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0: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幼儿实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教学过程;学生;实践能力;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60-02
幼儿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不少内容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采取相关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当然也对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幼儿教育学基础教学的特点
1、缺乏实践性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是幼教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幼儿教育概论和基础知识、幼儿园教育中的各种要素和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实施路径,通过递进的方式把这三个方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幼儿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主要以理论知识介绍、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而较少的涉及到实践性的内容,因此,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该门课程教学呈现出缺乏实践性的特点。
2、教师容易把握教育对象的规律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的教育对象是中职生,该书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对幼儿、幼儿教育、幼儿园教学等都进行了一定规律的概括。因此,在幼儿教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总结出来的规律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降低了教学中的难度。因此,呈现出了容易把握教育对象规律这一特点。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1、把教材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统一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缺乏实践性的课程,教师把教材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巧妙地统一起来,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实践在提高教学能力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培养、岗位胜任的能力等。因此,在幼儿教育学的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充分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幼儿德育”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讲授到幼儿德育的培养方法,如多参加劳动,增进与劳动人们的感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还可以把这些方法正确地应用到对中职生的德育培养中去,让学生在接受幼儿德育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就达到了教材授课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目标,最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开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系统整编出来,用生动的案例模拟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调动起来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扮演各个角色,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有条理地进行:
一是系统整编教学案例。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案例都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整编,比如可以把《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进行收集,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整理等。
二是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根据收集到的案例,给予学生讲解,在讲解《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案例,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分析解决,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要正确的运用教材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回顾。总结和回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教师不但要总结案例,而且还要及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差异性。在总结和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的态度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和回顾,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加深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知识的深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有重要的作用。
3、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是开展学生实践能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实训教学却充满生机活力。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需求,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把校园内的空教室改幼儿园仿真实训室,以学生自身为对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轮流模拟教师,其他学生模拟幼儿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开展“幼儿游戏”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成幼儿去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也可以让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充分想象幼儿的特点去模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表情等。通过这种模仿幼儿的游戏教学,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幼儿的情感,体会到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内容的重要性,而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一般是以本校附近的幼儿园或者是与本校关系较为密切的幼儿园为主,这类幼儿园可以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实战性场所。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广泛联系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开展“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然后再根据幼儿的整体情况、个体差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终确定选定幼儿教育的相关内容。
4、课后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课后作业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每一小节的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要布置探究性的作业。探究性的作业有助于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比如,在讲授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家访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获取调查信息后进行探索总结。通过这种形式的锻炼,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利用所学知识去提高探究意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因此,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布置实践性的作业。比如,在对幼儿园教学环境这一部分讲授完毕后,先让学生去调查当前幼儿园环境中的问题及不足等现状,再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再如,可以布置学生一些合作型的作业,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针对教学中教师留下的问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予以总结、探索,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性。
三、结论
总之,在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都切实努力。教师方面要善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学生也要高度重视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努力促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 姚妹女.基于幼儿教育学的幼儿园户内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研究[D]. 湖北工业大学.2011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实践能力
1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环节
1.1重视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整合课程结构及内容,践行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前教育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及操作演练加深对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前教育实践能力。
1.2加强实训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训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独特之处。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突出实训教学,加大实训的深度与广度,是本专业的特色也是其首要任务。在学生学习相应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基础上,可以分项目安排学生参与阶段性实训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教室,如蒙台梭利教育实训室、感觉统合教育实训室、亲子教育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训室等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实训过程中立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设定明确、具体的教育主题内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际操作,主动地参与到实训教学活动之中,初步具备解决学前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并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其提高从业素养的内驱力。
2强化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
教育实践活动是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们了解幼儿教师职业特点,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深刻认识到幼儿教师较强的综合能力对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2.1校企合作办学,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只有充分了解幼儿园对岗位技能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因此,应与幼儿园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组织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经常深入幼儿园教育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幼儿园教育改革最新动态,并将有关信息反馈到相应课程的教学之中作为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依据。
2.2加大监管力度,实现教育见习、实习的制度化
以往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见习与实习一般都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就是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未能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教育见习、实习要求,缺少专任教师科学有效地监督与指导,以致于有些学生在幼儿园遇到具体问题无所适从,甚至个别学生并未真正去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敷衍了事等等。因此,应重新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教育见习、实习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使其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见习、实习结束时完成教育实践总结报告,由校内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综合评定存入个人档案,以此作为学生毕业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3落实毕业顶岗实习,提升学生岗位角色意识
毕业顶岗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具有基本职业技能的前提下,以幼儿园的准教师的角色,在幼儿园真是的教育情景中,以顶岗工作的方式亲自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设定全面顶岗实习内容。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专业思想教育,逐渐适应学前教育专业各层面的工作岗位需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刻感悟到幼儿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
其次,规范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结合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书,根据学生学习进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每一阶段的实习任务,并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与指导,定期验收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经常与幼儿园相关工作人员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解决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联合对学生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
4适当增加艺术类课程比重,提高学生自身艺术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开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础。但,目前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弹、跳、唱、画等基本艺术能力的水平却差强人意,比如,儿歌伴奏弹不了,幼儿舞蹈创编不会,基本的人物和动物简笔画不能拿笔就画。因此,应适当增加艺术类课程比重,并在教学时间以外通过开放实训室和固定学生练习时间的方式,增加学生练习时间,提高学生自身艺术能力。
5.S富专业选修课程,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传习民间文化
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的设置,对必修课进行了有机地补充和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人文、科学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要不断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很快地顺应幼儿园岗位需要,从而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王云霞.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27―128.
