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0: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研究对象
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30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有关的书籍、期刊论文,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文研究内容,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00份(男、女各1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为286份,有效率为97%。
1.2.3统计分析法
依据本文研究需要,对定量资料进行常规统计处理;对定性的资料做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从研究结果分析,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均有明确的认识,希望通过参加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能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却不多;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不足和运动方式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和学校体育设施及器材不充足而出现想做而无法实现的现状。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女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时间、强度、频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2.1.1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课余体育锻炼很重要的占47.6%,认为重要的占33.6%,认为一般的占16.1%,还有2.7%的学生认为课余体育锻炼不重要。说明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意义方面的引导。2.1.2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在早上锻炼的占40.1%,下午锻炼的占28.7%,晚上占总人数的16.8%,不确定时间和双休日锻炼的分别占8.7%和5.7%,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集中。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锻炼时间的选择多在30-60分钟,占总人数的54.5%,其次是30分钟以下占43.4%,60分钟以上的只有2.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时间上是符合休闲运动健身的要求。2.1.3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锻炼一次的为49.7%,每周两次的33.6%,还有12.2%的人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有4.5%的人不参与锻炼,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频度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认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2.1.4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喜欢结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51.7%,独自一人锻炼的有37.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的有7.7%,其他的有3.5%,(表5)。说明在这方面应多做工作,使每位同学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以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2.1.5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场地、器材表示满意的占44.1%,不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分别占37.8%和18.1%,说明学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不太高,学生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愿望,但由于场地、设施缺乏而不能参加锻炼人比较多。2.1.6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有跑步、散步、健美操、武术、球类、舞蹈、网球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0%、8.4%、12.2%、6.3%、28.3%、3.5%、7.0%、6.3%。此数据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选择场地和技术要求较低的跑步、球类等运动项目,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体育设施、场地不充足。2.1.7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占总人数的39.2%,学习压力大占22.7%,无人指导占15%,无锻炼场所、器材及无闲暇时间分别占11.2%、7.0%、4.9%。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学校如果能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不但能够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2影响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从表9中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很低,主要用于网络、服装上,体育列最后,体育消费意识淡薄。2.2.2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情况由表10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选择体育作为课余生活的人数最少,大多数学生把时间用于作业、聊天和网络,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引导。2.2.3大学生的健身环境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也是构成大学校园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体育场馆设施勉强能够满足学生上课需要,能够提供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较少。从表11得出:49%的学生对当前的健身环境不满意,30%的学生比较满意,仅有21%的学生能够对健身环境满意。健身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影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能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参加程度比女生高,约有12%的学生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相比较而言,女生的运动量明显不足。3.1.2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于校内田径场、篮球场及空地;锻炼方式更倾向于结伴锻炼;球类运动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其次是跑步、散步及健美操。3.1.3课余体育锻炼是课余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但是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的缺乏以及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
3.2建议
大学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参与度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国家对体育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工作的效率也不断地增加,学校对师资力量的投入不断地加大,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看教师的能力。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态度上的转变,对体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对学生锻炼身体的各种器械不断地更新。这些都是让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个客观条件。但是根据对甘肃省普通高校进行的调查得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度正在下降,学校对这个问题也不重视,该文主要针对甘肃省各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参与度的研究,并结合调查的结果找出影响甘肃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2013、2014级在校本科学生850名。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该文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网站等,查阅了有关文件及文献资料;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和归纳。并运用前人的成果,来为该论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2)观察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组织观察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3)问卷调查法:通过在体育课上(上课前十分钟)现场发放问卷,发放850份,下课后统一收回,回收有效问卷825。有效收回率达到97.1%。
(4)数理统计法;将通过问卷调查所得资料及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软件对所获得数据和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定量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参与度下降的原因
2.1.1 大学生缺乏锻炼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但是这一代孩子又是享福的一代,生活没有压力,缺乏在困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对体育锻炼很认可,知道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但是这一代孩子懒,没有任何的动力让他们去参与体育锻炼。觉得从中得不到任何东西,只会让自己很累。从意识中就否决了体育锻炼。
