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个人智力扶贫总结
时间:2023-03-08 15:29: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个人智力扶贫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近年来,合作市深入贯彻落精准扶贫工作,紧盯“全市2015年实现基本脱贫,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举全市之力,集各方智慧,坚决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切实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真扶贫、扶真贫,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在教育精准扶贫方面,合作市教育局根据《合作市“1+17+1”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安排,狠抓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改善办学条件 推进均衡发展
“以前学校很简陋,小平房,土操场,下雨天泥泞不堪,经过这几年改薄项目建设,我们的校园真的变成了花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明亮,各种辅助设施齐全。”合作市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校长华尔贡说出了全市乡村学校广大师生的心声。
近年来,根据《合作市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安排,市教育局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科学布局,争取项目,把工作重点放在建好、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016年,全市精准扶贫义务教育阶段建设项目为17个,总投资1.1706亿元,其中包含校舍新建、校舍续建、操场、围墙等项目;同时,为14所中小学和教学点购置了学生床、课桌凳、食堂设备、安保设备及音体美教学器材和图书;全市农牧村学生宿舍全部实现锅炉、电暖供暖。
2016年,全市投入1762万元新建4所双语幼儿园,通过全省招教等项目招录幼儿教师15名,转岗16名,举办新幼儿教师岗前培训8期236人次,缓解了农牧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短缺问题。据了解,2013以来,该市累计投入6147万元建成“双语”幼儿园18所,在建幼儿园7所,全市乡镇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
同时,合作以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为契机,加快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2016年,投资590万元为全市14所乡村学校和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教育信息采集共享室14间和“班班通”资源共享平台;投资302万元为中小学配备“班班通”设备54套,计算机200台,实现了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和计算机教室全覆盖。
完善资助工作 帮助学子圆梦
“我家的经济条件差,以前父母为交不起学费发愁,现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学校管吃管住,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了”。合作市第四小学学生卓玛草说。2016年新学期开学前,合作市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为考上大学的梁宁、包士维、当子吉等30名特困家庭学生每人发放助学金2000元,为拉毛才让等10名学生每人发放700元路费补助。而这已是合作市完善学生资助工作的常态。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合作市在全市开展农牧村贫困家庭学生建档立卡工作,市教育局督促、指导各乡(街道)完成了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教育扶贫信息的采集和系统录入工作,建立了贫困学生的电子信息档案,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资助体系,进一步明确了资助项目及标准,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同时,将全市农牧村幼儿园营养餐经费纳入市级财政保障范围,足额落实;提高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补助标准,并持续发放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继续实行12年全免费教育,将高中免费教育经费列入年初财政预算,按照生均1000元/年标准落实公用经费96万元,同时对合作户籍家庭困难的高中生按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减轻了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负担。
在充分落实现行资助政策的基础上,该市持续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积极倡导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设立特困学生救助基金,采取优惠政策叠加的方式加大对特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贫困家庭孩子的正常学习。以此,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等对待,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等政策,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享受免学杂费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
做好招生工作 落实优惠政策
在实施贫困地区高校招生专项计划方面,合作市不断完善“制度公开、群众监督”招生工作机制,高考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站、致家长的公开信、招生咨询电话等渠道积极宣传各项招生政策,特别是国家和省上出台的贫困专项计划、精准扶贫专项计划、藏区专项计划等政策。
市招生办严把考生资格审查关,全方位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指导服务,为农牧民子女上大学创造了更多机会。2014年以来,全市通过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精准扶贫专项计划、藏区专项计划共录取贫困家庭学生205名,计划推免和单招录取534人。
2015年以来,合作市积极推行甘肃省内藏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政策,让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初中毕业生继续接受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绝不让一个贫困生掉队。目前,全市有152名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136名学生在外地企业就业。
壮大师资队伍 关爱乡村教师
随着教育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合作市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校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各学校学科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为应对新情况,合作市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借助全省招教、事业单位招考、特岗计划等项目,通过“培、招、转、聘”等方式,进行了“分层、分岗、分类”培训和招聘,壮大了师资队伍,提升了师资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随着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新上岗教师人数不断增加,各中小学、幼儿园,尤其是乡村学校教师住宿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新来的教师多半未婚,远离父母,要让他们安心教书,必须提供基本的吃住条件。
2014年以来,合作市将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纳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项目,做好教师生活保障工作。目前,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等乡村学校的教师周转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确保了这些教师住有所居,安心从教;2008年以来,合作市将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纳入全市干部职工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之列,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各学校教师按时参加体检,体检结束后为受检教师建立健康档案,医生当面讲解体检结果,提出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改善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近几年,市政府对教育上的投资力度很大,办了许多民生实事,免费体检就是一件很好的事。以前,老师们患了病之后才去医院,现在免费体检让我们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增强了基层老师的自我保健意识,有了一个好身体,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合作市勒秀乡中心小学教师道吉才让感慨地说。
另外,合作市在教师晋升职务(职称)和评优选先时,也向农牧村学校、薄弱学校、一线教师、长期扎根基层的教师倾斜。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聘范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和班主任岗位补助等。
落实“三区”计划 强化引领作用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2013年开始,省教育厅已连续三年为合作市选派“三区”支教教师65人,教师参与到各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中。
支教期间,他们用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为受援学校传送经验,让更多的老师观摩了支教老师的示范课,开阔了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支教活动起到了真正示范引领作用。
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陇东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先后选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80人到合作市乡村幼儿园开展精准扶贫帮扶支教(顶岗实习)工作。
“在支教老师们的帮助下,学校创办了各种社团组织,体育课、舞蹈课、音乐课都也开设起来了。支教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了精神关爱,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支教老师们都年轻,学生们不仅喜欢听他们的课,平时也喜欢和他们一起玩。他们开展的各类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给学校工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促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走向正规化迈进。”合作市加茂贡中心小学校长丹真贡保介绍道。
深入开展“双联” 帮助农民致富
合作市佐盖曼玛乡地瑞村是合作市教育局的联系点,自2012年“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市教育局成立了“双联”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合作市教育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方案》,局机关全体干部与该村36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
根据“实施方案”及“干部个人帮扶计划”,市教育局充分发挥教育行业优势,紧密结合地瑞行政村的重点工作,通过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引领、智力扶贫等方式,全面实施帮扶计划。局领导带头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及时了解掌握帮扶村的动态信息和村民的个人信息,共同制定了扶贫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力求做到精准定位扶贫,不脱贫不脱钩。
