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3: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散文的基本特点,我把《春酒》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还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让他们释放激情、自主探究,与教师共建生命课堂。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在《春酒》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故乡和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文章处处体现了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初中学生很少离开家乡,对思乡之情较难理解。为此,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本文文质兼美,含蓄深刻,富有人生意蕴,阅读时需要调动一定的人生体验和积累。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 “大语文”观,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发掘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根据上述内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中风俗人情的感受;过程与方法目标:用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入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之中,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 。

【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刻,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无法体会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怀念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思乡情。教学难点之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如此之浓的思乡情,其二是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与理解来体悟情感。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分忆、赏、悟3个步骤来品味文章,并根据本节课目标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朗读课文――整体感悟――品味鉴赏――情感延伸。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出示一组新年图片,让学生伴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回忆家乡的春节有什么习俗?欢腾而热闹的新年场景及乐曲激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入温州新年有喝春酒的习俗,使学生有了解这一习俗的渴望。

忆春酒,理情思

首先,我配上“思乡”的主题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故乡的新年。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我又朗诵了一首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小诗:“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使你沉醉;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却难忘他的容颜;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记得那么清晰……”每句诗后面都有一个问号。在舒缓的乐曲中,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找出上面问题的答案(春酒――乡情――母亲――童年)。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赏春酒,品情趣

给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同时让他们找出喜欢的词句,并进行品读。以自主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细腻温婉的笔触。如,“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我”很馋,很喜欢母亲的八宝酒);“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写出了母亲的细心和聪慧。)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勤劳聪明、热情贤惠的母亲,体会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感受浓得化不开的乡情。同时教师要随机应变进行点拨、引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启学生的思维。

悟春酒,解乡愁

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但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对这一感情理解得不透彻,仅从文本理解还不够。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拓展、延伸,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领悟思乡之情。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学生做“阳光使者,发手机短信抚慰作者漂泊的心”开始,然后问学生:“你是否有离家的经历,能否感受到想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当你长大离开故乡时,有哪些事物会让你时时想着故乡?”“作为一名游子,你会跟家乡人说什么?”然后教师顺势提问:“读琦君的书像翻阅旧相簿,一张张泛黄的相片都承载着深厚的记忆与怀念,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作者把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浓浓的怀念之意,集中浓缩在文章的哪一句话里?让学生找出来,并读出那种失落,那种追想,那种怀念的心情来。”

情感升华,创设

此时,学生已经满怀热爱家乡的激情。我对学生说:“是啊,母亲是根,故乡母亲也是根,祖国母亲更是根,叶落总要归根。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无法割舍的情感。许多海外游子,离开故乡几十年,听到呼唤,毅然踏上寻根的归途!”由对故乡母亲的爱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引出回归主题,用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用短短的40分钟,师生穿行在春酒的洒香中,感受琦君浓浓的乡情,我呼唤学生把这一份乡情铭记!然后欣赏歌曲《望乡》,一起在音乐声中去体味醇美的乡情!

课堂结语,余蕴无穷

当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时,我用深情的语言总结:“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归乡的路有多漫长,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也许有一天,你也会背起行囊远离故乡,你会发现故乡的形象清晰而美好地在你的记忆深处闪耀。到那时别忘了这首歌,别忘了我们曾经品味过的春酒,愿你揣着乡愁踏上归乡的路,带回游子的问候与祝福!”

【板书设计及原因】

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57-03

翻转课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改变传统教学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录制成视频,连同相关的课程和学习材料,一并放置到网络上。学生通过网络下载视频和课件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一些习题进行自我检测,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结果归纳教学重难点。在现实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遇到问题组成合作小组与同学讨论协商解决,或者向教师请教[1]。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2]目前,重庆市聚奎中学和广州市第五中学都在尝试翻转课堂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一、课前准备

(一)教学分析[3]

1.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江苏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母亲生前的几件事,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感受母亲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体验母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母亲。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接受过作文写作的训练,能对人物进行刻画,对母亲的了解很深,因此,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很好的准备。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体会母爱的伟大。

