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3 00:10: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关键词】农村中学;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很多的化学原理、概念及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探究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验证的。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经济条件,资源配备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农村中学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实验教学中存在“重讲授、轻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学生在教室里“背实验”的现象。在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克服困难,改变教学策略,争取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加深对化学知识本质的理解?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配备不足
目前,在很多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用在实验方面的经费较少,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有时教学的内容到了,药品还是无法到位,导致实验课无法正常开展。再加上有的农村中学缺乏专职化学实验员,实验需要教师自己准备材料,且化学课实验较多,教师准备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讲课的工作量,因此,难免出现演示实验多或干脆不做,做实验变为讲实验,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学生实验素养低,自主探究意识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创新实验教学就更难了,严重的影响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农村学生基础差,教师新课改意识不强
近年来,城里的优质达标学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白热化,使农村中学习成绩好,基础好的学生基本上进入城里优质学校就读。留下来的基本是一些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和态度也不够科学的学生,他们往往只能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到哪里,就学到哪里,不习惯自主探究学习。从而造成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即可,忽视知识的拓展,更谈不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三维目标能不能全面实现,违背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他们对实验的教学只是进行示范性的演示和讲解,学生只需记忆、模仿即可,对于实验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避而不提,无法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对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验课的时间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按照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要完成22个化学实验,这些实验分散在《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等相应的模块内容中,其中绝大数实验都安排在高一的《化学1》和《化学2》教学过程中。各个普通农村中学在高一学期,一周的化学课基本只有排两个课时,且因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在高一起始阶段,还要进行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补缺补漏,占据了部分教学时间。课时的不足与实验操作的时间矛盾愈发加大,一边是加紧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练习完成工作量,一边是面对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准备的才能进行的操作实验、分析和探究实验异常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其中绝大数化学老师选择前者,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就把应该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操作,变成在教师黑板上的“画实验”,学生在“背实验”,或者原本是分组实验变成在教室中的演示实验,学生“照方抓药”,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大大减少。
教师平时只是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和探究能力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对日常实验教学缺乏管理,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不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验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情况令人担忧,学生实验技能欠缺,实验问题的解决能力差,对化学实验的评价更是不知所措,实验设计和创新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表明,必须对目前的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做一些改革,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实验问题,解决实验问题。
二、解决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学校领导应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教师将实验生活化
要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学教需设有与管理实验相关的管理机构,明确任务,分管领导要对实验教学重点抓、经常抓,要经常听课,深入第一线了解实验开展情况,督促教师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学校要安排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和有饱满热情为化学实验教学服务精神的专职实验员。实验员务必要当科任教师的好助手,配合科任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减轻科任教师实验教学的负担。
教师要克服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千分百计加强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尽可能将实验内容平常化、生活化,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药品。例如:H2的爆鸣实验可以用空的易拉罐完成;证实CO2的化学性质,学生可自主配制澄清的石灰水,选用饮料软管作为导气管,向其中吹入CO2,观察分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可以用一包苏打发酵粉和一瓶柠檬酸来完成酸碱反应的实验;焰色反应时,做完Na的反应后,让学生回想厨房做饭时,将少许食盐洒在火上出现的黄色火焰,联系生活,加深记忆;检测物质的酸碱性,可以用从田野中找到的牵牛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作为酸碱指示剂的代替品;其实化学实验源于生活,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用于生活贴近的实验,激发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激情。
2、利用农村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性实验
由于化学课时量不足,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的利用农村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灵活选择性的开展课外探究性实验。材料都是来源学生身边的物质,就此开展的探究活动,可增强学生的亲切感和提高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后,让学生采摘田野里常见的花卉,探究花卉汁液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颜色的变化。根据当地的实际,开展农村生活用水“井水、自来水和矿泉水”的调查,选取山里的矿泉水、家里的自来水和井水,检测各种水分的组成元素,或请教当地的农民开展调查问卷,水分是否受到污染。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小组对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分析对比。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写成调查报告或实践小论文。还有,农村生活的孩子,可以完成对自家菜地、稻田等土壤酸碱性的测定实验,根据结果,汇报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家长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种植的适宜植物等等一系列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的探究活动。这种课外实验是学生体验到思考探究的历程,学生在亲手参与的探究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交流合作的能力。
