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3: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航空航天概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篇(1)

 参考文献。

[1]王仁祥.电力新技术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戈东方.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第1册,电气一次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89.

[3]丁毓山、雷振山.中小型变电所使用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4]姚志松、姚磊.中小型变压器实用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祝淑萍.工业企业电力网际变电设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43-54.

[6]刘百昆.实用电工技术问卷[J].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7]傅知兰主编.电力系统电气设备选择与实用计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8]李金伴、陆一心.电气材料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9]清华大学高压教研组.高压断路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8.

[10]华东电气.SF6金属封闭组合电器[M].北京:华东电气股份有限公,1997.

参考文献:

[1]齐浩,李佳新.常用电动机维护与故障处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0,(10).

[2]张东凯,王文楷.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机启动常见故障[J].电力安全技术,2012,(1).

[3]彭良玉,徐长浩.三相异步电机使用与维修应用手册[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怨磊,王国伟.交流异步电动机故障综合诊断方法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1).

参考文献:

【1】陈正义.单片机控制实习.北京:人民邮政出版社,2006

【2】何立民.单片机高级教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3】谭浩强.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篇(2)

关键词:汉语;外来语;中式英语

一、收录汉语外来语的必要性与权威性

外来语指某语言直接或间接从其他语言接受新词语。英语被公认为是国际性语言,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曾宣称,自1994年以来,新增的英语词语中,汉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了任何其他来源。

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新词的原则是单词使用时间一般是10年的单词。所以被收录到词典中的词是经过严格审查的,是权威的。

二、新增汉语外来语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语范围涵盖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网络热词、科技等方面。本文列举了1994年以来几个被收录到知名辞典中的新增汉语外来语。

1.做正式语的汉语外来语

(1)Taikonaut(宇航员)

这个词在1998年就已经被使用过,之后被熟知是因为许多英语新媒体组织用它来报道中国的宇航员。现如今,这个词已经被收录于朗文词典和牛津词典。

2003年,中国将宇航员杨利伟和其搭乘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向外太空后,新华社使用这个单词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进行了报道,之后“Taikonaut”这个词就开始广为流传。此词在5年后才真正热起来,究其原因是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发展之快深受国内外瞩目。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备受关注是必然的,当然这也鼓励着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冲向另一个高峰。

(2)Laogai(劳改)

1994年《简明牛津英语辞典》收入了“Laogai”一词。2003年版的《牛津英语短语和寓言词典》对“Laogai”词条作了进一步解释:“中国的劳教所系统。”《麦克米伦英语词典》也收录了“Laogai”这一词条:“英语中已知首用于1983年,指中国由劳教所网络组成的惩戒体制。”

(3)Guanxi(关系)

作为被收入牛津词典最出名的中文音译词,《牛津英语词典》对“Guanxi”的释义是:“源于中国普通话,字面上理解和‘联系’是一个意思,特指在中国有助于商业活动和其他交易的社交网络系统、有影响力的人际关系。”

说起这个词,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文化里特殊的人情理念。中国人特别重视“关系”,重情重义。然而这种感情在某些人群中逐渐变得畸形,“关系”帮助许多人得到了本不该属于他的东西,而“关系”中总会牵扯着太多社会的阴暗面。

2.做俚语的汉语外来语

(1)no zuo no die:Means if you don't do stupid things, they won't come back and bite you in the ass.

(2)you can you up:If you can do it then you should go up and do it. It's used against people who criticize others' work, especially when the criticizer it not that much better.

(均摘自美国俚语词典)

一般被用作俚语的汉语外来语都是中式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从释义来看,这些句子的意义完全借自于中文意义,且带有明显汉语拼音特点。从结构来看,这些汉语外来语的词汇特点是有中文发音和英文后缀以确定本词的词性。从此趋势来看,中式英语将不再仅仅是翻译成英文去适应外国人,而是让外国人学习并了解中国词汇。

目前,中国备受关注。因此不管是做俚语的汉语外来语,还是做正式语的汉语外来语,当它们被收录到词典中的时候,也是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的时候。

三、汉语外来语带来的影响

调查中我们发现,本文所列举的汉语外来语几乎全部是为人所熟知的,而且还有被调查者可以列举出许多未提供的汉语外来语。超过60%的人认为,汉语外来语被收录到英文辞典里,体现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地位在不断提升,这也是将中国文化发扬出去的方法。但也有少部分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有些精华没有传播出去,个别难登大雅之堂的词汇倒是传播很快,对此深感惋惜。

英语自始至终都是一门开放性语言,它吸收各个国家有历史基础、热度高的词。无论是转移借词还是混合借词,这都体现了英语体系在发展,并不断关注汉语。

语言彰显国力。语言的不断输出是中国国力强盛的表现。中国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并影响世界。

(指导教师:方元)

参考文献:

[1]Hebdige,Dick.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M].London:Routledge,197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李娟,龚蕴华.于跨文化语言交流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篇(3)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设置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02-01

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高校毕业生在走上社会后,有很多都选择了自己创业。由于学生在大学里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创业方面的指导,所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潮的出现,各大高校也纷纷把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教学体系之中,这对培养学生创业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市场意识具有很大意义。基于当前我国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存在的不足,以美国的创业教育体系作为参考,能为我国提供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现状及意义分析

(一)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的就业教育课程开设于1998年,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在课程设置、教学考核以及师资建设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学校创业课程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认知能力,也决定着学生是否有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我国开设创业教程设置的试点学校主要有:清华、人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大学,这些大学所表现出的高校创业教程设置上的现状主要为:第一,课程设置不成体系。这些学校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创业管理、风险投资、创业教育与创新规律、创业学概论等方面,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特色设置的,没有形成一致的体系。第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收效明显。试点高校对学生的创业课程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创业教育活动和创业实践。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大学生创业竞技活动和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园地,催化了学生创业灵感的成熟。第三,创业环境的实战性不强。对于试点学校举办的创业讲座或创业论坛,虽然能起到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和热情的作用,但是学生还是很难会有实战的感觉。

(二)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意义

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对学校而言,是学校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延续到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具体来说,让学生在学校掌握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保证他们走上社会后在遇到就业瓶颈而选择创业时,能有知识可以运用,而不至于没有方向而创业受创。对学生而言,技多不压身,经过对创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利用老师的指导和学校丰富的设施资源,让自己的创业想法成熟起来。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基本策略

(一)树立创业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时,必须明确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目标。该理念的确立,必须从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转变创业思维方式、树立对市场的前瞻性预测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对学生的创业灵感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的明确,必须从老师做起。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学科,老师在没有教学模式作参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美国创新教育的成功案例来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然后根据国内的创业环境及学生的综合素养,制定出符合中国学生的教学目标。

