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政税收论文

财政税收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3: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政税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政税收论文

篇(1)

(一)财税管理难以控制就目前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来看,管理人员受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所以会存在很多制约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财政税收管理与控制工作难度加大,工作人员原则意识与法律意识过于淡薄。加上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少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者不具备职业道德素质,责任意识淡薄,工作态度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违法乱纪的现象很容易滋生泛滥。

(二)监督监管不够到位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区域的财政税收管理力度受到了限制,一些财政税收管理部门和工作者被撤职或者是调离工作岗位,导致了财政税收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管理滞后。一些区域缺乏相关机构部门的设置,职工队伍建设力度太弱,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相关经费使用不合理。

(三)民主管理不够完善现阶段,在很多地方,所谓的“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仍然停留在形象工程阶段,没有经过实践验证。政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在“财务公开”制度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民主理财。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一些区域的机关部门虽然有专门的理财管理部门,不过这一部门的构成人员却是内定的,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监督制约性能。

(四)规范化转移支付有待加强大量数据一再表明,各个政府单位之间的财政收入的分配与获得是出现转移流程不规范、转移周期长、资金使用率低、贪污违纪现象多发的地方。首先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的资金比例使整个支付总额的一半还多,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具有鲜明的地域倾向,其它种类的支付总量只占了一小部分,地方财政活动的均衡性主要通过这一点来表现,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返额度高是正常的,不过要是之间的比例过大将会对社会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不好的影响。

(五)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随着最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对税务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3年,农业税等农村税赋被废除,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过所有的举措都因为乱收费现象的严重而效果大减,之所以会有这一失误主要原因是行政体制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地方机构人员冗杂,为了养活这些人员变相增加其它种类的收费,将各种税费摊派到百姓头上。越是基层单位,这种现象越是严重。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型建议

(一)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这样做既适合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目前更好地应对财政税收管理中大小问题的主要策略。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对中央以及基层财政税收的比例进行调整。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必须要根据需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强化政府财政同一支出的平衡;刺激政府的直接指出,加强统筹管理,减少财务问题,对于财政自由性进行及时控制,保证基层财政税收能够跟上改革的进度。

(二)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一般性的与条件性转移支付进行有效的结合,保证足够的资金供给,资金分配方法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央、省(市)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首先是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适当整合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妥善安排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另外还需要对税收返还与增值税的共有体系进行调整,才能保证资金的持续供给。

(三)财税改革要在制度上实现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财政税收的体制的改革影响了政府的改革工作,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广大农户中间推广,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下调,缩小农业生产的成本耗费,合理地减少农业税赋的种类,调整农村税收结构。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才能保证地方经济飞速发展。通过适当的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合作扩大生产是有效手段。充分利用“合同制”,作为地方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一大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宗措施不仅调动了地方财政税收的自主性,同时也让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得以有效发挥。

(四)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对税务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对国税、地税中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断进行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作为税收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在实行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除了个别省份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分别设置了国税与地税这两套税收征管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可以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不同地域的相关机关部门要开展信息交流,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政策意见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双方要共同协商,完善不足之处,协调好国税与地税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篇(2)

(一)财政税收体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制度是以中央财政领导为主,地方财政更多的接受中央的管理,并听从上级指令后定期向中央财政部门报告税收情况,存在高度集权的现象。财政收支的高度集中导致很多分税制度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加上财政是不允许搞平均分配,致使地方财政收入也无法进行合理的划分;[1]一些资产收入和国有资源的非税收收入,往往没有纳入财政收入的管理体系范畴,使得财政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税种中没有包括仅税负增收的范围,丧失了财政对社会分配的调配功能。

(二)财务预算和核算缺乏真实性

不少财务部门在制定单位年度预算和经济核算中存在虚假信息,其核算结果的真实性有待提高。当前,偷税、漏税、避税的情况普遍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大量的伪造、虚开、代开增值税的专用报销发票,且涉及的数额大,这样必然使国家大量的税收流失;[1]加上很多部门在财务核算中有很多的人为干扰,对成果进行干预和控制,从中获取一些虚假的经营指标;不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建立起两套账目,设立明账和暗账,或者说在核算中混入一些虚假的信息来掩盖真实的经营情况,在税金的计算和经营成果的上报上有一定的水分存在,财务监督行为存在缺失。

