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哲学研究生论文

哲学研究生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9: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哲学研究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哲学研究生论文

篇(1)

刚刚过去的研究生答辩让博主感慨颇多,尤其是论文已经过严禁审查,貌似还不错。由于致谢部分未经审查,许多同学出现了十分“雷人”的段子。我自己带的学生也对我说论文后的致谢是否可不要,博主回答当然可以不要,因为致谢不是必须的。但当我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完成之后心中没有一丝感激之情时博主还是有一点伤感。不感谢导师,也应该感谢党和多年的教导吧。另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是致谢中出现严重雷同,有两位同学竟然是完全一样的,可能采用了相同模版吧。

这里转发20XX级XX同学的论文致谢,写得不能算十分出彩,但表达的感情却是真挚的,当然博主也没有她说的那么好,“那只是一个传说”。苏醒同学是我校首批(4+2)全日制硕士毕业生,2006年由我校初阳学院保送成为我的门徒。苏醒同学读研期间品学兼优,多才多艺,深受师生爱戴,学位论文“基于历史发生原理的新课程高中概率教学研究”获2008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现供职于浙江一所党校。

致谢

此刻的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昨天还烈日当空高温30度,今天却温度骤降,天色大变。来金华六年,早已习惯了这反复多变的气候,也习惯了许多原来的不良习惯。然而至今却仍没有养成轻松地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正如此刻的自己,直视电脑屏幕上那简简单单的“致谢”二字良久,却始终没有键下一个字。我己经能够深切体味鲁迅“说不出话来”的境地,只不过他是被太多的愤懑压抑胸口,而我却是因太多的谢意感动而哽咽。

感谢我的恩师——张维忠教授。清楚地记得二年前的那个秋天,一个电话,五分钟考虑时间,我做下了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抉择,放弃区域经济的保研机会,选择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于是,我得以有机会投在张老师门下,开始走上了一条饶有趣味又不失深度的学术之路。张老师常吝于言敏于行,寥寥数语却总能醍醐灌顶,用无声的行动来展示治学为人的五彩哲学,他用严谨治学扎实研究的实践来诠释靛青般深厚的学术态度,用火红热情的赤诚之心来教育我们待人接物之道,用黄色雏菊般温暖关爱的教学方式让给予我们有了家庭式的幸福感,用有如蓝天般广褒宽容的胸襟来提点我们如何笑面生活,正视挫败,用青春活力积极乐观的绿色生活来告诉我们快乐其实可以随时随地。张老师用他那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从最初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迷茫到今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觉醒,从彼时的搜肠刮肚、生搬硬套堆砌文字,到此刻为这四万余字的毕业论文点击保存,是张老师引领着我一路成长。在我为前途担忧迷茫,为论文焦灼困顿时,又是张老师一次次无私给予慈父般的关爱——让我挺过了那些难关。在这短短的两年间,我曾在心里无数次的默念谢谢,但是今天,在面对着这从选题伊始到最终定稿都饱浸张老师无数心血的四万余字时,却发现这简单二字已经无法负荷内心那无限的感激,我想唯有用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才是对张老师最为真切的回报。

感谢傅克昌老师,您的风趣乐观、豁达睿智常深深地感染着我,每次看到您那充满童真的笑容总会不由自主在您面前装嫩起来,真的很庆幸三年前能成为您指导的实队的队长,使我能够更多也更早地向您学习。

感谢杨光伟老师,您的认真细致、严谨执着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对于学术的无限热爱,您所作的研究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震撼,为我们开阔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感谢徐元根老师,您那丰富的人生阅历,低调的处事原则都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指导。

感谢蔡铁权老师,您那深厚的专业素养使我们这些晚辈为自己的浅薄而汗颜,您那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对白己近苛刻的学习要求都让我们为自己的懈怠而愧疚,您那曲折的求学经历,执着的治学精神更让我们对您崇敬不己,虽然在师大不过短短六年,却有幸二度聆听您教授的课程,大一的《科学史导论》让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感谢温州二中的谢树光老师对问卷的指导与建议,感谢温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以及温州第十一中学师生,是他们的积极配合才使得本论文的实证部分得以顺利地进行。

此外,还要向我敬爱的师兄师姐,亲爱的七仙女以及可爱的师妹们致以最为真挚绵长的谢意,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让我体味到了团结的力量,或许明天我们将会各自天涯,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根感情线牵引着我们,让我们彼此不会疏远;同时,还要感谢我们“4+2”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其它十二位友人,在他们身上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互帮互助的同窗之情,更是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篇(2)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11-02

