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思想品德个人总结
时间:2023-03-10 14:54: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思想品德个人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19-01
对于大学生来说,高职阶段是其身心发展,尤其是三观的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非常重要的时期。而思想品德课是发挥德育功能重要的课程,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本门课程,需要制订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丰富自身文化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新的观点与新的理论涌现出来,而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师,自身的素质由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第二,需要有得体的言行举止,道德觉悟以及内涵修养。当前,社会很多方面都面临着转型,政治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而是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与知识,要积极参加各种科研以及教学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同时也需要善于总结在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地去探索以及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些都是当前高职教师需要做到的。
二、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探索教学中的创新点
第一,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知识中去,而不是将二者生硬地结合在一起。在思想品德课中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上,不能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也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让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大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思想品德课中有关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的资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些内容时,可以通过实物、图片和录像这些教学手段进行展示。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大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这是课堂中生命力的体现,若是不能如此,一节课将会死气沉沉,大学生不仅没有收获,还会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和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实事热点问题,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三、提高大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第一,发挥教师的组织带头作用。教师的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大学生的引导者,将大学生有效组织起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引导,对怎么分配小组成员、如何进行小组团队协作、如何分配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小组优势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并且做好榜样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及时解疑,帮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果。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抽查,通过大学生的反馈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监督,使教师更好地发挥组织带头作用,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带头作用,也锻炼了大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第二,合作目标具体化,分工明确。在每一个小组合作任务分配下来的时候,先写好小组合作计划书,制定明确的团体合作目标,以及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积极为团体合作献力献策。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避免懒散现象,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比如要讨论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每个小组就可以分工合作,从个人、社会与国家层面去分别讨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样能够使答案更加充分与完整。第三,培养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在分配小组成员任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每个小组都应该有一个富有责任心,自我约束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这样可以发挥他的带头作用,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完成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分工的时候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加教师调整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友好是最关键的,而自由组合能增加小组成员内部的信任度。这样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思想品德课所载有的德育功能来思考以及研究问题,开展一些与思想品德课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而改变现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一个将各种教育资源以及教育因素相结合、相互促进的教学机制,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交往教学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交往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突出的,但是通常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彻底理清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交往教学”理论原则以及基本内涵,总结好自身在“交往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教训,规范“交往教学”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才能进一步推动“交往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发展。
一、“交往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采用“交往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1.可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交往教学”体现了教学的本质与目的。作为教师,如何去看待教学,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答案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分析交往教学实施的过程,则会发现各支点间的相互作用并非全是线性的,有时是非线性的,表现为动态的双影响反馈。教育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活动,因为其自身的本质多样性,因此,只有充分体现出了参与各方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思想等特征的活动,才可称为有效教学。
2.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自身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情感通常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主体结构的不断完备而得到不断深化,充分体现了“知之深,爱之切”。并且学习情感一旦培养出,就会保持持续性,稳定性以及巨大的推动力。为人熟知的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论述,其实正是切合了学习情感之旅,以无根的忧虑出发至徒然的努力再到最后的幡然醒悟,正是体现了从空阔至具体,从茫然到清晰的情感归宿。而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情感正是源于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以及追求,整个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以此为宗旨。
3.构建交往模式,创设互动情境
通常创设的互动情境都是取自学生的社会生活背景或者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原型,这样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情感,另一方面对建构交往模式非常有利。通过创设互动情境能够使年龄与发展水平接近的学生相互交流,促使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有利于提高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4.增强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有“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之论,情感交流应该渗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各个环节中。如果教师精神饱满,讲课时声情并茂,那么他所教的课、所讲的道理便能深入人心,引起学生共鸣,产生较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从而达到师生心心相印,用情感打开学生心扉。
