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意识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4: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意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意识论文

篇(1)

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的一门学科。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满堂灌”,它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新潜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得呆,很少看到教师在课堂上鼓励那些有创造思维的学生,使得创新意识的培养一直都没有提到重要的位置。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从兴趣入手,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发创新意识的催化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问题要充分体现趣味性,用数学特有的魅力来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这一内容时,上课伊始,便问学生想不想听故事,学生反映热烈,兴趣盎然,和着优美的乐曲,配上明丽的幻灯,我娓娓动听地讲起了自编的故事:漂亮善良的白雪公主生日了,七个小矮人专门做了一个大蛋糕为白雪公主庆祝生日。生日PATY开始了,七个小矮人乐开了,老二说:“我要吃蛋糕的。”老三得意地说:“老二,你吃得太少了,我要吃蛋糕的。”老七神气地说:“哎!你们吃得太少了,我要吃蛋糕的。”就这样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嚷个不停,都在为谁吃得最多争论不休,最后只好请教聪明的白雪公主,公主温柔地说:“是老二吃得最多。”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白雪公主的话是对还是错呢?课堂顿时哗然,学生情趣盎然,他们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去,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挖掘教材蕴含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地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意气。创新意识来自质疑,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奥秘的探索者,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辛勤开发者,教师的灵感是激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增强主体意识,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去。在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善于挖掘教材所蕴藏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我在教学“将一个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大”这道题时,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动手实践,得出了“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是长方形的大。”这一规律,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来:周长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到底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呢?我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实践证明,有些学生竟然自觉地自学了圆的内容,延伸了所学的相关的知识,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平形四边形、圆”的面积进行对比,得出了圆的面积最大,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语言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2)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观察方法,引发创新活力

观察是创造的眼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课内实验中,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在有意无意的状态中。在学生眼里化学教师好象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象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变化。爆鸣的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爱观察,善于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例如切咸菜的刀和切鲜菜的刀时间长了可观察到切过咸菜的刀比切过鲜菜的刀易生锈,从而获取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更快,危害性更大。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既要观察到教师把细铁丝饶成螺旋状,又要观察到在集气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和留少量水以及明显的燃烧现象。(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例如: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既要观察到主要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黄,又能观察到次要现象有气泡产生。(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Mg、Zn、Fe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先设疑问在实验室制氢气,我们常用那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锌,这时可进一步设疑,为什么不用镁、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镁、锌、铁分别跟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反映剧烈程度的差异对比,学生很自然归纳出镁、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了解实验室选锌作理想反应物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竞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三、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鼓励创新实验,实现创新价值

创新是道前人所未道,想前人所未想,补别人之不足。实验创新既包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从零开始,通过探究确定实验仪器、药品、装置和操作方案,也包括对原有的实验从新的角度给予新的思考、审视。找出缺陷和不足给予修正和扬弃。

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实验创新。(1)实验原理创新。如:在制取O2的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挑剔和判断的眼光去发现教材中KCIO3和MnO2制取所存在的缺陷,如装置复杂,反应条件要求较高(需加热)并伴有副反应使制取的O2不纯。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比较发现用H2O2分解制O2,不但产物纯度高,且安全、简便、快速。(2)实验操作创新。如CO还原CuO的实验,教材中的装置复杂,演示费时,且常有有毒气体放出。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如下更换:取一个150毫升的锥型瓶,配好胶塞,塞子上插好一段铜线。下端绕成螺旋状,用该锥形瓶收集一瓶CO气体,并用一胶塞塞紧备用,将螺旋铜线加热,紫红色的Cu变为红色。问为什么?因刚生成的CuO活性较大,立即插入锥形瓶中,马上看到黑色CuO又变成紫红色Cu,追问为什么?再往瓶中倒人一些石灰水,立即看到浑浊现象。(3)实验方案创新。对教材中没有的实验。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在遵循科学、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溶液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气味、沸点、导电性、挥发性、可燃性来区分,也可根据AgNO3试剂对溶液的特殊反应现象来区分,还可以根据生物细胞对溶液反应等去设计。实验创新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思维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自觉的、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创造能力。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篇(3)

