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30: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年级;直观教学;童话;故事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走进校园,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再加上许多学习习惯没养成,要让他们坐下来安心学习还真不容易。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一、运用直观教学

(一)运用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学具首选学具盒。因为里面有许多图形可供选择,一年级的学生抽象能力差,相同的题目用不同的学具操作,相当于又是一个变式。反复练习,达到巩固提高。比机械反复强得多。

(二)运用图形、图片进行直观教学。

书上有许多情景图。利用情景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生动活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再要求他们叙述出来,一举两得。还可以自己手动绘制图形。如出示一道题,为了达到全班掌握或巩固提高的目的,可以让他们画图形来分析数量关系。讲长方体、正方体、球,名称一出示,书上的图例一观察,再要求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他们最喜欢这样的练习;在画与观察的基础上,我又布置用小棒来做正方体。一石击起千层浪,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但有人用小棒做成正方形,还有人做成了正方形上边一个三角形,我把它讲成是小矮人的家,并给它画上一洞门;还有人是上下两个正方形连着,我都没有大惊小怪,发现有人完成了,就表扬他,紧接着又有许多人完成了,就这样层层推进,大家做得很开心。再用小棒做长方体,要求长的一边用两根小棒,这次要顺利多了。做园柱体是用两个圆片,再有两根小棍,一下子就做好了。也许是积累了刚才的经验。我认为经历了这样一个探索过程,学生能自我生成许多东西,自己也得到了煅炼,学到了知识。收集了多方面的信息,获得了许多想不到的收获。

(三)用手势进行直观教学。

教材在进行数字教学时,本身就有手势。讲大于、小于,也可用手势――用食指与母指做大于小于符号,教师示范讲解要注意镜面示范;手势还可以帮助我们思维。如“合起来”“还剩下”“连加”都可以用手势表示出来。学生多个器官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管住了学生。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习惯,上课过程中他们自觉地比划起来了。

(四)在学生生活中,用他们身边的事物进行直观教学。

如抽几个学生排排队,这样来理解多与少和同样多。再用一双手的五个手指一一对应来理解同样多。用教室里的物体或书包里的东西来认识数字。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数学题。让抽象的数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样才不枯燥,数学知识就成了鲜活的事物。

二、把童话和故事引入数学学习中

教材中有许多情景图,都是一些精美的图画,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可以演绎成美好的童话和精美的故事。学生会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益,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能力。

(一)运用童话增加趣味,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受到美的陶冶。

如课堂活动:情景图――荷叶上5只青蛙,有1只正在往水里跳,要求列减法算式。我是这样描述的:冬天到了,青蛙正在紧张地进行游泳比赛,“扑通”一只青蛙抢先下水了。我再用语气和体态一夸张,同学们个个笑逐言开。因为我知道这几天全校都在准备冬运会。马上列式:5-1=( ),第二名下水了……第三名下水了……第四名……第五名……

上课已处于尾声,学生精力已开始分散,通过故事与运动会一烘托,又激活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学习。在此,我进一步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

(二)运用童话进行思想教育,陶治学生的情操。

如,情景图是一把直尺,从6以后数字没有了,10以后直尺折断了。我先进行这样的描述,学习用具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他们帮助我们学习,我们应该感谢它们。例如直尺帮我们画直线,帮我们量长度,但今天一位好朋友受到伤害,谁愿意帮助它。“人之初,性本善”,大家跃跃欲试,我出示例题让他们观看,并说明6以后皮肤受到伤害,数字不见了,如何帮助它?同学们都立即动手填好了数字。我又讲10以后肢体折断了,如何帮助它?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讨论,但结果也只是一片叹息声,我明显地感到,他们已受到深深地触动。

(三)利用童话帮助思维。

在讲单数双数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我设计了“青蛙跳”这一形象。从0开始,青蛙跳过了1填几,跳过了3填几……学生们就这样顺利地填下去了。比单纯讲单数双数容易得多,同学们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利用童话进行人文教育。

篇(2)

【关键词】数学基本思想 抽象思想 推理思想 模型思想 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史宁中说:“数学基本思想很多,有数形结合、等量替换等,基本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抽象,一个是推理,还有一个是模型。”数学基本思想很多隐含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如果与具体的数学知识剥离开来,单纯地讲数学思想是空洞的、抽象的,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同具体的知识相结合,用具体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思想才能发挥其存在价值。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来谈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蕴涵其中的数学基本思想,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感悟抽象思想,提升数学素养