二、目前我国“交往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交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社会处在一个比较开放的大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本身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以及生活经历中就有非常大的差别,况且在信息渠道以及信息量上教师未必胜得过学生,师生间的依存性逐渐变小,学生获得了更加充分的空间与时间来进行开放式学习,在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欲望上有着更强烈的诉求。各种社会现实打破了教师的旧有思想,这种改变的程度非常大,不亚于一个人突然改变其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交往教学策略中提出的方法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所构筑的多支点交往中,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育智慧都面临着无法预期、无法比拟的挑战与考验。此外,传统教师的单向知识教学模式也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需求。现代教育设计打破了以往的单项式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2.学生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交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是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十分重要,甚至比师生关系更加重要。在学习上,他们是彼此相互帮助的学友关系,在生活中,他们是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在班级中,他们是“制度化”同学关系。在日常学习中,同学间的相互肯定和鼓励是学生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的源泉,尽管有时因意见分歧而出现反对和辩驳,这样的思维碰撞也会让学生受益。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坦然展开全面的对话,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交往教学的主旨。
三、应对“交往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确立“交往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被动地学习知识,对教师的依赖性非常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主性,整日处在应付教师的过程中,不是在机械训练便是在死记硬背,一直单调地重复。“交往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明确学生的主动地位,自主地位,激发学生向别人表达自身想法与感受的热情。当然,这是学生自发的行动,而不是在他人的要求下进行的。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最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因为学生天生就存在一种“游戏情节”,从心理结构来讲,几乎大部分游戏都含有情感与认知两种成分,其表达方式也主要有语言以及动作两种。
(2)激励性原则。通常在交往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不愿意张开嘴巴,尤其是一些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甚至一言不发,这无疑是教师最头疼的一件事,因此面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积极进行引导和激励。在教学中,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尽可能多地对学生进行赞赏,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让胆怯的学生真正体会到“话”有所值,所期待可以得到满足,能体现出个人的价值。自然,这一原则在实践起来比较困难,就要求教师从多方面努力,形成合力。
2.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运用“交往教学”的注意事项
(1)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语行为并进行不断反思与审视。作为“交往教学”中的一极,教师应该随时留心自身的言语行为,时刻给予学生鼓励,注意细微场景的变化,并适时予以改变和调整。
(2)注意教学难度应该控制在学生能够达到的程度。在“交往教学”中,双方相互交流所涉及的探讨话题,教师应该对其不断进行引申,充分挖掘话题的深度,拓宽知识点,这通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而切记盲目拔高。
(3)教师在交往教学中应该不断对学生提问,并耐心等待学生的思考。引导和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提问和引导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较低层次的问题可以引起初级心理活动以及认知过程,较高层次的提问则能够引起学生的高级思维过程。此外,耐心也是交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讲过: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只有教师在交往教学中拥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独立思考,才能擦出宝贵的知识与创新火花。
四、结语
德国思想家席勒曾指出:“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透露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交往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立辉.初中思想品德课交往教学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林顺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李佳.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3.
[4]郝德红.戏剧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当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探索中发现,教师如果能选用恰当的教学事例,对提升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提高教学效果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选用适合的教学事例,笔者今从如下作一些浅谈:
1选用人文性的教学事例,培养学生优良品格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具有人文性,要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德育不可能通过抽象的途径进入学生的内心,教师选用具有人文性的教学事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开发,运用在教学中,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优良品格。我在思想品德课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二框《维护社会公平》如何理智面对社会生活的不公平这一知识点时,我选用了“海因茨困境”这一具有人文性的事例。
欧洲有个妇女身患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有一种药也许救得了她,这种药是本城一名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一种镭剂。该药造价昂贵,药剂师还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他花200美元买镭,而一小剂药却索价2000美元。这位身患绝症的妇女的丈夫叫海因兹,他向每个相识的人借钱,但它只能筹到大约1000美元,只是药价的一半。海因兹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并且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把要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付钱。可是,这位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我要靠它来赚钱。”海因兹绝望了,想闯进那人的药店,为妻子偷药。与海因茨先生同住一镇的警官布朗先生,在夜间当值完毕下班回家的途中,正好看见海先生击破窗子进入药房内,而且他也听说过海先生缺钱买药的困境。布朗警官觉得虽当值时间已过,但维持全镇治安,仍属职责所在。在迟疑之间,海先生已经偷得药物而离去。 接着我又设计了如下提问: 海因兹该偷药吗?海因兹偷药是犯法的,那样做在道德上错了吗?药剂师的行为道德吗?布朗警官应不应该进一步追查海先生破窗偷药的案件呢?如果不查,对其他的人公平吗?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特别是激烈的情景,让许多学生都为之震动。问题提出之后,讨论、发言的气氛非常热烈。在学生们谈完之后,我都结合了自己的看法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一方面完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事例的使用对启迪学生的思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选用趣味性的教学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思想品德课教师选取有趣味性的事例教材资源对初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将大大促进他们身心发展。
我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二框《创建新集体》时,我选取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成功取经的故事这一事例,精心设置了问题,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入讨论这些问题。《西游记》师徒四人组成一个怎样的集体?师徒四人为什么能够取得取经的成功?他们的艰辛经历,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当我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一下被吸引住了,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讨论的氛围非常热烈,上台发言的时候非常踊跃,有些学生还提出了其他更有见地的看法。首先,这是一个有合作精神的集体,目标明确,持之以恒,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集体。对于的成功,背后有许多的因素。如唐僧是一个领导者,具有良好的目标导向,这和课本创建新集体的三个途径之一:有共同的目标,这是前进的动力是很吻合的。其次是各个成员在取经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所能,如猪八戒虽然好吃、懒做,但是给大家带来欢乐;孙悟空的高超本领,是一个专家。再次,团队成员的团结合作,有奉献精神,沙僧的踏实肯干,具有奉献精神。