3、倡导微型化学实验教学
微型化学实验是一种全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其仪器花费少、药品消耗少、操作安全、污染较少、节省时间等优点被普遍采用。结合农村中学实验配备不足的现状,应大力推广“微型实验”,可以节约一大笔资金。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具有小巧便携、液体试剂在多用滴管中不易流出等优点,使每个学生都有条件装备自己的化学实验箱。
例如:在探究CO2化学性质实验时,可以通过右图的装置同时完成四个实验。方法是:用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将它与CO2的发生装置连接。观察到三通管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颜色无变化,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H2CO3和CO2密度比空气大。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下方,观察到木条熄灭,证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取下三通管,把试纸变红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证明H2CO3的不稳定性。
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既节约仪器和药品,同时也达到“省资源、少污染”的目的。可使绝大数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新课标提倡的“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总之,农村中学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改造和创新实验,争取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性实验,课堂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2]杨天碧.对当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探索[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技能成效
江苏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和教育都相对发达的省。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解决农村中学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化学师资有一定的缺口。目前,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底层农村初级中学就业的很少,这就给化学教育专科生提供了一个就业的机会。为了抓住这个机遇,促进我校化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必须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受到社会的肯定,而这一切的实现将依赖于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娴熟过硬。因此,我们对现有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1.明确化学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为根本,以达到岗前“零培训”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工作单位就能挑起初中化学教学任务,包括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与驾驭、班级教育教学管理、化学教学研究等都能直接开展起来。
从学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不少学生还在化工企业、制药业领域就业,还有选择继续深造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所以,化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得满足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学生将来的就业面,增强社会竞争力。
2.重视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进一步加强对用人单位比较关注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如持续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团队精神、承受压力的能力等。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3.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
化学教育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这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识。这些能力应当在基础课程中得到训练,在实验和实践中得到升华。加强能力培养,是提高专科学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将课程设置划分成几个功能模块,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如有的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意向,有的学生也愿意到相应的化工企业工作,有的当然想做老师,我就在专业选修课中相应的分成三个功能模块,即化学专业方向(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要求)、化工方向(满足学生在化工、制药等企业就业的需求)、师范方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样给个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4. 改变教学理念及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理念上要求专业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在教学手段上,对于师范生,我们要求老师传授的知识够用,知识适用,但适度加强理论的深度。注重强化实验实践技能培训,通过举行专业技能竞赛并给予奖励等的形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巩固提高。考核的中心应由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转变为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对考核内容和形式作适当调整,形成多样化的考评方法。例如通过举办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说课比赛等强化学生的师范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1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各门专业课程开设的实验课,均由任课教师严格把关。每次上课前要检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工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操作,并对每次实验后的卫生、仪器的整理状况等进行检查,并作记录作为最终考核的一个指标。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对实验进行考核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实验的最终成绩通过下式计算:
实验成绩=实验报告成绩60% + 实验笔试成绩15%+实验操作成绩(综合平时检查的结果)25%。
实验报告成绩为开设的所有实验的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值,每次实验报告均有成绩记录。有1/3实验报告不交者,实验总成绩视为不及格。
实验笔试内容主要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的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安全措施、事故处理、药品的级别、仪器的规格型号、实验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衡量学生实验技能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
实验操作成绩是操作技能试题库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能技巧,是学生实验素质的直接显现。学生以抽签的形式选题,由老师监考,一般为15-20分钟左右,并随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最后结合平时检查的情况给出成绩。
4.2结合教法课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
教学法课堂向学生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更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安排相当的时间进行教学观摩,让学生试讲、说课,师生共评;适时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学校,听名师讲课,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此外,我们还邀请名师走进课堂亲授经验。
4.3凸显课程教学的师范性、示范性、实践性的理念