要使学生学会创新,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前提。要建立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必须要做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参与各项数学活动;自由地与老师、同学沟通讨论各种学习信息。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拥有成功感的时候,便会产生喜悦的情绪,而这种喜悦的情绪可以激励拥有者向着获得成功感的方向继续努力。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各种正确的学习方式、活动进行奖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刺激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继续努力,寻求创新。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正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正是由于较重的好奇心,这一阶段的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产生兴趣、产生疑问。而这些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只有先有了疑问,才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才可能产生创新。世界上很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好奇心使人对事物有了一个刨根究底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刺激人们积极思考事物的特点,观察事物的特殊现象,从中发现奇特之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自由的提出各种问题,这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在保护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各种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教授应用题:“老师为同学购买奖品时,买了10个笔记本用了15元,又买了20支铅字笔,已知笔记本的价钱与铅字笔的价钱相同,买铅字笔用了多少钱?”按照一般的解法,立式应该是15÷10=1.5(元);1.5×20=30(元)。但是,教师可以在解题后继续提问:“同学们,请问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我们可以从笔记本与铅字笔的价钱相同入手”;“再想一想笔记本数量和铅字笔数量的关系”……通过教师的一步步点拨,全班学生一起思考、验证,找出新的解题方法:20÷10=2;15×2=30(元)。用这样的方法计算答案不仅正确,方法也更加简单。

三、充分放手,引导学生创新

要激发学生创新,教师的教学就不能再延续以往“老师讲解、学生记忆”的传统教育方法,而是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对学生表现出充分的信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所用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教育,不能只关注答案,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时,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用自己的思路去解决新问题,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精炼,深入了解。当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从旁点拨。久而久之,让学生培养起一种自己动手、动脑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了解新知识;总结旧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天马行空”;敢于“胡思乱想”的思维习惯。

篇(4)

《网页设计》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按照高等院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的规定,属于计算机小公共课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工具的学习,使学生对于网页设计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具备独立开发简单静态网站的能力。网页设计技术由于紧贴时代脉搏,易于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在网站的定位、功能的设计上可以充分表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非常适宜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网页设计》公共课的教学,主要是讲授Dreamweav⁃er以及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页面美化的基本方法。但是如果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技术的学习、知识的传授,这门课就会失去活力,不能体现出课程应有的价值。虽然可以在课程考核中要求学生交一份开放式作业,自拟主题设计制作一个网站,在评分标准中对网站的创意有一定鼓励,但这对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创新意识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把鼓励创新思维、发现优秀创意、指导完成作品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传授,而是与学生一起进行的创作体验,期末指导出一个优秀学生作品并进行展评,使学生见证一个想法从诞生到实现的全过程,从而在他们心中埋下创新的种子。

2引导创新意识的网页设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网页设计的教学中去,就应该突破仅仅进行知识传授的局限,把发现和鼓励学生设想新颖独特的网站、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网站设计、扶持和宣传优秀学生作品、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意义。从教师讲解、学生定题、选题评价、指导完成等过程入手,让学生亲眼见到优秀的创意是怎样实现的,使他们在《网页设计》课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要树立起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网页设计》课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大课堂。其实施方案设想如下:

(1)征集学生创意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让学生自选主题构思一个网站,撰写简单的网站策划书。教师须在开课之初布置该作业,并通过实例介绍优秀网站,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设想出独特、实用、有意义的网站主题;

(2)发现优秀创意教师从第一次学生作业中找出个别优秀的网站创意,进行点评,征求全体学生的意见,对网站的功能、栏目进一步补充完善;

(3)指导完成作品在以后的教学案例中,以选定的网站主题为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局部页面制作,在上机课上对这名学生的作业进行主动的辅导、点评,帮助其最终完成作品;

(4)宣传推广增值在适当的时候,将优秀学生作品到网上,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题材确实新颖的话,还可以进一步整改完善,推荐参赛。如果每学期都能树立一个成功的典型,对全体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会起到积极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3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案例

