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3: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学生管理

篇(1)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自我实现,变革创新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价值判断日趋多元化,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改进,否则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扩招后学生整体素质有所降低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空前发展时期。从1999年扩招以来,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是非常显著的,从原来不到700万人的规模,已经增加到了现在的2979万人。毛入学率也从原来的不到10%增加到24.2%,进入了国际上公认的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录取分数控制线也随之逐步降低,新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在新建本科院校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新生中,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太差,学习困难,又不努力迎头赶上,而是采取消极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思想淡薄,自我要求低,无视纪律约束。这种低水平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期间投机取巧心理严重,使高校考试舞弊现象难以杜绝,继而影响到学风建设,最终导致大学毕业生水平不高,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二)学生更加活跃,“90后”的特点更复杂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以及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影响下,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日益觉醒,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自我本位意识得到高扬,人的个性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更多的发挥。但他们对人生的追求更加务实,把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丰厚的物质利益回报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这些学生大多属“90”后,性格活泼,崇尚独立,思维活跃,充满自信,好奇心强,勇于竞争、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过分张扬自我和追求个性的缺点,部分学生缺乏信仰、理想和集体观念,功利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缺乏挫折锻炼。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更是污染着与之接触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灵。网瘾、非主流、暴力叛逆等刺激反应现象的出现,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各大学因沉溺网络导致留级、休学、退学的均不乏其人,个别学生甚至因盗、抢等行为而身陷囹圄。这些问题使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三)就业形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压力愈加突出

就业工作成为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如何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将是本世纪初的6倍。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学生管理和高校学生就业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过程与结果的两个方面,将学生管理和提高高校学生就业力有机结合,是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挑战。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生为本”的理念需进一步深化

学生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以生为本”的理念首先直接反映在以平等的观念对待学生,以服务的思想管理学生。在现实的学生工作中,往往更多的时候是强调了管理,管住学生成了学生工作的原则,而为学生做好服务,常常由于各种原因被流于形式或不尽如人意,教师和学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传统关系定位,在高校学生工作思维中依然占据很大位置。

(二)学生管理的过程意识需进一步树立

高校扩招后,在校生数量成倍增加,学生管理的难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学生安全稳定的压力很大。在很多时候,学生管理部门整天疲于应付或处理突发事件,保证学生安全稳定成为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面上不影响学生安全稳定的工作过得去就行,造成了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队伍对学生管理的过程意识和对个体学生的跟踪培养意识比较淡薄,对学生管理工作思考研究不够。

(三)学生管理工作系统需要进一步协调

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点多面广、事情多而杂、同一件事涉及多个部门协调处理、时间不确定、有的政策性很强。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学生服务管理工作,配齐配强了学生服务管理专职人员,也建立健全了不少学生服务管理的机构。从机构和人员配备上来说非常完善,但真正工作和运行起来,效率不高,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屡有发生,导致有些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和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处理不及时,甚至不处理。

(四)学生宿舍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宿舍管理功能定位比较单一,宿舍管理过于分散,宿舍管理服务人员的配备过于薄弱,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多为退休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只能从事值班、卫生等简单后勤工作,在一些高校宿舍管理被看成是单纯的后勤服务,导致学生课堂教育以外的管理空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学生管理。

(五)学生管理队伍的力量需要进一步整合

目前,辅导员角色存在交叉,定位不明确等问题,辅导员更多地停留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上。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工作的深度和个性化不够,对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等方面关注不够,对不同特点和层次的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导致学生工作常处于被动状态。另外,学生工作人员与教学岗位人员相比,在职称评定、进修深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队伍力量的发挥。

三、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强化服务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确实落实“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理念不只是写在文件里,停在口头上,需要学生服务管理部门和从事学生管理服务队伍真正转变观念,摒弃机械管理学生的传统模式,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具体处理学生事务上,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自觉克服师道尊严的思想,从神坛走到学生生命群体中,用自己的生命辉映学生的生命,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培育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以慈爱的心灵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强化过程管理

以干事业的态度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规律的探索研究,作为学生工作部门和人员要树立学生管理的过程意识,学生管理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不能简单停留在学生不出事或有关学生管理简单的数据上;同时作为学校层面,要建立学生管理的过程评价机制,督促学生管理部门和人员重视学生管理的过程,做到过程到位,目标明确。

