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9: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

篇(1)

而在6月8日,山东大学公布了综合评价招生初审合格考生名单,将于6月16日进行笔试,对于参加综招的考生来说,他们的高考之路还远远没有走完。

多高校综招时间有重合

据统计,今年我省夏季高考参加编场的考生人数为559902人,按科类分,文史类140761人,艺术文96281人,体育类14822人,理工类281166,艺术理26812人。全省共设142个考区,342个考点。高考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1234人,违纪作弊考生52人,其中违纪16人,作弊36人。

2019年确定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浙江大学10所本科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作为上大学的一种新途径,综招常被比喻为省内的“小自主招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记者梳理发现,相比去年,除了青岛大学招生计划比去年减少了30人外,其他9所高校的招生计划均保持不变或增加,比较明显的包括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其中,相较于去年,山东财经大学今年招生计划翻了一倍多。

查询发现,此次综招的大学中,不少大学的笔试时间有重合。例如山东大学的综合评价招生笔试时间为6月16日,浙江大学的综招笔试时间为6月15日-16日,中国海洋大学综招笔试时间为6月16日。如果考生在多个大学初审合格,那只能有所取舍。

自招计划大幅缩水

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偏才怪才”。今年,驻鲁三高校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继续在山东进行自主招生。相比往年,自主招生进行了大幅度收紧。以山大为例,今年山东大学自招计划由去年的310人减至230人。同时还将多个自招专业的报名条件从省级二等奖提升到省级一等奖,另外还新增了体育测试环节。

根据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严格确定招生专业。按照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在上一年录取人数基础上适度压缩招生名额,宁缺毋滥;同时科学确定自主招生专业,原则上以基础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为主。这些要求也在各校今年的自招简章中得到了贯彻。

山东大学自招考试安排在6月16日,上午笔试,下午体育测试;中国海洋大学自招时间安排在6月15日,上午体质测试下午面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招考试安排时间为6月15日,上午面试下午体质测试。

2019年山东高考填报志愿时间安排

6月28日填报文理类、艺术类、体育类本科提前批首次志愿,填报春季高考技能拔尖人才首次志愿,填报高水平运动员志愿、民航飞行技术本科专业首次志愿。

7月5日-6日填报自主招生批(含高校专项计划)志愿,填报文理类本科普通批(含地方农村专项计划)、艺术类本科批(含A段和B段)、体育类本科、春季高考本科首次志愿。

7月12日填报文理类、艺术类、体育类本科提前批征集志愿,填报春季高考技能拔尖人才征集志愿,填报民航飞行技术本科专业征集志愿。

7月21日填报艺术类本科A段、体育类本科第一次征集志愿。

7月25日填报文理类本科普通批、春季高考本科第一次征集志愿,填报艺术类本科A段、体育类本科第二次征集志愿,填报文理类专科(高职)提前批、民航飞行技术专科专业志愿。

篇(2)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 发展态势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03-01

1 引言

2001年的时候,教育部首次批准了江苏省可以尝试进行高校的自主招生试点改革,从此,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高校就成为了首批的试点;到了2009年的时候,全国进行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的高校数量已经达到了76所之多。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自主招生也俨然成为了考生在进行高考前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但是,自主招生的实际考试制度虽然使这些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从中获得了比较大的自主选择权,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如何才能够更加公平的来选拔人才;如何处理好社会的舆论压力等。

2 高校自主招生的未来发展趋势

2.1进行入学考试仍然是一个主旋律

虽然我国取消高考制度的讨论由来已久,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彻底的取消统一的入学考试制度是不太可能的,条件也不够成熟,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我国各个高校进行入学统一考试还是一个主要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从统一考试的考题质量来看,高校的统一入学考试往往是集中了我国最顶尖的出题专家,在整个过程当中,也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样就可以很好的确保统一考试具有很高的质量,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在很长的时间内是不能被代替的,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取代它。

2.2未来一段时间内自主招生的规模还将逐步扩大

高校自主招生的政策虽然己经试行了很多年,但是目前对于整个的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方案来说,还是没有太多可以供我们进行参考的比较官方的统计数据,而且也没有一些比较权威的总结性的评估,所以目前来说,很难对我国的自主招生政策的质量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但是,在很多的自主招生的例子当中,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个比较具体的事例当中窥探一二。