按照这种设想,在去年的《网页设计》公共课的教学中,于开课第四周收了一次学生作业,要求撰写简单的网站策划书,其实就是想看看学生想做什么内容的网站,对创意新颖、贴近现实需求的想法给予表扬和鼓励,比如为偏远家乡做的旅游宣传网站、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做的心理访谈网站、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做的专题学习网站等。其中一名体育学院学生写的网站创意“华武社”,是根据自己的武术特长及表演经历,以自己入校以来准备创办的社团组织——华武社为主题进行设计的,由于内容独特,需求明显,被选为教学范例,在后续课程的讲解中多次以该项目为例,逐步丰富和完善了各个网页,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个美观实用的网站,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们看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且将学习、思考、解决具体问题这些环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4结语

篇(5)

军(2008)等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影响论文写作的微观及宏观因素作过调查。

这些文章研究角度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上学者虽然提及,但都没有给出具体建议。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出发点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二、研究设计

文献综述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研究我国外语专业学位论文的文献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从语篇角度的分析,如鞠玉梅(2004)是从语篇的角度对英汉论文摘要作了对比研究;二是宏观指导,如李家云(1999)、余曼绮(2001)、黄小苹(2002)、李萍(2003)、王桂和(2006)等从宏观角度对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管理、评估和教学环节作了论述;三是写作方法指导,如翟忠和(2000)、宋飞(2001)、王秋华(2002)、尤肖南(2004)等就学位论文的指导对策及写作方法谈过看法;另外,还有学者如穆凤英(2001)、孙文抗(2004)、颜静兰、倪巍(2005)、路文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以提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基础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是否能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二)实验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实验教学的是我校2005级(2009届)本科生,共209人。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论文存在的问题,笔者实验之前在我校外国语学院28名英语论文指导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

(三)研究步骤

1.实验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状况。

笔者实验之前在我校外国语学院28名英语论文指导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包括:1.您认为我院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有,请详细列出;2.您对提简我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何建议?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仅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问卷,笔者归纳出以下主要问题:

(l)选题方面:选题陈旧、选题重复现象严重是学生论文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这里的“陈旧”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陈旧,这里是指学生所选题目在学术界已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究,以学生现有的水平很难再有创新。选题重复是指一级学生中选择某一题目的人很多,而且其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文献使用、结论等都基本雷同,失去了论文应有的创新性。

(2)资料收集运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搜集的资料比较陈旧,这从参考书目的年代可以判断;二是资料的相关性和权威性不强;三是对资料的使用不加以合理取舍,所选材料不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资料淹没了自己的观点,造成了本末倒置;四是研究设计选择不够合理,大部分的论文都是建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没有一手资料,这影响了部分论文的说服力。

(3)语篇结构:作为英语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英语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围绕论题展开各章节,但很多学生的论文在完整性和连贯性上欠缺。具体表现在:各章节联系松散,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有些章节比较空洞,论述冗长但看不出意义重心;句与句之间没有合适的连接手段。

(4)语言及格式:就语言的规范度而言,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语气太过主观,语言正式程度不够,生硬的翻译,汉语化现象严重,用词不当现象较多;就行文的格式而言,很多论文中出现引文无出处或与参考书目不对应;参考书目格式不规范;空格、行距、字体等显示出学生在文档处理方面的不足;另外,标点符号使用也不够规范。这说明论文的语言及格式的规范程度不够,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指导。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以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第一方面是选题,选题上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创新意识不强,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选题质量的关键;第二方面是资料收集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两个方面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所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写论文之前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第三方面是语言及格式的规范性。论文语言及格式不够规范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科研规范意识不强,增强其科研规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里我们把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规范意识都归到科研能力的范畴。因此下面作者主要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科研方法和科研规范意识)两大方面谈如何提高学生论文质量。

