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3: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考察探究活动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实施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专题研究。
一、课题的产生背景
1993年1月1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为地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断加重的水污染敲响警钟。在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还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名88位。北方缺水区总面积58万多平方公里,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在全国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城市缺水,90%以上城市的水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并且城市河流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水日的确定,旨在使全世界都来关心并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天,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就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开展各项活动,以提高公众的水意识。
宝鸡市位于西部的秦岭北麓,渭河上游,是生态薄弱的地区之一,人口100余万。
我校地处川陕公路旁,清姜河流域的东岸。清姜河属渭河一级支流,整个流域在宝鸡市范围内,流域总面积234.4km2,河流长度为43km,属于清水区。据环保局的同志介绍,清姜河是宝鸡市主要水源地,九公里水厂向宝鸡市日供水量为4.5万m3,解决了宝鸡市十多万人的用水问题,占全市自来水供水量的14%。同时宝鸡桥梁厂、宝鸡灯泡厂、益门粮库、宝鸡发电厂等企业在清姜河日取水量约3.3万m3,加之沿途乡镇人畜用水,其最大日取水量可达12.8万吨左右。
这样一条被宝鸡人民视为母亲河的清姜河,其周边环境保护的怎样?河水是否被污染了呢?污染的情况如何?为此。我校环境保护小队的同学召开了一次讨论会,会上有的同学说清姜河水被污染。尤其是中下游污染严重,这是他亲眼所见。于是同学们提出: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世界水日的到来做好宣传准备工作。
通过讨论,我们确定了这次活动的子课题――清姜河段污染情况的考察。计划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清姜河段水污染情况考察。
2 治理清姜河段水污染的应对措施。
为了使这次活动能落到实处,我们对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及要求:
(1)首先收集有关河水污染问题方面的资料。可查阅有关书籍,也可向家长求援,获取帮助,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询、收集资料。
(2)聘请环保方面的专家,请他们介绍有关清姜河的情况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
(3)将小队分为几个小组,分头收集资料。最后进行汇总。
(4)制订考察计划,以利于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考察。
(5)实地考察所需准备的物品,交通工具如何解决,制定考察路线图,在考察中如何采取水样、如何做好原始纪录。
二、课题实施
(一)准备阶段
1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讲座、提高学生的认识。
首先,利用星期五第三节课后的时间,由学校出面请来了渭滨区环境保护局的专家为我们小队进行了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环保知识讲座。为了扩大影响,我们还将五、六年级大部学生叫来一起听了报告。报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环境保护的意义、清姜河流域的情况介绍、宝鸡市取水源情况介绍、目前清姜河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扩大宣传环保知识的力度,我们通过板报栏,将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制作了校园环境保护网站,进行宣传。同时指导学生制作了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电子科技小报,并在学生中开展保护知识系列活动,建立了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展示厅。
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影响,使我校形成了人人知环保,人人讲环保,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良好风气,为我们下一步顺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受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部分人一直认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这些“主科”就行了。其他科不用太费心。这样就给我们开展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转变学校、学生、家长的观念。抓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一特点,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经过努力。我校的环境保护考察小队正式成立了。小队成员都是爱好科学活动,喜欢探究,对科学充满兴趣的未来的“小科学家”。
3 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我们引导学生自愿分成了5个小组,并要求每组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为组长。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进行信息的收集、考察活动中材料的准备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 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各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分头制订出了实地考察计划,有的小组的计划写得较详细。可操作性强,但个别小组的计划不够详细、不够实际,要考察的内容也没有写明白、写全面。这样的计划没法实施。让他们看看别的小组的计划,相互借鉴。不久他们就制订出了详细的计划。
5 寻求各方支援,作好物资准备。
由于清姜河流域较长,全靠徒步行走不能完成任务,需要代步的交通工具。学校在_资金条件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为我们小队派了一辆小面包车,但仍没法解决全体队员的问题,这时有些同学就想到了向家长求援,经过与部分家长联系,他们都很支持我们的活动,又为我们义务出了四辆面包车和一辆轿车,这样就解决了外出考察的交通工具问题。
解决了交通问题后,我们就着手准备考察的物品、记录、考察工具等。各小组按照计划准备好了采集水样的瓶子,用于测量排污口的卷尺、木棒,记录第一手资料的记录本,照相机、录像机。同时制订出了考察路线图。计划去时坐车,尽量走到离清姜河源头近的地方,从那里开始分上、中、下游三段进行考察取水样,做好记录,并进行拍照、录像。留下第一手资料。
(二)实施阶段
1 信息的收集。