2.1.2 学校、家长对学生的支持不够
父母亲都希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从小就开始抓学习,让学生的成绩一步一步的提高。让孩子尽量远离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从小就给学生灌输一种体育锻炼是耽误学习的事情,只管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就行,给学生的意识里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想法。给孩子没有一点玩耍的时间,一放假就是各种补习班。学生的升学压力大,根本没有体育锻炼的时间。学校为了保持自己的升学率,会私自停掉体育课,让学生复习考试。由于父母和学校的相互配合,给学生造成体育锻炼一点不重要,只要学习好就行。家长和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的支持,对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有着很正面的影响。
2.1.3 网络对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影响
根据各种权威机构调查得出大学生因为网络的普及影响着身体素质的下降,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不断地下滑。网络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已经离不开这个虚拟的世界。大学生课余的时间基本上和网络呆在一起,体育锻炼基本上已经消失。该文通过对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问卷调查得出。有30%的大学生是为了降脂,22%的大学生是为了应付测试。而18%的大学生是为了放松自己的心态,真正为了锻炼身体的大学生有30%,见表1。
2.1.4 生活秩序很混乱
大学生在上大学以前,长期受到家庭的束缚,完全没有自由。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向往。但当上了大学以后,时间完全由自己来安排,突然感觉空虚了,一下子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加上学生的自制力又很差,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生活的很紊乱,完全没有规律。睡觉睡得不是时间,吃饭吃的不是饭点。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一天看起来没有精神,对任何事物提不起兴趣。这样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就会慢慢消失。
2.1.5 学校各种场地、器械的不足等
根据对几所甘肃省普通高校的场地与设施进行调查可以得出。各高校的场地和设施根本不能够满足于学生的各种需求。有些学校的器械陈旧,再继续使用会对学生的身体安全造成威胁。不能够及时的去更新,维护。场地紧张,学生没有多余的场地来进行锻炼,让学生无法激起自己锻炼身体的兴趣,从而减少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度。这也是影响大学生缺少体育锻炼参与度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2.1.6 学生自身的压力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也需要多元性的人才。给无形给当代的大学生造成了压力。学生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大。学生为了掌握更多的技能会把时间的重心移在各种辅导班,考证班,各种工作中。在精力上根本无暇顾及去参与体育锻炼。
3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
(1)国家应该根据学生的现状,不断地去迎合学生的发展模式,让学生自觉地去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学校的体育课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堂,老师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上课模式,让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有兴趣。
(2)大学生要从意识上改变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学校要不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只有在意识上有所改变,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去参与体育锻炼。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学生在锻炼身体时尽量选择一些适合自己进行锻炼的项目,选择一些更适宜于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参与体育锻炼。
(3)学校要开展各种让学生来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增强学生投入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学校组织体育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各种小游戏等比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地氛围。
论文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生,手机使用,影响因素
1 方法
1.1 调查方法
该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某高校护理学院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该学院在校生主要为2013级至2015级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考虑到调查的可实施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该次调查从该学院的每个年级中均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调查,共纳入研究对象251人。
1.2 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筛检,对无效问卷进行校正后逐一录入。使用SPSS19.0软件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规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3~5小时、5小时以上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0(27.9%)、83(33.1%)、98(39.0%)。
2.2 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课使用手机的目的分别为聊天、看时间、刷朋友圈或微博等、看视频或直播以及其他,其人数及比例分别是64(25.5%)、58(23.1%)、55(21.9%)、18(7.2%)、56(22.3%)。
2.3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
通过统计学检验发现,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生源地、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而与性别、年级、月平均花费、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是否挂科等其它因素未存在关联。(见表1)
3 讨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的仅为27.9%,可见大部分护理专业大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手机上。另外,该研究还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进行了调查,小学德育论文发现大部分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是为了聊天、刷朋友圈或微博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活动。众所周知,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比较繁重[4],因此,这一不容乐观的校园现象很有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应当引起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和3~5小时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会比城镇学生更有可能远离亲人,也就更易感受到陌生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压力,由此而来的不适应和孤独等状态[5]可能是导致他们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手机中的原因。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越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越高,这一结果与胡吴进等[6]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其他研究者[7]也得出相似结论:手机依赖与体育锻炼相关,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学习与生活压力,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与主动性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防止他们过度沉迷于手机娱乐等活动中。该调查还发现,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学生干部。这也从另一角度体现了担任学生干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将精力投入到学生干部工作中,而不是将业余时间过多地投入到手机娱乐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重点关注护理专业大学生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的宣教工作以鼓励更多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采取灵活的学生干部换届措施鼓励更多地学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除此之外,还可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以尽力减少护理专业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含,金天星,王斐然,等.某医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学习状况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1):57-60.
[2] 姜庆佳,孙楠,金刚.90后大学生手机媒体依赖心理的实证研究[J].科技资讯,2015(14):192.
