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29: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饮食文化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三)假日旅游带动零售业的发展。厦门、泉州等地大型商场销售平均增幅约42%以上,客流量比平日成倍增长,其中一半顾客是来闽旅游的外地人。1999年全国的社会零售总额比1998年增长6%,但接节假日的销售却增长了70%。这就表明,假日旅游带动旅游消费已趋明朗化,消费者正在逐渐形成假日消费的习惯。因此,假日商场的火爆可以说是假日旅游推动零售业追上国际潮流的表现。
(四)假日旅游带动餐饮的发展。五一到我省旅游的人数320万人次。这么多认得吃喝必然给饮食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假如按40元/人天的标准计算,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无论是五一、十一,还是元旦春节,许多城市、许多景点,出现人流如潮、、疯狂热卖的火爆场面,不少洒楼、餐馆、快餐店要排队预约。而且,游人在饮食过程中,还可领略全省各地的饮食文化。
(五)假日旅游带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假日旅游的启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使娱变得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调查显示,节假日50%的人考虑外出旅游,在外出旅游的人群中,64.8%参与人休闲娱乐。
虽然假日旅游火爆,但是由于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因此,假日旅游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通知放假时间太迟;
(2)受到旅游交通的制约;
[关键词]网络媒体 舆论导向 CNN 荆楚网 皮蛋
外形和口感独特的中国传统食品之一松花皮蛋,不久前成为了跨越东西方文化争论的“焦点”。今年7月6日,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下称为“CNN”)将皮蛋评为全球“十大恶心食品”之首。这一消息立即在国内外华人中引发轩然大波。国内民众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对CNN的评定表示强烈的不满。国内最大的禽蛋制品企业神丹公司也在第一时间发表了抗议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的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荆楚网率先发表了神丹公司的抗议信件,并持续关注事态发展,推动该事件成为一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最终,CNN迫于压力,就该事件用中英文刊发致歉,声称无意冒犯。该事件虽已落下帷幕,但其中折射出的新媒体在重大网络舆论事件中的突出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CNN评选引发中国网民不满
这起闹得沸沸扬扬的“CNN皮蛋风波”,源于网络的“无厘头”评选。美国记者丹尼・霍尔瓦达把品尝皮蛋的经验放上了网络视频区,并以“恶魔煮的蛋”来形容皮蛋味道。后来这段视频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GO”网络旅游专区纳入今年6月29日的“全球最恶心食物”专题。资料显示,这一专题中,亚洲食物“包揽”了全球“最恶心的食物”排行榜的前7名,其中中国的松花皮蛋位于榜首。CNN认为,多种亚洲食物都是恶心的,其中最恶心的是中国的皮蛋。因为皮蛋的味道吓人,外型也怪异,像是魔鬼生的蛋。其余上榜的亚洲食物,还包括韩国的狗肉与柬埔寨的“炒狼蛛(一种外观毛绒绒的大蜘蛛)”等。
在信息时代,任何一颗看似不起眼的“小石头”都可能掀起“大风浪”,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推手就是网络。CNN的这场评选由网络评选开始,又被中国新闻网率先报道,立即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作为一种传统的风味蛋制品,中国民间自古就有用皮蛋做菜的饮食传统,并制作出凉拌皮蛋、皮蛋瘦肉粥、皮蛋拌豆腐等多种菜肴,民众对于皮蛋的感情相当深厚。因此,当网络上传来“皮蛋当选全球最‘恶心’食物榜首”的消息时,立即引发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在事件发生的周末,皮蛋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相关讨论帖超过70万条,网民大声为皮蛋喊冤,认为这是中国和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不少“皮蛋粉丝”晒出关于皮蛋的独家记忆,“凉拌的青椒皮蛋我很喜欢”,“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皮蛋与豆腐用醋和糖拌起来吃,酸酸甜甜味道不错”,“夏天经常吃皮蛋豆腐,再吃吃长生果,老酒喝喝,惬意啊!”在“你喜欢皮蛋的哪种做法”的投票中,皮蛋瘦肉粥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公认的美味。网民“哔叽叽叽叽叽”还创作了一组漫画《松花蛋的小故事》,6月29日晚到网上。漫画中,皮蛋称自己的昵称为“阿松”或“阿皮”,“因从小就和化学为伴,长大后就成为了一名化学老师”。几天时间有5000多名网民转发了这组漫画,表示很喜欢以这种“萌”的方式为皮蛋正名。
《抗议信》助推网络热浪升级
“CNN抵制皮蛋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的轩然大波在7月4日达到。当天,我国最大的蛋品加工企业――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以董事长刘华桥及3000名员工的名义首先通过荆楚网正式发表抗议信,要求美国CNN道歉。《抗议信》中说,将鲜鸭蛋腌制成皮蛋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及世界各地有20亿消费者,深受人们喜爱。鲜鸭蛋腌制成皮蛋后,胆固醇含量下降20%以上,蛋白质与脂质被分解,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中国的传统医学认为,皮蛋性凉、味辛,有解热、去肠火、治牙疼、去痘等食疗功效,皮蛋瘦肉粥还是西式快餐企业肯德基在中国的畅销产品。