(二)完善教学资源和条件

由于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得比较晚,并且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在部分高校设置试点,所以,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都很不齐全,基于这种现状,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必须认真参考国外创业教学的成功案例,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创业知识的接受能力,从硬件和软件双方面对教学资源和条件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加强师资方面的投资建设

在校大学生在没有进行创业知识学习时,他们对创业的认识非常模糊,甚至还存在误区。加强师资方面的投资和建设,首先,必须为学生配备合格的具备深厚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由于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足,所以对引学生入门的老师的水平和素养非常高。其次,为了增强学生创业的实战感,可以为学生聘任优秀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可以是社会上的自由创业者,可以是成功的企业家,也可以是创业方面的专家,由他们来为学生讲授创业的经验和知识,能从很大程度上开阔他们的视野。

(四)建立有效的课程考查和反馈机制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后,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考核能让老师和学校了解到学生的创业知识学习状况、对该课程的接受状况以及学生课下创业实践的进展情况。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委员及创业研究机构等,为学生进行课程的考核和评估。经过对学生考核结果的分析,能促使学校对设置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

三、结束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就业困难,很多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来说,缺乏专业知识和老师的指导,会走上很多的弯路。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能给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上的指导,能把学生的创业灵感孕育成熟。随着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的普遍开展,届时学生的创业热情将更加高涨。

参考文献:

[1]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67-72.

篇(4)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CDIO;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广明(1965-),男,江苏江都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南京 2118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56-03

随着信息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面覆盖广,强调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教学的经验来看,测控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为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其教育模式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及检验测评的标准。本文以测控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CDIO的模式构建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一、专业现状及要求

1.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

(1)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工业的源头,也是信息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涉及数据采集、信号传输、信号处理、自动控制等测控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微纳米技术的发展,测控与仪表技术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人才需求旺盛。随着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专业的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南京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02年首次招生,依托机电专业学科群,以信息测量、信息控制为重点,以化工过程分析仪器设计和虚拟仪器设计为特色,具有较扎实的学科基础。同时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近年来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

(2)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目前,我国已有近200所高校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由于各学校原来的相关专业情况不同,现有的办学条件、专业规模以及教学水平也各不相同。一些 985 所属高校该专业办学时间长,办学实力雄厚。如: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各个学校服务的对象不同,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偏重于航空领域,长春理工大学偏重于光学领域,成都理工大学偏重于电子技术及核技术等。所以国内各高校测控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内容等方面的设置存在着很大差异。

(3)本校测控专业现状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南京工业大学测控专业办学时间较短,目前办学实力不及以上各高校,但依托化工行业,办学特色鲜明。从各高校的招生情况看,近几年测控专业的学生构成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该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但测控专业涉及面广、需求量大,各高校的就业率普遍较高,出现了分配热的局面。所以加强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是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的质量需求,也反映了工程师所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2.现行培养模式

目前高校提出了很多新型培养模式。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依照国家和行业的培养标准,以工学交替为手段的“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双师型”、科研能力强、工程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需求为载体,修订教学内容,采用“导师负责制”,鼓励吸引优秀本科生参与课题和项目;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参与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等等。这些对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测控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方面仍是“通识教育”;另一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系统性差,目标不清晰,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CDIO模式则有所侧重,对于本专业不同层次人才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文对基于CDIO模式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集成化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探讨。

二、CDIO模式简介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包含12条标准与4种能力大纲。如表1所示。

基于CDIO的专业建设内容的主要任务有:

(1)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标准2(CDIO的教学目标结果)和标准3(集成化的课程设置)。

(2)教学管理制度:基于标准1(CDIO关联原则)和标准6(CDIO的工作环境)。

(3)教学资源建设:创建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基于标准9(教师CDIO能力)和标准10(教师教学能力)。

(4)教学方式和方法:基于标准5(设计制作实践)、标准7(集成化学习过程)、标准8(主动学习)和标准12(CDIO项目评价)。

(5)学习效果评价:基于标准11(学生CDIO能力评价)。

CDIO原则就是把工程师职场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基于CDIO模式进行专业建设不是强调“内容”,是环境中的“关联”;培养“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学以求知、致用、共处、做人。

根据CDIO原则制订的测控专业的集成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目标为细化、可落实、可观测的目标,每一门课程可根据课程描述提炼专业目标。二是根据信息技术领域对人才的质量需求,把电子工程师职场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培养具有五种能力的高素质的优秀工科人才:获取知识(自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共享知识(团队合作)、发现知识(创新)、传播知识(交流沟通)。并以此为专业理念制订培养计划。三是培养计划设置包括专业设置和课程大纲及课程描述,每一门课程根据知识点设置专业目标。

三、基于CDIO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集成化专业设计方案

1.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集成化教学设计

与传统的学科导向课程体系不同,集成化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主,把项目穿插其中;教师之间团队合作,分工协调,实习、项目开发与授课穿行。

(1)以电子实习为起点,以测控技术概论为导向,将学生引入嵌入式系统世界,焊接实际的单片机开发平台,培养学生电子设计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以嵌入式系统三门课程为主线,聘用具有工程背景的教授授课,系统地培训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片上操作系统知识,没有照本宣科。课程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每堂课要求每个学生在单片机开发平台上分析2个案例并进行修改,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一门课程对应一个实习,每个实习完成12个简单项目。

(3)最后将分析仪器设计、智能仪器设计、虚拟仪器设计三门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最终三大设计任务,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集成在这三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中。

本课程体系共包含三门课程、三个实习,不少于24项实训项目。分成6大模块,可根据需要自下而上进行组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教学、科研需求。

学生主动学习,动脑动手,全部课程体系结束后可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电子知识和具有良好的电子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的电子工程师。

基于集成化的教学设计、一体化专业设计的思想进行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设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光、机、电、计算机、化工分析一体化为特色,培养在信息技术领域(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扎实的新型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能力,具有研究、设计、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现代仪器仪表和测控技术装备的能力,具有多元人文背景,有道德、善学习、勤思考、重实践、富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研究开发型”和“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为使课程设计与培养目标一致,首先根据专业目的、专业理念设计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完成专业设计矩阵和相关课程描述,并编写课程大纲。同时,以专业目标为核心对专业设计矩阵和设计的课程进行完善和补充,形成一体化专业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2.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知识能力矩阵和课程体系方案

根据课程目标制订了专业设计矩阵,指明了课程与专业目标的对应关系,使得学生在每门课程修完之后都会获取一定的知识,提升相应的能力。

由表2可看出,在入学初期以概论引导和基础理论学习为主,旨在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从高中阶段转变过来;学习中期以专业基础培训为主、兴趣导引为辅,一方面为进入专业学习打基础,另一方面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方向;本科学习后期,主要进行工程实训和大型的专业设计课程,为就业和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整个课程内容和开课时间按照CDIO模式进行设计、分配,合理、高效地利用学生的全部学习时间。

