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信息论文

教育信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31: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信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信息论文

篇(1)

信息共享(IC)的概念始于美国图书馆管理界,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世界上首个被严格界定的IC是在1992年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经过了二十年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图书馆资源的综合利用,而是被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当前,随着IC概念的不断细化,在原有IC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学习共享空间(LC),科研共享空间(RC)及知识共享空间(KC)等细分概念,其中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最为广泛。学习共享空间是通过各部门信息合作共享,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以及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与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义更为狭窄,但也更有侧重性,凸显了以学习为核心,相应的弱化了信息共享空间中,如科研共享的概念。

2.模型构建与技术方案

2.1构建原则

2.1.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时的最基本原则。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数据安全与运行安全,其中数据安全属于底层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运行安全。共享平台作为数据载体,应保证教学科研资料,用户资料及平台数据安全不缺失,能合理备份和储存数据。其次,由于不同子平台和系统都依托于信息平台,使用的数据种类与协议种类多样,有可能产生信息冲突,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预先避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2.1.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征的系统,作为其承载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也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以适应不同信息系统,不同学科,不同信息请求的各种标准。此外,考虑到信息空间的未来发展,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应满足对可预期功能扩展的需要,达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开放性。2.1.3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以视为安全性原则的延伸。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不同子平台之间,不同数据库之间虽然可以按照一定安全规则互相调用,但基层数据保持独立,既有利于数据库的安全,也方便更复杂的交互扩展。2.1.4个性化原则: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是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平台的独特优势。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类型需求,以及用户接受程度的差异,允许用户定制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

2.2功能模块

2.2.1数字化教室:中医教育信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名师精品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学教育更注重老师的经验传授,因此建立现代化数字化教室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传统的简单数字化教室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求,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多点位摄像,互动效果好的数字教室才适用。2.2.2多媒体制作模块:以高质量教学视频为主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建立视频、音频、课件、习题、试验演示等完整的教学资源系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2.2.3资源整合模块:资源整合模块是信息平台的核心,一方面直接面对用户通过网络发来的需求,一方面调用管理教学资源,是综合性技术性最强的模块,兼具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响应两方面的功能,应具有保障信息安全、跨平台操作、高速响应的性能。通过资源整合模块,将不同来源,不同媒介的资料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方便调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地域,跨学科综合。2.2.4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信息平台是面向用户的窗口,用户在网络界面实现远程学习。除了最基本的网上点播视频听课外,网络信息平台的特点是加入了实时互动学习的功能,用户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接受者,而是能根据自身的需求,搭配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并根据学习进度选择提问、做习题、案例分析等功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学习过程。2.2.5管理与监控模块:管理与监控模块主要面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负责操作,根据用户反馈调配课程、师资以及不同的媒体资源。

2.3技术方案

2.3.1分期建设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录播教室个。建设现代网络技术实时录播系统,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校园网、Internet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实时、互动、高画质、全自动和手动的录播系统、以满足学校精品课程录制和国内外校际之间的远程网络互动教学及会议等功能的需要。2.3.2建设医药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及网络教育系统。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套系统能利用教师跟踪系统拍摄教师视频和学生定位系统拍摄学生,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兼容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视频图像在网上直播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和流畅性。具有同步录制、实时直播、在线点播、实时导播、自动跟踪、多方交互、后期编辑等多种功能,并且全部功能集中在一台设备内,通过IE直接管理,简单易用。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搭配选择,与教师互动学习等,形成灵活机动的教育系统。2.3.3探索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及推广方法。在教育网络录播教室和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探讨建立一套有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医学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使共享平台可以应用于更多的地区与领域。此外,在建设中应相应的对校园网络线路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网络组播和视频传输、存贮的需求。

3.服务与管理

信息平台的服务质量高低除了与设备条件,师资条件有关外,管理人员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积极响应用户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系统,贴合实际需求,才能使信息平台的潜力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管理人员配置不仅包括技术人员,也应包括教学质量控制人员,并定期对管理人员、多媒体制作人员、授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4.结语