分好小组后。各小组都制订了考察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始第一阶段的实施,即信息收集阶段。同学们有的从书上查到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有的同学寻求家长的支援,请家长帮忙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尤其是第三小组的
同学还从家长处收集到了过去家长在清姜河拍的照片,从照片上能看出那时清姜河的本来面貌。还有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从网上查到了有关河水污染的一些资料,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2 信息的整理、交流。
星期六小队活动时。队员们带来了一大堆资料,如《环境保护报》《小学生学习报》、《少年科技报》等,大部分的信息是从网上下载的,如:中国科普网、学生科技网等。大家分头将这些资料进行了归纳、分类,整理,然后又进行了小组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使大家收集的资料能够资源共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报告
经过历时一个多月的考察,分析、讨论,并通过走访环保专家,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我们指导学生写出了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清姜河段污染情况考察报告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的问题就上升为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
为此我们对清姜河段水域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1 清姜河水质情况分析。
我们从嘉陵江源头出发。将这一段流域分为上、中、下三段,在这些地段我们分别采集了十多瓶水质样本带回学校,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中、上游地段的水质清澈、无异味、水中无杂质,可以看见一些鱼在水中游玩。说明这一段水域基本无污染。中下游地段的水质轻度浑浊,偶见漂浮的杂质,有腥异味,没有见到一尾鱼。说明这一地段韵水质有轻度污染。下游的水质混浊,水中有杂质。有腥臭等异味,根本找不到一尾鱼在水中生活。说明这一地段的水质污染严重。
为此我们得出结论:清姜河中下游地段的水已经被污染
2 污染源情况分析。
(1)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农村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沿岸,造成河道堵塞,河水严重荇染。其中沿岸的大小垃圾堆约33座,最大的一个垃圾堆约7500m3。这些是造成清姜河下游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2)位于清姜河沿岸公路旁的一些餐馆、洗车点、居民区、加油站等的污水。清姜河沿岸共有餐馆约148个、洗车点20个左右、居民区大约有25个、加油站11个。这些地方的废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清姜河中,是造成清姜河水污染的又一因素。
(3)小型工厂、养猪场等排放的废水污染。清姜河沿岸共有小型工厂约9个,养猪场2个。这些地方的废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造成河水的污染,其中就有一个宽1.3米、水深10厘米左右、流速较快的污水排放点直接将浑浊、散发着异味的污水排放到河水中,另一个紧挨岸边的养猪场将混有猪粪便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
(4)人为的盲目污染。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人们,他们的环保意识不高,根本没有意识到环保对他们自己乃至人类的重要性。在考察中,我们就亲眼看到一些妇女在河道中洗衣服,任凭泛着洗衣粉泡沫的废水流入河水,而在她们的下游就是我们宝鸡市自来水厂的取水处。正是部分人的环保意识淡薄,无知,才导致清姜河水受到污染。
3 污染造成的危害。
(1)宝鸡市的城市主要取水点就位于清姜河的中游地段,河水严重污染,会使宝鸡市自来水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饮用这样的水,会影响到宝鸡市人民的身体健康。
(2)大量的生活垃圾、废物倒入河道中会使清姜河河道变窄、堵塞。降低了河道的排水能力,遇到雨水到来的季节,就会造成河水泛滥,淹没两岸民居的危害。
(3)记得小时候,清姜河水清澈见底,一到盛夏,河边总有一堆堆纳凉的人们,水中总能见到游泳嬉戏的大人孩子以及一尾尾的鱼,岸边也能找到一些螃蟹、小虾。如今中下游地段的鱼虾已不见踪影,人们只能远离这里。污染已严重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
(4)考察沿岸,见到沿岸农民都用河水灌溉菜地,这样,污染的河水会进入蔬菜体内,人们长期食用含有有害物质的蔬菜,会得许多疾病。
4 我们的建议。
通过这次清姜河水质污染情况的考察,同学们觉得目前的清姜河环境情况令人担忧,都表示要强烈呼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加快治理清姜河沿岸环境工作的速度,大家纷纷提出了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定期召开环保知识讲座,尤其是针对沿岸农村居民,提高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他们自身乃至我们全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清理沿岸的生活垃圾,尽快建立垃圾处理厂。建立、健全垃圾处理相关制度,严格控制垃圾的去向。
(3)严格清姜河沿岸餐馆、洗车点、小型工厂、养猪场等废水排放的管理,督促环保工作人员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发现有违反规定的应立即严肃处理,严重的要令其停业整顿或关闭。
(4)沿岸树立明显的宣传环保知识的标志,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不要将垃圾倾倒到河床中,也不要在河中洗衣、洗车、洗牲畜,使河水免遭污染、生态免遭破坏。
(5)借鉴渭河两岸治理环境的方法,逐步将清姜河两岸建成花园式的娱乐、休闲场所,这样即美化了环境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我们坚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部门的重视及不断努力,清姜河一定能重现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嬉戏、人们悠闲漫步河边的景象。那时,我们就可以站在河岸激动地说:清姜河――宝鸡人民的母亲河,你是多么的美丽、迷人。
四、成果与体会
本课题实施虽历时一个多月,但师生都受益匪浅。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而且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深深体会到污染对环境造成的种种危害,直至危及到我们人类的安全。
考察活动结束后,不少学生写出了小论文、文章、考察报告。并积极向各方投稿,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些论文、考察报告在区教育局、区环保局的征文中获奖,小队的一名学生被区环保局命名为“环保小卫士”。我们的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重视,他们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作为地球居民的人类,在享受着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产生了大量垃圾。这些垃圾已经成为困扰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顽疾”。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国家里,矛盾就更为突出。家庭生活垃圾是城市垃圾产生的主要来源,对家庭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危害,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更能有效实施资源回收再利用。