2.教学实践中,注重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

(1)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方法主要有:①由于大部分学生之前很少接触英语类的学术论文,所以让学生多浏览学术期刊文章可以让学生对学术论文有个较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好的论文题目必须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即论题的研究价值(significanee)、论题的创新性(origi-nality)以及论题的可操作性(feasibility)。为了保证选题的成功,需要多让学生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期刊文章的题目。特别是为了增强创新性,需要让学生对期刊文献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其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学生对论文选题的标准有了较理性的认识,为今后的论文选题奠定基础。②为了增加题目的创新性,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在选题时鼓励他们多向实证性研究课题靠拢。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实验等的设计锻炼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发现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2)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在这儿指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的规范意识。具体到资料收集、语篇结构和语言格式三个方面,方法如下:①资料收集。针对所选材料陈旧的问题,首先让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不同渠道以及不同渠道的优势和弊端。比如收集理论方面的材料要依靠一些专业书籍、字典、百科全书等,这样可以保证理论的权威性。但这方面的材料一般年代稍远,要了解某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还离不开期刊杂志和网络资源,所以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图书馆和网上期刊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除了让学生了解材料收集的不同渠道,还要使其掌握收集材料的方法,即如何快速浏览发现与选题有关的章节,如何判断材料来源的权威性和档次等。资料收集完毕,还要进行资料的筛选工作。这一步要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取其精华,用批判的眼光使用材料,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论点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否则自己的观点只能淹没在众多的材料中。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收集一手资料并使用科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论文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因此笔者注重了实证调查方法的培养,如问卷调查、教学实验、个案研究等。这些科研方法的培养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②语篇结构。为了规范学生的语篇,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篇衔接手段;其次,还要使其掌握英语论文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英汉语篇的不同特点,使其摆脱汉语语篇的影响;再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论证能力,因为语篇结构布局从一个侧面这说明了学生的论证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论证能力不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欠缺,那么他就很难用逻辑性的语言进行写作和论证。③语言及格式。语言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学生语言基本功和英语写作能力较差,二是由于学生对英语论文写作的语言风格、行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要求不熟悉。要解决语言基本功和英语写作能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这里我们不作探讨。解决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是要教给学生英语论文的语言表达,如用词上要正式客观,语法要简洁等。为了规范论文格式,在讲授论文写作时我们选择了M压A格式进行详细讲解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练,对论文的各部分、各章节的格式(尤其是文内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格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格式的规范。

指文章是否有逻辑性,是否有理有据,分析问题是否深人,各部分内容是否充实等。语言及格式的规范程度主要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语言的正式程度、用词是否恰当、有无汉语话现象等,另外一个标准是看是否符合MLA格式要求。

从表中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较之前两级学生,2005级学生在以上四个方面的能力均有提高。其中选题、资料收集运用和语言及格式规范三方面的能力提高比较明显。2005级学生的选题创新较之2000级提高了17.83%,较之2001级提高了13.31%;资料收集运用方面,2003级比2000级提高了16%,比2001级提高了16.23%;语言及格式规范方面,2005级比2000级提高了8.59%,比2001级提高了10.08%。这说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对论文质量的提高是有一定意义的。但从表格中的数字我们仍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论文在语篇布局上提高不是很明显,只提高了5%左右(2005级较之2000级提高5.89%,较之2001提高4.76%)。这一方面是由于“语学术论文写作”课时有限,在语篇上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语篇布局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过程,短时效应不明显。另外一个问题是学生的选题创新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分数还表1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年论文打分情况

三、结果与讨论

笔者随机抽调我校外国语学院三年的本科毕业论文共180份(每年60份)进行分析。笔者把指导教师的分项打分重新按百分制计算,下表是各年级学生在各项得分中的平均成绩。在被抽的论文中,其中2000级和2001级学生论文是没有经过系统论文写作指导的,2005级是经过系统论文写作指导的。笔者曾在这级学生中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

笔者就学生在几项重要指标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几项指标分别是:选题创新、资料收集运用、语篇布局、语言及格式规范。选题主要指的是题目的新颖性。资料收集运用主要是指资料收集是否翔实,引用是否恰当。语篇布局主要是比较低(2000级得分62.43,2001级64.92,2005级73.56)。这说明虽然学生的创新能力能通过论文写作指导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这种提高是有限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选题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论文写作指导是不够的。

四、思考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语毕业论文的写作除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写作能力外,还需要在写作规范、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几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建议从微观上加强论文指导,特别是要对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要注重科研方法的指导;鼓励指导教师加大精力投人,给学生提供结合其科研课题方向的选题;另外,为了更直接地提高论文创新性,应抓好选题,加大实证性研究比例。这样既可以增加论文新意,又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06―0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展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素养的反思总结和提高。通过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就必须侧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阶段,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以及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职业发展中基本的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和求职能力,以发展的视角、过程的眼界来审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实践是创造性的来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产生创新想法,并不断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创新想法最终形成创新成果。一方面,实践活动中林林总总不断变化的情景,有助于激发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产生的来源;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检验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唯一途径。