所谓抽象,是指从现实的材料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研究,而不是研究具体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事物本身。数学研究的是抽象了的东西,这些“抽象了的东西”来源于现实世界,来源于人们的感性经验,是人们通过直观和抽象得到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涵盖了自然数的抽象、计数法的抽象、四则运算的抽象、分数的抽象、几何图形的抽象等,下面仅就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来分析说明。

1.自然数的抽象。

数概念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类,即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归类,把具有相同特征和属性的事物放在一起,以便于研究和讨论。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一分”,把树叶分在3个盘子里,可以把树叶按形状分成三类,也可以按颜色分成三类。第二阶段是比较,即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以便于更好地认识同类事物。人们常将实物按照大小、多少、高矮、长短、轻重分别进行比较。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新授部分比较两根绳的长短、两个学生的高矮,比两种水果(石榴和柿子)的轻重。第三阶段是多少,即同类事物在数量上进行比较,考察它们数量上的差异。第四阶段是数数,即采用实物一一对应或口头叨念或心中默念等方式查点数目,逐个说出数目,这是对事物的数量进行比较精确的界定。第五阶段是记数,即用语言、符号、文字等替代物将数数的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于日后使用。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第一部分的综合性场景图里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是1台滑梯、2架秋千、3匹木马、4架飞机、5只蝴蝶、6只鸟、7朵花、8棵树、9个气球、10个小朋友。学生要开展数个数的活动。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与其相对应的圆点图。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渗透了对应的数学思想。3匹木马画成3个圆点就是一个抽象过程,是第一次抽象,之后写成数字“3”就是第二次抽象。教师在教学写数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经历这种过程,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

2.计数法的抽象。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才从用文字表示数进入到用“十进制计数法”表示数的阶段:第一阶段创造数字符号。一年级小学生认识和表示0~10各数就处在这个阶段。第二阶段建立进位规则,即重复使用有限的几个数字符号按一定规则进行组合表示大量数字,这是早期的“十进制计数法”。第三阶段建立位置概念,即数字符号在不同的“位”表示基数不同的量。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第十单元“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让学生从本质上领悟该计数方法,比如“11”中两个“1”表示不同的量,第一个“1”表示1个十,第二个“1”表示1个一。第四阶段建立十进制计数法,即按照“满十进一”的原则,用0~9这10个数字表示所有的自然数。比如在教学“整数的认识”时,可以进一步凸显“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小棒(或正方体组合)表示数计数器(或算盘)表示数写数”这样一个不断抽象的过程,体现数学抽象的意义和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促进其数学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内容中蕴涵着大量的抽象思想。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过程,感悟抽象思想的价值。

二、感悟推理思想,提升数学素养

推理是数学的显著特征,与这个特征有关的思想也就成为数学的核心思想。数学推理的模式有两种,即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就是按照某些规定的法则进行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必然关系的推理。归纳推理则是按照某些法则进行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或然联系的推理。

1.小学数学的演绎推理。

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地方都涉及演绎推理,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三年级的加法运算的规则、乘法运算的规则等。从本质上说,自然数的加减都是整数,都是“+1”的复合,加法是顺着数,减法是倒着数的。什么意思呢?如“7+2”就是顺着7的后面数2个数得9,“7-2”就是7倒着数(往前数)2个数得5。当数字很大时,一个个地数要花很长时间,于是便有了笔算加减法,其本质就是十进制计数法的“位置原理”,比如“32+54=(3×10+5×10)+(2+4)=8×10+6=86”。如果是进位加,就要遵守“满十进一”的原则,如“37+48=(3×10+4×10)+(7+8)=7×10+1×10+5=8×10+5=85”。乘法竖式的计算规则是用乘法分配律来完成的。这里就不再说明了。

2.小学数学的归纳推理。

在小学数学中,使用最多的归纳推理是简单的枚举推理,也叫不完全归纳推理。即从一些个别或者特殊的事物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可以观察一些典型的长方形,然后写出它们的周长:

这样很容易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即“长×2+宽×2”或“(长+宽)×2”。

一年级开始安排“思考题”,有些涉及的数学思想深刻一些,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感悟这些思想,这对提升其数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三、感悟模型思想,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模型是指对于一个现实对象,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根据其内在的规律,做出必要的简化假设,再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将现实对象转化成一个数学结构。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教学模型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全过程,包括表达、求解、解释、检验等基本过程。数学模型思想是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所依赖的思想,也就是让数学走出数学的世界,是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的桥梁。数学模型思想和数学模型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能单独存在。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许多数学模型和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可以理解的形象、直观、具体的实例来说明,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这些实例就是数学模型。在教学中,通过一个典型问题的解决,带动相关问题的解决,从一个到一类,这就是模型思想。教师在教学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渗透,让学生去感悟。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和克”,在教学“2千克=( )克”时,引导学生经历“1千克=1000克”的学习过程,理解了两者之间的进率,很快,“2千克=(2000)克”就可以解决,反过来“2000克=(2)千克”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模型建构好了,学生对于“7千克=( )克”“9000克=( )千克”这一类的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

篇(3)

【关 键 词】 游戏教学法;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57-02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较高抽象性的学科,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如果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枯燥死板,就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1]而运用游戏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更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对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产生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挥洒爱玩的天性,开发智力,活跃思维。

一、应用游戏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首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是对低年级学生好玩天性的顺应[2],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其次,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最后,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还能锻炼低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虽然有着较强的参与意识,但是动手操作能力却不强。[3]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游戏,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而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游戏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虽然游戏教学方法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游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注意方式与方法,是无法将游戏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体现出来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对游戏教学方法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游戏的设计应当具有知识内涵[4],要避免热热闹闹开展游戏活动,学生却并没有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应尽量使游戏形式更加多样化,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提升游戏的趣味性以吸引低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应结合低年级学生数学知识实际掌握程度,合理选择游戏难度。如果游戏活动的难度过大,很容易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游戏活动的下一步开展。最后,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兼顾游戏过程和游戏结果。游戏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很容犯偏重游戏结果的错误,这就可能使得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忽略了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三、游戏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探讨

1. 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热爱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充分挥洒自己的天性,还能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如果教师采用枯燥死板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无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的时候,一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尚小,缺乏商场购物的体验,因此对人民币仅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用钱买东西也仅仅有一个基本概念,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对人民币的功能以及币值产生进一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将讲桌作为一个小小的商品柜台,并在上面摆放上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擦、练习本、直尺等物品,分别标上价格,教师扮演售货员,随机挑选一名学生扮演顾客,模拟商品的购买过程:

师:你好,很高兴为您服务,请问您需要购买什么?

生:请问,这只铅笔多少钱?

师:这只红色的铅笔吗?2元5角。

生:那么这只黄色铅笔呢?

师:1元5角。

生:那我还是买这只黄色铅笔吧,给您5元钱。

师:好的,找您3元5角,请收好(此时教师还可以故意找错钱,看是否有学生指出来)。

当教师模拟商品购买游戏后,可以让学生同桌两人将课桌作为商品柜台,将随身学习用具作为商品开展购买游戏。通过游戏活动,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商品购买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法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2. 创设故事情境

除了创设生活情境,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

喜羊羊、美羊羊、暖羊羊、懒羊羊、慢羊羊等正在森林里采野果,他们的篮筐里分别装了5、4、3、2、1个野果,懒羊羊和慢羊羊由于采摘野果的时候累坏了,于是靠着树子睡着了。正在这个时候,灰太狼出现了,它抓住了懒羊羊和慢羊羊,懒羊羊和慢羊羊被吓得大声喊救命,听到呼救声的其他三只羊赶了过来。机智的喜羊羊看见懒羊羊和慢羊羊已经被抓住了,于是就对灰太狼说:“灰太狼,我向你提一个问题吧,如果你答对了,我就跟你走,这样你就一下抓住三只羊了,但如果你回答错了,你必须将懒羊羊和慢羊羊放了,怎么样?”灰太狼一想到可以同时抓住三只羊,老婆红太狼一定会很高兴,于是立刻答应了。喜羊羊问:“灰太狼,我的篮筐里有5个野果,懒羊羊篮筐里有2个野果,慢羊羊篮筐里有1个野果,那么懒羊羊篮筐里的野果和慢羊羊篮筐里的野果加起来有没有我篮筐里的野果多?”灰太狼脑袋一转,想两只羊采摘的野果肯定比一只羊采摘的野果多,于是脱口回答道:“他们两个加起来的野果比你多。”

听到灰太狼的回答,孩子们哄堂大笑,此时教师及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正确答案是什么呢?”学生齐声回答:“1+2=3,当然是喜羊羊的野果多。”如此,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将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从而不仅轻松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了1~5这5个数字,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1~5以内的加减法。

四、结语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不仅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挥洒自己的天性,同时,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因此,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从创设生活情境以及创设故事情境两个途径探究了游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借此给予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一定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香兰.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设计的作用[J].亚太教育,2015,(26):159.