关键词:提高 大学生 身体素质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215-01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学习生活,也与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部、各高校及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应予以高度重视,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迫在眉睫。
1 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2010年9月联合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 m跑、男生1000 m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我国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进一步下降,与五年前相比,19-22岁年龄组男生的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 m跑以及握力成绩均显示下降,女生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 m以及50 m跑成绩也都呈现下降趋势。
2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1)入学前因素:尽管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把体育考试纳入了中考内容,但是进入高中后学生为了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高中三年不得不开始高强度的学习生活,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高中为了提高大学升学率也把繁重的课业压在了学生的头上,课余活动可以说的少之又少,所以高中三年并没有为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们打好良好的身体基础。(2)自身因素:初入大学时的军训给新生带来一些锻炼,但对于四年的大学生涯来说只是车水杯薪。在高校里学生没有了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强烈;没有了家长的照顾、老师的监督,学生的作息生活往往很没规律,玩电脑游戏、唱歌、聚会等娱乐休闲活动占用学生绝大部分的空闲时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慢慢下降,身体素质随之也会下降。(3)高校因素:①高校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除了某些高校体育学院的学生大学四年都有体育课外,绝大部分的高校其公共体育课都只在大一、大二时期开设,每周也只有一至二节,学校对体育的概念也仅仅是停留在体育课的层次上,学生的体育锻炼得不到保证,近年来某些高校甚至取消了运动会中的长跑项目,原有的冬季长跑或者是元旦长跑也被无限期的禁止,这种过度的保护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反而得不偿失。②体育课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每周一至二节的体育课根本没法满足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要求,而且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体育教师无法更好的顾及每一位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需求,现在体育课的教学方法还是和以前一样,不够新颖,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了制约,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更加消极。③体育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体育器材老化、不足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学校的篮球场地不足,跑道年久缺少保养等因素都是造成学生运动兴趣下降的原因,并且运动器材的缺乏也是阻碍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试想一下,几十人的体育课却只有十几个篮球,这是多么煞风景的一件事。(4)家庭因素:从小家长就给孩子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数奥、英语等课程就像大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家长对体育锻炼的不够重视,使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入大学后,父母也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健康两个方面,对孩子的体育锻炼依然不够重视。(5)社会因素: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学生都面临毕业意味着失业的问题,所以从大三、大四开始,学生就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打算,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等一系列的考试,再加上实习、毕业论文与论文答辩,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其次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缺乏让学生放假在家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育锻炼,从而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严重脱节。
3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思想,增强锻炼意识: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锻炼的自觉反应,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因。只有培养大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内因发生本质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体育锻炼不积极、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现状,改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增加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许多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不积极,并不是没有正确的体育观念,也不是没有较强的锻炼意识,而是因为学校的体育活动项目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找到自己爱好的运动项目,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没法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所以高校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展一些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从而提高积极性,增大锻炼兴趣。(3)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教育的学习:当代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基础,但是缺少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使学生无法正确的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应当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体育运动,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减少学生因锻炼不当而造成的运动损伤。(4)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改变体育课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是高校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第一步。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也是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直接场所,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的配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改善活动场地的条件,不断更新体育器材,改变现有的体育课教学方式,应多与学生沟通,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中,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5)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大学生体育运动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培养,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可长期用来作为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以强身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努力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面的途径和方法。(6)坚持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一项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大学生应该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4 结语
体育锻炼是体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的必由之路。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栋梁之才,因此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锻炼意识,改善教育教学环境等一系列举措,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锻炼 习惯养成
一、前言
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多年来一直被列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体育习惯养成过程起到了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把握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创新体育课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学习与竞赛,以及对体育这一特定的操作性知识的学习与体验过程,达到身心愉悦、巩固兴趣、坚定爱好,从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二、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分析