同时,市教育局选派专门人员驻村,配合乡村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大数据采集等各项工作,为联系村扶贫工作精准聚焦,为真扶贫、扶真贫奠定了基础。2015年底,市教育局帮扶的36户贫困户中已有25户实现了脱贫,其余11户有望2016年底脱贫。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是政府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对教师关心不够;三是“应试教育”倾向没有根本扭转;四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五是教育内在活力不足。
今年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起步之年,谋划好、落实好今年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方针,以夯实基础、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为着力点,以县委(扩大)会和县人代会提出的要求为目标,以“五个三”(即:“树立三大理念、注重三大创新、突出三大重点、狠抓三大环节、推进三大建设)的战略举措办好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树立三大理念
一是全面发展理念。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理念问题,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才会有积极的教育实践,才会有高质量的办学成果。现代教育最重要的进步,是确立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和幸福奠基的教育价值观。因此,我们应树立新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构建阳光环境文化、阳光心理文化、阳光活动文化、阳光管理文化入手,通过开展系列德育活动,重在培养性格活泼、身心健康、自强自立、具有合作意识的一代新人,努力实现“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学生未来幸福铺路”的目标。教育局要尽快出台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标准。
二是人人成才理念。每一个生命都有特殊的潜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掘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这不只是教育学家的理想追求,而是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教育应该是与制造业完全不同的产业:制造业需要的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有大工业。而教育呢?教育可能恰恰需要的是个性化,因为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开发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才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千差万别的创造力汇集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我们的局长、校长要引领教师树立不求学生人人升学,但求学生个个成才的理念,努力实现“六个转向”:1、由传授知识转向素质培养,我们过去的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现在应该是提高综合素质;2、由传教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平庸的教师是讲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探索,启发学生的创新;3、由给学生浇水,转向给学生找水,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扩大他们获取知识的本领;4、由培养单一型人才转向复合型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厚基础、宽专业的复合型人才;5、由只重智力培养转向重视智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力是个人成长的基础,非智力因素给人发展动力,两者都很重要。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决定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取决于他的思想、拼搏与奋斗;6、由“圈养”转向以“圈养为主”,“散养”为辅。学校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的课表,作息时间不要安排的满满的,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发挥他们聪明才智,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育特长。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是多元选择理念。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要学会选择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多元的学习价值选择。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愿选择,而是根本就没有选择。教师只有对学习有用性有全面的、多维度的认识,才能对学生学习中的价值判断有所体察,进行适宜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激发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既是教师行动的指南,也是教师可依据的方法。如果学生一时不能理解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意义,那就从过程和方法着手,让他们体会学习过程中探究的乐趣,感受学习活动自身的魅力;如果学生需要的是倾听和鼓励,教师同样可以在学习活动中让他们参与合作,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别人对他的肯定,同样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有用性的感知与认同。其次,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将其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学习价值的某一维度无法认同,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机及其学习行为的强化与保持。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对学习有用性的不同理解来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有用性,无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行被赋予了意义和价值的学习活动,整个学习过程就是有趣和有效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既收获快乐,又收获成功,最终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从“学会”走向“会学”。
二、注重三大创新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认为新时期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全面性、突出实践性、渗透人文性,做到三个重视:一要重视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培养。道德是人的灵魂,要引导学生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关心集体比关心个人更重要,倡导学生关心同学、关心师长、关心学校、关心国家,积极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做人。二要重视民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营造民主氛围,增强班级活力,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敢于否定,大胆探索。温总理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天空的人,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这样的国家才有前途”。三要重视健康和文明意识的培养。将生活方式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身体,拥有强健的体魄。倡导传统国学教育进课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二是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在新型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要以《新课程课标》为依据,充分体现新的育人观,力求从关注师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出发,注重体现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科学化、民主性和发展性等原则,教育局要尽快建立健全一套新型评价体系,从而有效促进我县教育健康发展。
三是创新教育管理体制。一要强化“以县为主”的管理制。要进一步强化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切实加强人权、财权、编制权的管理。各乡镇(场、区)党委政府要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履行组织中小学生入学、安全管理、周边环境治理和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以及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承担实施布局调整学校的相关工作的职责,要严格按照县政府责任目标的要求,抓好落实,力争每年为教育办几件实事(湖北口乡党委、政府专门下发了《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每年为教育办几件实事);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管理职责,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研究制定全县教育发展规划,积极为县委、县政府优先发展教育出谋划策;公安部门要加强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干扰学校正常工作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确保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文化部门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重点监管网吧、游戏厅等;工商、药监部门要加强商品市场的监管,杜绝出售“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财政部门要足额预算和及时拨付教育专项经费;城建、国土部门要杜绝各种违章建筑出现在校园周围,按规定减免建校有关规费,减轻学校负担;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教师的编制和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发改、扶贫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教育项目,支持促进教育发展;安监、质监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各类设施的安全检查和质量技术鉴定,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总之,希望各级各部门要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教育,切实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共同营造优先发展,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使广大教师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尊严、经济上有保障,能够安心、用心、顺心地投入工作,聚精会神钻研教学规律,孜孜不倦提高教学水平,做教人育才的行家里手。二要建立校长选聘制。探索建立新的校长选聘制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进程的重要举措,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今年将其作为政府工作目标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县委也对校长选拔权实行下放,就是要校长们由过去对行政长官负责,逐步地转变到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最终实现对党和政府负责。年前,在马安和土门两个中学率先试点,非常成功,教育局要总结经验尽快出台新的校长选聘工作方案,下一步将全面推行。同时,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校长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学会“十八般武艺”。校长要学好三种理论(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管理理论);提高三种水平(教学水平、工作水平、人际交往的水平),树立三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具备三种能力(思想引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研究学习能力);处理好三个关系(继承、改革、发展的关系、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做到三于(善于、敢于、严于)。要善于发现教师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利用一切手段宣传我们的教师,让全社会了解我们的教师,尊重我们的教师。真正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要敢于培养一切可培养的人,要破除陈规,破格提拔使用老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培养年轻教师,使他们超过自己,要扬人之长,念人之功,量人之难、帮人之过;要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要无私奉献,甘当人梯。三要推行全员聘任制。要全面推进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实行竞争上岗,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三、突出三大重点