(三)进一步统筹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提高学生工作体系的整体效率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体,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合的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高校的学生工作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学生的问题往往不单涉及某一职能部门,有时经常会同时涉及到几个部门,这就需要按照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本着有利于学生的原则进行统筹、协调,科学合理的整合学生服务管理工作机构和队伍。

(四)强大宿舍管理功能,健全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现代大学的管理中,逐步凸显了学生宿舍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性,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对学生的辅导、服务、培养,将是今后学生宿舍生活指导与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新时期的宿舍管理中,高校必须重视和把握“宿舍”的育人功能,树立以“育人”为核心的思想,把宿舍管理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来;在管理方法上要充分体现“人本”思想,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学生生活环境。因此,高校要从更新宿舍管理理念、完善宿舍规章制度、改善宿舍服务内容、分清宿舍管理职责并理顺关系入手,丰富和完善宿舍管理功能,厚实宿舍管理内容,强化宿舍育人功能。

(五)从专业化方向构建高起点学生工作平台,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要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学校要从政策上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激励保障,如从职称评定、进修深造、年终考评等多方面提供政策激励,使学生工作岗位真正成为对教师有吸引力和价值感的“终生”工作岗位,从专业化方向构建高起点的工作平台,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工作的临时思想和应付思想。另外,进一步明确班主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首要的、突出的位置,特别关注个体学生的思想和心里干预。以“三生教育”为契机,突出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加强对辅导员自身的管理,规范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是使学生管理走向正规化、科学化、效能化的重要手段。在对辅导员的管理方面,应建立双重管理机制,一个是院(系)管理,一个是学校层面的管理,两个层面的管理并非相互矛盾,而是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有机联动的整体。在对辅导员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为辅导员搭建充分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辅导员之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在建立严格的学生管理人员准入机制的同时,坚持选拔、使用、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学院设立专项经费,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现代管理水平,形成先进的思想观念与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水平,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层次与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文晓.和谐社会建设中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唐卫民.论大学教师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3、王朝平.运用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J].社科纵横,2004(5).

4、蔡立彬.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

5、王秀阁.知识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6、李丹.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理论界,2005(5).

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德育 低效 归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学生管理工作者肩负着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责任,而德育的低效性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难题,笔者将就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中德育效果提出对策。

1 高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分析

从目前高校德育的实际状况看,大学生的德育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德育内容疏离现实。德育内容脱离了现实、抽象空洞,就很难使受教育者认同德育内容,就更不可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操。从现实看当前高校有部分德育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或与实际不相符合,使学生感到很空洞;有些德育理论使学生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个别典型事例缺乏时代性或过于简单,学生感到远离自己的现实生活,缺乏真实感,不能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

(2)德育方法单调。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按照受学生的接受特点,正确、恰当地运用的德育方法,必然会提高德育效果,反之,可能会降低效果。但目前高校的德育方法大多采用简单的说教和硬性灌输,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教育已经具有思维、判断、选择、评价能力的当代大学生,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理解、认同德育内容,反而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消极地对待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施教。

(3)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素质较低。学生管理工作者是德育过程的促动者和学生品德发展的指导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效果。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看,文化、道德素质较高,但也存在部分人员素质偏低现象。如果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人格品质与德育内容要求背离,很难使受教育者认同其施教的德育影响。

(4)德育过程缺乏良好的情感氛围。良好的德育情感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德育过程,从而提高德育实效。但我国高校德育的模式缺乏民主、尊重、信任的情感氛围,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对问题的质疑,对德育内容理解的偏差和自己的质疑只能“潜隐”在心中,不能通过争论、辩论、讨论来澄清问题,反而容易使学生德育内容产生心理拒斥,降低认同的效果。

2 提高德育效果的对策

针对影响德育低效的主要因素,依据大学生品德发展和形成的规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提高德育的效果。

