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0: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职场工作要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业保安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业保安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1不知不觉试用期就已经飞快的过去了,而我马上也将成为一名正式的物业保安了。虽然只是一名保安,但是我也有着我身为一名保安的责任和义务,让小区的住户住的安心,住的放心就是我最大的责任。我也在使用期间不断的付出着努力,让自己对于保安工作能够有着更多的体会和经验,也在这期间学习到了很多,作为一名保安的技巧和方式方法。我想我现在的能力足够支撑我成为一名正式的保安,并且保持自己一直以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坚持工作下去。
在这短短的一个月试用期中,我我经历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而这些都让我格外的感激大家。在我刚刚决定来到这里工作的时候十分担心自己能不能工作的好,能不能承担起作为一名保安的责任。所以内心十分的惶恐,等来到了这里之后我放心了很大,同事们相处起来大家都很和谐,我也顺利的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和大家打成了一片。而我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要多亏其他同事对我的帮助,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否则光是靠我自己一个人自己摸索我想我是很难留下来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月我却也和大家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大家也都对我非常的好,让我没有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那种迷茫,无助的感觉。
而在这段试用期,我也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只知道站在那里傻站着,变成了现在知道了一些保安工作要点的合格保安。像是陌生人如果进入小区的话,是一定要做登记,留下电话和名字的。否则如果小区出现了什么问题,那么责任也是我承担不起的,也会更各位业主带去麻烦。还有就是消防安全这一点,以前只是自己一个人所以没觉得这点有什么难的,但是现在成为了一名保安,要保护一个小区的安全,突然觉得想要让一个小区做好消防工作还是挺难的,需要我们保安人员不断的努力和每位业主的配合。而大多数业主也都是很愿意配合我们的,但也有极少数的业主也是比较难沟通的。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了给业主做功课,让业主们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毕竟如果真的出现了什么问题,那就不单单是一两家的事了,而是整个小区的问题。虽然试用期结束了,但是我有信心能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里保持现在自己谦虚的态度,继续向老员工学习,继续进步。
物业保安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2进入物业工作以来,在物业严格要求下,在部门领导和同事们帮助教育下,思想理论上日渐成熟,业务头脑更加清醒。初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物业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完成了转变。特别是通过前期物业一系列的学习和锻炼,使我进一步增强了业务性,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物业保安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勇于进取。现将试用期期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了解公司宗旨
对物业的印象及感触通过前期物业对自己的培训和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跨地域专门为大型活动提供安保服务的专业公司。特我物业的宗旨是“高品质、重信誉、讲安全、创一流”,通过几个月的工作我更体会到了这一点。
二、工作方案
工作业绩在物业工作以来,先后参与了__和__的安保规划起草和安保方案制定工作,工作中自己尽心尽责,发挥自己摄影、绘图的长处,圆满完成了各级交给的任务。
最近,在经理的领导下,自己参加了现场的安全警卫任务,并负责执勤证件、执勤装备的请领、管理和发放,圆满完成执勤器材的保障,确保了任务圆满完成。
三、存在的问题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工作中尽心尽责,但工作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在制定安保方案的过程中,对保安力量的统计不够细心,导致出现错误。对工作的协调能力还不是很强,特别是领导安排工作后,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去干,进而影响了整个工作的进度。对自己的业务还不够熟悉,特别是起草安保规划和制定安保方案上,还需要加强学习。
物业保安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3转眼间我在物业保安岗位上的试用期已经结束了,得益于这三个多月在保安工作中的良好表现让我具备了转正的条件,对我来说这样的成就说明以往在职场中的努力是很有意义的,至少我在以往的保安工作中为了尽快转正从而付出了不少努力,入职以来也能够尽职尽责地做好物业保安的各项工作,现对转正前完成的物业保安工作进行相应的总结。
通过巡视工作的展开较好地保障物业小区的安全,为了完善物业安保体系导致我很重视巡视工作的展开,毕竟监控结合巡视的方式往往能有效避免盗窃事件的发生,而且我也会对巡视工作中的表现写好相应的工作日志,在交接班的时候也会向同事详细说明巡视期间的状况。由于物业小区本就在治安方面做得十分优秀,因此我从入职到现在没有发现任何盗窃方面的事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也与同事们在保安工作中的'努力息息相关,我也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并为了安保体系的完善而努力。
能够做好小区停车场的管理从而让业主们感到满意,这项工作中主要是指挥车主将车辆停放到指定位置,而且我也要准确辨别车主身份从而避免停放外来车辆的状况,毕竟小区停车场是专门为业主们提供停车服务的区域,若是因为其他车辆的停放导致业主的利益受损则是严重违反规定的,另外为了避免恶意抢占停车位的情况出现还要做好相应的指挥,避免业主因为停车的问题产生纠纷或者车辆出现碰撞的现象,我能够根据领导的指示做好停车场管理工作,能够在这项工作中取得进展也让我的内心感到十分满足。
认真做好消防宣传以及外来人员的登记工作,为了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导致我会向业主进行宣传,主要讲解用电安全以及燃气使用方面的注意事项,而且我也会消防设备进行检查从而确保能投入使用。为了维护物业管理导致小区内不允许外卖或者计程车进入,因此我会做好调解并尽量让外卖员在小区门口通知业主前来领取,而且我也会根据按时关闭和开放小区大门从而建立安全保障,具备这种负责的态度让我较好地完成了物业保安工作。
试用期虽已结束却也意味着自己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即转正后需要以更严格的要求来对待物业保安工作,我也相信凭借着对职业发展的追求能够让自己成长为合格的物业保安人员。
物业保安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4在这短短的一个月试用期中,我我经历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而这些都让我格外的感激大家。在我刚刚决定来到这里工作的时候十分担心自己能不能工作的好,能不能承担起作为一名保安的责任。所以内心十分的惶恐,等来到了这里之后我放心了很大,同事们相处起来大家都很和谐,我也顺利的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和大家打成了一片。而我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要多亏其他同事对我的帮助,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否则光是靠我自己一个人自己摸索我想我是很难留下来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月我却也和大家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大家也都对我非常的好,让我没有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那种迷茫,无助的感觉。
而在这段试用期,我也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只知道站在那里傻站着,变成了现在知道了一些保安工作要点的合格保安。像是陌生人如果进入小区的话,是一定要做登记,留下电话和名字的。否则如果小区出现了什么问题,那么责任也是我承担不起的,也会更各位业主带去麻烦。还有就是消防安全这一点,以前只是自己一个人所以没觉得这点有什么难的,但是现在成为了一名保安,要保护一个小区的安全,突然觉得想要让一个小区做好消防工作还是挺难的,需要我们保安人员不断的努力和每位业主的配合。而大多数业主也都是很愿意配合我们的,但也有极少数的业主也是比较难沟通的。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了给业主做功课,让业主们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毕竟如果真的出现了什么问题,那就不单单是一两家的事了,而是整个小区的问题。虽然试用期结束了,但是我有信心能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里保持现在自己谦虚的态度,继续向老员工学习,继续进步。
物业保安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5我于2020年__月__日成为__物业的试用保安,到今天已经快1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自认能够完全胜任工作,现申请转正。
作为一名新人员,初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公司文化,让我很快完成了这一转变。
在这段时间里,我主要的工作是安全保卫,通过锻炼,我熟悉了公司保安的整个操作流程。在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同时主动为领导分忧;服务方面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希望能尽早独当一面,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初入职场,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的发生。在此,我要特地感谢公司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大家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