接着,我进行了总结点拨,启发学生,一个优秀的团队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的三个就是:有共同的目标,能各尽所能,能团结互助。这其实也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所在。这些趣味事例的使用,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这一事例是学生都很熟悉的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有助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达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事例,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同时,人的思想品德又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我在思想品德课人教版七年级第三课《珍爱生命》的教学中,就选取了发生在当下,也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校车安全事例。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引起全国关注,如何保障校车安全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19个嫩芽般的幼小生命,一名幼儿园老师,一名校车司机……21个鲜活的生命,瞬间离去。正宁,这个位于甘肃省东部、陇东黄土塬上的贫困县,因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时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举国关注。探究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幼儿园主办者安全责任的缺失,一辆9座的金杯面包校车竟被拆座改装,严重超载,塞进63人;是校车司机安全运行意识的淡薄,疲劳驾驶、超速逆行;是交警、教育等政府部门监管责任的缺失;当然,还有幼儿家长对校车超载的无奈默许。每一个环节上的疏忽,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种子。。
校车安全最贴近学生生活,事例与课本中《珍爱生命》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合在一起,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话说,而且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大力选用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教学教材,并使用好这些教学事例,这样,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将大幅度提升,也必将有助于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01月第一版
摘 要:中学思想品德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作为开展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主渠道,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如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思想品德课程发挥应有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广大中学教师不断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教育;思想与品德;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70-01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积极的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引导学生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全方位的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谈谈几点看法,同为抛砖引玉。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事实也是如此,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释放巨大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因此,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针对学生的爱好、性格等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把以老师授课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时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经典故事导入、幽默笑话导入、悬念导入等等。此外,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可以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起于思,源于疑。”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关键。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特别强的学科,这对善于形象思维而不善于抽象思维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既难长期的坚持学习,又不易理解掌握。因此,教学中,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变抽象为具体,对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与品德,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中外哲学史上对自由的探讨非常充分。基于此,在教学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创设情境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吗?渺小的个人真能享受到自由吗?中国历史上提倡的是个人自由还是政治自由?获得自由的个人和社会条件是什么?”等等。通过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在有效引导学生形成真确认知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教学的枯燥性,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构建生活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经验,这种教学实质上是道德的说教,是知识的灌输,因而常常处于晓之以理的简单认知状态,没有真正深入学生德内心世界,缺乏实效。知识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育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我们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构建生活化课堂,使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课堂,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等等。这样,生活情境现身课堂,利于学生感受和反思,课堂教学实现了有效。
四、引导学生课外实践,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基础,课外的实践是补充、是提高。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积极引导学生课外实践,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引导学生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去学习、感悟,从而达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总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去探索,多做尝试,多做总结,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操作性;原因;措施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学校给与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帮助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实现的。2011年的新课标将思想品德课定性为:“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新课改实施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本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是学生能够参与的课程。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操作性不强的特点严重影响课程内容的落实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操作性不强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更好完成课程任务,达到思想品德课奠定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基础的目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太强
1.内容综合难把握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课程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特点,内容综合,还需要了解时政热点。授课时除了立足课本进行知识讲解外,还需要适当延伸,必要补充,这将给教师增加工作量,相比以前单一的系统知识,新教材操作起来难度大,要求高。再加上编者按照学生的成长需要根据学习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编排教材,知识点零散且不系统不好把握,教师不易梳理知识点的结构层次。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板块间的知识衔接和联系本身不强。学生不易把握规律,操作性不强。
2.课标综合难执行
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形成了多元的课程目标,但多元要求造成课标实现困难。