图2为测控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鱼骨图,体现了课程体系在四年大学教育中的培养进程,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的关系一目了然,有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养成课程体系观念,形成系统的培训思维。

3.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解读CDIO标准

集成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考核方法与培养目标一致,并能够持续改进,从而建立了图3所示的集成化教学设计方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测控专业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行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强调环境和关联,提供各种机会而不是增加学习内容。以案例、项目式教学方式把电子工程师职场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课堂的案例教学强调CDIO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而不是作为工程教育的“内容”;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知识交流能力、团队配合能力等,实现手段是实践、重复、反馈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讲授。

(2)能力与素质培养。培养实际的工程能力不是“软能力”,交流和团队工作需要技术知识的应用和表达,所以技术交流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都属于工程能力。课堂教学一段时间后集中进行学习和培训,而不是附加能力课程,重点培养“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而非某一门课程知识,强调知识的运用而非知识本身。在实践中锻炼个人,人际、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是应用、表达技术知识的方法。工程能力是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中培养的。因此针对测控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CDIO更侧重于嵌入式系统工程师的培养。

4.教学管理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

在现有学校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为实现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改革模式并且有效利用现有机制。

首先,打造双师型教师。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素质;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培养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建立新型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监控制度。并对教有所成和学有所成的师生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最后,充分发挥现有测控专业教师的主动性,有效利用工科院校优质师资,联合企业工程技术高级人才,在教学和科研上将理念与实际紧密融合,聘用实际工程经验丰富的授课教师,通过学科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实现综合创新。

5.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改革

在授课方式上,以信息传递为主,经验授课为辅。围绕嵌入式系统的专业知识,确定了“嵌入式工程师”的主要培养方向,在课程内容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狠下功夫,着重实施了以下措施:

(1)授课环境的改革。体系内的课程全部在实训中心授课。为保证授课效果,人数不得超过80人。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一套学习开发系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将讲授的全部例题当堂演示,学生当堂实验,有问题现场解决,真正做到了听讲、练习、疑难解答一体化。学生课后也可以使用开发系统自行练习、设计、开发。

(2)授课内容的更新。授课内容精挑细选,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将学生从普通的电子爱好者培养成经验丰富的电子工程师。首先,电子实习焊接的开发板根据单片机授课内容自行开发;其次,授课过程中的所有实例自行开发设计,且全部在开发板调试通过,示例代码注释详尽,说明文档参考资料丰富、可靠,方便学生自学;最后,在单片机实习和嵌入式系统实习中,要求完成实训项目结合工程项目实践,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专业实验室建设。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新建和改建了4个专业实验室,其中包括1个实训中心和虚拟仪器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智能工业检测技术实验室。

四、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针对测控专业学生的系统学习采用基于CDIO模式的集成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工程项目生命全周期引入工程教育环境;结合工程实践,既开展通识教育,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具体措施有:学生边学边做,在课堂内外进行实践;做中促学,学生产生问题现场解决;实验、实习创新,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参加各类竞赛和项目;以项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测控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已实施一年,培养本科生近120名,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约20项,参与科研课题45项,撰写论文5篇,发表专利3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8项,参与的课题和项目涉及嵌入式系统、虚拟仪器、智能仪器、分析仪器、过程控制、电气控制等领域,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普遍好于往届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和校内师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李坚强,王志强,薛丽萍.基于CDIO模式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2):122-125.

[2]王亚良,张烨,陈勇,等.基于CDIO的实验项目开发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119-122.

[3]陈春林,朱张青.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1):67-69.

[4]严国志.基于电气工程专业的ARM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11-13.

[5]李宁,宋薇,库少平.项目化嵌入式教学方法研究[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0,(2):5-7.

篇(5)

关键词: 认知语义学 预科段英语 词汇教学

一、认知语义学简介

认知语言学主要从语言的角度,研究人脑中的概念,或根据语言分析推测思维中概念的内容。而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原则与认知语言学的指导原则或理论基础一致,即意义的构件是认知的概念化过程,而概念化过程以心智的体验性为基础,以意图式结构为中心,通过隐喻性推理进行运作过程而改变。因此,语义比句法更为基本,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句法。

认知语义学是语义理论研究的新阶段,同时为语言教学开辟新的发展思路,为语言教育者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二、五年制高师预科段英语教育现状

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是为进一步培养高规格和高素养的专科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而编写的教材。该教材在编写上努力体现“五年一贯”的思想。其基本构思是前三年以基础性为主,后两年以选择性为主。本论文着重研究前三年英语教学情况。根据教学实践及理论知识,笔者对此有所感悟,即预科段英语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学生的词汇学习处于“耗时低效”的状态――中学英语对单词量要求较大,而词汇对于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来说都是很大的难题;

2.学生听力和阅读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对于听力或是阅读中涉及的外国文化与习俗,学生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学生在英语听力和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3.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学生怯于开口练习英语对话,导致很多英语学习者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习得的只是“哑巴英语”。

笔者试图从认知语义学与预科段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方面入手,尝试说明其中认知语义学与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关系,即认知语义学在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应用。

三、认知语义学具体英语教学的应用

笔者结合上述认知语义学的相关基本观点,归纳总结了认知语义学在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具体时间方面的应用。具体以英语中的词汇教学为例,提出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与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比如,结合语境进行词汇的进一次或同一词的辨析教学,以及运用语境确定一词多义义项的具体选择与使用;通过语义学中不同义场与相同义场,进行联想与归纳;最后从语义的关联性,搭配式词语的常用现象。

1.语境

(1)辨析近义词使用:英语中有许多同义词或近义词,给词汇教学带来不小的难度。如果老师列举一组同义词或近义词,孤立地讲解它们在语义或用法上的区别,则可能会使学生理解偏差、运用混淆、记忆困难,因此,创造语境,在生动的语句中讲词解义、辨别用法。例如:“一个年迈的老人独自一人生活,感到很孤单。”在这个句子中,前后分别用到“独自”和“孤单”,那么到底是用alone还是用lonely呢?近义词alone和lonely均含“单独”的意义,但二者的感彩不同:alone意为“独自的(地)、单独的(地)”,侧重说明独自一人,没有同伴或助手,是指客观情况。lonely表示“孤独的,寂寞的”意思,该词带有浓厚的感彩,具有“渴望得到同伴”的含义。因此,“独自一人生活”就要用alone修饰,“感到很孤单”可以用lonely描述。就可这样翻译为:“A very old man lived alone and felt very lonely.”通过语境,把alone和lonely的词义、词性和用法的差别展现出来。老师在创造语言语境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语境强化单词区别,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2)确定多义词义项:一词多义现象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但给词汇的确定与理解带来困难。这些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词义。因此,可以根据词汇在句子中的具体使用了解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比如英语单词lie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意义。在这里分析三种:①I saw him lying on the couch asleep.(我看见他躺在沙发上睡着了。)这里lie是“躺着”的意思;②The issue lies with you. You must decide.(这件事要看你的了,你必须拿主意。)这里lie是“看你的”的意思;③Don’t lie any more; I don’t trust you.(别再撒谎,我不再相信你。)这里lie是“撒谎”的意思。因此我们要结合语境,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2.语义场

在英语中,语义场是指许多单词是没有联系的,但是其形成不同的语义场。在相同的语义范畴下的词语属于同一语义场,比如色彩词语。这里给出隶属于同一语义场的一些例子:

A.vegetable: cabbage,spinach,cucumber,cauliflower,pepper,onion,tomato,etc.