一是提高质量。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是生命线,必须牢牢扭住不放松。抓质量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旗帜、是方向,应理直气壮,不争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育局要抓紧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抓好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抓实每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抓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学校要在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广大教师聚精会神教书育人上下功夫,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上下功夫,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上下功夫。抓质量教师是根本。今年还将面向社会新招一批教师,多措并举加快建设一支思想高尚、年龄优化、知识新颖、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使其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要鼓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前段时间我在县中医院召开老干部座谈会一位老中医对我大声疾呼,他说:“现在的孩子简直就是陷在题山题海中了,在这种枯燥的习题中,孩子们是在浪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模仿前人,复制前人,或者说敬畏前人,而不是俯视前人,思考前人,质疑前人,因此也就难以积蓄起超越前人的力量。”他还说:“老师们应该告诉给孩子们一种理念,学生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询,进行思考!包括对‘神圣’和‘权威’的东西进行自己的思考!”老中医说得多好啊!我还记得有一位名师也说得好:“能干的教师,教得好的教师,书越教越薄,要学生做的题目越来越少。”教育局要尽快出台过硬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督导室要强力督办。使孩子们不再整天埋首于题海之中,让他们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充满乐趣。在改革课堂教学上,马安中学大胆尝试“生本”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竞争力;把创新留给教师,让教师充满创造力。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学生作业绝大部分都能在课堂上完成。老师也由“教会”向“会教”转型。马安中学中考综合评估成绩连续六年第一,他们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值得全县各级学校借鉴和推广。
二是发展特色。有鲜明个性的校长才能办出有特色的学校。校长个性的独特性决定着学校特色的鲜明性,校长个性的丰富性决定着学校特色的多样性,校长个性的优质性影响着学校特色的先进性。所谓发展学校特色,我认为就是在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征,包括:办学模式的特色、课程教学的特色、教育途径的特色、学校管理的特色等。实践证明,只有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并在自己原有办学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探求新路子,才不致于出现好高鹜远或不切实际地照抄照搬外地、外校经验的情况。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能正确分析学校的实际办学基础,挖掘潜力,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创办特色学校的动力。学校应有自己的科研课题、科研规划,并有一系列实施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立特色学校思路策略的整体性,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
三是促进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我们就是要通过上述系列措施来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努力实现均衡发展,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四、狠抓三大环节
一是科学决策。校长要贯彻落实民主治校原则,尊重和团结班子成员,重视充分发挥其积极性,重大事情决策前要善于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先容百家之言于一校,再熔百家之长于一炉,走民主管理之路。办人民满意教育需要合力,需要沟通,需要支持。我们不要关起门来办教育,还要学会与家长沟通,学会向社会宣传,学会吸纳家长与社会参与学校管理。还要善于整合、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来支持教育,共同营造高效廉洁、团结协作的工作局面。
二是严格落实。各位局长、校长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项决策,不拖拉、不推诿、要雷厉风行,注重实效,切实提高执行力。不抓落实,任何缜密的计划、任何完善的措施、任何严格的制度,都只是一纸空文;不抓落实,任何创新的思路、任何有效的办法、任何重要的精神,都只是充饥画饼;不抓落实,任何战略的举措、任何宏伟的蓝图、任何特色的学校,都只是黄粱美梦。当前,正是我们抓落实的大好时机,各位局长、校长要进一步增强落实观念,抢抓机遇,借势发力,加快发展。
三是加强监督。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要时刻牢记“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可以大胆探索四个开放:课堂开放,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活动开放,让学生走出校门,调查社会现象,解读历史文化,品评人文景观,欣赏山川风物,感悟社会习俗。环境开放,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让社区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实行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评价开放,广开言路,使家长、社会共同关注学校的教育质量。要广泛开展评教评学活动,让家长、社会“验收”教师,“验收”学生,“验收”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局纪委、工会和学校职代会的监督作用,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各位局长、校长要切实增强“一岗双责”意识,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落实稳定是硬任务、安全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加强对影响教育系统稳定与安全因素的分析和把握,进一步畅通渠道,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和化解矛盾与纠纷,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构建和谐郧西作出积极贡献。
五、推进三大建设
一是推进夹河中学整体迁建。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由于罕见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导致夹河镇初级中学校舍大部分成为D级危房。去年县政府决定将该校迁址新建。目前,做好了新选校址的地质勘探、前期论证、土地划拨、“三通一平”等基础性工作。由于新选校址地质复杂,所需资金巨大,今年,将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学校整体迁建工作,力争早日竣工使用。
二是启动城区初中规划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区学生人数急剧上升,人民群众对城区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今年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多方整合资源,尽快在新规划的教育园区内启动建设一所高标准初级中学,以缓解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
三是启动教师周转房试点建设。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切实改善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居住条件,今年我们积极向上争取决定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建设项目,前期已经下发了实施方案,请相关部门和试点乡镇按照要求抓紧实施。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庆祝第个教师节,表彰为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首先,我代表区委、管委会向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几年来,我区教育事业克服基础薄弱、体制不顺的困难,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硕果累累,教育质量又上新的台阶。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但是,今天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委、管委会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教育,关注老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既要总结成绩,也要找出差距,既要看到困难,更要奋勇争先。借此机会,我对全区的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希望。