[3]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3―4教育学院学报,201(02):1―5.
摘要: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格的幼儿教师既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校在日常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依托实训室及幼儿园实践基地,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将人才培养与幼儿园的需求紧密结合。本文就“园校一体,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园校一体 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措施
按照国家制订实施的高职高专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更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我校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园校一体 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举措,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实践教学探索中,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基地共建,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培养的幼儿教师应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时,必须在日常理论教学的同时,依托实训室以及幼儿园实训基地,采取“教育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专业理论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要求所有教师明确实践课程的比例要达到总时数的50%左右。改革校内实验实训室的管理机制,所有实验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完善校外实践管理体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全过程监控与管理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
学校加强实训室建设,新建了微格教室、语音教室、幼儿行为活动观察室、早期教育实训室、平面设计实训室、专业画室、计算机机房等校内专业实训室,增添了智能建构等实训室设备。在此基础上,建成了集教学、培训、开发、科研为一体的郑州幼专学前教育实验实训中心,该中心是目前河南省较为先进的学前教育实验实训中心。另外学校加大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完善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实践过程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积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具体课程实施时,有计划有侧重地安排好实践学习环节,建立实验实训、模拟教学、保教见习、保教实习、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实习支教等为一体的全程实践体系,通过学校与幼儿园一体化机制,使知识教学面向实践,将实践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边学边做,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培养的学生和幼儿教师无缝对接,即出即用。初步形成一套“观念引领、能力开发、实践指向”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二、加强园校合作,实现人才共育
学校本着“面向实践、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依据教师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的衔接,重视见实习工作,选择和发展了一批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的幼儿园作为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学校与幼儿园一体化机制,使知识教学面向实践,将实践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边学边做,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培养的学生和幼儿教师无缝对接,即出即用。学校与各实习基地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授予“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匾牌。每年按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分赴各实践基地进行见实习活动,各实践基地均能委派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见实习,确保见实习质量。
首先,科学规范学生见实习工作。为确保见实习能顺利开展,学校制订了《教育实习带队辅导教师操作规范》、《教育实习学生管理办法》、《教育实践基地协议》等相关的规章制度。教育实践基地幼儿园也制订了相关的实习管理规定,学校和各教育实践基地幼儿园齐抓共管,共同确保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每学期初,教师根据本教学部工作计划,制订本教学部实习实训计划和安排,校内实训室由各教学部统一调配使用并填写实训室活动记录。教务处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制订见实习计划,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分赴各实践基地开展教育实习实训活动,学校派遣相关教师负责带队和实习实训辅导。各教育实践基地幼儿园也委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学生出发前进行见实习动员,见实习期间由教务处、各教学部进行巡视、访谈,见实习结束后进行总结、表彰。此外,学校还组织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培训、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的学员到实习基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其次,开展“顶岗置换”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实践能力强,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为满足这一需求,学校自立项以来,有计划的开展了“顶岗置换”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我校筛选出115名优秀学生分派到全省6个地市、67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进行为期1个月的顶岗实,并将原岗位的幼儿园教师置换到我校参加继续教育培训。2014年有120名优秀学生分赴省内8个地市,60多所幼儿园进行顶岗置换。顶岗置换培养模式的开展,使学生将学科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学科知识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融合,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设计、感悟、提升,最终实现与新时期幼儿园教师的零距离对接。这种模式是对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的检验,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再次体会、学习、反思,对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再次,推行幼儿园职业导师进课堂机制。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目前学生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对幼儿园了解不够、活动参与少、实践能力弱等问题,学校探索了“职业导师进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幼儿园推荐、教师自愿报名、学校选拨的方式,筛选出了部分幼儿园骨干教师对在校生进行课堂授课。
三、加大附属幼儿园建设力度,实现师幼共同发展
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附属园的硬件环境。学校购置绘本图书一批,支持附属园建成绘本实训室2个,丰富了幼儿园的图书资料;学校还购置大型户外玩具若干套,增加了幼儿园的体育活动设施。
在软实力方面,学校对附属园提供了专业支持。学校经常委派教师深入附属园,通过开展讲座、案例教学、研究课题等方式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学校专业教师每月定期参加附属园的教研活动,对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在“六一”国际儿童节等特定节日,学校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附属园的亲子活动,为家长普及幼儿教育专业知识,扩大附属园的影响力。学校在校生还经常组织大学生志愿活动,带领附属园的孩子们参加一些诸如母亲节感恩等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