1.体育锻炼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是指人体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锻炼能够给个体的这些效益并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的活动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个体的亲自参与并加以坚持。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般认为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然而反思当前的体育课教学,我们却恰恰未能在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上有所建树,体现在理论研究多、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而忽略了教学效果实际教学效果差。然而很多学生在身体素质项目考试结束后,拿到体育课成绩,得知不需要再上体育课而欣喜解脱的感觉,他们既没有自己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也没有抽出时间走向运动场的欲望;不少学校的体育课在很大程度上被改造成身体锻炼课,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一些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一些学生干脆就对体育没有兴趣,由此可见,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并没有真正养成。
2.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般性规律
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为实现某种锻炼行为的一种"主体需要"。通过对其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根据需要动机理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2.1 体育锻炼的发现与培养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的倾向是人们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种重要因素。
当学生被某种体育活动及某项运动本身吸引而产生学习和参与的一种愿望时,就会对某项运动的学习或参与的运动项目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意志努力是体育锻炼得以持久的一个根本原因。人们之所以坚持锻炼并获得预期目的,收到生理和心理的效益,是对体育活动有兴趣是基本出发点。事实上很多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锻炼中很少享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而对体育感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具不完全统计世界上锻炼身体的方法有2万余种,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去发现和培养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兴趣,体验运动带给自身的快乐,将是引起锻炼行为并得以具有长期精神动力的关键。
2.2体育锻炼动机的确立
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具有始发功能。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意愿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1986年盖拉尔德.肯雍,首先提出一个解释身体锻炼动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至少有六个方面,分别是为强身健体而锻炼、为消遣和寻求乐趣而锻炼;为丰富社会经验和交往能力而锻炼、为审美经验而锻炼、为精神发泄而锻炼、为磨练意志而锻炼等。
2.3锻炼行为的不断重复与坚持
锻炼行为必须经过不断的重复和长期的坚持才能上升为习惯,才能给个体带来真正的效益。兴趣爱好重复巩固提高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否将意识倾向化为行为行动并坚持到底是每个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者面临的难题。根据"最佳状态"学说:"一个人的中心需要就是要从事一项活动,并在行动中成功地迎接一系列挑战。当发现技能与挑战处于平衡时最佳状态就产生了。太弱的挑战使人感到乏味,太强的挑战使人产生“焦虑”。因此在锻炼时要不断的通过“自我定向”和“任务定向”来成功的完成一系列的挑战,并沉浸在运动带来的乐趣中,使锻炼者始终保持一种锻炼下去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锻炼水平的提高终将使锻炼主体从胜利和心理上都产生一种锻炼的需要。
2.4身体锻炼需要的产生
身体锻炼需要:是指主体因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
随着体育锻炼的不断重复巩固提高,锻炼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锻炼行为将产生一种如饥似渴的强烈需要,只要环境,条件允许他就会积极,主动的去从事体育锻炼,产生一种自觉的自动化行为。为此体育锻炼习惯已初步形成。
2.5深刻的认识到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通过经常性的练习,人们会逐渐加深对体育锻炼的作用,目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更加强化了体育锻炼的动机,坚定了信念。因而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通过主观上的努力能使锻炼继续得以坚持。
体育锻炼习惯是属于积极性习惯,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但有时人们总会受到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深刻认识将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重新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使这种锻炼行为贯穿于一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不变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三、 导致学生不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
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充分
通常学生把身体素质训练当成体育锻炼,并且学校组织锻炼身体的方式无非是广播体操和晨跑2个项目,因此学生们会本能的认为跑步就是体育锻炼。
2.没有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虽然安排体育课,但大多数没有实施,即使上体育课也大多是学生自由活动、放松心情、减缓压力,学生几乎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是对相应单一体育项目的热衷、爱好,几乎有1年以上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
3.家庭因素
目前很多家长看到很多媒体和网络对运动员的负面报道,认为体育运动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浪费了主干课学习时间,认为孩子可以通过观看体育比赛就能达到兴趣培养就够了,不希望自己的小孩从事运动员生涯,因而也减少了体育锻炼的时间。
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对策
1.加强体育锻炼认识教育
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培养,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功能性;从认识体育观念到感受到体育魅力,充分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于国、于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我们还要做好学生体育观念的转变工作,贯彻“以身为本、教育育人”的宗旨,抓住入学教育和平时体育课教学,讲解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明确体育不仅是个人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对此的认识水平提高,对体育的热情、兴趣和爱好就愈大。
2.从课堂上培养兴趣,激发学生锻炼的动力
改变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开设多样化社会健身体育项目课程,如太极球、健身球、空竹、花样毽球等,改变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老、陈、旧”和项目单一,激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好奇心,增强体育课的凝聚力,可使学生精神专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来。在欢快的节奏下,舒展潇洒的动作,学生觉得既熟悉又新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氛围中达到了锻炼上、下肢力量,提高协调性,发展跳跃能力,增强耐力,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要不断变化形式,使其具有新鲜感,生动感,保持体育课堂的魅力,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将课堂体育带入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3.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突显学生主导地位
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大胆让学生自练、自娱、自己组织竞赛、自己担任裁判,在各项活动中自己管理自己,教师在旁指点。如足球赛、排球赛、篮球赛、接力赛、乒乓球赛等等,各项比赛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裁判,自己总结。还可采用激励性教育法,如:当学习某一新教材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大脑皮层初步建立动作表象后,可让其进行尝试练习,教师及时予以评价、指点,纠正错误动作,尽快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动力定型。这时总会有几个较早地掌握动作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可安排其进行与本次课教材无关的一些新颖的练习。如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等练习,留下的学生应想去“尝新”,会更加认真体会动作,刻苦练习。这样可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也可活跃课堂气氛,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区别对待,重点辅导。通过这些手段与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自我锻炼方法和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每次体育课,都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尝到“成功”的喜悦。
