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30: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篇(1)

(一)一般资料

实验中,本研究一共要选取180名留守儿童,分别在两个社区各自选取90名留守儿童,在一个社区实施干预,另一个社区不实施任何干预,即确定干预对象和对照对象的来源。在180名留守儿童中,男孩、女孩各占50%,年龄在6~11岁之间,6岁儿童30名,7岁、8岁儿童各20名,9岁儿童36名,10岁儿童34名,11岁儿童40名。

(二)干预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干预方案,其内容以学校的参与型活动为基础,再深入社区开展相关活动,营造社会关注和爱护留守儿童的气氛和环境。活动前,教师要与校方充分沟通,明确本研究与教学的关系,这样可以保证干预活动顺利进行,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分年级开展参与型活动,包括图画、游戏、角色扮演、讲故事、讨论、心理训练等众多干预方式。干预方案包括:学校干预活动,按年级分组,由各科教师协作完成,将干预方法与活动应用到其日常教学中,并开展相关的干预活动。社区干预活动以静宁县的社火队为主要力量,借助社火队每当逢年过节举办的社火活动,开展倡导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宣传活动。同时,广泛召集社区居民举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讨论会,探讨迫切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以便提高社区居民对留守儿童及其心理问题的重视与认识,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本研究坚持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相关干预活动,教师制作具体的干预活动方案,以便学校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协作者的身份,主持和引导讨论会的举办,社区居民是讨论会真正的主人和参与者,他们在会上的发言和讨论是会议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干预活动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评估方法

运用检验法,对比干预前后两个小组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析干预方案与措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何种作用。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对留守儿童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周步成教授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以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个社区儿童进行考察,问卷回收率100%。具体内容参见结果部分。

二、干预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在实施干预措施前,两组的检出率,除总焦虑倾向外,其余8个分量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前两组心理问题比例大体相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如表2所示,在实施干预措施后,除总焦虑倾向外,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MHT的8个分量表检出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干预措施对干预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以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学校为中心,以社区为辅助的干预模式,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成效显著。本次干预方法中充分结合本地人文特色,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制作针对性的方案。当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工作,政府、学校、监护人和社区都应发挥自己相应的作用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作者:陈世闻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威戎小学

参考文献:

篇(2)

心理健康、年级组、不同类型、年级组和不同类型、心理健康和年级组、心理健康和不同类型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心理健康主效应十分显著,F(7,11 158)=218.30,P<0.001。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四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另四个维度,其中学习焦虑得分又显著高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 不同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 594)=97.71,P<0.001。由表5可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得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两两配对比较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为0.001。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留守儿童。

年级组与不同类型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2,1 594)=6.58,P=0.001。两两配对比较结果表明,低、中、高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为0.001;低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中、高年级组留守儿童,P值均为0.001;中、高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得分无显著关系。 心理健康和年级组存在交互作用,F(14,11 158)=12.64,P<0.001。低、中、高年级组儿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显著高于另四个维度。两两配对比较结果表明,低年级组儿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与过敏倾向之间无显著差异;中年级组儿童的学习焦虑显著高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与恐怖倾向;高年级组儿童的学习焦虑与过敏倾向之间无显著差异。由图1可知,低年级组儿童的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躯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得分显著高于中、高年级组。心理健康和不同类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7,11 158)=17.33,P<0.001。由表7及两两配对比较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与过敏倾向显著高于另五个维度。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留守儿童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讨论与结论