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的大学新生,都是每年在通过了本年高考的录取新生当中择优选的,其选拔的对象主要分为这样的三类:保送生、高考成绩比较优异的尖子生以及自主招生的对象。在2005年的时候,有52名的通过自主招生被录取的学生也报名参加了这个学院学生的选拔,结果竟然有38人能够进入到学院,他们当中的录取率达到了73.2%,比整个学院的录取率高出了整整16个百分点。这个事实就说明了通过自主招生而考入的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来说是不错的,比通过其他方式录取的学生要好一些。一般情况下,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到高校的学生往往是经过学校组织的专家组来进行亲自考核的,所以校方一般会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放心。

3 对大学自主招生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3.1高校自主招生应该进一步的明确入选考生被录取的具体专业

高校的自主招生在运行了几年之后,其中所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录取到学校之后,学生的院系或专业往往不够明确。这个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通常在考生进入大学之前,考生和家长对大学的各个专业的实际了解情况是非常少的,而且考生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也往往来不及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在入学以后,尤其是考生在接触了自己被录取到的专业的一些专业课之后,就会表现出对专业的喜好,而且这种喜好往往是非常突出的,很多大学的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都会随着这样的问题而出现变化。

3.2大学对自主招生的考生要给与更多的优惠政策

各个高校在进行自主招生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足够充分的重视政策问题,要用足自身的优惠政策来更好的吸引优秀的考生。这里我们可以看美国的一个例子:2003年的时候,美国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7所世界级的名牌大学,同时都向成都市树德中学的一位名叫龚晓思的考生邮寄来了本科的录取通知书。这其中,哥伦比亚大学对于外国留学生的托福成绩的最低要求是要考到600分以上,而龚晓思的成绩却只有567分,但是,哥伦比亚大学仍然决定破格录取她,于此同时,还向这名考生提供了优厚的奖学金。与之相比,我国的各个重点大学却没有这样做,也没有给与任何的优惠政策,所以对于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的自主招生在进行的过程当中,没有推出一些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或者是政策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是不能够吸引优秀的考生的。

3.3 提倡大学进行联合的招考

目前来说,我国的高校还都是采用了单独招生的方式来进行自主招生,而且有些大学在招生时会把笔试和面试日期安排在同一天来进行,这样就导致了考生只能在几所学校当中进行选择,不能兼报更多的高校。而且这也使得大学本身的招生成本偏高,但是实际的录取成功率却偏低。那么,为了能够实现大学之间和考生之间的双赢关系,在同一个城市当中、对于办学水平比较相近的大学来说,可以提倡他们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协作,进而可以实现联合的招考制度。

4 结语

总之,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还是有好处的,它最大的意义就是它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是所有的招生制度的改革当中,我们不能只推崇一种比较具体的招考模式,而是要培养一种正确的招考理念,从而确立一种更好地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因此,每个高校在进行自主招生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自己的一套招生方案,然后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是允许反复和失败的。

参考文献:

[1]冯先杰.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及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08)3.

[2]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J].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0):169.

篇(3)

一、排列组合问题

在自主招生考试中,排列组合问题常常要求在特定的条件下求排列数或组合数.在解题时,一方面要分清问题到底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另一方面要优先考虑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 主要解题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捆绑法、插入法、递推法等.

例1 (2009年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第4题) 现有数字1,2,3,4,5排列而成的五位数(没有重复数字),规定:前i个数不允许是1,2,…,i的一个排列(1≤i≤4)(如32154就不可以,因为前三个数是1,2,3的排列),试求满足这种条件的数共有几个.

解析: 例1的限制条件是“前i个数不允许是1,2,…,i的一个排列(1≤i≤4)”.根据题目的特点,我们考虑用间接法来求解.由题意可知5个数的排列数有=120个.其中,首位为1的,共有·=24个;前两位为1,2的,共有·=12个;前三位为1,2,3的,共有·=12个;前四位为1,2,3,4的,共有·=24个. 满足条件的数共有120-24-12-12-24=48个.