(三)财务监督和管理上存在功利性

许多税收单位的领导对国家财政税收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工作的责任心和认识还不到位。认为税收是国家用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与本单位没有直接的关系,在经营上淡薄了管理意识;有些领导在向上级汇报税收情况时有一定的弄虚作假现象,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徇私枉法,偷税漏税;[1]有的单位没有把税收的收取和支出情况进行公开,在记录方面多是人工记录,甚至不记录;也有管理者同纳税人员达成私人协议,对偷税漏税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从中谋取利益。这些不该有的做法加上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监管,使许多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对国家财政税收工作极为不利,大大减少了财政税收。

(四)传统财政税收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随着国家财政税收改革和发展任务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税收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在财务管理方面不能有效的进行管理,也无法对税收改革进行有效的控制,甚至出现无视法律存在的行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件频频发生。[2]当然,在改革中也遇到许多同经济发展及社会要求相冲突的情况,在结构方面存在失调的现象,不少财政税收领域自身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在公共服务上,一些地方政府经常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基层组织建设得不到有效的财政保障,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凸显。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探索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能否持续稳定的前进,亟需找到自身的突破口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可尝试改变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职责权利过度集中的体制,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二者在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关系;可以实行分级分税的财政体制,优化产业结构,让分税制度改革在资源配置上起到优化的作用,也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的作用。[3]这样既可体现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又能激发地方政府的活力,建立起比较稳定而增长的经济体制,在壮大整个国家的财政实力上能收获较大的成效。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针对当前财政税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改革的目标和创新方法,对暴露的问题逐一解决并深化。在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控制上下功夫,在监督监管和民主管理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3]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吸取其中有利于我国改革的部分为我所用,加上结合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协调好财政税收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建立起满足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决策机制。特别是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要相匹配,中央在给地方政府划分财权责任上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权压力,同时也要给地方政府必要的权利,能自己根据自己的省情来制定符合地方发展的财政税收体制,优化财政体制上预算和支出的完成,实现财政税收体制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实施途径

(一)建立分权、分级的财政体制

中央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稳步推进,财政税收不断增长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由和弹性,适当的给地方政府下放权力,特别是在财务融资权、税收减免权等方面让地方政府有实权去操作某些活动;[1]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收入进行合理的划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前提,优化和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在保证财政支出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地方财政可以由中央财政或者省级财政负责,确保地方经济也能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4]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加快基础事业建设的步伐,使得产业结构的经济链能串联起来,进而提高整个经济的质量,让财政和经济二者的关系得到有效处理。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

要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就要建立健全基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财政税收体制,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力度,一定范围内可征收物业税,要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征收税收;二是正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省情和国情以及当地对外开放的程度,在税收的优惠政策制度制定上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三是要调整好直接税收和间接税收的比例,改变过去以间接税收为主的体制,加大国家税收中直接税收的比例;四是要对个人所得税以外的税收适当的减少。

(三)加强财政预算和监督管理

在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要对涉及到资金财政收支的各部分内容都统筹到预算管理范畴内,进一步扩大国家财政的预算管理体系范围。对一些复式的预算体系包括国家社会保障财政预算、资本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内容也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一些非短期的经费预算要结合国家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来进行,保证二者的协调统一和同步发展。对国家重点建设的项目要加大财政保证力度,对教育、科技、社会保障、三农等问题上也要加大财政支出。[4]此外,要加强财政监管监督力度,在制定财政税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那些偷税漏税、的行为决不手软,要加大审查力度,一旦发现就要严惩不贷。在财政监督上也可采取滚动式、流动式的监督机制,可以委派专人进行不定时、不定点监督。

(四)健全财务转移支付制度

对财政体制改革,应根据主体功能的划分,对区域进行统筹发展和协调安排,对基本公共服务应采取均等化的政策,促进财务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设,以缓解财政税收不足的问题。可成立转移支付的资金机构,确保资金的来源,从中央到地方乡镇都可以逐步加大转移支付的监管力度;可不断改进转移支付的分配方法,合理调整转移支付比例,提高支付的有效性,使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经济作用;[4]对转移支付专项管理制度要合理的改善,提高转移资金的利用率,避免资金流失;对财政税收体制的主体功能区也要合理的划分,在完善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上,促进转移支付体系的完善,切实解决财政税收不足的问题。

(五)加快财务人才队伍建设

篇(3)

1.财政税收体制局限性

在我国当前的财政税收体制中并没有将非税收入纳入到政府收入体系的管理范围内,在没有加入到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的重要税种,往往具有极其重要的调解社会分配功能,所得税以及增值税的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对于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此外,我国并没有将当前的国有资本的经营收入纳入到我国财政的收入范围内,致使当前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呈倒“金字塔”式,过于向上集中,财力分配严重失衡。中央与地方在分税机制划分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个别税种界限不够清晰,分税制改革并不彻底,并不能够建立出一套合理的分税管理体制。

