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专业调研报告

建筑专业调研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2: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专业调研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建筑专业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施工的技巧和能力、项目管理等相关市场的不断扩大,社会各行业如房地产公司、建筑安装企业、咨询公司等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及管理、工程招投标、工程预结算、建筑工程设计、一般房屋建筑与旧房维修改造等工作,适应建筑业现代化生产和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一 、建筑行业人才基本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实行了项目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研究也逐步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目前我省建筑市场急需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化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队伍。然而,由于建筑类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过分专业化、学科化,现在社会上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又出现空档,中职教育层次偏低等原因,这样集专业、管理、经济、法律、税务、计算机等知识为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建筑人才变得紧俏起来。以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大多已达到30%~60%,而我国尚不足10%,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交替”[1]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各高校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坚持“以行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质量为准则”的先进教育理念,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

1、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和施工员、安全员等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安全员等的执业资格标准,与企业技术骨干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重组课程体系。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完善管理和合作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组织联系制度,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按照“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应用性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

三、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对毕业生的需求

1、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向好,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趋旺。

2、高职成为建筑业招聘毕业生的基本学历要求。

3、建筑企业对这十大热门专业的需求量占建筑行业对毕业生需求量的80%,近年来还以增幅8%的速度稳步增长。

4、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工程造价、道路与桥梁是2006年至2014年建筑企业招聘大中职的前十位。

5、技术类人才成为建筑业招聘永恒的主题,行业的高增长将带来此类人才需求量的放大。

四、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等部门。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带动作用无疑会增加建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但是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只仅限于传统的房屋建筑工程方面,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土木工程基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五、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

1、思想政治素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

2、业务能力:了解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计算、制图和实验等基本技能,具有能从事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以及建筑工程监理的能力;获得两项以上相关技能证书,如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

3、外语能力: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技术资料。

4、计算机应用能力:了解计算机硬软件知识;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一种汉字输入法;熟练使用Word和Excel和建筑CAD,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与应用能力。

5、身心素质:掌握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乐观向上,团结友爱,身心健康,能胜任本专业工作。

综述,在未来的十多年里,建筑行业将会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将逐步转向高职高专培养出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吉鸣.工程施工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99-410.

篇(2)

【关键词】环艺专业 景观 工程实习 教学

工程实习作为环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中间性教学环节,历来为教师和学生双方所重视。由于各高校环艺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具体课程设置并不相同,决定了工程实习的时间、目的、方式和内容都不尽相同。郑州大学的环艺专业主要培养景观方向的设计人才,相关工程实习开设于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以前,经过了前三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与设计练习,学生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本专业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工程实习也基于本校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自身的教学特色。

一、教学目的明晰化

课程的设置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这不仅仅应反映于教学大纲的书面内容中,更应贯彻于课程进程的始终。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循序渐进地跟随教师的进度了解课程的安排情况,对于教学目的直至课程结束也并不十分清楚,这并不利于学生对于其所学的多门课程进行综合思考和对于本专业全方位快速地理解。郑州大学环艺专业景观工程实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教学目的定位于经过系统化的教学训练,使学生逐步将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融汇于实际的项目中去。通过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为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从实习伊始就有一个对于课程准确的定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制定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并写入任务书,如“通过绘制一个小区景观入口的设计草图熟悉工程施工图纸的绘制方法;调研一个小型城市公园的植物配置,认识多种本地植物的属性”等,让学生理解工程实习“是什么”“为了什么”以及“怎样做”。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具体到工程实习的教学方式,并不如课堂理论教学般固定,其灵活性是现今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亦是日后教师工作的努力方向。首先,教学方式可随工程实习地点的变化而随时发生转变。在基地内,现场绘图演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学习到计算机施工图绘制技术;在工地施工现场,实景观摩是具体感受设计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配合教师的现场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于获得的景观视觉印象在第一时间转化为专业知识;在较大型的现场,可以结合实际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然后组织一次或几次讨论,使各个小组学到的知识通过交流得以共享;在植物园,学生可以通过亲眼观察、亲手触摸,甚至可以是动手栽种的方式直接认识植物种类,教师可以在不同季节分次指导学生认识并记录植物的成长变化情况。这种直观性是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比拟的。其次,教学方式对应工程实习基地内各个辅导人员的不同而各异。绘图人员的现场操作、工地工人的经验讲解结合技术演示、基地负责人的综合考察都是提高学生对于景观设计实际动手和认识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综合以上两点,景观工程实习应根据时间、地点、人员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