(1)优化德育内容。首先,德育理论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理论要反映现实的客观实际,只有使受教育者在生活实践中能体验、感受到德育理论的真实性,才可能内化为自我的人格品质。其次,德育内容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德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指,德育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规律来规定。再次,德育内容应生活化。德育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德育内容要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体验、感悟、理解德育内容,在情感体验中产生移情和共鸣,提高对德育效果。

(2)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首先,德育方法应多样化。德育方法的多样化是指,要根据德育过程的客观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德育方法,或多种德育方法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其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效果。其次,德育方法应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育。道德认知能力主要包括道德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德育认同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只有促使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才可能使学生从“被动认同”转化为“主动认同”,从表层认同发展为深层认同。再次,德育方法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当学生管理工作者脱离学生的生活情景,谈诚实、谦虚、自律、奉献等道德品质时,学生常常感到不可理解,而通过具体的情景展示,或直接使学生参与生活的实践,亲身经历、切身体验时,学生才会产生亲近、崇敬感,主动认同德育内容,并确立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

(3)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主要包括品质、人格、德育能力以及对德育内容的理解程度等等。提高德育者的素质,首先,提高德育者的人格素质。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博学善思。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不断拓展,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才可能较好地解答学生的质疑,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学生管理工作者“什么都不懂”,降低德育认同效果。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应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对德育内容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可能较好地解答学生的质疑,赢得学生的认可、尊重,提高对自己所施教的德育内容的认同效果。再次,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德育不同于智育,德育过程的重心放在“育”上,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好人,做一个道德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德育能力。德育能力主要是指德育过程的活动设计能力、启发导悟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灵活地熟练运用各种德育方法的能力。

(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使学生真正认同德育内容。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管理工作者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判断、选择、评价等,逐步澄清道德问题。其次,要建立和谐管理关系。当学生管理工作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把学生管理工作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建立和谐的管理关系,才能使学生对学生管理老师的积极肯定态度迁移到对其施教的德育内容上去,提高德育认同的实效。其三,营造良好的德育情感氛围。德育认同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良好的德育情感氛围有利于提高德育认同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营造一种能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移情性理解,使学生感到学生管理老师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提高对其信息源的认同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创新路径学生管理高校大数据

1大数据技术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的作用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势日渐凸显,将大数据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创新了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不断优化学生管理工作。(1)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大多数管理工作建立在纸质档案以及个人信息资料库上进行,由于其数据信息较为冗杂、数据信息数目较为庞大,所以传统上的学生管理工作多是经验式管理,管理主体无法深入了解大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状况。但是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对庞大错综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地分类,促使数据信息整齐有序,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能够具体到个人信息的搜寻和分析,能够将数据信息通过图表等可视化方式展现出来,以此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大学生个体特征。[1]例如说如果能搜寻到大学生在食堂消费菜单、图书馆浏览目录以及课下实践活动等数据信息,那么管理主体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信息针对大学生个体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大学生个人的饮食爱好、行为特点以及个人兴趣等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地管理工作。(2)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大学生数据信息管理方面,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通过校园网站系统、纸质档案以及他们口头评价来进行分析,进而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从一定的角度来说,这种管理方式的过程较为复杂,而且数据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定位大学生状态的实时情况。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信息管理建立于海量的网络数据资源,其数据信息是动态的、实时的,而且其分析方式也较为科学先进。[2]这种方式不仅快捷准确,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大数据运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能够有效降低行政成本,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一定数量的纸质档案,而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工作更多的是运用网络资源,减少了纸质档案的投入开支;部分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数量较多的工作人员参与,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减少这方面的人力成本。