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业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最后成文定稿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来进行思考、研究和撰写提炼,是一项系统的科研工作。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加强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目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一般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等环节。本文对硕士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工作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匆忙,开题把关不严。开题报告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首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还关系到论文能否做得下去的问题。但目前很多研究生临近开题才与导师协商论文选题,导致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不全面,无具体的实施方案,出现选题过大,甚至个别选题偏离本学科范畴的现象。另外,开题报告无统一规范的评判标准,有的考核老师提问随意,缺乏实质内涵,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中期检查流于形式。中期检查是保证论文研究进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对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种潜在督促。中期检查时一般要求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对前一阶段论文所做的工作及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明确后期的研究计划。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往往研究生填完中期报告导师审核签字就算通过,没有组织严格规范的考核,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3.论文撰写研究生态度不端正。研究生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执行者,研究生的态度直接关系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好坏。但目前很多研究生只关心就业,从入学起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就业有关的资格考试或实习中,忽视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锻炼,对自己的硕士论文要求低。平时很多研究生对科研研究或科研工作处于放松状态,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导致硕士学位论文整体结构不合理,工作量不足,实验数据缺乏,格式混乱。甚至有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在学位论文最后阶段,研究生往往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再花精力对论文进一步修改,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不能提高。

4.导师指导力度不到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作用。但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教学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工作忙,经常疏于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的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把研究生当作劳动力使用,做一些对提高科研能力帮助不大的工作,使研究生投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精力不足,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合格。有的导师在论文送审前才开始审阅,对不成熟或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不是阻止学生提交评审,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位论文能通过评审。

5.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学位论文评审一般采用双盲评阅和公开评阅两种方式。双盲评阅一般由学校研究生部将论文送给校外同行专家或对口高校研究生学位管理部门,送审论文中不含研究生及导师的个人信息,评阅专家与论文作者和导师均不了解对方情况。公开评阅由学科或导师直接送给校内外同行专家,送审论文中包含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信息。2011年以前,我校一直采用一本双盲评审和两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论文评审制度。但是公开评审的评阅方式中,有些评审专家不能充分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对论文总体评价成绩过高,使学位论文评审的公正性缺失。另外,由于学位论文评阅只是模糊的文字表述和论文整体的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阅的难度,影响了客观性。由于公开评审有失公正性,同一论文的评阅成绩,会出现较大区别,使研究生和导师对评价结果产生异议。

二、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1.进行选题管理,分批开题,严把开题关。为避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之前匆忙选题的现象,研究生入学后就应与导师协商学位论文选题,并于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方案论证。为使师生重视开题,学校实行分批开题制度,第一批为第二学期末进行,第二批为第三学期初进行。为保证开题报告质量,首先,要求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先填写开题报告表,在导师组内进行开题论证,经论证通过后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其次,开题报告由各学科以研究所为单位分小组公开组织,考核小组至少五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组成。再次,学校制定了开题报告评价体系,要求考核小组从选题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基础、开题报告撰写情况和答辩情况等五大方面进行考核,并对每方面的具体评价要素进行了细化,便于考核小组客观评判。另外,学校要求考核小组形成书面意见,对研究生论文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研究生需根据考核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填写开题报告修改反馈意见情况,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课题研究,不合格者需重新开题。以上措施,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开题报告的重视,有效防止了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建立中期检查反馈整改制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于第四学期进行,学校要求除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外,各学科需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采取现场演示验收、材料评审、PPT汇报等不同形式组织检查。检查结束后,各考核小组需根据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总结和分析情况做出成绩评定,并给出书面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指导性建议。书面意见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汇总后反馈给研究生和导师,导师需指导研究生根据考核小组意见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对于问题比较多的研究生,需整改后重新中期检查。

3.建立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提前把关,学校建立了严格预答辩审查制度。参加预答辩的研究生除修满学分,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外,还需达到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研究生需取得学科规定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业绩;第二,硕士学位论文格式需通过学科组织的格式审查;第三,论文中涉及到的实验装置、软件和实验数据等需通过学科组织的实物现场验收。预答辩的组织各学科严格按照正式答辩的要求进行,并且通过预答辩者需根据预答辩考核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导师审核同意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未通过预答辩者,延入下一批次毕业。经过实践,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促使研究生和导师对硕士学位论文增加投入,有效防止了论文送审前才临时包佛脚,促进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有效防止硕士学位抄袭现象,学校自2009年开始在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启用CNKI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都必须参与学术不端检测,文字复制比大于20%的论文延入下一批送审。经过实践,该措施对打击学术不端和学术抄袭行为效果非常显著。