4.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理清母亲生前几件事,把握母亲的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母爱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爱。

5.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向教师请教;最后由小组代表与班级同学将自己小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在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备课组教师协商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将授课内容制作成PPT课件,制作课件时尽量考虑色彩、内容,争取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拓展性资源,比如:的个人经历,母亲的个人经历,家族情况等,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搜索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在课前预习后自我检测。

(三)视频录制

视频的制作方式很多,可以通过电脑或手写板将课件内容录频,生成视频课件。视频内容可以是教师对PPT课件内容进行讲解、展示或者注释;还可以由主讲教师像平常上课时一样直接讲课,由技术人员用摄像机进行录制生成视频;或者教师可以在学习网站上搜集查找本节课的教学视频。视频的时长一般保持在15分钟左右,过长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观看,过短又不能将教学内容全部呈现。最后由教师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上传到学习资源库中,供学生下载观看。

(四)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下载学习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源进行观看,可以控制视频的播放进度,对于简单的部分可以快进、跳过,对于较难的部分可以重复观看,还可以暂停记录笔记等。在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可以登录作业平台做一些习题检测预习效果。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同伴进行简单交流。

二、课堂学习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讲述了母亲生前的哪几件事?

(1)督促我早起,“催”去上学。

(2)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3)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也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4)忍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

(5)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用一句话来描述母亲的性格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3.为什么说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父?

对我谆谆教导,帮我舔眼翳,在我犯错的时候又很严厉地惩罚我。

(二)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精读课文,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是美好的,但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呢?

作者童年是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的,被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发展。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1)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作者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他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不仅珍贵,让他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描写她与家人相处的事情?

教育要言传身教,不仅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说教,更表现在行动上的示范和引导。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却更贴近主旨。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训导上,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上。因此,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写她以身示范对作者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4.作者在文中很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可感激和怀念之情却处处可见,这种感情如何体现?

首先,文章用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了深厚的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其次,文章是用回忆的形式来进行描写,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用“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最后,行文结构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是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拓展延伸,成果共享

(1)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与全班共享,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3)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用80字左右描写自己童年生活。抓住细节,描写自己母亲的独特之处。

(4)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四)归纳总结

克己容人世人敬

严父慈母一身担

三、课后延伸

母爱是人生最美好的话题,自古到今,不少人都描写过自己的母亲,比如:、史铁生、老舍等。课后学生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学生应该将自己对母亲的描写放到网络平台上与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母爱的力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为了了解母亲生前的事,更需要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会理解和体谅父母,珍惜父母的爱。

四、课后反思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自翻转课堂模式引入我国后,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广泛欢迎,翻转课堂以其新颖的教学方式必将带动我国教育的改革。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视频学习摆脱了传统单调的信息传递形式,以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视频多维度向学生传递信息,提高信息接受效果。

(2)翻转课堂以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翻转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任意选择观看教学视频的地点、时间和节奏,把握学习进度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的信息获取不再受教师的局限,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优质的教学资源,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5)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思想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利用网络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和解决学习问题。

(6)信息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制作出更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一人制作,年级共享,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7)翻转课堂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学生和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46-51.

篇(3)

关键词:精彩课堂;联系生活;贴近专业;拓展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3-01

如何使教育对象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是教育改革的指归之一。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动力不足,因此,创设生动精彩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为生动课堂愿望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不过,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语文学科的教学,除了要充分用足语文学科的优势之外,还要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联系生活求精彩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从来就担负着育人的重任。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或委婉含蓄,曲径通幽;或直抒胸臆,正面说教。语文总是以不同的面目、不同的方法表达思想、讲解道理。那么,适合职业中学学生的方法是什么?上述的方法固然都是好的,但是对于不愿深入思考、仔细品味、认真咀嚼的职中学生,教学效果总是会打一些折扣,这样,联系生活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如果让艺术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艺术的距离。于是,艺术就变得可亲可感。学生也十分容易接受老师的“说教”了。

