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描写教育论文

描写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3: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描写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描写教育论文

篇(1)

大家好!

感谢附中让我们有缘在这块神圣的热土上相聚!感谢__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感谢领导的厚爱与栽培!感谢同仁的关心与支持!让我们快乐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

下面,我将从三方面进行述职:

1、与时俱进,积极探讨作文教学新模式

如,2015年1月22日,在原初二14班(现在的初三14班)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让人物鲜活起来——人物动作描写专项训练》获好评;

2、关注中考,多次应邀承担__市专题讲座

2015年3月,在__市语文教研活[文秘站:]动中作了题为《初中语文如何备课》的讲座;

2015年10月28日在__校区语文组作了题为《关于中考及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讲座。

3.指导学生习作,多篇获奖及发表

2015年4月指导__同学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获二等奖;5月,指导__同学在《晨报》上发表文章;11月,指导初三8班吴小燕在《读写月报》发表习作。

4、坚持上门家访,鼓励引导学生

经常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与__主任、__、__老师上门家访。2015年春节期间,与__主任一起走访了原初三8班钟文清等5位同学。

5、坚持与学生谈心,不断鼓励帮助学生

曾晓玥同学是初三8班的学生。在开学初及10月份的考试中语文成绩一直在85分左右徘徊,情绪比较低落,我根据她选择题及作文水平较弱的情况,建议她进行专项训练,在12月份的月考中,以__分名列语文单科年级第一名。

7、辛勤耕耘喜丰收

2015届中考,本人所带的8班、13班中考语文成绩:100分以上的人数,都在25人左右,其中__同学以116分的中考语文成绩名列年级第二名。无论平均分还是优秀率均是平行班第一名。

2015年12月,被学校政教处、团委评为:“最美身边人”。

初三8班语文成绩进步明显,2016年1月6日,在教务处组织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初三8班全体同学的好评。

1、在__任教时的部分科研成果:

2015年9月,作为主要参研人员积极参与国家级课题《语文学科“少教多学”课型研究》现已结题并获得优秀等级;

2、2015年发表的部分论文:

2015年4月撰写的《巧借文本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在__省教育厅主管的《开心素质教育》上发表;

2015年9月23日撰写的教育论文《__师大附中:做有责任的中国人》在《中国教师报》(第13版)发表。

3、教学设计及论文多次获奖

2015年4月,撰写的教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获中语会二等奖;9月撰写的论文《巧借文本,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获__省一等奖;6月,撰写的论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获校级二等奖。

(三)做备课组长,携手并进

经常和国飞、谢今、苟雯老师交流教学心得,抓实晚自习及周练,__语文成绩与老校区的相比,差距在逐渐缩小。2015年10月,根据省教育工会的安排,指导培养了__市九中(乡镇中学)教师__。

(四)做年级宣传员,无怨无悔

据不完全

统计:2015年度,撰写校级新闻稿400余篇,市级新闻稿近百篇。(一)学理论、学方法 (如:进行“主题阅读”,参加业务培训等。)

1、观摩教学光盘,常年订阅各种期刊

2、多次参加教学、教研培训,参加省市中考语文研讨会,主动与老师们分享

(二)学他人之长

如:学习__、__、__等老师的热情豁达,学习__、__、__等老师的敬业奉献,学习__、__、__等一大批青年教师的好学上进,学习我们全体老师的团结协作精神……

1、努力耕耘:坚持每天早上6:50前到办公室,利用点滴时间抓学生背书、面改作文等。(说明:因为初二年级人气不足,他们强烈要求我在初二办公室,在楼下呆的时间反而更多些。)

2、努力做事:以校为家,寒暑假坚持值班,除夕仍坚守岗位;协助学校进行招生工作。

3、努力做人:常怀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真诚回报学校。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靠的是:团队的力量、领导的栽培、同事的支持、学生的配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将取长补短,尽心尽责,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篇(2)

1、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引论(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章节或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

引论(引言):简要说明本项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本项研究的前人研究基础,及其深入研究方向、技术手段。

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毕业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涉及到计算内容的数据要求准确。

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①……。(可根据具体学科要求而定)

