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30: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边城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边城教案

篇(1)

1.教学环节设计的适应性。把握好教学环节设计,实质是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应性的把握。对教学环节缺乏规律性认识,只为课件去备课或课件只是教师自己教学过程或教案的翻版等都是不正确的。“教学、课件两张皮”放弃了教学备课的主体――学生和教学环节设计,这方面的失误往往是课件设计中最致命的。如果课上只是依靠课件领着学生去学习,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课件就无法往下进行,而课堂环节也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此外,对教学环节把握不准导致按钮设计混乱,如“新授”等,也会使使用者和学生造成误解。还有些课件实际上等于课堂实录,大段大段录下教师自己的分析、讲述,特别是对段落、篇章的总结;在板书设计上,图案、线条也是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自己的教案。这种替代教师讲课内容或是“原版”的教案设计,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给教师随机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留出空间和余地,恰恰违背了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本意。

2.教师的课堂地位不应让位于课件。教师的课堂地位不应让位于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无论有多先进、方便、快捷,它都只能是一种资源、工具,绝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现在,一些教师从上课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于电脑的操作者,而把学生全部让位给了多媒体课件。学生完全和电脑屏幕进行交互学习,人与人交流变成了人机交互。虽然利用多媒体课件后,教学形式可以实现多样化,但这是不可取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让位于课件,还会造成情感教育的缺失,使语文科目的“人文性”消失殆尽。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的是一位可感、可亲的教师,而不要一个永不出错的冷冷冰冰的机器。如果教师是本堂课的导演的话,那学生就是演员,而课件只是道具而已。导演要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以最大的舞台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件只是能够帮助导演和演员发挥的最好道具罢了,绝不可能代替了导演的位置。

3.先入为主的形象定型性。形象大于思维,语文教学的形象思维性大于逻辑思维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教授语文课文时应忠于原著的作者意图,带领学生们进行形象思考,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并对文中的形象进行还原重塑。或是徜徉在优美如画的散文美景中,或“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妹妹”,在牵人心魄的小说中,即便是“千人千景或千人千面”那也能达到有益的思维形象性训练。而有些教师往往上课之初就调用多媒体显示影视题材中的荧幕形象,以帮助学生们进行形象思维。可这种做法往往给学生们造成先入为主的形象定型,造成的后果是提起“某篇散文的优美景象或小说中动人形象”,学生们的头脑中只会有一种定型形象,而不会有语文课那特有的多样思维形象性,限制了学生们的形象思维。曾有位教师在分析《边城》中的人物翠翠的性格特点时,先是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了一张电影《边城》中的剧照,然后让学生们对照着图片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课上,学生们对这幅图片很感兴趣,发言很是踊跃,可总是围绕图片来论述。课后,询问上课的学生“翠翠”这个人物形象,学生们的回答也基本上是那张剧照人物形象的“翻版”,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反而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4.符合课文实际,切忌贪大求全。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时应注意,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应当本着为突出重点、难点而服务。小而精,针对性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课件也是应当提倡的,不一定非得盲目追大求全的课件。那样只能是费时费力,华而不实。譬如,有的语文课件在介绍背景资料时,往往会求大求全,大量调用音像图片资料,这样势必冲淡主题。又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边城》和《荷花淀》是两篇优美的诗化小说,尤其那遍布篇中的优美景色很是引人入胜,这时如过多地放映景色图片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移,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重点偏移,而影响课堂教学计划。

5.课件设计的细节适应性。有些连设计者都没太注意的小细节,却有可能影响课件的整体教学效果。

(1)文字背景设计,应做到文字大小适宜,背景颜色适意。当然也视多媒体教学环境而定。课件中文字大小是否能够调节,多大号的字体适合大屏幕教学面对全体学生,都是课件制作者应注意的问题,否则上课时学生看不到课件中的文字,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背景颜色或图片也不应喧宾夺主,图片背景不宜太过花哨,否则不能突出主题,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纯背景颜色不宜太亮或太艳,否则会影响学生视力。单机大屏幕教学与网络教学所需要的文字大小、颜色又都不相同。

(2)活动图标的干扰。有时为了标示连接或翻转,有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很多语文课件在页面中都设计有一个活动的或翻转的图标,它对理解无任何帮助,但又必须存在,所以应放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切忌不要让图标运动或转动,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典型的干扰,设计者应意识到这个问题。

(3)选择按钮的指向性不明。有些课件除了设计者外,谁也不知道页面的按钮是干什么用的,怎样使用?学生们在和课件交互时也无法明白各种按钮的功能和作用,也会影响到教学。所以按钮的指向性应明确,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与课件的交互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明建设。

1.4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生成性 几点思考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篇(4)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地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得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得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篇(5)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实施典型工作任务

