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1: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与行业就业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职可就,软件开发行业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现状普遍存在。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设计
以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引导,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为依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线教师众多教学研究成果为参考,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经验体会为借鉴,围绕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事实问题,来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建设。设计建议如下:
2.1学科建设
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当前使用的主流开发工具或技术为依托来不断调整专业架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系统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
2.2校企办学
学科建设以输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嵌入资格认证课程模块,实训课程以企业开发项目方式贯穿培养环节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2.3师资建设
采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共同承接开发项目等方式锻炼提高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教师在企业实战经历和相关经验成果带入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不仅能促进专业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还能够最大程度丰富、提高专业学科建设[2]。
3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项目实战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完整地专业培养环节结束后具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发能力。课程体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3.1基础理论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现行必修公共课程,②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前导课程,是对软件工程专业基本“计算”概念理解、掌握,问题计算求解能力和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3.2专业理论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为引领、专业骨干课程为核心、专业素质全面拓展和综合素养整体提高为目标来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3],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3.2.1面向行业认知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对行业、企业认知学习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等专业认知方面课程。一般包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从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常规模式,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等认知类课程。
3.2.2计算机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课程算法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编程课程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传统程序设计语言课,还包括当下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流行的技术前沿课程。
3.2.3软件工程专业系统分析课程系统分析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系统类课程。
3.2.4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课程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方面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开发编程、编译技术、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4]。
3.3实践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一至两学年时长为周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技能全面提高为目的来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如下:
3.3.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课程以项目介入为主线,企业实际效益项目和高校产学研项目为实际授课主体。引进企业优秀项目人才或具有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对专业人才展开课程实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养。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化生产实际速度,同时反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5]。
3.3.2合作企业岗位实训针对毕业学生和部分专业老师做岗位综合实训:①学生岗位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企业项目实战,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②老师岗位实训:专业老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技术进行梳理总结、编纂成册,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缩短理论转化实际成果周期。
3.3.3校企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提升高度的一次全面的考核,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全面的实训。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弱化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抵触情绪,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运作规范及最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从容就业夯实基础。
4结语
【关键词】课程体系;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1引言
纵观中国各大高校,大部分学校都有开设软件工程这个专业,但是各个学校的培养人才方案、实施过程、培养效果却不尽相同。特别是民办本科院校生源质量普遍低于公办院校的背景下,研究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培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网等数据表明:一方面企业难以招聘到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均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岗前培训;另一方面,高校对企业的需求缺乏了解,更无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这样导致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脱节。而构建符合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但可以解决企业难觅合适人才的尴尬,同时也能提高我院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使得软件工程这个专业成为我院特色专业、王牌专业。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2.1开启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今企业最流行的软件技术,学院定期聘请企业资深项目经理人到我院课堂现场讲授部分课程。另外,我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软件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并派出资深教师现场指导,这样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同时避免了我院闭门造车,与企业需求脱节。
2.2根据社会需求岗位建立课程体系
通过对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求职网站招聘软件人才岗位的要求等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得出:软件工程专业岗位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类:Java软件工程师,Android开发工程师,C#软件工程师,C++软件工程师,高级系统架构师,数据库工程师,WEB网站开发与维护工;然而,Java软件工程师、C#软件工程师以及Android开发工程师岗位需求量较大。另外,这些岗位在理论上均要求职人员掌握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等基础知识,基于以上这些思路来建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保证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并理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3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
3.1调研分析市场主流技术,按照不同技术方向设定专业课体系
因为我院是民办本科院校,所以我们制定的课程体系所针对的对象是四年制本科生;那么我们将4年8个学期划分入下:即6+1+1的教学模式,六个学期校内教学,一个学期企业项目实训,一个学期校内项目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其中,又将6个学期划分为4个学期的专业基础教学,2个学期的专业分类教学,在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微机原理等课程,在专业分类教学过程中将软件工程专业划分为JAVA和C#两个方向,并把Andoid手机开发课程分别都加进这两个课程体系方向。
高度模拟企业软件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选择实际应用项目分组进行软件开发。在1个学期的企业项目实训时,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参与实际开发工作,使得学生能够整体掌握开发流程以及相关技术。
3.2根据学生基础以及学习兴趣选定课程体系方向
根据岗位分布规律以及所学习技术的先后顺序,将主要课程体系归结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开设计算机导论、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机构、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机、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基础课程,为后续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过硬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第二个阶段开设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较强的编程能力,并完全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思想,此时学生能完成工作岗位上一些简单开发工作。第三个阶段开设程序设计、企业级开发、JSP程序设计、J2EE企业级开发,同时开设UML、XML课程供学生选择。
另外、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开设的课程划分JAVA和C#两个方向:JAVA方向开设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J2EE企业级开发、UML、XML等课程;C#方向开设C#程序设计、程序设计、企业级开发等课程;学生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该阶段以前两个阶段为基础,结合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的项目,使得学生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能使用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3.3定期选派教师参加企业研发来保障师资水平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课程体系建设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欠缺企业大型软件开发的实际经验,因此在打造强大师资水平方面,我校也相应制定了多种措施和规划,具备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寒暑假可带薪到企业参加实际项目开发;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定期组织教师到相应的科研单位、著名院校进行教学交流等践活动。
4结束语
相信通过上述课程体系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软件工程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具有1年的实际软件开发经验,适应现代化工程团队的分工以及新产品和新系统开发设计,能依据自身所学技能自发学习并优化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际工作经验,拥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敏锐的专业战略眼光。
参考文献:
[1]吴晓艳.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4):6901-6902.