例2 (2011年“卓越”联盟自主招生考试第9题) 数列{an}共有11项,a1=0,a11=4,且ak+1-ak=1,k=1,2,…,10,则满足条件的不同数列的个数为

(A) 100 (B) 120 (C) 140 (D) 160

解析: 由题意可得ak+1-ak=1或ak+1-ak=-1.已知数列{an}共有11项,a1=0,a11=4,要求出究竟有几个满足条件的不同数列,关键是看这10个ak+1-ak的值中到底有几个1和几个-1. 设10个ak+1-ak的值中有x个1,则有10-x个-1. a11-a1=(a11-a10)+(a10-a9)+…+(a2-a1)=4, x-(10-x)=4,解得x=7. 要求满足条件的不同数列的个数,相当于要求在10个空格里任意放置7个1(或3个-1)共有几种放法, 满足条件的数列的个数为=120,选B.

二、二项式定理问题

自主招生考试中的二项式定理问题主要分三类:求二项展开式中的特定项或特定项的系数,求某些项的系数之和,证明组合恒等式. 在解题时必须掌握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熟悉赋值法、模型构造法和母函数法. 所谓母函数法,就是根据问题的特征或转化问题后所得形式的特征,构造相应的母函数,并利用母函数的性质求解的方法.

例3 (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第5题) 求证: ()2+()2+…+()2=.

解析: 我们先来证明一个更具一般性的结论:++…+=.

模型构造法:首先设想一个问题:从m+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p个元素,共有几种取法?该问题有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即直接由组合数公式得出共有种取法.第二种解法是将m+n个元素分成两组,第一组有m个元素,第二组有n个元素,要从m+n个元素中取出p个元素,可分别从这两组元素中取出一些元素组成p个元素.取法可分成p+1种:从第一组取p个,第二组不取,有种取法;从第一组取p-1个,从第二组取1个,有种取法;…;第一组不取,从第二组取p个,有种取法, 取法的总数为+++…+. 这两种解法的答案应该是一致的, +++…+=.

母函数法: (1+x)n+m=(1+x)n·(1+x)m, (1+x)n+m=(1+x+x2+…+xn)·(1+x+x2+…+xm). 在该等式左右两边的展开式中,xp的系数必相等. 等式左边xp的系数是,等式右边xp的系数是+++…+, +++…+=.

现在让我们回到例3. ()2+()2+…+()2=++…+,由++…+=可得++…+=, 问题得证.

模型构造法和母函数法是证明组合恒等式的典型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用到了“算两次”原理. “算两次”原理又称富比尼原理,它是指对同一个量,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所得的结果应该相等.另外,拆项法、倒序相加法也是证明组合恒等式或解决求和问题的常用方法.

三、概率问题

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是自主招生考试中的两种常见概率模型. 在解题时要注意分辨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本质特征,掌握概率加法公式、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和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还要注意领会概率递推公式的建立方法.

例4 (2011年“华约”联盟自主招生考试第15题) 投掷一枚硬币(正反面向上等可能),设投掷n次不连续三次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为Pn. (1) 求P1,P2,P3和P4; (2) 写出Pn的递推公式,并指出其单调性; (3) Pn是否存在?有何统计意义?

解析: 要计算投掷n次不连续三次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Pn ,我们可先算出几种特殊情况,再从特殊到一般,建立递推关系.

(1) 由题意得P1=P2=1,P3=1-3=. 投掷四次连续三次出现正面向上的情况只有三种:正正正正、正正正反或反正正正, P4=1-3×4=.

(2) 分三种情况:①若投掷n-1次不连续三次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为Pn-1,第n次投掷出现反面向上,则投掷n次也不连续三次出现正面向上,其概率为Pn-1;②若投掷n-2次不连续三次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为Pn-2,第n-1次投掷出现反面向上,第n次投掷出现正面向上,则投掷n次也不连续三次出现正面向上,其概率为Pn-2;③若投掷n-3次不连续三次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为Pn-3,第n-2次投掷出现反面向上,第n-1次投掷出现正面向上,第n次投掷出现正面向上,则投掷n次也不连续三次出现正面向上,其概率为Pn-3.所以Pn=Pn-1+Pn-2+Pn-3 (n≥4),且P1=P2=1,P3=.

由Pn=Pn-1+Pn-2+Pn-3 (n≥4)得Pn-1=Pn-2+Pn-3+Pn-4 (n≥5),两式相减可得Pn=Pn-1-Pn-4 (n≥5),所以当n≥5时,Pn单调递减,其单调性为P1=P2>P3>P4>P5 ….

