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29: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责任会计制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责任会计;作业;作业管理
传统责任会计制度在改善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方面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企业所处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该项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此,企业应积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责任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使该项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本文在分析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特点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就作业管理对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谈一点看法。
一、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稳定,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二是企业生产一般追求规模经济,生产改进分阶段进行,并且允许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三是企业一般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订价方法,对顾客偏好的关注甚少。四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按职能权限划分,具有层次性、等级性。
与上述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有以下特征:一是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划分责任中心。我国的一般做法是分级归口管理,即横向按设计、计划、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划分责任中心,纵向按分厂、车间、班组和个人划分责任中心,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二是主要采用价值指标作为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等。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三是通过对各责任中心可控指标的实际值和预算值的比较考核业绩,并区分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作为奖惩的依据。四是把责任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每个责任中心再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和传统责任会计存在的缺陷
随着经济的,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在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必须正视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提高灵活反应能力,改变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生产出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高质量产品。二是企业需要采取满足顾客需要的营销策略。企业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以成本为基础计价,而需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订价模式,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按职能设置部门,向强调顾客、销售渠道和产品的组织形式转变。
面对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传统责任会计那种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以较单一且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做法,显然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首先,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不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生存。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以稳定的标准考核企业业绩,显然不能促使企业各部门向更高水平发展。再次,顾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对产品质量、产品交货期、产品售后服务的要求等,以单一指标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显然不够。
面对种种挑战,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满足环境所需,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此,企业管理思想应进行重大变革,以形成新的企业观,使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新的企业观是把企业看作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样一个企业就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作业链,亦即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从顾客那里收回转移给他们的价值,形成企业的收入。收入补偿完各有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之和后的余额,形成企业的利润。在这种观念下,企业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便于索本求源,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同时努力提高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在满足顾客所需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了作业管理。企业将其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就形成了新型的责任会计制度。
三、作业管理对传统责任会计的改进
当企业实行作业管理之后,其责任会计制度便相应实现了多方面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其一,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跨跃厂组织机构界限,克服了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也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在现代生产经营环境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改进和创新的基本单位是由相互联系的作业组成的。组成过程的作业是联系投入与产出的桥梁,资源通过作业形成产出的价值。因此,以相互联系同质的作业组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便于责任的划分和业绩的考核。
其二,以动态的业绩考核指标代替传统相对稳定的业绩考核指标。业绩考核指标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以过程为导向,与过程的效率和产出相关。另外,为了激励企业不断增加顾客的价值,该指标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尚达不到的目标。