经过这1个月,我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处理本职工作,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处理问题的经验方面有待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需要不断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业务能力。这是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这段时间以来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看到公司的迅速发展,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更加迫切的希望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在这里工作,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公司一起成长。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教育部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转变以往培养模式与思路,变传统型人才培养方式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改变以往中低端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因材施教的培养一批中高端技能型人才。
首先,企业需要掌握一定会计知识兼备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其次,不少企业希望学生有类似创业经历。这就要求学校在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课程设置时要不唯书,不光设置一些理论课程,还应该让学生懂得相关会计业务操作流程;第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除了会计基本技能外也应该具备一些简单的营销推广等技能。不少企业希望所招聘的会计学生不光是懂会计,还要兼顾懂企业的基本业务特别是营销渠道,在全员推销的时代具备营销能力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够更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开拓业务。
二、我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仍然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作为主要培养方向,这与本科院校的设置完全类似,不仅缺乏高职生特有的培养方向和要求,也不利于高职生特有的就业市场选择,一方面没有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使得高职学生与市场需求形成缺口。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不对接
大部分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会选择比较专业的会计岗位,如会计事务所或大型企业财务岗,高职院校则注重培养会计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但针对高职学生,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还是习惯于传授理论知识,弱化实践操作,从而造成专业与工作不对接的局面。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与本科院校类似,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普遍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进行设置,这就造成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时间占比过大,实践课时偏少,模糊了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定位,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三)高职会计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职场就业能力偏弱
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不少教学实践环节,但教学多数仍以课堂为主,教师讲授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同时由于教师自身实践和调研高职的缺乏,对于一些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课堂中的渗透力度不够,也使得会计课程普遍较枯燥,无法引起学生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学生通常有一肚子枯燥的会计理论知识,而无法动手做账。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课程以应用性为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的会计类相应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重视实用性,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采用任务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理念,引进校企合作单位,可以开设一系列真账真做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创新课程体系,以模块化教学为主导,邀请基地精英进课堂为学生讲解最新会计前沿理论,让学生不光学到课本上的知识,也能接触到社会,为今后选择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完成会计角色扮演。
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走出校园,发现自己的弱势,回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弥补,走出校园对自我形成一个更好的认知。在校内,运用会计模拟教学系统等让会计的一些岗位相关业务训练体现在会计模拟实训室中,同时,通过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参观、实习,了解企业性质、经营范围、经营情况;了解企业人事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情况;明确企业财务机构设置与人员岗位;了解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和核算方法;了解企业会计岗位职责和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等。
(三)运用参与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参与式教学法是教学方法中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而不是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项目参与其中,采用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为各个企业制作账本,使学生自己演练,对企业生产生活中的各类账目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度,既检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组织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关键词]审计专业;沟通技巧;语言能力;理论实践
一、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沟通能力薄弱的成因
(一)应试教育机械学习方式是沟通能力薄弱的普遍原因
“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基本职业沟通能力的根本原因。从小孩子们就是在强压下被迫学习,本着为孩子好的初衷,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并一直在灌输上了大学就不会管你的思想,导致孩子们在大学中充分的释放自己,除去一些主动学习并有明确目标的大学生外,大多数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调查显示,部分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以上,而公共课达到了50%以上。考试全靠临时抱佛脚,能做到不挂科就实属万幸。职业的沟通能力,与大学生自身有重要的联系。专业课的出勤率都无法保证,知识储存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过硬,那么职业沟通技能当然也无法保证。
(二)陈旧的专业教学设计导致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沟通能力更加弱化
1.教学设计
采用因果设计使学生只能机械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灌输下来,学生只要带着耳朵听就行,没有丝毫的主动性,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接收程度。如果专业课再抽象些,那就可想而知了。因为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调动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也就懒得动脑子想问题,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对于听不进课的学生,往往是老师上面讲,学生思想开小差,胆大的学生更干脆,你讲你的,我玩儿我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缺乏职业能力的传授导致学生丧失自我独立
没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试图解决思考的问题,没有工作导向的相应引导,也就发现不了职业能力的刚性需求,从而失去了相应的职业判断,就更谈不上独立思考。这就是职业能力传授的欠缺。通过教学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发现职业能力所在,才能学习并提高职业能力,适应市场需求,完成职场工作的零过渡。
二、审计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亡国。”成功的审计人员,必须拥有非凡的沟通能力。若想要在职场中获得成就,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口才,就必须将沟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许多用人单位也表示,大学里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当代大学生如何与社会沟通融入社会也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新浪教育也曾发表“大学生成职场菜鸟:不会使用打印机也不会聊天”此类文章。由此可见,为什么说沟通能力培养是最必不可少的。在审计过程中,专业技能必定托付语言沟通来体现。若想获得审计成功,那么沟通能力一定是一把不可或缺的利器。
三、审计专业学生入职沟通技能的重建
(一)审计专业学生应具有专业理论课程以外的知识能力
1.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人人都应该懂一点心理学。作为审计专业学生更是如此。在审计过程中与被审单位方面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能做到不使被审计单位本能地排斥,并配合审计工作的完成是审计职业技能与情商的充分体现。心理学可以使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神情与动作话语连贯性方面得到一些关键真实性信息。