2、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着作名录。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版次(初版不注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示例:[序码]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1]张晓风。中国经济状况,北京:经济出版社,1983:3、论文的结构与行文(1)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三段式的逻辑结构为论文的基本构成原则。

(2)论点:是作者对题纲研究后产生的见解、主张和思想。论点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思想性,必须符合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一般要有一定的新意和针对性。

(3)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观点真实性的根据,为此,要求所用论据要真实充分、典型。用社会实践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语言类论文原则上要以原文的语料为论据。

(4)论证:是作者用证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求论证准确、适当,论文过程应有符合逻辑,科学、严密、有力、表述严谨,准确。

(5)毕业论文说明方法:应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可采用分类、举例、描写、比喻、对比数字数据等方法。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依据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对幼儿园教学的质量慢慢开始关注,也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过渡工作尤其的重要,作为幼儿教育的终结阶段和小学教育的启蒙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教育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形势下,教师需要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点,掌握好幼小过渡工作的火候,不仅要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铺垫工作,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享受幼儿时期的快乐时光。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过渡;策略

幼小过渡问题是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儿童走出幼儿园、跨入小学校门,是其成长中的一次重要的“生态转变”,不仅意味着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而且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与环境,要适应新的同伴和教师及新的交往方式。

一、掌握好幼小教育有效过渡的依据

要想做好幼小教育过渡工作需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准确地找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解决幼小教育过渡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提前让孩子接触英语、诗词、汉字、算数方面的知识能够缓解孩子进入小学的压力,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有关的调查研究指出,孩子进入小学的主要难题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对知识面的掌握。儿童在刚进入小学时,在学习方法、交流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习环境等方面会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与自己之前所接触的事物存在明显的断层。幼小教育过渡工作需要从这几个着重点入手有针对性解决主要矛盾。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养成专心听讲、做事认真、不懂就问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慢慢接触小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树立幼儿团结合作、自我保护和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把握好幼小教育有效过渡的尺度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过渡就是在为幼儿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还要让幼儿拥有此年龄段本该有的幸福和快乐,使幼儿有足够的空间释放自己天真的本性。不少幼儿园没有掌握好幼小过渡的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片面性的教学行为,如,在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昀后一个学期,从作息时间、教学内容方面强制性执行小学的要求;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成长;将小学的教学方式照搬到幼儿园中。幼儿园应该采取适合此年龄段幼儿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一些比较基本的知识,为幼儿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快乐童年。幼小过渡不是生硬地照搬小学教学模式,而是适度地进行过渡,令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轻松地过渡到小学教学环境中,让幼儿在思想认识、交际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适应新的环境。

三、长期的养成教育应与关键期的入学教育相结合

幼小过渡工作,大班是关键,长期养成教育是铺垫。幼小过渡要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开始,而到了大班要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要将此项工作有机地、自然地融入幼儿园教育工作之中,而不能盲目地向小学靠拢。应将有关认识小学、体验小学生活、调整作息时间、知识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放到大班来进行。例如,幼儿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幼儿逐步养成了独立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幼儿园可以尝试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值日生、小组长等,并通过游戏、设置情景让儿童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逐渐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小班阶段,可以尝试让孩子回家把学过的儿歌朗诵给家长听。中班阶段,可以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老师交给的任务转达给家长。大班阶段,可以让幼儿回家自己创编故事由家长记录后带到幼儿园,或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让孩子养成每日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大班是幼小过渡的关键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入小学学习的强烈愿望,帮助幼儿做好习惯、能力、知识与经验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如增加大班幼儿“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以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等要素为评价内容,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可以实施“走班制”教学,逐步扩大师往的范围,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另外,应注重科学调整大班幼儿的作息时间,帮助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减缓幼小过渡坡度,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四、幼儿园与小学配合,幼儿园与家庭合作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尚不够充分,存在重复教育或教育脱节的现象。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是幼小有效过渡的重要方法。幼儿园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使幼儿萌发入小学的愿望。幼儿园应该与小学建立互访课堂、互动教研的制度,促进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使幼儿园的单向过渡变为幼儿园与小学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双向准备。在幼小过渡的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过渡观念,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可以针对幼小过渡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大班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请专家给家长介绍如何做好幼小过渡工作。教师要围绕幼儿园实施幼小过渡活动的内容,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还可以组织家长沙龙,邀请大班中做教师的家长现身说法,为家长答疑解惑。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让家长能够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通过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实现幼儿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有效性关系到社会对幼儿园教学的评估,以及幼儿园今后的发展,影响着今后的教学质量。因此,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一定要做好交流工作,关注幼小过渡工作的每个环节。