(3) 由(2)知当n≥2时,Pn单调递减,且由题意可知Pn>0,所以Pn的极限存在. 对Pn=Pn-1-Pn-4两边同时取极限可得Pn=0,其统计意义是当投掷的次数足够多时,不连续三次出现正面向上的次数非常少,不连续三次出现正面向上的次数与总抛掷次数的比值趋近于0.

四、概率统计问题

期望和方差是概率统计知识中的重要内容,在解题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掌握期望与方差的基本性质;二是理解一些特殊分布的期望与方差,如两点分布、二项分布等;三是注意运算的技巧,如运用期望与方差的性质简化运算或建立递推关系等.

例5 (2011年“卓越”联盟自主招生考试第14题) 一个袋中装有a个白球和b个黑球.从中任取一球,如果取出白球,则把它放回袋中;如果取出黑球,则该黑球不再放回,另补一个白球放到袋中. 在重复n次这样的操作后,记袋中白球的个数为xn.

(1) 求x1的数学期望Ex1; (2) 设P(xn=a+k)=Pk,求P(xn+1=a+k),k=0,1,…,b; (3) 证明:xn+1的数学期望Exn+1=1-Exn+1.

解析: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计算是以概率计算为前提的,因此在例5中,计算事件xi(i=1,2,…,n)的概率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1) 当n=1时,若取出的是白球,则取球后袋中白球的个数为a个,第一次取到白球的概率为;若取出的是黑球,则取球后袋中白球的个数为a+1个,第一次取到黑球的概率为. 所以Ex1=a×+(a+1)×=.

(2) P(xn=a+k)=Pk的意义为重复n次取球后,袋中有a+k个白球的概率. 由此可知当k=0时,P(xn+1=a+0)代表重复n+1次取球、每次都取出白球的概率, P(xn+1=a+0)=P(xn=a+0)·=P0·.

当k≥1时,第n+1次取球后袋中有a+k个白球的情况分两种:①第n次取球后袋中有a+k个白球、b-k个黑球,第n+1次取出的是白球,概率为Pk·;②第n次取球后袋中有a+k-1个白球、b-k+1个黑球,第n+1次取出的是黑球,概率为Pk-1·. 所以P(xn+1=a+k)=Pk·+Pk-1· (1≤k≤b且k∈N*).

篇(4)

一、试点学院概述

试点学院是教育部设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也是高等学校里的“改革特区”。教育部共设立了17个试点学院,分别是:清华大学理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开大学泰达学院、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和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17个试点学院来自“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高校的比例分别是13∶3∶1,涵盖工、理、经管、教育、医学等5个学科门类(另1个综合实体学院———南开大学泰达学院、1个培优类学院———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1个国际学院———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比例为6∶4∶2∶1∶1,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占比分别是41%和35%。

二、试点学院改革举措

围绕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试点学院改革主要针对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源、师资、培养模式以及体制机制保障等四个方面展开,立足各学院自身特点,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招录与选拔机制改革。在本科生生源招录选拔方面,主要以创新基于国家统一高考的自主招录方式为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强调从学校、学科、企业三个角度全面观察选拔学生,设立了“三三制”自主招生委员会[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实行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4];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以实施工程科学“夏令营”和“冬令营”为抓手,选拔具有潜力的学生[5]。在研究生生源招录选拔方面,主要以多元化评价方式为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优先鼓励招收具有创新实践活动经历的学生,破格录取具有特殊能力的学生[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采取硕士自主命题招生,博士试行“推荐—审核”招生,并单列招生计划[4]。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个性化培养以及文化素质培养等方面。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建立了以课程组为主导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即课程由教授“组团”来完成授课,每个教授至少参加两个课程组以参与一线教学活动,同时制定了教授值班制度,以“OpenHour”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与教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6];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过组建本、硕、博相互融合的新型学生学业团队培养学生的学习规划、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能力[7];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强调校企深度协同合作,建立融合社会资源的工程实践基地,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同时学生可参与真实的企业实践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培养质量[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强调学生的差异化对待和个性化培养,通过不同类型(科学型、技术科学型、工程型)导师的自由选择,获得适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差异化培养[3];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建立“知识、能力、视野、人文”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提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能力[8]。3.教师聘任与考评制度改革。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建立了“育人优先”的用人导向,实施了基于学科发展规划的教师选聘机制和基于团队制的教师绩效管理机制改革[5];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学院建立了教师全球招聘、人才引进第三方评价和“一人一价”、“按水平定薪”制度[9];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推行师资分类管理,“以学术水平定岗级、以教学质量保收入”,按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施可并轨AB轨制,“A轨”岗位采用现行考核和薪酬体系,“B轨”岗位设置增量薪酬,实行年薪制[7]。4.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学院均坚持并实行教授治学,相关事务由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处理,确保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度分离、协调发挥[4,9]。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三个一级学科为基础组建三个分院[7],理顺学院学科之间的关系,释放学科活力,强化学院实力;同时强调“放权”和“规范”,确保学院办学自的适度掌握和合理利用。