B.furniture: table,stool,bench,cupboard,wardrobe,bed,sofa,tea table,etc.

C.movement: run,walk,scramble,stroll,saunter,wander,stride,strut,pace,parade,tramp,ramble,race,dash,etc.

D.laugh:giggle,guffaw,heehaw,sneer,simper,smirk,etc.

笔者认为通过不同语义场,以及同一语义场,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区分并掌握英语词语。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不同语义场及同一语义场的联想与归纳,可以更好地讲解英语词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记忆时,通过同一语义场的联系,举一反三,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概念,从而形成思维的联系,便于记忆。

3.关联性

关联性在语义方面,主要是指搭配,即词汇在一定环境中,由于它与其他词汇的共同联系而获得的关联性。例如:牛的走路方式,我们用“wander”,而不用“stroll”,因为wander,vi. to move about aimlessly or without any destination,esp. in search of food or employment,而stroll,vi. walk leisurely and with no apparent aim。 People were strolling along the beach. 即stroll 指很闲适的散步,wander指毫无目的地漫步,或者是不直接地去一个目的地。虽然都是漫步、散步,但是重点不一样,一个着重在“悠闲”,一个着重在“无目的”。所以我们描述牛的走路方式用“wander”而不用“stroll”。 同样,“pretty”和“handsome”在与其他词语搭配时也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Pretty { girl,woman,flower,etc.}

Handsome {boy,man,car,vessel,etc.}

对于大家普遍感到疑问的“make”与“do”的区别,也可以用搭配式教学法加以区分。如:

Make{a living,a meal,friends,a face,an effort,an attempt,etc.}

Do {a job,one’s duty,the dishes,a favor,etc.}

通过“wander”与 “stroll”、“pretty”与“handsome”和“make”与“do”,我们不难设想,搭配式英语词汇教学法可以广泛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搭配式教学,对于解决词语的搭配问题可以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对高考英语中的单项选择和完形填空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笔者以预科段英语中的词汇教学为例,简述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与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比如,结合语境进行词汇的近义词或同义词的辨析教学,运用语境确定一词多义义项的具体选择与使用,通过语义学中不同义场与相同义场,联想与归纳,从语义的关联性,利用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进行词汇教学。

运用这些基本的认知规律认知语言体系,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的词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有利于学生构建一个完整和牢固的词汇体系。

总之,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还必须将词汇的学习与语言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胡开杰.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12第一版.

[2]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3]鲁子问.新编英语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吴国华,王铭玉.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48-49.

篇(6)

关键词:虚拟现实;教学实践;三个基本;点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主要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简称VE),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如特制的服装、头盔、手套和鞋),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实体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具有3I特性,即交互(Interaction)特性、沉浸(Immersion)特性和构想(Imagination)特性。交互特性强调参与者通过专用设备以人类自然方式与VE中的对象进行相互操作;沉浸特性要求计算机所创建的虚拟环境能使参与者产生置身其中的体验;构想特性是指虚拟环境能够启发参与者发现新问题并辅助产生创新思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图灵奖”获得者,被称为计算机图形学之父的美国科学家Ivan Sutherland发表“终极显示”论文提出虚拟现实概念,自此,虚拟现实技术历经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大工程应用成果。今天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三大应用方向,即训练演练、规划设计与预测、观赏娱乐等。例如在虚拟战场环境中进行作战指挥模拟,宇宙飞船、飞机、舰船模拟驾驶训练,飞机、导弹、轮船等复杂系统的虚拟设计与制造,城市环境规划及其建筑物的展示,手术培训与导航,游戏动漫与影视制作等。由于虚拟现实技术涉及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强,是可以拉动多学科发展,不断产生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广泛和重大应用前景的科学技术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虚拟现实技术确定为信息领域优先支持的三大前沿技术之一。

2课程的特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从1994年开始从事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许多创新成果,在相关学科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逐步形成了北航计算机学院一个新的优势学科方向。作为计算机应用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程,“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已经讲授了5年。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典型研究工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当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虚拟现实基本原理、基本算法、开发方法、主流系统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虚拟现实主要技术、开发环境与平台;以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为主要实践教学支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部门对虚拟现实领域专门人才的需求。虚拟现实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2.1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虚拟现实技术重点研究心理学、控制学、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设计、实时分布系统、电子学和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技术,研究医学、娱乐、艺术与教育、军事及工业制造等多个相关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主要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等学科中孕育并实现跨越,逐步发展成熟,涉及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等,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强,如图1所示。

2.2数理基础要求高

虚拟现实课程的许多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和物理定律,例如在基于图形的虚拟现实技术中所涉及的计算机图形学,基于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中所涉及的图像处理和信号处理技术,在建模技术中涉及的动力学、运动学等,都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数理基础。

2.3创新思维丰富

虚拟现实被众多学者认为是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理论和实验方法之外的第三种方法,可以虚拟和仿真人类难以到达的宏观或微观环境,进行研究和体验;在虚拟环境下进行逼真的规划、设计、训练演练,作出评价和决策,其与生俱来的构想特性能够启发参与者发现新问题并产生创新思维。虚拟现实技术由于多学科交叉性,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中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新方法。

2.4工程应用突出

虚拟现实技术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也有大量的典型算法,同时又是一门应用牵引强,各种开发平台和应用工具丰富,人机交互设备多,软硬件结合与系统集成占相当比重的课程。

2.5课程内容多课时紧

本课程是本科生计算机应用方向的限选课程,在本科四年级上学期开设,其间正值学生考研复习准备阶段,课时总计36学时,课内教学18学时、课外实践18学时,授课时间十分紧张。

3教学内容安排

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不断与学生教与学交互的活动中,结合自身学科研究特色,总结、完善主要教学内容,形成了如下的教学大纲:

第一章:概论(2h)

问题的提出、名词术语、虚拟现实特征、里程碑工作和研究现状、国内外典型应用实例。

第二章:虚拟现实硬件与系统(2h)

虚拟现实输入设备、虚拟现实输出设备、高端图形工作站、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 Processing Unit简称GPU)、典型沉浸式交互系统的构建实例。