2.掌握口才学方面的知识口才学,《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名词,说话的才能。有口才的人说话具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等特征。有学者将口才更加明确的定义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表达主体运用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的口语表达策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取得圆满交际效果的口语表达的艺术和技巧。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口才学的应用也逐渐得到重视。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口才需要专业训练,专业的术语与标准的普通话会为你的沟通加分不少。
3.有一定逻辑学方面的知识逻辑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逻辑学的基本理论是其他学科普遍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审计行为中,缜密的逻辑思维是非常必要的。逻辑学的作用包括认知工具、表达工具、说服工具、分析工具。逻辑思维的运用能够轻易地发现被审计人员话语中的差错纰漏。
(二)审计工作需要培养沟通技能
1.要积极营造融洽的对话环境和氛围善于听取对方意见。智慧的沟通情况,在双方意见不一致时,一定要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理性的看待问题并给出个人意见。切记,不能以监督者自居,压制别人,强词夺理。
2.尽可能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尽可能的提出引导性问题。而不是要提出需要回答“是”与“不是”判断性问题。在提问时,多运用“请谈谈”“你觉得呢?”“你怎么看?”等语句。切勿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语句。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很容易导致谈话的不流畅与气氛的尴尬,不利于审计人员的层层追问,全方面了解被审内容。
3.提出应通俗易懂的问题审计人员在提出问题时,应根据被审计单位人员的具体情况,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易过于专业与生硬。这样将尽可能的避免对方理解的误差,增强询问的效果。
(三)审计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理论与实践本就存在着辩证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审计当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可以说审计理论的产生源于审计实务的需求。在审计行为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单一的专业理论,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四)审计执业中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1.做好计划。预计整体工作量,评价工作要点和需要的资料,确保自己与团队明白如何正确完成工作,评估并跟踪完工进度。做计划可以知道一共要做多少事情,知道每件事情大概要怎么做,知道大概还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每天修正。正如雷军所说:“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弥补战略上的偷懒。”
2.事前要估计项目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有些东西不懂确实可以通过上网查,看模板等方式自己摸索出来,但效率很低。这个时候,一定要积极主动去请教同事或者上级,这样才能保证及时地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3.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与礼节审计人员一定要注重仪容仪表,即便是刚入职的新人也代表着单位形象,一般来说你穿的西装革履和穿着普通休闲服装,对方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另外,一定要讲究礼节,如,进门前敲门,进出电梯让领导和女士先行,吃饭时主动帮忙端茶倒水等等。
4.注重完善其他方面的各项技能学好Excel,不断更新财经法规知识。推荐中华会计网,里面财经法规知识很多并且很新。看看前辈们的底稿,多读几遍,一点点知识也就积累了下来。可以学一些看似偏门,但关键时刻有大用处的技能。
5.养成归档整理、备份的习惯资料整理的井井有条,不仅自己查阅使用方便,分享时也方便。备份建议使用安全性较好的云盘,使用U盘时也应该设好密码,并且防止丢失。整理备份一般只需要十分钟即可,所以养成每天按时进行的习惯。遵守规定保证资料的保密性,项目结束、交接或者离职,都应该把涉及企业内部信息删除。
6.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审计人员又被称为“审计民工”,工作强度很大,身体素质必须要好,少抽烟喝酒,养成多运动,有时间就多休息的习惯。
7.保持守时守点的自律习惯作为审计人员,一定会经常有出差。出差时搭或飞机时要提前预留时间,跟同事、客户约好见面时间的话最好提前十到十五分钟到达。迟到几分钟可能不影响你的工作效率,但是很有可能让你的客户和同事产生你做事不严谨的印象。一些大公司的财务和高管也很忙,不守时到达时他们可能就出去了,确实会对工作进度有影响。
(五)培养审计沟通实践中应有的技巧
1.学会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而释义为: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和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曾有这样一个案例:因为审计人员是个新人,对于业务不太了解,在沟通中专业性受到怀疑,对面的海龟博士直接就问:“你们有没有接受培训?”而审计新人并没有听出话中含义,直接回答:最近收入不好,没钱搞培训。然后对方就叫他走人了,下午主管经理就告知他被客户投诉,让他去道歉,并且不要顶撞客户。这样一个案例给我们的经验就是:在审计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看到客户的形色动作,在微妙的表情中,观察到客户心理活动。这样才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吃大亏。
2.学会主动沟通由于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的微妙关系,被审计单位大多是不愿意与审计人员做沟通的。很多被审计单位都认为审计人员只会找毛病查问题,只知道审计的监督职能但是却忘记了审计的服务职能。审计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与被审计单位做沟通,主动地去协调处理审计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
3.学会善听善问沟通是双方的,在审计沟通过程中,既要倾听又要询问。倾听为了搜集证据,在话语中寻找问题,由浅入深,刨根问底,直到可以获得有效的信息。
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是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的领军企业,集团于2001年在香港上市,2014年在北京成立经营管理中心,负责大陆七个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下设西安研发中心以及深圳和西安两个产业基地。集团十分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相关事务归北京公司集中负责。经过一年多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产品上市和公司整体运营保驾护航。而这一切,离不开公司知识产权经理周大成和他所带领团队的不懈努力。
2005年毕业于延边大学制剂工程专业的周大成,初入职场时从事新药研发工作,参与了几项专利撰写。出于对专利的兴趣,周大成在2007年初加入北京同仁堂研究院后,主动提出将自己负责的项目研发成果申请专利,着手专利申请并开始系统接触知识产权相关知识,这也开启了他的知识产权职业生涯。之前积累的研发经验使他能够站在研发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研发人员的语言,识别想要表达的要点,从而更好地引导研发人员按照专利所需的思路框架进行阐述,这对于周大成今后从事专利工作助力匪浅。为系统积累专利经验,2010年周大成加入新奥集团,进入知识产权职业积累阶段。2014年初,怀抱着为祖国医疗健康领域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继续奠基和探索的志愿,周大成回归医药领域,加入中国再生医学集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来到中国再生医学集团,我不盲目走‘先大后强’的路,而是推行‘有目的的创新(瞄准市场),有目的的布局(针对对手)’,专利数量与质量并举,关注商业竞合关系,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充分考虑和论证每件专利的价值”。
仔细想来,周大成已在知识产权领域摸索前进了近十年,遭遇过风雨挫折,也获得了成长和历练。他始终坚持初心未改,全情投入,修养自身,勇往直前。而他对于整个行业变迁和知识产权经理人这一职业的内涵更是有着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China IP:请您结合自身的工作情况,谈谈对知识产权行业和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的理解和感悟。
周大成:就整个行业而言,近年来,我们共同目睹了我国知识产权行业的辉煌发展,尤其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长。2010年度我国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万件,而2015年将超过200万件,连续五年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有效注册商标数量累计突破400万,2015年有效注册商标数量累计已突破千万,连续13年世界第一;我国已迅速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大国,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大跨越。2015年是特殊的一年,国家商标局降低了注册商标申请费、国家专利局延长了专利年费减缴期限、国家财政部规定了知识产权产生费用可作为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正在修改的《专利法》拟提高侵权赔偿额度……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提升知识产权产生和市场参与的活跃度。未来,中国将向知识产权强国发展,在中国法制逐步完善以及全面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而知识产权经理人在企业和行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企业,其是知识产权工作的引领者。公司经营发展需要诸多保障因素,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责是持续提高公司知识产权产生、管理、运用能力,为公司经营提供稳定、平衡的知识产权环境。在企业内部,为技术研发做好开路先锋,为产品营销做好保驾护航,为公司经营打造精通知识产权运作的高效团队,保障公司经营和发展,这也是知识产权经理人职责的体现。在行业,则是知识产权发展史的推动者。知识产权经理人也是众多知识产权工作者中的一员,也是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群体的一份子,知识产权经理人必然都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全体知识产权人一同纠正错误的知识产权观念,尊重和敬畏知识产权规则,营造正向的知识产权文化,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
China IP:在您看来,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知识产权经理人?