农村小学生在自信能力、适应日常事物环境,尤其是敏感度与学业情绪表现上更为消极,而在相处性、合群性与自制力表现上相对较好。这可能与教育时代前沿信息的不对称、合格优秀的师资力量薄弱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有关。可见,在农村小学儿童心目中,学习的重要性仍处在中心地位。他们的自信心和对生活的态度离不开学业成绩优劣的影响。根据罗尔斯的正义论观点,社会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需要平等地分配,同时坚持各种机会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就不能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好的生活。[5]教育的公平正义,将会让所有儿童获益。本研究的结果预示:留守儿童尤需童心的培育呵护,应还童心以应有的滋养。中、高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好于低年级组留守儿童低年级组留守儿童的非正常柔弱,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弱、胆怯害怕、营养不良、自我封闭和行为退缩。其原因可能在于,低年级组的留守儿童受阅历的局限对亲子关系还处于更多感性意识,他们认为,内心的悬空和情感的下滑主要是由父母的远离带来的。倘若这种隐性的痛苦长期压抑而不得释放,儿童的归属感便无处寻找。换句话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永远的问题,而是发展中的问题。它会随着个体成长、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经验的丰富不断变化发展。只要教育培养科学合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都可得到适宜的提升。可见,留守儿童培养要用发展的视角更多关注低年级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变化动态。前述实证研究和相关文献均证实了,年龄越小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越是突出,容易行为失控,易于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方面与一般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2]低、中、高年级组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好于留守儿童综合来看,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三个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呈现出以下特征:敏感度、自卑性、恐惧性较强,从而引发严重的学习焦虑感。这可能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呵护,导致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失去了精神寄托,学习动机不强。迄今为止,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行为治疗的模仿学习原理作为其基本理论构架的,试图求证用学校正规教育去弥补亲子教育的合理性。直到最近还为人们所忽视的是,儿童一直置身于父母的闲谈和日常行为习惯的社会原型之中,常常保留了在父母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心理价值观的隐含范式,即使当范式与父母明确的命令、建议及规劝相悖时也是如此。可以说,儿童仅仅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然而,留守儿童之中也有许多对自己的人格品质、人伦角色和孝悌学问,全然不知所措。因此,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教育,与理智教育、国家社会意识培养同等重要。有论者也认为,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学校推行的“学校家庭化”,以及以“家长”等名义强迫教师承担留守儿童监护职责的做法,不宜提倡与推广。回到父母身边,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解决。[6]可见,留守儿童的特点与现状并不一定等于这个群体自身的问题,这对留守儿童的综合培养或干预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综上,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好于留守儿童,因此在教育培养中,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关键点。

对策与建议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

当前,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不断涌入城市务工,我国很多农村中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些留守儿童,一方面他们正处于身体、智力、情感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享受和得到来自自己父母的呵护、教育以及引导,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三观上的偏离以及个人人格、心理发展的异常情况。所以我认为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选择样本:我们通过前期调查与研究,我们决定选择武汉市侏儒镇马赛村来作为我们的调查地点。马赛村位于武汉郊区侏儒镇西端,全村辖7个小组,人口1600人,其中有9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有几百名留守儿童在村中与老人为伴。而村里的一所名为“小春燕”的幼儿园,承担了村中大部分留守的幼儿的保育工作。我们的研究样本都选自这所幼儿园的孩子。访谈与问卷调查:马赛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调查具体通过访谈的调查方法,主要针对该村的留守儿童以及在家留守的老人和部分教师进行访谈,通过逐一访谈来了解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等问题。此外,在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我还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些抽样的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一些小型的座谈会,认真倾听了他们的心声。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通过构思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儿童的教学以及游戏活动,并在这些开展的项目中做好各类数据分析,分析可能给他们心理反应带来负面性影响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性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汇总、整理分析后,这里平时念小学的有150多人,幼儿园的有50多人,在所接触到的100多名儿童中,其中有80%的儿童是留守儿童。据调查问卷统计,在马赛村春雷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年龄都普遍偏小,主要分布在10岁以下,其中4-10岁的留守儿童占全部幼儿园留守儿童的70%,而且在性别构成上,留守儿童男生也是多出女生12个百分点。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普遍存在亲情隔离

他们中有许多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从而产生怨恨父母、远离父母,对父母更是缺乏交流,严重的还存在着与人交往上的障碍,无法与人建立深层的关系。在被调查的50多名留守儿童中,当我问到他们最想念的是否是爸爸妈妈时,都说非常想念,但是又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孩子们的神情都很失落。而只有极为少数的爷爷奶奶还能够熟知教育孩子的方法,大多数老人都只扮演“保姆”的角色,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至于孩子有什么想法,最盼望的是什么就不管了。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老人要么骂粗话脏话,要么下手痛打一下,没法的就只有放任不管。

(二)普遍存在生活习惯不良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家长的管教,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他们时常出现睡懒觉、吃饭磨蹭、拖沓、懒散等问题,还有甚至不注重衣着,一般不容易听从成人的教育和指导,相当一部分孩子会起床不洗脸、不刷牙、晚上不洗澡、吃饭不洗手、生活作息不规律、体质弱、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三)普遍存在情绪激动

在和我接触的一些留守儿童中往往会出现了情绪稳定性差的孩子,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生闷气,乱扔东西,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特别是他们遇到不顺心时,表现出情绪抑郁,还有的出现暴躁情绪,呈现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状况。小学阶段是留守儿童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个阶段的监护人尤其是老人,一方面都很溺爱他们,助长了他们的任性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个人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比其他孩子要迟缓一些,这也是造成他们以后会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主要原因。现在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以及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加重了他们对教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人格扭曲的隐患,长此以往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不利。

