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0: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办公信息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管理信息化;SOA;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2-0102-0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1],成为近些年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新模式。互联网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程度颠覆了传统行业,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同样也在经历互联网时代的洗礼。在“互联网+”模式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大背景下,高校如何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到办公信息化建设当中,优化现行的日常办公业务及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新形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办公信息系统现状及问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三大阶段。目前,各高校已基本完成了局部业务的信息化建设,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在保障校内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系统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厂商开发,运行于不同的系统平台,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和不同的标准,系统之间缺乏协同机制,数据共享和交换存在问题;大部分已建系统建设投入大,时间较长,使用程度较深,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不适合采用重新集中整合的模式。同时,高校办公信息系统在信息化建设及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其他共性问题:
①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全校各办公信息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门信息系统是整个办公信息化的局部。目前,学校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要来设计实施相关信息化系统,但各系统之间缺乏学校层面的总体规划和设计。②系统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同。各部门的信息化系统相互独立,并且由于自身业务需求的不一致性,造成定制的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结构、标准也不一致,系统间数据转换复杂,信息共享难度大。系统长时间无法实现衔接与协同,致使冗余数据增多,难以避免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③相同业务复用困难。各系统主要是以紧密耦合的方式把模块化的业务逻辑组合在一起,这些业务逻辑在其他信息系统中无法被重用,导致了业务逻辑的重复设计和IT资源的浪费。④系统环境异构。操作系统不统一,存在如Unix、Windows等多个版本;系统架构不统一,如有基于B/S架构的信息化系统,也有基于C/S架构的信息化系统;开发程序语言及配套数据库不统一。诸类情况增加了集成的难度和成本。⑤用户体验差,每个系统各自独立,单点登录系统尚未建成,办公人员存在多系统、多账号、重复登录等诸多问题。⑥数据交换安全性差,部分实现了数据衔接和协同的业务系统,主要依靠数据的直接共享以及组件之间的相互调用,缺乏标准、统一、可扩展的数据交换平台,存在信息安全隐患。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部门间信息系统间的业务衔接、协同处理、数据共享的需求不断增多,系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虽然部分业务系统可以满足自身日常业务的需要,但系统间衔接、协同、共享不足等问题逐步凸显。因此,如何消除信息孤岛,使教职工从复杂的业务处理中解脱出来,并通过业务重新梳理和整合实现服务的抽取与封装,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服务于教职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面对高校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如果将遇到数据交换和共享问题的业务系统推倒重建,不仅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成本激增,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只是通过简单地共享以及组件之间的相互调用来实现数据的衔接,弥补系统设计的缺陷,则缺乏统一、可扩展的数据交换标准,将会不可持续且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在不改变各部门现行信息化业务系统底层架构及相关业务的基础上,构建以服务为导向的一体化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
1.SOA的概念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是一种在计算环境中设计、开发、部署和管理离散逻辑单元(服务)的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通过单元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2]基于这种模型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不必考虑其后台具体实现的技术、运行平台等,从而最大限度地重用了应用程序中的服务,提高了IT适应性和效率,以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做出快速和有效的响应。[3]
2.SOA架构模型
SOA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
①服务请求者:服务请求者是一个应用程序、一个软件模块或需要一个服务的另一个服务。它发起对注册中心中的服务查询,通过传输绑定服务,并且执行服务功能。服务请求者根据接口契约来执行服务。②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者是一个可通过网络寻址的实体,它接受和执行来自请求者的请求。它将自己的服务和接口契约到服务注册中心,以便服务请求者可以发现和访问该服务。③服务注册中心:服务注册中心是服务发现的支持者。它包含一个可用服务的存储库,并允许感兴趣的服务请求者查找服务提供者接口。[4]
3.基于SOA架构的服务集成设计
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提供了标准化的信息系统服务整合方案,在不改变各部门业务系统底层架构的基础上,将OA、人事、财务等各办公系统业务功能转换或封装,这些服务彼此相对独立但又可进行组合,从而能有效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架构,很好地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孤岛”问题(如下页图2)。
SOA技术架构不受原有办公业务系统语言、平台、技术、数据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各业务管理系统只需在业务整合过程中使用统一的对外接口对象模型Web Services进行封装或转换,通过工具或手动定义各被整合业务的Web Services接口描述WSDL文档,并把WSDL文档描述的内容映射到学校UDDI公共数据库中去进行分类管理,即在UDDI注册中心对各类Web Services进行注册。[5]
基于SOA架构构建一体化办公服务平台
1.信息标准设计与建设
信息标准的建设是高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了统一的信息标准,高校在数据建模、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数据交换的过程中有了统一的规范,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优化管理和资源共享,帮助使用者方便、快捷、规范地建立应用系统的数据结构,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信息标准并非一套纸质的文档,而应该随着学校信息化业务的不断扩大而不断更新。建设统一的信息标准不仅需要完整的设计思想,也需要具备完善管理能力的工具作支撑,为高校信息标准的建设提供管理保障,用以帮助高校轻松实现对标准的制定、维护、理解、分享、集成,使得信息标准具备一定的可管理性。