一、要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十六大的报告有一句话,“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文化是根,是灵魂,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五千年的历史没有被割断,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这里头靠的也是文化。文化的传承靠的是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关心教育就是关注未来。所以说,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这点在古今中外历史中已经得到证明。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它不仅在提高人口素质而且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在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强烈。在这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尤其是我区处于赣州改革发展的前沿,对人才、对教育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办好教育事业是优化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集中力量办了一个黄金实验小学,较好地解决了中心城区、工业园内学生就学的问题,受到了好评。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今后我们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办更多更好的学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大批农民在失去土地、改变身份后,如何真正地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在办好现有基础教育的同时,办好职业教育,实施好“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工程。否则,实现跨越发展、协调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要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均衡协调发展这个长远利益着眼,切实办好学校,办好教育。
二、广大教师要不断进取,以身立教,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办好新世纪的教育,迫切需要我们广大老师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成为胜任新时期教育的新型教师,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人民寄予我们的期望。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认清肩负的重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成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
第一,广大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做崇高师德的力行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而且通过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产生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就要模范地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教育人,高风亮节,为人楷模。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崇高职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要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感,要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道德准则,要有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
第二,广大教师要育人育心,爱生如子,做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的知识,帮助学生去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正确面向世界的人。育人比单纯的教书要难得多,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充满爱心,无微不至,循循善诱,用热爱和真诚去浇灌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第三,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做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园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实施以学生全面发展的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广大教师要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他们将来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广大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模范。在现代社会中,停滞不前、抱残守缺、凭借经验,都不能适应现代教师职业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增加自己的情感。广大先进教师、骨干教师要做不断学、不断进取的模范,因为先进和骨干都是相对的,今天是先进、是骨干,如果放松学习,停止进取,明天就不是先进、不是骨干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给我们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展示了新的空间,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更是对我们职业态度、教育能力、知识结构的严峻考验。我们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没有新的观念,就不会有新的实践,理论和观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跟上日新月异的改革形势。
三、要举全区之力尊师重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光靠某一部门、某一单位,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要让教育成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下决心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一,各部门、各镇、街道办事处都要以发展教育为已任。各部门、各单位在发展规划上做到优先安排,在财力安排上坚持优先投入,在工作部署上体现优先位置,主动为教育事业排忧解难,共同支持和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各镇、街道办事处也还要把抓好教育当做工作重点。适龄儿童入学、保障入学率、扶贫助学、建立“控流保学”机制,这些都需要镇、村一级干部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到每家每户去做工作。改善办学条件,维护和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些也是“三民”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和放松教育工作。为官一任,不重视教育就等于失职,不抓教育就等于不抓未来。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去年我们把黄金实验小学建起来了,但目前学校各方面的状况与建成省级示范校的目标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快提高和完善。我们现在还没有一所自己的高中,中心城区也没有一所较好的初中。这些也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水平,树立开放意识,主动开拓教育市场,开发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多铸造教育品牌,多推出几个教育亮点。不仅要办好基础教育,还有职业教育、“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工程,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大家要好好琢磨,必须探寻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第三,要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教育是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象我们的干部、教师,很多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如果不是靠读书,很多不是在家里耕田就是当个打工仔。当然,那也是很光荣的,但不可能给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从每个个体来说,是教育改变了命运,是知识改变了命运。所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我们要提高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要加大投入,尽快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关键词】师生互动;愉悦;课堂环境;成功;教学
怎样才能创设愉悦的课堂环境,实现教学目的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古语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过去的“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主的教育体系已为时代所摒弃,以人为本,以人地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新课程要求教学是民主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要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不仅仅包括知识的互动,而且包括情感的互动①。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能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而应置身于学生中间,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有健全的心理,无论何时何地,应对学生保持深厚的爱。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看待学深,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爱护,严禁把学生当作“出气筒”,更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应始终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与思考,使课堂充满民主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应以愉悦的心情对待学生,你脸上的微笑会迁移到学生的身上,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当然老师也是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因此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以亲切的语调,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和倾听,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很有创意的回答,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赞赏,这也是对其他学生的鼓励。即使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应随便打断学生的思路,而应积极的引导,应强调对学生的尊重。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交流知识,还要交流学习思想、方法和策略,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参与教学、充分融入教学中。
2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提供多种认知工具,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效益,使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适当的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与之发生交互作用。教师将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创设成为一个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的空间。在情境中,将教材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心理优势”。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2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地理问题情境,用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可以引发学生产生所期望的反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澳大利亚气候”时,为了使学生弄清澳大利亚气候干旱的原因,我设计了这样的矛盾问题:“大家知道,越是临近海洋的崎岖,空气应该是湿润的。澳大利亚四面环海,但沙漠的面积却很广,而且从中部一直延伸到西部沿海。这是什么原因呢?”在通过假设提问“假如澳大利亚大陆漂移到南纬40-60度处,其气候会发生变化吗?”