篇(2)

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把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以探究为主的教学,从而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校作为省级重点学校,已建成比较先进的校园网络,学校网站已颇有水准,百兆宽带接入。前年,我校各个教室都已经安装了电子白板教学设施,这对各学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结合我校实际,我对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

(1)处理好教师、学生、网络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民主性、合作性,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而网络信息技术则要作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认知工具、辅助工具。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校实际,作为网络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一定会运用到网络信息技术,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是使用课件、学件进行教学,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材形式,提高了课堂的表现力,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关系,同课件的生动展示相比,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就更显枯燥,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就弥补了学生由于实际体验不足,所造成的教材知识理解困难的局面,而且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3)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网络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工具,而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充分动起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预习的好帮手

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并不局限于粉笔、黑板、教材等传统教学工具,网络平台的运用会让学生收获更为丰富多彩。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安排下一节课宋词“声声慢”的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人生际遇,以及此首词写作的年代背景等,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生就能更好的体会此首词的意境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交流的好工具。在课下师生可以通过在线即时交流工具及时解疑答惑,合作学习,并共享资源。利用学件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实践课中,教师可以制作学件让学生自学,学生在观看学件演示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操作的重难点和易错点,并且总结经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不要让网络信息技术成为累赘

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而不能过多的依赖或侧重网络信息技术,从而导致课堂的教学重点有失偏颇。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并且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从而高效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4总结

篇(3)

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网络的虚拟性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容易产生行为上的放纵,大学生可以任意在网络中扮演不同的社会人物。如果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处于失落的地位,他们就往往会在网络当中寻找虚拟的满足感。再加上网络自身具备的鲜活性,往往能够将具有较强好奇心的大学生吸引过来,这样一些大学生就会极度迷恋网络,最终成为一种病态,导致网络心理疾病的出现,例如“网络孤僻症“”网络瘾症”。

二、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由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冲击,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主动的、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网络。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紧密结合,以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及思想实际为根据,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思想道德问题,并且致力于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断创新,探索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树立新的理念

现代社会不管是从物质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都受到了网络发展的极大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与网络时代的新要求相适应,更新以往的教育观念,着力于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封闭式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在校园环境下,通过课内课外,将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这是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比较固定的信息,而且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也具有比较封闭的空间,有时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在网络时代,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现实的状况有所了解,采取积极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使用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同时,思想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而应该对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行培养。在网络时代,信息具有十分复杂的特点,良莠混杂,所以,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要将如何处理和过滤信息的能力教给学生,对学生的辨析选择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自身能力。

2.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现在,世界各地已经开始普遍关注出现在网络当中的一些道德问题。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继承发扬优良的传统,然后以网络时代的新要求为根据,不断地充实新的教育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同时,在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要适当增加网络法规的教育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引导正确的网络行为,使大学生能够正视网络,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正常学习,而不是在网络当中沉迷。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不毁信誉、不侵权、不抛垃圾、不传有害信息、不看有害信息以及不做黑客等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同时,针对网络给部分大学生带来的“网络孤僻症”“网络瘾症”等网络心理疾病,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还应该积极地开展心理教育咨询,针对网络心理疾病进行有效防治,让大学生阳光、快乐地成长。

3.选择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人们原有的交往方式,在网络时代受到一定程度挑战,平等化、个性化成为现在人们交往的特点。面对这种情况,在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选择交互式、平等式的教育方式,要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积极引导,而不是强制性地进行面对面的信息灌输。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信息、资料以及知识提供给大学生,对大学生辨析、选择信息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比如可以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一些现代网络手段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导航。这样,能够在师生之间形成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并且真正地发挥思想道德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成长为受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