抗议信认为,美国CNN将皮蛋评为十大恶心食品之首,没有科学依据,评选者本人是游离于松花皮蛋消费群体之外的好事者,不是皮蛋消费者,没有亲身感受。他们敢对其他国家传统食品说三道四,肆意贬损,有失公允。这种行为源于他们的无知和傲慢,是对他国饮食文化与习俗的不敬。神丹公司董事长及员工对CNN的评选行为表示强烈抗议,要求他们取消该评选结果,并向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皮蛋消费者道歉。神丹公司还表示,为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将保留进一步诉诸法律的权力。
神丹公司的抗议信一经荆楚网发表,对事件的理性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十几个小时里,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全国100多家网站纷纷转载,在更大层面上引起了广大网友“一边倒”式的共鸣和声援。腾讯微博、新浪微博还组织了对刘华桥的微采访。与此同时,传统的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如楚天都市报、环球时报、新京报、广东卫视等也进行了跟进报道。
荆楚网主导网络事件走向
在该网络事件中,首发神丹公司抗议信的荆楚网报道策划组织者,提前预设了整个报道将会出现的三种可能:CNN不予理睬、模糊表态和公开道歉,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报道计划。其中包括,根据新媒体表现形态和传播速度,在刊发抗议信后,立即通过网络联盟、新媒体交流群组织转载。随后持续多天对皮蛋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在网络全面铺开的同时,利用手机报等渠道及时最新消息,并积极发表专题评论来引导网友的舆论。这一切对CNN构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他们不得不承认“另外一件不幸的事情是,这篇文章的提供者竟然要面对泛滥成灾的邮件、网络责难甚至死亡威胁――仅仅因为发表了对于一种蛋的个人观点。”
随着网络抨击之声愈演愈烈,CNN终于坐不住了。7月3日,文章作者美国记者丹尼・霍尔瓦达在其个人博客上声明致歉,次日投书《台北时报》,向台湾民众表达歉意。7月6日,美国CNN集团下属的网站CNNGO主编安德鲁在其官方网站发表了《关于皮蛋的争论》一文,该文明确表示“无意冒犯中国文化,对于无意造成的任何冒犯,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文中说,今年6月,CNNGO发表了这篇文章,iReporter(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全球受众的一部分)们各自描述了自己吃过的最具挑战性的食物。文中出现的几种食物都是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iReporter们提供的,表达了他们对这些食物的个人感受。文中首先提到了皮蛋,但这并不是一张榜单,也不应被误解为一种排行。CNNGO使用数字编号只是为了使文章清楚明了,并不表示为食物排序。文中表示,“让我们再次澄清,这篇文章的本意绝对不是要以任何形式冒犯任何人――无论你喜欢皮蛋,不喜欢皮蛋,是皮蛋生产厂商或是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我们更无意冒犯中国文化。对于本文无意造成的任何冒犯,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安德鲁还表示:“对我个人来说,我很喜欢吃皮蛋,最喜欢的莫过于在我最爱的香港餐馆里吃到的加了酱姜的皮蛋。”
得知CNN公开道歉之后,神丹公司董事长刘华桥表示:“公司员工认可美国CNN的道歉行为,感谢全国网友的声援和支持。该公司诚意邀请美国CNN当事记者来中国,实地品尝皮蛋美食,了解皮蛋美食文化风俗。”至此,这场由网络开始,由网络“推波助澜”,再到最后圆满解决的网络舆论事件也落下帷幕。而荆楚网精心制作的新闻专题报道,为这起事件的结束画下一个句号。
网络新媒体渐成社会公器
从这起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网络具有强大的现实能量,不少网络舆论事件从形成、发展到高峰峭立,再到有所回落,无不烙印着网络新媒体的力量,同时网络舆论监督也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网络媒体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从每一个可能发展成为大事件的“萌芽”中,捕捉到敏感的新闻点。其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南北荟萃,上至珍馐美味、下至粗茶淡饭的内涵都独具千百年文化传承的精髓。CNN对于皮蛋的“无知”,除了中西文化差异外,更重要的是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不到位,因此我们不妨反向思维,把这次“皮蛋遭炮轰”看作一次宣传传统文化、提升国际形象的好机会。广大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不能习惯性地“失声”,而应该抓住难得的机会,积极宣传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善于利用多种传播手段,消除外国对本国饮食文化的误解,特别是利用网络传播来宣传尊重和包容的多元饮食文化传统。这也是“皮蛋风波”带给网络媒体的一些反思。
7月12日,距离“皮蛋风波”消退不到一周的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了《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这是国内唯一的新媒体蓝皮书,以年度报告形式梳理中国新媒体的全面发展状况,并发表最前沿的新媒体深度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梳理内容可以看到,2010年迄今是新媒体发展史上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一个时期。在发展广度上,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继续高歌猛进,快速向全球范围内扩张。在发展深度上,新媒体的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全面渗透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的各个角落。在某种意义上,新媒体的性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的属性,而且大大突破了互联网和手机的传媒和通讯工具角色,成为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并促引国家社会发生全面变革的社会公器。“皮蛋事件”就是一个例证。
参考文献:
[1]中国最大蛋企要求CNN向全球皮蛋消费者道歉 省略/gdxw/201107/t1758222.省略/gdxw/201107/t1760587.省略/gdxw/201107/t1760618.省略/gdxw/201107/t1761815.省略ngo.省略/local/201107/t1759414.省略/original/201107/t1759332.shtml
1. 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创设情景
教学内容来自于生活且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但分析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交际活动可以发现大多教师组织活动内容脱离教材与学生生活,且不符合学生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甚至造成部分程度不好的学生无法融入交际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以“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我上高中的第一天)”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为学生讲完教学内容之后,可以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其创设相关情景,然后让学生讲一讲高中开学第一天自己到校观察和接触到的人和事物以及自己的感受。教师挑选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学生生的英语程度设置不同的难度。如:针对英语程度稍弱的学生,其重点在敢于开口,不能对其有太多要求。而针对英语程度好一点的学生,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与学生用英文进行对话。设置这样的交际活动可以让学生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有助于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
2. 创新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对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视度不足,通常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交际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无法激发学生参与交际活动的兴趣,且常常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创新活动形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讲到“A Social Survey―My Neighborhood(一个社会调查――我的邻居)”这一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A Social Survey―My...(Family家人、Friend朋友、Student学生、Teacher教师等),鼓励学生在对方允许的情况下作出调查。在课堂内容讲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堂交际活动,要求学生尽量全英式交流。如: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学生以口语介绍自己的调查报告,当某位学生调查的是自己的学生或教师时,教师可以鼓励听众从学生的描述中猜出该学生调查的是谁。这样的课堂交际活动有助于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同时,在口语藐视与倾听藐视的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 加强了解,分析中西文化不同
无论是在英语口语中还是作文中,学生“中国式英语”的情况多有发生。分析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理解程度不够。事实上,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为学生讲解英语知识背后的英语文化,导致学生理解能力不足。故为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加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并为其分析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教师在讲完“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一教学内容之后,可以适当为学生延伸相关的知识。如: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1.语言文化,中国人打招呼常说:“吃了吗?”、“最近忙些什么呢?”而美国人认为这样会侵犯人家隐私,他们打招呼时常谈论天气,如:“Good morn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早上好,今天是很好的一天不是吗?)”2.饮食文化,中国人用筷子且多吃熟食。而美国人多用刀叉且爱吃快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中西文化不同,并为其讲解成因以开阔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进而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英语交际活动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与学生将来英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高中英语课堂交际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与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提升自身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绪杨. 高中英语课堂交际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学生英语, 2016(28).
[2] 卢娟. 高中英语课堂交际活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 英语广场, 2016(07).