教材在编排过程中虽有全面的课程目标设计,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无法有效地落实好。例如:教科版思想品德教科书几乎是遵循“了解――体验,分享――讨论,交流――反思,实践”这样一个顺序来设计安排的。分享板块让学生锻炼表达,学会感受,讨论交流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人沟通的能力。反思和实践除了对当堂课的内容总结外,更多的是让学生体会,感悟从中的收获,甚至验证课堂理论与实际是否相符,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个人经验。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将多个课程目标同时落实。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但中国目前暂时还没找到一种比高考更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只能通过应试来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现实的应试教育和具有生命力的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就引发了以下问题。
1.学科地位下降
应试教育占据至高地位,思想品德课历来被看作副科。学科地位的下降带来了连锁反应。首先、硬件缺乏。“新课程实施后,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辅导教学”。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足,学校对思想品德的投入更是捉襟见肘,影响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农村地区,一方面,学生缺乏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另一方面,校外课程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其次,软件不足。很多学校存在专业思品教师缺乏现象,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让其他科目的老师代上思想品德课,师资安排随意临时。非专业教师没有参加学科培训就上岗,课程特点模糊,专业知识欠缺,法律常识缺乏,因而在教授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上不熟悉,更谈不上对教材的进一步挖掘延伸。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从教师专业素养上讲不易将综合性的教材把握好,相比专业教师也不易将课程目标把握好。教师素质与课程要求的不匹配,阻碍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操作。
2.评价机制单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推崇的是素质教育,能力培养.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评价机制来进行课程检验。在应试升学的前提下,分数成为教育部门衡量学校工作的法宝,学校考评教师的主要手段,教师检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甚至是所有学科都是分数这个单一的评价机制在起作用。因此影响了社会风气,捆绑了学校,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分数这个唯一的风向标下,学校和教师不会按照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来操作初中思想品德课。甚至远离新课改思想品德课程的初衷,因此单一的评价机制是导致初中思想品德课操作性不强的重要原因。
二、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操作性不强的措施研究
(一)有效整合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内容上很综合,但在教学中可以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化繁为简。政治牵涉的学科很广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预先了解学生在其他科目中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来确定对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其次,在编排上,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线索,因此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但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将相关联的内容进行调整组合,划整为零。8年级第二单元第一框题《有朋友的感觉》中开篇便说“友谊是心灵的需要,失去了友谊,人就会变得孤独。友谊、交流是一个社会人的需要与7年级上期第四单元《人字的结构》中说“心灵的呼唤就是交往,与人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变得孤独”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复习此知识点时也可以将其整合。
(二)合理设计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求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尽量达到多维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在时间,环境,资源各方面条件协调的情况下,创造性的设计课堂环节,结合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合理设计课程目标,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培育的有效统一。在上7年级上册《假如我是你》这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一场关于成功交往原则的自由抢答赛。该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尊重自己的同时要学会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课前进行这个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自主发散思维,独立思考问题,将他们了解的,或者是收集到的交往原则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分享。接着通过课堂上的发言,交换意见互相学习。直接学习与间接经验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目标。另一方面设计自由抢答赛,没有主持人组织,意图让学生表现真实的自己。例如: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打断他人发言;甚至当场反驳不尊重他人。这样设计是从实践的角度使学生走进不尊重他人的情境或者体会不被别人尊重的感觉。及时并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与人交流、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技巧和原则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后,通过课堂反思让学生总结正确交往的原则和自身的心得体会融合三方面的能力。
(三)强化学科地位
有效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要从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备上强化学科地位,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第一,加强硬件建设。思想品德教育需要自己的一些配套设施,就像物理、化学有自己的实验室一样,我们需要心理座谈室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其次,还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随着近几年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多数城市学校都配有多媒体和远程网络。因此还需扩大的是对农村思想品德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网络有利于教师收集资料,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体验和各种资料的呈现,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形成农村与城市的对接,共享良好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农村学校或者是农村地区开办小型图书馆,收藏相关书籍,扩大阅读。
第二,“教师是德育课程的重要执行者和引导着,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德育的实施效果和质量,”因此要提高软件质量。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严格把关教师招聘,综合专业知识、思想道德水平。把责任心、爱心作为选拔教师的重要标准,通过大量引进专业教师缓解师资不足,改变思想品德教学非专业化的尴尬境地。学校层面还要通过在职教师的学科专业培训提升教师认识,强化新课改理念灌输,不断提高教学、教研能力。再则,教师层面加强自我学习。1939年,曾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长怀忧患意识,不断充电学习,用不断习得的新知识新理论联系自身实际,来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以不变应万变。
(四)完善评价体系
古语云:“不以成败论英雄,”诸葛孔明虽死犹荣,霸王项羽虽败犹荣。思想品德教学也不能只以分数定成败,应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课程的实效、教师的业绩以及学生的成果。课标上也写到“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应该既要有定性的评价,也要有定量的评价。还应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根据课标的标准评价目标和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合理评价,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以分来定好坏。”
三、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在实际的操作中呈现出了各种问题与挑战,迫切需要战斗在政治学科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和教育部门给与相当的重视,更需要来自各界的支持与信任,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进一步分析,探讨完善课程不足,高效落实课程目标,达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促进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完善、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R].1997.
