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14:17: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陶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文作者:胡征娟饶华军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装饰上的运用
在现代陶艺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具有时代感的器物与剪纸图案的搭配、青花的搭配。现代与传统的对比在现代陶艺的装饰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而这样的搭配总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现代陶艺装饰图案中的传统元素多取自与常见的题材如:“三国人物故事”、“竹林七贤”、“婴戏图”、“八仙人物”、“仕女题材”等。此外,一些传统陶艺中的纹样也经常出现在现代陶艺之中,比如:如意纹、云纹、缠枝莲纹、卷草纹、牡丹纹、莲瓣纹、吉祥纹(团寿、团龙、团凤、团鹤纹)等。
题材上的运用
传统题材对现代陶艺的影响除了反映在表面装饰上,还更多的表现在造型的设计上。“童子”是中国古代很常见的题材,是旧时对小孩的称呼。同时也经常出现在神话传说之中,指那些伴在神仙、菩萨左右的小侍从,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使者,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所以到现在,“童子”题材仍然经常被表现出来,同样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不同的是,在现代,人们可以用更多的手法去表现,抽出童子的外形特点,加以夸张概括,而省略掉繁复多余的笔画,让作品充满了现在风格,而不仅仅是拘泥于传统的具象的描绘。从传统题材的角度来说,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一种延续,延续着传统题材千百年的生命。传统的题材与现代的艺术手法、创作思想所碰撞出的艺术火花,会将两者映照的更加美丽、辉煌。传统与现代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只不过是人们不同阶段的不同追求而已,传统的东西回归到古代,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东西。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有“陶瓷母邦”之誉。中国现代陶艺着重体现了本土文化的发展方向,并融合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陶艺是扎根于民族土壤之中的,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中国现代陶艺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种类,正在从传统艺术文化、民间文化中汲取养料,以多元化的创作理念,走向更宽广的空间。
现代陶艺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学科,它与室内结合一定是必然的事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审美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和视觉上的感受也越来越高。室内空间的设计开始从单单只要求室内的功能性,逐渐转为满足人们心理、生理等需要角度出发。人们开始关注人性、生态和低碳等多种空间形态和空间氛围。室内环境重“装饰”的设计理念深入人心,成为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陶艺是土与火的艺术,在创造中不刻意形成的特殊肌理和形态,常常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陶艺的造型手法多种多样,外表的装饰和肌理更是变幻无穷,其美感可表现简约大方,亦可表现优雅粗狂,风格和造型多样性,符合室内多元化设计的需要。随着人们对陶瓷艺术审美角度的转变,对室内设计思潮的转变和现代陶艺艺术观念的转变,现代陶艺在室内装饰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拥有现代陶艺制品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象征、一种审美水平的象征和一种生活的需要。
二、现代陶艺与到室内设计的融合
现代陶艺要想在室内达到好的应用效果,要从人性化设计角度出发,结合室内环境,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原则,这样才能实现现代陶艺与室内空间的良好融合。
1.在室内设计中,现代陶艺的表现形式
现代陶艺是一种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特殊艺术品,它是集个人素养、民族气质、社会文化于一身的一个传承符号和传播媒介。陶艺室内装饰品种类繁多,室内空间表现形式主要有室内墙面陶艺、室内橱架展示陶艺、室内台面摆设陶艺、落地陈设陶艺、悬挂陈设陶艺等等。不同形态的陶艺品在室内不同位置进行摆放,对室内营造的效果也会不同。位置摆放的恰当好处,会使陶艺品在室内环境应用中显得有文化内涵,体现出使用者的高雅,大气。同样,陶艺品的巧妙应用,又为室内增添色彩。
2.现代陶艺与室内空间结构的结合
现代陶艺展现人的思想和视觉感受,而室内空间展现的是人和人的交往活动,前者是想象和感受的自由,后者是活动的自由,两者相互包含,相互补充。不同的室内环境有着不同的室内空间,这就要求陶艺饰品的结构比例、尺寸大小,外表装饰等等都要适合室内空间位置和情景。处理好陶艺与室内空间的关系,才能给人展现出不一样的艺术形态和视觉效果。
三、现代陶艺与室内设计结合的意义和趋势
现代陶艺巧妙的应用到室内设计中,为室内增添无穷色彩,必要时会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首先,可以做到美化空间、提高环境品质。现代陶艺通过其材质、色彩、肌理等特征所形成的艺术效果,以不同形式表现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对室内空间的点缀、改善、美化都起到很大作用;其次,可以营造空间环境气氛。当我们身处由现代陶艺所营造的环境气氛的空间中时,我们会感到庄重、严肃、古朴等其他气氛给人精神上的感染;再次,可以强化室内风格。最后,符合回归自然的情趣。随着经济水平提到,物质条件也发生巨变,然而自然离我们越行越远,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对自然的向往之情。陶艺作为人与自然的桥梁,应用到室内设计中,让人感受陶艺自然、朴实的一面,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愿望。一直以来,陶艺品在室内设计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后,室内设计行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很激烈的竞争行业。当然,作为室内设计经常用到的材料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开发。陶艺品的种类日益增多,造型也越来越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所以,现代陶艺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层面要向前发展,需要关注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结合室内设计的发展要求来对陶艺的设计做出调整。