2大数据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需要改进,其中包括管理人员对大数据的认识不够全面、学生信息隐私泄露以及大数据应用技术滞后,这些问题不但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大数据技术发挥其数据管理作用。(1)管理人员对大数据的认识不够全面。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学生管理人员对大数据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介于虚拟和现实的互联网世界中,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大数据技术收集的数据信息也是真伪混杂。大学生在社交软件中发表的言论和观点,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内心情况和精神状态,但是部分信息是没有经过慎重思考的话语,但是部分管理人员容易把这些数据信息全部当真,以偏概全。二是数据信息的质量性,大数据技术收集出来的数据信息要有质量,才能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促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合理科学。但是部分管理人员重视只数据信息的数量,不仅造成大量的数据信息垃圾,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量。[3](2)学生信息隐私泄露。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网络中个人隐私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无论是大学生在日常购物等过程中,还是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给学生信息隐私带来了安全威胁,除此之外,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不管在微信、QQ空间等个人社交软件生成的数据信息,还是网络购物、搜索引擎生成等网络交易生成的数据信息,都是在大数据网络监控下的数据,其隐私性以及公开性界线目前尚不能明确,当教育管理平台抓取数据之后,哪些数据信息能够公开,哪些数据信息不能公开,都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实际的学生信息管理过程中,容易造成学生信息隐私泄露。所以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也应该作为大数据应用开发的重点对象,保障学生隐私信息安全。(3)大数据应用技术滞后。由于大数据技术涉及到数据存取、数据挖掘、信息安全等多个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所以大数据技术在开发、应用的过程中难度较高。大数据技术应用与高校学生管理中不但需要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建设资金投入,才能有效地发挥和提高其数据管理作用。[4]但是现阶段高校对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学生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数据信息仍然由不同工作部门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的硬件和软件资金投入较少;其次是大数据专业人员把目光放在其他方面的建设上,对于学生管理方面的研究以及运用意识较少,导致大数据技术应用建设滞后。为此高校学生管理应该重视大数据应用技术这方面。

篇(4)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 学生管理

一、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

以人为本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管理理念。管理者的假设实际上就是把人看作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管理的社会人。正是由于人可以成为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因此对人的管理是开发人的潜存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有学者指出,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总的说来,人本管理是一个随时展而发展的管理理念,它是与时俱进的,而又体现出时代核心价值观念。

高校中的学生人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高等学校中推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目标及衡量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突出对学生进行人性关怀,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关爱学生的心灵健康,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质就是以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服务学生为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主线。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学校各类管理者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创设各类有益的环境,以及建立各项有效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途径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学生发展的需求,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对高校学生管理进行变革。高校的管理理念和办学实际都需要注入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在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时代呼唤高校建立新型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1.转变传统管理观念

任何一项措施的实施,都应该从转变观念入手。同样,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若要全面实施,也必须从更新观念做起。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树立以下观念:一是法冶观念。我国的法制化进程日益加快,学生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必须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观念。二是民主观念。当前学生越来越多的要求平等参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以人为本,就要求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

2.健全管理体制,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实行的是垂直型或金字塔型的管理体制,一级管一级,层层向上负责。这种学生管理体制决定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只能是命令与服从、领导控制与被领导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简单工作关系。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地位完全不对称,二者之问的联动性就不可能实现,再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学生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有违“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与教育事业形势发展极不适应,也不符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自身规律,成为束缚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体制。调整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关键在于实现学生参与学校学生民主管理的权利,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用好学生的知情权和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话语权,虚心听取学生合理意见和建设,真心实意接受学生的监督,从机制上防范、杜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有关学生工作事务中的暗箱操作。

3.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积极性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要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在工作中既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又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教育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和服务体验能力。由单纯的管理学生转变成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被管理为自我管理。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主体发生变化、学生张扬的个性不能得到满足和体现的情况下,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是一种高效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性,一是要培养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二是要增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住自己、自己管好自己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学生骨干的培养和管理,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4.创建平等、人本的校园文化

组织中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持久的、顽强的、有效的影响作用,最终使人们形成总体的行为倾向。校园文化就是一种社会组织文化。构建平等、人本的校园文化是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文化基础,起着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在平等、人本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让平等、人本的价值观念不仅深入到校园每一个成员的心中,而且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中。当这种价值观念在校园中被普遍接受的时候,反映到学生管理中,其价值取向必然会发生变革,高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也就水到渠成。

5.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既体现了管理者对学生真诚的尊重、理解、关怀与信任,也能更好地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感化教育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极为重要。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平等讨论。通过平等讨论,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能就某一问题形成师生双方都认可的结论;管理中不同意见的交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的交流,使学生能从不同意见那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自身素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是一个文化密集的地方,通过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进身心愉悦,拓展视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篇(5)

