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本教学

校本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4: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校本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校本教学

篇(1)

【关键词】 研训 互动 案例 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更新的是培训的理念,而不是培训本身这一概念。”转变研训观念,以校为本,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今后校本研修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校本教学研修的主题

1、发挥教师的研训主体地位。教师在研训过程中,应当是研训活动的参与者,但从研训内容到研训形式,教师的主体性常常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研训工作忽视基层教师的主体性,没有考虑教师的需求,没有教师的主动选择和参与,没有教师的配合和接纳,这种研训必然是低效的,这也就是以往研训工作受到有关领导批评和教师不欢迎的主要原因。有效的、高效的研训,既要基于改进工作的目的,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点,也要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进而来确定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从内容到形式,真正体现和培养基层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当教师成为研训自觉、主动的参与者时,校本教学研修才可能成为有效的活动。

2、研修活动方式要更灵活、更互动。根据调查,教师希望采取并非是传统、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形式,而应该更多地注入互动的色彩。基层教师有思想、知识、技能、经验基础,通过互动交流式的研训能够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碰撞出思想和创造的火花。活动时应设计适量的思考题,并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员共同研讨。可以采用圆桌式、对话型、活动型等形式,组织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经验交流、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等学习形式,实施民主的、创造性的教与学,建立起研训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

3、改变培训与教研“两张皮”。新时代要求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这一转变需要以培训、教研、科研过程为中介。只有通过研究性培训和扎实的教育研究实践的历练,教师才可能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其根本标志是研修内容必须体现研究性,将教研、科研的相关内容、程序、方法等移入课堂,组织一些教育热点问题讨论,组织一些示范课、研究课供教师观摩研讨,采用微格教学方式让教师相互观摩、听课、评课,改进课堂教学技能,布置教研专题要求教师思考,安排一些教育科研课题让教师去研究等等。

二、行动反思:校本教学研修的研究

根据我们的实践,对校本教学研修的行动思考:⑴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⑵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我们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

按照我们以往的实践以及认识,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然而现实工作中,不少教师会以种种理由来拒绝理论的学习。但是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我们又进一步发现,许多老师的课程教学理论是缺乏的。我们说,指导教学要避免盲目,必须钻研专业理论。教师在进入对真正的教学探究之前,没有对理论学习的强烈意识,但一旦真正进入教学研究领域,进行探索性的教育行动,对理论的需求就凸显了,所谓“补上专业理论这一课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补上这一课呢?在构建校本教学研修模式时,必须把这一环节设计进去。也就是通过两个反思,通过研究、合作,为教师的理论学习提供平台。

以课例为载体,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关注新理念之下课例的新设计,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连接这三个关注的是两次有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校为本、合作为本、行动为本,采用多种途径,如问卷、讨论、课堂录像和现场观察、学生和教师的工作档案、学生的作品、教师的反思录(反复递交),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深入访谈等。

篇(2)

导读: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产生的新型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的项目既可以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也可以是一项服务。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模式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其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体现的是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与教学理念。通过岗位任务的分析、主题任务的确定、项目情境的创设及典型产品的形成等方式,建构职业院校学生健康、优质生活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合作态度等职业素养。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如项目化教学中教师的及时辅导与师生比例之间的矛盾;项目严格的时间控制与学生个体适应能力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双师型要求与职校师资来源之间的矛盾;等等,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发展改革中研究解决。另外一个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以行动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有其适用的范围,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程,还要积极关注其他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如“头脑风暴”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根据课程特点,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摘 要】项目式教学普及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中。要想搞好项目式教学,提升教学成果,必须要有一套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项目式教学教材。中职教学制冷与空调类的课程教材比较注重理论教学,不适合进行项目式教学使用,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显得很有必要,须整合专业课程,综合优化教材;针对教学实训设备,设置教材项目任务内容;兼顾基本内容,提高通用性;针对学情,科学选择项目内容;选择合适版式,谋篇布局。

【关键词】项目式 校本教材 开发 编写

一、教材调研

职业学校的电气技术、机电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很多开设了“制冷与空调”课程。专门给以上所述专业配套的“制冷与空调工作原理与维修”的教材比较少,且多为理论内容,很难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设备及项目任务相适应。

我校教授“制冷与空调”课程的相关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总结,同时参考其他教材和最新技术资料,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采用自编教学讲义进行教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项目式校本教材。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一)整合专业课程,综合优化教材

