的有关章程,更需要及时识别目的不纯的社员,杜绝资金互助社被内部少数人控制,严防合作社异化,使组织能够免除或缓解由此产生的信贷风险。资金互助社在农村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成立初期,应以稳定运行为主,切忌盲目扩大业务范围,以降低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宛晨,段泽宇.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5).

2、王苇航.关于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8(8).

3、康蓉英.关于中国农村资金互助社运作的研究[J].理论导刊,2008(12).

4、李明贤.农村资金互助社与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2).

篇(5)

关键词: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金融经济

中国建设银行银行作为我国国有四大行之一,其业务发展状况对全国银行也发展是借鉴。据近几年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公布的数字看,中国建设银行银行的不良资产上升,坏账率上升,资产质量不容忽视。其中国建设银行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问题在全国各银行普遍存在。中国建设银行银行作为国有四大行之一,在金融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生的信贷风险问题如果在金融业爆发且蔓延开来将产生巨大影响。

一、信贷风险的概念

贷款业务作为银行业的主营业务,银行通过放贷获取利息收入,但在经营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因内部、外部各因素导致资金不能回\,不能实现资产的增值。于是,银行可能会因资金的断裂导致经验受阻甚至难以经营。

二、中国建设银行银行目前贷款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贷款业务审批流程不严格,审批环节存在漏洞

在中国建设银行银行贷款业务审批过程中,贷款对方的资质是否良好,经营状况是否正常且持续,盈利状况是否较好等等,诸多方面的审核存在流于形式,忽略本质的问题,没有对申请单位的申请进行严格审批。尤其银行管理层,对贷款的答复或审批意见往往是最终确定意见,其他人很难提出异议,难以形成有效监督。

(二) 市场投资具有盲目性

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市场内热钱流入,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在这一投资浪潮中不愿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忙于追求较高的投资收益,在这一经济浪潮中大规模的放贷,放低准入条件,造成了资本质量不一,不良贷款率上升,贷款后期问题重重。

(三) 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的发生

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国及其他国家带来巨大波动,对各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各国经济低迷,我国经济发展也较为缓慢。金融市场因这样那样的因素容易产生波动,尤其金融危机更是影响深远。一旦触动将引发次贷危机等,银行资金难以保证,经营困难。因此加强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尤其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三、导致中国建设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有哪些

(一)投资方向单一,房地产市场及大型设施建设是银行信贷的主要方向

近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全国各地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投资火爆,开发商开发新地段、消费者买房等等都通过银行进行借贷,房地产市场成为银行信贷的重要方向,投入资金过多。其次,各地大举兴建大型建筑工程,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明显的政绩。由于市场的盲目性,投资巨大,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在信贷业务过程中没有将风险管理放在首位,过于追求投资收益,开展信贷业务中监督不足,导致不良资产增加,风险上升。

(二) 银行从业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管理认识不足,防范风险的意识较弱,没有严格审批贷款,在风险监测、衡量中有所偏差,导致信贷审批过简、过易,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流于形式,未能在贷款过程中形成有效监督和防范,在风险产生时被动接受。

(三) 信贷业务流程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信贷业务流程中,从贷款方资料的提交、审核没有严谨的审核约束制度,对贷款方的资料没有仔细核实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时效性等各个因素。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反查机制,对放贷过程中的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没有形成有效监督,对违规行为没有形成处罚。审批过程中,审查贷款方资料和放贷业务的处理行为有交叉或重叠现象,没有形成岗位职责的分离。

(四) 银行从业人员的违规操作

在信贷业务的经营过程中,银行从业人员为了当时的利益或者为获取非法利益,以牺牲银行安全性为代价,胡乱投资、胡乱担保等行为,扰乱了中国建设银行银行的正常经营秩序。尤其银行管理人员,因管理职责的疏忽,一时的放任将为后来资产安全性留下隐患。银行从业人员的违规操作,属于金融风险管理中的系统性风险。

(五) 银行抵押物的价值与当前购买力下物品价格相差较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购买力上升,商品价格也上浮一部分。银行所收取的抵押物在以往时期的价值与现存事物的价值有较大区别。

四、加强中国建设银行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积极创新研究

在经营信贷业务的同时,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加强银行业务研究。当前我国由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的方式,经济战略转型,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对此,中国建设银行银行要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贷款,注重高新技术产业、朝阳产业的投入。同时关注市场变化,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决定是否继续房贷或者贷款的额度,以调整经营策略。

(二)加强贷款业务各环节的审批工作

贷款业务开展前,加强对申请贷款业务的企业的资格审核,审核与贷款批复分开,业务分离,职责分离。在给企业放贷的同时,定期审核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时跟踪,对于经营不善,风险较大的企业,提前减少投资或撤资,保证银行自身的安全。