关键词:学生管理;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1社会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已经由单一的知识要求向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转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灵活的运用环境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样的要求向学校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学校的教师中心课堂,向学校的知识记忆评价模式提出了挑战,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建立不仅仅是保证教学秩序的有序进行,学生生活学习的安全性,让学生在管理中处于静的状态,而是要积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校组织活动的多样性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转变。

1.2 高校自身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的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由传统的封闭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大学城的建立,大学资源的共享,大学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开展,使得学校的学生管理由单一的学校生活学习向社会转变,由教学管理、学校生活管理向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综合管理转变。同时,高校就业也由国家统一分配向学生自主择业转变,这就要求学校学生管理要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由要求学生被动的遵守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1.3 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的挑战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在知识诉求方面也呈现出多元性,他们不仅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对不同专业的知识也产生较大的兴趣,不仅要求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求在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求学习生活的丰富性,而且要求学校课余生活的丰富性,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广泛的活动形式,这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要求。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加,参与活动形式丰富,参与范围的扩展不仅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人员、资金和场地支持,而且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2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构建的有效建议

2.1 树立“以人为本,学生为先”的管理理念

在建构主义和后现展观的不断引导下,不同的学生管理观出现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中。尽管这些新的管理理念在观点上存在不同的差异,但在当今时代下都突出一个共性的特征,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指的是管理机制的建立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合理的基本需求,包括学生对图书资料、网络资料、教室的设施配置、宿舍的布局和安排,社会实践的支持等。同时,强调学生管理工作要尊重学生在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包括课堂的开展更加突出师生的交流和学生间的互动,在教育的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学生干部的选择、学生的活动开展都有学生自己组织等等。同时,在学校的发展和学校设施的配置方面也加入学生代表的参与,让学生为自己的服务做主,让学生管理更加体现学生的需求,更加促进学生的发展。

2.2 建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体制的建立是约束学生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对学生形成教育,因此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以教育为根本宗旨。传统的学生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迫使人们按照社会规范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行事。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将学生看做被管理的客体,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要将教育寓于管理之中,在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体现教育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素质的养成,从而使管理更具有教育的功能。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建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管理模式,将管理育人的理念深深的渗透在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宿舍生活、社团生活、学校活动的组织、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各个方面,以此达到用道德品质塑造人,引导人和规范人的目的,以此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水平和高内涵的现代化新人。

2.3 建立“正负奖励结合,精神奖励为先”的激励机制

学生工作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价,那就离不开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的建设过程中,笔者提出要坚持“正负奖励结合,精神奖励为先”。

正激励指的是对为组织作出贡献,在班级活动或者社团活动中作出贡献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奖励,一方面是对学生工作的肯定,满足学生不同程度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参与工作;负激励指的是对违背组织原则,做出违背学校纪律和危害其他学生的行为予以惩罚,惩罚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减少危害行为,逐渐改变不良的习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行以正向激励为主,以负向激励为辅的激励方法。物质奖励是目前高校主要的激励方式,这种激励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发挥着最直接的导向作用。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特征,单一的物质奖励方法不仅不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心理诉求,也不能满足学生所有的诉求。因此,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要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诉求,激发所有学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来自社会要求、高校自身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挑战,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全面的服务。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学生为先”的管理理念,建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管理模式以及建立“正负奖励结合,精神奖励为先”的激励

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晓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

篇(6)

1.管理难度加大,任务加重。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且扩招规模不断加大,高校学生数量和质量都较之前有了显著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严肃面对高校学生数量多、整体质量下降这一事实,学生管理工作量随之加大。市场经济环境的日益成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学生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使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大学生群体更加注重实际与实效。严峻的就业压力和脆弱的心灵承受能力,都会成为大学生悲观厌学的缘由。这势必会加大学生管理的难度。

2.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落伍。高等教育改革为学分制的推进和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与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管理模式相比,学分制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培养,也使学生的专业与课程选择更具灵活性。学分制实施后,学生拥有了更多学习自,高校原有的班级、专业管理框架被打破,以纪律管理和道德教化为主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管理工作需求。这要求高校管理机构必须改革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以学分制为中心建立新的服务管理体系。