然而,推广垃圾分类政策13年来,始终收效甚微。在上海世博会上,加拿大、我国台湾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展示了他们的垃圾处理方式,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他们的垃圾分类政策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加强了民众的教育宣传工作。要“从娃娃抓起”,从小事抓起。为此,我们开展了“家庭‘屎壳郎’行动”——家庭垃圾分类处理的系列科普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让学生乐意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究答案,从小养成关心身边事、关注未来事的习惯;让学生意识到家庭垃圾分类是一种保护环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也是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理解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习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质疑与合作,学会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的认知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对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带来的危害,知道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意义,掌握家庭垃圾分类处理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知道减少垃圾危害的根本办法是“减量、分类、回收再利用”,最终方法是“垃圾零废弃”;启发学生思维,带动家庭、社区开展各种实际行动,减少家庭垃圾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共创美好生活环境。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具备调查、访问、收集分析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方案设计以及想象和创新。
活动内容
整个活动分为“屎壳郎‘识’垃圾”“屎壳郎‘辨’垃圾”和“屎壳郎‘秀’垃圾”三个系列(见图1,图中红色部分为重点活动)。
活动过程
系列活动一:屎壳郎“识”垃圾
活动1—1:认识城市垃圾的危害
活动时间:2010年4月22日-4月29日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4月22日,结合“世界地球日”的纪念活动,全校师生集合在操场举行主题校会暨开幕式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收看关于城市垃圾问题的专题教育片,并确立各自研究的专题和活动方案。分年级、分专题开展探究活动:三四年级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垃圾危害的电子小报,上传至学校主题网站,进行网络展评;五年级以班级为单位,以垃圾的危害为主题,利用每天中午时间轮流为一二年级同学举行一次专题宣讲会,并由低年级小朋友评选出最佳作品。各年级学生完成学习单。
活动1 2:探索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
活动时间:2010年5-12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考察世博园的垃圾处理问题,完成考察前的信息收集工作,并在考察完成后,完成有关考察报告。实地考察蕴藻浜垃圾处理码头,设计一份考察方案并撰写考察报告。
活动1-3:发现身边的垃圾问题
活动时间:2010年4月-2011年2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发放一份告知书,征得家长配合;通过完成观察记录表,初步学习观察、记录,以及收集信息的方法;由探究老师利用探究课专门讲解有关的数据统计的方法后,请五年级同学完成统计分析工作,并初步学会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
系列活动二:屎壳郎“辨”垃圾
在对城市垃圾问题有了一个充分了解以后,让师生、家长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我们的身边小事做起,尽量减少日常生活中垃圾的产生,并开展分类回收活动。利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发出“家庭‘屎壳郎’行动”的倡议书,号召大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危害。并鼓励大家开展“家庭垃圾处理创意金点子竞赛”和“废旧电池‘绿箱子’行动”。(见表1)
系列活动三:屎壳郎“秀”垃圾
活动3-1:变废为宝绿满家圊行动
活动时间:2011年3—10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3月12日,向全体师生、家长发出倡议。要求大家开展“变废为宝绿满家园行动”,开展无土栽培容器设计比赛。具体要求:利用家庭日常废弃品设计一个无土栽培容器,学校为每户家庭送上一份蔬菜种子,开展无土栽培实验,并鼓励大家开展各种蔬菜或花卉的种植实验。
活动5-2: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
活动时间:2011年8-10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利用科技节闭幕式,邀请居民代表参与学校的各项表彰、互动节目,了解垃圾分类的积极意义;向社区居民、路人发放垃圾分类的宣传单;为社区居民做小品剧表演,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活动3-3:垃圾分类能力亲子大赛暨总结表彰大会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如下。
垃圾分类电子小报优秀作品展评:每班根据网络投票数的多少,挑选出5件作品,统一制作在90cm×120cm的KT板上,布置在进校门的两侧,由每位学生和来宾来评选出最好的20件作品。
家庭垃圾分类调查报告展示:由科技室组织有关学科教师评选出20篇优秀调查报告,统一制作在90cm×120cm的KT板上,布置在学校橱窗里,供同学和来宾品鉴,并择优推荐参加有关比赛。
家庭垃圾分类创意金点子展评:在学校主题网站展示的同时,由学校邀请有关专家,评选出50个最具创意金点子,命名为学校的“创意智多星”,并推荐参加区级的创意金点子比赛。
“变废为宝绿满家园行动”作品展评:将学生在家庭中利用废弃日用品改造成的无土栽培容器和栽培的蔬菜带到学校参加展评,由家长代表、专家代表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并予以表彰。
优秀主题宣讲会展示:由在前期宣讲会中表现出色的班级,向全校师生和来宾进行表演。
垃圾分类能力趣味亲子大赛:同居委会合作,邀请社区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在校园网上进行知识竞赛,在闭幕式这一天进行表彰。
表彰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再次向全体市民发出家庭“屎壳郎”行动倡议书。
@活动的教育意义及特色
通过这次系列科普实践活动,可以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他们对所生活城市的了解,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小关心身边、关注未来的良好习惯,树立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协作精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区别于以往活动最大的特色就是:
活动主题紧紧围绕“世博”理念,结合“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纪念日开展活动,把握社会热点,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充分挖掘学校附近的社会资源服务学校科普教育。上海环境物流有限公司(蕴藻浜码头)是全市最大,最先进的两个垃圾处理码头之一,距离学校只有800米左右,是一处极好的科普教育基地。
本次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庭与社区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延续“世博”精神,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城市形象等一系列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次活动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市民参与的兴趣,提高了教育效率,扩大了学校科普教育的影响面。
该项目获得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科技教育方案类一等奖。
利用校外资源转变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搬到广阔的天地之中,是指在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中,老师把学生从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 ,校外资源,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变得多种多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语文素养,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现在社会。
(一)转变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结合课本内容,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资源,把他们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那么,怎样利用校外资源呢?韶关曲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有千古一相张九龄,有六祖惠能南华寺,还有马坝人遗址;还有当地所特有的文学形式客家山歌。于是我让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书籍、报刊、互联网、实地考察等形式,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本地名人立传,极大的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二)利用图书馆,确定在某一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的数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由此可知,阅读教学是从传统语文教学观转变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利用图书馆,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下面四个课题的阅读和报告。(1)从古诗看古代的交通状况。(2)了解神话这种文学形式的发展变化。(3)初识“诸子百家”。(4)举办中外戏剧知识大赛。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从众多的资料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材料,还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收集资料。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能力。
(三)利用科技馆、博物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爱国情感。我校所在地曲江区历史悠久,自汉朝置县至今已有2116年的历史。曾孕育出盛唐名相张九龄、北宋名臣余靖及禅宗六祖惠能等一批历史名人,旅游胜地有狮子岩(13万年前人类祖先“马坝人”繁衍生息之地,又是“石峡文化”的发祥地,华夏民族古老文化的摇篮之一)和禅宗祖庭南华寺。还有很多地方是革命老区,地方历史资源丰富。因此,在我平时就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并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体验生活,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了解,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增强学生的爱家爱国情感。在每一个小阶段考察学习结束后,我会指导学生对所得的资料进行整合,写一份心得报告。学习小组围绕学习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完成组内综合实践报告,并举行报告会。通过这种感知(亲自考察),学生动笔写出来的报告材料详实,文笔生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开展课内演示实验,传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而我们又知道,兴趣是学习一切科学入门的向导,是执着追求行为的动因。有了兴趣,学生们的学习就必然主动和积极,探究精神也必然强化。我在教《大气压力》一课时,曾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准备有个挂有小布娃娃的塑料碗,我用力将碗压在玻璃上,碗被牢牢吸住了,布娃娃当然也稳稳当当地挂在玻璃上了。这时,我问学生:“玻璃窗上没有钩,布娃娃为什么能挂在上面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我也很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能力,,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三、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今指出:教育教学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就是说虽然是教育的对象,但他们更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求的自我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在教《我的大树》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课外探究。我拟定了探究题目:“让你去研究一棵树,你准备怎么实施您的研究?”之后,我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制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整个过程,学生自己去完成。研究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对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然后写出探究报告。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们既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深刻理解科学的真谛和本质。