2.流程业务梳理
信息标准的制定,规范了学校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流转,明确部门输入的数据标准、输出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流转过程,规范了学校内部跨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并向用户提供办理业务流程的用户接口。由于业务流程的各个活动分布于不同的应用中,为了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流程处理接口,需要对这些活动的输入信息、输出信息、业务处理逻辑和显示逻辑进行提取和封装,并定义活动的执行权限,供流程整合与展示模块使用。定义统一的脚本规范用于流程的描述,并提供流程定义工具建立跨多个应用的流程定义。
3.数据交换设计
因学校信息系统涉及不同的软硬件平台、数据库系统和开发语言,采用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很难做到各个部门数据的统一和共享。学校还需借助公共数据库平台,通过数据采集接口模块获取各业务系统数据。其中不统一数据标准的业务系统需要通过业务数据整合器将原有的数据标准化后入库,而符合的系统数据自然共享,无需再次集成或整合(如图3)。
4.办公服务整合
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构建一个开放、灵活、松散耦合的分布式应用体系,对一个个单独业务系统中关于服务的内容进行抽取和封装,注册到服务管理平台中,实现垂直化管理向水平化管理的转变,简化管理,提升服务,从而实现小管理、大服务。服务管理平台提供了多种灵活的服务集成方式,有Web service、I frame、RSS、页面抓取等,可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数据、服务展现的需求。从而建立一体化的办公服务平台。教职工可以使用单一入口访问多种类型信息,无论信息存储在何处,也无论信息的格式如何,都可以按照用户所关注的方式个性化地收集、展现这些信息(如图4)。
通过服务一体化服务平台将服务作为管理对象,包含如下三个层面:①以“不同用户”的视角进行分析,梳理面向不同角色的服务应用,通过服务门户享受一站式服务;②用户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应用系统的链接,而是直接服务的展现,教职工可以在一体化办公服务平台上实现所有业务的申请与处理;③实现智能的服务推送,可以根据用户角色自动推送和呈现不同的服务业务。
结语
学校内部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科研和日常办公服务等多个方面,建设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如何将原有的信息化成果整合到一体化平台中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多部门协调的管理问题,需要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才能保证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东方.“互联网+”是什么 五大概念龙头揭秘[J].时代青年・视点,2015(3).
[2]夏文栋,乐建亮,廖宁.基于SOA的高校信息系统集成研究与设计[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6):15-17.
[3]周融,陈明锐.基于SOA的高校信息系统集成的研究[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9(3).
[关键词]网络时代;行政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201-01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已经进入到了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下必然也要求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发生着变化,其中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论文主要结合网络时代下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展开分析探讨,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理有效的信息化行政管理对策和措施,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二、行政管理信息化概述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
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政府办公智能化,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政府宏观指引、公共服务、职能分工、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有效整合政府内外部资源,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效益、增强政府公益性的过程。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为达到政府施政目标而进行的一个动态的系统和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信息化不是IT与行政管理简单的结合,而是相互融合和创新。
一般而言,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业务应用层、系统整合层、运行支撑层和综合应用层。其中,业务应用层为各个业务系统以及尚未纳入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通过应用层的系统,产生各类数字化和非数字化业务信息。系统整合层为信息综合应用管理进行系统级和数据级的整合。通过基础信息采集平台将各类业务信息汇集到综合资源库中,并形成数据仓库,为高端情报应用提供数据存储逻辑。运行支撑层为信息综合应用管理平台提供运行所需要的基础软件平台以及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应用层是对整合的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应用,包括日常信息综合应用和精细化管理应用两大类。
三、网络时代下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与措施
(一)优化系统建设,打造信息化工作平台
系统平台是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加强系统平台建设,努力构建适应当前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的信息化系统,为各级行政管理机关打造出良好的工作平台。
建设信息平台,优化系统功能。各级行政管理机关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结合本层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工作实际,切实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切实夯实信息化工作根基。根据行政管理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的工作思路,在集合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将行政管理内部信息资源和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相关社会信息资源,经过汇集、整合后及时挂接到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上:同时,合理进行信息组织和资源配置,以满足作战指挥和一线行动的实际需求。行政管理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建设要全盘规划、科学论证。系统功能的设计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前提下要有超前意识,要预置可扩展功能,满足可预见的需求。
(二)广泛整合内外资源,夯实信息化工作基础
