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4: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泥鳅养殖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泥鳅养殖技术

篇(1)

关键词 泥鳅;池塘养殖;管理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15-01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对环境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在我国大部分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

泥鳅养殖周期短、效益高,5~8 cm幼苗,4~5个月可长至15~20 cm,重量可达15~20 g[1]。1年可投放2次,获利润45万元/hm2以上。现将泥鳅的池塘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养殖条件

虽然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对鳅池环境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通风向阳、光照充足、电力供应有保障的地方[2]。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积200~500 m2的较多,池深80~120 cm,水深50~70 cm,淤泥厚度15~20 cm。

2 池塘清整

养殖池以水泥池或三合土池为好,水泥池底部以铺有厚度为15~20 cm的壤土为佳,土池底质不宜为砂质土,池塘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围造,池壁高80~100 cm,进出口用铁丝网或尼龙筛绢围住,筛绢网目0.15 mm,选择面积200~667 m2的池塘。食场上方需搭遮荫棚。

泥鳅苗下塘前10~15 d,应进行清塘消毒,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 cm时,撒生石灰1 125~2 250 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20 mg/L漂白粉进行清塘。清塘后7 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质,即在池的四角堆放鸡粪、猪粪等有机肥2 250~3 000 kg/hm2,施肥5~7 d后可以放养泥鳅。

3 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2种品种进行养殖[3]。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放养规格3~6 cm,要求大小整齐,行动活泼,体质强壮,无病、无畸形。放养前用盐水消毒,在水温适宜时,浸洗30 min左右。放养密度150~500尾/m2。鳅种放养前用5 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 ℃时,浸洗20~30 min。

4 饲养

除用施肥的方法增加天然饵料外,还应投喂如鱼粉、鱼浆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及谷物、米糠、大豆粉、麦丕、蔬菜、豆腐渣等植物性饲料,以促进泥鳅生长。但若投喂过多饲料,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大量投喂,或暴雨过后投喂部分未经浸泡的硬颗粒饲料时,泥鳅会出现胀气。这时应全池泼洒盐水,内服消食利胃散、大蒜素及食盐,100 kg饲料添加消食利胃散500 g、大蒜素200 g、食盐300~400 g,连喂5~7 d。拌饲料时尽可能使用黏合剂或面粉,使药粘在饲料上,当泥鳅食药后才能发挥药效。投喂时间分上午、下午2次投喂,上午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30%,下午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70%。除此之外,应还做好巡塘工作,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密切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泥鳅的活动情况。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或连日阴雨时,应注意观察泥鳅是否浮头,若浮头严重,应及时采用换水及化学增氧方法[4]。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 d追肥1次,每次900~1 125 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 cm,水色以黄绿色为宜。及时人工投喂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水温高于30 ℃和低于10 ℃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1次,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5 日常管理

加强日常管理,池水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当水色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氧量为2 mg/L以下时,要及时注入新水,养泥鳅的水要求“肥、爽、活”,定期泼洒5~10 mg/L生石灰,经常使用有益维生物制剂。溶解氧要求3 mg/L以上,pH值7.5左右,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鳅苗群集,这是池塘中缺氧的表现,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检查水质,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7 d加水1~2次,每次换水30~40 cm,注意定期采用漂白粉对食场消毒,每次用药125 g。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6 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避免鳅体机械损伤,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疗,严格控制水质,对水体进行消毒,抓好“三消”,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并及时治疗。

6.1 水霉病

在泥鳅苗的孵化中,秋、冬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生水霉病,特别是泥鳅受伤时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下转第319页)

(上接第315页)

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 m3水放食盐400 g加小苏打400 g的溶液洗浴1 h;病泥鳅可用3%食盐水浸洗5~10 min,发病严重者可用0.5 mg/kg水霉净浸洗5~15 min。

6.2 赤鳍病

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周围充血,有时肠道也出血,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防治方法:外用1 mg/kg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6.3 寄生虫病

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方法:用0.5~0.7 mg/k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0.5 mg/kg晶体敌百虫泼洒。

6.4 打印病

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防治方法:可用1 g/m3漂白粉或2~4 g/m3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6.5 其他敌害防治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入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5 g/m3 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

7 参考文献

[1] 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2] 邱凌云.泥鳅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189-193.