四、结束语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它也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现代主义崇尚科学与理性,张扬了人作为世界主宰的“主体性”价值和意义,在承认现代主义对于推动文明进步和创造舒适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代主义在不懈的创新激情支配下,在不断地向自然攫取的过程中,使自己陷入重重的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自然与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当下中国的城市环境建设正进行着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有些城市在几年之间就面目全非让人来不及适应,过去树立的不锈钢雕塑等街头景观慢慢地在消失,换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树木、草地。人们在拥挤的城市空间中,更渴望贴近自然。自然意识在现代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强烈了。环境陶艺的创作者多数从事现代陶艺创作,在他们艺术创作中都有较明显的现代主义表现色彩。过于注重个人风格的表现,过于强调作品形式趣味,忽视了作品与环境的联系,甚至形成较强烈的视觉反差,就不能起到美化环境的目的。比如,景德镇就是一个较典型的城市。景德镇历史文化悠久,彰显其文化个性的陶瓷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材料和手段。这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里陶瓷绝不仅仅是一种材料,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化的历史符号。将陶艺这种艺术语言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形成景德镇特殊的城市面貌和独特城市文化个性方面是极为有利的。这本是件好事,但当你发现街头巷尾到处是景观陶艺,或者在破烂不堪的一堆建筑物前放置一组环境陶艺,甚至连交通工具红绿灯柱都用青花来装饰时,你会觉得这些景观并没有让你感到视觉的愉悦和神情的安宁。这大概就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和环境艺术设计者自然意识淡薄的综合表现。
事实上,作为构成人类精神寄托和文化审美的环境陶艺,是城市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户外大型陶艺及其景观陶艺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对城市生态自然环境的适应与爱护,尽量避免对生态和土地的任意占用、改变和破坏。只有人们能从城市长远的、健康的生态理念出发,在陶艺的形态及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进行变革的思考,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交融和共生的陶艺形态。
近些年,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就是提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是为人而设立的,人为了美好生活而聚集在城市,但长期的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如今,以人为本的问题已提到了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中心地位,这是当代城市文化的最广大受众为主体的城市建设的自觉。在这个时代主题的要求下,增强自然意识对当下环境陶艺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对环境陶艺创作的启示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来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章二十五》),并不是说“道”之上还有“自然”,而是说“道”之法是“自然”,就在于“自然”。这样,“自然”就作为道的根本法则,根本性质确定下来了。庄子对天道的种种追问,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都在于揭示“道法自然”的宗旨。以境界为美,以体验为审美,以自然为美的极致,这是道家的美学体系,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显然,道家不仅是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也确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道家美学的自然观的最基本含义是反对雕琢造作,提倡化工成物。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一切有见识、有贡献的理论家和艺术家无不以“自然”为美。传统美学思想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和环境的审美理念,它体现出来的亲近自然,以自然中的山石花木抚藉心灵的审美思想是值得传承的。现在,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生态性,城市规划留有大片绿化用地、景观用地、自然生态区等,这既给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创造了更大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环境陶艺艺术应该从传统美学思想中得到启示,因地制宜,顺物自然,使艺术作品更好地融入到环境和空间中。
中国古代造园法则中有“相地”“因借”的概念,造园必先相地,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这种观点对环境陶艺创作是有启发意义的。环境陶艺要与环境充分地结合,只有在对环境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出环境陶艺的规划和设想。“因借”是指造园要因地制宜,依所在的地理、地形、地貌、地势而设计园林。“相地”和“因借”的法则都体现了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审美理念。这一审美法则对于当下环境陶艺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前的环境陶艺创作与环境的分离是有些严重的,如某些城市街头景观陶艺就是一件较失败的环境陶艺。首先,在设计时没有从“相地”角度去考虑,它周边都是建筑物,是一个比较拥挤的空间,在这里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使景观小而简洁一些,艺术语言也尽可能单纯些。然而这件景观陶艺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使这一环境显得更加拥挤。再者,由陶艺墙组成的景观陶艺是几位作者合作创作的,每位作者都极力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而使整件作品显得非常零乱。可以想象,在一个交通拥挤的街头放置这样一组景观陶艺会给市民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相反,在该城市另一大道上的一些景观陶艺就显得很得体,在连绵的山林和宽大的马路当中放置了几件具有典型景德镇文化特色的景观陶艺,这既使整个环境显得格外幽雅,又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传统造园的思想体现了不为物累、任其意遣,散淡、自如、疏放,以意觅景、凭心游园、意有所得、悠然忘归的审美境界,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古人曾经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有诗意的理想家园。
结语
20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发展日益加深了人类对于自身孤独处境的感受,迷惘的现代人从心理萌发出关心自己的生存处境,寻找真正的自我、返璞归真的愿望。如何寻到失落的家园。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为我们找寻理想家园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现代环境陶艺作为时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赋予城市环境空间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质量。加强环境陶艺的自然意识,为大众构建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的精神与自然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才能真正实现公共环境陶艺对人的终级关怀。
参考文献:
[1]孙振华主编.公共艺术在中国.中国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4.10.