5.规范和完善论文评审制度。为保证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公正性,学校不断改进论文评审制度。首先,对论文评审方式进行改进,为防止论文评审走过场,2011年我校将原来的1本双盲评审和2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2本论文双盲评审的方式,论文送审工作全部由学校研究生部负责,并对有争议的论文进行加送,保证了论文评价的公正性;其次,对论文评审体系进行了优化,评价体系由以前单一的整体评价改为整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求评审专家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知识与能力、工作量与创新性、写作能力等5方面进行评价,减少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再次,盲审意见返回后,要求研究生根据盲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并针对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逐条写明修改反馈情况,导师审核通过才能参与答辩。通过以上措施,减少了论文评审的主观性,保障了评审的公平性,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评审的重视。

6.建立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督导制度。为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学校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领域有一定威望的专家组成。各二级学院组织各学科对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过程考核前,需将考核安排报学校研究生部,研究生部安排督导组成员到考核现场随机抽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经过几年的督导实践,我校各二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考核基本规范,促进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7.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为提高研究生对其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力度,学校将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并且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对获得优秀学位论文的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励,同时对其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提前毕业,不合格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另外,每年进行校内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抽检比例不少于当年毕业人数的20%。

三、结语

实践证明,学校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措施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保障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近年来,中国计量学院参加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抽检成绩均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其中2011年抽检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为全省高校第一。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导师制;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培养出大量高精尖人才。但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如一些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过多,师生交流不够充分,导师自身素质与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导师过分依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等。这些问题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本文拟从导师和研究生两个方面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归纳,并对今后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对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有所助益。

一、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从导师方面来看

(1)所带研究生数量偏多。调查数据显示,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含10人)。导师本身既有科研任务、研究课题,有的还承担教学任务或行政工作,造成导师负担过重,体力和精力跟不上,无暇顾及研究生。2011年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年龄在61~65岁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为6666人,66岁及66岁以上的为5061人。每年有大量研究生指导教师退休,这需大量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填补,而由一名研究生成长为一名年轻导师需几年的时间,传统的“手把手,师傅带徒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造就出大批高质量的研究生,势必要求导师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2)对研究生指导较少。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对研究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有的导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导师对研究生疏于指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指出,目前研究生很多几乎是处于“放羊”状态:“师生之间一两个星期见一面,而有的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能上一次课。有的导师忙于自己‘赚外快’和‘做学问’,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有的甚至导师与学生‘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科研、行政、校外活动较多或长期在国外,对研究生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对研究生的学习不闻不问;另外,并不是指导教师没有能力指导研究生,而是认为既然已经是研究生了,应培养其独立研究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论文课题就应该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教师不必过问和指导。导师制中导师的指导很重要,通过个别谈话或小组交流,导师可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思想动向、学术倾向,以便及时予以指正,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盲目性,学生也可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中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培养宽广无私的胸怀、乐于助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科研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还可实现教学相长。

(3)导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导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如上所述,有的导师责任心不强、师德不高,出现“导师不导”的现象。同时,也有的导师业务素质不高、基础知识不甚扎实、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思维,还有的导师不能正确对待科研成果的归属、名利、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协作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铭铭在近作《想象的异邦》中剽窃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1987年出版的《当代人类学》,在学术界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知识的传播者、学术上的引导者,而且是他们行为的楷模,“名师出高徒”,如果导师自身素质不高,又如何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呢?当然,大多数导师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精湛的业务水平、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但有的在教学方面缺乏教育艺术,不重视教育方法研究,不能根据不同研究生的不同特点讲究教学与培养方法,因材施教,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能传之以渔。因此,导师应探索育人艺术,增强育人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素质全面的研究生。