1.学制学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三年学制通常有半年的离校顶岗实习,学生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为2.5年。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学习“电子电工基础”专业课,二年级2个学期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按照我校教学计划,第三、四两个学期各安排10周和6周的时间,共计16周课时用于“制冷与空调”课程教学,前10周用于电冰箱和空调制冷系统学习,后6周用于空调器电路与维修学习,课程结束后进行制冷设备维修中级工技能鉴定。

从“制冷与空调”课程学习的内容和中级工技能鉴定要求的内容看,学习内容主要是操作技能与专业理论。由于学制学时的限制,以及对电工、电子、制冷等理论的要求,要对有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较为综合的校本教材,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2.学情知识分析

刚开始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只有1个学期的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的学习基础很欠缺,要对“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编写内容全、涉及面广的教材。

由于16周的教学内容都是“制冷与空调”的内容,必然导致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减少,所以要将有关的专业课程整合到“制冷与空调”的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学习内容和实用技术相结合,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3.基础专业课整合

电子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都要开设电工基础、电子线路基础、电机与变压器、脉冲与数字电路、无线电基础、传感器与控制等基础科目。在“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电冰箱与空调器控制电路教学项目的确定,以项目需要为抓手,以项目教学为目的,将上述各科基础专业课根据教学需求进行优化组合,抽取组编和“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二)针对教学实训设备,设置教材项目任务内容

我校编写的“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技能训练的部分都是针对自有的设备进行设计编写的。为配合项目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目前的教学设备主要有四个部分。

首先是实际空调器设备。考虑到实际空调器电路结构的不同,教学过程中采用三个不同的品牌、形式的产品,共设定15个工位,来满足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组教学活动,以及学习市场上不同的分体式空调结构。

其次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专用设备。为了适应职业教育与发展的要求,满足我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制冷与空调项目技能比赛的需要,我校购进六台制冷与空调比赛专用设备,以实施项目式教学,进行参赛选手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

再次是制冷与空调教学演示的教学实验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制冷系统和电路工作原理可以使用模拟的信号状态变化以及各类仪表来演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最后,利用淘汰下的空调器,弥补设备的欠缺。

各个学校很难做到教学设备统一,而全国大赛的竞赛设备是统一的。这样针对设备编写的教材就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不仅可以自用,还可以和其他学校交流使用,甚至公开出版发行,大范围推广运用。

(三)兼顾基本内容,提高通用性

校本教材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它不是国家规划通用教材,而是自编自用的。又由于很多教学设备都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并且理论内容基本都是通用的,所以校本教材编写时应适当注意通用性,以利于正式公开出版,推广教学经验。同时编写校本教材还要和教学模式、手段等相结合,所以要注意编写的理论教学内容、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排版模式等。

“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其制冷与控制原理,以及制冷系统管路的制作与操作流程等都是基础内容,和设备的不同没有太多的关系,所以在编写教材时适当侧重这些项目内容设定。

(四)针对学情,科学选择项目内容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是很强,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懂会干,对理论的要求不是很高,注重的是操作技能训练,所以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根据实际制冷与空调维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编写教材。

(五)选择合适版式,谋篇布局

教材编写在设计教学内容上进行项目内容科学分解,以任务驱动进行学习和训练来完成项目内的各个任务,每个项目配若干任务书。校本教材设定12个项目,每个项目有3~5个任务内容,每个任务和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测评、总结等。在每个项目和任务中,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两大模块。

篇(3)

一、校本教研与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决定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办学的质量与水平。教育科研是教育思想的重心,而校本教研则是教育科研的校本化。实际上,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就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专题,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研究,明确方向,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起因、演变的过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从理论上总结内在的发展规律,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

教研,作为一名教师,是再熟悉不过了。但长期以来,这种教研只是一种常规教研,或者说是一种“传统教研”。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是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二者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1、常规教研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校本教研重视教学规律性研究。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教材教法的探讨,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规律的探索,比如教师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阐释、学生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练习。常规教研解决的是单个问题,校本教研解决的是一类问题。比如:教师布置作业,传统教研是针对个别教师的个别章节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规范这个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而校本教研是研究一类教师,甚至是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校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问题,从中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教师布置作业的客观规律。

2、常规教研着眼于一时一事,而校本教研有明确的计划、目的和任务。传统的教研,一般是简单的教材教法研究、简单的作业布置研究、简单的教案设计研究,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简单的说课、评课等。当然,这些问题也很重要,不可忽视。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不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和过程性。校本教研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专题,制订研究计划,因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是一个调查过程,一个分析过程,一个提高认识过程,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具有动态性。