老舍的《我的母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是职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组怀念母亲、感恩母亲的文章。在教学中,我把这些分散在不同教学单元的文章整合在一起,进行专题教学。为了贴近生活,我特意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发现闪光点,树立好品德。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母亲对作者有哪些良好的影响,作者在母亲身上学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然后学生再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自己在自己母亲身上受到的好的影响有哪些。

第二个环节:举办“感受亲情,感恩母亲”主题故事会,学生讲解感人的母亲故事,内容上首先选择发生在自己母子身上的故事。

二、力求真实细腻

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还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拉近了和自己母亲的距离,洗涤了心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贴近专业求精彩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职业高中语文课的整体功能定位有三点:其一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其二是“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其三是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其中“服务学生专业学习”无疑是明显区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那么如何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呢?

1、语文教学的内容选择要向专业课倾斜。比如在应用文的选择上,财会专业就应该明显有别于文秘专业。

2、淡化学科本位,实现语文课和专业课有机融合。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方面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另一方面还必须对专业班级的专业课有较多的了解,才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语文课更好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

以教学《我的空中楼阁》为例,在旅游专业和美术专业,教学设计就截然不同。在美术专业,我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在课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把它画出来,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共同创作。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展示出来,专栏的题目就是“我秀我的空中楼阁”。而在旅游专业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则把“我的空中楼阁”设定为一个景区,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文章描写的内容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景点,并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景点写出导游词。这样的教学方式新颖别致,贴近专业,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四、拓展内容求精彩

篇(4)

关键词:教育技术的内涵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评价

自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培训计划,对我市中小学教师全面展开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年来,在和一线语文教师广泛深入地接触中,我发现语文教师在教育技术认识和操作上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我将之归结为三点加以剖析,但愿能为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一点帮助和启发。

1、问题一:对教育技术的内涵认识有偏差。很多教师把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混为一谈,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多讲现代化教学手段操作方面的,如课件制作等,甚至有的教师把教育技术培训直接叫做电脑培训,学习技术操作时劲头十足,一听教学理论就浮躁消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方面和教师们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所致。

我们以国际广泛认同、目前仍在使用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94定义”来看一下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把握:第一,教育技术是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我们国家一般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第二,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或五个范畴)。这条定义之所以广为人们认可,主要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多媒体、网络技术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这条定义关于教育技术的深刻内涵:①促进学生的学习是发展和利用教育技术的目的,坚持“学生本位”;②实施、影响课程教学,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是发展教育技术的意义和功能所在,强调“资源意识”。所以,教育技术的内涵促使语文教师应重点思考:①利用建构主义思考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本质;②多媒体、网络趋势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和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

另外,教育技术中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物化技术中又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无形技术主要指在解决教学问题过程中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以及其中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的应用最终是要服务、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赶时髦、装门面。只有认识到了这些,语文教师在参加培训及今后工作中才能潜心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

之所以出现上述认识误区,我认为主要是广大语文教师一心扑在教学实践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提升与引领而造成的。一说到理论,很多教师有排斥心理,觉得理论的东西和自己的实践有距离,不如实实在在拿来就能用的东西来得立竿见影,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在专业成长上有所突破,首先就要扭转这种思想,以包容、接纳的态度不断汲取新的理论营养,提升自身认识,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实践才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问题二: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阈述问题多多。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能否确定清楚具体的目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存在重知识轻过程、轻育人等问题,而语文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则有效地矫正了这种偏差,应该说目前语文教师基本上都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在培训中我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目标分析和阐述方面尚存在其他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教师们所忽略并习以为常了。

2.1 症状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由于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当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的分析开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接着去调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再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阐述教学目标,并付之教与学的实践。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再加上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如一位教师设计《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熟读生词。