其三,以多样化的指标补充传统较为单一的价值指标。虽然成本仍是一个重要考核因素,但在经营环境下,时间、质量、效率等同样对顾客有价值,所以不仅像成本一类的价值指标,而且更多的非价值指标,如交货期、生产周期、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等同样成为考核业绩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四,以更复杂的奖励制度激励职工提高效率。虽然引入作业管理后,奖励方式和传统责任制度相差不大,但在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奖励制度比过去更为复杂。由于强调过程改进,而过程的改进是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以群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比以个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更为合适。
四、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
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责任会计控制要素来。制定责任会计控制要素的核心是划分责任中心,建立业绩考核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和奖励。对于控制要素的前两项,笔者认为,作业管理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分析作业,寻找成本动因,划分责任中心(作业中心),进而建立考核指标。在后两项的应用主要是出具评价报告。
其一,分析作业。分析作业是作业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对一所进行的作业辨认、描述和评价的过程。该过程需分析企业进行了多少作业,有多少人参与了该项作业,作业耗费了多少时间和资源,并评价作业对企业的价值,分辨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分析作业首先要确认作业。因为只有确认了作业,才能据此寻找成本动因,划分作业中心进行业绩考核。笔者认为,确认作业应遵循“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的原则,即先粗线地描述出企业大体的作业情况,然后再分层次、分步骤地细分。这里要把握作业细分度,不可过粗,也不可过细。过粗不能提供管理所需信息,过细则工作量太大,导致管理成本过高,企业整体效率。
现以一制造企业为例,说明作业的确认。首先,把该企业的工作分为5大类过程(若干作业的集合体),即厂部维持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和顾客维持过程。其次,把各过程分别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厂部维持过程可细分为人事管理、会计记录、财务计划以及咨询等子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可细分为开发、广告促销、方案论证、订单处理和人员培训等子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可细分为设计研究、产品计划、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调试等子过程。生产过程可细分为预测、采购、生产、安装、维护等子过程。顾客维持过程可细分为包装、销售、顾客培训、技术指导及维修服务等子过程。再次,在各子过程基础上,再细分为若干更低层次的子过程。如生产过程中的采购子过程可再细分为购买材料、存储材料和质量检验等更细的子过程。最后,把更低层次的子过程细分为若干作业。如上述存储材料这一低层次的子过程可细分为收料、运料到仓库、存料、发料等作业。
其二,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管理作业必须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业成本的发生,以便有针对性地减少不增值作业,合理安排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同样,寻找到作业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合理确定作业考核指标,更好地明确责任归属。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对于一项作业成本而言,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应在其中找到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作为该项作业成本的原因。例如,设备调试费的发生原因可能与产品的批量大小、设备的新旧程度、调试的次数有关系,但调试费用的大小则主要由调试次数的多少来决定,所以应选调试次数作为调试费这一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关键词:责任会计;作业;作业管理
传统责任会计制度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企业所处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该项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此,企业应积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责任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使该项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本文在分析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特点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就作业管理对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谈一点看法。
一、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稳定,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二是企业生产一般追求规模经济,生产改进分阶段进行,并且允许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三是企业一般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订价方法,对顾客偏好的关注甚少。四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按职能权限划分,具有层次性、等级性。
与上述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有以下特征:一是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划分责任中心。我国的一般做法是分级归口管理,即横向按设计、计划、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划分责任中心,纵向按分厂、车间、班组和个人划分责任中心,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二是主要采用价值指标作为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等。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三是通过对各责任中心可控指标的实际值和预算值的比较考核业绩,计算并区分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作为奖惩的依据。四是把责任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每个责任中心再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和传统责任会计存在的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在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必须正视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提高灵活反应能力,改变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生产出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高质量产品。二是企业需要采取满足顾客需要的营销策略。企业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以成本为基础计价,而需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订价模式,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按职能设置部门,向强调顾客、销售渠道和产品的组织形式转变。