篇(2)

【关键词】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又名灰泥鳅、真泥鳅等,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淡水鱼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北至辽河以南,南到澜沧江以北的广大水域,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尤以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最广、产量最大。泥鳅属于温水底栖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松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是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等功效,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远销往香港、澳门、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到水体严重污染、人为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农药、化肥大量使用,造成泥鳅的产卵繁殖环境及天然饵料遭到严重破坏,泥鳅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导致泥鳅价格不断攀升。由于泥鳅具有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抗逆性强、食性杂、易于养殖、运输方便等特性,适合于人工养殖,投资少,产量高,收益大,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发展泥鳅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好项目。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将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养殖场地选择

泥鳅养殖既可采用池塘养殖方式,也可采用稻田养殖方式。池塘养殖泥鳅的养殖场地应尽可能选择阳光充足,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的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1334m2左右,池深80~90cm,池塘四周高出水面20cm,池深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50cm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cm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cm。池可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口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用于养殖泥鳅的稻田应选择阳光充足,靠近水源,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质条件良好,土壤腐殖质丰富的田块,以利于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沿田埂四周挖好养泥鳅沟,沟宽、深各1m左右,设置独立的进排水口,并高出水面25cm,进排水管用密眼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逸。无论是池塘养殖方式还是稻田养殖方式,其养殖环境都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水质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鳅种选用和放养

每667m2底施腐熟厩肥3000kg、生物有机肥料100kg,或豆粕100kg、熟石灰30kg。泥鳅的苗种来源一般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收购的野生泥鳅苗种,将收购的泥鳅先放在网箱中培育5~7d,待其对环境适应后,再用鱼筛筛选入池,要求规格大体一致的鳅种,选择标准为:无病无伤,体质健壮,雌鳅腹部明显膨大且圆、卵巢轮廓明显,雄鳅个体稍小、腹部较扁平、胸鳍较长、末端尖而上翘。对于病、残、弱的泥鳅种苗应剔除,防止病菌的侵入而造成大量损失,影响养殖效益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水温升高到15℃以上即开始放养,每667m2放养规格为300尾/kg左右的泥鳅苗种10~15kg,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反之要适当减少放养量。放养前鳅种用3%食盐水浸泡3~5min后放养,以利于提高泥鳅成活率。

3.日常管理

泥鳅的适宜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24~27℃,当水温低于10℃ 或高于30℃ 时,其活动明显减弱,当水温在6℃ 以下或是34℃ 以上时,即潜入泥中停止活动。因此,为了使得泥鳅养殖获得高产、高效,日常管理中应密切水温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控。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摄食、生长、健康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至少每天早晚巡塘2次,观察水质情况,若发现水色变为茶褐色或黑褐色,水质过于浑浊时,应及时加注新水,使水体常处于“肥、活、爽、嫩”状态。及时捞出病死泥鳅,清除残饵和杂物,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饵料选择严格执行《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饵料安全限量》和《饵料和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选择无公害环保型颗粒饵料,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原则投喂,分别于早晨、午后、傍晚3次投喂,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因此要注意做到植物性饵料与动物性饵料的搭配,确保饲料营养良好,植物性饲料主要是豆饼、米糠、麸皮、蔬菜、豆腐渣、瓜果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是小杂鱼、螺蚌肉、蚯蚓、昆虫及其蚕蛹、幼体、血粉、鱼粉等。

4.病害防治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气泡病、白尾病、赤皮病、水霉病、赤鳍病、打印病、车轮虫病等,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尽量做到无公害防治,以确保泥鳅的食用安全和品质。为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养殖用的水体在放养泥鳅种苗以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参考文献】

[1]徐彩利,邢春英.泥鳅黄鳝健康养殖技术[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1.

[2]郭国军.强农惠农丛书·特种动物养殖系列:黄鳝、泥鳅养殖关键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2,11.