【关键词】:环境陶艺,人性化,人性化设计
引言
设计是一种对物质形式和结构的改造和组织活动, 从人的因素来考虑与人有关的一切活动,使这个物质世界成为人类生活需求的一部分。这说明,任何设计活动都是从人的生理、心理、喜爱、生活习惯等因素来考虑,体现人性化内涵。随着社会的文明发展,任何设计都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人情化因素,强调以人为本。环境陶艺是一门新兴起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被设计的物质形式介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种物质形态,还提供一种生活观念。
因而,环境陶艺设计必须通过一种有人性化、人情味的艺术形式来联结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才创造一种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生活世界。人性化设计是一种注重人性需求的设计,也使人和被设计的物质形态有良好的、合适的互动关系,能更好地符合人的各种需求,提高和完善人的人性和人格。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是一种设计形态(符合人类的审美需求,适合人类自己的文化的、情感的、审美的趣味和生活理念),有利于环境陶艺作为一种迎合大众的视觉形式进入公共环境空间,赋予人们生存世界更多维的生活艺术化、自然化。
1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概念界定
环境陶艺设计是艺术家或设计师借用陶瓷材料媒介为某特定环境空间进行设计创作的艺术形态。简言之,协调“人、环境、陶艺作品”三者关系,人指(设计者或创作者和公众),环境指公共环境和个人环境,陶艺作品主要指三维陶瓷雕塑和二维陶瓷壁画等。
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是指艺术家或设计师通过在其作品设计方面注入“人性”的因素,使环境陶艺构成视觉艺术形态,更富有人情味和情趣性,引起人们视知觉的亲近,符合人们心理审美的舒适、愉悦、自然,营造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和亲切感。而这种设计主要表现在其形式与内容设计上符合人们理想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使其陶艺作品与人、公共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体现人性的关怀。它是注重人性需求的设计,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人的审美需要,提升人格和性情,热爱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时,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不仅仅强调其造型、题材、结构、色泽等因素,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文化心理、历史文脉、自然生态环境,并与现代科技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而且使环境陶艺及其环境空间尺度宜人,满足环境陶艺使用者—公众的审美需求,创造人性化的空间景象,实现人性的关怀和心灵的体验。
2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的表达方式
环境陶艺构成空间景象之美与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文化心理相符,毕业论文才使环境陶艺作品、人和公共环境三者形成整体和谐关系,满足人类生活方式的理想诗意化。
2.1主体审美尺度的平衡性
主体审美尺度的平衡性是指设计者在设计环境陶艺时,个人审美观的传达与公众在欣赏其作品时反映出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等相符一致性,构成审美欣赏关系的亲和性和愉悦性、自然性。而这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限制和约束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方面,即设计者在其作品设计的表达方式须反映公众的审美需要。
一方面,环境陶艺的形式(造型、色彩、肌理、装饰手法等因素)设计,须考虑公共空间人群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等。首先,设计者在设计造型的形态方面,寻求与公众的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形成和谐,针对性选择装饰性的写实人物、动物、器物等造型,还是变形夸张的直观化造型,或者抽象几何体的象征性造型等,这样,才使其造型更生动、形象化贴近公众的审美标准。其次,其色彩饱和度、明度、纯度、冷暖的搭配与组合,符合公众视知觉的舒适感和心理的情趣感,以及风俗习惯等,即与公众的审美理想达成一致性。还有其肌理组织质地的细腻美和粗犷感,组织结构构成形体空间的秩序美与分割排列关系,装饰方面汲取传统纹样,地域文化符号(如景德镇的青花、粉彩等),以及采用绘制、刻划、雕刻、镶嵌等手法,才会形成公众的丰富审美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环境陶艺的内容(题材、主题、内涵)表现方面,须反映公众的审美生活、审美情趣等。
首先,题材是设计者设计环境陶艺的重要素材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映现,也是使作品贴近公众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主题也是环境陶艺表现的重要思想内涵和文化语言,如标志性、教育性、宣传性等环境陶艺,其主题思想不仅要反映地区性文化特征,还要体现公众的审美情趣。
主体审美尺度的平衡性,不仅是环境陶艺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前提和表达方式,英语论文 还是贯穿于其作品的设置与审美的主要参照或空间景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评判。这种平衡性强调艺术家或设计师在进行环境陶艺设计时,除了将自己的主观审美理想、审美情趣、设计意图、统一构思之外,还须更重要地从公众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考虑,并把主观的审美意思纳入客观的审美对象之中,才可以建立起陶艺作品与公众审美相呼应的关系。
2.2公共空间环境的和谐性
公共空间环境是指陶艺作品设置在某特定环境内,依附着周边(城市文化、建筑特征、自然景观等)某种空间的“场”或“群”,以及与此环境中人群共同构成空间环境。它主要指自然环境、场所环境、城市环境、人文环境等。环境陶艺与公共空间环境的共存和谐才能构成空间景象的美,形成具有某种“场”或“群”的氛围,引发人们视知觉的亲和性和凝聚力,提供给人们的舒适、愉悦、自然、诗意化的生活空间,赋予人们审美的人性关怀和心灵润泽。
2.2.1自然性
自然性指“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作为置身与特定环境中的环境陶艺设计,在介入大众生活空间的同时,应从自然生态的地形、地貌、地物、人文等诸方面探索设计的取向。因为从功能出发,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最佳位置设置环境陶艺,其作品的尺度、体量、距离关系受周边自然环境形态的约束和限制,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态完整性(指人文景观、历史遗
