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31: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 初一生物学习 问题 对策

我曾经教了三年初一,这让我对初一学生的了解大大增加。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了初一学生学生物时几点不容乐观的问题。

1.错别字较多

三年批改作业下来,第一个令我瞠目的问题就是:学生的错别字太多。我曾做过一份对学生作业常见错别字的记录,倒也颇有些内容。如:镜臂写成镜“壁”;液泡写成“叶”泡;酒精灯写成“洒”精灯;胆囊写成胆“襄”。

另外,还有一些错字,比如思考的“考”右下角写成了“与”,贮存的“贮”多了一横,机械的“械”少了一撇,小肠绒毛的“绒”多了一竖,“氮”字少了一个火,“磷”、“钾”更是换了偏旁。至于“阑尾”、“龋齿”、“粗准焦螺旋”、“臼齿”干脆不会写,“氧气”更是有多种写法,气字头底下加什么的都有:米、炎、火、亥,连人民币符号都上去了。

去年改试卷时见一题,问“连接胎儿与母体的是?摇?摇”(脐带),答案上却赫然是“胶带”二字,一时令众人绝倒。

仅在初一上半学期就出现如此多的错别字,而且写错字的人还为数不少,针对如此令人尴尬的现状,虽然我不是语文老师,但也有必要对祖国下一代的文字功底负责,至少,生物学科涉及的常用字和常见名词可不能写错。于是,在课堂上我搞起了必要的文字训练。刚接触一个新名词时,就像上语文一样,要让他们知道这个名词的正确读音、写法(为了保证正确,必须事先到字典上求证),同时提醒注意它的偏旁,以后有机会遇到它也提醒提醒。这种提醒在以后往往作为一个小问题出现,用不了几秒钟,收获却很大。几次下来,容易写错的学生自然就记住了。

2.作业喜欢抄答案

苏教版新编生物课本有配套的生物实验报告册一本,后有答案。有些偷懒的学生就看也不看地往上抄,使作为老师的我的批改速度从此大大加快――标准答案嘛。有时粗心的学生看走了眼,抄错了行,结果不是文不对题,就是驴唇不对马嘴闹出大笑话。举个例子,有一道题:“显微镜目镜放大倍数是6倍,物镜放大倍数是15倍,问物像放大倍数为多少?”答案应为15×6=90(倍)。可是有几个同学的答案却是2.90(15×6)倍。前面是2.90,括号里的数算来又等于90,这答案本身就是矛盾的,到底怎么回事?翻到书后答案一看,恍然大悟:这题的题号是2,答案是90,这些学生把题号也写上了。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检查时就总是要问个“为什么”。“为什么?”可以提在上课时,也可以提在复习时或给时间做作业时。生物题目一般也就分为填空题、选择题、填图题、分析说明题几大类。填空题倒也罢了,注意错别字即可。有些考概念、功能的选择题,无法问为什么,却可带出其他知识点让学生思考。有些选择题不属概念型的,四个答案都有可能,这时学生站起来回答选D,就得问问他这题为什么选D。要回答为什么,自然就必须先把它搞明白,无论是自己想明白的还是看了答案后想明白的。只要懂了,目的就达到了。分析说明题是我最喜欢让学生做的,而且有时还把题目略作改动,增加类型,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经常这样做题目,有些爱偷懒的学生就被我这个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坏”老师逼得不得不开动脑筋了。

3.回答问题只知念书

篇(2)

关键词:互动;体验;能力;图文转换

师生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初一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并表现出强烈的意愿,喜欢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喜欢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活动[2]。教师应很好地利用学生这一动机,挖掘《生物圈中的人》中的可利用资源,引导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实现有效的互动。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本专题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活体“教具”,调动人的器官体验――能互动

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的学习中,人既是学习者,也是学习对象,那么来自人身体的感受是最直接的体验,而且进入青春期的他们也已经对自己的身体有了自我意识,因此,模型、动画等方式都不如人体这一“活体教具”来得更直接,更具有说服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学习呼吸道的作用时,教师可以请同学们比较用口呼吸与用鼻呼吸的区别。通过吸气比较,学生会体会到用口呼吸时,喉比较干,有点儿凉,感觉不舒服,教师再引导学生试说说“鼻这一器官的作用”。有了前面的体验基础,学生能够将新学习的内容与之相联系[3],很快同学们就会说出鼻具有湿润、温暖等作用,学习自然而轻松,并且同学们还懂得为了自己的健康,应用鼻呼吸,增加卫生保健意识。