关键词:社会需求;职业能力;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572-0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System with Social Demand Oriented
LIU Ze-wen
(Softwar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is the core of informatizatio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various field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oftware, software industry relates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security, which reflects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Now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is suffering a serious software talents of structural imbalance, it means the lack of genuine software engineering essence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is field. In the "big engineering" and " the project integration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world" project[1], 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with social demand oriented hold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big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reform and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ocial needs; professional ability; teaching system
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和技术进入教学和工作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作为一门使用的工具,计算机不仅在高科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正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和使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正在作为一种家电逐步进入人们的家庭生活之中。
传统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教学和社会需求相脱离。我们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这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多地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要结合社会所需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完成项目任务的角度上主动去学。在课程教学中,用一个完整的体系贯穿其中,便于学生加深对应用软件的理解,特别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发展和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初探。
面对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软件工程专业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进行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应针对专业特点,建立"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案例和实践、多形式考核及教学管理制度"六个教学体系。
1 求为目标建立阶段培养的时间体系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建立分阶段培养的时间体系,将全过程分解成引导入门、实践提高、实际应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段教学能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阶段:引导入门阶段。第一、二学年,以项目驱动课程体系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熟练的程序员;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大类通识课程和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为主,拓宽基础知识,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第二阶段:实践提高阶段。在前两学年学习的基础上,第三学年,分模块进行项目设计及课程教学,进一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软件工程方法的技术人员能力的,并进行团队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实际应用阶段。第四学年,重点培养学生软件工程领域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此阶段可与毕业设计同步进行,模拟软件开发企业的开发模式进行项目设计及项目管理,指导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因材施教,以各自特长的展示为中心,发展个性,根据专业方向进一步强化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使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企业管理模式,以便毕业后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
2 求为依托构建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
前段时间,笔者在一些工厂、企业作过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既具备工业设计基础,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是相当紧缺。说明在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强调计算机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使社会需求与计算机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的。同时,笔者觉得课程的设置,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信息量传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加强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是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
2.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课程体系中,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在培养计划中我们除了保留必要的基础课程外,增加了新兴的计算机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强调了计算机辅助在相关课程中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的现代审美意识艺术、创新精神和艺术创作能力等素质更加全面,努力使学生成为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又具有掌握高技术的新型人才[4]。同时,课程体系中的一些涉及到技术及开发工具,紧跟企业应用及行业发展前沿,随时将一些新兴的成熟的内容吸收进课堂教学。做到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动态调整,做到保持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前瞻性。
[关键词] 软件工程;知识领域;教学内容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75-03
0 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是信息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分支之一[1]。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全国成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后增加到37所,截止到2012年12月30日,全国共有软件工程专业点415个。这415所高校由于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不同,所修订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有所差异。为使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相适应,需要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在修订过程中,如何做好软件工程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衔接,一直是计划制定者面临的一项难题。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发现解决软件工程专业课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要从解读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入手,选择合适的知识单元进行课程整合,并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体系的宏观结构和课程之间的微观顺序。