参考文献:

[1]李玉杰,赵春颖,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

篇(3)

【关键词】阅读理念;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一、要更新阅读理念,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基于新的阅读理念,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课外阅读,注重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树立自主性的阅读无处不在的意识,自觉地把课外阅读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只有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有益的报刊文集,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逐渐地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语能力。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主动积极健康的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可以尝试让学生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学生都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课后我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

二、要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内容的引导

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源自于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恰当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做有心人,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落实主导地位,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较阅读正是连接课内外的桥梁和纽带。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有意识的引进有关的课外知识、名家名篇,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

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教师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启发引导,及时点拨,调动学生的情绪,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中学教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多样性、综合化的趋势,语文学科也不能囿于一科,应该沟通其他学科,来不断补充完善自身,追求“大语文教育”的境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科学并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最忌教师既不指导,也不检查,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读的做法。教师在方法上要给予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如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特别要强调“手到”的习惯。“手到”是指阅读过程中在文中的圈圈画画,对读物中的佳句、名段、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创造的快乐,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学法。阅读,有精读和略读两种基本形式。需要教师做出各自不同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课外阅读只要遵循精读和略读的原则的前提下,读法完全可以因人而异,灵活自助。例如,“浏览法——读书时大量看书目、内容提要,了解书的概况;略读法——观书之大略,目的是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精读法——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认真阅读,对描写精彩、意蕴深刻的部分,更要细细品味。

再次,要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个别阅读可以充分体现个性,随机性强;小组阅读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利于互相沟通,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小组成员的整体提高。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语文学习的本源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而仅仅靠慢嚼细咽几十篇课文,无异于“源不深而求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阅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能拓宽视野,在语文学习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并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篇(4)

在我国,“幸福教育”这个概念应该是1998年首次出现在檀传宝的博士后报告里。我1999年从南京师大博士毕业,毕业论文是《幸福教育论》。“幸福教育”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影响还不大,但是它却预示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我还记得博士毕业后不久,一位江苏的校长得知我在研究幸福教育,就说:刘博士,你这个幸福教育很好,应该找一些学校来做呀。当时我跟他说,我做不了。《幸福教育论》我虽然写出来了,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我感到庆幸的是,到现在为止,不断地有一些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幸福教育作为研究的主题。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主题就是幸福与教育。当时参加年会的专家都写了这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后来陆陆续续地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出来,于是制造出理论研究上的一个小。另外,有一些学校也在探索幸福教育的实践。我记得最早的时候,好像是2003年,武汉有一所学校的校长给我寄了一本没有正式出版的书,书名就是“幸福教育”。书虽然写得比较简单和粗糙,却让我知道在武汉那边有一个学校在做这个东西。后来,陆陆续续地有一些中小学跟我联系,他们也在做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好像变得越来越热了。它可能反映了我们大家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担忧吧。在目前这个教育形势下来提幸福教育,其价值怎么说也不为过。看到有这么些中小学在实践研究,作为一个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我觉得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前面我们做的理论研究,按照我的理解,那只是幸福教育的一半,还有一半,应该是在我们的实践中。这一半,我们前些年一直在等待,在寻找,但没有找到。今天我们找到了。我们说,理论的一半加实践的一半,这个幸福教育才是完整的幸福教育。