[4] 姚丽辉.浅谈农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J].治教之法,2012(1).
[5] 杨祖恩.新课标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师知识和能力拓展研究[J].学理论,2011(11).
[6]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 刘义满.简论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J].学周刊,2012(30).
[8] 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9] 胡晓霞.试论新课程理念对初中政治教师的新要求[J].中华少年,2012(1).
[10] 金书乾.浅谈新课改下的农村思想品德教学[J].文理导航,2010(5).
[11] 安劬.青春期心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12)
[12] 黄攀云.论新课标下中学政治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2010(05).
【关键词】思想品德;快乐教学;新课改;教学理念;教学效果
新课改是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对初中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快乐、高效”的教学理念,这是每一位初中教师应当关注的问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强调的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应当多样化,只有构建“快乐、高效”课堂,让课堂成为“学园”和“乐园”,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认为开展“快乐教学”,构建“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师生间的关系才会变得平等、融洽。教师只有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与学生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仰慕你、尊重你,才会把老师当成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才会敞开心扉与你倾诉自己的思想、学习情况,才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得到提高。
第二,积极创设一个快乐、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形成,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高。
第三,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就会变成生硬的说教,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可能调动起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多扮演一些生活上的角色,多模拟一些日常生活的场景,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乐中学。教师应事前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加以引导、总结。例如,笔者在教学北师大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一课《珍爱生命》第2站《关爱他人》时,我先在上课前准备好几张小纸条,分别写上正常人、失明、双耳失聪、手残疾、腿残疾等字样。上课时,要求学生抽签,以五个人为一个小组,让他们对自己抽到的纸条上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自的绕过障碍物、写字、行走等角色扮演任务。在结束环节上,让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想,从而培养他们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感情。这样,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角色扮演,深入了解了这些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感受他们生活的难处,从而培养他们关爱弱势群体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四十五分钟度过,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投身到情境教学中来。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手段非常多。我认为,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第二,提出一些虚拟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北师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第8课《与人为善》第2站《做一个友善的人》这个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校园生活中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的故事,并编成情景剧,让学生上台演绎,观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位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对问题的解决办法。第三,思想品德课教师应通过当前的热点新闻去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选择“快乐”的教学素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难点就是知识点有些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为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快乐”的教学素材,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教师在选用素材时,应当选用有说服力、令人深思的有趣案例,寓教于乐,在快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以此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教学北师大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第4课《信任无价》这一内容时,如果笔者单调地向学生讲解什么是信任,如何做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课堂一定枯燥无味,学生也提不起听课的兴趣,于是笔者节选童话《木偶奇遇记》中的皮诺曹常因撒谎而让自己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还遴选了我国流传甚广的《狼来了》的故事,当枯燥的知识讲解与幽默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学生也就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更让学生通过自身对故事的领悟,认识到信任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才能够毫无障碍地交流。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纪爱莲;以情感促教学优化无痕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
[2](美)卡尔·罗杰斯(CarlR.Rogers),(美)杰罗姆·弗雷伯格(H.Jerome Freiberg)著,伍新春,管琳,贾容芳译.自由学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初中 思想品德课 探究学习
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提出了“探究学习”的理念,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思想品德课由于自身的特点,是探究学习最好的“试验田”,有学者也说过:“政治课的内容往往是学生自主探究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多的学科之一,它在内容上的广博与开放,为探究性模式的运用提供了融洽的环境。”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学习的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门课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行探究学习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科书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可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课程改革的导向就是要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教学转变到以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等探究实践中养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方式上来。因此,现代教育倡导的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建设的需要
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这些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可以说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仅仅让学生接受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一些科学理论,并同自己的实际行动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及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学生的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正好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探究学习中,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每个学生都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分工。因此,通过探究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这一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学习的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探究学习”是以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为依据,在初中生心理、生理、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的基础之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问题性与综合性