关键词:烹任;科学意识;营养意识
烹饪是根据人们的饮食需要,对菜点原料实施改造,使之成为菜点的一项专门技术,包含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技能、设计能力、工具设备等要素,是这些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中国烹饪的科学化和营养化,既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古代平衡膳食观念的原始记载,也有“调和五味”、“阴阳相济”,“药食同源”、“膳食平衡”等许多论点。
一、中国中烹饪中存在的伪科学营养化的问题
(一)菜肴传统评价标准存在伪营养因素
传统烹饪从原料利用、加工方式,到成品及其利用,科学性和营养卫生指标均不够明确,这是中国烹饪的最大遗憾。目前烹饪工作者对于营养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水这些营养素上,烹饪工艺与营养学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往往是烹饪大师们还在用传统的方式、手工技艺传授菜点的制作要求,营养师们还仅仅向学生们传授着烹饪原料中的营养价值的高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意义,在烹饪营养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烹饪与营养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
在烹饪技能考核中,随意性、模糊性已成为评判的主流。比如地区以及全国性的烹饪比赛都采用味感、质感、观感和营养卫生4个指标进行评定。味感一般占30%,确定扣分原因。在烹调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鉴定的评定中主要从味、质、色、形、香等方面进行分数评判,一般重点在成品调味和质感嫩度的评价上。
(二)老百姓营养意识淡薄,有形式化趋势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营养水平明显得到改善,但是老百姓虽然知道膳食应注意热量、维生素摄入,有些餐馆内也有营养常识的介绍的图片,但目前只是挂在餐馆的墙上做做样子,人们一坐到饭桌时,往往一眼便决定自己对这餐饭的喜悦程度。营养卫生和科学膳食的意识还很淡薄,饮食行为甚至仍然是盲目的,还是对好吃的东西狼吞虎咽,重滋味轻营养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部分地区盲目引进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过量地摄取油脂和动物蛋白,高糖高脂高蛋白的“三高型”膳食结构导致许多所谓西洋病的大量发生。
二、加强中国烹饪科学化,营养化的措施
(一)提高烹饪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意识、营养意识
中国烹饪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烹饪营养学科的建设,重视烹饪营养理论研究,突出烹饪营养教学质量,实现烹饪技术与营养知识的有机融合,探索学习中国烹饪与营养科学最佳结合的知识和本领。中国烹饪高等教育要培养出系统掌握烹饪化学、营养卫生学理论、烹饪原料熟加工过程_中的理化变化理论与实验技能,营养餐设计与指导的能力,烹调技艺熟练掌握,并具有一定的菜点研发能力,集“营养师”“烹调师”“膳食调查师”为一身“三师一体”复台型人才。烹饪工艺课教师与营养师们应该需要与多交谈、多切磋,应使烹饪营养科学在应用上有大的发展,积极推动和认真探索烹饪与营养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力求创新,着力运用烹饪营养配膳知识,吸收西方餐饮的做法将中国传统烹饪工艺标准化,力图烹饪工艺学在理论上有大的突破。
(二)加强行政立法积极推行营养条例的贯彻执行
提高学生科学饮食营养与健康保健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项重要基本国策,是培养世纪接班人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每一位家长为之牵肠挂肚的头等大事。为强化此项国策,很多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各地方学校、幼儿园对学生进行营养配餐。但各地方单位由于营养意识淡薄,因为编制和资金的因素,加之没有国家法令强制实行必须有专业营养师参与配餐,往往是烹饪操作人员按照以往定式进行人群配膳,没有从根本上考虑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对这项工作开展不利,存在流于形式的状态。
(三)运用科学手段,实现对策点的定性、定量化研究
中国烹饪要实现科学化就要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对传统菜点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寻找菜点原料在烹饪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通过调控原料成分的各种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生物化学变化,控制菜点的感官性状和营养价值,揭去中国烹饪的“妙不可言”的神秘面纱,逐步使中国烹饪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应该在原则上以营养学作具体烹饪指导,通过量化、理化分析,选择营养价值高的原料达到配制菜点的高营养价值一通过科学的原料配伍达到对不同体质人群的补益。
三、加强烹饪高等教育,提高烹妊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烹饪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员今后将在各级各类餐饮机构工作的担任重要的岗位,他们必须具有掌握扎扎实实的人类营养学理论基础,能够运用配餐设计能力,能够自己独立、顺利地通过掌握的烹饪工艺的技能用最美好的形式,把满足正常人群营养需要或特殊营养需要人群的最佳营养素供应得以实现。因此,烹饪教学中,要对以下能力的着重培养:
(一)注重培养膳食调查能力
烹饪营养教学应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营养调查能力和营养供应方案设计能力上。必须学习掌握能正确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生理条件下某人群或个体的饮食习惯及膳食状况的常见膳食调查方法,才能对服务对象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作出判断,给出膳食营养评价,才能有针对性设计营养保健计划,提出改进措施,使其合理地调配膳食,以改善人群营养状况,保证健康。掌握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的方法还是开展营养咨询和营养干预项目实施的前提。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参与调查活动、整理调查数据、调查报告的撰写及在小组内调查情况的汇报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掌握膳食调查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医院、食品工厂及研究机构,以增长感性认识,增加案例教学的份量。