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必须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因此,在构建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必须广泛整合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外部资源,为信息化应用打好基础。
广辟信息来源,服务基层信息化。要加强基层行政管理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内外网接入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利用多种数据实时抽取、关联、调用工具建立综合数据库,促进信息的深层次利用,使信息化建设真正为一线基层行政管理服务。要紧紧围绕“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这个中心,抓住情报信息采集、共享、研判、应用等重点环节,围绕人地物事、吃佗行消等人的基本活动轨迹,整合交通、电信、银行、工商、税务等有关信息,实现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拥有的信息资源并非越多越好,因为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会导致有用信息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更何况对海量信息的存储、加工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所以,必须强调,需要哪些信息资源,就应该定制,而对信息资源的加工也应量力而行。
(三)强化信息化应用,全面提升公安机关行政管理能力
在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意识是前提,系统是基础,资源是支撑,应用是关键。服务应用、提高效能是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用是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所在,为实战服务既是信息应用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加强网上服务,提升服务社会水平。以信息化引领服务方式变革,建立网络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机制。通过互联网、窗口单位电子触摸屏等信息化手段深化行政管理信息的公开,提高执法管理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增强执法公信力,同时通过促进权力阳光运行和服务规范化,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
关键词:信息集约化;ERP;资产管理
集约化管理依据“集中设计、统一管理”的原则,集中、统一配置,以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信息系统的集约化建设能够整合信息资源,规范业务操作,提高深化应用的质量和覆盖度。随着办公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办公系统的信息化应用要求也日益增强。企业资源计划即ERP,作为各大企业普遍应用的资源管理平台,集物资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于一体,功能强大,系统庞大,缺少专业的系统化管理平台。
1资产相关业务分析
资产的管理指依据相关管理规范,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重点低值易耗品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加强精准投资,提高投入产出水平。资产的管理主要指资产的日常业务操作,涵盖资产的基础管理、新增管理、运行期管理、退出管理以及报表管理等五个模块。对于资产的基础管理,主要指固定资产屏幕、固定资产分类、折旧表与折旧范围、折旧码、固定资产科目确定与折旧替代、资产业务类型和固定资产卡片打印等系统配置和业务操作。对于资产的新增管理,依据不同的资产分类以及相同资产分类的不同新增途径,包括固定资产零购新增、固定资产融资租赁新增、固定资产其他方式新增、无形资产零购新增、无形资产其他方式新增、重点低值易耗品零购新增等多种新增管理。资产的运行期管理是指资产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资产价值、资产所属单位、资产用途等方面的异动,包括固定资产盘点、固定资产调拨、重点低值易耗品调拨、资产减值准备、资产折旧预测、资产折旧处理、固定资产技改、资产出租、回收资产出租和资产投保与索赔等。资产退出包括固定资产报废、重点低值易耗品报废、资产报废与废旧物资处置衔接等。资产报表查询以表格、图表等格式直观、动态的显示相关数据,以方便业务人员及相关管理层实时便捷的获取业务数据,了解业务动态。资产相关的常用报表包括固定资产明细查询表、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报表、资产报废情况查询表、固定资产月度分类折旧计算表、固定资产变动表、逾龄资产预测分析表、固定资产分类表等。
2资产管理平台搭建
ERP通过基本的数据定义和处理块,实现了一系列的系统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前台直观体现就在于事务码的应用,不同的事务码关联了不同的业务操作,实现不同的业务需求。为了便于用户更加快捷迅速的查找到业务对应的事务码,减少用户人为记忆大量的事务码,提升业务操作效率,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本论文基于ERP系统,搭建系统化的资产管理平台,以“日常处理业务”、“常用报表查询”、“资产考核指标”为维度进行划分,提供统一入口,对上述的资产各类业务进行了整合。管理平台主要包含三个主页签,“日常处理业务”、“常用报表查询”、“资产考核指标”,在各个页签下又进行了功能块的划分,分别对各模块的业务操作范畴进行了展示。展示主要包括事务码的集成以及相应的中文描述,可以直接链接到对应的业务操作平台,进行相应业务操作。除了日常业务处理和常用查询报表,资产管理平台继承了资产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是基于考量工作重点和关键、量化业务操作水平的目的而设定的,不仅可以直观反映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还可以量化反映整个价值链的运营情况。将相关的考核指标直接集成语资产管理平台,可以让考核者与被考核者都能准确的理解目标和标准,实时的对自己的业务操作进行自检,对于业务操作规范化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3结语
引言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模式不断演化,经历了单机模式、终端一主机模式、客户机,服务端模式等几个重要阶段。目前的互联网大规模应用使人们对于计算的认识和使用产生新的变革。计算模式的不断变革必将带来一系列的挑战,继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络计算、效用计算之后,计算机业界又提出了云计算模型来满足人们对于计算的需求。
互联网的应用使远程学习、网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所接受,远程教育信息系统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建设和扩展。远程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信息系统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使信息系统运维更加经济便捷、更能随需应变成为远程教育信息系统研究的方向之一,云计算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一 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1 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远程教育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地域上分散的多个教师和学生构成一个分布式大规模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让学生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接受教育,这些特性都使远程教育定义本身就包含着分布式服务的基本要素。