2.地方政府财力不均衡性

地方政府关于财政税收问题主要体现出的问题为财力的不均衡性。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划分缺乏灵活性,对复杂财政问题无法进行高效处理,直接将低了政府财政管理效率,同时使政府职能与其财务情况存在不均衡问题。这种财务管理结构不合理,以及财务转移处理不合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痕迹性并没有完全转化,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在规模上存在两个极端性,且各级政府间资金分配、转移支付以及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不透明、不规范,主观随意性很大等特点,致使财政效率低下,政府公信力度下降,负面作用大。

3.财政预算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企业单位主要面临财政预算问题为预算体制涉及范围较小,且资金流转与挪用问题严重。在财政预算阶段性管理中缺乏周期预算,直接影响我国财政预算的功能效用,这对进一步规划我国财政发展有着一定影响,不利于财政宏观手段干预。另外对财政预算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令预算审批缺乏实际效用,并使财政预算体制失去自身公信力。

二、加强企业单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与创新分析

1.加强管理者综合能力

培养为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管理者以及企业单位领导者的重视力度,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综合能力。针对地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要对企业单位相关管理者进行定期培训,并在培训学习的同时不断应用于实践,以巩固学习内容,有效提升管理度财政税收的管理能力。培养管理者的综合能力,还包括管理者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自身税收意识,通过自觉性约束自身税收行为,实现良好的财政税制改革环境的创建。

2.制定全面税收体制要调整

直接税与间接税比例,实现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改革。为达到这一目的要增加直接税比例,并改革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情况,促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进而形成相对全面、完善的税收体制。对现阶段的税收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调整,减少人为影响,以增强其体制的法律权威性,实现传统税制体系管理突破与创新。

3.创新预算管理体制

针对预算管理体制的创新,要从预算范围管理出发,扩大其范围,并在各级政府成立预算管理独立部门,在企业内部成立预算委员会办公室等。要不断加强预算体制的监督,保证预算管理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相一致。在扩大预算范围的同时完善复式预算模式。复式预算体系的建立,是指对资本性预算以及常规性预算等进行统一管理。要将政府相关财政活动尽可能纳入预算管理中,并加大财政活动监管力度。

4.实现分权财政体制建立

中央对地方要合理进行分权,促进地方财政自进一步扩大。针对分权财政体制要通过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分配,并缓慢有序实现税收征管一体化。在分权体制下要将税种属性作为中央和地方划分依据,实现合理比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与此同时能够降低地方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压力。对各基层政府进行财政体制创新,对各级政府实现分层财政体制管理。要对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加强监管,保证收入来源的可靠性,对政府收入机制进行严格的法律规范,促进公共服务平等,同时扩大资金转移支付的规模性。

5.加强经济发展与财政管理协调性

在现阶段的经济体制影响下,各级政府对市场竞争干预过多,对相关企业财政补贴及资金支持过度,直接降低了财政资金的应用效率,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制约性影响,对实现公共财政目标也有着一定的扭曲性影响。针对现阶段的财政制度管理要在公共财政原则下进行,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要不断加大,完善公共领域建设,以达到为市场经济竞争提供一个有序、公平的环境。要在经济发展和财政管理之间探索出一个有效方案,加强两者互动,促进经济结构完善和优化,促进我国经济质量的提升,最终促进经济与财政两者协调发展。

三、总结

篇(4)

1.国际金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外需萎缩,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外贸出口。就拿中国出口总额在2003年到2007年之间的那段时间同比增长率超过25%,但是,到2008年的时候开始出现一些波折,前三个季度步伐已经缓慢基本保持在20%。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许多国家受到波及,其中尤以发达国家受到打击最为沉重,国际间的需求受到很大影响,我国也在这种大的国际环境下出口下降。2009年整个一年都陷入困境,无法回转。出口总额回升的时候已经到2010年了,到2011年又开始进入平稳。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一次下滑。在这种困境下,人民币在国际各界的压力下不得不升值,我国出口形势更加严峻。

2.国内需求不足对经济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属于外因,其影响毕竟只是短期的,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我国消费需求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政府投资和出口,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所在。居民消费率较低直接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包括政府消费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根据我国最终的消费需求构成来说,最终消费中政府消费的比重在24%~28%之间,而且其呈现缓步上升的趋势,居民消费率却仍然处于下降趋势,这也是影响我国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关键。根据居民消费的内部结构来说,农村居民消费率在居民消费中下降幅度很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比重从1999年的34.8%不断下降到2010年的23.2%。城镇居民的消费比重持续上升,从1999年的65.2%到2010年的76.8%。要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就必须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的关注。