(四)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很差

留守儿童中有许多孩子因为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或缺乏有效地帮助和监管,在农村中小学中表现最为突出。在被调查的50多名留守儿童中,其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0人,比率不足5%。还有一些留守儿童明显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突出,上课不能不专心听课,作业字迹潦草、马马虎虎等问题,他们和同学之间也缺乏交流,学习中也不主动请教问题,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失去学习信心,造成了学业成绩的下降。

(五)普遍出现道德品行缺失

这些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普遍产生孤独无依无靠的感觉。他们在家都不太尊敬长辈,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在学校也没有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个人自控能力较差,经常出现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目前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已俨然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当然也存在着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

首先,各村、组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或者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学习和家庭经济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将调查信息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健全能反映其进步与存在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以便实行动态跟踪以及进行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可以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库,然后根据档案记录情况进一步开展好工作。其次,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微信朋友圈,通过微信、电话、网络视频连线、召集家长互动等方式,搭起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孩子及教师沟通的桥梁。通过这样直接的联系,家长能及时了解掌握自己孩子的状况并进行有效地交流。最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培训。通过增设一些自我关爱的课程内容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地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13-29.

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市转移,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就业,形成一个新的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如何健康成长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全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1留守儿童的界定及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在其他地区务工6个月以上,独自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就读,不能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由监护人(父母单方、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其年龄一般在16周岁以下。由于长期的情感缺失和教育失衡,许多留守儿童不能健康地成长,其心理健康状况已是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帮助。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与成因分析

1、性格孤僻,容易自卑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在年龄很小的时候,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就外出打工了,其很容易产生一种严重的心理落差以致于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爱交谈、不愿意和别人交往。久而久之,其性格就变得越来越压抑或者抑郁。另外,由于留守儿童多数都是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他们不能将自己的心事与人分享,不能得到适时的情感慰藉,只能靠自己小小的肩膀承受所有,时间一长,他们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和孤僻了,甚至不愿与人交谈。

2、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

由于家庭温暖的缺失和家庭监督的不严,留守儿童在情绪方面表现得极其不稳定,固执、敏感、为人处事不合群、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孩子动不动就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倾向。有调查显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这一问题时,有超过40%的学生选择了争吵,有16.2%的学生选择忍受,选择采取其他行为发泄的占了21.6%。

3、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性差

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再加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文化水平偏低,不能辅导其功课,常此以往,许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同时他们的学习信心也越来越低,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又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一方面,因为心理上的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全身心地集中于学习,时间一久,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增强,成绩下滑等现象。

4、人生观与价值观易扭曲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不能给孩子感情上的慰藉,许多家长就选择了在经济上给孩子更多的弥补,他们认为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孩子的心灵就能得到安抚。虽然是一片苦心,但是有时候却做了坏事。有的孩子,拿着父母给的钱与他人攀比,比吃比穿,唯独不比学习;有的小孩甚至认为,父母只有小学或者初中文化便能挣着很多的钱,于是便有了自己学好了也没用,将来一样能挣钱的侥幸心理,不好好学习。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在这些不良的思想中慢慢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出现了扭曲。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对策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主要应从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面着手。

(一)政府方面——强大后方,有力支持

政府部门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强大后方。首先政府应加快缩小城乡经济差异,重视发展农村教育,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上议程。其次,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监督,有意识的对其培训或者指导,对其强调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那些监督部力的监督人予以一定的处罚。第三,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在乡镇或者村社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让大学生定期对所在乡镇及村里的需要帮助的儿童进行及时的辅导。

(二)家庭方面——第一现场,有意引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长辈应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在外务工的时候应该多给孩子打电话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量定期安排回家看望孩子;多向老师打听孩子的情况,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尤其是与班主任的沟通。

(三)学校方面——主导地位,积极教育

学校作为孩子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上占据着最主要的作用。目前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具体工作:

1.重视开展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课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完善各种沟通渠道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从各方面来支持工作的开展。首先可以成立学生心理咨询平台,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宣讲;其次应该开通家校合作平台,学校应该让班主任掌握每一位家长的联系方式,定期的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经常与家长的沟通。

3.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校可以为留守儿童建立特殊的成长记录档案袋,包括其家庭情况,学习情况,身体情况,心理情况等全方面的了解学生。这样的记录利于有针对性的教育。

篇(5)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因素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77

Abstract The family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 for individual growth, and it is the basis and starting point for children to grow up and move towards the society.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left behind family determines that the family factors have special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Based on the predecessors on the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function, parenting style, atmosphere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left 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review,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on preschool children's longitudinal study and research in certain limitations,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direction the future.