四、做好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工作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
五、联系实际学习,结合实际应用,提高探究能力
1主要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成员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2]关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理论,有学者归纳了四条:(1)重视以“趣”导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2)创设“问题”空间,激励“合作交流”。教师应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师必要提示、引导下分析“问题”的形成过程,并结合“问题”展开讨论、探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交流切磋,学习的动机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3)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尝谓教学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则能自动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4)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中的作用是学生学习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学习的环境,才能逐渐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3]
2影响科技实践活动的成效性的诸因素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一项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在开展科技活动上存在的问题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重视还不够;对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对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处理得还不够好;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数量与质量均不符合要求;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活动正常开展,影响科技馆(站)建立。”[4]
2.1存在的问题
科技实践活动符合综合实践课的本意,指导老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课这一“法定”时间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虽然有的学校严格执行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并积极开展包括科学实践活动在内的其他实践活动,有的还把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也纳入校本课程,让每一届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但还存在一些不利科技实践活动成效性提高的现象。有的学校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名无实,任意挤占课程时间;或仅把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作为门面的点缀,缺乏对其注入科技探究内涵;或者以外出“安全”为由,不予组织,省事省心;有的干脆把综合实践课用来培优补差。
2.2问题主要成因的分析
显然,不少人受“中考、高考出成绩才是硬道理”观念的影响较深,他们的思想认识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基点上。其影响因素主要反映在:
(1)认识上的滞后通常科技实践活动除了可以利用综合实践课时外,只能利用课外时间,寒暑假成了可利用的最大时间段。很多学校都没有对教师利用寒暑假开展各类活动做合理规定,有的是学校领导对夏令营活动“寓教于乐”作用缺乏认识,简单地理解“寒暑假休息是教师享有的权利,不应作硬性规定”,殊不知由此而使学生失去了集体外出活动开拓视野的机会。其实,大多数夏(冬)令营活动并不会把时间拖得很长,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活动进行科学设计,优化活动内容,充分利用活动时间,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操作上的无序对开展活动的无目的性导致活动操作上的无序性,从而降低了活动的成效性。虽然主观上想搞好活动,但客观上由于缺少经验和对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研究,使得活动成效大打折扣。以课题形式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也是“以项目带知识”的学习活动,即研究性学习活动。这里的“项目”指的是科技创新作品的研发,活动的过程就是作品的研发过程,也即围绕着作品开展的学习过程,这种活动形式我们称之为“项目带知识”。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成探究小组,教师既起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小组成员,与学生交流互学,围绕课题开展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受到指导老师指导能力、实验条件、经费、工作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诸制约因素中,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因素是最重要的。它是由指导老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技术素质,所收集掌握的与研究项目相关的知识、研究方法,所了解的该项目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项目的最新研究动态所决定的。指导老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让学生通过项目的探究更加热爱科学。活动设计是活动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为了达到活动成效的最大化,需要对整个活动作认真研究和周密安排。活动设计包括活动阶段设计和课题设计。阶段设计是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课题设计则是提供给学生什么问题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去开展课题研究是活动成效性的关键。资源包括活动地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诚然,指导老师也是活动资源!把指导老师的专业特长与地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起来加以发挥和利用,获得两者优势的最佳组合,为活动成效的最大化奠定了基础,为课题最佳设计奠定了基础。
3关于科技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课题