二、扩大内需与税收政策的关系

1.税收政策与消费需求的关系

现代消费理论规定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及消费环境等都是某一特定时期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从而直接影响消费需求。

(1)要想对居民的消费能力产生影响,应该加强税收政策的实施,可采用调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方法。消费支出主要受到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税收政策对消费最大的影响就是税收和消费的“收入效应”。政府征税可直接导致可支配收入的下降,更加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所以,税收收入越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则越低,这就需要政府在对税收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增加居民的可分配收入,不仅使居民的消费能力有所提升,同时还对居民的消费支出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刺激。

(2)优化消费环境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税收政策来拓展消费领域和调节消费品供给结构。税收政策可以采取价格信号的方式对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予以引导,特别是税收减免和税收优惠两方面的体现。然后再对产业之间、不同产品的资源再配置,以及相关产业结构和消费品供给结构进行有效调控。

2.税收政策与企业投资的关系

税收在投资需求方面不仅能为政府投资提供直接资金支持,同时还能在民间投资方面发挥有效的强针对性的调控作用。税收通过对投资的刺激和制约两方面影响投资。通过降低投资行为的成本、降低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加快投资成本的回收来实施其刺激功能。

三、扩大内需的税收政策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农民消费需求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并使其陷入低迷状态。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造成农民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慢。所以,我国的税收政策应该注重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其消费需求的增长。

(1)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应该有效结合农业补贴与农业生产资料增值税退税。一般情况下,对农产品进行免税,也可以通过对农民年终汇总填表的方式进行退税等办法,对农民购买的生产资料负担的进项税额是很有益的。同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税收对农民进行农业补贴。

(2)税收政策对改善农民消费外部环境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农民消费进行引导。对产业外、区域外的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税收政策的鼓励实施。还可以对农民生活家电消费方面的扩大税收优惠政策来进行。

2.扩大城镇低收入人群就业

目前,我国的低收入人群还包括我国城镇部分下岗职工、在业贫困职工和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因为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保障对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是很大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政府采取一些增加就业的措施。

(1)可对中小企业进行税收政策扶持形成新的就业能力。

(2)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来扩大鼓励,促进了再就业率的提高。国家税务总局对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企业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进行鼓励和扶持。同时还制定了针对某一范围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这一系列政策的作用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完善个人所得税

居民手中可支配的消费资金受到个人所得税的影响。消费水平因为我国的居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各不相同。因此,为了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提升整体消费水平,政府应该通过中下阶层居民收入税收的降低,税收范围的缩小来实现。所以,这就要求必须要改革个税征收点,创新税收模式,实施混合所得税模式,依据不同消费对象的具体情况对所得税进行征收。根据征税对象的不同进行分析,将一些投资性或者没有消费费用扣除的项目进行分类,包括股息、利息以及红利所得的收入。同时,还应该对扣除范围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把个人财产作为扣除对象。同时还在制定税收政策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像个人赡养老人,以及子女等具体情况,从而对不同的税收扣除范围进行确定,充分照顾我国的低收入人群。最后对超额累计税率进行调整,同时降低税率,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收支;结构性特征;潜在风险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珠三角地带和长三角地带相继出现了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现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与此同时,此次危机对我国财政收支的影响也变得非常明显。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我国财政收入显著下降,且一度呈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4%,而财政支出一直保持快速的刚性增长。这种财政收入与支出呈现相反的运动趋势,使收支矛盾凸显,部分地区财政支出与财政能力不平衡加剧,刺激计划所需的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跟不上,导致一些项目无法继续。这样的财政收支结构会有怎样的风险,它会持续下去吗?如果长期持续下去,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本文主要通过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化来分析我国财政收支的结构特征,找出影响财政收支的主要因素和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为化解财政收支结构性风险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一、金融危机前后财政收支结构性特征考察

(一)金融危机前后财政收支情况的概括性描述

为了直观地看金融危机对我国财政收支的影响,本文从我国经济统计数据库搜集了1989-2009年财政收支年度增长率数据和2006-2010年财政收支月度数据,对财政收支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见图1)。结果发现,最近20年我国财政收支都为正增长。1993年之后一直以15%-25%的增长率增长;2007年在经济非常热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率达到了32.4%,而在之后的金融危机期间急速下降;2009年的增长率下降到11.7%,明显低于前些年的波动范围。从最近四年的数据来看,财政支出维持刚性增长,而收入的增长不是很稳定,波动幅度较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收入情况急剧恶化,这给财政收入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二)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收支运行的趋势特征为了进一步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财政收支的影响,本文利用了时间序列数据对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收支增长情况进行单独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一直在下降(见图2a、图2b)。2009年初这种下降趋势仍在继续,2008年末至2009年初财政收入负增长,直到2009年5月才开始出现正增长。