Key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family factors; mental health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留守儿童的概念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当前我国劳动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儿童主要也分布于农村区域。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家庭来说,家中的孩子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和寄托。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杨国才等人在2012年统计相关文献时发现,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占总量的59.27%。多数研究认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方面,其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水平较高。但同时也有不同观点,认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或仅在认知、情绪的维度上存在差异。

2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起始点。布朗芬伦娜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不仅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平台,更是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具有关键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家庭因素主要将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因素即家庭生活的外在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单位、所在地、家庭结构等方面。内部因素则指家庭的心理环境,包括家庭功能、气氛和环境、教养方式等。

2.1家庭结构

对父母外出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导致儿童的内、外在心理健康状况均发生恶化,且通过配对的实验处理组发现,若父母不外出,则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会有所改善。尽管父母不同的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其带来的不同监护类型却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留守儿童长期生活的家庭结构及由此形成的监护类型主要分为单亲看护、隔代看护、同辈或自我看护及叔辈看护几种。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显著。

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较少感受到来自长辈的支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监护类型,且主要表现在过敏和冲动倾向上;同辈监护的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常处于“无人求助”的状态,常体验到较强烈的学习焦虑;儿童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很大部分来源于母亲,因而母亲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和恐怖感较少;隔代看护的儿童可能由于老人在教育时常采用恐吓等方式,存在明显的焦虑与恐怖感;叔辈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焦虑水平较低,但在过敏倾向上得分较高。与父母看护的普通儿童相比,隔代、母亲看护的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水平和孤独倾向较强。但王永娟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普通儿童的孤独感体验比留守儿童高,并由此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家庭中父母监护、关爱和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而并非完全是由于他们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所致的结论。

2.2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教育、抚养孩子的方法类型,是其理念、行为及对儿童情感表达的综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家庭系统中看护人的教养方式对各种监护类型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着影响,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同看护方式的影响不同。

通常情况下,父母亲的温暖理解对心理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而他们的拒绝则产生负向作用。具体而言,在隔代和父辈监护的儿童中,支持温暖的教养方式会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在留守家庭中常见的隔代监护较多地采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儿童产生较多不良人格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与溺爱型完全相对的严厉拒绝的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也为负性。父亲干涉在单亲监护中具有消极作用,而父亲惩罚、母亲偏爱对父辈和单亲监护的儿童具有积极作用。在同辈或自我看护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不如其他留守类型的儿童那么显著,但母亲拒绝和父亲温暖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2.3家庭功能

父母对儿童的关心程度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原因,而儿童与父母的亲密程度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程度约为对普通家庭儿童影响的两倍。过往研究常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三个方面对家庭功能进行描述。

留守儿童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的得分低于一般儿童。亲子相聚的间隔时间越长,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不周、监护不力,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下降,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又可以共同反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且其中家庭亲密度的解释力更大。无论什么类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其孤独感和社交焦虑都是相伴而生的。通过儿童的孤独感,能够预测其社交焦虑的存在,反之亦然。

2.4家庭气氛

现有研究比较一致地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易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提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的矛盾性明显高于常模,而高水平冲突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悲伤、愤怒、焦虑和害怕。父母亲外出后,家庭内部的教育和抚养环境发生了改变,儿童所获得的父母关爱减少、家庭气氛变得冷清,而冷清的家庭气氛可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2.5其他因素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水平负相关,对经济状况的自评为中等以下的儿童,其抑郁心理的检出率最高。大量研究发现留守家庭中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的身心健康状态越好,恐怖感越轻,总焦虑水平越低。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儿童的学习和人际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焦虑倾向得分之间呈负相关,而母亲的文化程度与身体症状、恐怖和总焦虑倾向的得分之间负向相关。

3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

3.1 研究内容和深度受限

目前对学龄前阶段的留守幼儿的研究较少,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时机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亲子分离时儿童的年龄越小,语言及认知功能发展尚不完善,在未来的成长中,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到的影响越大,出现问题的风险也更大。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因其亲子分离的状态而受到较大影响,但相关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留守儿童已经不仅出现于经济落后地区,而研究区域仍主要集中在农村及边远地区,较少涉及城镇留守儿童。