2.从研究生方面来看

(1)学生对导师过分依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但也有一些研究生没有认清导师只是起点拨、指路、启迪的作用,只是在思想、方法上引导、启发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开拓能力和求异思维,认为有了指导教师,凡事都可以依赖导师,有了导师的保驾护航,拿到学位是没有问题了,缺乏自觉性和积极主动精神。在学术上不勇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使导师每一步都要亲自指导,把着手教,导师本身就有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研究生的这种做法无疑增加了导师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转贴于  (2)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科技问题的重任,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更直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一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学习书本知识,参与实际工作较少,不能密切地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重书面知识、轻实践能力的观念,即使到了研究生阶段也不主动从事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有些导师是“从校门进校门”,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善长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企业联系不够,没有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在与企业联合申请项目、合作攻关或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较薄弱,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能满足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社会经济建设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研究生,要培养其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导师要有实践背景,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必然影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单一的导师制向多样化的模式转变。

二、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

1.从导师方面来看

要完善导师制,就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教育,而一流的教育取决于一流的师资,即要培养素质优、层次高、业务精、结构好的导师队伍,只有造就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才能培养出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人才。

首先应加强导师的素质培养。研究生导师不仅应具有崇高的思想素质、精湛的业务水平,而且应具有广博深厚的人文素质。高素质的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给学生以良好的启迪和榜样,因此导师应积极加强师德建设,注重思想品德修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学识要扎实、宽广、深厚,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和课题攻关,研究工作要充满生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人文素质基础课修养,阅读哲学、艺术等书籍拓宽知识领域,参加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各种活动,从而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其次应完善奖罚制度。目前导师制中的一些问题源于奖罚制度不完善,该奖的不奖,该罚的不罚,有的导师兢兢业业,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和奉献精神,将全部身心投入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上,但现有的制度没有对这些育人有功的导师进行奖励,真正从物质生活、政治待遇、科研条件等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有的导师对研究生疏于指导,放任自流,全身心扑在从事校外经商活动上,对研究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但现有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机制。所以大学应建立一套奖罚分明的规章制度,完善导师制遴选制度和教书育人制度,将教书育人的工作实绩作为衡量研究生导师是否合格以及聘任遴选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不负责任或不能胜任者要及时调整。对在研究生培养中教书育人工作或成绩突出的导师予以奖励并优先或破格重用;对在研究生培养中未能以身作则的导师应给予必要的教育或处分。

2.从研究生方面来看

首先,研究生应积极向导师学习请教。研究生导师大多有宽广的视野、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生从导师身上可汲取丰富的营养,所以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向导师学习、请教,从导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实践中学会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研究生大多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烦恼”,导师在家庭、生活、学业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切身体验,所以研究生应经常与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朝夕相处的导师交流。导师设身处地地与研究生沟通、交流、指导迷津、督促研究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学生可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端正人生的态度,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业中去。

篇(4)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

与综合高校的研究生相比,中医药高校的研究生普遍思想比较单纯,一些人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经典古籍比较专注,而对其他现代事物少有热情,有的甚至显得比较“清高”。同时,在中医药发展受到时代因素挑战的大环境下,一些人缺乏对中医药的献身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往往思想浮躁,急功近利。而研究生教育要成为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助推器,必须通过系统培养,使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完成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塑造。本文结合我校培养实际,从以下方面谈一点对中医药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的看法和体会。

一、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能力结构的培养以及素质结构的提高,关系到研究生科学思维能力、科研方法训练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医药专业的研究生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上找到良好的契合点,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强化对中医经典原著理论的学习,注重医学前沿方向的探讨,重点培养和打造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前沿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知识的学习,并通过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课程的开设增强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的理解。最终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本科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同,研究生教学是一种研究性质的教学,需要课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活动的参与。具体而言,聘请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采用临床案例的教学模式来解析中医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内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教师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专题讲座甚至学术沙龙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利用现在比较发达的互联网,来给研究生提供交流、讨论及争鸣的机会。此外,开设“博导讲座”,邀请中医药界知名专家以讲座方式传授其丰富的中医诊疗经验,立足于中医理论研究疾病的病机特点和现代医学理念相结合,以此探讨中医的最新发展动态、前沿理论以及未来的研究与治疗的方向。(3)实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独立探求知识和独立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中医药高校研究生课程的考核,应实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强化知识考试;采取考试与专题讨论、读书报告、课题设计、论文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形式;采取理论知识考核与临床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学生,引导学生探求真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4)强化实践性教学。掌握研究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标。尤其是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实践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为积极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我校自2010年开始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将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压缩至半年,将部分临床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探讨改为在实践中进行。通过三年的实践,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有效的发挥了实践教学工作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着力提高导师的科研创新素质。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是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只有学术造诣深,创新意识强,学风正派,思想品德高尚、经验丰富的学者,才能给研究生带领研究生深入学科前沿,把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出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因此,学历高、水平高、科研素养高、责任心强、培养能力强的老师成为我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主要成员,针对中医药院校师生员工普遍思想陈旧的现实特点,学校特地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专业技术很强的省特聘教授担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全面指导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素质。同时学校对导师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不合格的导师实行淘汰制,从而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整体素质。(2)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指导作用。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实施主体和主要责任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要充分发挥科研实践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功能,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工作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将科研基本功训练列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文献综述、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技能锻炼、数据分析、规律总结、论文撰写等各个科研环节上,指导研究生进行严格的科研基本功训练,促进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创造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