三、教学内容系统化

如要确保实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除了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外,系统化教学内容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1.图纸绘制与动手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到达各指定的实习基地后,需要一个适应期才能完全融入实习环境,这称之为实习的前期阶段。教师可安排学生跟随绘图技术人员,通过识图和图纸临摹达到初步了解设计项目的目的。在前三年的基础课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绘图基础技法,通过进入项目实际绘制图纸,他们可以再次复习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课程中的绘图知识、课堂理论教学强调制图的方法,而工程实习中图纸的绘制除了技法以外,更侧重于对设计细节的表达与实现,由简入深,可先布置如花坛平面图、入口造型方案的任务,慢慢深入到节点图、剖面图,再由图纸到现场,学生通过观察施工情况,返回到图纸的修改与进一步深化阶段,综合运用各种绘图方法,实现施工图纸的完善表达,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思维与设计的能力。

2.现场调研与对项目实际情况的了解

在校学习阶段,每一个设计题目前期都会留给学生调研的时间。虽然这并不涉及实际项目(多数以真题假做为主),但是相关练习是学生做好实际调研报告的基础,亦是设计灵感的来源和设计资料收集的重要步骤。景观工程实习的现场调研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设计项目的基本情况必须通过现场调研获得。教师可告知学生需要重点注意的方面,如设计区域内以及周边环境情况、交通、人口分布、人群需求、现存基础景观特征、地形地貌特点、气候、本地常用植物种类等。学生可根据时间安排及自身情况选择调研重点,合作是获取全面信息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具体可以通过问询、笔记、录音、问卷调查多种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再经过删选提炼、组织分类、总结的过程,最终把相关信息整理成为调研报告的调查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客观成果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分析,整理出调研报告的研究部分,综合调查与研究两部分,就是项目前期阶段的调研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明确,调研报告并不是一项单独的任务,而是后期进行设计的重要依据与前提,由此可建立学习阶段的关联性,使学生认识到调研报告的实际性,为后续深入设计做好准备。

3.设计跟进与设计过程的认识

经过了图纸绘制的学习与参与现场调研的两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迫切地想要参与工程设计的具体环节及学习相关操作方式,这时安排设计跟进的教学内容是很有利的。在项目的深入阶段,基地通常会由高层设计人员负责,进行客户沟通、设计方案草案、构思讨论、方案修改等工作。学生可以参与其中,随时记录,将遇到的各种细节问题随时解决。项目再修改、与客户再沟通、现场施工勘察、相关施工审核的阶段能够使学生对现场情况烂熟于心,并可以学习到很多前辈的工作经验,其中还会涉及到景观工程的诸多设计细节,如色彩搭配: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学到的色彩理论知识(色彩构成及绘画基础)参与设计,了解什么样的色彩搭配适宜什么样的景观环境,对人的心理状况影响,具体色彩配置与市场的关系等;材质选样:学生可以反复接触材料市场,直观对比其不同材质的质地、纹理、色彩、触感、软硬,还有价格等要素;植物选种:学生再次熟悉景观植物的过程,通过复习,牢记各植物属性与应用范围。整个设计过程的跟进,是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全面运用各种基础及专业知识,充分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整个设计过程,使自身专业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