产、植被绿化、交通畅通等),并使环境陶艺成为自然环境美的一部分,体现“情”与“景”的融合。同时,“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反映环境陶艺设计因素(造型、色彩、肌理、光影等)符合人与环境和谐的关系,在追求人类与自然的长期平衡发展中,又赋予自然景观美的意识形态,求得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空间场所。
2.2.2文化性
环境陶艺设计受制于城市的特定人文环境和空间特质,才能展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氛围,硕士论文 营造城市精神风貌和树立地域特色。环境陶艺的设计形态因素融入其文化语境,如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特定环境人群的文化心理和建筑空间文化氛围等。它可能表现在对原有文化结构的延续,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或者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在本土文化结构上嫁接新的设计思想、手法、思维方式,包括嫁接外来文化和其它类型文化等,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结构。这样,环境陶艺才作为视觉经验的对象,能强化场所传达的社会文化意义或生活方式,能引发环境观赏者的共鸣和联想,使其作品、公众与环境三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机与活力以及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同时,它反映该特定环境中人群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肯定了此空间景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2.3交流性
公共艺术的发展,其支配权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反映公众精神和公众审美,与人形成一种可交流性的视觉艺术空间。这种交流性决定环境陶艺设计须面向大众审美心理,促使设计者设计出符合公众的审美趣味、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等因素的作品。其环境陶艺的形式设计要体现人们审美心理的生动性与直观性,个性化与人情化,场所性与文化性等,才能引起人们的亲近心理,使其作品与人们实现可欣赏交流空间,如造型设计符合人们的理解、安全心理,色彩设计符合人们的情感心理以及风俗习惯。因此,环境陶艺设计的某些实施方案,应采取开放化、民主化的策略,由大众(指具有一定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人)的参与抉择,这样设计者才能准确地获得公众对审美对象物的反馈评判信息,更加合理地使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表现与公众的审美趣味、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等积极因素相符,真正地开启了一个展现人性审美需求的艺术空间。
2.3时代性
人类审美行为具有一种活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也会相应地流变。那么艺术家或设计师在环境陶艺的艺术形式设计上应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环境陶艺设计赋予人性的审美需求,其表现形式(造型、装饰、色泽等)与内容(题材、主题、内涵)都应该具有现代人认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即创造性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与内容,融入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气息和国际化艺术的多元思想,才促使环境陶艺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公共艺术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和扩展。
2.4通俗性与趣味性
这里所说的通俗性并不是指“世俗性”或“庸俗性”。环境陶艺不仅设置于公共空间之中,而是表征和蕴涵着广泛的社会群体所认同的文化精神,审美意象及道德理想等。由此,环境陶艺的公共性决定了其设计形式,显示大众化文化精神,大众化审美需求,即公众的通俗性。环境陶艺的艺术形式设计的通俗化,主要指其视觉形态语言的表现符合大众审美文化心理,赋予大众与其作品更形象化、情趣化的欣赏交流,让人易于理解它,亲近它。其通俗性体现在造型设计的生动性与直观性,色彩运用的丰富性与时代性,题材表现的人情性与趣味性,内容反映的生活化与平民化。通常,这种趣味性表现在其作品的物质形态赋予人性的情感、情趣、个性和生命,而这种趣味性包含了滑稽性、幽默性、好奇性、幻想性和亲和性等。环境陶艺设计者的趣味性与公众审美的趣味性之间相符,才能建立一种物质和情感的交流关系。然而,趣味性的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装点性的环境陶艺设计中,装点性的环境陶艺是为配合既成的环境(指开放自由化的场所环境)而进行的艺术设计。当然,像标志性、宣传性、象征性等类型的环境陶艺或者庄严、理性化氛围内的环境陶艺,其主题性表现因素会削弱其形式设计的趣味性。虽然环境陶艺设计的趣味性以注重其自身的价值为主要因素,但却脱离不了环境对它的制约和要求。
2.5生态可持续性
环境陶艺设计注重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时,工作总结 决定着艺术家或设计师设计环境陶艺,不能仅仅停留在建构当前视觉景观的审美意识中,还须考虑未来此周边环境空间(指建筑、植被、绿化、交通、和人的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变化,对作品构成视觉美景的影响以及价值的评判。同时,生态可持续性也反映出环境陶艺设计要考虑其作品的易安装性和可拆卸性、维修性和持久性、抗压性和安全性等因素。这样,环境陶艺设计充分考虑人与城市环境以及公共空间构成的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多样性、全球性、人文性;从而体现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真正遵循以人为本,在物质和精神上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
3结语
任何艺术设计活动须关注人,关注人性,体现心灵,不仅是创造一种物质形式,更重要是要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环境陶艺是艺术设计实现人们审美需求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是艺术家或设计师通过对其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赋予“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提升和润泽人的心灵,才使环境陶艺作品起到审美、休闲和娱乐民众的目的,为大众创造出愉悦感、快乐感,以及增加城市公共生活的亲切感,激发人们的艺术审美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起人们的好奇、触摸,依偎、攀沿等活动行为,成为一种公众性的生活审美化、自然化的艺术空间,构成空间景象的愉悦之美。