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管理理念。从教育的作用来看,缺少人文关怀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中都过分强调管理、轻视服务,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对学生自主意识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来说,都是不利的。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要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情感和个性需求,给予学生更多自。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在管理和引导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宽师生沟通渠道,打造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的校园环境,通过人格化管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挖掘学生潜能。

2.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是单独一个部门、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合作,也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做支撑。鉴于此,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首先要以教育法为依据,健全校园管理条例,以扁平式管理理念打造新型管理队伍与管理体系。其次,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学生团队管理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变教师管理为学生管理,增加学生管理的可接受性。再次,突出激励机制的作用,注意管理队伍的培养激励,并将学生考评管理与奖学金、学生评价结合起来,以提高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立体化的工作格局,健全校内学生工作组织机构,汇聚学生会、社区、家庭、学校团组织等方面的力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育人网络。

3.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学生管理队伍,并且,从高校学生管理形势来看,仅有专职管理队伍还不够,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还要走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求。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注重专业管理人员选拔力度,适当增加管理队伍中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人才的数量,吸引更多具有管理经验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加大学生管理投入,提高管理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为管理工作者配备现代管理设备;积极开展管理培训,要求管理人员通过学习拓宽知识面,要求他们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关心和爱护学生,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以满足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需求。

篇(7)

1.以开发人的潜力作为提高管理效力的主要方式

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过渡中,对于管理效力的提高成为了效果体现的一个重要指标,人类作为管理行为中的核心,有着无穷无尽的可以发掘的资源,人本管理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和潜力的方式,更好地将组织创造效益作为终极目标。

2.以组织成员的被尊重权作为组织创造价值的最高经营宗旨

在组织进行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只有将自己的想法真正地被组织所接受,才能更好地激发组织成员努力工作的热情,高效地完成组织的管理工作,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创造出更大的效益价值。这也是组织在实现其管理终极目标经营宗旨的体现。

3.以高素质的组织成员作为高效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

组织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既系统,又复杂的工程,这个工程的实现需要的不仅仅是组织成员的一个集体工作实现,更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的团队,社会的不断变迁,带给组织实现目标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强,高素质的组织成员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强。只有真正地将组织成员的素质,能力真正地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将人本管理这一理念的积极作用体现在组织内部的实现上。

4.以凝聚组织成员的合力作为组织有效运营的主要方式

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有活力的生命体,它的正常运行是需要组织成员一起努力进行创造价值的,对于组织环境的正常运行,单独一分子的能力并不能成为组织实现终极目标的最终保障,而是所有组织成员的一个合作与能力分配的配合,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从这一本质要求出发,一个有竞争力的组织集团,就应当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组织团队。

二、“人本化”管理理论在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其管理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因此国家在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立了与高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但在发展中的高等学校大环境中,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对人本管理原则不重视的现象。

1.对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

在大多数情况下,高校的管理机构认为,高校管理者在整个高校管理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管理者的意志决定了管理体系的成功与否,而作为管理对象的高校学生,在高校管理过程中需要无条件地服从于管理者的意志,以便实现整个校园的协调运转和同步调度。并且从当前的高校管理现状来看,这种模式在广泛应用之后,取得的表面效果确实显著,高校的管理机构将高校运转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一些偶然问题也能得到很好地控制,似乎一切都在朝着管理者的预期发展。其实,如果能够走入高校学生群体内部,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就会发现,在个人自由被充分释放的当代社会,大学生对个人独立的渴望是最强烈的,因此大学生群体对现存管理模式的僵硬与程式化最为反感和抵触,即使迫于学业压力接受管理,也会降低管理效果。此外,一部分高校管理者主观地认为大学生的本性过于叛逆和散漫,必须通过严格的管理才能控制,因此日常的指令大多以命令形式,其实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对抗情绪更为强烈。

2.学生管理计划过于盲目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大学生,并合理地将校园资源运用在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上,但是在当前高校管理的模式中,高校管理者过多地把管理重心放在了事务性工作的开展上,考虑整体问题时过多地把目光放在了学校本身的利益方面,而缺乏对学生需求以及利益的考虑。学校的各管理部门在开展活动时,也大多从自身目标出发,其管理目标与学生的关系并不紧密,各个部门施加于学生的活动及管理措施缺乏统一的目标和安排,因此导致学生往往对学校的各项制度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3.学生管理方式的不合理