(1)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有利于研究生拓展视野、活跃思想,激发科研热情,推动自身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研究生院定期组织校内外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作讲座、推荐优秀研究生进行国际交流学习,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让研究生成为学术交流的主人,让研究生在这样一种科研创新的氛围中,开动脑筋,活化思维,在学习和交流中把握科研方面的最新焦点,把创新观念和日常学习、工作和科研密切联系起来,使研究生阶段真正做到科研方面的创新,不断提升科研能力。(2)建立研究生产学研基地。以科学研究目标和重大项目为纽带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建立研究生产学研基地,搭建起学术、科研合作发展的平台,拓展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的渠道,形成校企联合培养、开放培养的模式,有利于创造功能更加完备的研究和发展环境,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富有科研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研究生。近年来,我校已建立南京海昌中药集团有限公司、苏中药业集团等多个产学研基地,借助创建的科研平台,既加快了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步伐,又有力提升了我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

四、完善科研工作的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1)设立研究生科研基金。激励调动研究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需要必要的激励政策。按照国家对研究生科研资助的总体要求,我校正逐步形成完整的研究生科研资助体系。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金,主要用于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研究生学术创新计划、优博培育等研究生创新培养项目;通过研究生培养经费、研究生论文版面费资助等项目帮助研究生完成课题科学研究。同时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助学金、研究生校级奖学金以及朱敬文奖学金、一方奖学金、华佗奖学金等社会筹款奖助学金鼓励研究生科研创新,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加入到科研中去。(2)建立有效的科学的评估机制。研究生科研水平是衡量研究生素质的重要标准,只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发挥其效用和指挥棒作用。努力建立起符合中医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评估机制,才能为研究生的培养政策提供指导性意见。

篇(5)

关键词:自学考试 社会助学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23-01

自学考试制度作为一项教育制度,不仅担负着通过国家考试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任,更承载着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使命。自学考试社会助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辅导和指导服务,为自考学习者创造学习条件,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全面发展。

一、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研究现状

1.研究的视角不够宽泛。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是一个涉及到国家、社会和教育以及每一个公民的复杂现象,需要从多个视角和多个学科去研究。但是纵览目前学术界对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研究还是局限于教育学视角去探究,采用社会学视角、政治学视角、文化学视角、哲学、心理学等去研究的不多。这就导致了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研究的眼界不开阔,跨学科研究极其缺乏,这不利于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理论指导。

2.研究的内容重复率高。一般都集中在研究自学考试的性质、形式、发展阶段、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研究较多,对于自学考试社会助学与国家其它公立高校教育的整合协作研究不多,对于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价值取向研究不多,对于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实践行进研究欠佳,对于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道德教育作用研究也显得很疏忽;同时对城乡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统筹研究不多,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研究显得缺位。这些都是非常不利于对当前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转型和创新发展研究。

3.研究的质量不高。本身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教育现象,理应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学界研究不重视,可以说对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研究的质量明显低于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也低于其他成人教育问题的研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很少;关于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研究生论文非常不多,研究生视域中对此也不重视。

二、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发展对策思考

1.助学组织须明确定位与方向

助学组织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助学育人”的教育理念,摈弃“办学应考”的狭隘思想。自学考试是一种教育形式,举办社会助学是一项教育事业,要遵循相应的教育规律。只有定位清晰 “有组织的教育者”,方向正确 “助学育人,促进学习者个性化、社会化、多样化的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本的建设”,才能逐渐走出“助学即助考,助学为考试”的错误认识和助学活动中的行动偏差,才能在具体的助学工作中认真研究助学对象、助学内容,采取有效的助学形式和助学策略,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关注助学效果,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拓展助学内容,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应充分利用其最大程度的开放性以及高度的社会市场敏感性,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着眼于学习者基础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主动拓展助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助学组织要根据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内容上要重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与锻炼;其次,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主动关注行业内部岗位职业变化、新兴行业的发展要求以及未来行业发展走向,并将这些关注点渗透于助学内容中;再次,加大与高职院校、企业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企业单位的教育教学实训基地或实习场地,培养掌握实际技能、企业用得上的职业人才;同时,积极开拓助学组织之间合作的新模式,争取构建“专业互补、师资配合、实践基地共用”等资源共享的助学组织互助平台;最后,可结合相应专业知识,开创“创业课堂”,引进“创业老师”讲述“创业课程”。