3.2 研究方法单一,纵向研究较少

现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量表或问卷,访谈法和其他的方式较少,间接限制了研究对象及范围。如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及理解表达能力有限,在研究中就不能很充分地反映出留守后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此外,评估因果关系的唯一方法是进行事件前后的纵向研究,而现有的研究多为一次性或横断比较研究,甚少有长期纵向研究,难以准确反映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长期影响,以及其影响随时间推移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3.3 研究角度单一,应用研究少

留守儿童正处于不断增长的心理健康问题风险之中,迫切需要更好的预防措施和更有效的管理战略。现有研究对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特征、现状、影响因素等的描述性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应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应更具实际应用性,或尝试考虑从其他角度加以研究,以期能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实际可操作的建议和贡献。

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孤独感、抑郁感的影响――基于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批准号:15C0886

参考文献

[1] 薛静,徐继承.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2:375-377.

[2] Wu, QB., Lu, DP., Kang, M. (2015). Social capital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parental migration. Social Science& Medicine,132,270-277.

[3] Tom a, R., & Jenaro, C. (2015).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omania: Anxiety and predictor variables.Psychological Reports,116(2):485-512.

[4] 袁宋云,陈锋菊.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231-235.

[5] 王井云.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0.7:125-128.

[6] 凌辉,张建人,易艳.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674-678.

[7] 袁博成,金春玉.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0:1564-1566.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感;家庭教育

在农村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面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一样也是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情景再现一

今天走进教室,班长报告杨××又没写作业。我一听又是他,这个孩子作业拖拉马虎,经常出错,而且字也不能认真写,于是我让他奶奶到学校一趟。他奶奶来了,一脸无奈地说:“他爸爸妈妈都去打工了,我也管不了他,让老师费心了。”

学习马虎、成绩滑坡、厌学逃学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监护力度不够,这些孩子学习观念淡薄,甚至厌学逃学,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再现二

按照惯例,放学后学生排好队由班主任送出校门,但这一天,我刚要送队伍走,可是陈××哭着对我说,她的一卷透明胶和一把小刀被彭××偷去了。

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出现很多问题:

(1)逆反心理严重

(2)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

(3)有被遗弃的感觉

(4)对父母充满怨恨

(5)柔弱无助

(6)道德品行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下面谈几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3.平等对待

4.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5.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总之,解决农村留守子女问题要充分发挥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和家庭保障功能,也要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

篇(7)

一、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通过采集信息,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类型分组,以便更好地管理,如单亲留守、双亲留守、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二、学校组建留守儿童帮扶小组

每一组有固定的老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产生自卑和孤独,缺少安全感,学校成立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经常和农村留守儿童谈心交流,虽然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们也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使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一样,有的父母在身边,有的父母离得很远,都是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祖国的建设,城市的美化,离开了你们,你们要为父母的所作所为感到高兴和光荣,但是你们的任务是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力争学习第一,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你们经济上或学习上有什么困难,要对身边每一个人说或跟老师说,他们会帮助你们的。对家庭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产生无助感,缺少学习用具,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就要求我们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帮扶教育他们,社会爱心人士、团体出一份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困难的家庭和学生,资金得到帮扶和赞助,让他们也感受到爱的温暖,感受爱的教育。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及其要关注,不能让他们掉队,及时补课和心理辅导,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

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的年龄偏大,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可能照顾的不到,对他们的教育更是谈之甚少,没有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不良的习气,有的依赖性较强、感情脆弱、容易冲动、不理智。另一种由亲戚监管,孩子大了,亲戚也不好管教,有的管了,也不听管教,从此放任自流,抽烟喝酒、上网聊天,时间长了就在认知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离,以及个性、心理上发生了异常。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地对他们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心理辅导讲座,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学校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长辈们又忙于劳作,没有文化,无暇顾及他们,让他们各得其所,久而久之,他们就染上了社会的不良风气,他们处在青春发育期,身心较脆弱,思想容易左右,会受到不良习气的侵蚀,形成不良的习惯,重哥儿们义气,不听别人劝阻,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酗酒闹事,包网吧,聊通宵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学校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得到熏陶,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我们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中,设有舞蹈组、电子琴组、葫芦丝组、篮球组、阅读组等十三个组别,有辅导老师,学校还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对学生不良习气的形成提前干预,为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的兴趣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从小形成务实的个性,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五、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