(2)能力目标:①通过各种读书方法,最终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②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读课文,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亲的熏陶感染,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该教学目标中除了第三项情感目标能够体现出该课的内容特点之外。前两项目标阅读教学课几乎可以通用,放在哪一课都合适。这样的教学目标由于缺乏对课文内容及学生特征的深入分析,而显得模糊、针对性不强,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2.2 症状二,目标对象定位不正确。教学目标的传统表述,常常是以教师为本位,将教师作为行为主语,如“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等等。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了强调“教是为了学、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教学目标体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学习的结果,是指他们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指教师应该做什么,或者通过该课教给学生什么。因此,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的对象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2.3 症状三,教学目标表达抽象、笼统,缺乏操作性,难以测量评价。很多语文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用比较抽象、笼统的话语来表达,如:“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中的“理解”可能是指: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语的含义;②能根据课文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③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来造句。学生究竟达到哪种程度才算符合要求呢?表述不清导致评价的标准模糊。再如,上述《秋天的怀念》能力目标中的第二个目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什么条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这节课学生口语表达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怎样判别?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在目标中显示出来,由于缺乏操作性,这个目标即使想落实也有难度,也就最容易落空。

布鲁姆关于行为目标的研究表明,教学的完成是学生行为的改变,无论是认知、情意的学习,还是动作技能的学习,最后均能表现在学生的行为上面,这些行为是可观察的,也是可测量的,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可以有效

提高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据此,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两个途径来着手:①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并不断提升践行新课程的能力,避免经验主义,固步自封;②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钻研和提升,用理论武器指导自己的实践,避免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切实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创新,将之落在实处。

3、问题三: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不足。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有一项任务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中设计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工具,要求教师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还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其实就是让学生拿这个评价设计去检测自己或同伴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这里侧重的是教学评价中的学生评价。结果,很多教师都理解为评价自己的教学设计,说哪些环节设计好、为什么这样设计等,或者只简单确定了从哪些方面评价学生,至于怎样评价一概没有。直到主讲教师几次讲解、强调后,参培教师才大致明白怎么做,参考着案例完成了任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不足。语文教师日常写教案时很少在教案中设计教学评价,即使有也大多是关于知识检测方面的,甚至有些教师就片面地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随机评价,如“你真棒”、“你很会想问题”等等,这些认识的片面导致语文日常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显得笼统而单一。

篇(5)

一、深情朗读,形象自生

语文教材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文中的人物心境、优美场景,一幅幅美的画面跃然眼前。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当朗读到“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时,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黄河滚滚的形象,这种感官上的兴奋,随着文中内容的深入,学生就会惊赞。“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骇浪,成为黄河的主人。”读了之后,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对艄公的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情为之升华,领悟到了崇高的形象之美。

二、定准基调,情感自生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对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三、示范引领,创设情感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手段,特别是教师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朗读的情境以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梅花魂》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尝试。课堂伊始,我问:“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以后,文章中的外祖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孩子们回答很踊跃,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就直接把我们带入了课文的重点段“外公谈梅花”。于是,我用课件出示了段落内容。请一个孩子朗读,其他孩子评议。孩子们对他的朗读不是很满意,并说出了自己的原因。作为教师,我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我表扬了有争议的学生,并指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并及时用上了我事先准备好的“情境创设”——在激昂的音乐中,我激情澎湃地讲起傲雪斗霜的梅花,在严冬里开得那么鲜艳……而我们中国又出了哪些具有梅花精神的人呢……学生读出了“老人说梅”的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在舒缓的音乐中,我讲起了一个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恋。并为学生范读送别的那一段,让学生描述听读时脑海里所浮现的画面。孩子们立即泪眼婆娑,纷纷站起来描述临别的画面,说得动情,自然读得悲悲戚戚、催人泪下。我觉得自己在这一课上,利用媒体和教师语言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做得比较好。

四、朗读技巧,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学生读后,我示范朗读,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词读得重一些,强调一些,如果能把这些词读好,那你们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得很不错!