2009年以来,我国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前半年出现收入负增长,而财政支出增幅一直保持在20%以上,收支压力很大。2009年下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伴随经济的企稳回升而逐步回升(如图2b)。(三)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收支运行的空间特征

为了分析各地区财政收支状况在金融危机期间受影响程度的差异,我们将全国各地区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进行分析。根据杨灿明的分类,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广西、海南、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3个省市区。我们收集了全国所有地区2004-2010年每个月的财政收入和收入增长率数据,由于没有找到各年度12月份的数据,我们从《中国财政年鉴》找到每年各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率作为全年累积增长率。另外,由于经济在不断发展,为了消除价格指数的影响,我们采用增长率指标对不同年度财政收入进行比较。

下面,我们对每个地区2004-2010年的月度收入增长率进行描述。结果表明,2008年的这次危机对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收入增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全国各地财政收入的增长都直线下降。为了全面比较东、中、西三个地区总体受影响的程度,我们分别求出这三个地区的平均增长率,用折

从图3可以发现,金融危机期间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均受到了很大影响。虽然危机期间中部、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率均高于东部地区,但是,从增长率下降幅度看,中部、西部地区的下降幅度与东部地区类似。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全国范围的财政收入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哪些收入来源受影响最显著?下面,我们将通过财政收支的结构性特征分析来找出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二、财政收支结构性特征成因分析

(一)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收入结构性特征及原因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包括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政府收费等。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部分,一般占到财政收入的90%以上。下面主要对税收收入及主要税种情况进行分析。

财政收入的增速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滑,会直接减少企业所得税;个人收入下降,会对个人所得税直接造成负面的影响,具有累进性质的个人所得税下降幅度更大;经济交易活跃度下降,会直接影响流转税和行为税的征收。为了找出税收收入的主要税种,我们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和《中国财政年鉴》收集了2008-2009年每项税收收入月度和年度数据,通过计算得出: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如表1)。

为了找出各项税收增长对财政收入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我们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由表2知,占财政收入比重大的这些税种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之间偏相关性很强。除了出口退税外,其他的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企业所得税对财政收入增长影响最大,其次是营业税和非税收入。这可以对我国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收入受到冲击作出解释。危机影响了经济增长和企业经营状况,再加上结构性减税政策,导致占税收收入75%以上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与增值税大幅度下降,进而导致财政收入大幅下降。

收集的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这些主要税种的增长都是呈下降趋势,到2009年却是从比较低的增长水平逐渐上升。2009年收入增长最快的是消费税,同时,得益于金融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业快速回暖,营业税一直在加速增长。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企业遭遇的外需疲弱困难短期内难以扭转,一些受进出口影响较大的税种收入仍下降,如关税仍同比下降21.5%。另外,由于国家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关的国内增值税在2009年一直是负增长。到2009年11月份,直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两大税种—企业所得税和国内增值税相继实现正增长。

可见,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我国财政收入一直处于下滑态势的原因有: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趋缓,企业利润大幅减少,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较多,使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二是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推开增值税专项改革,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继续实施2008年出台的税费减免政策等,相应减少较多收入。三是2008年同期财政收入基数高。2009年下半年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因为宏观经济形势好转、经济刺激计划的拉动以及各项增补政策的落实。另外,国税、地税部门加强征管,确保了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还有,受去年收入下降、基数较低,而今年成品油税费改革后消费税增加较多、房地产市场火爆等因素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结构性特征及原因

我国财政支出从2002年的惠民政策开始一直倾向于民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财政支出既要保持原来的长期支出计划,又要应对金融危机安排一些新的支出。为了应对这次危机,我国政府在2008年11月5日审议通过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以及“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在税收和减费方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和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给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在财政支出与投资方面,加大“三农”支出、保障性住房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为了分析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特征,我们对2008-2009年的财政支出项目及相应的支出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按照2008年底的“4万亿”投资方案的规划,交通运输、农业、环保、科技、医疗卫生等是重点投资领域,从2008年以及2009年1-11月的支出情况来看,这五个领域的支出增长均较快。尽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速有所降低,但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且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基本没有减少。这说明国家既考虑了应对当前的困难,又没有放下长期的计划和目标。