凡是探究学习都具有“自主”、“探究”的基本特征,都具有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是探究学习的共性。就共性的核心而言,探究学习多半是基于“问题”的学习。“问题”是探究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探究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探究学习是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问题同样具有综合性,需要学生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来解决。
(二)自主性与开放性
探究学习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这是其显著特征。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并参与下,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的解难、释疑、答辩等多种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并指导社会生活实践。同时,探究学习内容还是开放的,即它以教材学习内容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教材,也不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重组、整合、拓展、变革、渗透等恰当的处理,也可以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究,恰如其分地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三)实践性与过程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就是要注重课程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才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完善其知识结构,提升其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展开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做,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探究学习的始终。而且探究学习的开展旨在提高学生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性特征。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多是要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现成结论,更重要的是体验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四)探索性与创新性
探究学习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常常充满了“科学研究”的探索色彩,这种探索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也表现在研究所得结论的独到性上。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不是轻易否定学生的探索,而是注意保护学生质疑问题的欲望,给学生留出充分思维、充分想象、充分质疑、充分求异的空间。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不是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提倡答案的多元化、创造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一种敢于张扬的个性、敢于创新的精神。思想品德课程中探究学习的目标不在于让学生能够创立多少新的政治观点,或做出什么重要发现,重要的是能否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正确方法,对社会热点的思考能力和独创精神。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学习的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帮助学生掌握道德品质知识和形成心理素质的过程,也是一种科学探讨的过程。
(一)课堂内探究学习的方法
1. 设境激趣,自主探究。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兴趣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探究教学过程一般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是探究教学的驱动力,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打破知识平衡。因此,教学中必须首先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探究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立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像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产生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趣事,从而积极主动地感知、思考,提出疑问,这就进入到自主探究,这旨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2. 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在自学探究过程中思考并提出疑问后,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选取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锻炼学生人际间交流能力。合作探究有四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同学就疑难问题互相启发、互相探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人或六个人,充分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三是全班集体探究,即抓住关键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四是网络协作探究,即让学生通过BBS论坛、在线交流、留言板等形式在网上相互交流。
3. 激励评价,拓展学习。这一环节是整个探究式教学的动力系统,既要总结前两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主动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导向指路。如果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得了某种启迪,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内部诱因得到正强化,运用探究知识的效果去激励学生,让学生得到满足感、喜悦感,体验成功探究的快乐。提倡“参与第一”、“实践第一”;提出“做比不做好”、“下次要比这次做得更好”。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探究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探究的水平,又要关注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
(二)课堂外探究学习的方法
1. 发现问题。课堂外探究学习方法的前提是要发现问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典型现象,引导学生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去看待这些典型现象,从而做一些自己的思考,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然后在特定的学习活动情境中,通过观察、走访、调查等多种探究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进行探究。
2. 分析问题。在学生选择了恰当的问题之后,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时候就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得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形成计划或探究方案。在完成这一步之后,学校或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去收集相关资料和事实,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去探究问题的过程。
3. 解决问题。在前两步的已开展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和事实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解释所发现的问题,论证预先提出的猜想或假设。如果结论与假设不合,则需要进行反思,套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再重新确定探究目标,制定探究计划,循环探究过程,发现问题的合理归因,得出与事实相符的结论。最后还需要学生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学会倾听和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
实践表明,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学习的方式,不但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好方法,在探究学习中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挖掘学习潜能,从而实现品德课教学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3.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P.23.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
[4]王悦.政治教学方法与艺术[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116.
[5]张明坤.教师教出好成绩的十大技巧[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