[2] 张卫红.游戏教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应有的兴奋剂[J].数学教学通讯,2015,(10):54-55.

篇(4)

关键词:观察能力; 理解水平; 新旧知识; 计算错误; 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96-00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笔者结合近两年来的课堂教学,初步总结了以下几种类型,愿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观察能力欠缺型

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在观察画面时会出现无序、遗漏信息等现象,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也有可能不会提炼有用的信息,所以,首先要帮这一类型的学生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以便于正确解决看图列式题。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最后一幅图,粗心的学生找不到箩筐上的“7个”,只发现箩筐上露出的3个菠萝,于是列成错误的算式“3+3=6”。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此类错误,一定要强调观察画面要全面、细心,否则会遗漏重要的信息,即条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如果图片上同时出现了文字的条件,应该以文字条件中的数字为准,而不是简单地数一数,上题的正确算式应该列成“3+7=10”。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是学好小学数学知识的第一步,等到图文结合或者含有文字内容的题型越来越多,还要求学生在识字量方面同步跟进,所以,图片题观察能力的培养又是简单生活实际问题学习的基础。

二、理解水平偏低型

低年级的学生,在初步学习数学知识时,语文学科还只是拼音教学,更不用提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在这样不同步学习的情况下,学生因理解水平有问题而出现列式解题错误,也是存在的。《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会表达,理解是重要的前提条件。要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有效的方法进行实施。

首先,教师应利用主题图的直观,注重学生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完整表述,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在表达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理解水平。其次,为加大识字量,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让孩子多认字,平时在孩子预习数学书时多关注常用字词,多读多记,有助于审题。最后,教师平时要鼓励学生多加交流,在看不懂、不理解的地方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进一步提高读题能力。

三、新旧知识混淆

某些学生常常会在学习新知识时被一些已学的相关知识所迁移,特别是负面的影响,给他们解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根据儿童“从已有旧知识出发,同化新知识巩固深化”这一认识过程,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知识结构和新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突破新旧知识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知识迁移类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中,在学习加法之后,再教学减法。在画面上,加法图片题总是将一些物品分为左右两部分,而减法题的画面汇总,左右两部分的中间会出现一条竖虚线,这个小小的区别决定了加减方法的确定,其实相当重要。此时,教师在教学减法图片题时要强调竖虚线的特殊意义,不要因忽视而造成方法上的错误。如果不强调,很多学生会因为前面刚学会加法解决类似图片而误解。新授课的教学,一方面要做到新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与旧知的区别,帮学生找出解题的关键,不要让新旧知识混淆起来。

四、计算错误干扰型

在低年级学生的看图列式作业中,经常会看到列式正确而计算错误的现象。他们已经通过细心审题理解了图意,列出了正确的算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得数是错误的。对这种出错类型的学生,教师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首先,要培养学生细心看数字和运算符号的观察习惯,只有用正确的数字和运算方法想得数的学生,才能有计算正确的可能性。其次,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应的运算方法,即加法或减法,平时要加强口算训练,知道一道题能用多种方法口算,并选用自己喜欢且快速的方法算出得数。最后,还要提醒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得数的好习惯,可以用不同的口算方法进行检验,也可以采用再算一次的方法。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完成正确解答看图列式的题目。

五、生活经验不足型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很多并非“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相关的经验。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世界出发,与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低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某些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可以进行联系。

篇(5)

关键词:“分与合”;整体与部分;图示表示数量关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数学教学也是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学数学的基础作用尤为重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但具体实施却有一定难度:怎样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思维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多长时间?在各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培养什么养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这些都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要常常思考的问题。下面以“分与合”为例,谈谈我对关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分与合”的教材编写

“分与合”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1~5的认识》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中利用主题图中的向日葵分别放在两个筐里,把4分成了两个部分,并把所有情况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组成)如下:

并告诉学生读法以及表达的意思,感受语言符号的简洁。

这部分内容在各个版本的教材里都有编排,有些叫作“数的组成”,有些叫作“几和几”,是后面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基础。在学前教育里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能很好地掌握数的组成,对组成的符号很熟悉,并且会做分与合的题目,能明确三个数的关系,并在已知两个数的情况下想到第三个数,其实这就是最开始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只是学生年纪较小,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像这样的分与合的符号在后面的“十以内数的认识”之中还会继续学习,并且帮助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一般在一年级下册以后,学生的数感增强后,就很少用了,不去继续挖掘有点可惜,在后面的教学中可以一直延伸,直到线段图的学习,把分与合的图示与画线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动笔分析、手脑结合的思维习惯就会变得更连贯,更有成效。

二、“分与合”是重要基础

“分与合”借助简单的折线抽象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地描述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各种数量关系的基础。例如:“加法”是把各个部分合成总数,“减法”是把总数分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或几部分),“乘法”是加法的特殊运算,也是把各个部分合成总数,“除法”是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部分,加减乘除也就是分分合合。“比多少”是把较大数分成相等的一部分和多出来的一部分,“倍数应用题”是比多少的一种,“分数应用题”是除法应用题的一种……所有的运算不外乎加减乘除,因此,可以说如果学生不能掌握“分与合”的关系,不能熟练地理解和运用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那么他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必然会出现问题。

三、“分与合”要融会贯通

“分与合”这部分知识在一年级上册,一般来说,到一年级下册以后教材上没有出现,教师也就不再提了,“分与合”好像已经完成了它的任务,退出了数学舞台。其实不然,仔细想想,为什么有些学生低年级数学成绩挺好,到了高年级却不会解应用题,不会分析数量关系,其实跟低年级的数学基础有很大关系。低年级的应用题比较简单,能够很直观地看出来,但是到了高年级以后,应用题的数学信息比较多,有些还隐藏得比较深,这就需要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一般我们对于较复杂的题目喜欢用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但是画线段图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比较好呢?大多在三四年级开始学习,我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的学生不会画,条理不清晰;二是学生不想画,教师也不能时时监督,久而久之,学生就不画了。我们经常说要养成画线段图分析的习惯,可是一个习惯的养成不是几个星期、几句话就可以养成的。因此,我认为“分与合”其实可以看成线段图的雏形,在一开始学习文字应用题的时候就培养学生养成画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文字应用题之前学生学习的都是图画应用题和图文应用题,用图画来表示数量关系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低年级的小朋友很喜欢画画,虽然画的不是线段图,也不是很规范,但是首先要养成画图的习惯,养成手眼耳脑共同参与思考的习惯,这比图示画得是否标准更重要。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是前后连贯的。思维过程是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它需要外在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单单靠语言描述是很抽象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一些符号和图示。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到有目的、有阶段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这远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

游戏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结合小学生爱玩的性格特征,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给学生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玩游戏中就有效学习并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很爱玩,同时对游戏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能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快速、有效地掌握教学知识。

二、以“加与减(一)”为例,探究游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就采用了游戏教学法进行有效教学,同时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让学生背诵之前课堂上讲过的“凑十”儿歌,学生背得又快又好,接着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一些简单的口算练习,2+9= ,3+8= ,6+5= ,13-4= ,9+( )=12,15-( )=7……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口算得又快又好。先通过一些简单的复习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稍后教师说:“今天我们将学生分成两组,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先由一组学生进行捉迷藏,另一组学生进行观察。接着换过来继续玩。”在第一组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学生会发现有3个学生在找藏起来的学生,教师又说第一组一共有15个学生,问学生藏起来的有几个人?教师问学生应该怎么解答,学生说应该用减法来计算,接着教师用卡片来代替学生,用数数法给学生详细讲解减法的计算方法。

总之,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篇(7)

是由一线教师自己来完成的,起点低,学习效果肯定没有保证。我自参加工作以来,曾参加过省、市、县各种培训无数次

,每次都是由全国的知名教育专家亲临现场,为老师们献上精彩绝伦的主题报告,还有迭起的现场互动,专家们的引

领触动了老师们教育的敏感神经,激起了老师们坚持新课改精神,实践新课改理念的决心。而此次培训既没有教育专家亲

临现场,也没有专家团队的远程培训,培训效果可想而知。但是我错了,这十几天培训下来,使我心中波澜起伏,感慨万

千,收获颇多。心中千言万语浓缩成两个感谢。

感谢镇(校)团队中的兄弟姐妹们,是你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收获。

镇(校)培训是本次小学数学培训的基石,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镇(校)培训,那么以后开展的一系列培训内容全都是走