4.项目总结与相关问题的解决

设计的完成,景观的投入使用并不是现代景观设计工作的结束。后期服务体系的建立是新环境新市场对现代景观设计提出的新要求。景观工程只有在实际使用后,才能显现出一些具体问题。学生在项目设计结束后参与总结工作,一方面能够了解整个项目的实现情况,明确设计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另一方面,对个人而言,在总结的过程中一些疑问可以随着经验的增多而逐个被破解,参与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相关问题,为来年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真正做到有目的地学习和提高。

结语

总之,景观工程实习为期一个月,就具体内容而言,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奢望学生对各个项目做到完全的体会和了解,实习的目的是为专业课学习做铺垫打基础。对于环艺专业的学生而言,实际设计与操作尤为重要,有了工程实习这个平台,学生就可以把理论与实际项目结合在一起,这是培养设计类人才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何贤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息考[J].山西建筑,2008,34(7).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单炜.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与研究发展[J].艺术教育,2005(6).

[4]孙青丽,白三平.新时期的景观教育教学[J].光盘技术,2006(06).

篇(3)

【关键词】 建筑结构,CDIO,项目实施,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的逐步深入,如何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素养以适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并引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热点课题。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工程教育界人士的关注。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将直接影响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通过近年来的企业调查发现土建类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识读施工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足等实际问题。为此,我们研究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分析了CDIO大纲和实施标准,学习了国内外CDIO研究的先进经验,创新性地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传统的“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部分相关内容融合,研发设计了我专业的特色项目――“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的设计与钢筋绑扎”项目并已实施。本项目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

一、 组建团队

为了训练学生的适应性和不同情境下的团队工作能力,我们采用了随机分组的方式,根据人数的不同,每个班组建了4~6个小组。由于是随机分组,个别同学提出了换组的要求,我们让学生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问题“如果现在的分组就是你将来毕业后所工作的团队,那么你是否会因此而放弃这项工作?”另一个问题是“团队的成功取决于什么?”两个问题提出后我们没有要求学生立即作答,但是结果让我们非常满意,不再有学生要求换组,而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加入到了自己团队的活动中。从团队组建过程中我们感悟: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正能量将随时释放。

二、 项目实施

1. 制定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的制定是本项目的第一个任务,由于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将直接影响项目结果,因此,我们带领学生参观实际工程、与工程管理人员及工人师傅座谈,开展了小组间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方案的制定。此举激发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制定了小组的项目实施方案。我们将各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了展示,请全体学生共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了修改建议,接着由各组组长负责修改并完善了小组项目实施方案。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制定实施方案,学会了客观地评价他人、评价自己。

2. 调研

在完成调研任务时,各小组的学生们分别观察并研究了校园内主要建筑的楼盖,查阅了多种形式的资料,总结了校园内主要建筑楼盖的结构形式、特点及应用范围,查找了调研报告的格式,撰写了调研报告。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查询相关资料和电子文献(CDIO大纲2.2.2),学会了如何撰写调研报告,知道了应走出书本看工程、走进工程学知识,更学会了客观地评价他人、评价自己。

3. 结构设计计算

结构设计计算和施工图的绘制是本项目的重点任务之一。结构计算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工程结构的可靠性,施工图绘制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在这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分析案例,学到了前人的经验,学会了结构专业知识和结构设计的方法。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分析案例,学到了前人的经验,学会了结构专业知识和结构设计的方法。学生们通过讨论与交流,学到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培养了工程师的责任意识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4. 施工图绘制

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绘制施工图时,学生经常会问教师到底应该标哪几道尺寸线、哪些尺寸应该标注等类似的问题,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只是告诉学生:“你们认为实际施工时需要的尺寸就是应该标注的,至于你标注的尺寸是否能满足施工的需要,在接下来的任务中你自己就可以发现。”结果学生们对尺寸标注情况有不同的见解,每个人的施工图中尺寸标注情况也不尽相同,对此,教师并没有点评。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们的制图能力和对标准图集的解读能力,使学生明白了施工图是工程语言,工程施工时需要用到的尺寸在施工图中是必须“说”出来的。