在很多人谈论和实践幸福教育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幸福究竟是什么。

在解释幸福的时候有两种倾向要反对。一是像诗人一样,以文学的手法,使用很多比喻,把幸福说得玄而又玄,或者停留在谈幸福的个人化感受,把幸福描述得见仁见智,没有用科学的语言揭示幸福的实质,幸福感受背后的机制,所以不能给实践者以可行的操作指导。另外一个倾向就是把幸福等同愉快。我要明确地声明:幸福不是愉快,幸福教育也不是愉快教育。愉快教育把人的情感分成两极,就是所谓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它相信愉快是积极情感、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而消极情感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所以愉快教育就是要利用学生的愉快、快乐、欢乐等等一些积极的情感来促进学习,而避免另外一些不好的情感。但是我们要知道,把愉快当作积极情感,把痛苦当作消极情感,这只是心理学的理解。不同学科对情感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从伦理学来说,有些愉快是不好的。因为伦理学区别所谓情感的价值是根据道德场景、道德规范来认定的。家里面有什么悲伤的事情,你流泪,你哭泣,这是积极的。教育学对情感性质的界定也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说,你这个情感是不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是不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去理解。如果我们教育学照搬心理学上的概念,往往研究不下去。如果教育只是讲究愉快的东西,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那是行不通的。

要理解幸福是什么,我们可以从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去把握。

我们都长大了,当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幸福童年的时候,你会想到些什么?在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中,不光有我们的欢笑,也包括我们的苦难、哭泣、痛恨,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有,各种各样的情景都有。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就是一个幸福的人生也好,幸福的童年也好,一定要有东西在里头,只有做了事情以后才会找到有回忆的东西。记忆总是与经历融在一起。没有经历,就无以记忆;没有记忆,就无以回味;没有回味,当然就没有幸福。你没事可做,也就意味着你当时的人生价值没有赋予在你当时的工作当中。所以,你要过一种幸福的生活,那你首先要有事情去做。我们经常说,要给孩子创造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机。你作为家长可能以为无忧无虑就是幸福,但是当这个小孩子过得无忧无虑的时候,他也就没什么东西值得回忆,也就谈不上幸福。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幸福的婚姻不仅有同甘,也有共苦。夫妻两个人,一致对外,共同承担生活的磨难,那也是幸福的。幸福的婚姻生活,我把它理解为同甘共苦的生活。有时觉得很奇怪,婚姻生活当中,共苦容易,同甘困难。为什么呢?因为生活美满就意味着目前的各种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满足以后,需要层次就得提高,这时需要层次往哪个方向提高,夫妻之间可能还会有分歧,弄得不好,两个人就拜拜了。不容易离婚的时候常常是夫妻两个共渡难关的时候。共渡难关是需要两个人团结的,这么一团结,这么一凝聚,往往就可以把它理解为造成人生幸福感受的一个要素。所以,幸福的婚姻与贫富贵贱无关,而是看夫妻之间是不是一条心,是一条心的,你这个婚姻一定是幸福的。

透过这些生活琐事,我们认识到,首先,幸福“要做事情”,“事情”是主体价值的载体,是幸福感受的载体,通过做事情,主体找到了安放自己、投射自己的客体;其次,幸福“要与客体融合”,因为“融合”而产生出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都是幸福体验。幸福不是哪一种情感(如愉快),而是喜怒哀乐背后那种融合感,正是融合制造了幸福感受。所以,幸福不是愉快,幸福感也不是任何个别化的感受描写所能够囊括的。我们只有抓住“融合”才能理解幸福的实质。

融合是通过什么机制去形成的呢?是互化融合。所谓互化,就是主体与工作对象之间的相互转化。一个是外部的客体变成主体的东西,我们叫客体的主体化;另外一个是我们主体的东西投射在客体上面去,叫做主体的客体化。这里面“化”字很重要。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吃饭,吃饭是客体主体化,我们要把饭里的东西吸纳进来,变成我的力量。当这个饭被我们消化的时候,我这个吃饭才是幸福的,如果这个饭我消化不了,即使吃着山珍海味还能幸福吗?

懂得了幸福的融合实质和互化机制,我们才能够科学地操作幸福教育。接下来我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师生关系三个方面给大家介绍幸福教育如何开展。