参考文献
[1]赵中健.公共艺术的审美思考.艺术生活.2004-1
[2]李建盛.希望的变异—艺术设计与交流美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3]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4]施慧.公共艺术设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5]陈鸿俊.设计人性化.美术与设计.2002
1 潜心开发校本课程
1.1 建立陶艺基地。学校为陶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在生活实践基地建有陶艺室,备有转盘、竹刀、电窑等硬件设备,还专门聘请了宜兴的陶艺老师来给学生上课,使陶艺课程的开发从技术上、资金上、人力上得到了保证。
1.2 制定陶艺课程目标。学校制定出陶艺课程的实施纲要。从三维目标中分层具体实施,并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课程目标:①让学生走进陶艺世界,全面了解陶艺,亲手创作陶艺;②生动直观地了解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③学习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力,激发创造性;④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进一步开展陶艺教学研究,提供了阵地,有利于学校、教师探究陶艺课堂教学的策略、寻求陶艺教学的有效途径。
2 实施陶艺特色教学
2.1 根据年级特点,实施分层教学。低年级主要初步感受陶艺文化,了解基础知识,进行简单雕塑艺术的教育――象形捏塑,能制作粘接成型的物件,培养学生对陶艺的情趣;中年级学生要了解器皿的结构种类,能制作紫砂花盆,笔筒等简单器皿,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高年级学生要掌握紫砂刻绘的方法,表现手法的刀法、刀具的运用,能进行陶装饰品的刻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审美爱美的情趣,从装饰人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我们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增进了学生对陶艺文化和陶瓷基础知识的了解,掌握相关的制作方法和技能。学生将自己的陶艺作品带回家后,深受家长赞誉。
2.2 实施特色教学,培养学生素质。
2.2.1 了解陶艺文化,开拓学生视野。“玩泥”是小孩子的“天性”,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但这样的活动却启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孩子一种终身受用的高尚志趣,开始懂得美,开始喜欢艺术。在活动中,我们让学生通过搜集图书和实物欣赏陶艺作品,如宏伟的兵马俑、绚丽的唐山彩、高贵的白瓷及现代陶艺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请陶艺方面的专家,讲解陶艺知识;学生们上网查询,下载相关资料;设计小报,互相交流欣赏。在众多活动中让学生感知陶瓷的艺术美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开拓了视野。
2.2.2 进行陶艺创作,培养创新精神。陶艺强调活动参与和过程的学习,主张知识要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索、思考、发现来获取。在学习制作过程中,陶艺老师为学生创设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体验陶艺创作的整个过程。老师教给了学生基本的泥条泥板成型、徒手捏制法后,通过组织讨论,尝试操作诸多环节,激发学生思维。学生以小小陶泥为载体,或捏、或压、或卷、或叠、或雕,无限的创意伴随着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让学生的动手创作得以充分展示。笔筒、花盆、拖鞋、烟灰缸……尽管他们的作品还很幼稚,但正是在这种幼稚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树立了创新观念,学会了创新方法。
在完成作品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时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全时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我是属马的,所以我做了一匹马”,“我想在我做的花盆里栽上仙人球”;“我想把我亲手做的笔筒送给爸爸”……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举着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2.2.3 关注社会生活,发展综合能力。我们学校还开展了陶艺节活动,各班先指导学生按动物、人物、生活、科技等系列进行陶艺制作创新实践活动,举办班级陶泥作品特色展示和班级交流活动;然后举行校级陶泥作品赏析活动;最后举办陶艺制作小报展示。在操作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如爱好摄影的学生可以拍摄一些学生制作的作品汇成相册;精通电脑的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资料制作信息卡或设计电脑小报;有一定写作水平的学生可以撰写活动日记或课题小论文,形式不拘一格。
关键词:陶艺设计
一、什么是现代陶艺
现代陶艺的起源:中国当代陶艺按资料记载起源应为20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中央工艺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及广东地区陶瓷产区等各院校,是当代陶艺的最早推动者和实践者。随后又有湖北美院、浙江美院、景德镇瓷区、宜兴瓷区等也相继参与其中。在这几十年的历程中,前期发展是非常缓慢且艰难的,且仅仅是在一些间隙性的活动和展览中偶尔引起人们的关注。时隔多年以后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现代、当代陶艺才得到了真正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影响。
现代生活陶艺的特征:中国现代生活陶艺设计的出现无疑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一次重要进步,自现代、当代生活陶艺出现以来,在对历史继承和观念创新的基础上不多实践创新已经发展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门类。现代生活陶艺是一种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的手工制品,因此它的造型就一定是审美和功能的结合,艺术形式和科学技术的统一。