在学校积极建设附属园的同时,附属园也与学校一起,共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附属园的园长及骨干教师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及在校生的职业导师,在实践教学及学生见实习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附属园每年接收见习学生500人次,提供实习岗位近60个。2年来,附属园共接收20多名毕业生就业。
学校始终把园校科研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学校经常选派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深入幼儿园教育和管理一线,及时了解幼儿教师职业的新动态、新问题,将问题当课题,共同研究。除课题研究之外,我校与幼儿园合作编写教材,多本教材已经正式出版。有近30家幼儿园参与的幼儿园教育案例已汇编完成,正在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使用,反响良好。
园校一体 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才刚刚起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不断探索、研究、进步。一些措施也会随着实践教学的逐步开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特色专业
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培养合格的一专多能的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经过重点培育,进一步提升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学前教育专业品牌,提高社会影响力。具体的实施途径主要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的课程改革,构建“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才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在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结合学校服务方向和区域经济的实际,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突出人才培养特点,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以订单的形式实现校企携手合作,学校为企业用人排忧解难,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实现了学前教育专业深度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与多家知名连锁幼儿园合作设置国际幼儿教育订单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幼儿双语教学、蒙台梭利课程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感觉统合训练等方面具有专长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二、完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建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采用校园合作的方式,融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基于学前教育典型工作过程,综合考虑学科体系、职业素养结构、职业素养形成规律,按照“职业岗位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设计构建课程体系”的程序,打破以学科理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所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使用行业导向型的模块式教学计划,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把双证书纳入课程体系
将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保育员资格证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与日常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通过学习获得幼儿教师职业资格和保育员资格考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了保证学生的通过率,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把相应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三)丰富专业选修课程,拓宽学生专业视野,传习民间文化
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的设置,对必修课进行了有机地补充和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人文、科学素养。另外,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资源非常丰富,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非常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特别开设了如扎染、陶艺等选修课程,传习少数民族文化。
三、实施“模块式、项目化”的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按照工作过程中知识的结构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才能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改革,按照工作岗位(群)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将职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项目等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论实践融合的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突出满足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凸显实践教学特色
(一)实施“工学交替”的校外实践教学
“工学交替”的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根据学习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学前教育机构见习或实习,学习与实践交替进行。使学生通过校内知识学习与真实场景工作实践的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实践能力。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行“工学交替”的校外实训。大一第二学期进行两个星期的专业认知见习,让学生走进幼儿园,通过观察幼儿园一日生活以及各领域教学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生活制度以及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卫生保健工作,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积累有关幼儿教育的感性经验,形成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整体概念,激发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趣。大二第一学期安排一个月的保育实习和教育教学能力实习,使学生全面实习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了解和掌握幼儿园教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明确保育员工作的意义和职责,学习护理和组织幼儿日常生活的技能,了解学前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大三第一学期安排两个月的顶岗实习,第二学期安排四个月的毕业实习,全面实习幼儿园保教工作,包括教育活动,组织指导区域活动、班级管理、保育工作、环境创设、家长工作。加深对幼儿园教育任务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能力,为其步入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二)实施丰富多彩的课外专业技能比赛
课外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丰富课外生活的基本途径。课外活动与学前教育实践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各项技能比赛:说课比赛、讲故事比赛、声乐比赛、舞蹈表演比赛、器乐比赛、书画展览、手工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教学法比赛等活动。
(三)积极推行和办好毕业汇演推介会
为每届学生在大三第一个学期举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汇演推介会:邀请省内学前教育单位以及兄弟院校参加活动,全面地展现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参与此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而且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