与普通高校一样,开展远程教育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经历着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校园网硬件平台建设阶段,主要实现校园范围内的网络畅通;第二个阶段是各部门应用建设阶段,开始建设部门层面的信息应用系统,初步步入办公信息化的轨道;第三个阶段是学校整体系统化集成建设阶段。目前,远程教育信息化依然以信息系统的构建为主要实现方式,通过不断新增和整合现有系统软硬件资源来提升各校在远程教育领域中的能级。开展远程教育的各所高校,都已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整体系统集成和信息聚合的过程中去。各所高校都将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的开放式网络系统作为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体现出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分布性和服务性要素。
2 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远程教育事业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各高校都快速建设和部署了若干信息系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信息系统在运维过程中都遭遇了不少共同存在的技术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系统维护成本逐渐提升。伴随着远程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一直处在边实践边探索的过程。我国的远程教育本身带有前沿性和探索性,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问题。业务流程的不断调整和变更,使远程教育信息系统经常需要随着业务流程变更而进行升级改造,这给远程教育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系统维护和升级给高校信息化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现有系统功能难以集成及重用。在信息化建设的第二阶段,各部门、学习中心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期逐步建设了符合自身业务需要的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往往开发和立项的时间不同、开发技术及软件架构不同、投入运行的时间也不同。这些差异使逐步投入应用的各信息系统间难以进行功能集成和重用。
(3)缺乏统一规划,易于形成信息孤岛。先建设、后规划的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路,经常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以及统一平台开发架构往往滞后于各类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由于各类信息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使对已有信息系统改造和部署调整变得十分困难,而数据迁移以及异地存储都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困难,因此易于产生分布于各部门以及学习中心的信息孤岛。
二 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信息系统整合设计
1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也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和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的最新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IBM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共享的网络交付信息服务的模式,云服务的使用者看到的只有服务本身,而不用关心相关基础设施的具体实现。在这个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要素[4j:
(1)硬件和软件都是资源,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2)这些资源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扩展和配置。(3)这些资源在物理上以分布式的共享方式存在,但最终在逻辑上以单一整体的形式呈现。(4)用户按需使用云中的资源,并按需付费。
根据云计算的关键要素,图l给出了一个云架构的基本层次。与传统三层软件架构不同,用户交互层只是提供对用户使用资源分配和访问权限控制:服务应用层将对软件资源进行管理并提供各种服务,如软件即服务等;虚拟化层通过硬件虚拟化技术,提供服务部署的虚拟主机环境,并将分散的、有限的计算机硬件资源进行管理。
2 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信息系统整合思路
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和扩展,并让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需求的变化。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建设一个高可用的、易于变更和部署的软件架构,而对软件资源提供硬件支撑的是一个可移植的,可被整合和重用的硬件资源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软硬件资源的整合和扩展,可以满足上述要求,因此云计算技术是实现远程教育信息系统整合可以借鉴和应用的核心技术之一。
(1)从架构系统到提供服务
云计算的核心基础之一是采用面向服务架构,原有以信息系统为单位的系统建构思路必须被打破,转变为以服务库为核心的面向服务系统建设。从面向对象过渡到面向服务开发,通过对现有系统功能的服务化改造,逐步实现对现有系统功能重新提取和组合,并将其封装为可供其他软件调用的服务。以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为例,传统的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知,由于学院信息化建设目标是为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系统,这导致用户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信息系统。系统功能模块封装在系统内部,用户也无法在一个信息系统中完成其所需要的各类功能。每个信息系统都有与之对应的数据库系统,这些数据库相互独立,数据共享困难。
通过对已有信息系统进行服务化改造,以往被系统层层 行接口保护,防止服务非法调用并实现数据加密。服务接口在用户交互层中的ASP.NET服务中心进行注册,服务中心根据用户操作按需调用相应的服务接口。WCF服务作为独立服务承载于IIS或系统服务中,有利于服务功能的扩展、重新配置和移除。这也使经过整合后的云服务系统更具灵活性,系统运行时更新功能更加便捷。
3 虚拟化层实现
承载WCF服务的主机并不是物理主机,而是由Hyper-V虚拟化技术所生成的虚拟主机,这些主机可以按需安装各类操作系统,为服务的运行提供个性化的操作系统环境。即便未来操作系统版本不断更新,管理员也不需要为在有限硬件资源下搭建不同的服务运行环境而发愁。利用微软Hyper-V虚拟化技术,可以将一台安装Windows Server 2008 R2操作系统的服务器配置为专业的虚拟机管理服务器,方便的管理虚拟机并为其动态配置硬件资源。在可靠网络环境下,实现根据虚拟机运行实际占用资源大小合理调整虚拟机的硬件资源,充分利用物理服务器资源。
4 私有云的建设
完成系统框架及服务环境的搭建后,可以通过Windows域管理技术建立一个统一的逻辑网络,为私有云的建设提供可信互联的网络环境。通过私有云在Windows网络域中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可以将现有的物理网络及服务器硬件资源整合起来。在新加入的物理服务器中部署虚拟机环境,动态部署相应的服务,完成对现有系统功能的整合与扩展。
四 基于云计算进行信息系统整合的优势
通过信息系统私有云的建设,不仅可以逐步完成软硬件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也可以在应用层面获得相应的好处。
1 实现个性化办公(按需使用)
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办公。在以往信息系统建设中,经常按照角色来划分用户功能,因此无法满足每一位用户个性化需求,云计算的应用优势之一就是按需服务,实现对于每位用户定制个性化的功能。
由于用户处理的数据和所使用的功能都在云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到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并使用功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调用实际存储于远端服务器的数据并实现云端数据备份。灵活的服务扩展使无论哪种类型的用户都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功能,从而定制出自己的办公界面,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可用性和灵活性。