幸福教育应该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毕竟学生在校期间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面占有很大比例,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是少部分。所以,学生在学校里的成就感、幸福感,更多的是来自课堂教学里面的感觉。那么,幸福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呢?第一,在认知上要对学生形成挑战性。为了对学生形成挑战,你首先要了解学生目前是什么,当你了解目前是这个样子的时候,才能提出更高的东西,你才会对他去形成挑战。那么这个更高的东西从哪里来呢?我们一般从教材上来。所以,你要形成挑战,第一你要研究学生,第二你要研究教材,使教材既适于又高于学生,从而形成教材与学生的互化。我们经常要求老师研究教材,但是我们老师总觉得教材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一看就懂。可以这样说,一看就懂,说明你理解还不透。你要把那个一看就懂的教材看得不懂,要从无疑处生出疑问。老师对问题的设计体现出老师的功夫。一个基于研究、精心设计的问题胜过十个表面的、肤浅的、简单的问题。老师有时候问的问题非常简单、肤浅,不值得思考,更不值得小组讨论。问题没有内涵,没有思维含量,就说明老师对学生、对教材没有足够的研究,要么在学生既有水平之下把教学设计得花里胡哨,要么超过学生理解水平只落得启而不发、自问自答。你的教学没有挑战性,课堂也就没有幸福感。第二,在情感上要有感动力。情感可以用三种方式去激发,第一种方式就是以情激情。喜怒哀乐写在脸上面的老师,他讲课是很容易以情激情,这个情感是靠感染力,靠移情。第二种方式叫做以行激情。动作可以带动感受,因为人有一种心行一致的倾向。我的行动是什么,我在心理上就会下意识配合这个行动。第三种是以理激情。用道理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人的情感和动物的情感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人的情感当中有理性的东西。理通了,什么都通了,而且还会变成一个自觉的行动。所以说晓之以理是我们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最根本的、最管用的一个办法。当然,选择哪种方式决定于我们的学习内容、老师的个人气质以及学生的特点。

篇(5)

关键词:语文素养 信息手段 学习效率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随着多媒体在生活领域的逐步深入,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轻松快捷地查询资料并能进行教育信息的交流,成为教师最得力的助手。作为一名农村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深深懂得加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运用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在角色定位上,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是教学策略的设计者,是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则处于一种受支配的被动地位,学习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发挥。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师的“教为主”变为学生的“学为主”,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地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学习的各项活动。运用多媒体可以达到这一点,它具有更形象、更直观、更醒目的特点,所以可以通过图、文、声、像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出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

例如,在教授《春雨的色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对春雨的感悟,笔者在多媒体中设计了让学生能看到优美的春雨图,淅淅沥沥的小雨沙沙地下着,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鸟可爱地叫着,顿时,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竟然兴奋地跟着音乐一起唱起了《小雨沙沙》,课堂的气氛自然和谐,因为它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幅动画,更把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了。

2运用多媒体,能够创设语言丰富的意境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是语文知识的机械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体会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境。那么,教师如何带着种种体验感受为学生创设一个他们自己获得体验、获得感动的情境呢?

例如,在教授《春雨的色彩》一课时,利用动画,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将课文中最能体现意境的句子在优美的雨境中显示着,学生朗读这些描写春雨的句子,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之下,很快便感悟到春之韵美。语文教师都知道,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深切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加深享受审美的乐趣。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资源的优势,努力为学生创造生动直观的情境,使他们深刻感悟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的目的。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合理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也能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加强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其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3运用多媒体,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代多媒体本身特有的功能和趣味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作用。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力争每篇课文都能做课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充分利用资源平台使其发挥更大的优势。例如,在教授《乌鸦喝水》一课时,利用动画演示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学生欣赏之后争先恐后上讲台来续编故事“假如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会怎么办”。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更好的理解,并且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看完之后就是表演的环节,教师让学生下来做着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实验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提升。通过多媒体与教学有机的整合,学生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可见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实现了行与知的完美结合,并能培养学生在语文中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多媒体将深入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以创新为目标推进的,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了多媒体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语文教学改革必定会如虎添翼。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创设合理的情境,帮助学生自然、准确地理解语言运用的妙处。有了多媒体的支撑和配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它充分优化了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教学效率,为实现素质教育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山东寿光侯镇黄桥小学,山东 寿光 262724)

参考文献:

篇(6)

一、在诵读中形成品味文学作品的能力

诵读,是在看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但不是简单的见字出声。历代大家对诵读都有自己的见解,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者在这个过程中自会发觉“对劲儿”或“不对劲儿”的问题,于是便再看、再体味、再读。正是这种自我感觉的不满足,引导着诵读者进行精益求精的反复,这就意味着诵读者在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揣摩、品味。