(三)增强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业务素质

银行从业人员时业务的直接负责人,只有业务的负责人、经办人按规定执行,遵守各项规定,遵循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提高自律意识,不违规操作,减少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对信贷业务的学习,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由被动的接受风险到主动的风险的预测和防范。

(四)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改革,优化资产的质量

根据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引导金融机构深化改革,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创造更有序的市场经营条件,完善信贷业务流程,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监督管理机制,对贷款业务的申请到批复进行实施监督,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流形成动态监督。

(五)引进专业化人才,实施人才战略

引进高素质金融行业复合型人才,在银行信贷业务中,发挥人才的R涤攀疲从多方面论证研究,通过审计、财务等多角度思考,对业务的开展进行综合性分析。建立一支具有多专业知识背景、综合分析能力强、风险意识敏感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队伍进行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对申请贷款企业进行准确分析和客观判断,同时在开展业务时,随时优化贷款方案,促进信贷业务的开展。

(六)在全社会建立起信用公示平台

利用大数据平台和互联网的发展,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档案,对个人和单位的信用形成监督和规范。对不履行义务或提供虚假信息骗取贷款的企业或个人在全社会范围内予以公告,对当时人予以警告,个别行为恶劣的,运用法律的途径来解决。

五、结论

我国处于经济战略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更加关注金融市场的安全性,减少金融行业的风险。尤其银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核心枢纽,是资本流动的载体,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贷款业务风险的防范,减少不良贷款,增加贷款的质量,有利于金融行业尤其银行业的有序发展。目前金融市场中的信用危机严重,对我国经济顺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充分,风险防范能力也不足,对金融危机应对能力有限。中国建设银行银行作为国有四大行之一,在当前新局势下,提高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只有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及时定量、定性分析,对风险作出合理预测和监督,保障经济的合理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余迪. 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 金融经济,2012,18:58-60.

[2]鞠惠文. 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 浙江金融,2011,07:40-42.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息不对称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以及中国加入WTO促使中国金融业的逐步放开,使得商业银行要同时面临来自国内银行业之间和来自国际金融巨头的激烈竞争。针对这种形势,商业银行应把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严把信贷质量关,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高莉(2009)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信贷资产存在比较大的风险隐患,其直接表现就是银行体系中(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积压下来的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给商业银行盈利带来了压力,甚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制正常运转的主要障碍。本文着重关注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问题。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信贷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二、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中的体现

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万能的,通过自由竞争可以实现市场资源的自由配置。但是信息经济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观点。信息经济学认为,现实世界中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是不对称的。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市场价格机制不再是使市场均衡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这种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未必能带来最高的效率,也即“不仅要有产品的市场方式,信息本身也要有市场”。其特征如在旧货市场上,由于买者出价过低,卖者又不愿提供好的产品,从而导致次货的泛滥,其最终的结果是旧货市场的萎缩。而因为这种信息不对称,买旧货的人难以完全信任卖旧货的人提供的信息的情况,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刘芳,2008)。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银行信贷市场也同样存在。

在高莉(2009)的研究中,其指出金融系统在经济中扮演关键的角色,是因为当它正常运行时,可以将拥有富余储蓄人的资本导向需要资金进行生产性投资的人,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商业银行信贷活动过程中,商业银行和企业获得的信息是不相等的。这很容易导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结果产生不良贷款。

在信贷市场上,商业银行和企业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分别扮演着委托人和人的角色,两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作为委托人,面临着贷款回收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作为借贷者的企业处于信息优势位置,作为放贷者的商业银行处于信息劣势位置。企业是否会履行偿债义务取决于其主观意愿及还债能力,同时企业为了个体的利益,往往倾向于向商业银行传递一些有利于借贷的信息而隐瞒不利于借贷的信息,这就产生了利用虚假的承诺来谋取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李宝莹,2011)。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

(一)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与消费信贷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与借款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源于企业在信息中处于优势地位,而银行则处于信息中的劣势地位。企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状况,而贷款银行却只能凭借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等资料判断企业的真实情况,提供虚假的信息给银行,骗取贷款。当银行接到企业的借款申请和提交的资料时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避免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银行只好减少贷款投放量。双方博弈的结果导致银行出现所谓的“惜贷”现象,致使一些收心履约的企业反而失去了活的贷款的机会。

商业银行与消费信贷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不能全面地掌握信贷消费者的资信状况。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者的收支状况、偿债能力等无法全面掌握。为了防范消费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只好设置高消费信贷的门槛,这也是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消费者也不能完全了解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和费用以及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资信评价结果。一是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保障信贷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贷款人对消费者的资信调查和评估结果也没有法律的形式保证消费者有权利进行审查。