1 解读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整合知识 单元
1.1 解读SWEBOK和SEEK
我国软件工程本科教学规范的制定主要研究借鉴了SWEBOK和SEEK [2]。由ACM和IEEE/CS联合工作组组织制定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为确立软件工程的学科地位打下基础,SWEBOK 将软件工程划分为10个领域: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计算教程软件工程卷SE2004提出了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为制定软件工程本科教学计划提供了指南。SEEK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SEEK包含10个知识领域和1个应用知识领域,共计48个基本知识单元、17个应用知识单元,建议最小核心学时数为497。10个知识领域主要由计算机(CS)学科知识领域和软件工程(SE)学科知识领域组成,分别是:计算基础(CMP)、数学和工程基础(FND)、职业实践(PRF)、软件建模与分析(MAA)、软件设计(DES)、软件验证与确认(VAV)、软件演化(EVO)、软件过程(PRO)、软件质量(QUA)、软件管理(MGT)。1个应用知识领域为特定系统与应用(SAS)。
1.2 整合知识单元
知识单元必须以课程的形式进行讲授,所以必须将SEEK的10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单元整合为课程名称。具体整合过程为:整合CMP中的知识单元为软件构造、形式化开发方法、C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8门课程。整合FNT和EVO中的知识单元为离散数学与软件工程导论2门课程。整合MAA和DES中的知识单元为软件需求、系统分析与设计2门课程。整合QUA和VAV中的知识单元为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1门课程。整合MGT中的知识单元为软件项目管理1门课程。整合PRO中的知识单元为软件过程管理1门课程。整合后共计15门专业课程,实践知识领域个别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整合。
2 优化课程衔接关系,制定应用型软件工 程理论课教学计划
2.1 调整课程结构
从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结构来看,主要有层次课程结构、核心课程结构、模块课程结构和平台+模块课程结构四种[3]。大部分院校采用层次课程结构,即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第一、二学年主要开设公共课和基础课,第三、四学年开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此类课程结构使得课程衔接纵向逻辑关系较强,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大多数学生以较少的时间比较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但由于层次课程结构是多学科、多门类课程的混合体,计划制定人不太好把握课程的直线式逻辑顺序,因此不能保证教学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平台+模块”课程结构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学校课程结构,由基础课程平台和一定类型的课程模块构成。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将课程结构调整为由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3个“平台”及计算机科学模块、软件工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3个模块构成。“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保证了知识结构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独立,此课程结构中的“平台”是全校或同一学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特点。此课程结构中的“模块”解决了计算机科学课程群与软件工程课程群开课顺序的争议性问题,专业方向模块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而设置。软件工程学科发展很快,专业方向模块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2 调整课程顺序
根据整合的15门专业课程,按模块进行划分,可分为计算机科学模块课程和软件工程模块课程。计算机科学模块课程主要有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7门课程;软件工程模块课程主要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需求、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构造、形式化开发方法、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过程管理8门课程。计算机科学模块的专业课程开课顺序在各高校中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先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和离散数学,然后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最后开设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原理。调研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软件工程模块专业课程的开设顺序不是很一致。结合先进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方法[4],参照IEEE/EIA 12207.0-1996软件生命周期工作过程标准,调整了软件工程模块8门专业课程的开设顺序,其顺序依次为软件工程导论、软件需求、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构造、形式化开法方法、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过程管理、软件项目管理。
2.3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所制定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与人才市场应用需求相一致。目前在我国软件应用领域,软件开发人员需求缺口很大,因此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软件开发工程师。目前,在软件开发领域存在两大对垒:微软的NET和甲骨文公司的JAVA,因此将专业方向划分为NET方向和JAVA方向,并依据技术路线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
2.4 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所制定的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体系分学期执行的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3 成果评价
选取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为评价对象,利用文献[5]所建立的课程体系评价模型和评标指标,邀请四位专家在不区分专家权系数的前提下进行评价,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
对评语集赋分值(优:95,良:85,中:70,及格:60),最终加权得分为92.25分,处于优秀的级别。本次评价只针对教学计划中的理论课程体系(即体现教学内容衔接效果的体系)进行评价,没有考虑实践环节、师资及实施情况等。
4 结束语
通过多年教学研究实践,总结出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制定的流程:(1)将SEEK的10个知识领域中的知识单元整合为15门专业课程;(2)采取“平台+模块”课程结构划分课程宏观结构;(3)微调15门课程的开课顺序,按1~7学期开设;(4)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划分专业方向模块并设置课程。本次研究仅限于理论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切实加强软件工程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创新与改革将是下一步重点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宋雨,赵文清.软件工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5.
[2]齐治昌.软件工程学科的建立与软件工程本科教学[J].中国大学教育,2006,(2):28-30.