3、常规教研一般只有教师的参与,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学生和家长也是重要的参与群体。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互动性和师生的协作性日渐突出,简单的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在网络教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行,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但活动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学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参评者和发言人,要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不研究学生这一主体角色,不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协作,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在网络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师生的互动?”这样的问题,常规教研是难以完成的。

三、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

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都必须进行选题,对确定的专题进行研究,调查研究后进行分析总结;都要求题目具有操作性,便于调查研究或实验;大多采用问卷、访谈、现场观察记录等调查方法;都必须对数据或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但是,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

1、目的不同。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

2、内容不同。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局限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范畴;而研究性学习面更宽,不管是课堂内外,只要是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相关的问题,一般地说,都可以圈定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和范围。

3、主体不同。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校本教研中,学生作为参与者的身份,支持和协助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

4、过程不同。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比较,过程没有那么复杂,周期没有那么长。校本教研无需开题、结题,不一定要公开展示成果,但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可互相交流、借鉴提高。

篇(4)

一、一定要将自我反思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这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首要要求。教学主体(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能使教师更能调动自己去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思考教学方式和策略,也要能反省教学效果的优劣,从而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我反思,包括:

(一)课前反思。包括对讲授的内容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在水平、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反思。只有经过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课前思考,教师才能形成更加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案,并增加未来教学的效能感,从而增强对语文教学的信心。

(二)课中反思。教师在教学当中如果发现自己教授内容的方式或时机不恰当,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好,或是课堂管理,师生互动产生了失误等等,就应对当前的教学进行积极审视,增强课中反思的意识,迅速寻找矫正的方法,及时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课中反思教师既是遨游书海的水手,又是统领全军的船长,更是保证航向的舵手。三位一体的责任要求教师必须时时清醒,处处反思,既要活泼,又要严肃。

(三)课后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一种现象是一堂课结束了,一个内容结束后,教师会长长地出一口气:终于结束了。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并没有结束,这只是表示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告了一个段落,完整的教学活动还应有课后的积极反思,即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建立教学日志或成长记录袋,将教学经验化,以指导未来的教育教学。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的要求。

二、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水平,开展多样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校本骨架中,学校状况决定了教研的规模和速度,教师的教研意识和研究能力决定了校本教研的范围和深度,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水平决定了校本教研的起点和目标。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中开展校本教研,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和兴趣,语文基础的深浅及语文信息的占用量,甚至应掌握其因地域和文化环境而受到的影响。例如本人所任教的学校,因文化环境原因学生极热爱古诗词,但发音受地域口音的影响总是将“南”、“兰”混为一谈,“牛”、“刘”也不分,撮口音是清一色的不存在,以至“小鱼”都是“小姨”。闹出笑话还不说,却极大地影响了对诗词的学习和阻碍了口语交际的正常交流。在教学中,本人始终坚持“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采取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既自愿自觉地去纠正自己不正确、不准确的发音,又能以合作的主式去纠正他人的不规范的读音。从而一方面自己能采用探究的方式去积极掌握,另一方面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向上的班风。

篇(5)

一、处理好年段工作与教研组工作的关系,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力度

教学的校本教研,离不开教研组、备课组的支持,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即我们所说的“师本”,教研组是校本研究的推动者、实施者,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师专业的成长。我们要加大对教研组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它与年段工作并驾齐驱,成为带动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两辆马车。年段做好组织管理学生的工作,为教学工作创造稳定的环境和秩序,我们的年段长、班主任大多数是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有些还兼任备课组长,他们也都是教研组的中坚力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要发挥教研组的力量,首先要抓住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调动他们服务教学的积极性。他们是学校教学的领头羊,我们学校的教研组长,在教学上是非常有经验的,大多是外地引进的名师,本校培养出来的也很优秀,在教学上完全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在组里说话也是有份量的。我们的组长善于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尤为难能可贵。教研组长熟知本学科各位老师的习惯性格、教学特点、教学能力,如果教研组长肯卖力,而不只是做一些常规的工作,时常关心询问各年段本学科的教学情况,必要时组织力量互帮互助,那么这个学科的成绩就会上来。历史组就是一个例子,从惠琴到我到龙文,大家都有高度的责任感,整个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组员之间关系非常融洽,教研活动、备课活动、听课评课活动坚持真正落到实处,相互之间及时交流,取长补短。组内资料共享,前一届的经验传给下一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下一届在吸收前一届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提高,所以中考、会考和高考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历史组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教研组,尤其是去年,从省级教学设计一等奖到市、区微课堂、听评课比赛、论文比赛、课题研究,历史组全面开花结果,取得优异成绩。校本教研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教师自由的进行思想交流,可以产生许多实用和创新的想法,不断受到一些启发。教师之间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可以共同分析教学情况,共同磋商教学改进策略,以加强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同时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发挥集体智慧,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疑惑,将这些困难和疑惑拿出来和整个教研组的老师进行讨论,集众人的智慧寻找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法,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教师的个人提高,还能够促进整个教研组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处理好教材与课堂的关系,打造高效课堂