[3]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篇(3)

关键词: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179-02

1池塘建造

池塘的选址:池塘建造所需的位置需要是背风向阳的位置,附近应有干净的水源便于排水与灌水,尽量使原理田地避免农药的污染,最好选址在地下岩层性质成弱磁性,表层黏土的保水性能需好的地段。池塘的面积:泥鳅养殖的池塘面积适中就好,不宜过大,这是为了方便管理泥鳅。根据资源面积以及资金的筹备等情况来定可以建设哪一种类的池塘,如单个的池塘;多个相连的池塘;甚至可以建造田地、苗池和成品池配套的设施。一般养殖户在养殖初期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例如塘、坑、洼地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与建设,这样可以减少养殖初期对池塘方面的资金投入[1]。建设与施工:泥鳅养殖池的深度在1~1.5m最为合适,池塘的样式分为3种:地下样式、地上样式、半地上样式。池塘池壁需要一定的倾斜角度,缝隙的补充需要使用到水泥或者砖石。池壁的顶端需要夯实,进行水泥光面,需要建设防逃倒槽,倒槽宽度在12~15cm。池底需要用三合土垫底,三合土上层需要一层塑料膜或者毛毡,以防渗漏,再上一层为混凝土层,厚度为5cm最佳。进水排水设施:每一个泥鳅养殖池塘都需要独立的进水装置与排水装置。进水口也需要安装防逃设施,进水口高度需要高于池水的水面。池塘底部的比降应有1%~2%,这样可以使池水可以排干净,池底需要向排水口进行倾斜,与泥面的平行处也许要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与进水口一样也需要防套设施。

2放苗前准备

放苗前15的,每667m2用生石灰75kg,池内注水10~20cm,干法清塘。培育肥水。每平方米30~50kg干鸡粪或其他有机肥150~200kg均匀撒在池内,加注新水,使水深达30~50cm。将无霉变、干燥的玉米结扎成捆,挂上重物,沉于水底,厚度30~50cm。

3鳅种投放

检测建设好的养殖池塘是否安全,需等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pH值经检测到达7以下才可以进行泥鳅的投放。一开始需要投放少量的泥鳅进行试养殖,实验阶段需要同时观察池塘内是否存在水蚤等有害的影响因素,1~2d过后试养殖的泥鳅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即可开始放羊鳅苗。每平方米投放10cm以上鳅苗5kg,规格尽量保持一致[2]。野生鳅苗及人工培育的鳅苗都是可以进行养殖的,鳅苗的选购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投放的鳅苗需要无病、无伤、较为活泼。在鳅苗投放时有两点需要注意:1)鳅苗投放之前要先对池塘进行杀菌消毒以避免细菌的滋生以及后期的细菌传播,杀菌的方法有:池内装满水,然后投放入比例为3%~5%的食盐溶液,浸泡10min左右排净;2)养殖的规格之间要保持相对的一致性,投放规格不能相差过于大,不然会导致后期大吃小的现象发生。

4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除水生浮游生物、小型蚊虫、藻类外,各种屠宰下脚料、米糠、蚕蛹、麦麸、豆饼、豆渣等都能食用,可根据气温分别投喂。15~20℃时以植物性饲料为主,20~25℃时对半投喂,25~30℃时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前期以肥水培育天然饲料为主,配合投喂屠宰下脚料。一般每天投喂2次,09:00-10:00一次,17:00-18:00一次。水温30℃以上时,少喂或不喂。日投饵量占泥鳅总体质量的3%~5%,以次日早晨不剩或略有剩余为准。

5日常管理

水体的透明度要保持在50cm左右,这就需要养殖户要给池塘进行定期的换水以及追肥,以保证池塘水质的良好状况。pH需要在7左右,氧含量需要维持在3mg/L以上。水的颜色是水质变化的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池塘水的颜色加深或者过浓时就要及时的进行换水与清理工作了。要做到定期的巡塘,及时观察泥鳅的进食情况与活动现状,定期检查池顶、进水口、排水口的防泥鳅逃逸装置[3]。定期施肥,需要使用有机肥料。池塘内应种植少量的植物,这样可以便利泥鳅的生活,夏季需要注意池塘的除杂草工作,适当的投放一些藻类生物,可以是有效改善水质。

6越冬管理

越冬前1个月,施有机肥1次(全池均施),以增厚淤泥,为泥鳅提供抗寒温床。挑选体格健壮、无病无伤的泥鳅作为留种亲鳅。水深不少于50cm,池底溶氧充足,水质清新。

7病害防治

泥鳅抗病能力较强,一般很少得病。夏季主要有以下几种病。7.1水霉病鳅体发病部位有白色毛状物出现,此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一般由于擦伤引起,可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锹5~10min,或用0.1~1.5mg/L的孔雀石绿全池泼洒。7.2赤鳍病背鳍附近部分表皮脱落,呈灰白色,肌肉腐烂,严重时鳍条脱落,不摄食而死亡,发病时可用1g/m3白粉全池遍洒,或用0.1g/m3的呋喃唑酮全池洒,或用30~50mg/L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min,每天洗1次,连洗7d。7.3打印病病灶浮肿并有红斑,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发病时用1mg/L的漂白粉或3~4mg/L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对种鳅可用2%的漂白粉直接涂抹患处[4]。7.4寄生虫病病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有时在水面打转,体表液增多,食欲减退。多由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所致。可用0.71g/m3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全池遍洒,可防治车轮虫病,用0.5g/m3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参考文献