周大成:随着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随着更多中国企业成长为世界级企业,随着各个产业领域“互联网+”概念的出现并逐步实践,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需要不断突破视野,跨界学习。而在成长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实现自我成长。
首先是要有“全局观”,包括公司内的全局和行业内的全局。知识产权工作者在企业中要从产品销售、公司运营的角度主动思考和识别知识产权业务结合方式,发现知识产权工作要点;此外还要结合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把握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确定知识产权工作的方向。
第二是要有“前瞻性”。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经营的武器,其运用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繁衍,从国内国际走在知识产权实践前列的大企业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知识产权纠纷,来审视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结合企业所属领域的特点,识别企业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所准备,或者根据已经发生的纠纷持续调整和完善知识产权布局和管理。
第三是要有“计划性”。计划性是成为优秀知识产权经理人的有益习惯。除了战略上要有计划性,完善的知识产权结构是实施各种战术的重要基础,企业知识产权人员应当有针对性有逻辑性的计划如何持续优化知识产权结构,强化专利组合,规划商标布局,储备知识产权。
第四是要做好“服务者”。知识产权部门是企业的辅助部门之一,知识产权本身是企业的重要武器,其本质上是为公司运营和业绩增长提供保障的服务性工作。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不能期望过高,要在提升团队服务能力上下功夫,适应公司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才能体现价值。
第五是具有“创造力”。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要具有在情况复杂、时间紧急、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解决问题的“创造力”要求我们企业知识产权人“懂专业,懂企业,会沟通,能执行”,以结果可控或利益可控的方式解决问题。
China IP:您对新入行的同事们有哪些建议?
周大成:职业知识产权经理人一般会经历“转行变型”、“专业提升”、“视野突破”三个成长阶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具体实践:
坚持学习。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迅猛,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变化,才能保证“不退”。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职业洞察力和领悟力的天然催化剂,是持续学习、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除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外,知识产权行业还有人、审查员、律师可以选择。
善于总结。“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要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也看看前面的路,根据目标调整自己的步伐,经常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正视自己、有利于自我提升和目标实现。
积极参与。在企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应当走出办公室,积极参与企业各个经营环节中去,积极参与到技术合作、项目管理、人力资源、采购、并购、市场推广、销售中去,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参与和推动工作。在企业外部,也要积极参与行业活动,跟知识产权业务走在前面的大企业多交流多学习,才能在企业内部发挥更大的价值。
China IP:您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
周大成:事思敬,修己以敬,做个有内力的人。我会努力成为国内知识产权领域具有良好口碑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为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力尽终生。
工作业绩及奖项:
2010-2011年,总结专利工作经验,提出“345”专利管理体系,提升团队业务水平,加快人才培养。
2012-2013年,组织制定推行《知识产权系统化保护方案》,推行单元化布局,注重系统化保护;负责集团下属3个公司“知识产权贯标”工作,获“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荣誉。
2013-2014年,制定推行《专利布局指导规则》,注重专利组合;制定推行《专利申请文件质量评价体系》,提升专利质量;制定推行《专利盘点办法》,降低权利维持成本,修正专利保护导向。
管理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现代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的权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管理呈现出“服务”的价值观。当今学校管理追求“管理即服务”的现代境界。
在学校管理的价值选择过程中,校长不仅是主导者也是最主要的建设者。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育人,教师发展是推动学校发展、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动力,学校领导集体的核心任务是为教师的发展搭台铺路。所以,作为校长,能引领团队致力于建构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服务机制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北京小学在这个机制的构建中,有两个工作要点:一是以校长为首席的学校领导集体在职责上的定位;二是要致力创造教师自我发展的专业氛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为了实现这两项工作,首先要树立教师“发展即自我”的意识。
一、发展即自我
“发展即自我”强调的是自我。良好的管理形态以自我管理为基础。自我管理既是外在管理的承载地又是现代管理所必须的基础。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论述过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他说:“自我管理是人事方面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向个人尤其是知识劳动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就其内容而言,它要求每一个知识劳动者像首席执行官那样思想和行动。”[1] 重点在于把管理的权力和义务由外在的“他为”转化为内在的“自为”。
“发展即自我”的实质是人主体性的解放。结合学校的实际,教育要通过主体性的教育实践,使学生成为主体性的学习者,使教师成为主体性的自我劳动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这一转换除了在理性上提升自我认识之外,在操作上还必须首先明晰“为谁而学”“为谁而干”,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人的自我超越,实现人自我价值新的创造。教师不是为了校长在工作,学生不是为了教师、家长在学习。这个虽然看似简单的道理,但往往在实践中却成为习以为常的定势思维,充分调动个体的主体性,这在学校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创造教师自我发展的专业氛围
创造教师自我发展专业氛围的管理变革阶段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过程概括起来基本上是从主体精神的建设到生存方式的变革再走向创造优质自我的持续发展,整个过程既是领导集体与全员教工共同创造管理境界的劳动过程,也是共同分享自我发展价值的幸福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5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社会关系正常化,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是积极的,但在实际的运行中也有消极的一面,把握不好会抑制人的发展。为此,基础教育在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中,之所以不能全盘吸纳社会关系的全部正是为了维护教育的尊严。