[3]王彬斐.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关键词:质量工程;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国际软件产业正在稳步发展,中国软件产业也在腾飞中,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国务院关于《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提出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其中之一是软件专业技术人才要达到80万的培养目标,人才结构要进一步优化。要达到这一目标,我国急需培养大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软件工程专业是培养软件产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专业科程。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组织制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软件工程专业方向)》(以下简称《专业规范》)。为落实《专业规范》,进一步推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深入开展,教指委决定在《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开展“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的立项工作。希望通过项目立项的方式,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力度,将专业规范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中。
2教育质量工程促进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2007年初教育部下发了2007年“1号文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同时,作为2007年的“2号文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出了教育质量工程和教育改革新举措,对实践教学、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其中“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认为贯彻落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决策部署,必须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我院将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课程主要以软件开发新技术、新应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我院在这方面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也创造了不少成绩,学生多次在湖南省创新能力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我院坚持按照教育质量工程的要求,在软件工程专业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软件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新途径,即: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优点,吸取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在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突破;与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对接。
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将高等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设计并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探索,展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完整培养模式,体现学科、专业整合特色。主要内容如下:
(1) 以“厚基础、宽口径、有特长”为总的培养目标,贯彻“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三段式双分流人才培养模式。
(2) 加强技能训练和软件工程的基础、素质课程。软件工程的基础是建立在多个不同学科之上。它不仅需要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诸如数学、工程学、项目管理及其它应用领域的概念。所以,课程设置应注重软件工程技术和素质教育的不断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团队合作的思想。
(3) 梳理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衔接、避免重复。课程设置要突出软件工程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软件工程系列课程所涵盖的概念多、涉及的领域广,教学中容易出现“知易行难”的情况,教师受观念、思维定势以及本人的软件工程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深度。
(4) 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训、培训教学体系。
(5) 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使其适应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内容纷杂,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空洞的说教,为此着重改革以下几点:基于项目的课程,模拟工业界典型项目,以小组作业、口头报告、正式评审等形式,让学生在整个项目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构筑立体化的互动教学平台,贯穿软件工程系列课程的案例教学。将真实系统和项目作为学习案例,从软件工程的基础入手,让学生实际运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模拟案例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真正使学生体会和做到学以致用。
(6) 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传统的考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的技能,但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在实际工程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引入使得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演讲、答辩、互换角色评审等方式来考察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
我院拟建立一套适合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教学课程内容体系。该课程体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根据社会形势和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和安排切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素质、有特长、适应广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逐步完善与课程体系配套的实训、培训的“双训”教学体系,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4三段式双分流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第一、二学年,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大类通识课程和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为主,拓宽基础知识,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第二阶段:第三学年,在前两学年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分流,即专业分流,以专业课程为主,分专业进行培养,进一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
第三阶段:第四学年,学生在主修专业内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进行第二次分流,即专业方向分流,以专业方向课程为主,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根据普通本科院校的特点分两个大的培养方向,即: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技术。
此阶段可与毕业设计同步进行,在选择专业方向后即安排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因材施教,以各自特长的展示为中心、发展个性,根据专业方向进一步强化能力。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案如下:
(1) 构建与新的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2) 构建与新的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验体系;
(3) 构建与新的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习与设计教学体系;
(4)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试模式;
(5)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5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在实施新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也遇到了一些实际的困难,正在逐步解决过程中。
(1) 课程特色所带来的困难。软件和软件工程发展迅速,像Java、UML、分布式构件技术,CMM、Agent技术,Agile SE,XP,AOP,MDA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造成该课程内容纷杂,客观上容易导致系统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的缺失。而且,软件工程教学“知易行难”,教师受观念、思维定势的影响,其本人的软件开发经历和体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理解深度。
(2) 对任课教师带来的挑战。作为教师,其教学工作必须立足学科前沿,进行本末判断,进行经典内容与先进技术的取舍。又因为其内容纷杂,教师在教学时如何避免软件工程沦为空洞的说教?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应该在教学上下大力气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素质和软件研发能力。