面对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传统责任会计那种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以较单一且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做法,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首先,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不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生存。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以稳定的标准考核企业业绩,显然不能促使企业各部门向更高水平发展。再次,顾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对产品质量、产品交货期、产品售后服务的要求等,以单一指标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显然不够。
面对种种挑战,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满足环境所需,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此,企业管理思想应进行重大变革,以形成新的企业观,使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新的企业观是把企业看作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样一个企业就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作业链,亦即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从顾客那里收回转移给他们的价值,形成企业的收入。收入补偿完各有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之和后的余额,形成企业的利润。在这种观念下,企业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便于索本求源,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同时努力提高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在满足顾客所需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了作业管理。企业将其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就形成了新型的责任会计制度。
三、作业管理对传统责任会计的改进
当企业实行作业管理之后,其责任会计制度便相应实现了多方面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其一,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跨跃厂组织机构界限,克服了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也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在现代生产经营环境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改进和创新的基本单位是由相互联系的作业组成的。组成过程的作业是联系投入与产出的桥梁,资源通过作业形成产出的价值。因此,以相互联系同质的作业组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便于责任的划分和业绩的考核。
其二,以动态的业绩考核指标代替传统相对稳定的业绩考核指标。业绩考核指标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以过程为导向,与过程的效率和产出相关。另外,为了激励企业不断增加顾客的价值,该指标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尚达不到的目标。 其三,以多样化的指标补充传统较为单一的价值指标。虽然成本仍是一个重要考核因素,但在现代经营环境下,时间、质量、效率等同样对顾客有价值,所以不仅像成本一类的价值指标,而且更多的非价值指标,如交货期、生产周期、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等同样成为考核业绩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四,以更复杂的奖励制度激励职工提高效率。虽然引入作业管理后,奖励方式和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相差不大,但在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奖励制度比过去更为复杂。由于强调过程改进,而过程的改进是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以群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比以个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更为合适。
四、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责任会计控制要素来分析。制定责任会计控制要素的核心是划分责任中心,建立业绩考核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和奖励。对于控制要素的前两项,笔者认为,作业管理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分析作业,寻找成本动因,划分责任中心(作业中心),进而建立考核指标。在后两项的应用主要是出具评价报告。
一、责任中心的设置
责任中心是根据管理权限确定的,能够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享有一定权利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企业有效实施责任会计制度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地设置责任中心,以分清各部门的责任。如果责任中心设置不合理,会因各责任中心之间权责划分不清而出现推责争权的现象,反而不利于企业内容控制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责任中心的设置原则 责任中心的设置应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和单位现有机构编制及内部管理层次、劳动组织来确定,具体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就是要做到责、权、利三位一体,即责任、权力、利益均统一于责任承担者一体,责任者既是责任的承担者也是权力的拥有者和利益的享受者,克服有责无权或有责无利的责权利脱节现象。
(2)可控性原则。可控性原则是指在划分和确定责任中心时,要根据责任中心对经济责任是否可控以及可控的程度来决定,并要尽可能地消除责任中心之间不可控因素的相互影响,避免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混淆的状态。贯彻可控性原则,就要让责任中心能够对客体(如目标任务、完成目标的进度、异常情况的调节等)进行自我控制,并且对在自控范围内不管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发生的行为结果,都能够负责。而上级管理部门则要为责任中心成为自我控制实体创造条件,包括经济机制、组织方式,以及对人、财、物、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控制力,使下级责任中心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动机,能自觉地、创造性地为实现大系统最优化而控制自身的行为。
(3)统一性原则。在设置责任中心时,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统一协调。并且各责任中心的目标要与企业整体目标相统一。
(4)激励性原则。责任中心的设置,要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在企业整体目标范围内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5)独立性原则。各责任中心在经营活动中,能独立的执行和完成目标规定的任务。
(6)可辨认原则。设置责任中心时,要能够使各责任中心的责任能够清晰辨认。
(7)可考核原则。采用一定的经济指标对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单独考核。
(二)责任中心的设置层次 责任中心是根据目标导向,组合经营活动项目、人员、责任机构所形成的工作责任单位,它既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也不一定是财务会计主体,而是内部的责任主体。所以单位内部任何对成本、费用、资金、投资、效益等负有责任的单位都可确定为责任中心。但任何企业在设置责任中心时,都必须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决策权力的分配等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以工业生产企业为例,其责任中心可以设置为:
(1)标准成本中心。标准成本中心是指只对成本或费用负责的责任中心。任何一种能够计量产出的数量,以及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明确的比例关系的,进行重复性经营活动的单位都可以建立标准成本中心,从而在企业形成逐级控制、层层负责的成本中心体系。成本中心具有只考虑成本费用、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任、只对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控制的特点。标准成本中心所需要的资讯主要包括:所发生的成本、所耗用的资源、产品生产标准等。成本中心的主要目的是成本最小化。
(2)费用中心。费用中心是指仅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发生额负责的责任中心,该中心的产出物不能用财务指标来衡量,或投入和产出之间没有密切关系;惟一可以准确计量的是实际费用,无法通过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来评价其效果和效率,一般行政管理部门、研发部门可建立费用中心。该中心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可控制费用的支出并提供最佳的服务质量。控制目标是特定财务期间内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各明细项指标,并据此评估达成效果。
(3)收入中心。收入中心是对收入负责的责任中心,其特点是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只有收入,不对成本负责,故其适用于营销部门。收入中心的目标是在特定财务期间内,在一定的费用预算之内,通过对产品销售收入、销售回款和销售费用等实施管理的手段,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销售量或销售金额。因此,收入中心的管理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整体产品销售活动负责,包括销售量、销售折扣、销售回款、销售员佣金的决策等。
(4)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是指对企业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如公司内的事业部。实际上,由于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费用所得,因此,利润中心既要对成本负责又要对收入和利润负责,它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收入和生产经营决策权,通过决策,对本单位的盈利施加影响,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如有独立经营权的分厂、分公司、各部门等,但没有投资决策权。利润中心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5)投资中心。投资中心是指既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又对投资效果负责的责任中心,如大型集团所属的子公司、分公司、事业部等。投资中心是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它拥有最大的决策权,也承担最大的责任。投资中心与利润中心的区别在于,它有投资决策权,而且在考核利润时要考虑所占用的资产,其业绩计量标准是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因此,投资中心的目的在于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获取最适利润。
二、责任中心的考核
为检验责任中心设置的效果,检查各责任中心业绩完成情况,以便形成激励机制,需要对各责任中心设计系列指导进行考核。
(一)标准成本中心的考核 标准成本中心的评价与考核,通常以“标准成本”作为评价、考核其实际成本水平的尺度,主要根据成本差异分析并运用可控性的概念来归咎责任,其业绩报告中应以可控成本为重点,并以此作为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主要有成本变动额和成本变动率两项考核指标。
成本变动额=实际责任成本-预算责任成本
成本变动率=成本变动额/预算责任成本×100%
(二)费用中心的考核 由于费用中心的产出难以计量或虽可计量但投入──产出关系又不明确,难以判断其经营效率,因此,通常费用中心的预算来考核管理人员的业绩,其指标计算与成本中心的变动额和变动率相同。
(三)收入中心的考核 由于收入中心只考核其收入实现情况,因此,考核重点在于销售数量的完成和销售费用的控制。其考核指标主要包括:
(1)销售收入目标完成百分比。其公式为:销售收入目标完成百分比=实际实现销售收入额/目标销售收入额×100%
(2)销售款回收平均天数。其公式为:销售款回收平均天数=(销售收入×回收天数)/全部销售收入额
(3)坏账损失发生率。其公式为:坏账损失发生率=当期坏账损失额/当期全部销售收入额或赊销收入额×100%
(四)利润中心的考核 利润中心的考核主要是看边际贡献的大小,其指标计算要分两种情况:
(1)利润中心不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时: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营业收入-变动成本
(2)当利润中心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时: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边际贡献=营业收入-变动成本-利润中心可控的固定成本;利润中心边际贡献=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边际贡献-利润中心负责人不可控的固定成本;利润中心税前利润=利润中心边际贡献-上级分配来的共同固定成本
(五)投资中心的考核 投资中心在考核时要考虑资产占用情况,因此,除考核利润指标外,主要考核能集中反映利润与投资额之间关系的指标,包括投资利润率和剩余收益。
投资利润率=利润/投资额×100%,或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100%
投资利润率是以投资中心的净资产为投资额,反应的是净资产的盈利能力,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是以全部资产为投资额,反应的是全部资产的盈利能力。
剩余收益=利润-投资额(或净资产占用额)×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投资收益率,或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占用额×规定或预期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
相比之下,剩余收益指标更能够反映投入产出的关系,能避免本位主义,使个别投资中心的利益与整个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企业应将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将价值指标与非价值指标相结合,做到公平、全面地考核各责任中心。
三、责任会计制度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其实,早在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明确规定:应当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发扬吸收职工群众参加理财的传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和技术,建立起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惩分明。但至今,仍有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没有实施责任会计制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责任会计制度的作用。
(一)提高决策质量 实施责任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中心之后,例行性工作将授予各责任中心去作决定,最高阶层主管不需要为琐事操心,就有较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企业长期计划与高层次的决策,从而可提高决策质量。
(二)增强企业应变能力 在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中,建立责任中心后,相当于有多个小企业,分别灵活动作,基层有权做决策,毋需凡事都请示上级,且因其与现场环境最接近,最能迅速掌握情况,更容易掌握应变时数,从而采取适当措施。既增强了应变能力,又增加了各项决策的政策性和时效性。
(三)增强团队精神 实施责任会计制度后,企业利用充分参与方式产生总目标,让各中心主管有整体目标意识后,再据以订立各中心分目标。在订立分目标时,又让中心成员广泛参与,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各中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提品或劳务,中心分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相融合;而在各责任中心内部,成员目标又相一致,这就使“小我”融于“大我”之中,更容易形成团结意识,相互拧成一股绳,促使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四)产生激励作用 实施责任会计制度后,因各现任中心均有明确的责任和独立权力,有衡量绩效的客观标准和奖罚办法,可以激励责任中心主管如同事业主持人一样充分发挥其专长,致力于中心的财务管理。同时,各责任中心及中心内的所有成员,在不逾越整体目标范围内,相互竞争,形成激励机制。