第三章:基于图形的虚拟现实建模与开发技术(6h)

视觉感知相关基本概念、场景表示与数据库结构设计、CREATOR建模软件与合成自然环实例、场景图组织与基本绘制流程、OpenGVS与WTK开发软件、虚拟场景漫游应用程序开发实例。

第四章:基于图像的虚拟现实建模与绘制技术(2h)

IBMR技术与全光函数、全景图像与柱面全景图像实例、同心拼图方法。

第五章:人工生命-人工鱼实例(2h)

人工鱼的总体方案、人工鱼的生物力学分析、感知与行为建模、几何建模与外观属性、虚拟海洋环境建模、运动系统、逼真性与效率权衡。

第六章:虚拟人技术(2h)

人体抽象模型与国际标准、逼真运动获取与表示、运动约束与重用、虚拟人技术应用实例。

第七章: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2h)

DIS技术与IEEE1278、HLA技术与IEEE1516、分布交互仿真程序开发与应用实例。

教学实践与课外教学安排:(18h)

课外研读学习OpenGL、构建虚拟现实漫游程序;参观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观看演示、操作实验室研究设备,了解当前主要研究方向和趋势。

4教学实践与思考

针对虚拟现实课程的上述特点,我们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突出三个基本,注重融会贯通;点面结合,各有侧重;结合实例,促进创新思维”的教学思路。

4.1突出三个基本,注重融会贯通

在教学中突出三个基本,即突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算法的讲授。虚拟现实课程的诸多内容来自不同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貌似差之千里,但是其核心思想常常殊途同归。对于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进行联系,分析讲解,努力让学生融会贯通。以细节层次概念(LOD)为例,细节层次概念是图形建模中的基本概念,是指用一组复杂程度(常常以多边形数来衡量)各不相同的实体细节层次模型来描述对象,在运行时根据一些主客观标准在这些LOD模型间进行切换,实时改变场景的复杂度,从而能够绘制效率与效果的平衡,该方法需要解决模型间切换时产生的视景跳跃问题。在GPU的基本贴图处理(MIP MAPPING )、复杂光照模型实时绘制等研究工作中也引入和应用了同样的原理,因此在讲解细节层次概念时进行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这一满足逼真性和绘制实时性普适基本方法的理解,进一步可以引伸出连续细节层次方法以及与视点相关的递进传输技术如何满足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应用问题。这样教学思路始终贯彻在七维全光函数降维、八叉树的数据组织方法等诸多教学内容中,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4.2点面结合,各有侧重

虚拟现实课程涉及学科众多,内容十分丰富,有限的课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几乎不可能。我们的教学大纲基本覆盖虚拟现实的主要研究分支,重点是基于图形和基于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由于增强现实在其他课程有重点讲授,不过多涉及。其次注重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热点问题,以及当前的主流设备、开发工具与平台介绍。通过发挥授课教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结合实验室多年的研究工作进行知识点的深入讲解。例如在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教学中,实验室在该方向上开展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既体现了该内容的基本方法、国际标准,又体现了当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内容的教学从早期的DIS入手,通过与HLA核心技术的对比,重点讲解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应用数据抽象与封装、与订购、基于值的信息过滤 (DDM)等核心技术解决大规模交互仿真问题,进一步引伸介绍目前该方向的研究进展,让同学了解当前研究热点问题。

4.3结合实例,促进创新思维

虚拟现实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技术,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互相借鉴、启迪、创新尤为明显。因此在讲授具体内容的同时,应介绍该研究工作和成果产生的背景,体现交叉创新、集成创新思路,启迪同学的创造性思维是本课程不断追求“授之与渔”的目标。在课程综述中重点介绍信息资源环境的智能化、普适化、协同化、沉浸化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工作,以及仿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学科对虚拟现实的重要贡献,突出虚拟现实技术交叉融合的特性。将具体的课程知识点讲授融入到典型实例中,人工生命课程教学中以ACM优秀博士论文工作为基础,讲述了人工鱼的感知与行为建模、几何与外观属性建模、虚拟海洋环境建模等,目的在于突出建模内涵的宽泛性和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详述人工鱼的生物力学分析、总体方案设计,行为与运动系统实现,归纳总结出多学科交叉、逼真性与效率的完美平衡是其创新所在。在讲授虚拟人技术时,首先提出逼真人体运动复杂性和实时性这一矛盾,引入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逆向运动学以及信号与系统中的信号处理方法,重点介绍借鉴其他学科方法解决虚拟人运动重用和大规模人群等关键问题,强调借鉴启迪是创新的源泉。在诸如同心拼图、分布式虚拟环境中同样贯彻了结合实例,促进创新思维这一教学思路。

5结论与展望

“虚拟现实技术”涉及面宽、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发展迅速,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讲授好该课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研究总结的教学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教与学的交流,不断总结形成了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充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1)如何做好虚拟现实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衔接;(2)如何利用好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环境、软硬件资源以进一步加强虚拟现实课程的实践环节。我们将在今后继续研究探索,以解决这些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沁平. DVENET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系统运行平台与开发工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养教育

调研分析

分类号G201

DOI

10.16603/j.issnl002-1027.2016.06.014

多年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多元化、全方位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各馆发展不均衡、教育理念保守、教育模式落后等问题。随着微课、慕课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也进入到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就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和考察,梳理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查找了现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的是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调查内容主要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硬件与师资的基本信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面向研究生_设的信息检索课程、新生培训、专题培训讲座、“嵌入式”教学、开展各项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等七个方面。此次调研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进行。问卷设计了72个问题,由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主要负责,清华大学、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江苏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同济大学等17家高校的图书馆协助完成。共回收问卷545份。问卷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高校图书馆,其中“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有71所,普通高等院校有314所,高职高专院校有160所。

2.基本信息的调查统计

2.1教学硬件

拥有1-6个培训教室的图书馆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84.7%;拥有7个以上的专用培训教室的图书馆占总数的4.1%;培训教室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图书馆占总数的4.1%。没有培训教室的图书馆占总数的7.1%。

拥有教学电脑达到100台以上的图书馆占39.13%,拥有50-100台教学电脑的图书馆占29.19%,拥有50台以下教学电脑的图书馆占总数的31.67%。在投影仪方面,拥有1-6台投影设备的图书馆占总数的82.1%,只有9.39%的图书馆没有投影设备。

2.2师资力量

信息素养培训教师数量在6人以内的图书馆占总数的62.1%,7-10人的图书馆占总数的23.38%,达到11人以上的图书馆占总数的14.52%。

图书馆员为培训教师的主要来源。有186所图书馆邀请数据库商为读者开展过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培训,有172所图书馆邀请过院系教师进行培训。

学历方面,从事培训的教师绝大多数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21所图书馆共1769位培训教师拥有硕士学历,还有100所图书馆共194名博士担任培训教师。