5. 钢筋下料长度计算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 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是“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内容。我们将其设计成本项目的一个任务,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建立起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能从工程的角度出发看待所学的知识,并将自己设计的梁和板的钢筋变成现实。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在上个任务中自己绘制的施工图缺少必要的尺寸标注,导致某些钢筋的下料长度无法计算,有的施工图中有一些不必要的尺寸标注,还有的学生发现了施工图中的错误之处。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较为熟练地识读结构施工图、学会了不同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方法、学会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了施工图这种工程语言的真正意义。

6. 钢筋下料与加工

钢筋下料任务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加工机械完成,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提醒学生注意施工中的安全,严格遵守实训车间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须知要求。在实训车间工人师傅的协助下完成,按照计划,每个小组完成了一部分钢筋的缩尺下料,利用弯钩机械及钳子等完成了钢筋的弯钩加工和箍筋的制作。有的学生满身是汗,满脸是灰,但他们感到很新鲜,真正体验了工人的辛苦工作。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对施工中的安全问题更加重视了,也学会了钢筋加工机械的使用方法。

7. 钢筋绑扎

钢筋绑扎任务是本项目的最后一个任务,也是整个项目成果的直接体现。我们在实训车间挑选了一块场地,让每组分别绑扎一部分钢筋,将各个小组绑扎的成果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肋梁楼盖钢筋骨架。学生们普遍认为钢筋绑扎在工地是由工人完成的,这是最简单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自己动手完成时却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并不简单。拿在手里的绑线和绑钢筋用的钩子怎么配合才能绑住钢筋,怎样才能将钢筋绑紧,这都是原来在理论学习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学生们各自动手绑扎后都觉得不是很满意,结果与想象的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请工人师傅演示了钢筋绑扎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工人师傅在旁边指导学生,有时甚至是手把手地教,让学生亲自体会钩子转几圈能把钢筋绑紧。当最后的工作完成时,学生们都兴奋地欢呼。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工人工作的辛苦,也知道了工人的操作水平对建筑产品的影响,更亲自体会了“熟能生巧”的真正含义,感受到了只有“做中学”才能锻炼真正的工程能力。

三、 项目评价

本项目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及汇报交流情况综合评价的方式,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过程学习和能力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相互抄袭及坐享其成现象的出现。过程评价中,教师随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工作情况,可较为全面地对学生的参与程度、知识掌握、能力及团队工作情况作出评价。成果评价包括对调研报告、计算书及施工图的评价,这部分评价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汇报交流情况评价的依据包括汇报所用的PPT制作水平、表达能力、对专业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以及现场问答交流的情况。这种评价方式的改革将会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起到了动力作用。

四、 项目改进与展望

由于本项目目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利用了一周的时间,相对于所完成的任务内容看,时间实在有限,因此,项目设计时只要求学生完成到钢筋的绑扎。实际上,随着CDIO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可将完成项目的时间调整为两周,并将质量验评的部分内容与此项目融合,再增加一个任务,即小组之间相互进行质量检验,查找不符合施工验收规范的地方,小组之间交换意见后再修正各自的成果。这样,学生对整个钢筋骨架的绑扎施工及管理工作就更为清晰了。

通过近两年来“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设计与钢筋绑扎”项目的实施反馈,我们发现学生的调研能力、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绘图能力及正确绑扎钢筋的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实现了知识目标和专业能力目标。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提升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我们期望通过不断地实施来研究、探索和改进,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做铺垫,同时,更期望能帮助学生提高工程素养、提升工程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佩华,陆小华,沈民奋. CDIO大纲与标准.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2) 顾佩华,陆小华. CDIO工作坊手册.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8

(3) 顾佩华 . 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4) 查建忠. 工程教育发展战略“做中学”的CDIO模式.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篇(4)

省委党校新校区建设项目3#会堂建筑面积为15139.29平方米,属大型剧场建筑,涉及专业工种多,施工难度大。为充分借鉴过往优质项目的经验,2020年8月31日~9月1日校方基建办、校方信息化专班、代建单位、监理单位、工程总承包单位和信息化工程承建单位等共同对厦门闽南大戏院进行参观调研。