五、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
(一)建设学前教育专业教科研中心,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条件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建设9间实训室,包括蒙台梭利课程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训室、感觉统合训练实训室、婴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创意手工实训室、儿童绘本阅读实训室、亲子活动实训室、模拟幼儿园活动室、微格教室。学前教育专业教科研中心对内即是校内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训中心,也是学生的考试考证培训中心,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中心,在做好校内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注重多渠道开发实训项目,拓宽实训室的服务面,对外开展技能鉴定和行业培训服务。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对外开展各类职业资格培训,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建设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提高校外实训基地质量
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与工作岗位形成“零距离”对接,就必须帮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开展学习,因此,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观察、见习、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多种渠道与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示范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了本科学生多轮循环、不同层面实习的需要。1.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建设,实现与“基地”全方位的深度合作。要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实现与校外实训基地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综合实力。2.建设远程校外观摩实训室在校外实训基地中,遴选2所幼儿园建设校外远程观摩实训室,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观摩幼儿园优质示范课。3.开展深度合作项目(1)挂职锻炼。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定期到幼儿园进行挂职锻炼,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际,关注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根据幼儿园实际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2)开展教学研讨、讲座、培训。双方加强协作互动,可以很好地弥补两者的瓶颈之处,做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3)资源共享。向实践基地幼儿园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如开放校内学前教育实训中心、专业资料室等供幼儿园教师使用。(4)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幼儿园老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其优势在于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幼儿园老师合作开发课程,可以保证课程的实用性,贴近幼儿园工作实际。
六、打造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个专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培养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年龄、学科和学源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在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同时,积极完善教学梯队建设,优化教师的结构,实现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方面的合理搭配。另外,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把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培养作为培养师资队伍的重点工作,因为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专业过硬,更应该是幼儿教育专家。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不会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专业系统知识或技能的训练,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衍化为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职业能力。因此,学院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更新观念与知识。并且提供教师进行学前教育教学的机会,鼓励教师到幼儿园积累工作经验。
七、加强科研,以研促教
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树立“以科研促进教学和服务社会”的理念,采取若干措施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促进教材建设;大力推进科研团队建设,以科研梯队、课题组为科研团队形式,完善科研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鼓励校企合作和科研协作,力求通过科学研究,协助幼儿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杨世诚.高职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2]张洁清.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
[3]徐青.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8).
[4]吴琼,姚伟.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夯实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基础:第五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在21世界教育的今天,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渠道之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幼儿教师教育相对独立的一个阶段,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我个人认为要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今后的幼儿教育教学事业做好坚实的基础。
一、问题提出: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现状
从教育一线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不先进。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主体性、创新性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在教学和科研上能力不强。(二)技能特长不过硬。随着素质教育的拓展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目前幼教很重视特色教育开设了多种特色课程开发幼儿特长、潜力及培养幼儿艺术修养与兴趣。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具有特长的很少,不能满足幼教的需要。(三)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及能力不足,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科目多,导致学生缺少试讲和深入幼儿园实习的机会,加之一些学生平时不注意收集各种幼儿教育教学的资料,也不掌握几套幼儿游戏,因此上岗组织幼儿活动时往往手足无措。
二、学前课程指导
中职学生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其中还包括很多课程,如学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幼儿的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及幼儿园艺术教育游戏指导等)、幼儿园主题活动指导课程和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与实际指导。然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主要原因是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分离。再者,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基础薄弱、经验不充分,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学习期间,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导两个方面的学习都表现出很大困难。