经过一番指导后,学生把“总是”、“第一条”、“一定”、“不但……还会……”等词读得强调了,詹天佑的爱国之情自然就读出来了。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篇(6)

关键词:现代教学媒介;有效教学;教学情境;学习兴趣;资料;课堂效率;教学效果 及时反馈

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悠久的传统赋予了它相对的稳定性,方兴未艾的教学改革又如春风般给它灌注了新的生命活力。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具有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和快速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恰当地选用于语文课堂中,有益于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使教育向学生全面开放并实现资源共享,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智,点燃思考的火花,让学生在一个生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自主的、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跃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也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视之。”面对传统的单调、死板、乏味、枯燥的语文课堂,现代教学媒介将丰富的视听引入课堂,以此渲染情境,再现情境,诠释情境,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

笔者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上课伊始,借助了大屏幕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的《好汉歌》,让学生在大气磅礴的歌声中感受梁山好汉的侠义之气,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鲁达形象。通过音乐、图像,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创设学习情境,沸腾学生的热情,淋漓心中的畅快,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情境中,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愿望,从而自然地步入了鲁达的情感世界。在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和主要人物性格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再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与课文相关片段,引导学生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异同。语言文字毕竟是抽象的符号,当它反映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时,就必定会受到很多限制。让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学生去理解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的重难点是有一定困难的。课件将课文中死板的内容变得具体,使原来枯燥的想象更形象、更生动,能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主动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视频将课文浓缩为三拳,情节惊心动魄,再现了鲁达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鲁达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性格。借助形象的语言描述、真实具体的情境设置,唤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一步步真正地走进文本。接下来对侠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也不断受到陶冶。

语文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用现代教学媒介,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景,打破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联系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变静为动,变陌生为熟悉,变枯燥乏味为丰富多彩,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促进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摒弃了烦琐的讲解,呈现出一种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二、提供教学资料,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理念明确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应用。”而事实上,一些语文教师往往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全部内容,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同时,教学内容的枯燥、形式的单一、手段的单调,致使语文课堂老气横秋、死气沉沉,致使学生不喜欢语文,不喜欢上语文课,致使语文这门应用最便捷、最接近生活、内容最富有情趣的学科得不到学生的青睐。正如巢宗祺先生所说:“如果说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有缺陷的话,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

那么,如何高效率地利用课堂45分钟,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是每个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现代教学媒介的发展与应用,为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笔者曾观摩过一位语文教师公开教学冰心的《纸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始,师生共同努力,学习文本,一起走进诗歌《纸船》,感受诗情,理解了远离家乡的冰心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爱戴。

然后,这位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和多媒体课件,一次次展示学生搜集的作品,播放自己精心整理的材料,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使学生不局限在课本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声音等材料,为课堂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打开了视野的天窗,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对母亲无限的憧憬,品味母爱似海的包容,领悟母爱的温柔绵长,让母爱的真谛注入学生的心田,多角度、多层面地让学生了解、理解母爱。最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关于母爱的诗作,奏响母爱之歌,让母爱在他们的生命中得到延续。学生在这位教师的引领下,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走出文本《纸船》,走进更广阔的歌咏母爱、赞美母爱的天地,更深刻地感受爱母亲和母爱的情感。 转贴于 现代教学媒介,使教学内容集约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源和空间。教师要善于选用现代教学媒介,及时发掘、加工、转化、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源头注入更多的活水,便于学生接受多种知识,从而增加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三、检测教学效果,及时高效反馈

语文课堂教学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但是,语文教师如何保证授课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如何防止学生在热闹的背后没有作为呢?