一、引言

教育部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教育部在认真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充分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尚未摆脱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教师习惯于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习惯于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解答问题。

2.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学校,“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

3.从企业中聘任的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并且多数从企业聘任的教师只会“做”,不会“教”,结果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4.相关的软件措施不适应“学做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例如: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制度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连锁经营原理及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特许经营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具体操作技术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科学。《连锁经营原理及实务》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讲授必须革新教学观念,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社会对从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为前提,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适应企业对连锁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本文以《连锁经营原理及实务》的课程为载体,重点研究“上班式学习,研究式工作”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三、学做教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上班式学习,研究式工作”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一体化教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上班式学习、研究型工作”的教学方针,教师对自身定位进一步明确,扮演“教练”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从教学状态来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仅能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学习过程起到引导与答疑解惑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精神真正体现出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市场调研。通过进一步调研了解烟台及周边城市的连锁超市、国内外知名连锁巨头、国际物流公司等企业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调查分析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本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数量和等级需求情况以及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等,得出典型工作任务。

2.构建“典型任务+工作流程+任务驱动式”系统化教学体系。根据充分调研的结果以及走访企业的亲身感受,紧密结合连锁企业的实际需求,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设定多项典型工作任务,这样模块教学结合任务驱动,使得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并伴之以教师给予的必要指导,解决了学生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踏入社会后的自我生存能力。

3.对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推行“上班式学习,研究式工作”学做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遵循认知-设计-自我学习-方案实施-竞赛评价来完成课堂的组织。具体步骤为第一步,阅读教学进度表与工作任务书;第二步,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自我设计;第三步,严格遵守时间,认真完成工作任务;第四步,配合任课教师完成工作任务评价;第五步,认真填写工作总结。

4.构建一体化教材和课程标准。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中,离不开一体化教材的引导。因此,必须重视对一体化教材的构建,全面开发校本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坚持以岗位特点与职业技能需求为重要依据,保证一体化教材兼具有效性与实用性。其中教材有效性,即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教材知识与职业技能、职业标准、教学效果的有效对接。教材实用性,即基于职业本位,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并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从教材内容来看,必须保证其知识的衔接性,明确知识切入点,保证操作步骤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充分体现教学任务的引导性,适当拓展知识涉及面。从一体化教学标准的确定方面,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进行实地调研与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保证其规范性与科学性。第二,根据一体化教学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对教学任务与教学训练项目进行明确,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第三,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完善考核标准,保证对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评。

5.完成课程资源库建设。完成《连锁经营原理及实务》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多媒体课件、教学指导表、工作任务书等系列教学资料的编写和制作工作,争取出版一体化特色教材。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创新性提出“上班式学习,研究式工作”学做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转换角色,定位为“教练”,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答疑解惑者,可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颠覆了传统教师习惯于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助手段的传统教学方式,解决了学生习惯于教师满堂灌,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教、学、做的步骤,而是采用学、做、教的过程,教师主要负责最后的总结及评价、考核。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提出构建“典型任务+工作流程+任务驱动式”系统化教学体系。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设定多项典型工作任务,这样模块教学结合任务驱动,使得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并伴之以教师给予的必要指导。

五、预期教学效果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应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其参与热情,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探索,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对于实践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应正视自身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通过不断反思弥补自身不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则应注重自己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同时也可对其他同学的操作活动予以指导与帮助。另外,关注学生的角色转变,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清明.高职院校课程目标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探讨[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董绿英.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李发荣.论学做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人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篇(6)

【关键词】多媒体;中职语文教学;作用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淘汰者,是老师心中的学困生,是家长眼中的失败者。他们背负着诸多人的冷眼走进职业学校的大门,原因有多种:有的是因为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是因为自己早已厌学,但又不忍心违背父母的意愿,迫不得已选择职业学校;有的是怀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想通过取得一技之长谋得一份好工作。不管出于哪种原因,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数语外等文化课程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畏惧心理。可是,中职教育又是一种就业教育,在校阶段不仅要进行扎实的专业教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持续就业和创造性就业奠定基础。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重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帮助他们找到自信,找到学习的乐趣至关重要。掌握多媒体技术,正确运用多媒体为我们的语文课注入了一潭活水,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课前鼓励学生使用多媒体,发挥专业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专业课与文化课相结合的原则,基本上每堂语文课都会用到专业技能,尤其是课前预习环节。也许有人会说,中职生没有高中生的主动和自学能力,能让中职生课上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都是件难事,更别提预习了。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认真完成预习作业。