为了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作进一步分析,我们对财政支出的具体项目进行分析。通过对金融危机期间各项财政支出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分析,得出财政支出的变化情况和特征。结合2009年实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将财政支出按功能划分为社会公共支出、经济建设支出、政府服务支出三大类。(1)社会公共支出。即为满足公共产品需要的支出,包括教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社保支出、科技支出、文体传媒支出以及医疗卫生支出等。收集的数据表明:2009年教育、文体传媒、医疗卫生支出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幅度与前一年相比都稍有所下降(如图4)。公共安全支出、社保就业支出增长在逐步下降。2009年科技支出在20%到40%之间波动性下降,但增幅仍然在20%以上。这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2)经济建设支出。即为满足社会服务供给需要的支出,包括城乡事务、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农林水、工商金融支出等。收集的数据表明:2009年环保和农林水支出都从极高的增长速度快速下降(这与2008年同期基数的大小也有关)(如图4),但最终总体累积增长率仍在30%以上。这是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体现。交通运输支出累积增长率一直很高,且都远高于2008年的增长率,增长率一直在50%以上。(3)政府服务支出。即为保证政权运转需要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费和公检法支出。收集的数据表明:2008年政府服务支出一直下降,从最初的70%以上急剧下降到30%以下。之后,又缓慢下降至11月份的13.9%。2009年政府服务支出一直以缓慢的速度平稳增长,增长率一直在10%-12%之间。

注:图中横坐标表示对应的年月,纵坐标表示各个月份对应的各类财政支出的累积增长率,单位为%。

结合图4和图1可知,从2004年到2009年财政支出一直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而在金融危机期间的2008年和2009年各项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进一步加快,总量巨大。这是因为,社会公共支出不仅要继续维持前些年的长期支出项目,而且在经济刺激计划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又要大幅增加一些支出,这导致了财政支出进一步刚性增长。由此可知,2008-2009年我国财政增收难度加大,收入下滑,这使得财政收支结构性矛盾突出。这种突出的矛盾会有怎样的风险?如何化解这种矛盾风险?下面将给出分析和建议。

三、我国财政收支结构性特征的潜在风险

前面分析表明,外生冲击对我国财政收支影响非常大。从全局看,财政收入突然大幅下降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使得财政收支矛盾开始凸显。这种突出的矛盾潜在的风险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政收支结构性特征下的显性赤字风险

由于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收支的增长出现相反的运动趋势,入不敷出使收支矛盾加剧,

2009年我国的财政赤字已经达到7400亿元。如果这次危机持续时间更长,基于2009年财政收支增长率,我们预测未来10年我国的赤字将持续扩大(如图5)。这种入不敷出的收支结构不能满足财政流动性资金的需要,为了解决流动性资金的问题,政府增加发行国债来满足这种结构性特征。我们知道,财政赤字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一个国家财政赤字比率过高不仅会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占用借款人的消费,而且会形成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财政状况更加恶化。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寅吃卯粮”,其债务的风险承担者是“后来人”。但是,这种风险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只要国家经济平稳较好发展,这种风险是可控的;如果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不稳定,那么就会有国家信用贬值的风险。目一场金融危机导致各国“负债累累”,如迪拜、希腊、英国、美国都先后陷入债务危机。进入2010年以来,世界各国开始担忧全球性“赤字”对经济复苏的无形制约。

(二)当前我国财政收支结构下隐性的赤字风险

虽然20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有企稳回升的势头,但面对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刚性需求,今后的支出压力依然很大。同时,老龄化的到来以及政府以人为本和“让人们过的有尊严”,的目标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性财政支出的需求,这种需求将具有长期的刚性。然而,目前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增值税转型使财政收入的税基减小,从而减少税收。同时,由于受企业活动周期的影响,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呈不稳定的周期性波动,因此,这种不稳定的收入和刚性的支出需求不匹配,使现有的财政收支结构难以满足未来财政的需求。考虑到这些隐性因素,未来财政的潜在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如图6)。

(三)目前财政收支特征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减弱效应

在2008年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中央政府投资总额为1.18万亿元,而地方政府则需要筹集剩余资金。如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所需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跟不上,则使刺激计划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不同地区的财政收入能力和规模相差很大,目前体制使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财政根本就无力投入地方建设,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筹措比较困难,这导致一些地方投资项目无法按计划完成,也就无法达到刺激经济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了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风险。