科技实践活动一般表现为群体性。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又在主题框架下开展的课题或项目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科技实践活动。活动旨在激发青少年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启迪探究的兴趣,培养观察思索的习惯,引导正确的方法,获得探究的体会和快乐。科技实践活动与其他任何活动一样都有自己的主题,围绕主题可以展开很多的课题或项目实践活动。那么什么是科技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课题呢?它们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笔者认为,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不管从理论层面讲,还是从操作层面讲都具有指导意义。如果把科技实践活动中的课题或项目也看作是作品的话(实际上它们也被这样称呼),那么,这些作品也必定有自己的主题。《辞海》对“主题”的解释是“主题思想”。主题的概念出自对文艺作品内涵的定义。将其推而广之,某个领域以及属于某个领域的某个子领域都有自己的“作品”,所以这些领域和子领域也就有自己作品的主题。例如,2011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题是“体验、创新、成长”。这一大赛包括了发明创造及工程设计作品、科技小论文、科幻画、科技实践活动共四项内容。四项内容都体现这个大主题。其中,科技实践活动又有子主题,但它们都服从和服务于大主题。例如以低碳环保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以保护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夏令营实践活动,以保护海洋为主题的海洋生物环境考察活动,等等。课题就是需要研究、讨论或者解决的问题。顾名思义,科技实践活动课题就是与科学技术有相关的、人们需要对其进行研究、讨论或解决的问题。课题体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确定课题至关重要。正是科学上一个个课题得到解决,才有人类从远古愚昧走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才有日新月异的缤纷世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上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如果没有课题,学生不知道去考察什么、探究什么。但有课题不一定就有成效。确定课题切忌好高骛远,题目过大,不切实际。要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环境条件、活动器材等因素,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做到着笔于小,于小见大。活动主题体现的是方向性,课题体现的是目标性,目标不离方向,课题服从于主题;主题是宏观的,课题是具体的,所以只有主题而无课题的活动是无目标的活动,绝对不是成功的活动。
4提高科技实践活动成效性的实施策略
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综合素质的教育与评价研究》,对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管理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宝贵的经验,这就是正确认识学科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营造科技活动的氛围;推动科技教育研究;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提高科技实践活动的成效性需要把握好活动的管理层面和活动的操作层面。
4.1在活动管理层面上,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得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同学科课程教学一样有法可依,以形成一套有效的青少年科技活动管理机制
(1)保证活动时间。综合实践课时应确定为“法定”课时,不能被“借用”,使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制度保证。同时鼓励各校利用寒暑假开展夏(冬)令营活动,条件成熟时可把这些活动定为校本课程。
(2)制定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制度。规定各校建立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制度,以有效地调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积极性。
(3)开放设施设备使用制度。鼓励各校开放功能室等活动场所,诸如计算机教室、图书馆、理化生功能室、语音室等,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爱的活动。
(4)制定检查与评价制度。要求各校定期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检查,既对学生学习与活动状况进行检查与评价,实行学分制;又对教师指导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纳入年终考核。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成果展示评比。通过这些评价方式获得评价信息,对学生的活动状况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中检查教师的指导工作。
(5)制定激励和奖励制度。对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老师进行激励和奖励,激励和奖励方式采取物质和精神两种形式。在精神激励方面,可采取大会报告、喜报张榜等形式,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会、全国妇女联合会共同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这方面树立了很好的典型;在物质奖励方面,按照学生获奖等级对教师提供报酬奖励。
(6)制定校外活动制度。校外有丰富的资源,这在校内是不可及的。让青少年学生走出校门,开拓视野,接收更多的科技信息。但外出活动,最关切的还是安全问题。规定学校对利用课余和假日组织学生外出进行的科技活动,应建立申报、审批的程序,制定必要的应急预案,以确保外出活动师生的安全。
(7)举行活动经验交流会。有综合实践课经验交流会、夏令营总结汇报会和成果展示、科技创新成果论坛等,以营造青少年全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
(8)科技活动方案建档制度。建立由各校教学处负责执行的综合实践课教案和校外各类活动方案呈报、归档制度,这一方面有利于监督教师的备课情况,另一方面为开发校本课程积累原始素材。
(9)岗位再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参加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学术报告会、交流会及考察活动,提高科技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及时了解当今科技新动态,注重培养年富力强、热爱科技教育工作的教师。
4.2在活动操作层面上,设计、实施主题思想指导下的科技实践活动课题
4.2.1课题的设计
活动不等于课题。如果研究对象是单一的某个143问题,那么课题就是它本身。例如,科技创新大赛工程类作品就是研发的课题,或者某项科学实验探索活动也是课题。另外一种是一个活动包含若干个课题。设计多个课题可为学生提供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例如,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XX生态考察夏令营就可以设计多个课题,水源、岩石、植物、鱼虫鸟兽、气候,当地经济作物等等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还可以将课题拓展到当地社会人文领域,风土人情、民族宗教、经济发展等等。总之,尽可能地将指导老师的专业特长与当地社会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更多的课题选择,使活动成效最大化。实施跨学科考察,把文化与生态、人文与科学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融合,充分高效地利用考察资源,实现多学科考察活动内容的整合。