三、展现课堂教学模式设施
展现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设施工作现场,将课程中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论知识以现场实景、实事、事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地进行讲解和具体演练,促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和活动中学习抽象的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就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设在模拟实训室或幼儿园中,将抽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直观可触的真实场景,在幼儿园或模拟实训室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达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职业能力的双重目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实际现场教学,即将课堂搬到幼儿园,通过园校结合的途径,高效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教师与学生同时面对真实的幼儿园场景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另一种是模拟现场教学,即在学校模拟实训室中通过墙面布置、区角设计、小桌椅放置、室内装饰和多媒体辅助等形式创设模拟幼儿园情景,让学生直观感知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类型和过程,并身临其境进行教学活动演练,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学前教育教学程序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包括初步感知现场(模拟现场或实际现场)并讨论明确目标、学习理论设计幼儿游戏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游戏活动(在实际现场或模拟现场中)评价与反思归纳总结等六个教学环节。下面以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中的 “角色游戏”为例,说明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一、课程内容改革思路
活动指导类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主要途径。社会领域相较于其他领域,牵涉内容广,实施途径多,且对学生的心理学相关知识要求高。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至关重要。以往的课程内容体量大,与先修课程重复性高,理论与实践比率不当等问题较为突出。在固定的学时内解决如上问题,研究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
(一)提取关键经验,链接先修课程
原有课程内容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等内容占据了^大篇幅,而这些内容,在先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中已有涉及。研究者曾尝试删除该部分内容,但学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认识不足,会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设计。如何处理与先修课程的关系,成为内容改革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美国学者舒尔曼在1986年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近年来,国内关于PCK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与幼儿社会教育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关键经验的论述为本门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基于PCK的原理,研究者将原有课程内容中与先修课程重复的部分,调整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经验”。以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为知识基础,提取关键经验,结合一线案例,让学生结合个人经验和教育学相关知识,真正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原理和方法。
(二)搭建学习支架,实现设计、实施、评价一体化
支架式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形象化比喻,提出可通过脚手架的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在该门课程中,学生已初步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但对于如何将其转化为年龄适宜性的活动方案,以及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存在困惑。这些困惑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对学情的分析,研究者认为可以为学生搭建如下支架:
一是依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社会教育的各项内容中,增加对《指南》的学习和分析,链接关键经验,重点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关键经验的发展差异。辅助学生充分认识幼儿年龄特点,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中做到年龄的适宜性。二是辅以优秀案例。甄选出一线教师和学生群体中的优秀案例,通过观摩、分析、模拟和评价,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支架。
二、实训(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实践取向的课程改革,实训(实践)教学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活动指导类课程面对的共同难点是理论内容多,实践操作少,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近年来,随着实践理念的深入,课程内容中实践比例逐渐增多,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泾渭分明,融合不够;实践形式单调;实施途径单一等问题。基于《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不断尝试与总结,建议从以下三方面来改进实训(实践)教学。
(一)理论实践相融合
在内容安排上,实践课程要实现全覆盖,理论与实践要相互融合,不宜分模块,分先后。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理论,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领悟。以“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章节内容为例,在以往的课程安排中,本章节的内容主要为理论讲授,虽辅以案例讨论,情境体验等实践操作,也大多安排在理论讲授之后。学生在设计活动时仍然会存在不知用、不会用等问题。改革后,本章节内容主要为实践操作,教师不再解释各种方法,而是采用学生自学理论,查阅资料,演示方法,教师总结评价,并将其渗透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贯穿整个课程。
(二)由易到难多形式
在实践形式上,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以模拟教学为主,形式上较为单一,且未顾及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在改革过程中,考虑到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问题,改变模拟教学的单一形式,采用绘本分享、情境表演、模拟教学等多种实训(实践)形式。以本课程的三部分内容为例,在“自我意识”模块,采用“案例观摩――分析评价――模仿展示――评价反思”的思路,重点让学生模仿优秀案例。这样降低了难度,为学生独立设计提供了支架。在“人际交往”模块,采用“案例分析――活动设计――小组说课――评价反思”的思路,重点让学生独立设计活动方案,而不对实施做重点要求。在“社会适应”模块,采用“案例分析――活动设计――模拟教学――评价反思”的思路,在前面两个模块的基础上,重点练习实施教学。不同模块相互递进,由易到难。
(三)实训实习一体化