3.积极构建数字化助学体系,探索社会助学新模式

自学考试鼓励广大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助学方式进行学习,对于由于时间、空间或经济等方面不能选择脱产式集中学习的学习者,助学组织应主动给予支持和帮助。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予我们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发展远程帮助的机会。发展网络助学,可以有效地解决时间、空间的不便,大大降低助学经费,通过数字化的助学体系提供给学习者多维、立体的沟通交流信息通道,创新“学习资源”“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校际合作”“远程协助”的助学模式,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助学平台,从全球资源信息库中筛选科学、适当的学习资源,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形式,运用灵活的超文本组织,让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者之间就“学习主题”通过“远程协助”方式进行互动和探索。

4.关注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社会助学的硬件条件、师资配备、形式方法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更须不断加强教师培训,促进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首先,可采取“师徒制”,对助学组织中的新生教师群体加大职前培训和过程培训。其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稳定的、既懂理论又懂实践,可加强校际合作,向优秀助学组织和研究机构学习“取经”,建立远程师徒关系。再次,营造科研氛围,倡导教学反思,鼓励校本研究。一方面,助学组织可主动寻求帮助,建立地区助学研究会,将助学组织人员、自学考试机构人员、专业协会人员及其他教育界人员纳入其中,加强对自学考试助学规律及科学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教育科研不只是课题和论文,更重要的在于助学活动中的教学反思。在助学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要实施的助学内容、方式方法、助学策略等进行解剖分析,甚至可以产生即时性的修订,这种“自主学习和实践、自主检查和反馈、自主评价和调控、自主提升和完善”的教学反思可以让助学教师群体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习者,是快速提高助学教学效能的有力途径,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真实有效的方法;再者,鼓励校本教研,制定相关校本教研制度。突出“以校为本”,在注重“自我反思”的同时,重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针对助学组织本身的各种实际问题,采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研工作模式,推进助学中的团队互助和协调发展。

结语

作为自学考试不可或缺的基础堡垒环节之一的“社会助学”,更应该树立机遇意识、改革意识、使命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适应,开拓创新,稳中求进、务求实效地自觉服务于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大局,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谋求发展,用规范、科学、优质的社会助学推动自学考试的改革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文化遗产保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0YJC76010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号:2011zDIXM015),教育部中央高校专项基金研究项目(项目号:JUSRP21149与JUSRP21015)

引言

近年旅游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中文化遗产旅游更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这是因为人们文化水平越提高,寻根意识和获取归属感的需要就越强烈。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各地更是纷纷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品牌。但却忽视了其中作为文化宣传和体验重要载体之一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大多数纪念品只是将文化遗产的表层形象生硬地复制出来,缺乏深层文化内涵且做工粗糙。

文化遗产旅游不仅是为了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使旅游者了解遗产的历史文化及其重要性,倡导更多人和机构保护文化遗产。因而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除了要有地域性、纪念性、美观性、便携性等这些旅游纪念品普遍性特征外,更要有它自身的设计原则。基于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笔者延伸出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的几点设计原则。

一、原真性

原真性,原即原本的,真即真实的。原真性是评价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绩效的重要准则。遗产的原真性问题是遗产旅游的核心问题,也关系到旅游者的体验。旅游者都希望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到的是真实的遗产文化,但由于时间、空间及文化认知程度的限制等原因,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并不是直接的,更多是通过旅游管理、开发等部门传递出的信息来了解文化遗产。因此尽管不同时代的表达途径或有不同,旅游纪念品作为遗产地形象及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一,也应向旅游者传递遗产最真实的遗产文化,引导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当原真性与商业化利益相冲突时,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过分夸大甚至编造纪念品中的文化意蕴,产生“伪文化”,误导旅游者,对文化遗产信息的传递造成不良影响。