4.积极开展各项竞赛,塑造体育明星和明星集体
体育教师是各项竞赛的组织者,不仅要组织校内各种体育比赛,如,传统项目、运动会大型健美操、大型体育舞蹈、趣味运动会比赛等;还要组织各类比赛,如PK赛、擂台赛、巡回赛、表演赛等;让学生走出去,向外校学习技术和经验,扩大学生的视野观,组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赛,取各家所长避各家所短,让学生们增长见识。通过校内、校外的各项比赛,大力宣传体育明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们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主动,逐步培养学生们锻炼的主动性、持久性,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
5.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做表率作用
体育教师以自己丰富的知识、熟练的运动技术技能,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感和积极的学习欲望。体育教师不但要重视仪表美,而且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端庄朴实的仪表,热情活泼的性格,沉稳大方的举止,以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渴求知识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懂得真、善、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榜样靠拢。多开展校内及参加地区、市、省乃至国家级的教学、体育、科研比等,达到“比、先、敢、帮、超”的目的。
6.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潜力 促进体育锻炼的意识
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年限都不能贯穿整个始终,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而且一周一节的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而言,也略显不足,如何满足学生自身锻炼的要求,就必须要在课外增加学生活动的次数,单独开设课外俱乐部对课堂教学起补充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既能提高和完善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使他们体会到体育锻炼对自己的重要性,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调节情绪、陶冶情操,为奠定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学校体育教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五、总结
体育课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起点,然而这不仅是体育锻炼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锻炼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共同需要。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以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
参考文献:
[1]刘彬.王倩.李应伟 体育课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效性研究 [期刊论文] -大家2010(11)
[2]杨桂志 体育教学中学生悟性的培养途径 [期刊论文] -体育师友2009(2)
[3]叶学球 教师情感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期刊论文] -惠州学院学报2008(6)
[4]刘树权 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与应对办法 [期刊论文] -南北桥2008(10)
关键词 大学生 锻炼意向 锻炼行为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意向指个体主观评估自己未来从事某项行为的意愿或可能性,以及在计划实施特定行为中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意向对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已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然而许多有明确锻炼意向的人常常不能将其转变为锻炼行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究我校学生的锻炼意向不能转化为锻炼行为的原因。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衢州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的锻炼意向与锻炼行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意向与行为的期刊,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在阅读大量书籍和论文的基础上,针对本文的研究需要,并向专家请教,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了调查问卷,并向衢州学院在校学生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95.67%。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7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获取相关分析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锻炼意向与锻炼行为的不同
在调查的287人中有锻炼习惯的学生121人,无锻炼习惯的学生166人(本研究把锻炼习惯定义为:除体育课内外要求以外,每周至少一次持续2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在有锻炼习惯的121名学生中,只有40名学生的锻炼意向与锻炼行为相统一,占总数的33.06%。而这121名学生,最想参与的运动项目(前十名)和生活中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我校学生无论意向锻炼项目还是习惯锻炼项目,主要是走或慢跑、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都是传统的运动项目。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对游泳项目有很迫切的需求;但是因学校场地器材的限制使得他们没办法参与自己喜欢的项目。相反因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使得很多学生对气排球很感兴趣,参与到气排球运动中来。
2.2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踊
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动机源于人的各种需要,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之后,就会有满足这一需要而从事某种活动的机。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动机是指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满足的需要或需求,是人们参与和维持锻炼行为的心理动力。内部动机是指参与一项活动足为了行为本身带来的满足,外部动足指因外部的压力、奖励和回报而参加活动。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锻炼动机大都是内部动机,而有研究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越强,其锻炼的坚持性就越好。
2.3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除了受个体因素例如动机的影响,还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客观条件、人际交往、社会氛围和制度约束等。我校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没有锻炼习惯的的学生不参加锻炼还是有锻炼习惯的学生不能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的锻炼的原因,大都是客观原因限制,例如缺乏场地器材、没有时间、缺乏科学锻炼的知识、无人指导和气候原因等。根据我校学生的作息时间和课程安排来看,学生是有充足的时间保持每天锻炼的习惯的,可见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除了客观条件限制外还是自身的惰性。而且学校也没有制度要求和组织除了体育课之外的体育锻炼,所以导致了我校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
3结论与建议
学生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大都是客观原因,如场地器材、时间、天气的限制。因此学校应增加对体育场馆的开放和建设,并开设更多的体育选项课、俱乐部,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
锻炼的氛围对学生的锻炼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喜欢的项目,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没有同伴或无人指导,导致学生不能参加该体育项目。因此体育教师在上课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锻炼方法的指导,而不只是对考试项目的练习指导。
学校的制度要求也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除了大一大二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学校应多组织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从强制到引导再到形成习惯,把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方敏.青少年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的关系:中介式调节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45-48.