职称方面,拥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绝大多数,425所图书馆共有1746名培训教师拥有中级职称;另外,368所图书馆拥有副高级职称的培训教师共955人,175所图书馆拥有正高级职称245人。

只有64所图书馆的培训人员全部为专职。302所图书馆的培训人员为兼职,还有123所图书馆是专职和兼职教师均有。

2.3其他

图书馆网站拥有信息素养教育或相关栏目的图书馆有236所,占总数的43.30%。此外,有375所图书馆对本校学生开展过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方面的相关调查,占到总数的68.80%。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摸底工作给予了足够重视,对于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很大帮助。

3.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一直是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开设时间早,历时长,课程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受众群体,是图书馆主推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到目前为止,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377所至少开设一门授课对象为本科生的信息检索相关课程,比例达到69.17%。

3.1课程基本情况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启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调查显示(表1)最早开设文献检索课的为湖北医药学院,开设于1977年,华东理工大学开设于1979年。此后,文献检索课迅速发展,一大批高校在80年代初期开设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课程,并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状态。

从课程名称来看(表2),开设课程的高校中有70.29%的高校以“文献/信息检索”为课程名称;一些专业性质比较鲜明的高校则侧重于专业信息检索,如医学信息检索、经济信息检索等。

有21%的高校将文献信息检索课区分为文科和理科,还有7%的高校区分为科技类和文史类,其他则未作区分。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按学科分为化工、理工和社科三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分为理科和文科。

在接受教育的对象中,本科一到四年级所有学生都为接受教育的对象,但以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的本科生为主。

有94所高校将课程设为必修课,占25%,而283所高校将此课程设为选修课,占75%。

在课时设置方面(表3),最少为2课时,最多为72课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程都为16/18学时或者32/36学时,即上课频率为每两周一次或者每周一次。

高校每学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数在100-500人的最多,有114所,占33.43%(表4)。受教育人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开设课程的性质及配套师资与硬件条件。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开设本科生文献检索通识选修课,采取50人小班教学的形式,每学期开课的约6个班级,每学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数为300人左右。而江苏大学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必修课,平均每学期接受教育人数为7000人,为受教育人数最多馆。

3.2教学内容与方法

作为一门方法类课程,超过半数的图书馆没有指定教材;有30%的图书馆选用任课教师自编的教材,均为正规出版发行的图书;只有7%的图书馆使用他编教材,被选用的教材多是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检索类相关图书;有8%的图书馆使用规划教材,这些院校以医学类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为主,使用卫生部统编教材和“十二

五”规划教材。

各学校在教学内容中涉及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众多内容,但更多图书馆将教学内容集中在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常用数据库与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等,针对信息的管理、评价与利用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

在教学方法上,94.7%的高校图书馆都采用“课堂讲授+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上机实习”相结合的经典教学方法。并且学生上机实习的课时为课程总课时的1/3至1/2。但也有17所院校未专门安排上机时间,而是采用课后学生自行练习的方式来完成实践。信息检索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有必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时间进行实际练习,以便吸收消化理论知识。

此外,还有部分图书馆开发了信息检索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如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教学平台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与利用网络课堂。各图书馆在文献检索课程中融入了许多创新教学模式(表5)。最广泛采用的是应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此外,项目教学法、激励型教学法、Big6教学法、TBL教学法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实践中。

调查统计显示(表6),各高校图书馆为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最佳效果,积极将各种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入课堂。其中交流互动就是被最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此外,还有图书馆进行“课间秀”,或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给学生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课程设计中,融入“阶段式”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渐进式”教育。或采用融入教学竞赛的“一体化”方法,让学生在竞赛与游戏中愉快学习。

应用最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文献检索课的发展。近两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图书馆也与时俱进,将这些最新教学手段应用于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中(表7)。虽然采用这些最新教学方法的图书馆并不多,还处于萌芽阶段,但相信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必然有更多图书馆采用这些最新的教学方式来优化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

3.3考查方式与效果评价

大部分图书馆都以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其中出勤情况和平时作业是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方式,在这两项的基础上,再增加期末考试,然后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采取开卷考试为期末考核方式的图书馆最多,仅有少数图书馆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图2)。此外还有其他考核方式,如北京语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采用课题检索报告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检索方法的综合掌握情况;上海商学院等采用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查;南_大学在考察方法中融入学生学习成果个性化展示环节,让考核生动有效;还有部分图书馆不设置考试或考核环节。

大部分高校都对课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了评价(图3)。采用课堂反馈与交流方式的最多。此外,还有一部分院校借助学校教务处统一的评教系统以及教务处统一组织督学听课的方式来进行课程效果评价。

4.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程调查、统计与分析

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的调研内容与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的调研内容基本一致,调研结果显示的规律和趋势与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4.1课程基本情况

开展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图书馆共有134所,占总数的24.58%。其中安排学生上机实习的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课程以选修课居多。研究生一年级新生是主要授课群体。课程多不区分学科。每学期平均受教育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图书馆居多。

4.2教学内容与方法

多数图书馆并不指定教材,相比面向本科生的课程可以看出,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更加侧重对信息利用方面的知识的讲解,增加了论文写作与投稿、文献管理软件、学术道德方面的教学内容。此外少数图书馆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情报学基础理论、科研课题选题方法、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规范、学术论坛、课题查新、文献传递与全文获取方法、信息分析方法、专业软件使用(如医学)等。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应用最多的创新教学法是“应用案例法”。有15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14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慕课”教学模式,有ll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微课”教学模式。对业界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经过实践检验,运用成熟后,可以普遍推广。

4.3考核方式与效果评价

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的考核方式以期末开卷考试为主,提交文献综述、撰写综述论文、为导师所定课题撰写综合检索报告、提交项目检索汇总报告等考查方式也占有一定比例。可见,对研究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考核更倾向于与其所在专业、学科紧密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授课目的。

5.关于新生培训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5.1新生培训形式

新生培训是引导新同学了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建立对图书馆初步印象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表8),几乎所有的高校图书馆都采用了两种以上的教育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新生教育。以发放新生手册等宣传材料、现场讲解与参观图书馆这两种形式最为普遍。还有一些非常有新意的教育形式,如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通过沙画视频、武汉大学图书馆通过举办书海寻宝和知识问答等活动来吸引新牛,加深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

5.2“面对面”式培训

“面对面”式的培训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新生人馆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这一培训模式的实现途径主要是课堂讲授与图书馆参观两种。调研显示,有76%的高校图书馆要求新生入学必须全部参加入馆教育,从而保证了新生教育的覆盖面。有15%的图书馆采用自愿参加入馆教育的方式,还有9%的图书馆则是组织部分院系的新生参加入馆教育。