(四)现行财政收支结构性特征存在的管理风险

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收支结构使地方政府的收入难以满足支出需求,再加上危机的影响使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预算收入难以满足支出的刚性增长需求,这种矛盾会使地方政府行为扭曲,为了解决入不敷出的矛盾,地方政府必然会增加税收和非税收入。这些行为加大了预算管理的难度,使财政透明化、民主化的进程受到阻碍。另外,由于非税收入的稳定性相对较低,必然会导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不高。更令人担忧的是,土地出让金收入是地方政府非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土地收入是不可持续的,会把未来一些年份的收入提前消费掉,进一步给未来年份的财政收入带来压力。

四、结论与启示

篇(6)

论文摘要:遗产税从产生至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征此税收,已目趋成为一种相当普及且政策性很强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税种,其开征对于完善

3.遗产税税制要素的设计

篇(7)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词频统计法对CNKI收录的152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评估了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呈现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群体相对集中、研究主题比较突出、基础研究比例偏高、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较少和研究资助力度不够等几个特点。为此,本文建议研究者、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政府共同协作,进一步提高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质量。

关键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5)06-0036-05

近年来,随着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在反思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问题严重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强化绩效、科学理财逐步成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学术界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能够为财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反过来,对代表性期刊学术论文研究质量的评估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水平。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词频统计法吸SPSS软件对CNKI(中国知网)收录的2000年-2015年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学术论文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研究特点,提出改进建议,实现本次研究的目的,为财政决策部门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一、确定评价样本

为了有效评价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现状,选择CNKI收录的2000年-2014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作为评价样本,分四步确定评价样本。第一步,初步搜索。在CNKI数据库中,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主题搜索显示,期刊论文732篇、博硕士论文260篇;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

关键词 的论文25篇、博硕士论文4篇;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篇名的期刊论文13667篇;博硕士论文127篇。第二步,进一步筛选。对上述论文进一步分析发现,50%以上的论文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大,不能为评价目标服务,予以剔除。第三步,以“主题”为检索项,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检索词,以相关度或时间为序,按照精确匹配的原则,检索2000年-2014年间,CNKI收录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截止时间2015年1月3日)。结果显示,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计152篇论文。

第四步,下载152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评价数据库,以此为评价样本,运用词频统计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和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

二、数据分析与评价

(一)研究时间评价

图1给出了2000年-2014年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量情况。可以看到,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05年到2007年之间增长迅速,且在2013年达到顶峰,今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仍将是一个研究热点,将会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出现。

2作者学术地位。统计结果显示(表2),研究生占19.35%,初级或中级研究人员比例为26.61%,副教授为6.450/0,教授仅为3.22%,此外,44.35%的作者没有标明学术地位,这与部分期刊对作者学术地位标注的要求不尽一致有关。上述统计表明中国财篇。与其他相关研究相比,山东大学汪全胜教授对中国立法后评估的研究系统性较强,自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法后评估研究”获得立项以来,在17个不同的重要期刊发表17篇立法后评估研究论文,占所有重要期刊立法后评估论文的12.14%,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为中国立法后评估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可见,对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中,单个作者发文量偏低,研究系统

(二)研究者评价

l作者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作者是主体,占57.24%,而企事业单位和独立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的作者比例仅为2.63%,如表l所示。高校作者中,上海财经大学9篇,占14.52%;西安交通大学5篇,占8.06%;上海师范大学4篇,占6.45%;中央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各3篇,各占4.84%;长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各2篇,各占3.23%;其他学校7篇,占11.29%。这与中国立法后评估和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情况大不相同。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人员更加年轻化,中级和副高职称人员成为研究的中坚力量。

3.作者数量。统计显示,人均超过两篇的作者有l6位,共发表了34篇论文,占总数的22.37%,其他118位作者人均1性不强,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

(三)研究主题评价

1.学科方向。统计显示,152篇样本论文的学科方向包括财政与税收、高等教育、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会计与审计、职业教育与教育管理、农业支出、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基础设施投入、行政管理、水利水电、林业财政、医药卫生、中等教育、金融、交通运输等,其中财政与税收方向的研究论文119篇,占78.3%,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只占21.7a/o。由此表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鲜明,研究人员专业性较强。

2.