4.2.2课题的实施
把整个活动作为一个总目标,把总目标分为若干个阶段去实施,分步完成。做好活动阶段设计,明确阶段任务,使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培训阶段、考察阶段和成果展示与总结交流阶段。下面以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综合素质的教育与评价研究》的研究案例———“南岭生态之旅夏令营”科技实践活动为例,分析说明三个阶段的实施要领。
(1)培训阶段培训阶段是向学生交代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确定课题,组成小组,讲授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若是野外考察活动,还需讲授摄影要领以及野外考察安全注意事项等。
但是遗憾的是,有不少教师在综合探究课的教学中没有突出“综合探究”的特点,而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更谈不上开展活动了。现根据这几年来对七、八年级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所获得的感受,就如何提高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活动设计主题化
1、综合探究活动的类型
任何一项活动,都有它的特色,所以在活动前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突出主题化。《历史与社会》七、八年级的综合探究活动共有16个,各有特点,从目前教材的编写来看,综合探究活动按教学组织形式可分成三种类型:主题活动类、实践探索类和问题研究类。
2、综合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
综合探究活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四个方面:①课堂导入应把握探究的逻辑起点;②探究内容要体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③问题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④活动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主题活动类教学设计
这类综合探究活动往往先确定一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主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然后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剖析。具体教学过程包括:出示材料,引出主题(创设情景,切入主题)、收集资料、分组讨论(辩论)、交流感悟、小结评议、课外拓
展、升华主题。
(2)实践探索类教学设计
这类综合探究活动是以认识和解决自然、社会和生活中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结果
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呈现。具体教学过程包括:方法指导、实地考查、收集资料、综合分析、整理资料、形成报告、小结反思等环节。
(3)问题研究类教学设计
这类活动课往往从一系列问题开始入手,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这类探究往往以课内活动探究为主,具体教学过程是:把握探究起点,激发探究兴趣、思考探究材料,提出研究问题──领会课标要求,引导综合分析─
─小组合作探讨,提出解决思路-----反馈评价小结,联系实际感悟。
以实践探索类教学设计七年级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为例,首先告诉学生调查报告撰写的方法以及收集资料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去家乡进行实地考查,通过摄影、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整理资料形成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小结反思。
二、教学活动主体化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设置“综合探究”活动的目的之一。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敏捷活跃,而且蕴藏着十分可贵的创新和创造天赋。在综合探究活动进行过程中,他们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和思考都是他们知识和能力现状的实际写照,更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宝贵过程。因此,在综合探究活动组织中必须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经常以赞赏的姿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及他们对问题的不同回答。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在这样一种平等的层面上,师生才可能进行平等对话,以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理性的升华,从而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上述三种类型均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主题活动类七年级(上)“综合探究三”为例。“综合探究三”的主题是游历华夏。这是在学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区域间差异的现状以及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华夏之旅。虽然这是一次虚拟旅行,但它给学生提供了由此尝试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的兴趣很大。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头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地区的旅游景点和风土人情的相关资料,然后分别整理成文,在全班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报道、宣传。在探究报告中,每组都设计出与以上不同的旅游路线,并分别介绍各地(如乌鲁木齐、西安、敦煌、南昌等)的自然状况与人文景观。与此同时,学生还设想了旅游意外,计算旅游经费等等。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学生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这次活动学生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旅游景点,设计了幽默的小品展现旅游活动,还绘制了可爱又详细的图片展现旅游中所见所闻。这一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整理资料,如何运用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团结一心,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活动实践化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不仅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在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认同与内化经济学原理。《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的核心,就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立学校、社会教育网络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去体会、去探究,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地理课程 实践活动 课程基地 条件 过程 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17