在实施途径上,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采用“校内实训”的单一途径,以课堂练习和微格教室模拟教学为主。随着实践理念的深入,学生见实习逐渐渗透到每学期的课程中来,改变“校内实训”的单一途径,将见实习模块纳入课程内容中来成为可能。在《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中,部分内容在校内实施效果不佳,结合见实习开展却能迎刃而解。比如在“幼儿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这一章节中,我们强调集体教学只是社会教育的多种途径之一,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关注点基本都放在了集体教学部分,而忽视其他途径。这种做法容易误导和限制学生的思维,但限于课时和现实条件,又不得已而为之。但将该部分内容纳入到见实习模块,要求学生结合见实习对多种途径的社会教育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而分析和展示,学习效果则大有不同。
三、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活动指导类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其本身就涉及到教学方法的教授,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身体力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为例,建议做以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贯穿案例教学
案例是克服学校教学与一线脱节的重要桥梁,也是学生掌握关键经验的学习支架。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内容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案例库,如“幼儿社会和情景案例库”“活动方案案例库”“活动视频案例库”以及“绘本案例库”等。在使用方法上,可将案例作为观摩分析的材料,也可作为模拟参考的对象;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也可以安排课下学习。
(二)渗透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方法在社会教育中非常适用。如可利用见实习,要求学生收集幼儿的社会行为案例,感悟生活情境;也可结合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要求,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在活动设计与实施部分,更需要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创设模拟教学的情境。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院校;模拟教学模式;实施步骤;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77-01
为进一步对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过硬,教学技能良好的幼教人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学生中开展了模拟教学模式的实训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实施促进学生结业后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尽快在幼教工作岗位上找准位置,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并能适应满足于当前教育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此,笔者谈一谈自己对实施此种教学模式的个人观点,供教育同仁交流参考。
一、模拟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实施的模拟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学思想指导以行为导向为主,将模拟角色和扮演角色有机相结合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是通过人为的创建与设计一个模拟仿真的幼儿园的情景以及心理氛围,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种情景及氛围下,按照既定的情境扮演主要和配合的角色互动,进行心理模仿和行为表现的训练,达到职业技能的教学目的。
二、实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线是培养满足于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学习与发展的关键还得是想法提高学生自我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中,由于一些实习单位负责人怕因实习学生的教学失误,造成对正在成长发育的幼儿及其家庭一定显性或者隐性的责任损失。因此,对某些实践教学训练活动进行了参与人数、场所条件的限制,更有甚是直接否决其实践活动,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被有所剥弱。而在高职院校中推行的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恰好避免了此种现象,它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教学技能实践的广阔空间下,在不承担任何风险、法律责任等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完全放开手脚去进行自主职业技能的训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在创设和实施模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大量教育资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学任务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设计并组织实施技能训练方案,从中体会自我发展。另外通过模拟教学模式,也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师资和基地的不足,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的问题,成为适应长期反复大批量职业技能训练的“真正场所”,而且成本较低。
三、实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的实施,须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进行,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现分别阐述如下。
1、实施模拟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实施模拟教学模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模拟教学模式的事前筹备工作。在这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然后结合教学任务,按照教师的指导,精心设计课时方案,方案中须做好主角试讲教案和环境布置,配角要设计好配合方案。二是组织实施模拟教学方案的训练。在此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进行模拟教学,但也可有所创造行为。教师要随时抓住细节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缺点,控制好整个教学方案实施的过程与质量,以备后期学生学习时可借鉴参考。三是及时交流评价模拟教学方案的训练成果。课程结束后,学生之间要及时组织交流,相互评价,开展讨论等多种方式,形成对模拟教学成效的书面报告,老师对上报的材料,在坚持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以鼓励学生为主的原则,进行点评和总结。四是学生对模拟教学结果进行自我反省总结,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地方,分析原因,以便在后期工作中或者实践活动中能扬长避短。
2、实施模拟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实施中准确到位且收到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五个问题”,即:一是加强对指导教师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训练能力的提高。在实施活动教案中,学生虽为主体,教师却是引导者,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模拟教学方案的成功实施,贯穿在整个模拟的实训中;二是教案前期筹备工作的准备要充分。学生都要抱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要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在实习基地与幼儿亲身接触,直接获得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言行举止,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感性经验;切忌将模拟教学变成个别学生的“表演舞台”。三是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确保训练能达到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模拟教学训练的机会;四是学院要全方位对模拟教学提供支持。提供优质教学服务,教学场地设备等等;五是教学后须完善评价和反思模式。只有在老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模拟教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改进逐渐提高。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施模拟教学模式,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