(二)培养针对团体膳食提供营养餐食的方法
烹饪营养教学尤其要培养懂得如何在宾馆、酒楼、饭店特别是在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企业和所有快餐及食品生产单位进行营养配餐和营养技术监督工作的能力。对集体伙食单位的烹饪活动,因其提供的服务具有长期性,就像人的一日三餐一样。这种持久性的饮食活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亦是长期的,如果不能进行定量的科学配餐,则会使人体由于长期某种营养素过量或缺乏各种营养素供应,比例失调导致人体慢性疾病。因此需要针对团体就餐人群如不同年龄的学龄儿童、少年的营养需要,尤其针对在此时期容易出现的营养缺乏病。
摘要:日本的动漫文化,近年来在中国广为流行,其与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本文试论日本的动漫文化对高校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变化。
关键词:日本动漫文化;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
近年来,日本的动画和漫画作品席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动漫文化已经成为日本现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动漫作品也被视为日本文化的窗口,或作为日语学习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动漫也逐渐由日语学习的内容或手段,演变成了日语学习的动机之一。国内也偶见关于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但是涉及日本的动漫文化与其联系的论文却是凤毛麟角。由此笔者试在小论中,论述近年来日本的动漫文化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变化。
日本的动漫,可以称之为了解日本的窗口之一。樱井孝昌(2010)在其著作中说道,“(日本的动漫作品)反映了日本的社会、文化、时装和传统文化等。从榻榻米到饮食文化,从制服到原宿的时尚服饰等等,动漫把日本所有的一切都尽情展示给了全世界的青年们”。可见动漫的宣传力及其影响力之大。
以日语的动漫词语“KAWAII(かわいい)”为例,中文音译为“卡哇伊”,百度百科解释为,“网络时尚用语,意为可爱”。这个词,很久以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只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都在使用“KAWAII(かわいい)”。樱井孝昌(2009)称,“KAWAII(かわいい)这个日语词汇已经成为了世界通用语”。不仅如此,日语的“anime(アニメ)”和“manga(漫画)”,“动画”和“漫画”这两个词本身也变成了英语单词。此外,还有 「bishōjo(美少女)、bishōnen(美少年)、cosplay(コスプレ)、dōjinshi(同人誌)、otaku(御宅)、seiyu(声優)等等众多与动漫作品有着密切联系的日语词汇,也融入到了英语词汇中,风靡了全世界,我国也不例外。因为喜爱日本动漫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青年人日益增多,进而开始学习日语的人也不在少数。
关于“日语学习动机”,日本的国际交流基金也有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关于海外日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以日本国外的日语学习者为对象(其中82.8%的人为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该调查从1990年实施以来,1993年、1998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已经进行了6次。
其中,2009年的调查报告《海外的日语教育现状(概要)》中写道,整体来看,“日语学习动机”中,诸多选项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选择“对日语本身感兴趣”的人为58.1%,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交流的需要”,为55.1%。接下来就是“想了解有关动画和漫画的知识”,为50.6%,列第三位。而且,从“日语学习动机”的类别来看,“知识取向”所占比率最高。2009年的调查研究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即在“知识取向”中,选择新增选项“动画和漫画的知识”的人占50.6%,高于选择“历史、文化知识”的47.7%。而在以往的调查中,包括2006年的调查,“日语学习动机”中,“想了解有关动画和漫画的知识”这一选项从未出现过。
因此,在2009年的调查中,从“动画和漫画的知识”被列入了“日语学习动机”这一点可见,日本的动漫对全世界青年人日语学习的影响之大。我国也是如此,从前述的诸多源于日本动漫的网络用语之流行便可见一斑。
国内关于大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多为对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或日语公共课学生的研究,以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屈指可数。其中,蒋庆荣(2009)把“娱乐动机(看动漫影视等)”列入了为8个学习动机(注一)之一。芦媛媛(2010)也把“喜欢日本动漫”列入了14个日语学习动机(注二)的选项之一。由此可见,近年来,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其作为国内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一,已经开始受到了关注。
以笔者所在的山西大学日语专业为例,2001年入学的日语专业学生中,无一人是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而2008年入学的日语专业学生中,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几近半数。之后的2009到2011年,同样地,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也是只增不减。由此可见,作为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一,“对日本的动漫感兴趣”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要因。从2000年左右的名不见经传,到2008年至当今的必不可少,日本的动漫,已经成为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语学习当中,一如既往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习动机之一的同时,也还是促进日语学习效果的催化剂和日本文化的窗口之一。