三、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试点学院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0]。这些做法和举措给各类高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改革举措的制定和实施依赖于改革主体本身的特点和现状,全盘照搬并不可取。因此,本文在研究试点学院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总结了有效实现改革的一般步骤。1.明确改革目的。改革不是盲目地“去旧迎新”,更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试点学院的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的,各学院依据自身学科特点和行业需求,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如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以构建“知识、能力、视野、人文”四层次兼备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从而围绕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出发,打破原有的壁垒,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各环节和要素。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前必须立足现状、面向未来,明确改革的最终目的,理顺改革思路,为改革之路指明方向。2.做好顶层设计。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试点学院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必须有所依据,如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依据“综合改革”的思维和方式,制订了“一个核心、双轮驱动、三项抓手、四个突破”的试点学院改革方案[5],作为整个改革项目的依据,为改革目的的达成奠定了基础。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前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明确各项任务的主题、详细目标等,建立改革战线。3.分步推进实施。改革不是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改革,而是涉及全校乃至整个高教系统的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活动,往往涉及几个乃至几十个项目的实施。因此必须在改革目标的指引下、在顶层设计的牵引下,明确各项任务的重要程度、时间节点等,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分步方案,有序推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势必会影响一部人的当前利益,改革进程有可能遭受人为的阻力,因此方案的实施必须宣传到位,获得广大师生的支持,从而集全校之力共同推进。

四、结语

篇(5)

摘 要:市场是一种把买卖双方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的机制。我国不仅存在教育市场还存在教育市场分割。中国教育市场分割的标准是行政区划,分割的特点是“内紧外松”,分割的手段是限制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和商品的自由流通。教育市场分割造成了教育活动效率低下、扩大了教育不公平,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此,必须打破教育市场分割。打破教育市场分割是可能的,但其间也存在艰难的价值选择问题。

关键词:教育市场;市场分割;比较利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分割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人们对市场分割的理解多集中在经济领域,较少涉及教育领域。本文关注的就是我国的教育市场分割问题。

一、市场及教育市场

对于什么是市场,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国内学者在理解市场时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般认为狭义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对于什么是广义市场,则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有人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一切领域和场所;有人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有人认为市场是商品买方和卖方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人认为市场是把买卖双方带到一起并便利交换的制度安排。国外学者在理解市场时并未作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是概而言之,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市场是商品的买者和卖者,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市场是一种把买卖双方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机制或安排。我们更倾向于市场是一种把买卖双方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机制。因为仅有买者和卖者还未必能形成市场交易,产生市场经济行为。如双方尽管想达成交易,但由于某种原因无法相互作用,就不能形成市场,即买卖双方的存在只是为市场行为的进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把买方和卖方理解为市场。同样,我们也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理解为市场的全部,因为这种场所的出现只是为实现市场的本质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这种空间下能促成买卖双方交易的实现和在这种空间之外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说,这种空间的出现只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市场机制活动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起因。同样,把市场看作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也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市场行为不仅衍生了商品买卖双方的交换关系,还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等方面。正因为如此,我们把市场理解为一种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的机制。

因此,教育市场就是实现教育商品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机制。目前,对于教育市场是否存在,学术界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有关教育市场的影响及其类型划分却有较大的分歧。所有关于教育市场的争论均是以承认教育市场的存在为逻辑前提的。对于教育市场产生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是积极的,有的认为是消极的,还有的持辩证分析的态度。