本次参观调研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着重对闽南大戏院的装修细部作法,舞台机械、灯光和音响,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工艺以及项目投用后的运维情况进行学习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闽南大戏院采用隐蔽型下喷和消火栓箱,观感效果很好值得借鉴;

2、舞台地面设置隐藏型插座使用方便,值得借鉴;

3、因空调采用侧送风方式会影响舞台幕布,闽南大戏院运维单位建议在施工阶段要充分考虑空调送风方式;

4、应充分考虑主(侧)舞台电气设计照明照度,避免二次增加照明灯具;同时,在光源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发热量;

5、池座采用高空水泡等消防设备设施,应在装修施工前先行消防中间验收,闽南大戏院运维单位建议与消防验收主管单位做好充分沟通咨询。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系列课程 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 考核方式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汪海鸥(1976- ),女,辽宁鞍山人,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于欣波(1972- ),女,辽宁鞍山人,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设计及其理论。(辽宁 鞍山 114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科技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项目“建筑学专业课程结构的整合研究”(项目编号:20094105)的研究成果之一和2011年辽宁科技大学首届十大考试改革试点课程“建筑设计(1)考试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28-03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于五年制本科建筑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人才的基础。而传统的学院式教学模式存在题目类型单一、训练过程程式化、学生的创造个性受限等诸多弊端,这种有限的教学环境难以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能动性提供完善的条件。在当今的高校建筑设计教育中,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占据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由此,我们在建筑设计教和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诸种专业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将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建筑设计师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制定课程能力培养大纲及与此相适应的实现矩阵,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真正切实地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做设计的各项专业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如何在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专业设计能力,首先要有明确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1)教学重点以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其理性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建筑表现能力等。(2)注重教学过程。通过加大教学过程在最终考核中的加权分值,引导学生将其学习重点放在各项能力素质的循序渐进养成上,而不只是最终正图的表达上,引导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传授知识、技巧、经验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上逐渐转变到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以创新能力为首的各项专业能力为中心的新型教学体系上。(3)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创设与创造性思维及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学习情境。提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既活跃思想,又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的主动性。(4)建立教学反馈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每学期分别在期中、期末或随机的时间进行学生问卷调查,根据不同的时间设置不同的问卷调查内容,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教学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及重点、授课方式转变的接受程度以及个人要求等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同时组织授课教师对大量问卷进行分析统计,及时研究、讨论分析结果,适时地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建筑设计课程与传统的原理讲授课程不同,强调教师的设计指导过程。一般每个课程设计在64学时左右,前8学时为与课程设计题目相对应的设计原理讲授部分,后56学时为设计指导部分。这样的课程学时分配使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具有很明显的特点,即教师讲授与辅导并重、学生听课与动手练习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近年来,我们在强化课堂教学这一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力求“教”“学”互动方式的多样化,着力发展实验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方案设计能力。课程各阶段相对应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具体见下面的能力培养实现矩阵。

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设计原理讲授部分授课方式从传统单一的课堂上“教师讲课+板书”的授课方式向现代化多元化授课方式转化。除常规讲授方法外,采用多媒体方法以及网络教学方法等综合手段授课,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调研报告、课堂设计快题、草图阶段作业和课题作业等结合。充分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扩大学生信息量知识面,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打好基础。同时充分体现建筑学专业的特色,以形象教学为基础,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做到基本功一条线、设计理论一条线、设计一条线,使它贯穿1~5年教学的全过程。