(五)提高经济效益 建立和健全责任会计制度,可以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级的工作建立在严格的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并能借助会计数值对它们的经营成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在产量的升降、质量优劣、消耗多寡、盈利大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激发各部门主管人员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自身所负责任的敏感性,从而使各个责任承担者千方百计寻找扩大收入、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有效途径,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六)培育未来经理人才 各中心主管在实际管理中,可以积累丰富经验,增强领导才能,在上级领导出缺时,可以立马接替,从而避免“青黄不接”、“人亡政息”的不良现象。
【关键词】责任会计;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
一、责任会计理论概述
(一)责任会计的概念
责任会计就是把企业各个实施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责任实体所承担的各项经济责任同会计方法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反馈的一种会计制度。责任会计的本质是以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和各环节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为对象,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目的,以反馈企业经济信息为手段,为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微观会计管理活动。
(二)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发展较快,小企业竞争逐步变成大企业竞争,于是资本家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以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和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管理工程师泰罗首先提出和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即所谓的“泰罗制”,到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少数会计学者提出了“供管理上用的会计”这个概念,1920年,美国会计学家麦金西在芝加哥主讲“管理会计”,1924年正式出版世界上第一部《管理会计》书籍。
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深刻的经济危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处于困难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运用泰罗理论己经不够了,于是企业在管理体制上逐步将成本控制责任、利润管理责任和资本利润率紧密结合起来,以明确划分责任中心和责任范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责任会计体系。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的经营和生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泰罗制管理理论在好多方面越来越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因为企业既要考虑微观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宏观经济的制约,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和行为科学便应运而生,把责任会计提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公路施工企业的成本分析
(一)成本构成分析
施工项目成本是指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消耗的主、辅材料、构配件、周转材料的摊销费或租赁费,施工机械的台办费或租赁费,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以及项目经理部为组织和管理施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施工项目成本不包括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入税金和计划利润,不包括不构成施工项目价值的一切非生产性支出。按成本管理的要求分类,成本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工程预算成本反映施工企业的平均生产水平,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是编制计划成本的依据和评价实际成本的依据;计划成本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根据计划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计算的成本,是考虑降低成本措施后成本计划数,反映在计划期内应达到的水平。
(二)影响成本的因素分析
要做好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工作,必须对影响成本的诸因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一般而言,影响施工项目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人员技能,项目部人员的水平、工作效率、团队适应性、沟通能力等都会对施工项目的内外产生影响,其中技术水平是关键的因素。
2.施工方案,具体包括了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计划、材料机具需求计划、现场布置图、劳动力组织以及安全组织措施等。
3.机械设备状况,机械设备状况主要考虑其设备状况、功率以及设备能否在施工过程中正常运作。
4.材料供应,材料供应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材料供应不及时,就会造成工期拖延,也会因为个别专业材料供应不好,造成交叉作业的专业被迫停工等待,进而影响整个工期。
5.施工质量,质量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质量要求等级越高,必然会增大成本。
6.组织管理,项目部人员配置是否与项目的规模、进度等相互吻合,都会影响项目部的管理费用的变化,从而对项目成本有影响。
7.施工进度,在施工中,要充分考虑进度与成本的关系,使工程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顺利完成施工工期。三、责任会计在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划分责任中心
构建合理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地划分责任中心,以分清各部门的责任,克服各责任中心之间权责划分不清的弊端,避免推责争权的现象,责任中心的设置应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和单位现有机构编制及内部管理层次、劳动组织来确定,根据公路施工工艺及特点,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其责任中心可划分为项目部责任中心、工程队责任中心和施工工段责任中心。工程项目部既是本级的责任中心,又是下一级施工队的汇总部门和管理部门,该中心实际是以项目经理为最高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人项目管理班子协同进行管理,负责整项工程的施工;工程队责任中心实际上是工程队队长负责的中心,同样体现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其中心是责任,以责定权,以尽责定利;施工工段责任中心是在工程队领导下对其所负责工程段进行直接施工管理,可以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分为多个工段责任中心。
(二)责任成本的预算和分解