[2] 方媛,季浏.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83-185.
[3] 薛贵,董奇.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6-11.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心理测量、实验等方法,以健美操和太极拳作为不同锻炼方式,对吉首大学部分大学生就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尊的不同影响进行了l5周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5周健美操锻炼和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及各维度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效应不如健美操效果好,不同锻炼方式对湘西地区大学生的身体自尊产生不同的效益,均可促进身体自尊不同方面的发展。
身体自尊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它是整体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及走向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探讨以太极拳为主要体育锻炼手段的东方锻炼方式,以及以健美操为主要体育锻炼手段的西方锻炼方式对湘西地区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为大学生选择健身方式,以及科学地指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参考,同时为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一些合理而有效的实证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整群抽取吉首大学公共体育课一年级健美操和太极拳选修班各1个班,其中健美操班3O人,男生15人,女生15人,太极拳班30人,男生15人,女生l5人,发放问卷6O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60份,年龄范围17—2O岁。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使用中国期刊数据库等工具进行文献检索,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
1.2.2心理测量法
(1)心理测量工具
《身体自尊水平量表》(PSPP)(徐霞修订编制),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主量表(Psw);运动技能分量表(sc);身体状况分量表(PC);身体吸引力分量表(AB);身体素质分量表(PF)。量表采用4级评分,分数越高,身体自我程度越高。本次测量主量表克隆巴赫a系数为0.85,各分量表克隆巴赫a系数分别为0.86、0.86、0.86、0.88。2)心理测试程序
本次研究从2007年3月6日开始直到6月24日结束,共持续105天,分别在实验前、5周后、10周后以及l5周后进行了4次测试。采用团体测量的方式进行,教师主持,在答卷之前,主试要求被试者仔细阅读指导语,并严格按照指导语独立作答,答卷回收有效率为100%。
1.2.3实验法
本次实验健美操组和太极拳组教师均为吉首大学长期从事专项教学的教师。健美操组和太极拳组均为每周3次课,每次60min。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授,并在练习结束以后进行考核。健美操组的练习内容为以大众健身操3级为基础的自编健身操,全套动作时间为5min,共68个8拍,音乐速度为24拍/10S,太极组练习内容为简式24式太极拳,有音乐配合。
1.2.4数理统计法对所采集的有效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研究结果
2.1健美操锻炼对湘西地区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
表1显示,健美操锻炼5周后,PSPP主量表与各分量表以及PSPP总分得分均高于实验前,其中身体吸引力出现显著性差异(P
2.2太极拳锻炼对湘西地区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
表2显示,太极拳锻炼5周后,PSPP主量表与各分量表以及PSPP总分得分均高于实验前;10周后,PSPP主量表与各分量表以及PSPP总分得分均高于实验前,其中PSPP总分出现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本实验采取了分时间段测量PSPP的方案,目的在于观察身体自尊水平在整个过程的变化情况。健美操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及各维度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随着健美操锻炼周期的延长,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的效果越好,原因首先在于健美操锻炼能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和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较大的运动负荷,长期坚持健美操锻炼,能够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机能增强,充分激发个体体能,增强身体自我知觉能力,由此提高其身体自我价值感;其次,长期健美操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给大学生提供了体验到控制感的情境,可以使其在健美操锻炼中更多地获得成功感,从而使大学生的自我信念得到提高,进而增强其身体自尊;最后,长期的健美操锻炼能够消耗体内多余脂肪,改善身体形态,如体重的减轻、腰围的缩小,由此增强自己身体吸引力的感觉,提高身体自尊水平。
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效应不如健美操效果好,经过5周、l0周太极拳锻炼后,PSPP主量表和分量表的得分变化不大(P>0.01),15周后变化较为明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