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设计指导部分强化多媒体案例教学和实地参观环节,增强学生对建筑与环境的感性认识,强化建筑感知。在教学后期的设计结合辅导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各阶段成果交流的评图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兴趣高涨,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而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能力。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采用分阶段的考核方式,加大学习过程的加权分值,综合评价学习成绩。具体做法是将教学分为若干部分,严格控制各个环节,每一步设计都要求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并分阶段进行考核,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是以三个草图阶段成绩加平时表现占30%,最后正图占70%的成绩加权后的综合成绩作为最终评定标准。而执行新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后,加大了学习过程的加权分值。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除传统的各阶段草图计入平时成绩外,还设置了一系列如大师作品分析、实地调研报告等课外作业及课堂讨论式课题,由此考评体系也作出相应调整,最终正图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50%,而以上述作业成果及讨论参与情况及草图共同组成的平时成绩则占50%。经过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客观评价,而非只看正图成果定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即能力考核中一草占10%,二草占10%,三草占10%,调研报告及快速设计占10%,平时表现(互动、交流、积极性、出勤等)占10%,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应试教育观念,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对学生诸种专业能力的培养及实现矩阵

(一)对学生诸种专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如上所述的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和具体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最终是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各阶段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以下诸种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研究能力,表达思路、推介设计的能力,参与能力与团体协作的能力。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从第一个设计训练题目开始就要求学生养成徒手勾画草图,以草模推敲方案的方法,以及通过分组制作模型等活动体验团队合作等。这种扎实规范的做法能给学生建构一个科学的创作和创造平台。同时,要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与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密切相关。依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结合建筑设计课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在仅有的五年学习时间内,有限的设计课题不可能涵盖所有类型建筑的设计,但是如果本科各阶段设计教学训练目标分解成有限的训练主题却是可以办到的,如低年级设计课程可按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环境等基本要素为主题进行训练,高年级可按文化、技术、生态为主题进行训练。这样,即使学生遇到没接触过的设计题目,只要在平时设计中掌握了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那么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能自然而然地胜任新设计题目的挑战。

2.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建筑作为人们生活最为贴近的具体实物形式,许多的创作数据与灵感都来自实际,它需要建筑师尽力地积累与收集。但现今大学生生活模式单一,简单贫乏的生活经验使其设计思维受限,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建筑杂志和书刊中寻找灵感。他们的设计思想远离实际、远离生活,抄袭和模仿成了设计学习的主要手段。建筑创作并没有因为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很多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五年的学习生涯中,从来没有想到建筑师还应该走到社会的最基层,参与方案的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环境调查。然而正是这些最基本的调研数据和最深层民众的心声才使得我们的建筑创作富有生命力与说服力。

目前在我们的建筑设计课中增加了很多社会调研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数据,对收集到的大量的自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然后绘制直观图表及草图等;还有进行长时间实地考察、进行访谈、总结成果等一系列方法,这些宝贵的资料和体验都为学生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培养学生表达思路、推介设计的能力。有了好的构思想法或灵感,如何把创作的灵感和思路充分地体现在自己的设计方案图中,如何将创作的灵感和思路充分地向教师、同学或者企业管理者、使用者表达,这些看似与建筑创造性无关的工作,其实都是建筑师创造性方案得以落实的要点。在建筑设计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任课教师经过交流后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即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头脑里有了基本的想法后,常常用手在空中比比划划,以“手语”的形式向指导教师表达其构思,本来几笔即可勾画得出的简单构成关系,却无从下手,或看到某大师的作品后,想参考其局部做法却不知如何入手。这种情况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勾画设计意图的能力缺少信心,说明学生在设计方面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存在一定欠缺,而这些问题也暴露出教师对学生此方面能力培养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应充分鼓励学生,使其把头脑里的想法落实在用徒手勾画草图上,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学生与教师、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得学生个人的手头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

4.培养学生参与能力与团体协作的能力。我们知道建筑设计实际上是团队性的工作,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固然重要,但是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更加关键。强调创造力培养实际上也是强调整个设计团队创造力的培养,包括团队的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建筑师职业化的大背景下,团队协作精神是建筑教育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具有独创精神,不抄袭他人方案,强调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修养及其对待工作的责任感,还要使其具备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与其他人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大型设计方案的能力。针对此问题,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提出分组实验教学法,这对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建筑师职业素质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具体方法就是在课程设计中采用小组组合的形式,学生在小组内采用分工形式,而后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来完成一个共同的课程设计。这类课程设计题目可以大一些,复杂一些,让同学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集思广益、协同合作。