结合教法课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并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公开课,让学生得到实战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专门开设了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让学生对现有的初、高中教材里的化学实验的技术要领全部掌握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并将一些化学特级教师的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改革的实践成果刻成光盘,便于学生拷贝和直接应用,省去很多的弯路,深授学生的青睐。利用晚自习开展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和三字训练,强化学生的基本功。
4.4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利用系级选修课开设中学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采取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选好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初中教材,分小组完成全部教材各章节内容的电子教案。通过对电子教案的师生共评,再进一步修改,取长补短,最后将大家认定的教案合在一起,每人一份,方便学生今后的教学。同时,我们还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包括电子教案、教学用ppt、说课稿和章节测试题四个部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师范技能,为实现学生初中化学教学“岗前零培训”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毕业论文的主要类型为化学科学实验、化学教学研究和论文综述三大类。论文的撰写及完成的好坏,是衡量教师科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其发展潜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方面。会选题、会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很主要的专业技能。技能本身就包含论文的写作能力,并不仅仅是指通过肢体的动作完成某相目的的能力。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逐渐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目标和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初中化学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是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科目的初中生来说,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为根本宗旨。要实现这一宗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总结出规律,并且在此基础上再横向拓宽,纵向挖掘,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和教师火龙点睛的点拨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本文就针对上述目的,对初中化学教学的“三步曲”进行具体阐述观点。
关键词 三步曲;兴趣;化学实验;复习巩固
初中化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上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应试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强调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了“步步为营”实现上述目标,结合多年教学的经验和思考,现将初中化学教学总结为“三步曲”,即兴趣启蒙、实验辅助、复习巩固三个步骤。
一、第一步:兴趣激发做铺垫
由经验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动力,会使学生产生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同时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营造乐学的氛围。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以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能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因材施教,使枯燥的教学借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自己消化,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更加顺利。下面总结几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淤在教学中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能自觉思考和探索,使新旧知识相互衔接,让新知识具有充分的吸引力,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好铺垫;
于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合理目标。讲课时,力求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听明白,坚持在日常大课堂上不以讲难题、偏题为重点,而是重在实现全面的课堂效果和基础知识的传授。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控制课堂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尝到甜味的感觉,以成就感提升学习兴趣;
盂借助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教学吸引学生兴趣,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
二、第二步:教学实验促理解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辅助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目前的化学教材在内容上都加入了许多有趣的实验,有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有些稍有难度的实验也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演示实验,这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方法,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学到的知识比在课堂上照本喧科地空讲强百倍。化被动为主动所接受知识,对学生来说会更根深蒂固。
例如,在讲解“对燃烧的探究”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蜡烛燃烧的多组对比试验,并观察实验效果,让其通过观察和比较明白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层,以及哪一层温度最高,氧气具有助燃性等,也深刻记住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而对于许多效果很明显的演示实验来说,学生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现象所吸引而忘乎所以,忽略了实验本身的目的在于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发光,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因此,教师要细致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课堂上的“引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观察习惯,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和抓重点,抓本质,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例如,做镁带的燃烧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除了“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外,还伴随有一镂白烟升起,更重要是燃烧前物质由银白色、金属光泽变为燃烧后的白色,无光泽,松散粉米状固体。这一现象说明反应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正是此实验的本质。
三、第三步:复习巩固保质量
无论是课前的兴趣启蒙还是实验,都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而打基础,因此最后一步的画龙点睛之笔格外的重要。对于课后的复习巩固,每一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要提前做好规划。在单元复习时,应将章节作整体考量,把分散的知识点依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串联起来,这样即可使无序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还方便日后再次巩固时采用专题复习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提高复习效果。
对于复习所选的习题、测试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教师可以自己编题或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让学生归纳出各类题的解题规律,养成一题多解、解后深思的良好习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强化基础练习,选择典型题目做好课后的辅导,要有详有略,突出重点,以鼓励为主,一步步攻克薄弱知识点。