二、可读性

可读性,即旅游纪念品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要能够被旅游者接受和理解。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一方面我们要避免直接照搬原型,缺少对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纪念品过于直白和写实,使旅游者只能停留在单纯的感官刺激上,失去了进一步探索其中文化意蕴的乐趣。如澳门市场上常见的大三巴模型纪念品,仅仅是对大三巴原型的简单复制,让人没有回味的余地,难以形成难忘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另一方面设计者也要考虑旅游者的认知程度,避免在内容和形式上太追求深刻的立意,文化意蕴过于隐藏、抽象难懂,且不对其进行说明,使旅游者产生文化上的认知障碍。如图1的葡国鸡,是澳门最富文化特色的纪念品之一,但设计者没有对葡国鸡所隐藏的西方宗教故事进行说明,不能给旅游者带来更深刻的文化体验。

三、参与性

旅游者进行文化遗产旅游的目的是探寻文化的不同,在旅游纪念品的制作或者把玩过程中,旅游者参与的越多,对纪念品所传达的文化意味理解的越深,对旅游过程越满意。

第一种是旅游者参与纪念品制作过程。当然考虑到旅途时间、成本等因素,旅游者可能参与纪念品制作的全过程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过程,这样的纪念品不仅使旅游者对于文化的体验更进了一步,且其中融入了旅游者的情感,变得更有纪念价值。

另一种,参与性也可以是旅游者没有亲自参与纪念品的制作,但在把玩或使用时,产生了行为上的互动体验。如图2的右边图是苏州拙政园旅游纪念品,鞋底是经过设计者艺术化处理的花和古钱币组成的精美图案,其创意来自拙政园一段石子路的图案和美好寓意(如左边图)――先踩钱、后踩花,有钱花。旅游者穿在脚上,每一步都是有钱花,在体验文化的同时,也会想起美好的苏州园林之旅。

四、完整性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纪念品的设计元素不应仅针对于物质遗产,如建筑样式等;更应深入了解遗产地文化,积极挖掘物质遗产背后的文化意蕴及遗产地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这些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更能引起人们注意,便于保护;而非物质遗产是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难以被人发觉,因此也更容易在无意识中消逝。深入挖掘非物质遗产不仅会使纪念品更有文化魅力,还有助于旅游者对遗产文化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增加旅游者满意度;同时使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大有意义。如图3,是针对于绍兴兰亭卉人曲水流觞、优雅洒脱的酒文化而设计的酒具。酒文化延续到现代,人们在碰杯敬酒之时,往往因为距离较远,以酒杯轻敲桌面代表碰杯敬意,而这却缺失了酒文化该有的优雅。这款酒具,隐藏在杯底的铃铛,可在敬酒之时,代替之前的敲击桌面,双方轻摇酒杯,叮当一响,一饮而尽,不仅产生了听觉上的愉悦,也活跃了气氛。

五、发展性

文化是活态的,人们不是机械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创造文化,不断在延续中出现新的文化。作为旅游者,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种文化形式的理解和可接受形式也是不同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者应立足于时代,在保留遗产中最核心的文化要素的同时,利用传统符号在人们记忆中所具备的文化认同性,通过形态、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和文化认知的纪念品。如当人们对于洛阳三彩旅游纪念品的印象还停留在三彩骆驼等色调、表现形式单一的形象时,设计大师郭爱和却在保留三彩工艺最本真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色系、造型、选材内容等方面创新,结合当代人的文化认知,设计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三彩艺术作品,使三彩艺术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同时也为三彩工艺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一般原则,更要结合文化遗产旅游的特殊性及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蕴,立体的展现文化遗产的魅力,达到游客文化体验需求、文化遗产形象定位、保护宣传以及开发者利益等多方面要素的平衡和满意。

参考文献;

[1]宋强,高喜银,郑泽锋.体验设计指导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J].商业现代化,2008(13):206.

[2]艾佩.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旅游研究[D].河南大学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3]初晓恒,吕宛青.我国旅游产品文化挖掘与传递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合作原则语言效果 《雷雨》 会话含义

一、引言

的《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的精品,作品充分运用了话语的语用特征,通过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人物对话展开戏剧冲突,突显人物性格,展现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悲剧故事,其艺术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和观众。本研究就基于语用学的角度,对《雷雨》中独特的语言艺术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现代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做进一步透析。

