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29: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礼仪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着装的原则
1.TPO原则
T、P、O分别是英语中Time、Place、Object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T"指时间,泛指早晚、季节、时代等;"P"代表地方、场所、位置、职位;"0"代表目的、目标、对象。TPO原则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衣着标准。着装遵循了这个原则,就是合乎礼仪的。
2.整体性原则
正确的着装,能起到修饰形体、容貌等作用,形成和谐的整体美。服饰的整体美构成,包括人的形体、内在气质和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工艺及着装环境等。服饰美就是从这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
3.个性化原则
着装的个性化原则,主要指依个人的性格、年龄、身材、爱好、职业等要素着装,力求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征。选择服装因人而异,着重点在于展示所长,遮掩所短,显现独特的个性魅力和最佳风貌。现代人的服饰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表现个性的趋势。
4.整洁原则
在任何情况下,服饰都应该是整洁的。衣服不能沾有污渍,不能有绽线的地方,更不能有破洞,扣子等配件应齐全。衣领和袖口处尤其要注意整洁。
着装要协调
1.着装要满足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需要。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场合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要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着装,以满足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需要。
2.着装要和肤色、形体、年龄相协调。比如,较胖的人不要穿横格的衣服,肩胛窄小的人可以选择有衬肩的上衣,颈短的人可选择无领或低领款式的上衣,而中老年妇女不能像少女一样穿超短裙。
3.着装还要注意色彩的搭配。色彩搭配的方法有两种,即亲色调和法和对比色调和法。亲色调和法是将色调近似但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对比调和法是将对比色进行搭配,使之对立,既突出各自的特征,又能相映生辉。
西装的穿着规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西装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最标准的通用礼服,它能在各种礼仪场合穿着。其具体的礼仪规范为:
1.西装的套件。西装有单件上装和套装之分。非正式场合,可穿单件上装配以各种西裤或牛仔裤等;半正式场合,应着套装,可视场合气氛在服装的色彩、图案上选择大胆些;正式场合,则必须穿颜色素雅的套装,以深色、单色为宜。
2.衬衫。与西装配套的衬衫须挺括、整洁、无皱折,尤其是领口。衬衣袖子应以抬手时比西装衣袖长出2厘米左右为宜,领子应略高于西服领,下摆要塞进西裤。如不系领带,可不扣领口。
3.领带。领带必须打在硬领衬衫上,要与衬衫、西服和谐,其长度以到皮带扣处为宜。若内穿毛衣或毛背心等,领带必须置于毛衣或背心内,且西服下端不能露出领带头。领带夹是用来固定领带的,其位置不能太靠上,以衬衫的第4粒纽扣处为宜。
4.西装的纽扣。西装有单排扣和双排扣之分。双排扣西装,一般要求将扣全部扣好;单排扣西装,若是三粒扣子的只系中间一粒,两粒扣子的只系上面的一粒,或者全部不扣。
5.西装的帕饰。西装的胸袋又称手帕兜,用来插装饰性手帕,也可空着。手帕须根据不同的场合折叠成各种形状,插于西装胸袋。
筷子文化
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筷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现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经深入到其他许多地方,如:越南,韩国,朝鲜等等。筷子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一对筷子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他可以夹,绕,戳住食物。同时,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中,例如婚礼喜宴,赠送筷子作为礼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餐桌上的礼仪小结: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重要时刻
生日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长寿;在生日当天则吃蛋糕庆祝。等人到了中年,这时候的生日更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还会送上蟠桃祝福长寿安康。
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中国人往往会吃花生,龙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马上有爱情的结晶。 在端午节,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亲眼欣赏到赛龙舟的精彩比赛。但是,他们都会吃粽子,用糯米,鲜肉以及竹叶等原材料包出来的特别食物。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而制作的,人们害怕他吃不饱,就会给他做各种样式和形状的粽子。
在中国农历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中国人都会吃腊八粥,来纪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这个传统没有改变。
电视娱乐节目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轻松的娱乐内容、愉悦的现场气氛,吸引观众眼球。但一些娱乐节目不顾大众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教化功能,节目内容有“跑偏”倾向,具体表现为:行为举止流于粗俗、口语表达失于文雅、服饰装扮欠得体、体态语言欠文明。
一、电视娱乐节目礼仪文化水准不高的原因
1.家庭、学校礼仪文化教育不足。家长的言行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有的家长不重视个人修养的提高和礼仪文化的学习,其粗俗的言行举止无形中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些学校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依此而构建的评价体系,不同程度地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忽视礼仪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养成,导致人们对礼仪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
2.娱乐媒体礼仪教化功能淡化。在传媒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影视的娱乐化特色在功利主义驱使下被无限放大。这就使得提升收视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一些电视节目的重要任务。同时,政府部门的监督不足,使一些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中淡化了传播文明和宣传社会公德的功能,从而让电视娱乐节目“剑走偏锋”。
3.道德滑坡致使礼仪失范。如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错误解读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抵触我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追求另类、个性,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至上,社会道德滑坡,礼仪失范现象频发。在此背景下,部分受众低级趣味、畸形扭曲的欣赏态度,与为迎合受众故意制作“看点”的娱乐节目“一拍即合”。
二、电视娱乐节目礼仪文化回归的对策