其实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也离不开化学。综上,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激发学生的兴趣,加之实验的辅助促进,再通过复习实现质的升华,才能真正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其学习素质,才是达到教学的精髓。教学“三步曲”是将化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也将终身受益,做到“会学”从而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代春环.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
[2]代吉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初探[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论文摘 要 长期以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推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弘扬学生的自主精神,尊重、发挥、完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建立“主动参与型”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指导思想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师生主体性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施教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师生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呢?其有效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目的是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其宗旨是要变传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式和探索式学习,变重结果的学习为重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
(1)导入要奇——兴趣性。课一开始,教师要满怀激情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当好主持人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 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人问题状态,而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点火——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学习“物质的溶解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
一个小女孩说:“妈妈,我要喝糖水。” 妈妈将一个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入凉开水,然后向其中加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小女孩喝了一口,然后她说:“妈妈,不甜,再加点糖。”妈妈又加了一勺糖,搅拌,糖有剩余。小女孩又喝了一口,然后她又说:“妈妈,不甜,再加点糖。”妈妈说:“傻孩子,再加也不会更甜了。”小女孩问:“为什么?”。我把这个“为什么”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去解释,还让他们想办法如何得到更甜一点的糖水。学生在讨论中兴趣盎然。
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2)精讲点拨——科学性。教师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
(3)巧设疑问——思维性。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结精简——逻辑性。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三、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有以下特点:
(1)探索性。传统的化学实验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先教给实验结果,然后再通过演示实验进行验证,这样使化学实验缺乏思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把验证性化学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正、反两种不同的实验操作方法,从而得出正、反两种不同实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结果。
(2)参与性。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不应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方法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在理解中仔细体验这一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化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知过程和理解过程,创设学生主体参与情境。
(3)开放性与创新性。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充分体现出“开放性”。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提出猜想,学生猜想出结论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猜想分别给予点评、总结,逐步引导出正确结论。这样能充分激发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能进一步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
(4)化学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化学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与化学课堂实验是否成功地应用关系密切。“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能通过课堂实验,进行知识的导入,问题的探索与推理、结论的归纳,培养了学生重视科学实验,不怕失败,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养成认真对待科学、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意志品质,使化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同时也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总之,注重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创新,给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实践证明:化学课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各种素质都有较明显的提高,相信通过今后实践中的不断完善,该教学模式一定会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
化学 环保意识
一、环保意识的内涵
环保意识不同于传统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环境所形成的零散朴素的认识,而是一种在对生态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全新的现代意识。一方面,它试图使学生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是一种被动的依赖,而是一种的,动态的依赖,人不仅要维护生存环境,也要在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上谋求发展,主动地建设自己的地球家园;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人类行为的多种生态后果,认识到人类一些出于改善自然的良好愿望可能会导致环境恶化,如埃及在尼罗河上建造阿斯旺大坝,以防止洪水泛滥,便于农业灌溉,结果却使土地盐渍化程度加重。此外,环境教育还要使学生整体认识和把握人类所应当承担的对环境的责任,这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意识到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源于人类的行为,同时也只有人类自己才能够拯救自我和地球。
二、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三、高中化学环保意识的培养策略
1、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我们自身的素质和环保意识将决定和制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
1)、教师要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我们许多正在执教的化学教师在中学和大学时接触环境保护的知识太少,对其了解不深,难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所以当务之急是我们教师需要重新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多读书、多看报,扩宽自身的知识面,真正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主动的担负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学校和教委也应注重对在职教师进行环保方面的培训,力求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实验时,常用到各种会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实验时怎样确保有毒物质不扩散到空气中,尾气如何吸收,反应后废液如何处理等等这样几乎每次实验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化学教师正确的处理习惯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培养其环保意识。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教师良好的环保习惯,如不用一次性方便饭盒等等也会言传身教逐步影响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目前,各级化学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其目标之一就是增强环保意识,相信会令更多的化学教师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进而影响更多的学生。