(二)各阶段能力培养实现矩阵(如图所示)

四、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通过将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2009~2011级三个年级学生的实践教学中,从学生提交的草图、模型、课程设计作业最终正图和快速设计作业水平来看,明显好于以往;提倡自主、平等、民主的课程设计指导方法已基本形成。同时我们通过设置调查问卷,以不记名方式反馈教学效果。从调查问卷的分析来看,学生在课程改革实行过程中反馈良好,取得了圆满的教学实践效果。与建筑学2006、2007、2008级的同时期、同类型的作业相比较,无论是基本原理的掌握,还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体现出显著的教学改革成果。

建筑学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大,涉及广泛,并较具实践性的课程。其内容日益更新,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此次借我校大力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契机,推出的这项改革既适应了课程发展需要,又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迫切需求。通过此次教学过程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设计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圆满地完成了原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切实地加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专业素质的提升及专业设计整体水平的显著改善有很大益处。这也正是本教学改革最大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建筑装饰材料 实践教学 市场调研 教学改革

《建筑装饰材料》既是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建筑装饰材料也是建筑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装饰工程的总体效果、功能的实现,无不通过运用装饰材料及其配套产品的色彩、光泽、质地、质感、纹理、图案、形体和性能等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建筑装饰工程中,装饰材料的费用占建筑装饰工程总造价的50%~70%。因此,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中,和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建筑材料》的教学侧重点不同。

该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熟悉装饰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以及价格档次;掌握各类材料的流行趋势及适合的装修风格;善于在不同的工程和使用条件下,正确、合理、艺术地选用不同的装饰材料的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建筑装饰材料发展迅速,品种繁多,再加上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无法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工艺特性、装饰风格匹配和施工工艺的构造情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每类、每种装饰材料的类型、性能、特点以及选用等有关知识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内容多、参数多、指标多,枯燥乏味,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具像,容易遗忘,学习效果不佳;即使教师备课充分,并且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增加了建筑装饰材料图片和视频,增强了对材料颜色、图案等感性认识,但对材料的质地、纹理、光泽等的感知很局限,仍不如到建材市场、施工现场直接教学,通过看、摸、比、记等方式对建筑装饰材料有更直观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建筑装饰材料》这门课程改革中,我们减少了理论课时,增加了实践的课时。理论教学缩短了传统建筑材料的课时,重点讲授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每种建筑装饰材料的特点、应用范围,使学生直观认识从原始建筑装饰材料到现代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历程。另外,把建筑材料的最新成果例如纳米装饰材料、硅澡泥、液体壁纸、软瓷砖等引入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紧扣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建筑装饰材料实践教学在学期末开设了两周的实训专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学生对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质地、纹理、图案、性能、价格等特点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提升了职业能力。具体实施如下:

一、请进来

1.请室内设计名师、材料商家来学院

在学期开始的时候,请装修公司的设计名师、材料商家来做报告。设计师讲座的内容是建筑装饰材料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各种装饰风格常用的材料。而请材料商家介绍材料相关知识、特点、施工工艺及应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就对各种材料有直观的认识,对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和本课程的重要性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请装饰施工工具和各种装饰材料样品来

在建材实训室设置样品展示柜,展示各种小型装饰施工工具和各种装饰材料样品,可以按装饰部位进行分类展示,如地面、墙面、门窗以及装饰五金等。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工具,了解工具和材料的特性,适用于学生对材料的初步了解。

二、走出去

1.走进材料厂家

在学期中,利用2个课时组织学生到本地的板材厂参观,通过观看车间的生产流水线,在板材加工生产过程中了解材料的品种、加工方法、适用范围和施工工艺。对了解类似材料的性能、生产工艺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2.走进建材料市场