(二)存款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商业银行评级制度,银行也没有定期向公众披露财务信息。大多数存款人只能从银行的网站上等获取有限的公开资料和信息。这使得存款人在选择银行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显然比存款人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商业银行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财务水平和盈利情形。上述分析体现出在存款关系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四、减少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信息不对称对银行、企业交易行为的不利影响,在每一种经济体制中都存在。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如利用同业的信息共享来查询,采用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资信进行评级等,努力减轻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在我国这两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一直未能很好得到解决。由于银行无法克服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也就导致了不良贷款产生的必然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管理,面对信息不对称现象可能给信贷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好信息的问题,应该在形成“多采集、快传递、重分析”的工作模式,注重信息流中各个环节的效率,解决好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保存)、分析(采用)工作,扭转过去的重采集、乱传递、轻分析的非理性工作模式。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指企业应将其资产处置、财务状况、风险等方面的信息按照法规要求向金融监管机构、投资者、债权人或社会公众进行报告或公示。

首先,必须要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现在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很不统一,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有不同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相关规定,多重标准给信息披露制度带来不规范性,这也造成同一企业因需要实现的目的不同,而向不同部门报送不同数据信息报表的情况。所以应该要求信息披露统一,要求报表的统一设计,达到统一指标口径。

其次,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信息披露的监管,把打击欺诈放到重要地位。企业的信息披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披露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不良资产的处置和承担方式、企业内控机制建立健全的情况等;二是借助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和有关信息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进行披露和报告,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公开程度;三是要着重披露与主要业务风险有关的指标及其变化情况,敏感会计科目的定义、运用和变化情况,以保证对资金应用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二)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

面对社会信息化的巨大挑战,中国的商业银行应学习借鉴外国银行的先进经验,区分大、中、小型客户采取不同的信息收信策略。对大客户委派客户经理专人管理,搜集企业全方位信息同时向专家咨询,注重专业信用评估机构对该客户的信用评级,对客户所在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门研究等。对小客户采取联行征信方式收信信息,注重小客户的信用记录及非财务因素情况。

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沟通渠道,要求在软硬件方面都有一个保证。首先,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个网络的组成应该包括内外两个部分,其中内部网络应该是一个向全体成员开放的公共网络,在这个网络上可以键入或下载各种信息;外部网络应该包括Internet和银行征信查询系统,包括从企业了解情况的同时应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信用情况,人民法院的案件审理公告,行业市场状况分析等途径获取外部信息。同时一级分行应充分利用信息汇总的优势,及时向二级行信息,形成信息共享信息联网局面。并可在可能的情况下委派知名或业内等级较高的专业机构进行信息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三)改进信贷风险等级评定制度

总地来说包括: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和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

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其次,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对编造假报表、提供假信息谋求利益的交易者给以严惩。尽快将国会计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会计信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建立公开企业数据库,使商业银行能方便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信息。加强会计、审计、企业信用评级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对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和信用评级报告的公司、机构严加处理,对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以保障商业银行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最后,要保证系统基础信息的真实性,特别是客户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在借款时倾向于提供虚假信息,因而银行要学会识别和判断一些企业制造的假信息,企业申请贷款时提供的信息只能作参考,只有经过仔细甄别后的信息才能输入系统,并且对输入系统信息的可信程度要划分不同等级,以便于在分析决策时参考。特别的,银行应主动地尽量去搜集客户的信息,加强对企业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王静,张丹岚.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6).

2.李宝莹.浅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企业导报,2011(20).

3.刘芳.论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J].时代经贸,2008(6).

4.高莉.基于不完全信息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9(3).

篇(7)

企业管理对现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由于企业长期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信贷风险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应明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合理使用经济杠杆和财务杠杆,进一步提高信贷风险意识,以达到整体风险最低化。

【关键词】

财务管理;信贷风险;资产结构

企业管理对现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企业融资困境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不过是表面现象,造成更为深刻的原因是:虽然政府出台了各种相应的扶持政策,但是符合银行贷款基本条件的企业数量少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是现阶段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并且制度转换的“时滞性”影响,必然造成了我国企业发展与融资体制创新之间的不对称,正是这种制度上的障碍和“错位”,从而造成我国企业很难符合商业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使得企业长期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本文研究认为,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是确保现代企业在激励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1 信贷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