在这里领导集体是榜样,教师是关键。领导集体的作风直接影响教师的关系。在北京小学,领导与教工的关系是等距离,是事业伙伴、同志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是近距离,是合作搭档、朋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是远距离,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零距离,是人格平等、同窗学友的关系。为保证这种关系文化的和谐性,北京小学的领导班子采取了集团办公的方式,以不党不私为关系原则,等距离诚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从而使学校的核心领导力得到了高度地凝聚。为维护学校教育形象的尊严,学校对教师守不住与家长关系和损害学生人格的行为采取了一票否决制,从而使教工从关系的包袱中解脱出来,能集中起精神去干工作。
第二,目标任务具体化。就是变传统的集权层次管理为分权效益管理。这里首要的变化是下移学校的管理重心,取消中间的管理形态,实施年级工作制、班级工作制、学科增值评价报告制。什么是年级工作制,北京小学网站有这样一段介绍:年级工作制是北京小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扁平式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关注与达成教师和学生发展、开展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年级质量、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管理机制。实行年级工作制是加强学校基层建设、确保各年段学生质量的重要举措。年级组是学校基层管理组织,在年级工作制中,年级负责人是领导年级教育教学活动、关注本年级学生发展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其在校长室的领导下,整合校内外资源,统领各学科教师,共同对本年级学生的质量负责。学科教研制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两者结合,以实现管理“横要到边,纵要到底”。年级工作制使学校领导能直接走到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兼课兼职,使业务的引领落到了实处。这里的第二个变化是实施教师岗位责任的小循环制。从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来讲,一个教师不能与学生有过长的交往,两年足矣!小循环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教师培养的成本,加快了教师走向成熟的速度。第三个变化是实施了底线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要克服浮躁、克服盲目的攀高必须要从“合格即优秀”的增值评价入手。底线不是低线,而是要尊重儿童科学认知的规律,是要关注儿童的兴趣习惯,关注主体性的自主、能动,以情商促智商,以智能拓展儿童的个性发展。因为我们都清楚未来人的真正能力是整合知识、应用信息的创新能力。
第三,教育资源社会化。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让“用教材教”更生动丰富,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当前,不少中小学还没有改变为上大学办教育的状态;不少教师还没有改变以考智力为中心的重复性劳作;还没有从“考场状元”的困惑中走出,同时也没能迈进“职场状元”教育价值的转型里。
当今社会的网络背景使学校教育的未来性更为突出。如果我们不能用前瞻的眼光去培育“未来”,我们的教育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真正价值。为此,把现代技术的装备重点转向教师,不仅是教育未来性的要求,也是教师发展的必须。因为教师的现代化直接影响教育的现代化,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国有资产的利益转换,教师用租货的方式有偿地利用现代设备,而当现代设备报废之际,教师所付出的资金又回归了本人,但技术却留给了教师,增值了他们教育教学的能力。
第四,教育科研常态化。就是以教育的课题研究方式统领学校的一切工作。
学校不是大学,不是研究机构,但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由知识的传承走向主体人的生成,人的发展的中心任务使学校的研究属性越来越突出。现时教育科研得到普遍的重视,不少学校和教师都在积极参与。但是不少课题却游离于学校发展的实际,脱离教师的具体业务,与常规的工作结合不够紧密。为此,我们不设实验班,不组小圈子,而是将课题研究结合学校的实际立项之后组织全员参与,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具体业务,带着问题立项,带着研究工作,从而使工作变成了学习,使岗位变成了课题。为促进研究型组织的建设,学校又把常规性的管理转化为课题研究的阶段式管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为每个研究者提供信息支持,帮助他们积累成果,实现业务发展的自我超越。
第五,教师发展个性化。就是以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来突出学校的办学形象。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这样论述学校的建设:“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大师者,精深于学问之本体者也。”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既要大楼更要大师,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学校最硬的软件。
本文前述之所以强调校长是教师而不是领导,就是希望校长能在事业上与教师走在一起,行在一处。帮助教师,清除他们专业成长路上种种精神和物质的障碍。校长和他的领导集体们只有聚精会神地去培育大师,教师们才能聚精会神地去成就自己的专业。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体制和机制是制约学校创新发展的瓶颈。而当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用极大的努力去变革我们的管理,让管理的措施实实在在服务于人的发展时,人的潜在能力、人的创新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十年前北京小学只有一个教师具有中学高级职称,而今天我们却成长起20多位;十年前我们没有一位特级教师,而今天却有4位在岗;十年前教师不会想象个人可以出书,而今天我们却先后以科研、课改、专业发展为题,为教师个人出版了18本专著。
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教师发展是学校成熟的象征。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我们相信体制改革将催生教育创新更灿烂的花朵。
作 者:康至军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 价:35.00元
【 智囊推荐 】
本书以德鲁克先生的人力资源理念为主线,通过对大师思想的解读和优秀企业实践的剖析,提出了中国企业HR转型的杠杆解:回归正确的角色定位、从客户需求而非职能专业出发、从目标成果而非专业活动出发、从假设而非最佳实践出发。
作者跳出人力资源的专业局限,从更为宽广的视角采撷素材,通过大量的经典案例,对德鲁克近乎常识的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脉络分明、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尽管人力资源(以下简称HR)行业的专业人士们都对于自己所肩负的种种踌躇满志,大有改变世界,“旧貌新颜”般豪情勇气。但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只能是看上去很美,今天的HR们所面临的窘况,委实狗血苦逼得多。
所以,当康至军老师的新作《HR转型突破——跳出专业深井成为业务伙伴》(以下简称HR转型突破)开篇提到《哈佛商业评论》总编斯图沃特信誓旦旦言必称“炸掉人力资源部”时,作为曾经HR,现今的创业者确实感同身受,回顾过往,内心惶惶,如芒刺在背。
“说句半捧场、半认真的话,《HR转型突破》这本书必将成为中国HR绕不过去的作品。”豆瓣网友如是说,我也深信不疑。如同作者的第一本著作《人力资源开发阅读地图——如何让培训更有效》一样,好书永远是点亮心灵的一盏长明灯。
康至军老师和本人同是德粉,德鲁克大师的经典自然长记心中。不夸张地说,这一本简直是德鲁克名著《管理的实践》的人力资源解读本,当然,作者和他的作品也正应了大师的观点:一个正确的人,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一个正确的人:“康师傅”其人其事
康至军是谁?
作为和作者深交十数年的笔者来讲,无疑有诸多话语权。抛开书中所展现的企业高管、资深咨询顾问、管理科班生身份,我的眼中的至军还有另外三重:一个“管理料理”大厨,一个不畅销管理经典图书推广人,好友一枚。
“管理料理”大厨。该君确实有料。从十年前栖息谷/BBS时代的结识开始,每每与其畅聊,总是纵横捭阖,引经据典,学贯中西,如同一道道大餐,让人大快朵颐。犹记得多年前和至军一起交流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读书心得以及顺便提到的管理现实,“康师傅”一语中的:“对此问题,我现在有了新的看法。由于中国企业目前处于学步期往青春期发展的过程中,这一阶段就决定了老板有点像“纵火犯”,说变就变,是这个阶段老板的重要特征。与皇帝的阴影有关,但不是唯一因果关系。”彼时小荷初露,“羡煞”我等。
在我看来,至军就是中国HR实践/管理咨询界的“百晓生”和“小李飞刀”的结合体,熟稔江湖世故,娓娓道来,刀刀见红,却不意间寻得HR转型的杠杆解。所以,喜欢康师傅,就是喜欢这个味儿!