22地理与生活联系密切,引入生活中适合接受的实例,用生活原型的情境创设功能,让学生体会地理就在身边。例如:建筑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气候与饮食的关系、地形与交通的关系等等。
23利用投影、录像、幻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表现和演示语言、文字和静止图像所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促使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如:学习地球运动,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模拟真实的情境,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地球运动的规律。
24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实验能把抽象的知识介绍,变成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 “水土流失情况的实验”,让学生研究不同土质,降水量大小,降水时间长短与水土流失的轻重的关系,用“沙盘模型测量等高线”的实验,学习识图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转化,“太阳直射角度的测量”的实验,研究地球旋转的速度太阳的高度角,在实验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智力,甚至还能激出学生创造的火花,如果教师多动脑筋,精心组织,还有很多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中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那学生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有可能产生更多更大的新发现。 3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设计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实现学习活动自主化与合作化,学习氛围的交互化,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运用策略,确保班上所有学生始终投入到课堂教学中[2]。例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长江的开发”一节时,我放弃惯用模式,大胆逆向思维,模仿学生熟悉的旅游活动,设计课堂表演,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当导演及游客,去欣赏学生的出色表演。整个过程分为五步:第一步,让学生明白上中下游的界线;第二步,把全班分成三个组,每组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究长江的各河段的特点,资料是课本中的有关文字、景观图、素描图及学生课下搜集的资料。第三步,每组学生围在一起讨论几分钟,每组中自荐一名代表,负责向旅游团介绍当地风光、气候、城市与河流特点等。第四步,教师率领旅游团从长江源头出发,所到之处,有当地专家介绍河流的水文特征、气候特点、主要城市等知识;第五步,旅游完后,三个小组进行评比,选出最佳导游团。教师总结并拓展。这种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准自己的角色,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优势,气氛十分热烈与和谐。结果证实:每组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都非常强。学生在趣中游、趣中学,效果显著。再如:在初中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中,为让学生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轮廓、位置。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五种活动:一做,既让学生把课本上的一幅中国政区图快速制作成28份硬纸卡片,其中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合为一份,上海市、江苏省合为一份,香港、澳门、广东合为一份,四川、重庆合为一份,竞赛看谁做的又快又好。二猜,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大胆展开想象,猜测28份卡片各像什么。三说,个人猜测及发现说给大家庭,这是教师配合说建成集为止,多说多反复,多说加深印象,多反复加强记忆,竞赛看谁说的有多友好。四拼,根据前三步,先照着地图拼一遍,看谁先拼,然后不看地图拼,凡扶贫,要求时间越来越短,获胜者当众表演。五测,认卡片、说名称、说简称、说位置、反复测。最后教师总结,把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编成顺口溜,加深印象。一节课在完成五个活动后圆满结束。这样,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课堂活动配合教学,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冲锋挖掘学习潜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参与意识。
4实施个性化教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目前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上课积极发言,但有时会影响教学秩序,对于这类学生应适当压一压,再放一放。有的学生胆怯害羞,反映较慢,对于他们要充分鼓励,错了要指正并安慰他,并以此为契机,告诉大家这是检验自己的一个机会。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评价他,其变化会非常大。强调划一的要求是不客观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也要注意个性化。对作业做得很好的要给予高分及鼓励;相反对作业很差的同学则要根据作业情况作适当批注。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只有流动的水,才会清澈美丽;只有变化的教学,才会有生命力。”只有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在教师的爱心和耐心中,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才会培养出素质高的、有创造力的学生。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项目教学法 运用策略
一、背景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与学生生活及学习实际紧密联系,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会及应用,引导学生注重交流与合作,倡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进行探究、试验和创造等实践活动,强调问题的解决,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并为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与运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逐步探索出一种或多种更加适合课堂教学、适合时展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的简析
“项目”一词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农工商产业方面,如某地区的扶贫项目、某处的招商项目、某建筑公司的建筑项目等。实际上在教育领域之内,项目并不是一个陌生字眼,如某院校的科研项目、某院系的实践项目、某年级的学习项目等。
对于“项目教学”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两大流派,第一种是国外学者的定义:一种教学模式,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发现问题(问题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或者其他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产生的),并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另一种是国内专家在国外研究理论基础之上所做的本国化定义:项目教学(或项目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学习模式,由师生共同依托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一直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协作的方式亲自参与主题项目与子题的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最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主动学习、有良好自我导向、为自身负责的创新型人才,与素质教育的宗旨十分契合。
三、简述如何开展项目教学
(一)确定项目
结合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对于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中的“信息加工与表达”,选择其中的“文字处理”部分为“项目教学”中的项目。这样的好处在于项目内容不仅和教学计划一致,同时文字处理本身内容也较为简单,非常适合师生初次尝试与运用“项目教学”。
(二)选取试验班级
由于是初次接触到“项目教学”这一新式教学方法,秉持“在摸索中前进”的观点,在自己所教授的高一年级中选出两个班(分别是一个普通班和一个提高班)来进行“项目教学”(与之分别对应的是高一年级其余进行传统教学的普通班和提高班),期望能够逐步获得关于该教学方法的使用体会与经验。
为了探明这两个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特地设计制作了“word初始能力及学习态度调查问卷”,并同时发给其他两个同类型的班级(选取另外的一个普通班和一个提高班)。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得知,相同层次班级学生的初始能力基本一致,学生之前仅掌握单项文字操作,缺乏将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态度上,基本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差别主要体现在个人之间,而班级整体的学习态度则基本一致。这样就排除了其他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
(三)“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在进行文字处理项目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一段时间的高中信息技术,已经初步具备了互联网资源的查找、检索、下载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些基础能力的具备将为我们的文字处理项目教学提供支持。
1.本章知识技能的了解
(1)初步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与意义。了解word处理软件中“文件”、“编辑”和“格式”等菜单栏中各下拉菜单功能的使用,如文字、段落、页面的设置、文字的查找和替换等位置和使用方法。“表格”菜单栏中各下拉菜单功能的使用,如表格的插入及设置、word中函数的应用等。
(2)学会分析、比较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纯文本、结构化、形象化表达)的优缺点,学会选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和加工相应的信息(word处理软件中“插入”菜单栏中各下拉菜单功能的使用,如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的插入及设置等)。
(3)综合运用word处理软件的各种功能,制作出实用、精美的电子作品。
2.“项目教学”的制定
(1)项目的设定
①学校即将举行90周年的校庆活动,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希望同学们发挥各自的智慧,利用所学习的word文档处理软件制作一份宣传学校的电子报刊。
②2013年亚青会即将在我省南京举办,作为半个东道主,请同学们利用学习的word文档处理软件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中英文南京历史旅游美食指南。
③上网购物已经是一种风尚,请制作一份简单易懂的网上购物流程图。
④自由选择一个节日,制作一张电子贺卡,或者打印出来或者以邮件的方式向亲朋好友表示祝贺。
教师将这四个项目的选项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2)项目的解析与分工
在教师将这四个项目的选项出示给学生之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并进行分组,分组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根据项目主题制定项目规划和任务分工,最终形成一个利用word文档制作的相对成熟的电子作品,最后在全班进行展示。
3.项目学习的流程
第一课时:项目教学准备阶段,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将制作的关于word基础知识的“学案”通过教学软件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对照目标和要求自学。学生首先学习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然后体验各种文字处理技术;最后发言和总结知识。
第二课时:基础知识深化掌握阶段,深度掌握知识,不浮于表面。
由于之前多采用自学方式,因此在第二课时,教师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并且提出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通过时间的堆砌和深入的探究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练习word处理软件中“文件”、“编辑”和“格式”菜单栏中各下拉菜单功能的操作和应用。