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包含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创新意识到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能力作为桥梁来转化;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于,创新意识有助于避免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模拟性和重复性实践活动,有助于运用新方法高效能地完成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结构改造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应当以学生知识的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素质发展的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

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把握规律性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的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形成是在自身需要的激励和驱动下进行的,就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得以进行,首先要有内在的需求,然后才能推动培养过程的进行。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了解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开始,从把握规律着手,从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实际状况出发,寻找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深入了解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大学生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客观地对待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过程性。

(二)增强协调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取得实效,是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注重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确保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就必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调整、整合,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连接,实现课堂与车间、校园与企业有机结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实现,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协调配合,产生的是一种综合效应。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确保持续性和有效性,就需要研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消除对立及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地优化配置各方面的资源:一方面,需要保持学校内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树立教育育人、实践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与社会和企业等外部环境相适应,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等方面资源的优化组合。

(三)激发主体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内因决定外因,这种外在的形式是否具有有效性,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接受教育程度。大学生自愿地参与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和实践锻炼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思想。因此,只有将让我培养转化为我想培养,教育者所教授的知识和推行的思想才能由内而外转变为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职业技能,不断地建构学生的自身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建设水平。通过实际的实践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自身被动接受信息的教育缺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彻底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自主发展。

(四)坚持开放性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要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开放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和实践。人才培养要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反思

(一)转变学习方式,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新,创新和实践是人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实践和创新活动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实践能力作为一种素养,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影响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最终的结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然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是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能力,能力通过实践推动创新。知识、能力和创新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学习的目的既是积累知识,也是探索新知、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质疑,这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个人素养和责任感的问题,良好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毅力、敢于反思敢于质疑既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具有个性化动态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首先,体现学习的多样性,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也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其次,体现学习的反思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问质疑是反思学习的主要表现,探究是反思学习的基本特征。而好问质疑探究都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学习中敢于把外在的知识和事件与自己切身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认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知识与事件,又用知识与事件来思考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方向,达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识、事件和经验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回顾、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与提高。最后,体现学习的个性化,个性化学习不仅是个体差异性的要求,也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学生个体在感知、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符合自身兴趣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在的财富》说:“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根本是创新教育观念的深化和实践。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这种教育思想包含着以追求生活适应、强调教育切合需要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以追求学业优异、强调学术教育质量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两者互相结合,齐头共进。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其人才观是“承认个性差异,鼓励最大限度完善自我”;教师观是“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引导学生就业的教练”;学校观是“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发展,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前途和职业”;教育观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改造生活”;目标观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归根结底,学校与教师奉行的是一种教育的实践主义,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这其中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在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深入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内心深处,更深入到社会教育发展理念、社会发展理念的深处。不仅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更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作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作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作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作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个人素养的最高体现,看作学生反思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体现,不仅认识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智力因素的体现,更是学生精神和人格的体现。作为教师,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己任的教育信念,充分认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创新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责任。

(三)做好职业规划,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

职业规划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责任素质和能力实践效果的反馈,也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正人才观、质量观、知识观和教育观,进一步地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探索自身的发展潜能,从职业发展角度,了解自身的需求,促进自我认识,建立和制定适合自己的成长评价标准。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客观认知,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新实践欲望,端正自身的学习习惯,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注重创新实践品质的培养,注重对自身特殊才能和兴趣的重点培养。同时,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是期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提高,更希望学生在学习观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敬.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0(2):25-26.

[4]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篇(7)

【关键词】会计创新;创新必要性;创新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0

一、会计创新的必要性

会计创新可以理解为广大的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工作者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和方法,在会计研究和会计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等方面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生物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生存哲理,同样适用于会计学领域。中国古代的会计起源很早,中国的“单式记账法”曾经一度在全世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例如,秦代的定式简明会计记账方法;汉代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唐代是我国单式记账法发展的完善时期,他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以往记账法的特点,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使之趋于完善。唐代官厅仍然以“入、出”作为记账符号,但对记账符号的具体运用,已能够根据会计事项的具体内容而较灵活地加以掌握等。但是,由于单式记账法不具备复式记账法的优点: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全貌,并可利用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试算平衡公式,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因此,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适者生存”,必然被复制记账法所取代。具体而言,会计创新的必要性在于以下几点。