再如《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这一内容,对于还没接触过压强的初一学生来说,这是相当难的一个问题,而生物课堂又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去学习这一物理学问题。以往教学中大都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方法,这样做不但课堂缺少互动,而且教学效果很差。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上课伊始,先请同学测自己呼吸频率,学生很快就行动起来,为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教师再请同学们做深吸气,并将双手放在肋骨两侧,体会它的移动与呼吸的关系,体会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学生很快就得到答案:吸气时胸廓增大,肋骨外移。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尝试难度大一点的活动:只让胸廓增大,不吸气和只吸气不让胸廓增大两种情况。他们从来没尝试过这样的呼吸,“这怎么做得到?”一脸疑惑的他们还是非常好奇地去尝试。没一会儿,不少同学反应说:老师,这好像很难做到。笔者要求他们再努力试试,哪一种情况更难做到。学生经过尝试之后说:只吸气不增廓更难做到。这时笔者因势利导地提出,刚才如有捏鼻子只让胸廓增大的同学,请试着放松鼻子,体会空气是不是一下子就进去。“真的!”班级再次热闹起来,学生有求知欲,再通过模型演示,教师讲解,问题变得容易而有趣了。教师还可以教学生用手臂做一个很简单的活体模型:将两手摆成下图姿势,左面为呼气,右面为吸气,以帮助学生理解胸廓增大,膈顶部下降,胸廓缩小,膈顶部回升。

这样的教学也是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

二、图像转化,降低识图难度――乐互动

每一册生物书都有大量的插图,这是生物学的学科特点,《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内容尤其突出,其中许多插图反映人体的结构或人的生理变化过程,通过分析图,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和思维能力,学生识图能力也是生物学需要培养的一个重要能力。但反映生理过程的静态图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存在比较大的难度,最典型的图型是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4],因为它的综合性强,需要将文字转换成图形的能力,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前面几节的教学中适当地做好铺垫,不但能降低学习难度,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改观。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下图,许多同学望而生畏。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在学习《血管》这一节时,在学生学完文字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下列3个图例中的序号处表示的是哪种血管?理由是什么?图像线条具有形象生动、简洁的特点,对于儿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他们就乐于思考这样的问题。(完成图1之后,教师还可以抛出一个问题:心脏真的是只连着一条动脉和一条静脉吗?这个问题将在下一节的学习得到解决,为下节课的学习图4――心脏的结构留下悬念)

有了前面的几个图的知识基础,再来学习《血液循环途径》,其实质就是将图2、图3、图4如何有序地连结成一个闭合的、有序的管道。同学开始思考并讨论,很快确定连结方式只有两种可能:左(心室)出左(心房)进、右(心室)出右(心房)进或左(心室)出右(心房)进、右(心室)出左(心房)进。这时教师提示:组织细胞需要什么?哪里可能获得氧气?学生认真思考之后,得出连接的方式只可能是左出的右进,右出的左进,这样才能将肺获得的氧气输送到组织细胞中。然后教师再辅以一个红细胞的运动路程的Flas,让学生尝试对红细胞经过的“景点”和沿途发生的“主要事件”作介绍,从而认识循环路线及血液循环的意义,原本相当费解难懂的内容,学生一样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如下图)。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构建知识能力还是挺不错的。

而《尿的形成》这一生理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果在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时,教师引导生尝试,将尿的形成的动态生理过程逐步地转换成文字,如肾小球的过滤,转化成文字:除蛋白质等大分子外,其他物质经肾小球过滤后,到肾小囊的液体叫原尿,未过滤的部分由出球小动脉流出,没有提出气体交换,从图中可以获取信息:为什么叫出球小动脉?因为在肾小球只有过滤而没有进行气体交换。也知道了,原尿既不是尿也不是血液,是血液的过滤液;肾小管的重吸收,转化成文字: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减少了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流失,从而明白了重吸收有什么意义,吸收的物质到什么结构去。通过这些信息的转换训练,有利于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化板书如下: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图文转化训练,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有利于突出知识的规律性与联系性,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三、媒体辅助,微观问题直观化――促互动