第三课时:分组制订计划阶段,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和制订计划;结合在互联网上收集素材和自己选取的小项目(如制作自我简介)进行示例演示,确定项目和小组成员;观看教师的示例;根据本组所选项目及小组分工任务表,有组织地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并存储(资料搜集与存储必须持之以恒)。
第四课时:分组合作下的项目制作,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整合利用资源的创新能力。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所选项目的制作;观察学生在项目制作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挥创造力;检查项目制作精度并适时给予深度指导与帮助。学生运用多种处理方式(如文本框、图片环绕),整合各种资源(如资料资源、同学资源、老师资源等),提升高层次能力。
第五课时:成果展示、交流、评价阶段,保持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每个项目内容选取两组学生,给每一组学生三分钟展示时间(共24分钟),然后组织学生开始讨论,最后要求每一组学生根据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灵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每一组学生代表在规定时间内对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陈述总结和展示;欣赏并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记录别的小组对自己小组作品的评价,汲取有益元素,课后进行改进完善。对于学生的付出与努力进行肯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别人的评价和评价别人来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
最后,通过与普通教法的其他班级比较,不论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制作作品的精良程度、对于不同制作品的辨识程度抑或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等多个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结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该教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因其具有因材施教的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该教法还对学生交流协作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基于本次尝试的收获,在此呼吁一线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尝试新式教法,同时吸收其精华,加入传统教法中以丰富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价值认同理论 公民 志愿精神
【中图分类号】G91 【文献标识码】A
志愿精神起源于西方的宗教慈善观念,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而参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①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利他性和组织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总结,又上升为一种志愿精神,并凝聚成一种彰显社会文明的文化形态。以志愿精神来引导公民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取向,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探索,它能够促进社会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友善的社会氛围。
为了解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养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笔者选取上海、山东、河南、深圳、四川、新疆等地城市居民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计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80份,回收率达到92.20%。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的分析发现,我国公民在志愿精神的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民对志愿精神具有普遍的价值认同,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培养公民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路径提出建议。
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民对志愿精神认知不全面。根据对所选取的各大城市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的调查显示,只有11.7%的公民系统学习并掌握了志愿精神,86.5%的公民对志愿精神的内涵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对志愿精神的内涵和特征认识很不充分。同时,有51.9%的公民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是助人自助的行为,有45.8%的公民认为志愿服务活动等同于学雷锋活动,是义务劳动。还有一些公民认为志愿精神就应该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只要有利己动机的存在就不是志愿精神,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初期应该允许合理利己动机的存在,从而弘扬志愿精神,引导公民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都说明了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理解还有很大欠缺。
调查显示,91.8%的公民认同志愿精神的理念,并表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志愿精神。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公民能够便利地接触各类思想,其价值选择也日趋多样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的消减,有些公民会逐渐退出志愿者行列,为的只是一时的兴趣,没有真正的把志愿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公民在面临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时,尤其是在工作压力面前,更容易忽视对志愿精神的坚守,说明了我国公民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选择上更趋务实,导致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认同更多的停留在情感认同上,从而产生了与行为认同的不一致性,没有达到知行合一。
志愿组织制度不健全,活动领域狭窄。青年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占到志愿者总数的59.7%,随着时间的增长,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骨干在工作压力面前,往往会选择退出志愿服务活动,造成工作断层现象,对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同时,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处于起步阶段,往往受到经验、经济能力等限制,志愿服务活动多集中于为大型赛事提供服务、服务社区孤寡老人、扶贫支教等。为大型赛事、会议提供志愿服务能够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会随着赛事、会议的结束而降温,趋于平静,很难持续下去。我国公民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要深入实际、长期有效的坚持下去,就必须改变志愿服务活动的事件化、形式化的呆板印象。
最后,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往往不能给予志愿者应有的反馈及帮助,公民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总是抱着一个热忱的心,不求物质回报,但是必要的激励措施不仅能够实现公民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净化,最终还能满足其个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我国公民志愿精神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主体地位缺失。调查显示,91.8%的公民愿意贡献自己的时间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志愿精神。但是,只有11.7%的公民系统地掌握了志愿精神,有86.5%的公民对志愿精神的掌握还有很大的空白,说明我国志愿精神的培养方面还有很大欠缺,亟需加强学校关于志愿精神的培养,来实现对我国公民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导。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培养公民的志愿精神,树立优秀志愿者的榜样,能够促使公民积极的、主动的把志愿精神转化为道德实践,促进社会文化氛围的升华。
价值认同的一般过程主要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具有过程性、动态性和认知主体的自主性等一般特点。②要培养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就要遵循价值认同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志愿服务源于西方,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培养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认同还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价值认同理论视域下志愿精神培养的路径
强化认知认同,巩固志愿精神培养的基础。认知认同是指通过认知的方法获得价值认识的过程,人们在接受一定的价值体系、产生价值认同之前,首先要对其有一些一般性的认识和了解,是价值感知阶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理性加工分析后,进行一定的评价和选择而形成认知认同。③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认知认同是志愿精神培养的基础和起点。
第一,提供免费的培训和合理的分工,满足我国公民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志愿者提供免费的专业培训,能够有效地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合理有效的培训不仅能使志愿者熟悉所要从事的活动,还能满足公民自我实现的需要。志愿者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能让他们从中获益,从而极大地激发公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公民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应主动了解中西方慈善文化,还要注重在志愿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以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
第二,营造志愿精神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能够促进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认知认同,首先要使志愿精神走进社区,定期举办关于志愿精神的宣传讲座,把理论学习与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唤起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要使志愿精神走进公民生活中去,定期开展网上学习交流,在媒体上开设志愿精神的宣传栏,使公民在参与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最后要使志愿精神走进公民头脑中去,结合本地区实际,利用先进志愿者事迹报告会、志愿服务活动、研究交流等形式创新学习方式,树立优秀志愿者榜样,从而激发公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着力探索培养我国公民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径。
第三,打造专业的教师指导队伍,加强学校在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一支专业的志愿服务活动导师队伍在公民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要扎实推进志愿精神进校园的文化建设,把志愿精神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突出志愿服务文化的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志愿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志愿精神对学生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提升情感认同,促进公民对志愿精神认知认同的内化。情感认同是指在对某一客观事物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从而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它形成以后会对认知认同有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作用④。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也是在对其认知认同的基础上,是对志愿精神内化吸收过程中的强化、巩固。情感认同是公民对志愿精神的内化阶段,还包括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成分。在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阶段,要建立起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来促进公民对志愿精神的内化吸收,通过建立志愿服务活动评价激励机制,形成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