例如,《春》一文的第一句话“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当我们在读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这两个“盼望着”都用同样的语调读,似乎显得太平淡了。于是,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想起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感受到了人们在一个冬季的漫长等待后终于迎来春天的喜悦心情之后,也就不难处理两个“盼望着”的读法了。这样边想边读,使朗读者进入自觉品味的境界,也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觉的融会贯通。

二、在诵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诵读经典,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会理解作品那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抑扬顿挫的韵律等,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这个过程使学生贮存了许多可资借鉴、可供取用的表现手段,在需要的时候或信手拈来或妙手偶得。正如古人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以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语言积累多了,写作、说话、朗读等的表现力必然明显提高,思维也更加缜密。随着表现力的提高,言不及义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又因为朗读是将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活动,从而使口舌得到训练。这样,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使得“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七步为诗”不再遥不可及。

三、在诵读中提高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量,学生在诵读优秀文学作品时,可挖掘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层内涵,并融合进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和审美感受。而通过诵读所获得的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思想的启发,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来得更细致入微。

1.感受音律美

汉字的声调及声韵配置使得汉语言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在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文字抑扬的韵律或跳动着欢快的音符,或流淌着忧伤的旋律……弥漫在诵读者心中的是如歌的情怀。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学生在诵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句时,心中就会流淌着《扑蝶》那轻快活跃的旋律。

2.品味意境美

在诵读中,我们对具体的意象进行形象的感受,进入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从而整体把握作品,领会它的意蕴。例如在诵读《天净沙·秋思》时,文字转化为可以感知的画面,九种景物构成一幅凄凉萧瑟的晚秋图,而画中的景是人眼中的景,人却是天涯断肠人,由此展现旅人漂泊的心境。学生对文学意境进行审美感受的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

3.发觉人性美

篇(7)

论文摘 要: 语用能力薄弱是现代英语学习者的现状。而中式英语是许许多多中国英语学习者一直很难以跨越的困境。语际语用学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80 年代初新兴的学科。它涉及到两种语言又与第二语言相关,这个学科主要特征是第二语言的语用研究,这对我们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引言

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学生语际语言中的语用现象和特征以及这些现象和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由于学生的语际语言(interlan guage)使用体现为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因此语际语用学的目的是要对学生使用语际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时所出现的种种现象和特征做出语用学等阐释,涉及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诸多因素。语际语用学的理论属纯语用学和跨文化语用学,其研究范围主要是言语行为。一方面,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可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学生如何在母语语用知识的影响下理解、表达和习得第二语言的语用知识;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描写学生的第二语言语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研究内容

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Kasper & Blum Kulka,1993;何自然,1995;洪岗,2000):1. 研究如何理解语际语言中的话语,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语学习者对间接言语行为言外之意的理解以及礼貌手段的识别,外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知识缺乏时对礼貌手段的识别常常借助于识别母语礼貌手段的方法;2. 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言行为,同一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中能表达的言语功能以及使用范围可能不同;3. 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用迁移,语用迁移包括语用语言迁移(pragmatic linguistic transfer)和社交语用迁移(social pragmatic transfer)的问题;4. 研究语际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效果和语用失误。

三、母语迁移理论与中国式英语

(1957:12)母语迁移(mother tongue transfer)即母语对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所产生的影响。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征不对应时,而学习者若还试图借助于母语而学习目的语,母语对目的语的掌握会产生很大干扰,称作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中国式英语,也叫中式英语或汉式英语,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和干扰,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李伯利,2001:93)。中国式英语不同于学习者的本族语,也不同于目标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中介语,其构成和使用范围既不稳定也不广泛,在对外交际和交流中起阻碍作用。

四、语际语用学和汉语负迁移视角下的高职英语的中国式英语分析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母语干扰是导致高职生英语学习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高职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对英语的语音、词汇、句式等规则以及英语文化不够熟悉,常把母语规则移植到英语学习过程中,从而产生母语干扰现象,给英语学习带来困难。

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思维方式,都有较大的差异。由于英语水平有限以及对英汉语言差异的了解不够,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经常模仿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在选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和印记,产生了大量的中国式英语。下面结合语际语用学理论与汉语的负迁移对高职英语的中国式英语进行分析和探讨。

例1:

A: Hello, this is Wing speaking.