对于教育市场的结构类型,人们看法各异。杨明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可分为内部市场(学校市场)和外部市场(社会市场),内部市场分为学校市场、教师市场和学生市场,外部市场分为消费者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和知识市场等;冒荣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可以分为教育(教学)市场、劳动力市场、科技服务市场和办学要素市场;美国的伯顿·克拉克把高等教育市场分为消费者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院校市场三部分。但我们认为教育市场的核心应该是直接联系教育供求双方的教学市场(包括招生和教学两方面),其中的商品呈现形式是教学服务,因为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行为展开的。由此衍生的教师市场、资金市场、产品市场等尽管是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但在更大程度上具备了其他市场的特征,应归入相应的市场大类,如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教育设备市场等。因此,教育市场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市场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供应方学校和需求方学生,教育市场中的客体(商品)就是教学服务。

二、教育市场分割

市场分割是对市场内部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限制或分离。分割的手段可以是通过对市场客体的分割——限制商品的自由流通,使商品的买卖双方不能自由相互作用;也可以是对市场主体(商品买卖双方)进行直接限制,使特定个体从事某些活动。有些市场分割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则是不可避免的,如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天然分割,尽管人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减少这种分割的影响,但其效果总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考虑到为改善这种分割而付出的成本时),而有些人为的分割则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来消除的。但无论是人为分割还是自然分割,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对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尽管对一些区域性市场在一定时期内是有益的),为人们交易活动的实现增加额外成本。

教育市场分割的实质是对教育资源优化机制内部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限制或分离。它既可能是人为活动的结果,也可能是在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但本文仅讨论人为的教育市场分割行为。就目前状况来看,教育市场分割的标准主要是行政区域的划分,所以,这种市场分割的性质是一种区域性市场分割,分割的结果自然是区域性教育市场的存在。这些分割可以体现在初等教育市场,也可以体现在中等教育市场,但最明显的还是在高等教育市场。下面以高等教育市场为例,来论述教育市场的行政性区域分割。

(1)教育市场分割的表现。首先,教育市场分割表现在对市场主体活动自由度的限制上。如在目前的招生过程中,把供求双方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一定的区域(一般是省或市)内,而省内教育单位如欲与省外教育单位进行相互作用就会在活动方式、交换名额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典型的表现就是在高校跨省招生时,省与省之间在招生指标上要维持等额交换。这样,原本买卖双方之间的自由相互作用就变成了一定条件下特定买方和卖方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条件的设置无疑限制供求双方自由相互作用的范围,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其次,教育市场分割还表现在对教育服务商品流通的限制上。如在课程服务方面,学生要在某一高校获得一定的学位,必须在该校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或拿满规定的学分,对于校外所修的课程是很少予以承认的,有些课程即使在校外修过也要重修。

(2)教育市场分割的过程。教育市场分割与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学校管理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目前的招生方式是由教育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拟订年度招生总额,然后下发到各省(或省级单位),各省对本地区的高校进行名额配置。高校则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拟订招生计划以及生源的区域分布,然后上报省教育厅批准。省教育厅对报来的各高校跨省招生名额进行汇总,并与生源所在地的教育厅进行协商,双方就某一数额达成一致意见后进行备案,并上报教育部,然后把各高校跨省招生计划(可能已修改)返还给各高校,由各高校以招生简章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并正式施行。新生入学后要想转校也必须经过省级教育管理部门批准。教育市场的分割由此产生。也就是说,各个学校的招生名额以及名额的地域分布,在考试之前就已确定,招生时的教育市场已经处于被分割的状态。各个学校的招生份额与市场主体的参与能力,如学校的教学质量、招生能力、学生的考试成绩等,不存在严格的正相关关系。

(3)教育市场分割的特点。目前,教育市场分割的特点是“内紧外松”。“内”即国内省与省之间,“外”即国内高校与国内外资高校之间。“内紧外松”就是说国内各高校省际教育市场分割的程度要大于国内高校与国内外资高校之间的教育市场分割。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712个,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高校国际合作办学单位中,专科层次的有82个,本科层次69个,研究生层次74个。而国内各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在教育部的鼓励下进行合作办学,但真正进行实质性合作办学的高校则少之又少。