1.提高公众礼仪文化素养。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礼仪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校园、街道、企业、机关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礼仪教育内容;广泛利用媒体、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文化,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运用各种媒体向公众传递礼仪文化信息,全面推动礼仪文化教育。从幼教开始,强化不同时期的礼仪教育。进行礼仪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并在不同的教育时期,制定礼仪守则和行为规范。同时,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礼仪教育经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礼仪文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人们不同的教育时期。公众需加强文学修养,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文化熏陶。中国文学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阅读文学作品对提高一个人的礼仪文化修养起着重要作用。礼仪文化素养提高了,审美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从而能以高品位的眼光品评电视节目。
2.强化电视娱乐节目礼仪文化教化功能。电视娱乐节目不能肤浅地媚俗,而应品味高雅、制作精良,润物无声地提高受众的审美趣味。一些以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为目的、追求浅层次情感宣泄和满足的电视娱乐节目必须限播。
3.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①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受众提高鉴别低俗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拒绝低俗信息的干扰。可以通过各种公共信息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媒介知识,不断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使主题不积极、格调不健康的电视娱乐节目没有受众市场,实现受众对肤浅低俗内容由被动收看向主动抵制转变,回归电视媒体的认知、审美和教化服务功能。
4.提高从业人员职业修养。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从业人员队伍快速壮大,但从业者的职业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没跟上,致使部分从业人员职业修养欠缺。首先,提升文化素养。优秀的电视人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积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在以礼仪文化护航的前提下,将创新理念与诸多艺术元素相糅合,不断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其次,艺术养心。电视人要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打牢艺术理论基础,保持良好的艺术素质,在充分的艺术积淀的基础上,创作不失礼仪规范、雅俗共赏的精品节目。再次,强化自律。庸俗、低俗、媚俗的电视娱乐节目,格调低下,腐蚀受众心灵,毒化社会风气。电视人应坚守“内容为王,品质至上”的节目制作理念,摆正心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自觉抵制违反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的娱乐节目。
参考文献:
①黄学建:《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孙保国:《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学》[M],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1.了解游乐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游乐宴的座次一般采用围坐式,围绕酒令官进行排列,这样,便于游戏的进行。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其他座次是按本家、外姓分别安排的,并不是随便混坐。凤姐和李纨作为媳妇,没有座次,仅仅位列纱橱后面待命,并对丫鬟进行掌管。对于游乐宴来说,重点不是饮食方面,主要是考虑人与人的交流,考虑游乐的方便性。所以,游乐宴场所的选择呈现多样化,不同的游乐主题往往有着不同的景观。这种地点,常常选择在园内的阁、亭等处。
2.了解节庆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节庆宴往往有着较多的人数,有着较高的等级,因此,节庆宴座次同样也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在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下,有时座次往往会依据长辈实际的喜好而进行调整,以示注重传统孝道这个千古传诵的主题。节庆宴的主题多数是团聚,往往有着较大的排场,因此,常常选择在正房或长辈上房。
3.了解庆生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庆生宴的主角是寿星,参与人员一般而言往往有着亲密的关系,因此,座次的选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不分主仆。庆生宴场所的选择方面,一旦有长辈出现,则往往有着一定的规模,同时空间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平辈之间的庆生宴,主要选择在园内进行,有着随意的形式。
4.了解日常饮食的座次和场所分布《红楼梦》中,对日常饮食场景描写不多。一般的日常饮食场景,主要是一种小范围的团聚,主位往往是长辈的位置,晚辈则处于一种围坐的形式,陪长辈用餐。这样,不仅将孝道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亲情的维系。日常饮食场所的选择方面,主要安排在各自的房间,有时子女在长辈的房中吃饭,体现出一种孝道。对于辈分较小的媳妇而言,主要在自己的正房炕边吃饭,有着一定的随意性。
二、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
时代的变迁,也使得宴饮礼仪发生了一定的流变。高校大学生要理解礼仪文化的流变,懂得现代礼仪知识,传承优秀文化,彬彬有礼,气质高雅,做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关于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1.有着凸显的功能独立性一般而言,我国传统建筑典型平面中,餐厅功能空间的布置,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设置,同时也没有单独列出。宴饮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依据需求,分布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传统建筑在对房间的定义中,往往和功能没有直接性关联,房间一般有着多种使用的可能性。现如今,人们居住的方式有着微妙转变。同时,功能主体性也在逐渐受到认同。一些住宅平面,往往对不同功能的组合有着一定的强调性。我国现代住宅主要是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一种产物,往往和传统居住建筑没有一定的联系。在当前,传统的宅院模式发生着微妙转变,宅院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同时宅园也缺乏直接关联。没有了院与园,游乐宴活动逐渐消失,酒店逐渐成为礼仪性要求较高的宴会活动的场所;而家庭内部的日常餐饮,往往有着比较随意的气氛,但也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要求。
2.有所淡化的文化伦理吃饭作为日常交流以及情感联系的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还在延续。当前,在大型聚会中,座次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有着一定的支配性作用。对于礼节,同样也有着一定的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淡化传统生活中关于空间多意性的追求,更加注重功能使用的明确性。这样,餐饮空间位置的可变性淡化了,生活的情趣也处于一种减弱状态。当前以核心家庭为主,每个家庭的人数不多,大家族式的家庭组织模式被削弱,同时也减弱了血缘的凝聚力。人们对传统的礼制处于一种淡化状态。虽然传统的烦琐礼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但是,也将某种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加以割裂,这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的。良好的礼仪礼节,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加以传承。