2、抓住教材的环保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国家应把环保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考试栏目中。在此之前,我们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章节向学生介绍环保的相关知识。如高中阶段结合氯气、硫化氢和苯蒸气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在课堂上介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结合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及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结合磷酸盐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结合烃的有关知识介绍光化学烟雾的几次事件及其原因;结合有机物中高聚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等等。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
3、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按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有一半。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生刚接触化学,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在每次学生实验中我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让学生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都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使用有毒气体时,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总之,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且可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论文摘要:阐释了“新课导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结合案例评析了在教学视导过程中,不同教师在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新课导入”时,因引入方法不同而产生的教学效果上的差异。
1 “新课导入”教学设计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他强调新学习知识与以前形成的某种知识结构必须存在某种联系,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习才会发生学习心理特征。
基于此观点,笔者认为“新课导入”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新课导入”的材料要能将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充分调动起来,为本节课学习新知识服务;二是“新课导入”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新课导入”的手段要新颖奇妙,让学生在学习前有一个愉悦的心情与学习激情;四是“新课导入”的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探究性,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状态,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活跃起来。
“新课导入”所用的材料是根据新授课教学设计的要求,在广泛征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筛选而定。“新课导入”材料的选择要符合下列条件: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能驱动与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内在动机;二要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或新颖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主动性;三要能起到在新课知识与原有知识系统间建立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
在进行新授课教学前,每位化学教师都会用语言、文字、图片、影视或实验等方法来导入新授课内容,这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选择恰当的、有效的材料,通过“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能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何有效利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材料或手段,发挥“新课导入”的最大效用?笔者将在教学视导过程中接触的一些典型“新课导入”案例进行了汇集、研究与评析。
2 “新课导入”典型案例与评析
“新课导入”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做好情绪上的辅垫;二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2008年,在对全县高一年级的化学课堂教学进行调研时,不同的教师在讲授“《化学1》(必修、苏教版)专题3第二单元铁的获取及应用”教学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新课导入”法及带来的不同的教学效果,引发了笔者的深思,现摘录与评析如下:
2.1 利用实验的神奇魅力导入新课
如,在听张老师的课时,他用自己设计的新颖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为本节课的新知识学习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张老师:请同学们看化学实验小魔术:[实验1]——教师2只手分别戴上乳胶手套,一只手沾取一点氯化铁溶液,另一只手沾取一点硫氰酸钾溶液;然后,双手摩擦后放开展示,出现“血淋淋的”双手。
生:(惊呼)啊?怎么回事?
张老师:(笑)别紧张!这是铁的化合物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实验现象。
张老师:请再看化学小魔术:[实验2]——教师取约20 mL近无色的黄血盐[六氰合铁(Ⅱ)酸钾]溶液倒入烧杯,再加入氯化铁溶液约10 mL,烧杯中无色溶液变为蓝黑色。
生:(骚动)啊?太有意思了,这不是蓝黑墨水吗?
张老师:(笑)这不是蓝黑墨水。蓝黑墨水主要成分是鞣酸亚铁和蓝色有机染料,也与铁元素有密切关系。同学们!铁及化合物还有很多你还不知道的化学性质,你们愿意在这一节课和我一起来探究铁及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吗?
……
化学实验最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化学实验课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张老师用化学实验来导入新课,符合学生们的认知学习特征,调动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内驱力,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化学实验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如果我们的化学教师都能像张老师那样,充分地利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去服务教学,我们的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2.2 用系列图片或视频导入新课
如,在听郑老师的课时,她用投影仪投放出了自己编制的系列图片,并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与思考,梳理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关于铁的相关知识,又通过问题的设置达到了激情励志的效果,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郑老师:(投影)请同学们观看下列图片:[图片1-铁的各种矿石——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菱铁矿等]、[图片2—我国古代炼铁模型图]、[图片3—我国现代炼铁高炉模型图]、[图片4—铁在国防科技中的重要用途——飞机、军舰、坦克、枪械等]、[图片5—铁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汽车、火车、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等]。
郑老师:观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甲:铁的用途那么广泛,铁这种金属太重要了,一定要学好铁的有关知识。
生乙:我国古代人民太了不起了,最先发明了炼铁技术,我感到非常骄傲。
生丙:钢铁是年产量最大的金属材料,每个人都离不开它。
生丁:我想知道铁矿石是怎么转化成铁的?铁与钢到底有什么区别?