关键词 。通过对论文

关键词 的统计发现,财政支出带来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为了科学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而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事实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方法依然没有形成体系,研究人员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关注不够,这方面的论文只占1.28%,很显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现绩效审计目标。

(四)研究阶段评价

1.研究层次。统计显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达65.79%,职业指导的论文也达到17.11%,政策研究达到9.87%,对技术指导和相关应用的研究论文比例偏低,仅占2%,如表5所示。可见,财政支出绩效研究还处于理论基础研究阶段,缺少深入的技术性的指导和应用研究,在这49.35%的论文围绕“绩效评价”,“财政支出”展开研究,其他研究主题体现为“指标体系”、“改革”、“数据”、“管理”、“评价”等。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突出,

关键词 出现频次超过两次的如表4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在于各项方面有待提高。

2.论文级别。对刊发样本论文的期刊进行统计显示,载人北大核心和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总计78篇,占评价样本的70.27%,载人CSSCI期刊中的论文数量有33篇,占29.73%。核心期刊发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论文分布情况如表6所示。

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主要刊发在财经、税收、会计类核心期刊上,尤以《中国财政》发文量最多,《财会通讯》、《财政研究》等期刊紧随其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受到高级别期刊的青睐,进一步表明关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CNKI收录的所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论文来看,按照研究主题分类计算,152篇样本论文只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论文的15.32qo;若按篇名计算,样本论文只占l.lOl%,核心论文和权威论文数量偏少,因而,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在高级别期刊是必然趋势。

(五)研究技术评价

对研究方法的统计显示,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经验主义方法,超过50%的研究是案例举要与统计调查,注重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选择上,学者们倾向于使用定性方法进行评价,定量方法使用较少,但也有部分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使用,如DEA方法出现了8次,AHP法出现了6次,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出现了14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也被使用过2次,总体上,定量评价方法使用比例不高。

对国外文献的跟踪情况统计显示,152篇样本论文中,中文

参考文献累计出现386次,占评价样本的87.73%,英文

参考文献累计出现54次,占样本论文的12.275。由此可见,学术界在进行财政绩效评价的研究时,主要参考国内的研究成果,极少数是国外实践与成果。因而,借鉴国际文献与实践经验,开展理论对话,提高研究水平是今后需要加强的工作。

统计中也发现,由于作者写作手法和期刊对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不统一,导致部分论文没有标注

参考文献,使得样本论文的

参考文献总数量偏少,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和基本要求,这也需要研究者和期刊在今后的研究和论文审稿中加以重视。

(六)研究资助力度评价

统计结果显示,高达88.82%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是没有受到基金资助的,国家级基金和地方政府基金的资助较少,仅占9.21%(如表7所示)。由此可以看到相关研究还没有受到很多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与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评价相呼应。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上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但发表的重要论文数量逐年攀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共财政仍将发挥巨大的推动力,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课题。

2.研究群体相对集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成为中国财政支出研究的主力军,财经类院校对财政绩效问题的关注要高于其他综合性的高校,如样本论文中,上海财经大学就有9篇。同时,研究者主要是具有研究生学历和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人员将是今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主力。

3.研究主题比较突出。研究人员学科方向以财政与税收为主,体现出研究者专业性较强的特征。同时,49.35%的论文围绕“绩效评价”,“财政支出”展开研究,其他研究主题包括指标体系、改革、数据、管理、评价等,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突出。

4.基础研究比例偏高。65.79%的论文都是基础性研究,研究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的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挖掘研究对象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基础性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发表的比例偏低,还没有形成一系列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5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较少。90%的研究注重定性分析,这和65.79%的研究以基础性研究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定量分析具有较大的空间。

6.研究资助力度不够。大部分的研究缺乏基金的资助,也是导致研究成果质量偏低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性研究的资助力度不够,不利于科研工作者研究效率的提高。

(二)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整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质量,建议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研究者方面。首先鉴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者结构不均衡,教授、副教授参与研究的比例偏低的现状,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人员结构,鼓励正高和副高职称的教师和研究员组建研究团队,参与财政绩效评价的研究。其次,财政、税收机关工作人员对财政支出结构和规模比较了解,能够结合工作实践,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指导,因而,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财税工作人员是今后优化研究群体结构需要考虑的对象。第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属于财政学和技术经济学交叉领域,对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财政支出实施过程和实施绩效的评估属于中评估和后评估,需要结合技术经济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工具和模型进行定量评价,因而需要研究者掌握一定的定量评价方法,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2.研究机构方面。首先,各研究机构应主动加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中来,并且要明确各自责任和研究主题。确立各自的核心研究主题,组建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围绕核心主题开展针对性研究,以高质量的专著、权威论文、研究报告申请项目结题,为继续申请新项目或新课题做准备。其次,需要研究机构建立一套对于该方面研究切实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以评价研究机构内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水平。第三,还要注重与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学术研讨,相互学习,以达到提高整体研究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