4.对新的思想道德教育载体进行充分利用

网络信息时代,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新的教育途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优势,全面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立起来,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新的教育载体,以动画、图像、图形、声音、数据以及文字等各种形式,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就是保证道德教育网络化的实现,因此,高校应该致力于计算机互联网的纯净建设,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进行有效拓展。要在网络这一教育阵地上,使教育性、娱乐性、趣味性以及思想性统一起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5.创设新的思想道德环境

网络系统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此个别不道德的人可能会利用网络的这一特性制造或者传播有害信息,从而危害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要想取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网络环境,创造对思想道德教育有利的网络空间。高校应该致力于网络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同时还要积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推动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的实现。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健全、完善校园文化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加强规范,采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对传播不良文化的个别大学生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开发研究网络技术,对信息防火墙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有效地过滤网络当中的有害信息,避免学生接触到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纯净的空间。

三、结语

篇(4)

一、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从其实施情况看,制约新课改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实验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拥有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新课改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更高,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符合新改革的要求,要求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为什么要提高教师的作文命题智慧呢?这是基于教师命题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提出的。在平时作文训练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随意在网上选选题或者拿全国各地历年高考题进行写作,没有结合自己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有序的训练,训练效果不好。教师的惰性和对命题的忽略,导致自身命题能力逐渐退化,教学目标自然难以实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这三个教学环节。命好题,当然包括命好作文题,编制出原创性、高质量的作文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考察能力,又要题目形式新颖,所用素材丰富多彩,符合科学合理的难易度和区分度。这就需要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学要求、教材、学生、试题,提高命题能力;还需要了解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做到素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后工作中容易接触到的素材等。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作文教学本质的要求

作文是什么?这是作文教学的元论问题。作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外界信息的审美感受的心理过程与结果,其本质能够从语言学、美学、信息论方面进行多元化地阐释,从而有利于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从语义学来看,“作文”是学生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思维过程与结果。从美学角度来看,作文就是表达真善美的言语活动与结果。现代信息论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是学生信息转化的过程与结果,信息论认为作文的全过程是:信息积累――信息同化――信息外化――信息反馈。语言学、美学、信息论从不同侧面对“什么是作文”做出了回答,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命题智慧是十分必要的。从语言学的作文本质来说,教师只有掌握了作文的语言学本质,才能命制出符合学生思维和言语表达习惯的题目,切不可将学生作文与作家作品相比较。从美学的作文本质来说,作文的这一本质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心关注生活的美,并且具备通过命题引导学生对美的关注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作文中的写什么包括:自然界;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社会生活。“物”是美的载体,也是文章情思的载体。教师所命之题应当涉及这些“物”,才能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美,学生的作文才能饱满而不空洞。从信息论的作文本质来说,教师在命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普遍的信息储量,作文命题要难易适当,学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积聚信息进行构思。把内在信息转化为文章,有一套“信息外化”的作文技能,主要包括结构和语言表达技能。学生的作文到底怎样,需要信息反馈来回答。

所以提高教师的命题智慧是作文教学本质的要求。

篇(5)

关键词:信息论;编码;教学效果;启发式

作者简介:马杰(1978-),男,满族,山东泰安人,河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志伟(1977-),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天津 3004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河北工业大学教改项目“PBL教学法在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90-02

信息论是描述现代信息传输和表示方法的基本理论,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1]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信息,尤其在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自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学本科阶段逐渐开设“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实践表明该课程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该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探讨“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善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几乎所有高校的通信、电子及信息类专业都开设了“信息论与编码”这门课。[2]我们在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如下。

1.内容枯燥,学生难以理解

“信息论与编码”是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阐释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课程涵盖了大量的应用数学知识,其中有些数学概念复杂、抽象,甚至在研究生阶段才涉及,从而使工科学生感到学习过程枯燥,理论太多,难度很大。