郑老师:回答都很好,铁是生产生活中用途最广泛的金属,现在我国的年产量已达到5亿多吨,我们一定要掌握铁及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
从郑老师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合理的图片或视频组合,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图片资料以其特有的直观醒目、表述内容丰富多彩而倍受人们的欢迎。据笔者粗略统计:仅苏教版高中新课程标准课本《化学1》(必修)中,所用的知识性、激励性的图片就多达一百余幅。
当然,新课导入材料可以是优化组合后的一组图片,也可以是下载后经过剪辑的视频,还可以是精心准备的一段文字资料。无论是图片、视频还是文字资料,都要与新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且要具备承前启后、科学合理、选材新颖等特色。
2.3 运用问题探究法导入新课
如,在听乔老师的课时,乔老师用她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究法来导入新课,给听课的所有教师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乔老师:现在讲台上有两块体积大小与形状相同的银白色金属丝,只知道它们分别是铁与铝,请你们用不同的方法找出哪种是铁丝?
生甲:掂一掂它们的重量,重的是金属铁;
生乙:用磁铁吸引它们,能被磁铁吸引的是铁;
生丙:用力弯曲一下,易被弯曲的是铝;
生丁:与相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慢的是铁;
生戊:分别用锤子敲打,不易被锤成薄片的是铁;
生已:在氧气里燃烧,能产生黑色固体的是铁;
生庚:放在水中一段时间,产生红色锈斑的是铁。
乔老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但这些都是我们对铁的性质简单肤浅的了解,铁元素的很多性质我们以前还不了解,为了全面地了解铁元素,让我们一起探究“铁的获取与应用”。
……
乔老师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导入新课,既能引导学生迅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又能开启学生记忆中固有的、与新知识有关联的知识系统,还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由于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得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师生间的配合默契,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美国教育家JamesM?Sawrey曾经说过:“学习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2]。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问题探究式教育的宗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而,“新课导入”时应该注意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让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与接受化学知识,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新课导入”的不理想案例与分析
如果“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没有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去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而是随意地用几句开场白或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子”来导入新课,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求知欲,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教学调研中,一些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1》(必修、苏教版)专题3第二单元铁的获取及应用”的教学中,由于使用的“新课导入”方法不恰当,或者缺乏激励性、探究性,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活跃,师生共同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现将部分不理想的“新课引入”方法摘录并评析如下:
如,某校化学教师甲在教学时的“新课导入”案例:
教师甲:张同学、李同学请你们上来默写有关铁的化学方程式。
(两学生上台,教师甲提醒:其他学生拿出纸与笔,准备默写)
教师甲:铁与盐酸反应制氢气,铁在纯氧中燃烧,三氧化二铁被碳还原,铁在少量的氯气中燃烧。
(两个在黑板前默写的学生,一人错2个,另一人错3个)
教师甲:我们分析一下这两位同学书写的化学方程式,……,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默写都错成这样,你们以前学的知识都跑哪儿去了?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绪都比较低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差)
又如,某校化学教师乙在教学时的“新课导入”案例:
教师乙: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哪些铁的化学性质?
学生们齐声回答:铁与盐酸反应,铁与氧气反应,铁与盐溶液反应
教师乙:你想知道金属铁还有哪些性质与用途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铁及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教师甲与教师乙的“新课导入”方法都存在的缺陷是:一是导入的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导入新课时所设置问题的探究性不足,不能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三是过分重视所谓的“温故知新”,只将学生的思维与记忆导向初中所学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充分展开;特别要提出的是:教师甲不应该在进行课堂教学前狠狠地批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狠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大忌,即便是个别学生受到批评,班级的大多数学生都会低头不语、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间的配合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必然影响到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导入”的宗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化学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化学事物、获得有关化学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当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兴趣时,他对化学事物的感受就会既敏锐又牢固,同时能使中枢神经处于较强的兴奋状态,产生愉快、满意和欢喜等情感体验,推动学生有效地进行化学学习活动[3]。
中学化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蕴含于其中的“新课导入”,在注重所选材料的知识性、趣味性之外,还要注重导入所用方法的艺术性与逻辑性,以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孕育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与情感。这种集中了知识化、艺术化与逻辑性了的“新课导入”环节是一种催化剂,有了科学合理且高效的催化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