校本研究中的“文本”研究,就是要处理好教材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我们是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鉴于高中历史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紧,教材专题模块架构体系导致中外混编、时序颠倒,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必要时要重新整合教材,补充通史知识,以使学生知识脉络清晰,结构体系完整。高一教学中,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我们很重视对初中教材和课标的钻研并利用教研活动与初中教师交流。通过钻研,我们对哪些是旧知识(即初中教材和课标已经有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即初中教材和课标没有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充分利用起来。对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史实,做略讲处理。或者在课堂上请学生起来描述他们所知道的某一历史事实,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纠正。或者利用对初中旧知识的复习导入新课内容,完成知识的衔接工作。还可以利用对初中旧知识的挖掘深入,在帮助学生巩固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接受、理解新知识。这样就充分地利用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为高中教学服务,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分析历史理论方面的东西。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先研究课标和考纲,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最佳和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得到思想教育。

一定要抓住课堂,使之简约高效,可讲可不讲的坚决不讲,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一听就理解,一听就记住,尽量减少学习障碍,减轻学习负担。讲到一点新知识,只要可以前后联系的,就一定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不断反复滚动,学生就有印象了,慢慢就掌握了,课堂还要注意讲练结合,学会知识运用,随时随地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引导他们学会抓关键词,规范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千万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想方设法围绕学习内容拓展知识面,把历史课上得生动活泼。新课改的核心在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满堂灌”,而应是课堂的主导者,引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思维。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有问题探究、史料教学、图示教学、学案教学、历史剧表演、课堂辩论……,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图片、地图、表格、各类文字材料以及相关影音材料制作成课件,充分发挥声音、色彩、图像等效果,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贴近、形象、生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历史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还可以引进历史研究新成果、新观点、新信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点拨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对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探究、认识历史,变知识灌输为智能开发。

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后落实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

要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研究“生本”,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不仅要精心备教材,还要精心备学生。众所周知,禾山中学高中部的生源每年都是岛内最差的,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更是薄弱。学习自觉性不足,学习非常被动,不是他们要学,是家长和老师要他们学,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我们只有面对现实,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了解学生,认真分析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学一定要从学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在一个什么层次、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学内容中的哪些“兴趣点”可以大做文章、设置哪些由浅入深,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哪些知识学生可能会混淆或产生误解、点拨哪些学习方法、如何运用史料论从史出、怎样实现德育渗透、语言如何表达才能通俗易懂,化难为易……这都是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让学生动起来,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交流,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是新课改的理念,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导学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把重要的知识点都转化成填空题和问答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先看书,自己动手做,上课再听讲、更正,课后再复习,这样知识点反复强调,学生基础就比较扎实了。

篇(6)

【关键词】 校园网 校本教学资源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06-0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各学校的校园网的应用也逐渐开始形成,其中应用的一个主要部分――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资源库的建设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平台(资源库管理系统)的搭建;二是内容(教学资源)的充实。教学资源内容的充实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直接影响在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新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高低,影响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系统,就一定没有生命力。虽然各级各类学校校本资源库的积累、建设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资源库的积累和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误区。

一、目前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重数量轻质量。建库之初,由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主要精力放在了数量的积累上,这无可厚非。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教学资源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结果仍沿袭以前的做法,没有对教学资源审核、筛选,日积月累导致资源库教学资源数量不少、质量不高,真正能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或有参考价值的不多。对一线的师生来说,有许多资源根本不符合教育的实际需要,尤其是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的需要。这种只重视资源建设的“量”而忽视其“质”的做法,最终就导致了资源库庞大,但是利用率却很低的现象。

2. 重素材轻题库。资源库的积累和建设过程中只注重教学素材库、课件库、教师教案库的积累和整理,而忽视了教学指(辅)导库、教学试题库和学生资源的积累和建设。这种情况导致教师日常编写的练习题、模拟题、考试题与教学不同步,试题内容不全面、不系统、甚至过时,试题区分度不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不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综合考查。

3. 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匮乏。 资源库中有关学生的学习心得、错题集锦、成功经验交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资源极度缺乏,在学习日益开放的今天,教师和学生资源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注重教师资源的积累,不注重学生学习资源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欠缺。要加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实现自主自助学习。