B: Hello, could I speak to John?

A: There is no John here.

B: Oh, maybe I dial the wrong number. Sorry.

A: You’re welcome. Good bye.

这是老师安排学生每人两组进行的一小段英语对话,情景是拨错电话。从例1我们可以看出B 的第二次回答带有很明显的中文色彩:“这里没有这个人。”语际语用学也要遵循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关于单语会话的一种理论,可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却常有“短路”现象发生。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这段对话里学生在遵守礼貌原则时出现的“失误”现象。在电话英语中打电话的人B在接电话人A 接电话后应该自报家门,即This is Willy speaking.而后才开始找目标人物John接电话,即 Could I speak to John? 此时在发现来电人B可能拨错电话后,A应该很委婉有礼貌地提醒对方有可能打错电话, I’m afraid you dialed a wrong number.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像中文那样说出“这里没有这个人。”在对方发现打错电话而道歉之后A的回答也是不妥的,这个学生显然对于感谢 “Thank you.”和道歉 “Sorry”的回答仍然处于混乱的状态。所以对这段对话可以做出这样的改变:

A:Hello, Wing speaking.

B: Hello, this is Willy. Could I speak to John?

A: I beg your pardon? John? I’m afraid you have the wrong number.

B: Oh, I’m going to dial 423-6681.Isn’t it right?

B:No.It isn’t.It’s 423-6631.

A:I’m sorry to have bothered you.

B:It’s ok.

礼貌是各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但对礼貌的认识却因文化不同而不同。英国人的礼貌讲究绅士风度,穿着不整会被视为失礼行为。中国人讲究“客气”,不客气的直接接收他人的馈赠、邀请或恭维则被看成是没礼貌的表现。在礼貌准则的应用上,中国人讲究“卑己尊人”的“谦虚”准则,而西方人重视“平等取向”的“得体原则”。将母语的礼貌策略迁移到目的语文化中,势必会造成语用失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请看在宴会上的对话。

例2:

A:Nice to meet you.

B:Me too.

A:You look so beautiful tonight.

B:No, you are flattering me. You look more elegant.

这样的对话显然很有中式英语的味道。面对他人的褒奖中国人表现得都很谦逊。但是这样的回答却违背了英语的礼貌原则。语言学习者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必然受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受到母语谦逊的影响,于是做出了自贬的答复,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回复则是对别人对自己的赞扬表示感谢。得体的回答应该是”thank you.”而不是“No, you are flattering me.You look more elegant.”

五、培养语际语用能力策略

(一)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二)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并重,提高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把语言技能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中心,将语言的准确性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语言的得体性的培养,致使学生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频。因此,外语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负语用迁移现象,帮助他们在增进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

(三)注重跨文化语言教学,传授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

然而语言和文化学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紧紧联系在一起,离开文化单独教学生语言无法消除母语对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所造成的影响。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英文电影,以此来增进跨文化语用知识,减少语用失误。

(四)重视情感因素,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外语教学中,动机、态度、自信心及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积极的学习动机由于学习的成功往往能强化这种学习态度。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强劲的动力和自信心才能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创建和谐和语言学环境,进而达到真正、全面地具备语用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语言输入质量

应适当地提高目的语的输入质量,即趣味性、多样性。增加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并使暂时的、不稳定的兴趣转化为永久的、牢固的学习动力,使学习在更长的时间内处于自觉的、兴奋的状态中。语言输入的多样性既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从心理上缓解学习者的疲劳感,让他们有机会不断地接触新的刺激方式。

六、结语

母语对于外语学习者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我们高职英语学生的英语水平本来就略逊于本科学生。高职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时刻注意御用的负迁移现象,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帮助我们的学生克服这一困难,提高自身的语际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常志勇,李文.语际语用学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职业时空,2008.

[2]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0.

[3] 郭芳. 语际语用学视角下的跨文化语用能力提高初探[J].剑南文学,2010.

[4] 黄青,付翠霞.外语学习情感策略与语际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J].考试周刊,2009.

[5] 姜丽伟.论语际语语用能力的发展[J].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