二、现代生活陶艺的消费需求层次分析
在人类需求的研究中,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与人类的欲望和奋斗有关的几项基本需求,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他发现的这些需求是所有人群的共同需求,这些需求适用于所有的人群。在马斯洛的理论中,人的需求是逐级上升的,人类先满足最低需求,当满足最低需求后人类就会想满足上一级需求,当满足上一级需求后,人类就会想满足更上一级需求,这就是人类需求的递增,图一。现代生活陶艺设计中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时也存在这种需求关系,体现在现代陶艺设计制作中就是消费人群对陶艺品的安全性需求、功能性需求、审美性需求、身份等外在需求、人性情感需求等,如图二。
在这些需求中安全性需求是第一级需求,所以设计的陶艺首先应该满足安全性。其次功能性需求,一件设计品功能性永远是第一位的。陶艺品的三级需求就是审美性的需求,当人们满足了安全性、功能性需求后就递增到审美需求中来,人们开始寻找陶艺品对人精神审美的一种需求,会开始将注意力从它有多好用,开始转移到它有多好用而且它又有多好看。这就是很好理解的需求递增了。依次递增还会再有对身份等外在象征的需求,就像封建时期中国皇族用的鼎一样,已经超越了它很安全、它很好用也超越了它多么美成为皇族王权的身份象征。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用的物品不仅是物品的体现从中能够折射出使用者的背景、身份、审美等,既“折射设计”的理论中心。等到这些需求都逐一满足后,人们就剩下对物品单纯的喜爱和单纯的精神追求了,这就是人们对陶艺品的人性情感需求。
三、消费者的消费观对现代陶艺的影响
(一)面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现代陶艺设计
面对不同的人群,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观,消费者的信仰、性别、年龄、生活环境、行为习惯、健康情况、情感缺失情况、审美价值观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所以我们再做现代陶艺创作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以上这些因素,以此推测针对人群的消费观。做到我们的设计在他们的需求内。
在陶艺繁荣的中国封建时期,皇权王室在使用的器皿上都更加重视器皿的精致奢华,图三。这一类人在消费观上已经到达对陶艺需求的身份象征性的需求了。为他们打造的陶艺品都应体现出他们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同一时期的普通百姓他们对陶艺品的消费需求大多数还停留在功能性需求和审美性需求上,更多的偏重功能性需求。
这些陶艺的区别可以在鼎这个经典器皿中分析的出来。鼎在出现之初就是古代用来烹饪的器皿,白话一点就是锅。鼎最初就是黏土烧制的陶器,人们也都是用套图来烧制陶鼎,直到后来青铜业发达才出现了铜鼎,但是铜鼎就不是寻常人家用的器物了,铜鼎盛行的时候,陶鼎依然存在社会中下层的百姓人家中。不同鼎如图四、五、六:
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现代人中,运用到现代陶艺中,我们也是一样要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不同消费观来创作不同的陶艺品。所以现代陶艺中有功能性陶艺:马桶、洗手盆等等;摆设用的陶艺艺术品,在我们学生中尤其明显,是我们的精神表达,针对的是对陶艺品有着审美性需要、身份象征性需要、人性情感需要等有这些消费观的消费者。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我们要充分考虑不同消费观人群代表的经济消费实力。
不同的经济基础,能够对人的审美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对购买力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陶艺创作的时候要充分分析了解所针对人群的经济实力。德国的杜拉维特品牌,是一个专注于做卫浴产品的经典品牌。戴杜拉维特专注“高尚卫浴享受”的理念,但是他们的产品也分低端、中端、高端、珍藏定制等系列,如图七、图八、图九。他们这样的系列划分也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的经济实力而设计的。这样可以更利于产品的推广和强大,可以扩大自己品牌的消费人群。
所以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中所带来的消费观的差异,进行陶艺创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所针对的不同人群的经济承受能力,因为经济承受能力决定了他们的购买力,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审美价值观,进而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
(三)陶艺创作对消费观的反作用力
我们陶艺设计者在陶艺创作中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观来进行陶艺创作。
现代设计中提倡的采用绿色可持续的材料来创作循环可持续的设计,达到环境的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这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良性的循环,生态环境健康,人类才能够更加长远更加健康的发展下去。健康绿色设计,循环可持续设计是以人更好更长久更健康的发展为目的的行为,所以这些设计还是以人为本。陶艺在绿色设计、循环可持续设计中有着绝对优势,取材天然无污染、材料循环可持续、可实现零污染百分百降解,这些都是化学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要发扬陶艺的绿色、循环可持续的优势,让陶艺取之大地,归之大地。让这些思想通过设计作品传达给消费者、并且引导消费者进行这些绿色消费。我们更要寻求新的陶土来代替日益减少的稀有陶土,保持住我们陶艺天然无污染、循环可持续发展、实现零污染百分百可降解的优点。
所以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思潮在现今国内外各个领域备受关注,当代生活陶艺设计的初衷和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以人为本这一目的,人成为了的各种设计中最主要的关键因素,现代消费者对待消费品不仅是功能上的需求,更多的是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方面的需求。要满足消费的多重心理需求,设计者们就要把用户置于首位,把更多的人性化设计融入到陶艺创作中,同时还要了解消费心理学,在产品中融入人们容易接受的表现语言和手法,采用人们普遍接受并喜爱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与消费者有效合理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即具有人性化又富有新意的现代生活陶艺作品。
参考文献:
[1]胡长春.现状与思考——关于当前的景德镇现代陶艺创作[J].艺术百家.2011-01-15.