责任成本预算是保证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的情况下,核定给项目部的成本限额,它既是各成本中心的努力目标和控制依据,又是考核责任中心业绩的依据。对工程预算价进行分解对工程预算价进行分解,主要是企业将构成工程总成本的各项成本要素根据市场经济及项目施工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开,为成本管理及控制、考核提供客观依据,是成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施工总成本的构成,可把它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为项目部责任成本即项目部无额定利润的工程成本,包括项目部本级开支和项目部所属施工队的各项直接费,另一部分为项目部上级机构成本包括上缴税金、间接费、以及财务费用,对分解开的这两部分费用,可分别由项目经理部和项目经理部的上级机构(企业)来掌握控制,项目经理部在责任成本限额内组织施工队实施项目施工,企业对项目部进行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指导项目部在成本限额内完成项目施工任务。
(三)责任控制与考核
公路施工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等特点,成本控制与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施工过程的材料、机械、人工的合理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责任指标下达后,要想在施工过程中较好地执行目标责任成本,不能光靠指标约束施工主体,还必须配以切实可靠的管理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对责任成本进行控制,这些措施应当是配合责任成本的完成而进行的。比如,项目部对大宗材料统一采购,以免采购权分散成本难以控制,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采购部门根据月度、季度或年度的施工计划,对施工所需材料的质量、价格、规格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及时认真分析材料价格趋势,严格按照材料消耗定额和工程进度灵活安排,保质保量地完成采购任务。
【参考文献】
[1]姚巧英.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
[2]刘红.试谈对责任会计的认识及推广应用[J].理论界,2004,(4).
[3]张春芳.责任会计推行的难点与对策[J].山东税务纵横,2002,(9).
(一)企业会计管理观念的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关联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抱有依靠经验来井下企业经营活动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容易 导致这人会计的应用并没有的都具体地落实,而在责任会计历练没有得到重视和了解,会计人员会将企业财务核算工作当作是主要的工作内容,进而缺乏对主人会计工作执行的积极性。
(二)缺乏科学的方法
在国内的现代企业中,责任会计无法得到普通的推广和应用,一方面投资中心责任会计的建立,使得企业的投资效果变得透明化,另一方面投资中责任会计使用经济数学参量等工具进行投资量的评估,可以提高科学的企业投资效益。
(三)人才的缺乏和环境影响
企业中的会计人员无法完成这人会计的基础工作,也难以进行企业各个这人中心的管理。这样不仅容易导致企业的责任会计信息缺乏及时性,还会导致责任会计的考核结果不理想。加上一些大的企业才会重视责任会计,小的企业管理者对责任会计的接触缺少相应的法律环境来规范责任会计的核算和考核,另一方面,现代企业仍然向着股份制的方向进行改革,所以一些企业仍然子计划经济的条件井下经营活动的管理。
二、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对策
(一)加大对责任会计的作用的宣传
加大宣传,从而使企业的管理者拥有一定责任会计观念,进而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进行责任会计的应用。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加强国内经济学者对责任会计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研究,进而引起社会各界对责任会计观念的重视。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推动责任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再者,政府加强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统一的教育和宣传,用来扩大责任会计和社会影响力,进而使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了解责任会计,并重视责任会计制度的应用。
(二)完善国内市场经济运行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从而促使市场经济向着和平、公正和公开的方向发展。责任会计的应用就可以为企业提供较为科学和合理的信息,进而实现管理者对各个责任单位的合理考核和管理。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情况下,现代企业向股份制的企业制度的转型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从而使企业的产权得以尽快明确。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责任会计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充分大的发挥,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责任会计的科学推广和应用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采用“先试点”的方式进行责任会计的推广。在推广的过程当中政府部门定期的为企业提供指导,进而使责任会计的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企业在进行责任会计应用时,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责任会计制度的确立。企业积极进行责任会计制度应用效果的探索,吸纳和借鉴其他企业的应用经验,使责任会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再者,企业在进行责任会计的过程中,要科学地进行企业责任中心的划分,明确各责任单位的责任范围,从而,使责任会计的应用更加科学。
三、 现代企业建立责任会计制度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必须努力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提高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首先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先发制人,争取最佳的竞争优势,然后在一定范围内严格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产出,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责任会计强调以经济指标完成企业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通过责,权、利的动态平衡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推行“统一領导、分权管理”,将科学的管理观念融入企业管理当中,有效节约管理成本,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责任会计的重点
面对复杂险恶的经济市场,企业唯有适应方可生存,责任会计要求不断创新,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责任会计 ,企业要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责任会计制度,而不是墨守成规。明确划分责任中心经济责任,使开展责任会计的首要条件。确定责任目标,就可以对资金、成本、利润进行有效的控制。
总结
作为一种微观经济学理论,责任会计可以通过各个责任中心的管理,完成对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企业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发挥责任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推动国内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对责任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发展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巧英.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2:142-143.