第一,要建立起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我国公民志愿精神的有效载体,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个制度健全的志愿服务组织。应重视志愿服务组织在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要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培训工作、以及活动后期的总结工作。在宣传动员期间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使学生们能够及时的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方便报名,也能够为志愿精神的传播建立有效渠道。
在对公民志愿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志愿者的基础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使公民能够在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承担起责任,提高服务质量;在活动后期的总结阶段,及时评选出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并进行表彰。
第二,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公开、透明、合理的志愿服务评优机制,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来激发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树立榜样,促进志愿者之间相互学习。
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志愿者也一样,希望自己提供的志愿服务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为了更好地培养志愿精神,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发掘和树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必须对优秀的志愿者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树立榜样。新疆医科大学举办的“让爱传递正能量”志愿者颁奖典礼,宣传了青年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发挥志愿者的示范导向作用,引领高校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活动表彰激励制度,能够增强志愿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形成公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浓厚氛围,促使我国公民形成对志愿精神的肯定,增进情感认同。
第三,多方位宣传志愿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打造我国志愿服务的品牌活动,形成品牌文化,通过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只有树立起标志我国志愿服务活动自己的品牌,公众的参与力度才会不断扩大。同时,形成象征志愿精神的纪念品,标志性的口号、手势等,作为向民众传递志愿精神的文化符号,它们能够表达我国志愿者的价值主张和理想诉求,是青年志愿者引以为豪、公众喜爱的时尚物品⑤。
引导行为认同,实现志愿精神培养的最终目标。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公民在理智上和情感上都对志愿精神产生了认同,但更重要的是把志愿精神内化为公民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最终形成行为认同。
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养不能停留在对志愿精神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践中去,其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来宣传和践行志愿精神,只有通过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结合,志愿精神才能真正被我国公民所内化、吸收。
第一,引导公民积极践行志愿精神,知行合一。应建立便捷可行的志愿服务招募系统,在对我国公民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引导公民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志愿精神,实现知行合一。随着志愿服务活动领域的扩大,对我国志愿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促进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向他人、社会借鉴经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成长进步。
第二,重视家庭环境在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家庭环境也能对公民志愿精神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以身作则,在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向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灌输中华民族乐善好施、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支持孩子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样能对孩子的道德品质从小就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是增进公民对志愿精神情感认同的重要途径。
第三,政府应加强对公民志愿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在各地区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初期,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志愿精神的培养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做出指导,以“扶贫济困、服务社会”为主题,立足社区,关注社会所需、百姓所求,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项目化操作,团队化管理,形成合力,强力且持续的满足社会需求。
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增强现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对于青年志愿者来说,则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基层。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可以引导大企业来支持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传播正能量,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搭建新的平台。⑥
志愿精神的培养是知、情、意、行相协调统一的过程,认知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基础,是行为认同的先导,行为认同是认知认同的目的。引导公民从身边做起,从小微做起,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加深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同时还能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由节日化、事件化向常态化转变,引导公民把志愿精神融入基层,为改变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养工作是一项浩大而繁琐的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而学校又是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养工作实施的主体,所以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文化的引进和输出保障体系。政府应根据公民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规律,着眼于教育,着眼于学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志愿精神培养模式,并不断使之优化。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学院;本文系新疆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疆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养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XJGRI2013046)
【注释】
①穆青:“社区志愿服务的类型、内容与形式”,《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②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③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④孙秀玲,余东,张秀红:“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途径探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⑤徐步云,贺荟中:“西方志愿者行为的研究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4期。
【摘 要】:课程资源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成为当今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语文课程资源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比之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更为丰富多样。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因此,我们紧密结合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深入调研免费师范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了解、认识程度,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可以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帮助,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免费师范生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内涵及利用现状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新概念,对其内涵有着多种理解。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即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也有人认为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就语文课程来讲,语文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是指可以用来进行语文学科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同时也包括诸如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学形态模式等非物质要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以上是目前教育领域关于课程资源内涵的一些认识, 结合上述学者们提出的概念以及在实践中我们所感知的信息,我们认为可以把课程资源认为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这其中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
在诸多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是课程资源中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语文课程的质量,关系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对于教学来讲,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一名优秀的教师可以最大程度地开发课堂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最大的教学价值。同时,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善于发现和利用一切有价值的语文教学资源,对于缺乏教学资源的县城高中来说,意义更是显而易见。