2 搭建可动态扩展和配置的信息服务平台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其核心都在于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在处理和使用数据的要求,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处理。云服务架构有利于实现数据分布式存储和调用,并且支持数据资源的无限扩展。未来的信息系统建设将更关注如何设计和使用服务。将用户所需的功能和数据都以服务的方式封装起来,便于今后的组织和调用,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用户需求新增新的服务来向现有系统扩展新的功能。对于用户来说,用户所使用的是一个强大的能够满足功能需求的信息聚合平台;而对于管理员来说,是一个可动态扩展和配置的软件服务平台,这些都将大大延长服务系统的软件生命周期。
3 实现软硬件资源分布式共享
采用云计算技术后,通过任意调整服务软件以及数据文件的部署位置,从而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分布式共享。甚至可以在不需要改变物理硬件资源(如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位置基础上,实现对于硬件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使用,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在虚拟硬件环境中灵活部署软件和数据资源,能够更好地实现共享和调配。即便一个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分布式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在云端也能构造成为一个逻辑统一的,可供管理和维护的统一的服务系统。这些特性都会对今后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无纸化;节能减排
近年来,随着校园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于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支持的校园活动日益增多。社交平台、校园客户端、手机平台等新兴的宣传推广方式成为校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信息泛滥、安全性缺失、平台繁多等问题,不利于校园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因此整合网络与新媒体资源,实现快速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成为当前校园无纸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镇江市几所高校的无纸化校园的建设现状,主要来探究如何整合资源,实现通过校园网络平台高效地进行校园信息传递、师生交流、通知下发等功能,从而达到校园无纸化的目的。
一、镇江某高校校园无纸化的建设现状
江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推行校园无纸化已有多年。该校在近日获得“全国高校团委系统新媒体应用先锋奖”。在平台建设方面,该校已采用了包括OA办公平台、飞信平台、BBS、“微校园”客户端、PU(Pocket University)系统、校园网等多种网络与新媒体方式并辅之以时下普及率较高的社交平台进行校园活动宣传与管理工作。在管理机构方面,学校与国内多家知名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适用于校园的手机客户端,并成立了信息中心负责管理校园内的网络运行情况。目前,学校基于OA平台的无纸化办公系统已经较为成熟,能够安全、稳定、高校的教职工的校园办公工作。但在校园活动的宣传推广过程中,由于信息渠道众多,容易造成信息准确性较差、口径不一、安全性得不到保证等诸多问题。另外,在开放平台的信息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审核机制,校园信息的公信力得不到保证。信息过程中平台众多导致的信息泛滥使得学生产生信息疲劳,由此对校园活动产生厌倦情绪,有时候宣传效果适得其反。
二、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对于校园活动的作用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学生更多的选择在网络与社交平台上进行娱乐活动,究其原因,网络与新媒体凭借其丰富的形式、广泛的内容以及较高的时效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由此入手,校园活动中可以通过对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提高校园活动的知名度与参与度,将学生由单纯的参与线上活动向线下活动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线上宣传可以节约学校的宣传经费,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校园活动的丰富与发展。在推进无纸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促进学校师生的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对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
三、当前校园无纸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新媒体平台繁多,兼容性差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们发现目前校内的活动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官方平台(校园门户网)、电信运营商平台(飞信等)、网络社区(贴吧、论坛等)、社交平台(QQ、人人等)、校园手机客户端(微校园、PU平台)等。众多的平台各有特色,依托的资源不同,功能差异明显,技术上难以兼容。用户群各有侧重,往往校园信息在某一平台时无法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使得信息效率低。
(二)活动信息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审核机制
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其开放性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在此过程中,校园信息的主要依靠同学们自发地转发传播。除了学校的官网由学校网络中心负责管理维护之外,其他平台很难做到实时监管。因此对于某些不规范、不真实信息的监管上存在漏洞,有时候会引起信息的误解和负面信息的过度放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信息安全性差,对于信息保护力度不足
众多的平台丰富了师生的联系途径,同时也给信息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诸如个人资料、成绩、就业资料等信息通过同学间的转发与上传,极易导致信息外泄,从而侵犯到相关学生的隐私。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信息安全教育,学生对于此类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无形中加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四)由于技术更新快,校园信息平台更新频繁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类客户端与社交平台层出不穷。近年来,江苏大学共启用5种信息平台。然而在某一平台的建设完善过程中又推出其他平台,两者存在功能冲突或者重复,导致相关部门和学生对于平台的定位不清,平台的普及率因此受到影响。平台的频繁更新也使得其相应功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不利于校园内信息共享,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在相关软件购买维护方面的费用浪费。
(五)相关校园客户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好的反馈机制