[1]苏敏.黑脊倒刺鲃胚胎、幼鱼的发育及原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和分化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2]孙云飞.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混养系统氮磷收支和池塘水质与底质的比较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3]宋颀.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池塘集约化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能量收支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捕捞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饲养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过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

1.稻田建设

稻田养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

鳅鱼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2.饲养管理

2.1施肥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2.2投饵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2.3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度应适当加深水位。

2.4疾病防治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0公斤饲料投喂2-3天,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

2.5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3.捕捞方法

3.1网捕法

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3.2排干田水捕捉法

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南地区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养;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3.3香饵诱捕法

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于晴天傍晚时将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详见池塘捕捞中的食饵诱捕法)诱捕。此方法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如无麻袋,可用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内,中间放些树枝卷起,并将草席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3.4药物驱捕

稻田养殖的泥鳅可用药物驱捕。药物一般使用茶枯,用量是每亩稻田5~6公斤。先将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即可使用。将稻田内水深降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稻田的四角设置由淤泥堆聚而成、巢面逐步倾斜并高于水面3~8厘米的鱼巢。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宽30~50厘米。施药宜在傍晚进行,均匀地将药液泼洒在稻田里,但鱼巢面积不施药。施药后第二天早晨,将鱼巢内的水排完,即可捕捉泥鳅。排水口有鱼坑的稻田,可不用做鱼巢,直接于傍晚自进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匀泼洒药液,在排水口鱼坑附近不施药,这样能将泥鳅驱赶到不施药的鱼坑内,第二天早晨用抄网在鱼坑中捕捞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上市出售,规格较小的泥鳅,可移到他处暂养,待稻田中的药效消失后(7天左右),再将泥鳅放回该稻田饲养。此法需注意:药物必须随用随配,浓度要严格控制,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鱼巢巢面应高于水面,其他地方不能再有高于水面的任何堆积物。

篇(5)

【论文关键词】池塘;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 333.33 m2、稻田4 666.67 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 250、3 750 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 m2,最大不超过1 333.33 m2为好;池深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 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 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 ℃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 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 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 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 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 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 cm、宽90 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 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 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 cm、体重达到15~20 g,可以捕捞出售【整理]。

3参考文献

[1] 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2] 张娟.池塘泥鳅高效养殖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9(23):45-46.

篇(6)

[关键词] 泥鳅 沼肥 生态养殖 增产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141-01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泥鳅属温水性底栖型鱼类,喜生活于淤泥较厚的静水中,适宜生长在光线较差的淤泥中。当前,生态农业模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使用沼肥(沼渣、沼液)发展泥鳅养殖技术,属于特色生态养殖产业。沼肥中不但含有植物生长所需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含有铜、铁、锰、镁、锌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氨酸、烟酸、核黄素等营养成分,是动物生长必须的营养物质,并且不含各种有害菌及虫卵,可以使用沼肥来作为饲料来进行水产养殖。

沼肥高效养殖泥鳅技术研究分为实验室试验及生产实践两部分:

一、实验室研究

1.试验水及试验液配制

使用自来水曝气72h,水中氯气消尽。用水总碱度为42.44mg/L,总硬度为225.35mg/L,pH值为7.65。将沼液和沼渣按照体积比准确称量后直接加入处理后的自来水中,混合均匀。

2.鳅种来源及规格

泥鳅健康良好,体表无伤,室内暂养10天

3.试验仪器及设备

电子天平(精度1%) pH计 微波消解炉

4.试验方法

试验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确定最高致死浓度,试验周期为30天,每隔5天换试验液一次,沼液生长试验设置6个水平:对照组,0.5%,1%,3%,5%,7%。沼渣生长试验设置4个水平,对照组,0.5%,1%,3%,每个处理试验液用量为5000ml。