如:在讲王蒙的《人生即燃烧》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人生即燃烧”的真正内涵,充分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前我要求每个学生搜集一个自己最欣赏的人生故事,并筛选、整理关于这个故事的所有资料,然后,利用自己所学的ppt专业知识制成幻灯片,结合幻灯片及故事内容选配适宜的音乐,编写相应的解说词,课上再逐人做展示。在准备过程中,同学们非常积极,非常细心,小到一个按钮的设计,大到背景的选择,个个别出心裁,不仅知识得到了拓展,而且视野也开阔了许多。在班上展示过程中,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讲王蒙的《善良》时,我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关于善良的名言警句,课上组织学生现场录入这些句子,并结合身边的实例谈自己的理解。这样,既现场展示了学生的文字录入技能,又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鼓励学生分组准备,下载关于荔枝的外形、颜色、果实、花、产地、种类、贮藏等资料,整合相关资源,每组选一名学生扮演导游,其他同学辅助做好课件。课后开展导游大比拼,分别设最佳解说奖、最佳设计奖、最佳组织奖等奖项。让同学们在准备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竞争肯定了自己的价值。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同学们在不断的预习中收获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的同学经常主动提议预习作业的内容及要求,这让我倍感欣慰。学生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竞争合作意识增强,主动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大幅度提升。

2 课中教师合理使用多媒体,展示个人魅力,实现高效教学。

语文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必备的素养之一。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教学容量,可以给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多姿多彩的舞台,可以让语文课更生动更有趣,从而更吸引学生。

2.1 利用视频、图片、音乐等方式传播教学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这种传播方式既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形象,又能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使其满怀激情地参与教学,变被动为主动。

如:《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边城》、《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这些故事性较强的传统篇目,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不管文章写得有多好,也无法引导他们走入理智和情感并存的意境,也无法唤起他们认知上的共鸣。于是,我通常先让学生观看与文章相关的视频,对文章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再回过头来赏析文字,挖掘思想内涵,在视频与文字的结合对比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在学完《雷雨》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以话剧为蓝本,自编自导自演了情景剧《雷雨》,并在校元旦联欢会上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

《我的空中楼阁》、《离太阳最近的树》、《荷塘月色》等这些侧重写景的散文,我会选择图片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独特新颖,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之后,再展示相关画面,使语言文字的描述变得更形象、更鲜明,帮助一些想象力欠缺的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促进那些已理解句子含义的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我爱这土地》、《致橡树》等这些以抒情为主的现代诗歌,意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对接,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回归与内心的和谐,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课上利用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铿锵有力的音乐中感受艾青的爱国激情,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领悟平等独立、互相尊重的爱情观的内涵。《孔雀东南飞》用《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背景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由相爱、抗婚、化蝶三部分组成,在分析课文之前先播放《梁祝》的《相爱》部分,然后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惊天地,泣鬼神’,而本文所写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与梁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却被焦母棒打鸳鸯散,接下来我们看这催人泪下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普遍感到有新意、有兴趣,充满好奇,便开始仔细认真阅读《孔雀东南飞》一诗。在分析刘兰芝抗婚部分的内容时,把梁祝的第二乐章《抗婚》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又能有力地烘托刘兰芝敢于反抗的性格特征。分析最后一个诗段时,播放《化蝶》部分乐章,同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诵。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乐章的情境与课文的情境较好地结合起来,起到了加深记忆的效果,有利于背诵全文。

2.2 利用动漫展示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

由于中职生普遍比较懒散,懒于动手、动笔和动脑,在学一些唐诗宋词的时候,仅靠图片来激发学生想象已远不能如愿以偿。于是,我尝试采用制作动画片的方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丰富的情感世界。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诗词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尽情抒写诗意的内涵,尽情勾勒诗境的神奇,尽情享受诗情的愉悦。

如: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制作了十分钟的动画片,并将诗词的内容作为配音融入动画片中。萧瑟凄冷的秋天,雨后阴冷的黄昏,孤独无助的长亭,一对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舍难分,别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楚惆怅,虚设的良辰好景。一处处伤景,一次次离情,在舒缓的音乐中再现得淋漓尽致。有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很快进入了状态,接下来的吟诵与赏析都达到了极致。以至于对许多诗词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课后使用多媒体,学生走向银屏,教师做好教学反思。

任何一个人都渴望被肯定,中职生更是如此,他们急需得到老师的赞誉,家长的欣赏,社会的认可。为了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奔向未来的支点,我特别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课前精心谋划,课上做好录像,课后认真点评与反思。记得叶澜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为了写好教学反思,更好的促进以后的教学,结合录像做点评已成为我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模拟应聘活动等,我都要给学生录像,鼓励学生自信地走向银屏,然后再逐组或逐人播放录像,同时,在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最后我再总评。因为录像,所以同学们对自己要求都很高,服装、道具、语言、态势非常讲究;因为点评,所以同学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发言踊跃,细到一个眼神,一个语调,一句话的表达;因为同学们的倾心展示,我也必须做好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反思自己在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低效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