三、教育市场分割的影响

1.教育市场分割对教育效率的影响

教育市场分割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产生了教育活动的内部不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其内部不经济性可以从教育服务的数量、质量、成本上加以分析。首先,教育市场分割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育市场分割的情况下,教育服务单位之间很难展开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教育单位的自觉性。而个体的自觉性是有限的,在外界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个体必然会降低教育服务的水平,致使教育质量下降。其次,教育市场分割不利于教育服务数量的自然增长。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每个教学单位的服务总额是已经指定了的,这种服务额的划分尽管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学校的服务能力,但很难考虑到服务单位的服务意愿,因此,就出现了想多招的无法多招,不想多招的却无法拒绝的情况。再次,教育市场分割加大了教育成本。教育市场分割使高校之间各自为政,专业重复设置,设备重复采购,从而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不必要的教育成本。

教育市场分割对教育效率的影响,还体现在由此而导致的教育活动的外部不经济上。常见的有高考“移民”、高考复读,较少引人注意的是上下级教育管理部门之间为确定市场份额(如招生指标)而产生的其他交易成本。在高等教育市场存在人为的区域性分割的情况下,相同层次学校的同一专业在各省之间的录取分数是不一样的,因此,对某些考生而言,高考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他的学习成绩如何,还在于他在什么地方参加考试。为此,为考上大学或某重点大学热门专业,考生就迁移到对实现自己目标较为有利的省区,这些考生就是高考“移民”。这种跨省移动增加了不必要的社会成本,其外部不经济性是显然存在的,如个体为在省际移动要支付交通费、转学费、居住费等其他费用。教育市场分割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高中复读。有些学生为上某重点大学或某一热门专业,即使考了很高的分数,由于招生名额的限制而没被录取,就选择复读而不去其他学校或专业就读。当然,对个人来讲这也许是理性的、经济的,但对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行为,是在教育市场分割条件下教育活动外部不经济性的表现。

2.教育市场分割对教育公平的作用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就省内学生而言,因为市场分割,每一个学校在该省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同样考分或同样水平的学生便会有被录取与不被录取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显然是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的。对于省际学生而言也存在同样情况。从微观上看,因两省招生名额的限制,同样学习水平的学生因所在的省份不同便有考上大学和考不上大学两种不同的结果。从宏观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教资源相对集中,经济落后地区的高教资源相对稀少。但经济发达与否与人口尤其是高中毕业的适龄入学人口往往不成正比,在这种生源等额交换的情况下,高中毕业生较多、高教资源较少省份的考生就处于一种不利地位,而发达地区的考生则相反。因此,这种地域分割行为只会加剧社会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加大了省与省之间人口素质的差距。如2002年,北京高中毕业生占全国总数的 0.9%,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北京的招生数分别占招生总数的13%和18%。

其次,对学校而言,也存在由市场分割而造成的教育公平问题。如有些学校力图多招外地素质较高的学生以促进本校的良性发展,但由于市场分割的存在,它可能只有在某些生源不尽如人意的地区进行招生,而在另外一个区域的高校却很容易招到素质较好的学生,这样,两个学校因所在地点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结局——它们很可能因起点的不同而导致发展结果的不同。对于高校来讲,这也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学生与学校之间也可能存在公平问题。如学生很难在各高校之间自由流动,使高校在招生后便不再担心本校的生源外流,这可能使学校在教学服务上敷衍学生以至教学质量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与学校进行的博弈活动中就处于一种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地位,这也是教育不公平的一种表现。

3.教育市场分割与教育发展

在存在教育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各省根据本地区需要来设置专业,而这种需要往往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因此,各省之间的专业重复设置现象十分严重。更重要的是这种市场分割导致了各高校之间竞争乏力,不思进取。因为没有竞争,合作的动力自然也就很少,各高校各自为政,相互少有往来。另外,由于我国教育市场“内紧外松”的分割特点,导致国内教育服务国外化,一方面使国内高校失去了通过自然竞争正常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把国内的教育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对手,导致教育资源的流失。这既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民族化,也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四、打破教育市场分割的可能性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告诉我们,追求比较利益是个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动力之一。比较利益就是在某一制度状态下,现有的内部既得利益和外部未来利益的比较。如果个体认为除去变革的成本,在风险可接受的范围内,外部利益大于内部利益,那么,个体就会产生变革现有制度的需求。而一旦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必要性,这种变革就由一种个人行为变成了集体行动,社会性的制度变革就有了可能。同样,一旦人们认识到打破教育市场分割的成本小于因市场分割而产生的不必要的交易费用,建立一种育市场下的教育制度就成为一种可能。