不畅销管理经典图书的推广人。至军曾经在新浪微博发起过如此倡议:寻求若干出版业界的同道,翻译并出版HR管理大师尤里奇大师的经典《HR champions》(人力资源冠军),但应者寥寥,经历一番周折,最后无果而终。这其中有诸多细节无法一一说明,但有点可以肯定,“康师傅”其心可昭。经典和不畅销实质上并非是绝对矛盾,但受众面的“相对局限”会导致出版社错误的决策。好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人力资源开发阅读地图》的横空出世,多少弥补了内心的愤然,“培训与发展领域最有价值的图书”美誉实至名归。
最好的赞誉来自粉丝。“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好比《笑傲江湖》书中令狐冲得到风清扬的几句点拨,武学便俨然另一个境界了。如果有一天我在HR领域能够挥洒自如,我想今天便是我入门之时,而你——康老师应该便是领我进门的人。”
推广不畅销经典,这纯粹源于一种“专业的善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选出影响自己职场生涯的十个人,我想至军绝对是首选在列。孔子说过,益友有三:友直、友谅、友多闻。回顾过往的交集,所呈现的是一个坦诚、真实、乐于分享的君子形象。有友如斯,真好。
当然,作为好友,在新书出版之际做这样的评述实质上是有“风险”的,但举贤不避亲。在我的眼里,康至军老师《HR转型突破》的出版,就是一个非常靠谱的人,写了一本靠谱的书。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康至军老师就是韩荆州。
一件正确的事:回归常识,重新定位
长久以来,中国的HR从业者们不断追逐专业时尚,以试图摆脱传统定位,进而转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却往往又走入新的误区,甚至在组织中产生很多“副作用”。应该说笔者就是这个“副作用”的始作俑者之一。记得曾经和至军分享过自己经历的HRD案例,取名“我的第二炮,HR,SOS!”当时的观点现在看来,似乎偏激得很,一言概之,不接地气,没有回归管理的常识。
“人事管理之所以毫无建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力资源人士认为管理员工和工作是专家的事,而不是管理者的职责”。早在60年前,德鲁克大师就毫不客气说过这样的话,如今看来,仍然超级正确。滑稽不已的是在培训市场上非常畅销的一门课程,开篇教导:“HR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业务部门也要参与其中”,这无疑是对管理者最大的误导。
HR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想做的还是有兴趣做的?主角还是配角?这些都是HR从业者们应该且必须回答的问题,尽管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个艰难的回归。正本清源,集体回归常识,是优秀走向卓越的不二法则。
去年一次培训中,笔者的一个观点引起了客户公司HR副总的兴趣:HR是媒婆,业务经理和员工是谈恋爱;媒婆负责一般筛选和“拉皮条”,但真正最终“幸福生活”的责任人应该是其余双方,业务部门是HR责任主体。客户赞誉的同时,自己绝对自知之明,原因无他,观点实际上来自于早期和“康师傅”的交流所得。
HR应该做什么?康至军老师推荐尤里奇和HP的管理实践,回归四项具体目标:促进、衡量和提高管理与协作的质量;业务战略的实现;加快个人和组织的学习速度;有效管理与人员相关的流程。同时,要注意三项幕僚综合征:亲信专权、主仆不分、越俎代庖。
埃森哲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人员管理是直线经理的事,这是个常识。
由此可见,常识不简单。所以,不要迷恋主角,主角只能是一个传说。
讲另外一个从康至军老师处学到的行业案例,某企业大佬谈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意思有三点,高管层(老板)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高度。HR部门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宽度,直线部门(经理)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硬度。在我看来,高度关乎HR战略,宽度和工具有关,硬度在于HR实施的有效性。
个人认为,一个企业HR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战略要适当,同时结合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各项体征表现;同时工具要落地,这取决于HR和业务部分的良性互动。《HR转型突破》书中提到了盖洛普公司的观点:HR的工作要点是教会经理们使用专业工具,而不是用这些专业工具来取代经理。我的职业经验体会是,实际上真正HR的落地,在于一线经理将所提供的管理工具,切实结合长久养成的管理直觉,共同作用而成,缺一不可。
所以HR们的作用还是很必要的,但这取决于坚守正确的定位而不越俎代庖。应该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管理的分寸感,确实高难度活儿。
跳出专业的深井,实现HR转型
还是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关于三个石匠。第一个在养家糊口,第二个在力争做全国最好的木匠活儿,第三个很有目标感,我在建造一座传世的大教堂。“最麻烦的是第二个石匠”,德鲁克语重心长地说到。现实也正是如此,太多的人关心自己的专业胜于工作和目标本身。这好比专业领域的“野蛮人”。
康至军老师在书中提出:专业人士的最大敌人,恰恰就是专业本身。这证对应了上述德鲁克的观点,管理技术、工具满天飞的时代,充其量让企业看上去更富创新精神,说得再直白些,采用流行管理技术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在排行榜上的位置,实际上这一变动和企业绩效无关。套用韦穆伦的观点,时髦的HR专业人士的功能很像老鼠和鸽子,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会传播疾病,这就是所谓坏的管理技术/工具,似是而非,远胜过病毒。所以不难理解,转型多年,HR依然招人憎恨,”敌我“势如水火。
什么是专业?个人观点,核心两句话:第一,如果你能自行解决老板交派的工作,那就漂漂亮亮的完成,真正做到位,不留死角;第二,如果你无法完全解决工作难题,那就集思广益,找到最正确的合适人选或外部机构,去协作完成。
实际上,专业不是一味地”自恋“,而是要走出去,解决问题为导向。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的实例: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从业务部门抽调人员,组建HRBP(人力资源业务伙伴)队伍;业务出身的HR总监、副总裁的薪资越发的看涨等等。所以对于大部分深陷专业深井中的HR们,现在,想必是跳出来的时候了。
怎么办?康至军老师以德鲁克大师的HR理念为主线,通过对大师思想的解读和优秀企业实践的剖析,于《HR转型突破》书中为广大从业者们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转型模型,也就是中国企业HR转型的杠杆解:回归正确角色定位、落实三个转型,即从客户需求而非职能专业出发、从目标成果而非专业活动出发、从假设而非最佳实践出发。
首先是从客户出发。这也是德鲁克的信念:由外而内,以客户为中心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由此及彼,作为内部客户的业务部门,自然是HR们的衣食父母,是真正的老板。这也是HR管理的价值新主张:价值是由接受者而非提供者决定的。对于客户而言,他们想的和你不一样,崇尚简单而非复杂,希望单刀直入而非隔靴搔痒。务实的讲,HR所看重的系统性和套路,也许就是客户心中的”花架子“:方法唯一论、从概念而非业务出发、喜欢过于宏观等。
任正非讲的把权利更多给距离一线炮火最近的人,就是从客户出发的最好例证。
其次是从成果出发。管理层的绩效目标必须来源于企业的目标,企业要通过管理者对企业的成功所做的贡献,来衡量他们的工作成功。但专业人士的努力往往会偏离这一点,关乎活动本身而非成果。如同尤里奇的当头棒喝:人力资源部不应该关注做了什么,而是应该关注产出什么。所以,HR要单刀直入,深谋远虑的同时,更要“急功近利”,在专业工作与业务成功之间建立直截了当的联系。
对此,作者很风趣:医生更关注做一台高质量的手术,但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目的,让病人健康。
最后一点是从假设出发。看似简单的因果关系,其实不简单。HR们经常涉及系统解决方案,因果关系的假设就是其中核心。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对此缺乏足够认知和重视。乃至于我们倾向于从所谓最佳管理实践中寻找答案,企图将别人的个案演变成放四海而皆准。实质上,这是典型的无知者无畏。身处不确定时代,还是要对假设怀有一颗敬畏心,通过经验、数据和事实,建立起可靠的战略性假设。
个人认为,实际上这才是企业最核心部分,关乎管理哲学。所以,对于属于业务领域的门外汉的HR们,不妨”小心假设,小心求证。“
德鲁克告诫说:“思考是很艰苦的工作,而管理时尚刚好是思考的完美替代品。”《HR转型突破》恰恰不落窠臼,另辟蹊径,思想无域,全书最有价值的在于作者跳出人力资源的专业局限,从更为宽广的视角采撷素材,通过大量经典案例,对德鲁克近乎常识的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脉络分明、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让人读来畅快不已,欲罢不能。
一直以来,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既立足于本土的职业教育传统和模具产业发展需要,又以一种批判、借鉴的态度来审视国际的先进理念,将有用的经验糅合进本地、本校的实际,致力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不仅为学生打开了职业成长的通途,而且为东莞市模具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一己之力。继在广东省首创“车间进校”“企业课堂”办学模式之后,2012年,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又开创性地提出了“岗位学制”的新理念。如今,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启的这一幕改革创新的篇章,成为学校发展的活力所在、强盛所依,进一步巩固了学校在广东职业教育大棋盘中的地位。
职业教育从产生伊始,便突出反映了实业发展与就业主导这两条主线,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紧紧依托这两点,清楚洞悉学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氛围,深刻把握职教发展的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从“车间进校”,到“企业课堂”,再到“岗位学制”,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五载春秋,三个台阶,校企合作创新的每一步都坚实而辉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许。