二、语言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

所谓会话含义即是结合话语的当时语境对其真正含义进行分析,对话语的言外之意加以解释,由此可见,会话含义所关注的并非话语的表面含义,而是其话语意味着什么,核心原则是合作原则。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哲学家Grice就提出一条总则及四条准则,其中一条总则是指语言交流的主体要结合彼此交流的主要目的、当时的语言环境等采取合作的态度;而四条准则则为合作原则,包括数量、质量、关系及方式。

三、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效果

人们在日常生活会话中,通常在遵守合作原则方面不会过于严格,有时候话语主体所说出的语言并非其所表达的表面意义,而是包含了丰富的“言外之意”;倾听的对象人会透过字面意义去体会其的言外之意。有时这种违反为会话增添了强烈的文学色彩。在《雷雨》中,听话人要结合语境和合作原则,来解读独特的话语。

(一)违反数量准则,推动情节发展

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所需的信息均是通过所说的话语表达出来的,并且不得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一方面,信息缺失所导致的话语语义不明,或者交流对象产生歧义,反而会产生某种特殊的效果;另一方面,话语的信息量超过了应有范围,听话人意识到言外之意,也就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了。

例1:

周朴园: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老爷那种纺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要哪一件?

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的?还有一件。……

分析:周朴园要求鲁侍萍告诉四凤去拿纺绸衬衣,而鲁侍萍一口说出了同样的五件衬衣,故意违反数量准则,提供了大量多余信息,使周朴园茫然不知所措,其语用意是让周明白在他面前的人就是前妻鲁侍萍。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设计,使读者愈加好奇,周朴园能否认出前妻,而如若认出,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这种语言技巧的使用推动故事的发展,使得情节紧扣人心。

(二)违反质量准则,揭示矛盾关系

语言交际过程中遵循的质量准则是指会话主体要对自身话语信息真实性有所保证,自认为虚假话语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不说。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话之间违反质量原则的现象十分普遍,具体原因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均会造成对方信息误差的结果。

例2:

周朴园:(看表)还有三分钟。(向冲)你刚才说的事呢?

周冲:(慢慢地)什么?

周朴园:你说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

周冲:(低声)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周朴园: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啦么?

周冲:(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

分析:周冲本想对父亲说自己愿意将一部分学费给四凤上学,但看到父亲逼迫母亲吃药的情景后,后悔自己冲动的想法。看到母亲在强权的父亲面前如此不可一击,他违背质量准则,欺骗了父亲。在父亲的追问下,他决定撒谎,选择逃离现场。如此,可见周冲的天真与善良,周朴园的霸道与蛮横,人物个性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处隐藏着的矛盾的父子关系。

(三)违反关联准则,突出人物性格

所谓关联准则是指语言交流双方所表达的语言内容互相存在关联性,在该四条原则中,以关联准则为最重要一点,其对语言交际双方的谈论话题必须与交际话题相关做出要求。恰到好处的违反联准则,能突出作品人物性格,进一步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

例3:

周蘩漪:(呼喊)我没有孩子, 我没有丈夫, 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 我只要你说:我――我是你的。 周萍:(苦恼)哦, 弟弟! 你看弟弟可怜的样子, 你要是有一点母亲的心――

分析:戏剧中,周蘩漪挽留劝说周萍不成,已经进入疯狂,可见二人之间不正常的关系。而周萍不敢进行直接回应,只敢另想话题, 违反关联原则,想使其从“母亲”的角度考虑,借以“脱身”。对话既体现人物矛盾关系,更体现蘩漪特殊人物性格,其个性特征充分展现。

(四)违反方式准则,升华戏剧主题

方式准则是要求语言交际双方尽量不用晦涩难懂的词语,防止出现交际歧义,通过简单的语言、清晰的条理进行表达,使交谈顺利进行下去。

例4:

周朴园:年轻的反而走到我们前头了, 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忽然)萍儿呢? 大少爷呢?萍儿,萍儿!(无人应)来人呀!你们给我找呀,我的大儿子呢?

周蘩漪:[书房枪声] 啊!(跑下书房,朴园呆立,蘩漪跑出)他……他……

周朴园:他……他……

分析:周朴园话语都是短句,条理比较混乱,先是陈述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急切呼唤大儿子,再歇斯底里的唤人,体现了内心的着急与思绪的混乱。对话并不十分清楚明白,但细细推敲,又合情合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Gri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雷雨》的主料,对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独特的语言效果进行重点分析;当然,这些作用是相互融合的,一般并不单一出现。这一探讨使人们能对作品有进一步了解,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提高欣赏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 雷雨[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0.

[2] 左思明. 汉语语用学[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