博弈论的有关理论也告诉我们,博弈双方每一次博弈活动的进行总是在既定的环境下展开的,由于路径依赖效应的存在,后一活动往往是在前一活动的结果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前一次博弈结果的影响。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入发展,它必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发整个社会变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力图固守雷池已不可能。如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行,户口管理已经松动,交费上学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用人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进行调整,这样,本地就学和本地就业之间不再有必然的联系,力图通过教育市场的分割来实现区域利益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因此,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统一市场的形成将是必然的,打破教育市场分割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正如诺斯所说的:“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从历史决定的结果中一种安排的变迁开始的,然后逐渐延伸到其他安排。”

从实践层面来看,分割不是目的,分割的目的是为了利益的获得。主动封闭自我市场更多地是出于对竞争对手的恐惧。一旦自己的竞争实力增强,必然要求扩大市场,以自由竞争来求得发展,这就要求别人开放市场,而要求别人开放市场自己首先要开放本地市场。因此,打破地域市场分割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目前,“长三角”地区的苏沪浙三省市以及“泛珠三角”地区的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四川等省区均已签署教育合作的相关协议,迈开了缔造育市场的第一步。

余论:艰难的价值判断

教育市场分割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即使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教育市场中也存在一定的市场分割行为。如美国的州立大学在进行招生时,对所有申请者一视同仁,录取与否取决于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较少存在地域标准,但在入学之后,对本州居民和非本州居民收取不同的学费。如2003年,堪萨斯大学对本州学生收取的学费是2197美元,而对州外的学生收取的学费却是10177美元,差距之大,可见一斑。这里的学费也是一种教育市场分割的手段。这种分割与我国一样,也有其能够为人所理解的一面,因为一所大学的发展往往离不开所在地人民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如经费拨付、土地划拨以及社会环境的营造等。就此而言,对本地生源实施一定的优惠也是合乎情理的。但市场分割的消极影响也是与生俱来的,尽管它对一定群体产生了有利影响,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影响了教育公平,也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尤其是在教育服务已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这种分割行为是与世界潮流相背的。于是,人们努力去减少教育市场中的分割,尤其是人为的市场分割行为。如美国的许多高校纷纷通过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或助学金加大对学生的资助力度,有的奖学金或助学金的金额还相当大,以减少学费标准差异的负面影响。但教育市场分割行为是不可能完全根除的(尤其是考虑到自然分割的情况下),人们所能做的只是对市场分割程度的大小施加影响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什么程度的分割是人们可接受的,如何在兼顾地方利益的同时又实现教育在更大范围内的高效发展,将是一个艰难的价值判断问题。

参考文献

[1]黎诣远。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30.

[2]白永秀,王军旗。市场经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3]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4]蔡继明。微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

[5]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6;罗伯特·E·霍尔,马可·利伯曼。经济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1.

[6]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99.21;坎贝尔·麦克康耐尔,斯坦利·布鲁伊。经济学:原理、问题和对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0.52;欧文·塔克。现代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58.

[7]邬大光。万里模式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1,(3);胡瑞文。教育市场的利用与规范[J].求是,2002,(23);劳凯声。教育市场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纪宝成。认清“教育产业化”的理论误导与实践危害[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8]杨明。沦高等教育中的市场失灵及其矫正[J].浙江大学学报,2004,(4).

[9]冒荣。高等教育市场的发育与控制初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3,(2).

[10]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J].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78-181.

[11]姜德波。统一市场和转型期中国市场分割问题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3,(9).

[12]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13]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关于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4]1号)[Z].2004-01-14.

[14]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2198.net.

[15]xinhuanet.com/comments/2003—02/21.content-750610.htm.

[16]刘青秀,贾云鹏。论高等教育中供求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J].江苏高教,2004,(4).

[17]田伯平。区域现代化与区域制度变迁[J].江海学刊, 2003,(2).

[18]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发展[J].经济学家,1997,(1).

[19]余秀兰。分工与合作:促进长三角高等教育新发展

[J].教育发展研究,2004,(1);赖红英。泛珠三角教育合作正式启动[N].中国青年报,2004-07-14.

[20]张晓鹏。美国名牌大学自主招生中的公平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