据调查,学校的校园客户端建设多依托于外部的网络公司,而网络公司由于自身对于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平台功能设计过于单一,使得平台交付之后无法全面满足师生的要求。而师生的实际需求无法通过直接渠道有效的反馈给开发者。这样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学生对于平台使用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新媒体的应用推广。同时,针对智能手机的客户端开发忽略了一些没有配备智能手机的同学对于校园活动信息的需求,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四、以无纸化为目标的校园网络与新媒体应用问题解决方案
(一)整合各种平台资源,促进平台高效运行
现今校园内各种不同的信息平台共存,要充分研究各个平台的特点,在信息过程中充分利用不同平台的不同优势。分析各平台用户群差异,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盲目滥发信息。研究平台间的兼容通道,促进不同平台间信息传递与转发,融合平台差异。
(二)完善校园活动信息审核机制
建立从上到下的审核机制,选拔各级信息审核员,形成信息审核体系,监控校园信息的流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不规范现象。学校要建立信息应急机制,对于不真实信息及时纠正,对于网络谣言予以打击。校园活动从立项到开展过程中的所有线上宣传,都应该进行有效的审核,保障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
(三)对不同信息实行相应的安全把控,确保信息安全
对校园信息进行分级,编写信息安全守则,严格规定哪些信息可以在上传,哪些信息不可以上传。确保内部文件、学生档案、论文材料等信息不外泄。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信息保护意识。严格控制校内信息平台的登录、访问权限,启用IP、用户名的多种认证方式保障信息安全。
(四)建立网络平台建设反馈机制,保证平台建设与学生需求相对接
在校内开展网络平台建设专项调研,了解师生对平台功能的不同需求。邀请各网络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到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深入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尽量在已启用的某一较成熟平台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功能扩展,既稳定了用户群又节约了学校的经费资源。在后期管理方面,信息中心定期开展意见征集活动,不断完善和提高信息平台建设的方案和效率。
(五)制定校园信息守则,促进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形成健康、进步的校园网络文化
要建立一个成熟高效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实现校园活动的无纸化,离不开学校的校园信息文化建设。学校应该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基础,编制校园信息守则,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把网络平台活动打造成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交流的沃土。在校园活动的推广过程中,逐步树立学生对于当代社会信息的适应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的意识,从而推动学校师生的更好发展。
五、结束语
在高校无纸化建设过程中,以网络与新媒体为方式的信息化是实现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在此过程中,实现校园网络与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于节约能源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希望能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为高校的无纸化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与此同时,如何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处理好平台管理和学生自由之间的关系,如何规范网络开放平台的管理,如何通过体制建设使学生从沉迷于线上活动转变为积极参与线下实体活动,都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导。
参考文献
[1]Howard Falk.Electronic campuses[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3,21(06).
[2]肖潇,沈能,向鹏.浅析低碳校园无纸化――以实践调查为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223-224.
[3]张红武,程滨,周俊,张从昕.基于校园网的无纸化基金评审实践与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0(05):479-481.
[4]秦嘉杭,许鑫,苏新宁.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04):63-69.
[5]蒋东兴,宓,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27-30.
作者简介:
戚猛耀(1991―),男,大学本科,现就读于江苏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我代表*县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20*年,我院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致力于办好案件,致力于自身建设,致力于创新为民,为服务全县工作大局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
一、司法能力稳步提升
案量创新高全年共受理各类案件3965件(含旧存,下同),办结3725件,同比分别上升18%和19%,比案件数量最多的20*年分别高出9.7%和9.4%。审结刑事案件321件,同比增长12%,判处罪犯483人,其中59人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重刑率为12.2%,同比上升4.5%,133人被判处缓刑,10人被免予刑事处罚,非监禁刑适用率为29.6%,同比下降19.7%。审结民商事案件2645件,同比上升23%,解决诉讼标的额1.495亿元,同比增长150%。审结行政诉讼案件8件,审查行政非诉案件28件,审结再审案件3件,执行结案720件。
审判求效果面对民商事案件数量大幅上升、诉讼标的普遍提高、个案复杂程度明显增加给审判工作带来的考验,我们始终坚持三个追求。一是追求高效便捷。继续推行简案速调,立案庭全年调解纠纷586件,占民商事案件结案总数的22.2%,平均每个工作日结案2.27件;积极引导当事人适用督促程序实现诉讼经济,全年使用支付令为141位申请人成功维权,解决标的额140余万元。曾用支付令为31名农民工成功讨薪10万余元,从申请到执结用时不到24小时。二是追求案结事了。全年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为63.9%,比全省平均值高出7.5个百分点,自动履行率为71.2%,比全省平均值高出16.7个百分点。案件调解率和自动履行率两项业务指标均列全市首位。20*年7月,我院成立专案组,以保全促调解,成功促调10件原告为浙江东南管桩有限公司的债务纠纷案件,为涉案企业回收资金550万元,及时化解了企业间的矛盾。三是追求稳定至上。移民纠纷和民间借贷纠纷是20*年两大难点,处置不当极易引发负面效应。我院在县移民指挥部配合下,有针对性地受理并稳妥办结移民纠纷46件。注重对借贷行为合法性审查,审慎办结民间借贷纠纷639件,同比上升68.6%。
执行重破难受经济危机影响,法院执行工作难度也随之增大,我院作为目前全市唯一的省级“破解执行难优秀法院”,压力更加明显。全年执行收案749件,执结720件,同比分别上升20%和19%,执结率为96.1%,有效执结率为70.2%,执结标的6672.3万元为历年之最。我院在继续坚持执行裁决权与实施权分权运作、司法警察直接参与执行、注重审执兼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执行联动,与人民银行联合成立执行联络室,将被执行人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监控范围;与*机关建立限制被执行人出境通报备案制度,全年查控260余名被执行人的护照办理情况和出入境情况,8人被吊销护照。通过建立《被执行人名录》、有针对性地曝光被执行人信息、开通“执行110”、向当事人发送《执行程序权利义务告知书》等方式创新执行工作思路。适时开展集中执行专项活动,恢复执结历年积案155件,恢复执结率为17.5%。