三、结语
【关键词】学生礼仪文化;高职礼仪教育;文明礼仪
《三字经》里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善良和单纯,而复杂的生活、学习环境决定了每个人成长的路线。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已不再是年少无知的孩子,具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何对他们进行礼仪文化教育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在此,笔者为高职的礼仪教育提出一些思路,可供参考。
一、我国学生礼仪文化现状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几千的传统美德逐渐被学生们忽视,很多学生的口中脏话连篇,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甚至在大街上以及其他公共场合中,到处可见出口成“脏”的学生,他们完全忽视了文明礼仪的存在,有些学生甚至把说脏话当成了一种时尚。
2.说起时尚,它是大多数学生迫切追逐的对象,为了追赶时尚和潮流,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衣着和打扮,与此同时,各种奇装异饰开始在校园内外出现,有些女同学穿起了低胸装、露脐装,梳起了五颜六色的卷发,身上佩戴着五花八门的装饰品,部分男同学也在头发的形状和颜色上大做文章,甚至和女同学一样佩戴起了耳环等饰品,试问:当今人们都在给宠物穿衣遮羞,作为学生是否应该思考些什么?
3.尊老爱幼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核心环节,它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可是在我国,很多学生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最基本的做人底线。首先,很多学生不懂得尊敬父母,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父母大吼大叫的情形,当学生们对父母大发雷霆后扬长而去,他们的背影后面是家长期待而又无奈的目光,因此,对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其次,很多时候学生们的自私心理非常严重,学生们往往因为自己的得失而忽略了那些做人最基本的文明礼仪。
4.从上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会教育学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环境和公共财务。可是如今,很多学生早已不记得这些细微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手中垃圾随意乱扔,破环公共财务的现象数不胜数。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学生礼仪文化现状相当可悲。
二、高职教师如何进行礼仪教育
1.课堂教育。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课堂教育是基础,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新闻资料或者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从根本上对礼仪文化有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
2.课外实践。礼仪文化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把它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之中。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需要让学生去做一些仪式的礼仪服务工作,或者也可以组建校园义务礼仪服务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礼仪文化的魅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
3.隐形熏染。在开展礼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熏染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时有利于他们道德修养和礼仪素养的养成。首先,要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可以通过艺术板报、宣传长廊等形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可以通过校园传媒来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例如: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彰显礼仪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们重视礼仪文明,严于律己,自觉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
4.职业导向型教育。在高职学校中,礼仪文化教育可以采用职业导向型的教育方式来进行,针对学生们选择的不同行业,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从事所选职业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觉纠正日常中的不当行为,促进他们礼仪文化素质的养成。
5.教师以身施教。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时,教师要懂得以身施教,从自我做起,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他们学习礼仪文化,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礼仪素养,才会让学生们信服。换言之,如果为人师表的教师都没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又何谈去教育学生。因此,教师职工提高自身礼仪素养,以己为例、以身施教,是高职礼仪文化教育的关键。
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要懂得文明礼仪,而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中立足,就必须要懂得外交礼仪。从某种角度来讲,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处事之道、生存之道,当今社会,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加强对他们的礼仪教育,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碰壁、少挫折,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程秋莹.关于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春节/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先说下登船,登船者必须征得船长(船主)的同意才可登船。
如果贸然登船,您就有可能会被视为不受欢迎者而被赶下船。有个故事是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柯克在海上跟船长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这个故事引起轰动,也备受作家关注,其中一位叫笛福的作家为此创作了一部小说叫《鲁滨逊漂流记》。宾客对主人领土的尊重必不可少。
接着说下着装,出海并非时装秀,就算私人游艇再豪华,终归不是超级邮轮。
除非船主说明是夕阳晚酌的特别盛装场面,否则穿着还是以舒服轻巧为主,高跟鞋与名贵钻饰还是能免则免。这样一来不会刮损游艇甲板的高级木板或人造纤维,再者还可以保障自己不会滑倒。轻便的皮面胶底鞋,防水布的胶底休闲鞋、硬币袋式乐福鞋都是最佳选择,因为它表明了您具有极为绅士或淑女的船上时尚触觉。
还有很重要的一项提醒,不要浪费每一滴淡水。
现代大多数船艇都会在船尾上船部分设有花洒系统。切记在游乐归来后,去那里简单沐浴更衣,洗掉海水。不过,冲冲即可,我亲眼见过有人在船上竟然自顾自开始涂上洗发水,拿出香皂来大洗特洗,实在是有碍观瞻,如果恰好被邻近游艇上的朋友看见,难免给人贻笑终身的把柄,当然重点是不浪费淡水。
最后要略微注意的小问题是垃圾的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