5.结果与讨论

试验发现,泥鳅对沼液安全生长浓度为6%-7%,对沼渣安全生长浓度为4%-5%,只有沼液在5%浓度时出现正增长。因此,沼肥因其营养成分不够并不能完全代替泥鳅饲料。

二、生产实践

1.选址

靠近沼气池出料口的地方建造水泥池面积50m2左右,池深1m,也可土池铺塑料薄膜,水源有保障、水质好、排灌方便,建立专门进出水口,设置铁丝网防逃。排水口底部挖一鱼坑,坑深30-40cm,面积为鳅池的1/20,用于泥鳅避暑和捕捉,池上方建好遮荫棚,架设好诱虫灯以诱虫喂鳅。

2.成鳅养殖

放苗前池塘消毒,生石灰200g/m3带水清塘,放苗前一周用沼渣250g/m2培肥水质。放苗前进行试养,鱼体消毒,晴天上午放养,5cm鳅苗放养密度为0.5kg左右/m2。

饲养过程中,以饲料为主,沼肥和诱虫为补充,还可以投喂适口的螺蛳,蚯蚓及豆腐渣,米糠等。沼渣、沼肥轮流投放,少量多次进行,沼渣每次投放250g/m2,沼液每次500克/m2,7天左右投放一次。期间观察水色透明度,若大于30cm便需要追肥。每次追施在晴天上午进行。为了泥鳅直接吞食饵料和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刚投完沼肥不宜马上加新水。

养殖过程中根据水质变化,每15天左右换掉1/3的池水,以保持池水的水质良好。适宜水深50cm左右,透明度不低于25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施沼肥后需经常对池塘进行检查。若发现泥鳅窜出水面,说明池水过肥,水中缺氧,应及时注入新水,放掉老水。酷暑季节,鳅池上方搭设遮荫棚,栽种葡萄或者瓜果,并定期加注新水入池,冬季可在鳅池四角堆放沼渣、牛粪、猪粪、供泥鳅钻入保温。

3.病害防治

泥鳅池塘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坚持每半月交替使用生石灰或聚维酮碘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同时使用护水宝全池泼洒调节水质。

篇(7)

1.消费者对泥鳅高度认同 以前上不了正席、毫不起眼的泥鳅,现在成了高档饭店的上等菜肴而,泥鳅养生逐渐成为一种都市生活时尚。泥鳅属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营养食品,每100克泥鳅肉富含蛋白质l8.4~22.6克,比一般鱼类、肉类及蛋类都要高,尤其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丰富。

除了营养价值,现代人在饮食方面还喜欢吃地道的原生态美食,讲究“舌尖上的安全”。随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大众市场对泥鳅这样高价格、高营养的水产品将保持充分的消费能力,泥鳅消费的火爆也将拉升泥鳅的消费总量和消费惯性。

2.核心技术获得突破 过去,无法实现泥鳅苗种批量、稳定、均衡的供应,这一瓶颈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的规模。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养殖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如湖北蓝海春鳅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樊启学教授的带领下,解决了应对“寸片死”的核心技术,开发了泥鳅催产-孵化-培育一体化技术及其专用设备,使得泥鳅苗种的工厂化繁殖成为现实。

3.品种问题获得解决 品种问题是制约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第二大瓶颈。地方品种从繁育到养殖的各个环节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养殖户很难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如湖北蓝海春鳅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台湾龙鳅之父”林森庄先生合作, 2012年引进了“TW-6台湾龙鳅”,解决了泥鳅品种问题,为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证。

4.养殖产业链正在形成 泥鳅养殖从一种无序的散乱状态发展至今,饲料供应商、鱼药供应商、苗种供应商、技术服务商、专营泥鳅的销售商等产业要素逐步参与其中,意味着泥鳅养殖产业链正逐步形成。产业链雏形的出现,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步入正轨,也意味着养殖户的外部环境更加优越,风险系数更低,成功概率更高。

5.政府部门大力扶持 湖北省是千湖之省、鱼米之乡,一直以来都是水产大省,该省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意见》,其中着重提到向“名特优”集中以及深入推进包括泥鳅在内的“一鱼一产业”。实际上,早在2009年湖北省一年一度的水产专业会议就把泥鳅养殖列为扶持和推广重点。许多地方政府的农业局、水产局、发改委、扶贫办、科技局、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对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户还提供实实在在的专项资金扶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