2.理论多,应用少,学习积极性差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理论性极强,课程讲授中如果不能具体联系实际中的应用,学生容易因为弄不清该课程的学习目的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受挫,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厌学的情绪出现。此外,如果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理论讲解占据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非常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缺乏联系的困境,让学生感觉到就是理论课,没什么用处。反过来,如果能将枯燥理论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应用或日益发展的信息前沿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接触到信息领域的尖端技术,又对乏味的信息基础和编码理论产生浓厚兴趣,则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教学实验手段单一

实验是“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在高校中,验证性实验是信息论实验课的普遍教学模式。实验内容多为验证课程所授基本理论知识,验证所学定理和编码结论。这种方法偏重于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却减少了系统概念及其应用的介绍,即是所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

4.考核方法不灵活,不能反映学生正常学习状况

教学实践已经表明,在课程教学中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准确衡量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普遍采用的是传统考核方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闭卷测试,用卷面考分的高低来衡量学习效果的好坏。该考核方式以得高分为导向,容易引起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而轻视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锻炼。同时还会助长部分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在考前突击复习,功夫没有用到平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际情况也说明考分最高的学生往往并不是该课程掌握最扎实的学生。

二、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前述问题并结合自身的授课实践经验,在对现有课程培养体系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课程规划调整、课堂授课方式、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四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尝试,对学生的知识应用与水平创新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1.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弱化理论教学环节

在“信息论与编码”本科教学中,香农信息论是它的核心阐述内容,其中无失真变长信源编码定理、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和保真度准则下的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等定理是“信息论与编码”教学内容的主线。基于这些定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五部分[3]——信息论的基本概念、信源、信道、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对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的知识有多处应用,往往工科本科生面对繁多的定理、公式证明会不知所措,我们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做适度调整:将大部分精力用于讲授基本概念和含义,适当简化甚至省略那些繁琐枯燥的数学定理证明过程,可以推荐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相关参考材料。

在这五块内容中,信息论的基本概念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把侧重点放在物理意义的讲授方面,让学生从具体的物理现象来理解抽象概念。比如在讲授“信息熵”这一基本概念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辅以“掷骰子”这个实例代替理论推导和证明。

在讲授信源与信道章节时,鉴于数字处理方法是当今的信息处理及编码技术的主流,且模拟部分的大规模集成化也从另一个方面降低了对模拟信号处理的要求,因此教学中选择性将离散信源与离散信道部分作为重点来讲解,同时弱化教学大纲内容中涉及连续信源与连续信道部分的讲解,可以避免学生因缺乏随机过程、信号检测等基础知识储备而耗费大量精力去理解连续部分的理论。

在教学内容上还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信息理论和编码技术是在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在上述基本内容之上,可以适量引入信息技术的部分前沿内容,像Turbo码、LDPC码、多天线MIMO系统、稀疏编码和压缩感知理论等。在讲授这些新技术时,不从理论上过多分析,重点讲述新技术的用途和影响。比如压缩感知技术利用信号稀疏的可压缩性进行采样,突破了奈奎斯特抽样定理的限制,已被应用到超光谱成像、地理数据分析、雷达和通信领域。通过实验中仿真无线通信系统,多方面介绍信道编码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些技术原理有更好的认知和理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就会乐于探寻新的知识。

2.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PBL)

教学过程设计中,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主动引导,让学生多思考、勤思考,试着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为此,通过“向学生提问—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做引申”这样三步,将“信息论与编码”中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简单轻松的实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例如讲述重复编码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当两个人在嘈杂的环境中、远距离对话时,由于噪声的存在,可能会听不清楚,该怎么解决?当学生说出解决方案时,引导学生将“让喊话者再重复一遍”这种解决方案和信道重复编码相对应起来,由此引出对重复编码提高通信系统可靠性的理论说明。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工程实际,提一些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下查找资料来回答。比如率失真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们普遍感觉对D失真允许试验信道概念难以理解把握。而该理论在视频编码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如视频编码标准H.264,中国制定的音视频编码标准AVS等。因此在讲授率失真函数时,可以先从神州八号的视频传输系统说起,让学生课下查找视频压缩的相关资料,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H.264参考代码JM,[4]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率失真理论。