(3) 课程体系衔接带来的问题。
6结束语
我院自成立之始,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就始终围绕着以建立科学的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体系为前提,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突出实践环节,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并同步构筑立体化教学互动平台;上述措施旨在提高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我们虽然在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上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如何把握当前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突破传统教学体系的不合理限制、建立灵活的工程型教学体系是我们始终坚持与努力的方向;而我们围绕软件工程为主线的教学改革也仅仅处在一个过程之中,实施过程中很多新出现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解决、不断的完善和突破。
参考文献:
[1] 文俊浩,王欣如,徐玲. 软件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
[2] 杨芙清. 软件工程教育的思索与实践[C]//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35-02
当前,宁波正面临着重组产业要素、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严峻挑战。宁波各级政府正在狠抓机遇,迎难而上,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工业调整转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从2009年起,宁波全面实施了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标志的生产业,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应用为标志的新兴服务业。宁波的家电、服装产业入选了省首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加速,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正在积极推进,第四方物流市场平台投入运行,栎社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梅山保税港区的封关运行的前期准备完成,特别是2010年9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正式启动[1],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在宁波的办学是浙江大学与宁波市科教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Computer+X”和“X+Info”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针对宁波产业发展特色和区域社会经济统筹的需要,学院有选择性地开设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需求急需的专业方向,小批量规模化地培养软件工程硕士。本文以与IBM合作创建的软件服务工程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为例,阐述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教学方式与产业发展和应用紧密相连,使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且了解产业发展趋势,掌握工程化开发方法和技能,直接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
一、培养模式与方法
1.强大的产业界合作伙伴。选择具有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的产业界办学合作单位是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IBM公司不仅是全球最优秀的IT企业,而且最近几年已经成功地转型为服务型公司。IBM的各类信息系统已成为中国金融、电信、冶金、石化、交通、商品流通、政府和教育等许多重要业务领域中最可靠的信息技术平台,IBM的客户遍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IBM作为全球IT服务的倡导者,具有非常丰富的高层次软件服务人才培养经验和支撑资源。2009年,浙江大学与IBM公司合作成立“浙江大学―IBM联合创新中心”,建立“浙江大学―IBM人才培养基地”并共建全国首家“软件与服务科学系”,双方合作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资源、技术研发资源和应用实施经验,与时俱进,共同探索,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此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在推进我国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大胆而创新的一步。
2.突出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硕士的教学计划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实习等多个环节构成,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基础类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及素质类和专业基础类。专业课程则是由每一个专业方向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定制,教学大纲由学院和产业界合作伙伴共同确认、修订和执行。软件与服务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包括RUP方法论、协作软件生命周期管理、软件质量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代码分析、Java高级应用开发、Webservice和SOA、J2EE应用开发、J2EE应用服务管理、数据库高级应用开发等,其中主要专业课程均由IBM资深工程师或产品经理承担教学。在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实验、案例分析与研究以及项目实训等三种方式组织学生在修课期间参与工程实践。学生在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参与项目实训,在实训中坚持采用符合实际应用环境的项目和开发方法指导学生。实训期间,参照企业团队形式,按项目管理要求管理学生,实训的导师来自于行业应用专家及其合作伙伴,采用企业开发模式指导学生参与行业实际应用需求的项目。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学院内的教学成果要通过参与实际企业实习来检验,学生的能力要通过实习来体现并进一步得到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则与学生实习的效果直接关联。由于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已接触企业导师和符合企业文化的实训,所以到企业实习后,能马上参与项目工作,能在项目组中发挥作用,快速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技术能力。软件服务工程方向的实训项目是由IBM提供的真实航空业客户项目剪裁而成,项目客户需求真实完善,项目文档完整,学生将按照企业级的项目开发和管理方式演练该项目。其中,学生将直接扮演项目开发组中的成员角色,角色包括:项目经理、技术经理、配置管理员、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DBA等,来了解在软件项目开发团队中的角色、过程、规范和执行方法。整个实训项目是模拟实际客户项目开发过程,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过程定义、项目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及交付。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后,对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项目开发实施环境有了很好的了解,也初步具备了职业人的素质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二学年,他们均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习期限为半年到一年。实习期间,学生与学院、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自己岗位,承担工作角色,遵守企业工作纪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并根据实习内容,完成硕士论文。
3.高水平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聘任校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严谨,学生反映好的教师负责专业基础课、主要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学任务。聘请合作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一线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和专题工程训练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企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的作用。有企业教师参与的课程与实践环节达50%以上。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混合讲课方式,即由来自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教师以多种方式(包括讲课、讲座、研讨、实践等)共同上一门课,互相取长补短,使学生从多种角度和以多种方式理解课程内容,IBM方面还为软件学院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和奖教金,学院多名教师作为电子商务方向的CDL访问学者对国内渠道电子商务平台与对接工具提供商进行调研和课程开发共建。针对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充实壮大硕士论文导师队伍。一方面认真总结“双导师制”的经验,进一步推广“双导师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相关政策,在原来实行的“双导师制”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指导经验的合作导师担任硕士论文导师,独立指导硕士论文。