困则变。2007年,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引进企业生产车间,开创东莞乃至广东“车间进校”模式之先河。如今,对于很多中职学校来说,“车间进校”已经不是新鲜名词或新生事物,然而在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这一模式却依然如当初一样焕发着勃勃生机。因为,在这里,“车间进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厂房进校或机器进校,学校时时刻刻围绕校企合作的“内涵”二字,将其做成一种教学模式,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任务和教学计划全部放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车间的生产岗位就是学生的学习岗位,企业的生产任务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真正实现了四个统一:车间与教室的统一、师傅与老师的统一、作品与作业的统一、学员与学生的统一。现在,学生仍然在生产车间学习、考证,“车间进校”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学校领导深谙一条道理:如果企业的生产与专业无关,则拉动不了教学,仅仅是形式上的校企合作;如果企业的生产没有技术含量,则培养不了学生技能,仅仅是流水线上的机械操作,因此,“车间进校”必须把握住内涵,才不会有走偏的风险。
变则通。2009年,为了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大胆走出去,开创“企业课堂”新模式。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以前瞻的姿态迈出从“企业进课堂”到“课堂进企业”的步伐,与日本牧野机床(中国)有限公司合力培养先进的模具专业人才。“企业课堂”不同于一般的顶岗实习,它是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前期培养的基础上,企业从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用自有的师资、设备和课室,在公司内独立开展为期一学期的企业课堂教学。对学校来说,毕业后学生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在“企业课堂”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都由企业确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高度匹配;对企业来说,他们虽然只生产设备,但是培养了一大批熟悉牧野机床的优秀的模具技能人才,提高了设备的社会认可度和技术人才对设备的忠诚度。几年来,牧野课堂的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提前预定,已经不成为新闻;这一模式先后受到原广东省宋海副省长、教育厅罗伟其厅长等人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推广。如今,“牧野课堂”已经成为牧野公司中国事业发展的强力推手。
通则达。2012年,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学校与拥有省内第一条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制造生产线的香港朝日集团东莞钜升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开设了“岗位学制・钜升班”。“岗位学制”既是对“企业课堂”的发展和创新,也是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模具人才的一次飞跃,是学校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规律,构建校企双赢的利益共同体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学校将原有的“2+1”课程模式,改造成“2+0.5 +0.5 ”的课程模式,学生先到“企业课堂”学习一学期,然后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最终形成“2年(学校学习)+0.5年(企业课堂)+0.5年(顶岗实习)”的课程模式。对半年的“企业课堂”,学校提出了“岗位学制”的要求,即学生一学期的企业课程,是在企业不同的学习岗位中完成,从内涵上来说,它是本土化现代学徒制的表达形式之一。省教育厅副厅长叶小山在“岗位学制”启动仪式上表示,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探索,在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上走在了东莞市、广东省的前列,不仅拓宽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思路,而且将对全省中职学校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年,三大跨越,三次创新,从本质上来说,这三种模式都不是为了满足企业一时的用工需要,而是储备人才的长远需求。曹永浩校长说,目前中职学校的教育,很容易从“2+1”演变成“3-1”,顶岗实习,往往流于顶岗用工,而没有学习上的延续,学生顶的通常不是技术岗位,而是容易管理、任何人都可以做的机械性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常常导致知识学习不存在。但是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三个模式都没有生产任务,生产没有掩盖学习,这正是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校企合作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任何新思潮的出现、旧观念的转变,都有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的“岗位学制”的探索同样如此。在国际上,学徒制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在国内,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已经进入国家层面。《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提出:“印发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对于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存在形式,也许人言人殊,莫衷一是,但“岗位学制”的内涵,却与之不谋而合:“岗位学制”是针对职业学校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的特点,以企业岗位为学习场景,以企业岗位生产任务为学习载体,以企业岗位师傅为老师,以企业岗位生产要求为考核标准,在实际生产情景中将现场学习与课堂经验有效结合,通过岗位学徒的方式实现所学到所用之间的有效迁移,获得胜任岗位能力的一种工学结合模式。
从2012年10月至今,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已有两批学生共计102人,在班主任和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入钜升公司进行“岗位学制”的学习。正是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岗位学制”彻底解决了固守学科体系的逻辑完整而失之对社会需求的动态关注的问题,真正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致力于打造模具专业中职层面的精英教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大亮点。
亮点之一:完整的企业校区初具规模
在钜升公司,全新的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电脑室、宿舍、饭堂、运动区一应俱全,公司装修了六个空调教室,采购了新的课桌椅,一次性能供给200人就读;改造了一层宿舍楼供学生住宿;准备了专门的用餐场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施实现了全方位配套。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共赢在这里由理想变成了现实:白天,学生跟着企业师傅在具体岗位上学习;晚上,开展集中授课,进行文化、理论学习,或由跟班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企业在提供真实职场环境和建立学习共同体等方面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只有形神兼备、软硬兼具,才能称之为“校区”,所以,真正的企业校区,除了设备设施等“可视”的硬件之外,还应该有“可感”的文化。这样,学生既可以投身于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技能,还能在无形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也是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决定和钜升公司开办“企业校区”的一大动因。曹永浩校长说,这些年来,通过与不同的企业接触、交流、合作,学校也在不断思索,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才有资格参与校企合作。首先,应该是大型的企业,既可以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又不会对企业的生产造成影响,带来冲击;其次,应该是科技型的企业,学生在岗位上能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和进步;第三,应该是现代化的企业,其核心就是要有先进的企业文化,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学生能够开拓视野,提升素质,在心理情感、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接近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亮点之二:教学过程真正依托生产过程
通过情境化教学,真正依托生产过程、生产岗位和生产流程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岗位学制”实现了学徒制的核心要素:在生产中学习。经学校模具专业部的骨干教师前往考察并与企业商量后,由校企双方共同研讨,确定了车工、磨工、铣工、CNC加工、快走丝切割、慢走丝切割、五轴加工、柔性制造生产线、省模、火花机加工、模具精密测量、激光加工、模具装配、试模等十四个学习岗位。钜升公司挑选了二十二位不同岗位的技术精湛的师傅,经过专门的培训,作为“岗位学制”学生的老师。学生分成十四个岗位,十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三到六名学生,每组有一位师傅全天候指导。学习内容为“活任务”,即师傅在岗位上做什么工作,学生就学做什么工作;学习目标为“做中学”,师傅手把手地教学生,学生熟悉每个岗位的生产流程。