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表明,启发式互动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锻炼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避免将直接的理论结论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3.搭建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是“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设计一个科学的实验教学平台也是“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验证性教学模式是目前“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实验教学的普遍模式。具体操作模式为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为目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学习过程中的公式、定理、结论进行验证。

实验平台以“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基本内容为出发点,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引入研究性实验,将课程实验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验证性实验,主要为具体算法的验证,根据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有针对性设计实验内容,在综合考虑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经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对促进课程内容理解吸收有帮助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实验。第二个层次为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的实验项目,主要以理论的验证为主,例如对信源变长编码定理的演示实验。第三个层次为综合应用实验,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执行,包括图像编码的综合应用、语音编码在3G环境下的实现以及综合应用保密编码技术三个实验模块,实验的软件内容结束后,学生可以借助通信实验箱,实现其硬件电路,真正做到为了应用而实验,改变了传统为了验证而实验的模式。学生完成综合应用实验后,让他们将实验报告写成论文的形式,组织学术讨论会,让学生在会上宣读结果,总结经验得失,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采用全程式考核方式

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信息论与编码”课程考核中一改传统的一份试卷定结果的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方面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实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以作业完成质量和参与教学效果为主,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等情况分别予以加分,教师将其量化记录在平时成绩册中。实验考核方式:综合平时考勤,平时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实验报告评定成绩,以及最后的实验论文宣读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试试题中不能只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公式进行机械计算,还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控制考试成绩在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中所占比重为70%,余下分值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构成。该方式可以在不增加学生期末复习和备考压力的同时,促使他们加强对日常课程的复习与知识总结,功夫用在平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普遍乐于接受。

三、结论

由教学实践可知,“信息论与编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两个方面,均应得到重视。“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和优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出发,强调以培养学生理论基础和综合运用能力为课程目标,不断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和质量,为信息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傅祖芸.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邓家先.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111-114.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是传递信息的过程,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的语言。只有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有的教师讲课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听后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有的教师讲课则使学生听后不得要领,昏昏欲睡,这主要是教学语言问题。下面我谈谈几点体会。

1 语文教师讲课必须使用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具有规范性、启发性和文学性的语言。规范性就是教学语言要符合语法,合乎逻辑,语句完整简洁,没有语病和口头禅,读音标准、清晰。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启发性的语言能引起学生思考能引起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己知到未知去探求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它是语文教师组织课堂教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文学性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文彩。感情真挚,语句优美,能够吸引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个性特色

语文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讲课。所谓自己的语言,就是具有自己的个性,富有独特感彩的语言。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有情感体验的学习是防止遗忘的重要方法,情感体验愈深,记忆效果就愈好。因为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讲课的语言枯燥乏味,没有感情,就会使学生大脑细胞对所求知识的兴奋性降低,教学效果必然要差。

3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情调的课文而有所不同

课文的文体不同,情调不同,教师所运用的教学语言也应有所不同。具体地说,叙述时,应从容不迫,娓娓动听;抒情时,应有真情实感,去尽伪饰;说明时,应言简意赅,恳切贴合;说理时,应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例如,讲授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类文体,就应运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感染力强的语言,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情趣,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讲授议论文和说明文这类文体,就应运用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的语言,这样能引发学生的无穷理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讲授知识小品这类文体,就应运用生动活泼,凝炼简明的语言,这样,能使学生在浓厚的乐趣之中学到知识。