亲民出实招网络视频审理模式日渐成熟,将参加视频审理的主体扩大至证人、被抚养人,利用该方式审理跨国涉侨案件16件,成功调解12件。及时与县*局沟通,由当事人持法院联系函调取户籍材料,方便当事人举证。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在中心村镇开设“法律集市”,向群众发放《诉讼指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先后在阜山乡、季宅乡、仁庄镇设立法院巡回工作室,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高度重视司法救助,向32名生活困难的执行积案申请人发放救助金30万元,依法为1419件案件当事人缓、减、免收诉讼费150.7万元,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的问题在法院的诉讼收费环节已经得到解决。
监督促公信不断强化监督即支持的理念,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汇报工作,坚持法官联系代表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典型案件庭审,视情判后座谈释疑,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设立“法院开放日”、干警监督窗,举办新闻会,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法院的公信力和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20*年度继续被县委评为“工作考核先进单位”。
二、自身建设稳步发展
着力于科技强院积极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三级法院联网,更新审判流程管理软件,在全市法院率先实现案件数据生成与收结案同步;利用审判、执行两大流程管理软件对案件审限、办案进程、数据录入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管,提高案件质量评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改版门户网站,专设公告送达栏,实现诉讼文书公告送达网络与报纸同步;及时在网站上公开裁判文书,提高审务公开程度。
着力于文化建院围绕文化建院的要求,多措并举,努力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法院文化氛围。坚持职业道德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精选法律格言布置文化走廊,倡导廉洁从业,培育廉政文化。鼓励干警勤办案、多思考,努力提高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定期研讨分析审判实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编发《审判参考》开展内部交流,首次将一年来我院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的15篇调研论文编纂成《*法院调研成果集》,还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业务文稿124篇。围绕“法院是咱家•公信靠大家•我爱我家”和谐主题,开展“信仰•责任•发展”青年论坛、法官文化沙龙、迎奥运登山等活动,组织干警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增强法院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着力于人才兴院建立司法考试激励机制,20*年又有8名年轻干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近年来录用的公务员司法考试通过率已达93.2%。鼓励干警参加在职高学历深造,全院现有研究生2人,在读研究生7人。面向全市公开选调2名预备法官,破格提任了5名年轻法官。开展庭审考评、裁判文书评比活动,组织新民诉法业务测试,有针对性地提高法官业务技能。倡导争先创优精神,用正面典型影响一批人,带动一班人,司法警察大队荣立集体一等功、获得“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杨建雄同志被授予“丽水市劳动模范”。
各位代表,20*年我院多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这是县委领导、人大监督和政府、政协支持的结果,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理解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法院向关心、支持法院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一是个别办案人员大局意识不强,孤立办案、机械办案,忽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二是少数干警的工作作风不够严谨,自律意识不够到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隐患;三是涉诉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四是基层人民法庭办公条件相对落后的状况还未得到及时改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各位代表,2009年,宏观经济将继续经受严峻考验,各类矛盾纠纷仍可能高发,面对形势和任务,我们将立足实际,强化职能,把保稳定、促增长、强内敛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努力为我县“创新攻坚年”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务。
一、执法办案是第一要务
围绕大局保稳定进一步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重点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多发财型犯罪;通过建立典型案件制度、到案发地开展巡回审判,加大法制宣传,遏制和预防犯罪;积极探索轻微刑事案件诉讼和解制度,对双方达成赔偿谅解的案件,酌情从宽处理,减少社会对抗,做到既维护法律尊严,又有效化解矛盾。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地采取调解、和解方法,竭力寻找各方当事人利益的共同点,努力实现案结事了。进一步在行政审判中改进协调工作机制,妥善化解行政争议。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穷尽执行措施,打好“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攻坚战。进一步做好申诉和涉诉的化解工作,拓宽和畅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引导当事人在法治的轨道上理性解决纠纷。
突出重点促增长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任务,敏锐观察、妥善应对县域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审理好涉企纠纷,妥善处理民间融资矛盾,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重点审理好企业拖欠职工、农民工的工资、医疗费、保险费,解除劳动合同等纠纷案件,充分维护弱势群体利益;重点审理好涉农纠纷案件,高度关注涉案民生,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
二、固本强基是科学发展之路
注重队伍建设抓审判作风,积极倡导“处事要严谨,讲话要亲和,办案要公正,为人要清廉”的浙江法官“职业四要”;认真落实“不让司法不公在我手里发生,不让效率不高在我身上出现,不让群众在我这里受冷落,不让法院形象因我受损害”的本院“四个不让”。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格执行最高法院“五个严禁”,强化院长、庭长对案件的监督和指导,坚持预防先行,抓早抓小抓紧,动真格不护短,使廉洁司法成为法官的共同信仰和自觉实践。建立健全审判执行运行态势分析机制,通过办案绩效评估体系的运用,把审判管理工作纳入长效轨道。建立随机分案制度,强化流程管理,确保司法公正。建立人民陪审员分类使用、业绩评价制度,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在县委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检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外监督机制有效衔接的合力。