学生在岗位的学习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熟悉流程。学生在十四个岗位上轮岗学习,每个岗位的学习时间为2~8天,总共时长达两个月;第二阶段,提升技术。定人定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挑选企业提供的岗位,在固定的岗位上进一步熟悉生产流程,以达到独立操作的要求,时长为一个月。学生通过岗位师傅考核合格后进入下一个岗位的学习,完成模具制造流程所有岗位的学习后,考核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
亮点之三: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开发课程
围绕“德”“技”双目标,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双管齐下,针对“0.5”的企业岗位学习,校企共同开发了“岗位学制工作页”和“岗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课程:“岗位学制工作页”旨在让学生在岗位上学做事;“岗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旨在让学生在岗位上学做人。
学校专业部成立了由五位骨干教师组成的“岗位学制”教材编写小组,负责对每个岗位学习教材的编写。小组成员每星期抽出一到两天的时间在企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到固定的岗位了解生产任务、生产流程。最后,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针对十四个岗位开发出了极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图文并茂、简洁生动的工作页,每个岗位根据具体的生产任务总结出几个典型任务,并阐明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
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学校参与编写了《岗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机械加工类)一书,该书既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贴近学生的职业诉求,不仅对加工制造类岗位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概述,而且细分多个岗位,提出了具体的适应岗位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并从企业和学生两个维度出发,对生动、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理解。
对校企合作的关注,除了对模式本身的分析和探讨之外,我们更需要聚焦身处模式中的“人”,他们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亲历者”。亲身实践“岗位学制”的企业师傅和领导、学校教师和学生,他们的感受比任何专业的论述和理论的判断都更有说服力。在座谈会上,企业的师傅说,带学生的过程是一个超出自己初衷和期待的经历。虽然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备课,但是一路走来,开始逐渐学会反思,反思自己的操作是否做到了最规范,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到了最好,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形中,学生成为师傅工作动力的一部分。学校的教师,走进企业,角色和心态也随之改变,在采访中,跟班教师都坦言自己是在以学生的心态跟着师傅去学习,不仅学到了技术,而且增长了见识,专业水平的提升直接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一次经历。
学生是“岗位学制”的最大受益者,随手翻开他们的《学习日志》,上面满满记录的都是每天的收获和心得,一位模具拆装岗位的学生写到:在师傅的教导下,我知道了如何装拆模具,如何区分前模、后模,如何更省力地卸螺钉,了解了浇注是怎样做出来的,如何进行修正改正,如何改行位、改图纸。师傅的耐心和专业让我们受益匪浅。柔性自动化制造生产线岗位的一位学生写到:我在柔性自动化制造生产线实习,匡师傅教会了我如何使用夹具和如何拆装刀具,学会一些使用机械手的基本指令,学习刀具的Lotf和Rotf的计算以及有关柔性自动化制造生产线的知识与技能等。在这里学习,真的很值得……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座谈会上,被学生提及频率最多的莫过于“技能提升”“素质提高”和“人生规划”这样的字眼。在企业,实际上他们学到的不只是如何去开一台机床,更是了解流程,开阔视野,学会如何面对新的环境与挑战。企业的先进文化、师傅们的成长经历,对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是,他们经过十四个岗位的学习之后,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适合什么岗位,最喜欢什么岗位,今后往什么方向发展,从而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学生们如是说,也是如此做。在钜升公司,他们的水杯、书本,课室的桌椅、阅览室的图书,摆放得井然有序;座谈会上,他们礼貌、自信,离开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将座位放回原处,摆正,每一个细节,都做得认认真真,令人动容。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说,在企业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改变了不少,他们对模具行业的理解、对专业的认识、对自我的认知,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正是“岗位学制”,让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的跨越,完成由学生到岗位熟练从业人员的完美转变。
合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追求,也是企业的使命所在,更是政府的责任所系。学校的自然需求、企业的强力牵引和政府的适当干预,三方合力而为,聚焦发力,是“岗位学制”得以继续推进,实现高位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我们立足本土将眼光投向世界的时候,内心的期许当然是拿来精粹为我所用。无论是被当成“现代学徒制”范本的德国职业教育,还是现在越来越受关注的澳大利亚“新学徒制”,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和争相效仿,我们不可回避其中一个有力的推动因素:国家层面的立法保障和资金支持。在这些国家,学徒制的发展有其健全的法制环境和文化背景,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些都处于缺位状态,企业也缺乏相应的刚性约束和自我规范。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岗位学制”依然从纤纤小苗,慢慢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小树。
就企业而言。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占有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法宝之一。东莞钜升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蒋仕元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起初是因为责任意识在驱使着公司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然而随着“岗位学制”一步步推进,企业也开始收到回报。比如,社会、家长、学生的正面反馈,这是公司无形的财富和资产积累。另外,在人才引进方面,公司占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机,在第一期学生中,公司挑选了六个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留下,这样直接减少了企业培训新进员工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钜升公司和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已经寻求到了利益交汇点,实现了彼此的互惠互利和双赢共荣,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校企合作的短板问题――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
就政府来说。在更广的范围和普及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需求和企业的自觉这种“无形的手”发挥作用,否则,再完美的模式只能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而不具有推广的价值。在外部条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岗位学制”却顽强生长,并得到一致好评,在肯定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钜升这样的企业是否还有第二家?第三家?甚至更多?这就需要政府用一只有力的“有形的手”从中撮合,建立企业的利益补偿机制,比如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让企业深切感受到与学校合作和不合作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因此,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切入点,建立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长安镇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杨晓棠在东莞市模具技术人才培养“长安论坛”开幕式上说,形势的发展增强了长安镇对模具技术人才培养的紧迫感,所以长安镇多次召集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及相关企业研究讨论政府主导、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合作的内容。政府的这一自觉行为,为“岗位学制”的萌芽、生长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
从学校来看。政府牵线,校企联姻,水融,是“岗位学制”高位发展的理想局面。学校既期待企业多一份对教育的关怀和责任,因为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对企业有百利而无一害;也期待企业和社会各界多一份耐心和理解,因为职业人才的成长和合作成效的显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期待在合作过程中政府多一些关注和支持,因为只有加上政府这双有力的手,“岗位学制”才能做到点上深入,面上开花,全面普及,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学徒制从内涵到外延的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