一、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的提出――建设条件
1.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地理学习方式,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为课程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方针和理论依据。
2.拥有天文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南京一中在1985年建成了全国首家中学生天文台――望星楼,旨在让学生了解天文知识,增强对天文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进行天文观测的能力。2005年又建成了江苏省首个中学生天象厅,2009年该校被授予首批“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基地”并获得江苏省天文学会的表彰,2010年校本课程《望星》荣获南京市校本精品课程一等奖等,这些天文科技教育方面的优势为课程基地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厚实的实践活动基础。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校长期致力于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从校内的“立竿见影”――测量日影,到校外的“识图用图”――定向越野、参观1865――寻访工业遗迹、考察冶山铁矿等,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活动经验。
4.勇于创新的教师团队。在积极组织和开展学生活动的同时,也不忘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外出考察、动手实践、合作探讨等,不断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组织能力。
二、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的回顾――建设过程
1.成立项目小组,强化组织管理。课程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专门项目小组,定期研讨,分工明确,力求课程基地建设高质高效。
2.加强学习研究,细化建设方案。课程基地建设的过程并非单打独斗、闭门造车,而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建设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取经,学习其他院校的一些成功做法,同时邀请一些课程基地建设方面的专家能手来校指导,最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佳的建设方案。
3.加强软硬件建设,开发实践课程资源。硬件方面主要是场馆设施、各种标本、实验模型、模具教具等;软件方面主要是课程建设,如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建设专题网站、开展活动平台建设等,积极开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三、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的成果――成果展示
(一)地理实践教学环境已经形成
1.天文台:近年来学校不断更新仪器设备,可以实现学生开展对太阳、月球、大行星等天体的观测探究。
2.天象厅:可以逼真地演示四季星空、月相变化、流星雨、彗星运动、日食月食过程等天文现象。
3.古生物地质陈列馆:以开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精美的矿物、不同类型的岩石、不同地质时期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等。
4.地理园:作为古生物地质陈列馆的室外延伸,展示了太湖石等各类奇石,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内外力对岩石的作用和影响。
5.校园自动气象站:可自动实时监测校园内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并与南京市气象网,实现实时数据共享,通过气象信息显示屏及时呈现且每隔20分钟自动更新一次数据信息。
6.数字化创新地理教室:通过触摸式电脑一体机、电子白板、音响系统、网络互动、语音立体地图等现代化设备,创建数字化、信息化的互动式地理学习教室。
7.地理过程探究实验室:配备了风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的地貌模型,这里是学生进行地理实验的主要场所,同时配备数字立体多媒体投影设备,可实现双屏联动。
8.校外课堂:积极开发校外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如江苏六合国家地质公园开展野外地质学习和考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探究,行知学农基地感受农业生产过程,1865产业区寻访工业遗迹等已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校外实践活动课程。
(二)三级课程体系日趋完善
1.第一级基础性实践课程:围绕国家必修课程核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系列微实验,构建实践活动模型。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地理微实验如:地转偏向力、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温室效应、流水作用与地貌、流水的沉积过程、 褶皱、地幔对流的过程、洋流等。
2.第二级拓展性实践课程:学校结合了学生兴趣、办学特色、高校资源等,开设了《望星》《动手做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等校本课程,拓展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知识。
3.第三级创新性实践课程:以学生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平台,为少数优秀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帮助,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三)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经过多年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学生的创新探究和综合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真正做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如2014年第七届“国际路边天文夜”,天文社团的成员们组织和指导市民观测星空,到瓜埠山野外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参加国际天文竞赛和地球小博士科技大赛并多次获奖等。
(四)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的示范效应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