新生培训的班级人数多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培训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表9),单场培训采用最多的是以学院为单位、礼堂式全员培训、百人以上规模,这三种大班型的培训之和比例高达62.11%。而采用效果最好的以40人以内小班形式开展培训的图书馆仅有8.06%。人数过多的大班培训方式,会严重影响培训的效果。

在新生培训工作中,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明显不足。为缓解这个问题,一些图书馆开始尝试通过聘用学生志愿讲解员的方式来进行弥补。调查结果显示,有18.62%的高校图书馆聘用了学生讲解员。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以读书文化节为契机,每年招聘30-40名对图书馆较为了解、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学生讲解员,并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以达到图书馆所要求的标准。

5.3新生专栏

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注重新生专栏这一新兴的教育阵地,调研显示,共有153所高校图书馆在网站上开辟了新生专栏,占总数的30%。其中50所参与调查的“211工程”高校的图书馆当中,有28所拥有新生专栏,占比达到56%。

从栏目内容看,调研显示(表10),最多的是宣传网页、PPT或PDF格式的宣传材料,此外,视频动画、图片秀等较为直观的形式也是各高校图书馆比较乐于使用的方式。一些更为新颖的形式,如虚拟场景导航和排架游戏等,则由于技术门槛较高、设计难度较大,因此只有非常少的图书馆应用。此外,还有37所高校图书馆在新生专栏中提供相应的自测题。如温州大学图书馆将自测题与开通借阅权限相挂钩,测试通关的同学才能开通借阅权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效果。

6.专题培训讲座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在调研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499所开展过专题培训讲座,占91.5%。

6.1主题内容

总体来看,专题培训的主题仍以图书馆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为主,但近几年图书馆也在不断拓展主题范围,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调研显示有121所图书馆增设了有关“计算机及常用软件使用”“新技术新媒体”“就业指导”“科学研究方法”“学科信息资源检索”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如浙江大学开设有“OFFICE各类应用软件使用介绍”;沈阳师范大学开设有“3D打印”“微视频制作”;中华女子学院开设有“进入职场:应聘和面试”;清华大学图书馆开设有“开题立项前的文献调”“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南”“物理\化学\航天航空\医学\材料类学科信息资源概述与检索”等专题讲座。

6.2讲座的时间、场次、人数

讲座的时间安排要充分考虑到是否与学生的专业课时间冲突,为了让更多学生听到讲座,大部分图书馆会将讲座时间安排在下午或晚上9-10节,更有15所图书馆选择学生较少有课程的晚上11-12节进行专题培训(表11)。

每学期开展培训讲座的次数(表12)在1-10次的图书馆居多,占总数的74.44%。每学期开展次数达到40次的只有10所图书馆,占总数的2.03%。

每学期接受培训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图书馆有102所,占20.73%,受培训人数为500人以下的有285所图书馆,占到57.92%。501-1000人的有105所图书馆,占21.34%。总体看,图书馆专题培训讲座的受教育人数还比较多,多数图书馆每场平均都在50人以上。

6.3培训方式

培训讲座以教师讲授形式进行的有478所图书馆,此外有部分图书馆还同时上传了网络培训课程,或通过网络课堂进行授课,或请数据库商作为培训师授课等。其他创新还有:北京大学的答疑式讲座;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电子资源特点,主动联系各学院教研室设置专题讲座;山东师范大学根据学生学业进程,安排不同的内容培训等。

培训讲座结束后,一些图书馆也会在网上及时共享课件、讲稿和视频等课程资源,供学生课后学习。有197所图书馆提供校园IP范围内的资源下载服务,占40.45%。134所图书馆提供开放下载,还有156所图书馆不提供下载。不提供课件等资源下载的图书馆的比例达32.03%。

针对因各种原因无法听到课程的学生,除提供课程资源供线上自W外,还有245所图书馆提供专题培训讲座的预约服务,占50.52%。学生可以预约讲座的主题及时间,图书馆老师根据预约请求,有针对性地为其进行专场培训。但也有240所图书馆不提供自行预约服务,占49.48%。两种情况基本持平。

6.4宣传推广

调研显示(表13),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采用多途径、立体化的宣传方式,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培训。图书馆主页、电子显示屏、海报、数据库商宣传单是最常用的组合宣传方式。其他宣传推广方式还包括QQ群、学校办公系统、与院系辅导员联系、在学生公寓黑板张贴培训日程、短信平台通知、校园BBS、教学网站等。

7.对“嵌入式”教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7.1“嵌入式”教学的总体情况

自2003年起,高校图书馆尝试将“嵌入式”教学法引入信息素养教育。被调查的545所图书馆中,已有97所开展了“嵌入式”教学服务,占调研总数的17.79%。这表明“嵌入式”教学正在逐渐地、稳步地开展。从嵌入课程的数量分布来看,能够嵌入学校1-3门课程的图书馆占大多数,共有53所,占54.64%。虽然绝大多数图书馆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有少数图书馆取得了显著成效,嵌入课程的数量达到了一定高度,如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他们嵌入的课程均达到20门以上,武汉大学图书馆更是嵌入了全校30多门课程,为所有图书馆之最。50所图书馆的累计嵌入学时在15课时以内,占开展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的51.54%。

7.2“嵌入式”教学模式

“嵌入式”教学一般有虚拟嵌入和实体嵌入两种模式。提供虚拟“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共有87所,占89.69%。提供与学科相关的网络学术资源是多数图书馆的做法,有59所图书馆采用。另外,提供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书目、信息素养实习题与指南,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在线咨询互动等,也是这些高校图书馆常用的嵌入方式。

提供实体“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有94所,占96.90%。讲授相关信息素养知识是多数图书馆“嵌入式”教学的主要内容,有77所图书馆提供此类服务;课堂互动答疑也是各馆主要采用的嵌入方式,有52所图书馆提供。此外,“嵌入式”教学的方式还有参与课程设计/大纲讨论/分析教学案例、收集反馈信息用于调整教学、评判学生作业、提供上机实习指导等。

8.关于开展各项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8.1举办读书会活动

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341所曾举办读书会等活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比例达到62.6%。读书会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特别积极的作用。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读书月、读书节为契机,开展读书会等活动;二是依托学生社团或成立读书社,定期举办读书活动。

8.2举办检索竞赛活动

通过调研发现,竞赛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悄然兴起,目的是通过“以赛促学”来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184所举办过检索赛等竞赛活动。检索赛等竞赛活动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相比,更有趣味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和服务内容,快速掌握检索和使用电子资源的技巧,增加利用图书馆各种电子资源的兴趣。

8.3举行讲座、报告

讲座、报告类活动也是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常用方式。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224所举办过真人图书馆、专家讲坛、沙龙等讲座、报告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首次尝试真人图书馆,随后在国内图书馆引发新潮流,现已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各高校图书馆都在着力打造自己的专家讲坛品牌,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文华讲坛”、国防大学图书馆的“周六讲坛”、北华大学图书馆的“书苑讲坛”等。