在计算机未普及的过去,教师在授课时一般以文字、图片以及流程图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生物中微观的、复杂的、动态的变化就显得缺少直观性、生动性,从而造成学习困难。而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色皆存、形象生动等优势,是以往教学中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时适量地利用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5]。

人都有寻根心理,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曾好奇于“我是从哪里来的”。以前父母的回答不能让他们满意,他们早就盼望着老师能够在《人的生殖》中给予科学的阐述。笔者认为,虽然课本采用了大量的插图,但仍不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师播放《人卵受精到出生过程》的视频,画面中呈现出卵细胞产生的过程,如何才能与卵细胞相遇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开始发育,能看到胎儿的形状,还能听到胎儿强而有力的心脏跳动,学生自然地发出声音: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然后再学习本节重要知识点,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前面提到了《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即使有了前文介绍的探究法,但如果没有适当地用动画辅助教学,学生还是难以想象血液循环到底是怎样进行,教学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动画《肺内的气体交换》《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在这些生理过程的学习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

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中,还有许多的动手实验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如沙尘暴、青春期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利用这些内容,那么,有效开展师生互动也绝非难事。

[参 考 文 献]

[1]郑杰.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威尔斯,邦迪著.徐学福,陈静译.课程开发:实践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美)沃姆利著.池春燕,彭坚译.50种教与学的总结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篇(3)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我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员。为了更好的将课程改革在我的课堂上体现,9月22我校初一年组去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回来后,我们就着手模仿洋思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使我的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在校领导和教务李主任的多次指导和帮助下,我课改的教案和“学习指南”有了雏形,11月13日,教委让我校课堂对外开放,把我校的新课改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课堂开放日期间我们初一生物组的教师精心备课,耐心设计学习指南,细心布置当堂训练,积极出课。力争每一节课都把最精彩的教学展示给其他学校的同仁们。在这期间受到了同仁们的好评 。

我参加了县和学校组织的各级课改培训。并在我县的学科课改研讨会上做《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的讲座,受到了好评。为了将所学习的培训内容更好的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新课程标准》等与课改相关的书籍,向学校参加课改的老师取经学习。回顾这段课改的教学,从一开始的生搬硬套到后来慢慢的课堂中自然而然的应用新课改的精神,每一次的上课都会给我一个新的触动,

在参加课改期间,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认真的备好每节课,认真钻研教材,在认真备好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好学生,看在课堂上怎么才能体现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大胆的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在上完课之后认真思考这节课的得与失。每学期的公开课,我都认真备课,并在上完课后认真听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评课,希望能从评课中得到启发,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在课改的期间,我自己学习并制作了20多个课件,自己做的课件《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等课件都获同仁们的好评。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地制宜,自制教具,改革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形成了“趣、实、活、新”的教学风格,教学成绩突出。并在2013-2014学年度被评为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我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在课改最前沿,大胆创新生物课教学,注重应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收到了极好的课堂效果。我多次承担县级课改及实验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以及校级好课,并多次获得县好课的一、二等奖。每个学期在学校为其他的教师出示课改“展示课”。听课教师给予好评。为了更好的学习其他学校有课改经验老师的教学方法,我还积极的到外校听参加课改的老师的优质课,听他们的评课。希望通过听课,评课能更好的在我的课堂体现这些课改的精神及课堂教学的方法,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素质。

除了认真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参加了学校组织各种课题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整和与生物教学,以案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等课题。同时还参加了学校生物组的各种活动。我深知“独木不成材”的道理。我作为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便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和课改教研工作。在工作中,吸收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从教研专题的确立、教研课的开展,到课题的考核、结题等各阶段我都为全组教师作出榜样,通过引领和示范,我组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相互交流,探讨中逐渐走向成熟。我们这个集体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自参加课改教学工作以来,不断的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及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并把学到的理念及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自己的课改教学工作比较出色,但是学无止境,我还要向更优秀的课改教师学习,让自己在课改的工作能达到优秀的水平。我将再整行囊,积蓄力量,向下一个驿站吹响冲锋的号角。

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二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英语教师,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

英语课程改革初步突破了只重视知识传承的教育理念,不仅考虑对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对于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形成了新的观念。

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中的体会做以汇报:,。

一 、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我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反思。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相联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考试考死知识多、灵活运用少的限制,教师重传授知识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导致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就事论事和现实联系较少,让学生感到学习没有意思,只是为了考试硬着头皮学。.但这次课改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由不爱学到爱学这些学科。主要原因我们分析主要有四点,一是新教材增添了许多图表、图像、文字资料,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把有关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三是突出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四是知识点不断循环往复,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让学生“温故知新”。学生由初期的不适应逐渐转变为接受,从不爱开口,到积极发言,踊跃参与。