“刻板印象”中的在校学生,大多被高校管理者形容为:叛逆和散漫。这也是部分高校学生管理者惯于采用粗暴、命令式的手段进行学生管理的导火索;还有一部分高校学生管理者过于追求成绩,因此乐于采取最直接的强硬手段来获取政策实施的表面效果。这两点导致了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方式过于追求表面利益和最终效果,从而忽视了学生在被管理过程中的态度和想法,同时也缺少对学生自身成长和进步的关注,这些都反映了当前高校管理方式的机械化和人性化缺失。

4.学生管理结构过于混乱

当前在高校内部,管理机构主要有教务处、学生处、学生会、后勤办、武装部以及党建部等,还有许多的班委会、团委和学生自建团体组织,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在运行各自事务时也缺少沟通和协调,有时甚至会为了自身部门的利益实施相互矛盾的措施。管理机构的混乱以及内部沟通渠道的不畅通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和杂乱无章。

5.老师和学生难以形成双向的有效沟通

由于现行的高校管理模式过于程式化,且在管理过程中过分追求表面效果,因此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难以获得学生群体的广泛支持,管理者自身也因政策的程式化和不变通缺乏主动改进的积极性,整个校园从管理者到学生都丧失了主动改造、积极发挥能动性的热情,校园管理工作陷入僵化。

三、高效实现“人本化”管理在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的路径

选择高等院校学生处于独立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大多注重个人意志的发挥和主观意见的表达,为了更好地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真正地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成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促进学生进步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时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利益为先。为了促进人本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基石和栋梁,因此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保障。要做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就要将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从学生的未来发展角度出发制定的有利于学生自身、有利于国家未来发展的举措。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情绪波动大,性格还处于变动期,此时的学生亟待正面的力量和榜样去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积极创造适合学生品质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学生的觉悟,从而避免学生走向歧途。

2.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沟通机制

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者应该充分将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关心和尊重学生,提高开展学生工作的时效性。以朋友的姿态与自己的学生进行对话和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同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把了解到的学生的情况填写到学生的成长档案里。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而且可以更好地缩小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被认为是“说教”和“洗脑”工作,便于学生接受。真正地提高与学生平等对话沟通机制的实效性。

3.建立与问题学生进行加强教育的真诚帮扶机制

“问题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者开展有效学生管理模式中的一支特殊学生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想法多于其他的学生,也会因为一些不被认可的心理过程进行自己认为对的行为,但其实对其自身的积极人生观的开发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对这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进行教育工作,应该引起高校学生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而且应该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应该引导问题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及课外的活动,丰富自己的视野,在与学校及社会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尽可能地避免被遗弃感的存在。作为问题学生的管理者应该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要把问题学生的情况及时通报给其寝室室友、班委干部和任课老师,希望他们也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问题学生能够更快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步改正,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目标。

4.打造以先进文化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表现。一个具有优秀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青年学生对学校大家庭的归属感,更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大学不仅仅是求学充电的场所,更是挥洒青春、放飞梦想的舞台。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文化活动是高校进行有效引导青年成长的重要载体,要合理地规划校园活动,使之系统化,打造自己的品牌,多出精品,不断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品味。但其开展活动的本身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展示高校文化的精神和学校的和谐气氛。正如“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道理一样,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应竭力避免同质化倾向。各高校要结合学校所处位置的地域文化、学校办学的历史文化以及学校办学目标等来建设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具体到实践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学校特色、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与师生兴趣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等感染引领师生,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达到用先进文化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5.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习惯

通过将部分管理事务转向学生,由学生代表对学生事务进行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事务本身就是面向学生,其管理内容也源于学生自身,因此由学生对其进行管理,既强化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又能够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且学生管理者代表一直处于学生群体内部,对突发性和偶然性的问题能够最快地解决,管理服务更加完善。从社会角度来看,我国的民主建设也要求未来的社会人才具有自主管理的能力,因此在学生阶段就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未来的民主制度将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方面开展。因此在校园阶段,对学生的民主意识、民主管理能力和民主习惯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