[关键词] 禅文化 陶艺创作 创作启示
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金婆罗花,面对大家,不发一语,这时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于是,释迦牟尼就将法门付嘱迦叶,禅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禅,是一种文化,虽然古老,但不陈旧。
禅文化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是无言教的宗教。抛开了外相的约束,以人为本,重在内心的体悟,是对感性和理性的超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是直接的心心相印,他没有语言,不立文字,在这一点上禅与艺术是相通的。禅是直指人心的,艺术是心领神会的。语言文字可以起辅助作用,但它是引导人们产生真实的感觉,而非概念。
陶艺是艺术,也是一种文化,正因为这样,禅文化与我们的陶艺创作在某些意义上讲是相通的。正是禅与艺术的相通,才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细细体验……
一、禅文化简述
1.什么是文化
谈到文化,一般人都把它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则是仅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如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等。实际上,这种理解仅仅是一种现象上的描述,并不是“文化”的本原意义。“文化”一词,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有独特含义的。
“文”,原指鸟兽皮毛之色彩、花纹,后引申为文字、文辞,礼乐制度,法令条文,文雅的仪表,以及与武相对的怀柔的教化手段等等,有时还作动词用,当“文饰”、“妆饰”讲。“化”主要是指“教化”。合而言之,“文化”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个体、社会和环境的德化与美化,以及相关的创造活动和精神产品。
2.什么是禅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八个主要派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不同的派别有了不同的命运。尤其不可忽视的是禅宗,禅宗作为一个独立宗派出现,是从唐代开始的。⑴它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更多更新的内容,有了浓厚的本地特色,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禅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传,并由于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加入到参禅、悟禅的行列,故衍发出形形的禅文化。禅文化就是借助禅的理念、禅的智慧、禅的修行方法,实现个体、社会与环境的德化与美化。
(1)禅文化的基本内容。禅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个层面:一是禅的理论与禅的证悟。这是禅文化的核心,或者说活的灵魂。它纯粹是一种精神的净化和提升过程。可以称为“禅心”;二是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禅是不分职业和场所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落实禅、运用禅、体现禅。生活中的每个场景,也同样如此。走路中有禅,喝茶中有禅,为人处世中有禅,艺术生活中有禅。禅是无处不在的。当禅的精神落实到生活中的时候,换句话来说,当生活被禅的光芒所照亮的时候,生活本身便成了“禅境”;三是禅心、禅境的再现和传达。当一个人证悟了禅心之后,他将不满足于一己之享受,他还必须通过种种方便,主要是艺术活动,再现和传达自己在禅修过程中所得到的智慧和禅悦,以便与更多的人分享。实际上,这是一种审美的教化。我们可以称之为“禅艺”。
(2)禅文化的基本特征。禅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与一般的创造活动相比,表现出无我之我、无法之法、无为之为的特色。所谓的无我之我,就是将自我意识淡化到了极点,表现出物我一如的自然的平淡;所谓的无法之法,就是依法而不执着于法,达到了一种“无法”的高度自由的境界;所谓的无为之为,就是完全超越了个人的功利目的,即远离了一切对得失成败的顾虑。无我、无法、无为表明,禅者在其创造、再现、传达富有禅意的活动中,其内心完全处于一种虚灵的状态,寂而不枯,灵而有定,谓之虚灵。
禅文化,作为传达禅心、禅境的艺术产品,一般都表现出空灵、真实、自然的品质。空灵是指契入宇宙人生的真实性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特征。从结构上看,空灵之境往往表现为一种“矛盾的寂态”:于幽静中显生机,有限中显无限,短暂中显永恒,平淡中显神奇,充实中显虚灵,无序中显有序,一法不立中显万法皆备。因此,在以表现禅境为主题的种种艺术活动中,艺术家们特别注意强调要捕捉生命中的这种“矛盾的寂态”。例如,无限的空间与有限的景物,永恒的时间与短暂的人生,以及远近、高低、黑白、虚实、浓淡、枯润、抑扬、清浊等意象的矛盾,以此来表现生命之形而上的渴求、价值和意义。
再者还会体现出自然的艺术品质。所谓自然,就是巧夺天工,返朴归真,看不出人为的痕迹。细究起来,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如其本来,没有遮蔽,没有歪曲,完全符合实相;二是超越了物我、心境的二元对立,安住于“不二”之境。显然,这种自然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
二、个人陶艺创作中对禅文化的受用
闲暇之余,无忧无虑地捧起一本诸如《禅趣人生》、《名家谈禅》之类的书,静静地阅读,增加一些自己对禅文化的了解。其实,文学、宗教和艺术本是一母同胞,它们身上流淌的是一样鲜红的血液。如果没有对禅文化的明了,或许也就没有我现在的陶艺作品。因为陶艺创作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创造活动,在陶艺创作中,表现着人的思维方法,作品则用来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实现自己的创作观念。
1.陶艺创作之一
曾经读到下面这样几句话:“艺术是自我,并且‘自我’所涵纳的大文化越是广博,声音就越强烈,即荣格所说要倾诉出人类的最强音。”
我的陶艺作品之一《涅》,如图一所示,正是试图在倾诉、表现一种“自我”。在对禅文化的认识过程之中,使我得以明白人生是一场苦旅,人要摆脱痛苦,投入生命之流中追求永恒,必须先洞察苦谛。要洞察苦谛,就须将自己投入生死交融的涅之中,要么在涅中毁灭,要么在涅中永生。证得涅,是人生之大乐趣。
在这一作品的表现上,三块圆盘的边缘做成类似荷叶边的自然痕迹,体现出禅文化在传达禅心、禅境中真实的品质;中间部分根据明火执仗、左右为难、冷眼旁观三个成语变形成三个人的舞蹈图案,表达一种挣扎、寻找、动感,恰似对禅的证悟,即一种精神的净化和提升过程;图案边缘做出的树叶舞动的形态,表现一种再生。向上的无止境,是这一作品的精神所在,恰在此处是禅心、禅境的再现和表达。