(一)会计环境变化

1.宏观环境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经济语言”,在跨国间的经济交流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的企业要想走出国门,必须要遵循当地的会计法律法规。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许多财税制度的改革,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接轨。

2.微观环境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原有的会计科目以及会计处理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我国企业的外贸交易。随着我国金融的改革,涉及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品,这些事项的处理,原有的旧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科目也不能满足企业的会计处理需求。这些事实要求我们的会计进行创新。

(二)会计目标变化

会计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会计目标的变化,而目标的变化又影响着会计理论以及会计方法的变化。

以往我国会计只要满足涉及国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的需求和传统的实体经济即可。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国的金融改革,我国的会计还要满足我国企业进行的跨国经济交易和事项以及非实体经济的需求。而这些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改变,来适应新的需求。

(三)会计对象变化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会计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其中对于会计对象的认识也随着深化而不断变化。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转变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由于不同的会计对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理论或者会计流派,而不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流派往往会形成“百家争鸣”的景象,从而推动会计创新。

二、会计创新的主要因素

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会计必须创新,从而谋得生存与发展。然而,进行会计创新又必须依赖于以下因素:会计创新意识、会计创新环境和会计创新能力。

(一)创新意识

会计创新意识是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工作者的头脑对客观创新活动的反映。会计创新意识是能动的,表现在能够正确地反映会计创新活动的外部现象,能够正确地反映会计创新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能够用以指导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中的创新实践活动。会计创新意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新颖性、目标性和差异性。会计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基础内容、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会计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前提。

(二)会计创新精神

会计创新精神是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工作者,在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中,通过头脑产生的思维、观念、意志、情感等,是对客观的会计创造性活动现实的心理反映,并为会计事业的创新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满怀信心、坚韧不拔、不怕风险、永攀高峰的精神。创新精神是现代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创新精神包括:会计创新动机、会计创新兴趣、会计创新意志、会计创新勇气。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在未来的会计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培养创新精神,要对所学习或研究的对象,提倡和鼓励有求异的意识,有怀疑的态度,有好奇的心理,有追求创新的欲望,有敢于冒险的精神,有永不自满的心态。只有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有积极正确的创新动机、浓厚的创新兴趣、坚定的创新意志、非凡的新勇气,才能有效地推动我国会计创新事业的发展与前进。

(三)会计创新能力

会计创新能力亦称会计创新力,是拥有把创新的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客观的各种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中,并且能够提供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价值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实际能力。具体而言,会计创新能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完成某种具体客观的会计创新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的会计创新思想和方法;另一部分是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能将自己具备会计创新思想和方法转化为创新的产品。

(四)会计创新意识、会计创新环境和会计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面对挑战,关键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创新意识是基础,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和怎样去创新;创新精神是灵魂,指引创新勇往直前的方向;创新能力是保证,为创新的实践创造实施的条件。

三、会计创新的阻碍

虽然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都深刻认识到了会计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目前而言,我国还存在着阻碍会计创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可以分为来自实务界和学术界的阻碍因素。

(一)实务界阻碍因素

1.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直接采用“拿来主义”

现在,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这不意味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就应该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现在,许多实务人员和负责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会计研究人员,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就是好的,一切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然而“拿来主义”,也需要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否则将对我国的会计事业产生不利影响。另外,直接对国际会计准则采用拿来主义,扼杀了我国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的创新动力和激情,不利于我国的会计创新事业。

2.会计规范等法规的“无情扼杀”

由于我国税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将漏税行为和偷税行为合并为偷漏税,予以严厉的处罚。而实际中,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同,有些偷漏税并不是主观刻意造成的,只是由于知识不够,会计处理不规范而造成的。面对法律法规的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广大会计实务人员只能老老实实地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经济交易或事项,根本不敢有所创新,否则,一旦被查到造成了客观上的偷漏税行为,而其本身只是想有所创新,也会处以严厉的惩罚,客观上扼杀了会计实务人员的创新热情。