4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有节奏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语言应具有节奏感,讲究快慢适度,疏密相间,张驰结合,抑扬顿挫,起伏迭宕。心理学研究证明,那种“机关抢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教学语言有它的特殊节奏,它不仅速度要慢,而且要有节奏,有层次,有停顿,使学生边听边思考,能听清要点,记下要点,教学语言音量要适度,吐字要清楚、准确,如果声音过低,学生就听不见;如果声音过高,就会对学生的听力产生刺激,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5 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课堂姿势语言的艺术性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决策树ID3算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98-0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高教司于2000年发出的《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高教司【2000】79号)[1]中指出,“教育技术培训”是“新世纪教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常熟理工学院自2001年6月开始,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2003年1月起申报江苏省教育技术培训点,次年申报成功。2007年,学校正式下发的《常熟理工学院讲师等中级职称资格条件》(常理工[2007]73号)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申报教学系列、思政系列的中级职称应参加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举办了十期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班,共400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水平,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包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目前,各高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培训的实际效果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训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目前,教师教育培训基本采用集体面授的方式。由于参训教师自身所承担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很难抽出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来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为解决上述矛盾,高校通常会选择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培训,这需要牺牲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的许多休息时间,容易引发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师参训的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培训效果。

2.培训内容安排不科学

由于培训内容是根据全校教师需求统一安排的,基本没有考虑到参训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层次、学科背景、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很难体现学科差别。各学科教师混合在一起集中学习,导致理论知识讲解过多而与教学实际联系较少,参训教师难以从根本上真正掌握教育技术。

3.考核方式单一,培训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校教师培训采取的考核方式往往比较单一,通常以参加理论考试或者提交相关论文、作业等作为培训的最终考核结果。此外,各级培训机构大多未能及时地对培训过程做出评价,同时缺少参训教师的自我评价环节,因而不利于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后续支持和进一步开展。如此看来,建立和完善培训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二、分类技术与决策树ID3 算法的相关理论

针对参训教师在知识层次、学科背景、思想意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笔者提出了“先分类后培训”的思路。在培训正式开始之前,可采用数据挖掘领域内的分类技术对参训教师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激发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分类

作为数据挖掘的重要任务之一,分类[4]就是要找出一个类别的概念描述或预测未来的数据趋势,它代表了这类数据的整体信息。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构造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也称分类器),该模型能够把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给定的类别中。

2.相关概念及定义

根据信息论中的有关定义,熵一般用于测量一个非叶节点的信息量的大小。若存在n个相同概率的消息,则每个消息的概率p是1/n,此时一个消息传递的信息量应为-log2(p)=log2(n)。若给定的概率分布P=(p1, p2, … , pn),则由该分布传递的信息量称为P的熵I(P)。

若一个记录的集合T根据类别属性的值被分成相互独立的类C1,C2,…,Ck,则识别T的一个元素所属哪一类所需要的信息量是INFO(T)=I(P),其中P是(C1, C2, … , Ck)的概率分布。

若先根据非类别属性X的值将T分成集合T1,T2,…,Tn,则INFO(X, T)是在已得到X的值后确定T中一个元素的类别属性时所需要的信息量,可通过确定Ti的加权平均值来得到,增益Gain(X,T)=INFO(T)-INFO(X, T)。

因此,可利用Gain(X, T)将属性进行排列,并可构造一棵决策树,其中每一个节点在属性中都是具有最大增益的一个,从而不必考虑来自于根的路径。

3.决策树ID3算法

决策树ID3算法[4]是由Quinlan首先提出来的。该算法是以信息论为基础、以信息熵和信息增益度为衡量标准实现对数据的归纳分类的。给定一个非类别属性C1,C2,…,Cn的集合、类别属性C及记录的训练集T之后,可以用ID3算法构造一棵决策树,其中R是一个非类别属性集合,具体算法如下:

若T为空,返回一个值为无效的单个节点;

若T是由其他均为相同类别属性值的记录组成,返回一个带有该值的单个节点;

若R为空,则返回一个单节点,其值为在T的记录中找出的频率最高的类别属性值(这时将出错,即对记录进行了误分类),将R中属性之间具有最大Gain(D, T)值的属性赋给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