4. 资源形式单一 。资源库中的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资源的处理、加工不够,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要加强对资源深加工,力争学科教学内容的每个章节、每个课时的教学资源有多种媒体形式,同一媒体又有多种格式,做到资源丰富多彩,应有尽有,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应用,也便于学生的学习利用。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在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对资源的形式、内容、管理等方面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形式

1. 素材类教学资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五大类。2. 试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3. 课件与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4. 案例――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5. 文献资料――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6. 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些门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三、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 实用性原则。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应立足本校的教学实际,以改善教育、教学为根本目的,因此校本教学资源建设要有实用性,对于学校不需要的教学资源,在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可以不建设该类资源。校本教学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强调其“校本”特性是为了强调其与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而不仅仅是指本校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

2. 教学性原则。建设资源库应充分考虑教育的需求,使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辅人员能方便及时地获取所需信息。在了解各科教师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对各科教师提供的资源要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表述。开发教学资源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关的课程资源,并且要认识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质和特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学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这样才能建设出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内容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篇(7)

关键词:中学;政治;校本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56-01

一、中学政治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实践意义

校本教研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已成共识,对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中学政治课程改革的深化、提升德育教学实效、学校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校本教研是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内在需求、动力和学校环境,教师的发展需求是被动的、来自于外部的。这就需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氛围,营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研讨和共谋发展的研究机制,从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校本教研就是为适应教师专业成长而构建的一种新的机制。

(二)校本教研是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深化的迫切需要。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中学政治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中学政治课程改革在性质上体现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指导思想强调要立足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要求课程的德育功能不能仅限于学生眼前,还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将来,中学政治课要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模块式设计教材使教师不再拘泥于教材,在课程内容上给政治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学习方式上强调政治教学的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中学政治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校本教研理论和意义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虽然在表面上认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并未把新的教育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没有认识到教研对自己专业成长的作用,教师中出于自身发展需求开展教研活动的人数并不多,从事科研活动多为评职称、评先进而用。还有些教师不理解教研和自己教学工作的内在联系,认为不搞研究也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部分中学政治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的专业素养是自然成熟的,致使许多教师停留在“经验型的教师”阶段,再加上缺乏先进教育观念的支撑,使得这些教师对于教育科研被动应付、得过且过。

(二)学校对于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不足、评价机制不科学。个体参加任何活动的动机一般都具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功能。内部动机是由一个人的发挥内在才能的需要,以及自我决定地对付环境的需要所激起的。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能使人积极地奔向目标,持续作用的时间更长。对于复杂性程度较高的活动而言,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因此,只有提高了政治教师自身的教研能力,使他们很高兴从事这项活动、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有能力从事这项活动,并且自我价值得到肯定时,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

(三)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政治教师教研活动不够重视。政治课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副科”而存在,教育主管部门也往往对理工科、英语、语文重视有加。而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开卷考试,高中思想政治课会考也是开卷考试,某些部门随着高考指挥棒走,没有意识到政治教育对于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忽视对政治教师的培训和科研、制度等的支持。

三、中学政治教师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的对策

(一)教师掌握正确的自我反思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第一层级,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能够预测和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及时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提高教师的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作出分析,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可见,反思对于教师发展十分重要,但不是任何人都会反思,都能通过反思得到成长。政治教师在长年累月的教学实践中会逐步积累一些教学经验,没有进行反思的经验只能是肤浅、狭隘的知识。教师应当以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

(二)学校加强对政治教师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任职学校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以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领域为主要阵地,立足本校开展的旨在满足每个学校和每个教师需要的校内培训。校本培训与传统的教师脱产培训不同,它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培训解决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促进自身和学校的发展。校本培训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比较机动的安排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并且适合长期开展。因此校本培训适合中学政治教师的成长。

(三)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条件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政治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制度保障和物质条件保障。首先,制度保障是开展校本教研的行动纲领,违反制度应该受到惩戒。具体应该制定规划、提出要求,然后制定具体的责任分工,校长、教研中心政治教研室、学校教研组、政治教师都要承担哪些任务,还要负责对校本教研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评估。这样,就形成了定人定责的制度,上下贯通,层层管理。例如,可以采取学分制的管理方法,按项目赋予不同的学分,如读书、研究课题、反思日记、教育故事、个人成长纪录袋、做研究课、评课分别占几个学分,每个学期要求教师完成多少个学分,学分可以由分管校长会同教务、政治教研组等共同审核认定。

参考文献

[1] 吴永军.校本教学研究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