3.会计学术团体进行会计创新热情度不高

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会计学术团体在制定、论证、颁布会计准则方面有着很大的权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是由大量的具备深厚知识和实务经验的会计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这一点可以由FASB成员来自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分析师协会等),他们在制定准则时充分考虑准则的科学性、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后,再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听证,修改,最后颁布。其制定的准则往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科学性。正是由于FASB成员大多是会计学术团体的人,而准则制定权又在这些学术团体手中,有利于激发他们进行会计创新的欲望。

而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由财政部牵头,然后再在全国著名的大学挑选出著名的会计专家学者和在实务界中挑一些著名的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等实务界精英,召集起来制定会计准则,然后财政部认可后,向社会。往往由于我国会计学术团体中有许多会计研究人员,而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的又少之又少,这在客观上打击了会计研究人员进行会计创新,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热情,从而不利于会计创新。

(二)学术界阻碍因素

1.国内期刊“迷恋”实证研究

最近几年来,国内许多顶尖的会计期刊只认可实证研究论文,非实证论文不发表。这就极大地打击了我国会计学术研究人员进行规范会计的研究。并且,由于实证会计研究的众多缺陷,使得其在进行会计创新领域的贡献不及规范会计研究对于会计创新的贡献。由于期刊是承载着众多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研究成果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对外公开的载体,规范会计研究往往更容易激发出具体创新思想的研究,更容易推动我国会计创新事业的发展。但是,国内期刊,尤其是那些具备影响力的期刊绝大多数不愿意接受并发表规范研究,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广大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会计创新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对外公布动机和热情,给我国的会计创新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2.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过大,无暇进行会计创新的研究

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过大,尤其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博士,面临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我国高校教师科研压力主要集中于学术论文的发表。但是由于规范性论文写作难度远远大于实证论文,且规范会计论文难于发表,这一客观事实导致高校教师,这一富有学术研究和会计创新的群体,难于潜心研究并写作可以激发会计创新的规范性会计论文,从而不利于我国的会计创新事业的发展。

四、会计创新的建议

(一)财政部放权给会计学术团体制定会计准则和制度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赋予会计学术团体在制定、论证、颁布会计准则方面充分的权力。具体而言,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可以由财政部牵头,组织大量具备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务经验的会计专家和学者,组成一个团队来制定和修订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样,既可以避免“拿来主义”对我国会计事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又可以激发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的研究和创新热情,并使得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更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鼓励国内期刊接受规范会计研究

目前,我国的学术界都倾向于使我国的会计研究“入主流”,然后所谓的“入主流”,就是效仿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范式,积极推动实证会计研究,而弱化规范会计研究。因此,国内的期刊,尤其是稍有影响的期刊绝大多数都倾向于接受并发表实证会计研究论文,而不愿意发表规范会计研究论文。鉴于此,我国应该鼓励期刊接受规范会计研究的论文成果,以提高规范会计研究论文被接受并发表的可能性,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广大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的会计创新研究热情,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会计创新事业的发展。

(三)高校教师减压,鼓励创新性规范会计研究

高校教师是我国会计研究和会计创新的主力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教师背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都倾向于从事实证会计研究,因为这些研究的成果更容易被期刊接受并发表,从而可以更快的完成科研任务。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作为会计研究和会计创新的主力军的高校教师进行规范会计研究和会计创新的热情不高,不利于我国会计创新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为教师减压,使得他们从繁重的科研与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新性的研究,从事更容易激发创新性的规范会计研究中去。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 会计之友,2016,(07):128-133.

[2]陈红,余怒涛,陈永飞. 创新与本土特色相结合的中国会计研究――中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综述[J]. 会计研究,2012,(08):91-95.

[3]王畅.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思考[J]. 现代商贸工业,2013,(13):125-126.

[4]黄丽丽.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52.

[5]刘青,邓宁,张虹,刘宇. 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财会月刊,2011,(06):100-102.

[6]于淼. 浅析新经济形式下会计创新[J]. 科技创新导报,2014,(03):230-231.

[7]王迪,于洋. 新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创新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4,(10):148-149.

[8]高春会. 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策略分析[J]. 商,2015,(20):141+128.

[9]俞剑茹,钱丽俊. 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与会计创新[J]. 财会通讯,2009,(15):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