马观花、纸上谈兵。7月13日,我们博奥学校的16名数学教师,齐聚在英语成六年级二班的教室里,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

开始了第一天的教材分析,第一位做教材分析的是一年级王老师,当王老师在讲坛上面侃侃而谈时,坐在下面的15位老师

脸上一片茫然,虽然王老师经过认真详细的准备,因为听的老师手中没有教材,听起来的感觉就好像盲人走路,无依无靠

,找不到方向。这时组长郭老师说:我们必须把小学六年的教材和教学用书全都借来,必须保证每位老师都有一套教材和

教学用书,这样学起来才有针对性,才会收到实效,于是我和几位数学老师开始到图书室借书,在过图书室韩老师和教导

处高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凑齐了小学一至五年级的所有教材,终于我们的学习可以顺利开展了。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讲解

,我们老师都对一年级上册这本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王老师的辛勤付出。培训还

在继续进行,会议期间刘老师主动做好后勤工作,每天都会提前来到教室给我们烧好热水,当老师用一个半小时分析完一

本教材后,累的口干舌燥,舌头都有点要抬不起来了,这时热心的刘老师会主动倒上一杯热水,让老师们心生感动,说声

谢谢,显然已经表达不出心中浓浓谢意。

当马上就要开始对六年级教材分析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我们博兴青岛版教材刚刚使用到五年级,也就是说在博兴根本

借不到六年级的教材和教学用书,这可怎么办呢?这时赵老师和马老师主动请缨,自己驾车,冒着炎炎夏热,赶往滨州借

教材去了,上午10点出发,下午3点赶回来了,谢谢你们,如果没有你们顾全大局的意识,我们一家人肯定还像热锅上的蚂

蚁团团转呢!

在镇(校)培训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情,忘不了我们一起把教师打扫的干干净净,忘不了潘老师给大家带来的

甜美大西瓜,忘不了宋老师为大家送上的清凉爽口的雪糕,忘不了英语老师给数学组带来的令人捧腹大笑的游戏,忘不了

……虽然外面的骄阳让人无可奈何,虽然有时会瓢泼大雨,可是在六年级二班的教室里有一群兢兢业业的老师们,他们认

真学习、钻研教材,激烈讨论,团结互助,也让我在这个集体中不断地汲取营养,迅速的成长起来。

感谢县级培训的兄弟姐妹们,是你们的无私奉献保证了培训大会的圆满完成。

很荣幸我也成为了此次县级培训团队中的一员,我以既是学员又是培训团队成员的的双重身份参加了县级的培训,在培训

过程中让我更加体会到了县级培训团队成员的团结实干、不辞辛劳、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培训团队由教研室韩国栋老师

和来自教育一线的十二位老师组成,在这个团队里面每人各司其职,团结协作,这十二位教师成为本次大会顺利开展的重

要力量。团队的工作质量决定了全县培训的效果,所以我们在韩国栋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打造优秀培训团队,整体把握培训方向。

为了保证这次暑期培训的实效性,教研室主任韩国栋老师从县直学校和部分乡镇学校抽取了部分名师和骨干教师成立了本

次会议的培训团队,在培训活动正式启动前,培训团队的全体老师在韩国栋老师的领导下曾多次举行碰头会议,确定培训

的总体目标,讨论培训的具体形式,分配负责的具体任务等工作。培训团队的十二名教师全都来自教学一线,他们有着丰

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从而保证了此次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在韩主任的带领下,十二名教师各有分工,尽职尽责,精

诚团结,通力合作,团队的力量在本次培训活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精选多维立体培训课程,精准把握培训高度。

为了保证本次暑期培训高质量的完成,我们小学数学培训团队成员专门研究了课程的培训内容,经过几天的讨论和不断调

整,最终确定了课程的培训内容。会议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的十二册教材的教材分析,围绕教材分析这个主

题,我们又开辟了单元教材分析、课时教材分析、课例视频分析、信息窗分析和试题设计与说明等课程,力争通过本次培

训让全县小学数学教师对小学数学教材有一个整体而又系统的把握,切实提高全校小学数学教师对学习教材、理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