在学期末,安排2周的实训专周。首先,由老师带领,利用2天时间对市内几大建材市场进行参观。主要是了解各建材市场的主营建材种类、分布情况,辐射区域、及交通路线,为后续调查做准备。然后,利用5天时间按照材料分类(如木材、陶瓷、石材、软质材料、金属材料、辅料等)自主选择一个建材市场,进行分组调研,再利用3天时间进行调查成果总结评比。调查前,老师应布置详细的调研任务书,内容包括调查的目的、要求、方式及汇总后的结果。调查过程中,老师应给予相关指导,并解决学生在调查中所产生的疑问。调查结束后,每个调查小组都要撰写调研报告和制作课件,并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并进行自评、互评。所有调查成果共享,作为全班同学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参考资料。

3.走进宾馆、商场、样板房

在学期末,利用实训专周里的4天时间,学生分组,通过网上、图书馆查资料,在本市宾馆、商场、样板房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中自选一个设计水平高,装修口碑好的场所,进行参观、拍照,并通过分析不同部位使用的何种建材,加深对建筑装饰材料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掌握材料的色彩、光泽、质地、质感、纹理、图案、形体和性能在满足功能需求和表现装修风格中所起的作用。

三、小结

通过对建筑装饰材料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对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特点、使用情况的亲身感知,提高了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材料的认知效果:通过调研活动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职业能力,也为后续课程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施工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能力;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作者简介:段永萍(1967-),女,河南杞县人,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注册造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招投标管理、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44-03

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工程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直接在建设工程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保证学院的培养目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就必须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达到专科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在毕业时获取大学专科学历,同时获得相应的岗位及资格证书(如预算员岗位证、全国造价员证),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因此,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一、进行各相关专业调研,确定本课程的能力结构

进行各相关专业调研时,我们采取了“把行业专家、技术人才请进来,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走出去”的方法,首先听取生产第一线的行业专家、技术人才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搜集有关信息,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服务。同时我们也组成了专业调研小组,多次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专业调研,写出调研报告,确定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能力结构,本课程具有如下能力结构:具有建筑工程定额应用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的计算能力;具有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能力;具有编制拦标价的能力;具有编制投标报价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广联达、神机妙算、鲁班等预算软件。

二、根据能力结构,进行能力分解,确定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目的要求以及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一)建筑工程定额的应用。掌握建筑工程定额中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的确定方法;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的确定方法;建筑工程定额的应用。根据工程案例,能应用建筑工程定额进行直接套算及换算,准确计算出分部分项费用。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法教学。

(二)建筑工程工程量、装饰装修工程量的计算。掌握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实体项目、措施项目二十五个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和方法。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题真做法教学。

(三)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熟悉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费用定额,掌握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方法,完成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题真做法教学。

(四)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熟悉工程量清单的概念、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特点;熟悉工程量清单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内容;掌握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工程量清单计价中综合单价的确定。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题真做法教学。

(五)控制价的编制。站在招标人的角度,按照控制价的编制步骤,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完成控制价的编制。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题真做法教学。

(六)投标报价的编制。站在投标人的角度,按照投标报价的编制步骤,根据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完成投标报价的编制。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题真做法教学。

(七)广联达、神机妙算预算软件的应用。熟悉广联达、神机妙算软件的使用,为软件技能训练奠定一基础。假题真做实训、计算机模拟操作。

(八)技能实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管理和应用的能力。假题真做实训、计算机模拟操作。

(九)顶岗实训。综合检验学生的所学知识和技能。学生以造价员的身份到工程建设工地、造价中介机构进行毕业前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管理和应用综合能力的训练。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的控制价、投标价等的编制。

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践教学的特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践教学具有“分层培养,逐步提高”的特点。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的实践教学分为四层次: 第一、二层称为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层,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层由理论课和实践课交替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理论及实践能力及造价员应具有的基本专业技能;第三、四层称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层,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层由学生技能实训及顶岗实训完成,学生以预算员、造价员的身份参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实际工作,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尽快的适应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管理和应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