[2]邸晓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J].智富时代,2016,08:87.
[3]蔡学玲,张琪,杨良.责任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233+235.
[4]王帅.责任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运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0:81.
Abstract: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use was more common in the Western companies in China,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many companies are actively implemented and achieved some economic benefits. This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theory,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s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ultimately, the issues raised are given their own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责任会计企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责任会计的理论
1.1责任会计
责任会计是一种企业内部的适时控制会计,它是以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对象,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施并不断提高总体效益为目的,以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激励措施为手段,通过授权经营建立各类责任中心,实行目标管理,编制和实施责任预算,进行责任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其报酬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种制度要求:根据赋予各级单位的权力、责任及对其业绩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建立起以各责任中心为主体,以权、责、利相统一为特征,以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为内容,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责任会计制度。
1.2责任会计内容
所谓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就是指企业为了建立和推行责任会计必须具备的基础和条件。企业实行责任会计,需要在内部划分若干责任单位,也称责任中心或责任主体。责任单位是指有专人负责,承担责任并具有相应权利的企业内部单位。西方责任会计将责任单位称作责任中心,并根据其责任范围,将责任中心进一步划分为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和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是对利润指标负责的责任中心。由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所以利润中心实际上既要对收入负责,也要对成本负责。投资中心是指对投资负责的责任中心,其特点是既要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又要对投资的效果负责。投资中心在责任中心中处于最高层次,具有最大的决策权,也承担最大的责任。它是分权管理模式的最突出表现,大型集团公司所属的分公司、子公司往往都是投资中心。成本中心是指对成本负责的责任中心。一个责任中心既可以是成本中心也可以是利润中心,既可以是利润中心也可以是投资中心。
2、企业应用责任会计的主要问题
2.1企业缺乏长远考虑,责任中心过多
由于很多企业在业务部门实施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所以就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责任中心,在大量的数据面前,很容易使人视野变得狭隘而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的考虑,同时也会使管理层制定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大大降低,长此以往将会影响企业的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
2.2责任中心的管理缺乏科学与规范
很多生产企业在对待责任中心,特别是对待经销商等责任中心时,虽然对责任中心提出的条件都能满足,但由于受到指标等方面的压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了拖沓行为。部分企业对责任中心的利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与责任中心形成利益互惠的关系,降低了责任中心的忠诚度。同时也由于责任中心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而影响了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水平与效率。
2.3对企业高层缺乏足够的监管
虽然生产性企业在高层的监管方面制订了一些制度,但在实际落实中困难仍然很大。如果公司内部存在利益壁垒和权力壁垒,领导素质不够高且利益冲突足够大,那么普通员工监督高层管理人员则根本无从谈起。另外,大多数企业所制定的责任中心只是针对企业的业务部门,而没有把董事会、高级经理人员包括在内。虽然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只占公司的少数,但他们在公司的管理权限却相当大,因此加强对高层的监管也是企业必须慎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 我国企业实施责任会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在职培训,把责任会计及会计电算化,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中,为责任会计的推广应用,培养造就一批能掌握应用责任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复合人才,一方面不仅要使会计人员尽快掌握责任会计基础理论,从提高实效出发,还应以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成功经验作为直观教材,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重视会计电算化在财务工作中普及应用的同时,应加快开发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功能,从目前辅助记账向参与经营管理方向转化,为责任会计提供更详细、更准确、更迅捷的信息资料。
3.2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对责任会计的认识和了解
加快责任会计的推广应用,既是深化会计改革,贯彻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也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针对目前有些企业领导及会计人员对建立责任会计制度的作用认识不足的现状,在现有条件下除采取必要措施加大责任会计介绍、宣传的力度外,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应做好组织、支持、督促、协调、检查等方面的工作,鼓励企业在运用责任会计过程中大胆试验创新,通过实践工作中责任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来提高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认识。
3.3从实际出发,合理地推广应用
各地在推广应用责任会计过程中,应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从客观条件出发,不能急于求成搞全面铺开。在加快速度的同时应提高质量,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巩固发展工作,杜绝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消极应付状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千差万别,建立资任会计制度必须因厂制宜,注重实效,不能生搬硬套搞一个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在总结企业自身管理和吸收借鉴其他企业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和完善自己的责任会计制度。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问题;对策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含义
社会责任体现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责任会计是以它为中心展开的一项活动。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会计学的新兴分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以便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提高企业社会效益。
二、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对象
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履会责任的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生态环境履行的责任;对自然资源履行的责任;对员工履行的责任;对社会公益及本地区的责任;对消费者履行的责任;其他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三、在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