现阶段我国金融改革深化的几个重大任务,主要是体制改革、产品创新和体系健全。在“十二五”规划实施时期,中国金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重点范围应该是全力推进“体系完善”。要推动金融体系重构,实施金融发展转型,推进金融功能完善,必需要建立在微观体制完善、产品创新加快的基础上“十二五”时期金融工作的重心,是从微观层次转向宏观层次,抓住有利的时机,全面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也就是说,要从在微观体制上健全国有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上加大创新,转移到在整体上完善宏观金融体系、在金融服务功能上全面完善上来,要紧紧围绕金融发展这个核心,积极构建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协调做好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大计,统筹兼顾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大局。独立性和经济性是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基本特征,但是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但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考虑到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及融资条件的现实约束,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推进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信贷风险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的突出问题。

1.1 国企运行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资产结构

非经营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过大,这是国有企业不合理资产结构的突出表现,对于大型国企而言,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非常沉重,最终导致企业发展的速度非常缓慢。具体来讲,一是构成流动资产的比例非常不合理,营运能力低下,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二是固定资产全面老化,经营产品观念落后;三是生产能力不配套,受发展资金不足的严重制约,新产品研发困难,部分闲置资产发挥不了应有效能,产品销路不畅,最终导出大量资金被严重占用。

1.2 国有企业效益提高不快的一个原因在于肩负的负债过高

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很大,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证券市场不发达,金融市场的效率低下,使得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得不到有效保证,最终导致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负债过高的问题。对企业内部筹资而言,存在的不稳定性和有限性,决定了银行借款依然是国有企业真正的融资来源,内部融资并不能成为一种有效来源。

1.3 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不对应

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相关管理知识严重缺乏,利润是其单一的追求目标,基本上没有风险意识,在进行可行性判断的时候,不管是对长期的投资方案,还是对短期的投资方案,衡量标准通常取决于预计利润率,对于投资回收期更加注重,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大多没有被考虑进去,占领市场的时机经常性被延误,最终许多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致使虽然上马后,但却失去竞争的优势,亏损自然是无法被避免。国有企业的日常财务收支经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被流动资金短缺所严重困扰,另外一个方面却因企业亏损大量抵消资本金,而由于流动资产的资金基本上都来自负债,造成还本付息的压力非常巨大,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极弱,内部结构不合理,甚至导致一些企业资不抵债、濒临破产。

1.4 财务主体的多元性缺乏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董事会和监事会,为保证国企内部有效的运作,必须极力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对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他们之间的委托关系要十分明确,存在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部分企业虽然其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但是国有股、法人股的比重相当高,董事会内部绝大部分董事代表的都是国有资产,监督和权力制衡机制极易失效,从而使得整个集团极可能面临风险失控的情况。

2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选择

2.1 明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

作为企业的一种经济性权利,无论是处分和收益,还是使用和占有的权利,企业法人财产权必须要做到明晰化,并实行人格化管理。

第一,多元性应该成为国有企业财务主体的基本要求。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作为四个不同的主体,分割了现代国有企业的财权。其中前两个属于出资者主体,但在经理以下,又分为多个财务主体,如信用管理员、财务计划员、现金管理员等等。根据《公司法》规定,这四个主体的权利界限是明晰,所承担的责任是明确的。只有坚持国有企业财务主体的多元性,在确保整体性的前提条件下,才能使得国企的财权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既能保证放手理财,又不失去法人的最终控制,从而使得在利益关系上推动与约束并存。

第二,财务管理的主体应具有整体性。如果连财权都抓不住,自然就谈不到能够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一个企业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作为法人财产的主体,无论是拥有财权和还是从事理财活动,国有企业都应该是真正的主体,其财务主体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2.2 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一是大力调整资本结构,为了要保持资金总量的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大一种资金来源,只能是通过缩减另一种资金的来源,具体对于国企来讲,要积极将债务资金转化为股权资金,只能是通过这样的途径,不但使得利息压力得以减轻,同时也能使得负债率能够有效降低。二是通过中介机构,把对国企的部分负债,转化为居民或非国有经济等主体的债权,从而使得财务压力极大缓解,资本结构不断优化。三是进行资产结构调整,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坚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决策。

2.3 用增量资金调整现有的资产与资本结构

一是调整现有的存量资本,通过资本运营战略开拓增量资金,不断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二是借助金融业的发展使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灵活运用多元化的融资工具,积极扩张改变资本结构。三是用增量资金激活现有资产重组,优化企业资产结构。

本文研究认为,信贷风险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在当前变革的关键时期,相关决策是否科学有效,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必须要以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科学的实证分析为依据。在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积极研究有效竞争机制的路径设计,从而使得消费者能够满意、投资者从中获益、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国家利益得以保证,最终形成市场力量多方博弈的结果,让企业自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为我国大型国企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志元,《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新模式》,《贵州农村金融》,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