 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同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同样是课改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 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 密切合作,多项沟通 

课改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单兵作战是不行的。我特别注意老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与同行交流磋商,还定期总结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识的到了丰富,能力也的到了提高。 

五 、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中国不仅要使自己的经济融入世界,同时也要将自己的教育融入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将课改革引向深入,是众多教师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为了在学生中重塑自己的形象,我们教师应当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进修培训,主动学习,不应是他律的强求,而应是自我心理的渴望。参加培训固然重要,而自我学习,而且是持之以恒地学习更重要

也正是在我门历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丰硕的果实结伴而来,将鼓励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更进一步。

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

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出美丽的光彩;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到辉煌壮丽,这就是我的格言。

新课程改革是我校教育战线上的一次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本人有幸投身于这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状态以及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领域革命的重大改革中。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我积极参加学校课改工作,承当班主任以及数学学科的教学任务。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反思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二十九中的教育教学工作,课改实验工作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一、 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课改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的课程较之以前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只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去,才能迎接挑战、赢得主动。“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一所学校的课改带头人,只有不断的转变教育思想,不断的完善充实自我,才能不断地增强课改的能力,担当起学校课改的领路人。

新课程改革之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更需要学会互相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几年以来,我参加了多次新课程培训,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等。并通过互联网、教育理论专刊等途径积极接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行之有效的结合我校的实际,深入思考,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撰写教学论文,大胆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断增强了自身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二、 营造课改氛围、引领教师成长

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成败之根本,更是课改成败的源头。所以进入课改伊始,我们就把铸造一支“师德好、观念新、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一流师资队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而要完成这项任务,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是关键。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旧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必须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有共享的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学习型组织,把提高教师的学力当作首要任务来狠抓落实(学力是指学习的欲望和能力),从而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为此,我们首先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校氛围,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从活生生的事例中将“放低自己,欣赏别人”,“合作双赢”,“1+1>2”等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学校的每个成员,使得我们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打课改的攻坚战。其次,为了引领听课评课的正确导向,我们领导及时提出并切实履行了两个“允许”。一是允许对课堂的不同看法,提倡交锋,鼓励争辩,但要把学术之争与对人的评价严格区分开来。二是允许出错和失败。再者,在学年末的教师考评工作中,学校领导将每一位教师的学习状态列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老师们的教育视野和理论素养提升了,思维方式改变了,能力水准提高了,甚至连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老师们说:“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学习已经成为我们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的法宝,成为课改形势下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命脉。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讲,一下子要从课题研究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的策略是:以教学反思为切入点,促使教师发现问题;以案例研究为抓手,帮助教师探究问题;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引导教师解决问题,并借此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这个“三步行动法”使得我校教学具有了专业性和高品质,从日常的经验性教学向反思性教学转变。我们为了对近一个时期内课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研讨方式和平台,我们就选择了分组研讨这种形式。日前,仅我校举行过的全校性较大规模的分组研讨会就有10次,寻着这种对话的思路,本学期我校先后建立了研究课制度、课研小组研讨制度、青年教师拜师制度等,在全校营造了浓郁的科研氛围。我们的教师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一些行之有效课改经验。

三、 制定评估体系、提升课改实效

随着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全面启动,我发现原来的评估体系很滞后,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应试管理办法。注重了人性化的观念管理、情感管理,使老师们产生观念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我校实行层级管理。从校长到中层干部到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再到备课组长直至任课教师,层级定位明晰,责任到人,目标到人,行动到人。我对我校领导班子成员明确提出:“现如今的学校教育应从管理走向经营,经营的核心理念就是发展,发展学校的前提首先是使教师得到发展。”本着经营学校的理念,不只是将教师摆在他们合适的岗位,而是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发展,要我们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得学校成为教师发展自己,提升自身生命价值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奖励制度,学校除了制定对优秀的教师的奖励条款并进行物质激励之外,对于那些积极投身课改、业绩突出的老师,学校为他们创造一切条件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渐渐地,“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这一理念深入人心。正是在课改形势下,在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中,我们的教师形成新的价值、信念的同时,我校的教师管理文化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