让现代教学媒介走进课堂,既可以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又能及时而有效地检测教学情况。其中,实物投影或是多媒体课件受到大家的好评。教师检测的内容和学生的训练结果可以直接在屏幕或展示台上展示,操作方便简洁、清晰明了,在此前提下,师生可以有的放矢,充分评议,共同修改,学生修改后又可及时展示修改结果。这样,教师便可以排除教学过程中诸多的盲目性,进行科学的、有目的地提取和处理,学生也可以及时得到评判指点,一改传统的模糊、迟缓的不利因素,从而使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良性互动切实而有效地实现。因此说,恰当地选用现代教学媒介,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拓展教学内容,便于语文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实施的效果,全面分析教学实施的动态变化,便于调控、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以期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现代教学媒介在表现方法和使用效果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了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当然,它亦犹如一把“双刃剑”,不能滥用,不能搞花架子,力求避免课堂只是一派热闹的场面。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媒介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最适合发挥其优势的地方使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哪些地方可以选用现代教学媒介呢?笔者常常是这样尝试的:在新课导入时,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在教学内容过渡时,用现代教学媒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内在的求知欲,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自然巧妙引渡到新知;用在课堂教学设计拓展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路,从有限的课堂学习转向无限的深处探索,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索能力;用在教学内容高密度处,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用在收集背景资料时,便于更好地了解语文的文化背景,为理解课好铺垫;用在设计开放的问题时,便于更多更方便的选择。

综上所述,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现代教学媒介参与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彰显着语文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尚.浅谈电教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2011(8).

[2]周献珍.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2).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资源开发;多维策略

语文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需要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本人的重视。

一、创新使用方法,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其往往会将教材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然而对于学生来讲,其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更多新的知识。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创新使用方法,将教材中的资源都开发出来。

比如:在讲解《相信未来》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此篇诗歌写于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一个禁锢着年轻人思想的年代,因此这篇诗歌中有很多意象。但是学生在理解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将本篇诗歌中的意象都划出;接着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濮存昕关于《相信未来》这篇诗歌的朗读,学生在边听边看的过程中感受这篇诗歌的主题,感受诗歌中意象背后的内涵。同时这篇诗歌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反复手法,反复手法成为本篇诗歌的一大亮点。意象、反复手法就可以被看作为教材资源,只有老师将这些教材资源都开发出来,那么学生才会觉得原来语文课是非常有趣的。

二、激发学习热情,开发学生资源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都调动起来。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固定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教学内容。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即: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东北的冬景、江南的冬景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让学生观察这些地区的冬景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时候有的学生会说:东北的冬景给人一种寂静、肃穆的感觉;然而江南的冬景给人一种和暖、温柔的感觉。当老师带领学生领略完东北的冬景与江南的冬景的区别之后,教师要与学生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领略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景。教师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迅速从上节课或者课间游戏回到本节课。接着在分析本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根据郁达夫要描写的冬景图来将不同的段落分配这四个小组。当分配好之后,教师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讨论,为每个小组的冬景图题名,并且小组还要完成老师提出的以下几个问题:1.描写了哪些景物?2.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3.作者感受如何?4.运用了哪一种手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也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三、注重课堂生成,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受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自身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将课程资源的作用都充分发挥出来。虽然语文这门学科的资源比较多,但是教师要将语文教学目标作为参考依据来适当调整课程资源。在平时的工作中,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有趣的资源,并且将其引入到语文课堂中,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比如:在讲解沈从文的《边城》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教师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时间来朗读这篇课文。当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等到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说:这个故事很美吧,描写“情窦初开”的小说有很多,为什么沈从文的小说能够感动我们呢?同时教师还要提问:“情窦初开”与哪些因素有关联呢?学生回答:年龄、对象、地点、环境。接着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年龄、对象、地点、环境,探讨此篇小说中的边城环境等,确保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四、积累教学经验,开发教师资源

语文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下去也会受到教师自身经验的影响。有些老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讲课,在课下他们并没有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就导致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日常教学活动中积累经验,依据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判断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比如:在讲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我、地坛与母亲这三者的关系,将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讲解本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哲理性思考。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选择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史铁生一生的经历。在课堂中,教师还要设计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借助问题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我、地坛与母亲这三者的关系,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讲解完本节课之后,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理解,教师推荐学生在课下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其要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不同之处。语文这门学科拥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语文教师要掌握开发教学资源的方法,营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敏芬,林宣龙.以有效利用资源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浅论[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