4.面向产业的专题化工程训练。为了实施上述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我们与IBM共建了联合实训基地。为了更好地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增强实战效果,提升工程设计、开发与实施能力,在实训基地基础上又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了RFID、物联网技术应用、物流新技术等专题工程训练基地。相比实训基地,工程训练基地在以下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以取得更好的工程训练效果:场地、设备、软硬件系统等设施达到或接近工业界的工程开发环境;参照合作企业制度,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过程管理和参训人员评价考核制度;工程训练的案例其规模和复杂度更接近实际工程项目,从几个人组队可以完成的小项目提升为需要几十人、数个小组合作完成的中等规模项目;积累数量较多的实际项目案例库,供参训人员参考学习;参照企业实际工程项目配置,选派多层次、多角色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指导专题训练。
二、成果
针对宁波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方向,直接引入国际、国内在该行业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参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建立了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办学体制。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课程实验、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实现了高水平的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以企业实际应用项目作为学生课程实践内容,引进企业化项目管理思想,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体验到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模式。通过与IBM的合作办学促成了IBM公司在宁波建立IBM在中国大陆的第四个研发基地――IBM中国开发中心(宁波)及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该方向培养人才为IBM宁波研发中心的成功设立和运行提供了高水平专业人才保障。软件服务工程方向自开办以来(2009~2012级)共招生211人,进入IBM宁波、上海、北京开发中心实习学生人数超过50%,被IBM招聘为正式员工的学生近40人,90%以上的学生进入了IBM、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百度、淘宝、阿里巴巴、网易、摩根大通、银联、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思科、上海盛大等知名企业。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与IBM的合作项目已经成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与产业合作办学的典范,也成为IBM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标记性项目,多次获得IBM创新成果奖。
三、展望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培养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特别在产学研合作办学过程中不断与合作企业协同创新、共同提高。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加关注国际化、高端化、工程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深化高端价值型、市场紧缺型、行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在科技创新方面,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要加速新技术的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的专业地位逐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许多高校开始开设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但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相应的局限性,这就对高校开展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高校基于这种情况下,需要着手建设起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能够为开展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软件工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1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开始构建网络信息化课堂,特别是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已经逐渐成为了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的转变[1]。如何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出网络教学资源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2软件工程的课程构成特点
软件工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与软件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一门软件工程类系统课程,通常包含了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项目管理与软件测试等内容[2]。软件工程课程的导论便是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过程等等,软件工程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体现出三大特点。首先是理论比较抽象化,其次是课程的内容比较多,但是学时设置比较少,最后是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
3软件工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3.1设计系统化教学资源
我们在建设软件工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新梳理相应的课程知识结构,能够构建统一的知识体系,以重要的知识点为参照,合理制作相关课件与收集教学素材。通常来讲,教学素材有文本、动画、图像、音频及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软件工程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可以采取多种媒体素材形式来展现,像概念性的可以用单纯的文本来表示,如果是一些性质、实例与关系构成的话,便可以将图形与动画有机结合起来表示[3]。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将这些教学素材通过PPT的形式有机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与学习。这种教学资源组织形式既考虑到了软件工程课程的基本特点,又可以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到实际课堂教学当中去,同时还能够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的调整来灵活组织教学资源,从而有效适应了具体教学需要。
3.2设计层次化课程资源内容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校需要有效根据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出多层次的教学资源组织形式。就像是《软件测试》这门课程,以往通常会将课程内容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以及验收测试等。我们为了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便可以将课程的内容具体设置为入门篇、技能篇、工程篇以及实践篇这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包含了以往的课程内容。这就有利于学习者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层次,从而做到循序渐进。
3.3设计多元化交互渠道
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与教学资源的良好互动能够为打造优质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设计出多元化的交互渠道,有效实现教学资源的持续更新,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进而满足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现实需求。教师需要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与教学资源的良好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评价、打分、提出反馈意见等形式来调整与优化相关教学资源,让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资源变得更具操作性、实用性,从而促进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满足了教师开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需要。
3.4资源内容体现前瞻性
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做到与时俱进。因此,为了跟上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步伐,高校需要在软件工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上面,不断融入当前软件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引入新方法与新理论,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具有前瞻性与预见性。有效凸显了网络资源的实际应用价值,满足了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4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软件工程相关的课程,但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上面却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高校能够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软件工程教学资源组织形式,不断更新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与资源重复利用,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型高素质软件人才。
作者:张超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红梅,贾瑞生.基于网络的软件工程案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