摘要:电子政务在我国已走过6年历程,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依然较差,电子政务系统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原因在于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在设计之初,只强调了显性需求,即硬件和软件的需求,而忽视了三大隐性需求,即观念转变需求、流程重组需求、管理创新需求。重视隐性需求是健康发展电子政务的保证。
关键词:电子政务;显性需求;隐性需求
温总理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进展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温总理的这段话可以这样解读:政府改革的核心是职能转变,改革的重要手段是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应用网络技术提供集成的管理和服务,借助Internet实现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离的限制,面向社会成员提供全方位、优质、规范、透明和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我国电子政务的全面开展始于2002年。从2002年至现在,我国省、地市级政府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有了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现在欠缺的是网站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2006年底,在由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办的用户调查中,社会公众对政府网站的认知度、满意度与政府的预期相差很远。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之初,在作电子政务系统分析时只注重了电子政务的显性需求,没有想透显性需求后台的隐性需求。导致在后来实际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电子政务的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
1显性需求
1.1硬件
根据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总的设想,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提出的模型。
电子政务系统呈现稳定的框架结构,管理和信息安全是它的两个支柱,硬件平台是它的底座,硬件平台也就是网络平台。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把电子政务网络分为内网和外网,内网由副省级及其以上的政府机关办公网络构成,外网由副省级以下政府网络构成,内网与外网物理隔离。社会公众和企业通过互联网门户网站与政府联系,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
1.2软件
电子政务首先是政府内部的信息化,然后才是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与此对应,电子政务的应用软件也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OA)所需软件,这个软件应集成图1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的功能,如支撑层的信息交换、事务处理、流程控制,应用层的公文处理、业务处理等;另一块是终端用户(社会公众)所使用的软件,即政府门户网站,这是社会公众与政府打交道的信息平台,政府搞电子政务有没有实际内容,有多少实际内容,政务信息是否公开了、是否更新了,政府的管理程序是否简化了、便捷了,从这个平台上完全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平台并不复杂,但却反映了电子政务的本质。
2隐性需求
2.1观念转变、职能转变
政府工作从本质上来讲:一是推行政令;二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其中,推行政令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为人民服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过多地强调了政府的管理职能,而忽视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使服务变成了口号。发展电子政务,需要转变政府这种重管理的“官本位”观念,增强政府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政府的职能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即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或管理服务职能。有了这个前提,政府就会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改进政府工作作风,优化政务流程,避免政令传递速度慢、决策与执行脱节等情况发生;政府还可以通过发展电子政务实行最大限度的政务公开,提高执政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促进廉政建设。政府的观念转变、职能转变是实施电子政务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2流程重组
政务流程重组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对政务流程进行审视和再思考,通过对原有流程进行清理、简化和整合,以实现政务作业水平的显著提高。流程重组需要摈弃传统的根据职能部门设计子系统及系统功能的原则,采用根据业务流程来设计子系统和系统功能的新原则,即要建设一个面向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完全按照上述理论来操作,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实现部门内部的流程重组,对于某些权力很重的部门,这一改革也可以节约社会成本,为纳税人带来实惠。如,某城市交管部门汽车年审,车主在第一道检查口,要递交身份证、行车证、保险单,在第二道口子、第三道口子和最后领取年审合格证时,需再次递交上述证件,每道检查口重复检查相同的证件,显然没有这个必要,正确的做法是:在第一道检查口检查所有的证件,将检查信息输入网络系统,车主就只需直接开车上检测线了,这中间的过程均可以省掉。第二步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使纳税人在网上可以办事。如某市一事业单位提出一项事业收费许可申请,需先向市一级财政局提出申请,市级财政局审批通过后,还要省级财政厅批准,这其中还需要市级物价局和省级物价厅审核,如果这四个政府部门不能实现审批信息的互通,这个审批案例就需要提出申请者在四个单位跑上一阵子,至少20天,反之,如果这四个政府部门能在网上实现信息互通,申请者只需在网上向市财政局提出申请,然后等待结果即可,时间大约是5天,这期间还可以查询进展情况。这就是流程重组的巨大作用。
2.3精简机构、管理创新
在中国发展电子政务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政府管理体制。而对于现行政府管理体制,指望通过搞电子政务出现很大的突破是不现实的,因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政府管理体制。不能突破,不等于说不能变化。电子政务需要政府政务流程重组,政务流程重组必然导致政府机构和管理方面的变化,在政务方面进行整合和调整,在管理和机制层面进行一定改革是完全行得通的。
传统上,我国政府部门权力交叉现象比较突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自身进行了多次小改,但权力交叉现象依然存在,这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上往往体现为:有利益的事情,多个部门抢着管,而且还要收费,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办事周期长,耗费大;无利可图的事情都不管,导致某些领域失序。前者是乱作为,后者是不作为。两种情况都与电子政务的时效需求相距甚远。所以,精简机构,减少直至消除权力交叉应成为机制改革的重点,这是电子政务的后台保证条件之一。
整合调整政务职能,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需要管理创新,需要政治家的魄力。创新需要成本,也伴随风险,政府管理创新需要在政府自身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国家的长远发展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毫无疑义,电子政务需要政府在管理创新上加快步伐,电子政务也会促进其步伐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