9.对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9.1传统信息素养课程的普及化、层次化、系列化

(1)课程开设普及化。

传统信息素养课程通常是指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学分课程,特别以“文献信息检索”类课程为主。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自此高校图书馆纷纷开设文献检索课。30多年来,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开设课程,但也有很多高校图书馆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停开课程。时至今日,面向本科生的开课率仅为69.17%,并没有预期中那样达到很高的普及率。与此同时,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课率更是低至24.58%。传统信息素养课程的低开课率现象令人堪忧。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将信息检索课程申请为一门通识类选修课,但还没有像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等课程一样,将信息素养课程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修课中去。当然,这与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图书馆的师资力量、教学硬件条件等因素有直接关系。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别指出“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加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因此,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高度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可以一方面努力争取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给予一定师资和教学硬件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先在有强烈需求的部分学院开设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再逐步扩展到全校范围,最终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高校得到最大范围的普及化。

(2)课程内容区分化。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给予相应的指导;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也非常需要进行区别化教学。而调研结果显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集中在本科大二、大三学生以及研究生一年级学生。70%以上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不区分学科。这就存在教学与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的信息检索知识,在高年级面临毕业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时发现很多已经遗忘,而这时却没有相应的课程给与学生辅导。不分学科和专业的普适型教育,也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信息检索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不能更好为科研创新提供支持。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信息素养需求的差异性,开展具有层次化的连续性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通过阶段式的教学,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地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3)课程内容系列化。

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面临的整个信息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革,日益多元的新型信息环境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而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综合能力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教育者需要应对的紧迫问题。调研显示,有70.29%的高校以“文献/信息检索”为课程名称,教学内容多与文献检索相关,特别集中在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常用数据库与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等内容。这间接说明国内高校图书馆依然狭隘地认为培养学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就是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致使多年来的教学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不容乐观。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设与信息素养有关的系列课程,拓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信息素养教学的单一化和边缘化,根据学生需求,开设如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概况、信息检索、分析与利用、信息组织与管理、学术论文写作、信息伦理与安全等系列课程,注重学生的检索技能和辩证思维的双重培养,从而全面建构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增强其创新能力。

9.2新生培训创意化

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充满自信,乐于接受挑战,喜欢充满激情和新鲜的事物,渴望通过参与互动成为团队的焦点。因此,单一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思路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新生培训一直是图书馆开展入门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阶段,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吸引新生关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因此,进行全员、高质量、创意化的新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调研显示,95.04%的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新生培训,但单一的大班式培训仍是主流,这种培训方式的实际成效并不理想,虽保证了培训人数,但走马观花式的教育最终使培训流于形式。多数高校无法进行小班精致教学,主要是受限于师资力量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高校图书馆创新地尝试聘用学生讲解员,收到很好效果,值得业内推广。网站上的新生专栏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自助学习模式,易于吸引新生的注意力,降低图书馆在其心目中的神秘感和刻板印象,进而拉近图书馆与学生的距离,是传统面对面新生培训模式的有力补充。但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新生专栏的设置还相对保守、单调,应结合文字、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如果技术允许,还可以设计自测题、3D虚拟场景导航、通关游戏等内容,拍摄微电影、沙画等宣传视频,使新生教育寓教于乐。除面对面的培训和在网络上开设新生专栏外,高校图书馆还应该通过策划一系列的创意活动来迎新,让新生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接受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

9.3专题培训立体化

专题培训讲座是将系统的信息检索知识化整为零,分解成更为实用的知识章节,方便学生快速学习,它是一种可自由选择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与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专题听课,是对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学分课程的有效补充。调研显示,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专题培训在培训内容、师资、时间、宣传、资源、方式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单一化问题。高校图书馆应从读者需求出发,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专题培训。首先应扩展与延伸培训主题,如增设计算机及常用软件使用、职场入门培训、新媒体新技术介绍等内容。其次,组建立体化的师资队伍。考虑外聘数据库商培训师、学院专业教师、校外人士等加入到专题培训讲座的教师队伍中。三是培训时间宜覆盖各个时间段,循环举办讲座,如果条件允许,可尽量安排在学生课程较少的1l-12节课进行,从而让更多学生受益。四是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硬宣传与软宣传、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立体化营销模式,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自愿来参加专题培训。五是加强开放共享的意识,及时培训讲座的课件、讲稿、视频等教学资源,供学生自由下载、学习使用。六是除日程化培训外,主动提供培训的预约与定制服务,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9.4“嵌入式”教学策略化

与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形式相比,“嵌入式”教学还没有被多数高校图书馆充分认识和普及。调查显示,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教学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碍,而那些成功开展“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主要通过两种策略进行破冰服务:一是图书馆直接与学校教务部门、学院主管I导进行沟通,再传达给任课教师,寻求合作的突破口。让院系领导层认同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并得到任课教师配合,是这种策略面临的主要挑战。二是学科馆员直接联系院系教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主动联系那些课程当中包含文献信息检索相关知识的专业课程,直接与任课教师沟通、合作。这种方式的最大挑战是图书馆员的沟通能力和学校的相关教学规定的限制。两种方式各有千秋,各高校图书馆需结合本校情况进行探索。

虽然“嵌入式”教学在国内刚刚起步,但一些图书馆已经成功打开局面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虽采取了各不相同的策略,但殊途同归,其经验值得同行借鉴。调查显示,在开展嵌入式教学的高校图书馆中,嵌入到“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方面课程的情况居多,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嵌入的“专业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复旦大学图书馆嵌入到管理学院的“研究方法”课程等。这说明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科研方法”“论文写作”这些课程会涉及到更多的与文献检索相关的知识,因此也比较适合开展嵌入式教学。此外,也有一些图书馆以专业课为突破口。如武汉大学图书馆面向传播学专业必修课“网络经济概论”开设嵌入式教学,与主讲教师在课程设计、授课方法、课程目标方面进行充分沟通,结合师生的需求制定嵌入方式和内容,对学生使用学术文献的基本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估,采用竞猜、分组竞赛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和筛选文献、规范参考文献格式,最后对课程作业进行点评。

9.5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丰富化

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除课程与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调研显示,各高校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多种活动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形式主要集中在读书会、检索大赛、真人图书馆、专家讲坛等。图书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与能力,而如何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则需要图书馆精心策划与设计。一些图书馆的活动就非常有特色,如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生实验室、研究生学习室的现场调研、培训及辅助活动;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与数据库商合作评选数据库的推广形象大使,促进学生对数据库的认识;武汉大学图书馆开发设计网络教育游戏“拯救小布”,将有关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历史概况、资源服务和宣传活动的信息融入到游戏题目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图书馆的教育培训。这些活动新颖别致,深受学生喜爱。

9.6师资队伍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