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在吉林省松原市各县城高中的调研情况,分析了目前吉林省县城高中的课程资源利用状况。尽管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教材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做出很多的改变。但是,很多城镇教师依然没有正确认识城镇中既存的大量的课程资源,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教学中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由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师生互动,由单纯依赖教材、教参和板书转变为更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还做不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实践学习,也就谈不上开发、利用学校以外的课程资源。新课改后,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对于必修课,教师一般还是以传统的讲课方式教授,教师基本还占主体地位。而在此期间,就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教师可以积极利用网络、多媒体,剪辑报纸杂志的各类信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和参考资料,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课程资源。而对于选修课,大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自学,个别篇目给予指导,但是,很多要求参观、实践的校外活动大都不进行,一方面这与农村条件有限有关,但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城镇中还存在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没有意识到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发利用既存的语文课程资源。选修课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积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只有充分重视这种第二课堂,将学生的课堂延伸到校园、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中,开发利用一切有教学价值的资源才能真正实现选修课的价值。
二、免费师范生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现状
国家决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务院指出,采取这一重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最受重视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工作。①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免费师范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特别是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投身义务教育,缩短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别。因此,免费师范生应该作为教学领域的星星之火,在基础教育领域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由于免费师范生自身的优势,比如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知识丰富,热心从教等等,非常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县城高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能够尽己所能,发挥专业特长,将语文教学作为一项事业做终身不懈的努力。
为了进一步了解免费师范生的思想动态,我们对部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免费师范生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下即访谈结果的梳理。
(一)访谈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 2007级部分免费师范生、2008级部分免费师范生。
调查人数:80人(他们来自湖南、贵州、江西、山西、内蒙古、吉林、山东、山西、河南、湖北、甘肃、西藏、新疆、黑龙江、辽宁、福建、海南、江苏、重庆、广西、青海、四川、云南)。
调查方式:访谈
(二)访谈的内容分析
1.毕业后,你履行合同的可能性。只有57%的免费师范生做了肯定的回答。其他43%的免费师范生不确定会履行合同去中小学任教并到农村支教两年。一部分人想继续考研,一部人不想回县城学校,而是想去发达地区教书。还有一部分人不想从事教育事业。
2.在免费师范生政策中,你最喜欢和最反感的条款分别是哪些。有80%的免费师范生喜欢的条款是:免学费、免住宿费、发放生活补贴。反感的条款是:今后不能报考非师范类研究生、只能报考教育类研究生;不能在大学任教、只能去中小学任教;若有违约要交纳违约金;必须返回生源地任教等等。其中对于不能报考非师范专业研究生的限制,是许多免费师范生予以关注的。还有关于返回原籍的问题,也是许多农村免费师范生关注的忧虑。
3.就是否有系统的职业规划问题。无论是处于大四的2007级学生,还是处于大三的2008级学生,他们都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即职业定位、目标设定、职业通道设计等等。大部分人不知什么是职业规划,有些人选修了这方面的选修课,学习了什么是职业规划及其重要性,但是却没能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
4.就是否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问题。被采访的07级免费师范生都知道语文课程资源这个名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90%的08级免费师范生就没听过语文课程资源这个名词,更谈不上了解。
5.就你所在高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采访的资料,总结出这样的规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地区的语文课程资源来发利用情况普遍好于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
6.就你认为你所在的县城(城市)有哪些可以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问题。在大城市或中等城市上学的学生都说到图书馆、公园、烈士陵园等场所,而在县城和农村上学的学生却认为没什么可以再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
7.就免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训练情况问题。90%的学生都认为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太少,相关课程设置吸引力不大,相关教师投如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免费师范生从教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作用
概而论之,免费师范生是一名准教师,而中文系的免费师范生就是一名准语文教师。一方面,教师是课程资源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源,另一方面,他也影响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启航实践团的调研结果表明,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师之间的差别。国家决定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即支援农村教育,缩减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距离。但是,根据启航实践团的访谈结果,只有57%的免费师范生肯定毕业后会履行合约到中城镇小学人教。那些打算考研和从事其他职业的免费师范生相较于打算从事教育事业的免费师范生,学习教育师资类课程的积极性不会太高,听课认真程度也会差一些。前者如果最终还是投入了教育事业,他们的教育功底明显没有后者深厚。他们的思想、观念会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在课题组成员的访谈中,我们看到,关于能否考研和毕业后返回原籍工作这两个问题,免费师范生是给予最大关注的。大部分免费师范生还是希望国家能修改相应的政策。现行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会打消一部分人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他们这样认为:反正以后也是要去县城或是农村工作,学得差不多就行了。免费师范生在大学期间学得怎么样,直接影响他当教师后的教育理念,对课堂资源的了解和认识程度,进而影响其利用和开发。
众所周知,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想取得成功的人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份适合自己的、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基本没有人做了系统的职业规划。甚至有些学生还在以后从不从事教育事业之间摇摆。这些都不利于免费师范生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我们课题组成员发现的第四个问题即免费师范生对语文课程资源了解认识很少。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相对于外语而言,有很多便利之处,同时,语文课又是所有学科中最难学、最难教的学科。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语文课程资源极大影响语文教学。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能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语文课程资源的教师,是一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教师,是一位能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的教师。启航实践团在访谈免费师范生的过程中发现,除了大四的学生,其他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听过语文课程资源这个词,更不用说了解多少。大四的学生也是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可课上学习到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知识,但也仅限于书本。作为一名准语文教师来说,不知道自己所教课程拥有哪些资源,这必将极大局限语文教学。
四、引导免费师范生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上文中,我已经论述了国家制定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宗旨以及存在在免费师范生中的问题。启航实践团成员也根据免费师范生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下几点意见。
1.大力引导免费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必须热爱教育事业。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热爱呢?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语文学科,大学本科的课程设置完全可以满足这一需要;其次必须使学生喜欢语文学科的课程,这主要是针对大学教师而言。这需要大学教师不仅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还要有较好的课堂讲授能力。接收免费师范生的重点师范院校,应组织优秀教师力量,对免费师范生予以重点培养,并在全社会形成免费师范生品牌,并以考取免费师范生为荣。②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调整免费师范生政策。不可置否,社会、家长、学生对现行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是有异议的。现行的免费师范生政策还有很多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现在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希望国家予以高度重视,深入调查高中生的升学愿望,调整免费师范生报考方式,调整免费师范生政策。我们认为制定、调整政策应依据这样的原则:符合人的发展;符合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农村教育的改善;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3.对于支援西部地区师资严重匮乏的扶贫问题,拟另行制定专项优惠政策予以统筹解决,如提高西部贫困地区教师待遇、鼓励应届毕业生到西部支援初中等教育,也可以对口建立姐妹学校关系的途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秀教师互换的措施。②
4.积极完善语文教材,增添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语文素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材,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目光,一方面,也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5.对免费师范生进行榜样教育,以优秀教师和出色的教学经验感染免费师范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量在社会上形成以考取免费师范生为荣的氛围,形成以是人民教师为荣的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