(一)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在我国,许多发展中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不惜以牺牲周围环境为代价,这不仅忽视了其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平衡健康发展。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海平面升高,这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阻碍。随着近些年来社会大众的觉醒,以牺牲坏境为代价的发展战略已经为社会所不容。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以其经济活动对自然坏境的破坏程度作为一项必要的考核标准。此外,对已污染坏境的弥补与治理也应当成为企业不得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在推行社会责任会计,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本身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更有助于企业所有者、管理者、以及众多企业员工树立社会责任观念,将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评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缺一不可传统企业会计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经济信息的目标,已经不能满足政府以及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且已经难以与现代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相适应,企业会计领域亟待创新。而社会责任会计提供的有关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信息正好可以弥补传统会计的不足之处。
(四)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假冒伪劣的产品,偷工减料的工程,非人性化的服务,这不仅损害了国内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在整个世界严重的形象。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可以与舆论监督以及法律法规相结合,能够定期向社会公众反应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企业也会因此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度,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四、我国企业推行社会责任会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扩大规模,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企业法人应当与自然人一样培养主人翁意识。目前,社会责任会计并没有被国家强制应用于任何企业,其运用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认知和意识。掌控整个企业发展方向的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社会履行情况。有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以损害消费者权益或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策略,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其获得的经济利益。而坚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能够获得更多赞誉,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有待探索。在我国,由于学术界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也起步较晚,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有许多地方还是空白,亟待发展与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一项结合了社会学、经济学、计量学、会计学等等学科的新兴学科,其研究的难度非常大。在我国学术界,对社会责任会计领域的探究往往浅尝辄止,避重就轻,对于具体的计量方法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
(三)社会责任会计制度需要完善。即便是实行了社会责任会计制度的企业,在计量企业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有主观臆断,低估社会成本,高估社会效益,缺乏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社会责任会计制度的不健全。笔者认为,在民众法律意识和道德风气有待提高的国家和地区,为建立责任会计而立法是有必要的。针对我国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豆腐渣工程问题,政府仅仅做事后的惩戒与弥补是不够的,应当对社会责任会计制度的发展予以相应的重视,做好事前监督。
(四)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素质。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技术手段较落后,会计电算化仍未得到普及,传统的记账方式制约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其次,我国的会计行业缺乏高素质人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有待提高。有的会计人员通过选择无视甚至做假账的方式,帮助企业逃避社会责任,严重损害了国家以及群众的利益。
五、解决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推行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培养企业管理者及企业利益相关人的社会责任会计意识。提高企业管理者社会责任意识的一项有效途径就是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企业家协会等有关部门团体可以通过推行专家讲座、座谈会、宣讲会等方式,让企业管理者们意识到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责任的履行,而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之一即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制度。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也有赖与利益相关人的社会责任意识程度。社会责任意识较强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可以通过加大投资或收回投资的方式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鼓励产生社会效益的项目,限制危害社会的项目。
(二)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体系以及制度准则。由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领域的探索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专家学者应当吸收借鉴国外在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实施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参照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制度。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主要包括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应当培养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并且为其计量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其次,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等方式将社会责任会计纳入到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中,使会计人员更有效地接触并了解社会责任会计。最后,要帮助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维护广大社会群众的利益。
结 论
社会责任会计在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4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但在我国仍处于萌芽阶段。在我国部分企业尝试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社会责任会计意识、理论体系以及制度不完善、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等。尽管如此,随着民众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不断关注,随着政府对企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在我国全面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制度已经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一项趋势。笔者相信社会责任会计必将成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手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广生,肖好峰.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06(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