2.陶艺创作之二
我的陶艺作品之二名为《归依》,如图二所示。前面已谈到,禅文化作为传达禅心、禅境的艺术产品,一般会表现出自然的品质。而这件陶艺作品,似乎是我在试着追求自然,回归自然。因为在现代的水泥城市字典中,每一点绿都是珍贵的,生命的美好,在于对绿的向往,只有自然的美,才是真正永恒的。在历经种种虚华变迁之后,令我们最崇尚与渴望的,一定是对质朴纯粹的回归。
长时间对禅文化的喜爱与认识,给我以旷达和平静,而陶艺创作,正是我个人内心情感最直接的表露,反映出我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禅文化所实现的德化与美化,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要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正是在对禅文化的受用过程中,才给了我以智慧和轻松,多了一点艺术修养,艺术精神,给我的人生增添了无尽的生气活力和生活秩序的和谐。而艺术的完美也是离不开和谐的,和谐精神是艺术所不可少的。
三、禅文化对陶艺创作的启示
1.融禅心、禅意于陶艺创作之中。关于佛教怎么样影响绘画等艺术创作问题,铃木大拙在《禅学讲座•禅的无意识》中讲过这样一件事:某一禅寺的住持想叫画家在法殿的天花板上画一条龙,但画家因从没看见过龙而感到为难。住持就对他说:重要的不是你是否看到过龙,而在于你自己首先得变成一条活生生的龙,把自己的心集中在上面,当你觉得非画不可的时候,你就为它赋形。画家照着住持的话去做,结果在他的无意识中,见到了作为自己化身的龙,并把它画出来,这就是现存于京都妙心寺法殿天花板上的那条龙。由此,铃木说:“只是看是不够的,艺术家必须进入物体之内,从里面去感觉它。”
所谓“进入物体之内,从里面去感觉它”,实际上是指艺术家不要也不能把自己与对象截然分开为二物,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作者以自身之无意识去唤醒对象、进而与对象合而为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重新创造,而这种重新创造的源泉――铃木认为――是“禅的无意识”。其实简单地理解就是融禅心、禅意于艺术创作之中。
在我们的陶艺创作中,的确也应如此,我们须将自己内心对这个世界、对人生、对世间万物禅者般的体验与感受,融汇到我们的陶艺创作思维之中,加以润色,来进行创作。于不可思议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个中艺术无人能会也。
2.虚静生思的审美情趣。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指出:“‘静照’是一切艺术及审美生活的起点。”的确,审美心态的虚静专一与禅文化提倡的“内心虚灵”实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陶艺创作中渗入禅文化,一定会显得出灵性和深幽。因为当创作者以空灵的心去观察世界,面对世界,内心与外物合一时,才能体会到空寂的禅意,从而进行的陶艺创作,就会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空寂,然后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运用永恒完整的艺术语言,描绘出一个极静的空灵意境,追求自我精神的完善,追求心灵虚明澄清的自我娱乐和解脱,追求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在我的艺术瓷作品《寂》(如图四所示)的创作过程中,对此启示我有着一些自我的体验。这一组作品是两个造型相似的瓶,每一个瓶的下半部分都是在表面上作出了许多的纹理,从口部往下开始采用传统的青花装饰来手绘一些纹样,然后施灰釉;下面有纹理的部分在施釉的时候从下往上开始喷一种偏蓝的影青,从下往上的一种过渡,自然、细腻而安静。这件作品也是我对禅文化认识的一种表现,想通过两个瓶子静静地对话展现一种寂静的美,也让人通过这种空寂而有所思,这也许是更深一点的追求。
3.展现自然的艺术品质
禅文化作为传达禅心、禅境的艺术产品,具有自然的品质。而我们的陶艺创作,也要在陶艺作品中去展现自然的艺术品质。我们要模仿自然,但并不是说我们真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相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陶艺创作里面制作陶艺作品,使陶艺作品而精神化。我们要在陶艺作品重现自然,提高自然。
例如,日本陶艺家铃木治的作品(如图五、图六所示),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一些禅的风范。
铃木治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立方体或长方体为基础,再在其中进行一些凹凸的形态处理,造型极其简洁。他的陶质作品基本上选择温暖的砖红色土质,采用泥板成型工艺,在平整的表面上留下细微的凹点,给人以亲切的触模感。他善于在泥质、色泽及造型上用最少和最简单的元素、方式、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艺术氛围,展现一种自然气息。
4.运用多元的思维方法
运用多元的思维方法,这一点对陶艺创作来说有着重大意义的。因为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表现技法的娴熟应用和创作,而往往取决于艺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效果。因此只有多元思维方法的运用,才能在我们的陶艺创作中既不失传统又会有新的突破,才能创作出更有新意和蕴味的陶艺作品。当然这种种的思维方法在我们所看到的陶艺作品中也是有所体现的。
一件优秀陶艺作品的创作,固然可以借助以上种种构思手段,但是最为根本的还在于思维观念的灵活性和开创性。一件陶艺作品,有时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综合思索,才能成为成功之作。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蒋才冬.陶艺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3]鲁文忠.名家谈禅.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夏德武.现代陶瓷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
[5]吴平.禅趣人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祁志祥.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7]郑宁.日本陶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8]中国陶艺网.
[9]郭文连.论现代陶艺创作的思维方法.陶瓷学报,1996,(4).
[10]秦锡麟.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陶瓷工业杂志社,2004.
[11]吴爱丽,吕学峰.宗教深思、艺术浅唱―宗教与艺术的哲学话语.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