从以上论述可见,近五年左右,日本的动漫文化,已经成为了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如何抓住这一新特征,并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灵活运用,进而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效果,将会成为新的课题。
注一:
8个学习动机为:1、信息交流动机(通过报刊资料等获取信息、与日本人交流)。2、文化动机(对日本、日本文化感兴趣)。3、兴趣动机(喜欢日语及其老师等)。4、娱乐动机(看动漫影视、玩游戏、听歌曲)。5、考试竞争动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通过等级考试等)。6、留学深造动机(去日本留学、工作、深造)。7、现实动机(多学一门外语、容易就业、毕业需要)。8、易学动机(日语好学)。学习动机由强到弱依次为:考试竞争、兴趣、信息交流、娱乐、留学深造、现实、文化、易学。娱乐动机居中。引自蒋庆荣(2009) 《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注二:
14个日语学习动机为:1、觉得日语很有趣。2、想通过日语学习,了解日本文化。3、想通过日语学习、掌握该语言的技能。4、喜欢日剧。5、喜欢日本动漫。6、喜欢日本偶像。7、喜欢玩日语版的电子游戏。8、受国内日语热的大气候影响。9、想继续读取日语研究生。10、想将来利用日语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11、想取得日语能力认定资格证书。12、感觉掌握日语技能,会比较有优越感。13、感觉会讲日语,会被别人羡慕。14、想去日本留学深造。
动机高的要因主要有,“想将来利用日语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想通过日语学习,掌握该语言的技能”“想取得日语能力认定资格证书”。动机低的要因主要有,“喜欢玩日语版的电子游戏”、“受国内日语热的大气候的影晌”、“感觉会讲日语,会被别人羡慕”。“喜欢日本动漫”的学习动机也居中。引自芦媛媛(2010) 《关于中国高校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桜井孝昌(2009)《世界カワイイ革命》PHP新書
[2]桜井孝昌(2010)《日本はアニメで再興する》アスキー新書
[3]蒋庆荣(2009)《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1.第5卷 第1期
[4]芦媛媛(2010)《关于中国高校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知识经济 》2010年04期
一、创设问题,质疑探究
在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重质疑探究就是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到常规教学中,是要求学生善于从课本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超越常规的大胆想象猜测、对未知事物进行勇于探索。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思想,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养成思维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发散性,促使学生学会批判、学会选择、学会决策。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政治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预先布置学生课外自学,查找资料,设想方案:近年来我国银行的利息率先后下调过几次?为什么利息率下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的流通量?假设你有一笔闲钱,在利息率较高的情况下,你会多存还是少存?在利息率较低的情况下,你又会怎样安排?比较一下,哪种情况下人们留在身边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量多一些?国家为什么提高了银行存贷款的利息率?银行利息率为什么会变化?面对金融危机等新问题、新形势,国家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课堂上老师组织同学们交流调查,整理出基本论点,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说明自己的论点,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了充分地认识。当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在编排体例上不同于老教材,在一框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大多以趣闻、轶事、典故、社会实践等作为基本事实,引出一框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重要的教学素材,通过精心加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导入新课,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欲望。但它决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导人过程,而要直接引发学生的发现、探求问题的兴趣。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疑问情境,首先,必须与教学的重点内容有关联性、集中性、指向性;其次难易度适中,太难太易均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其次,不能给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答案,而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以便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参与新课教学奠定基础。从教学结构上看,通过教师设置疑景,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白欲言却不能”的状态。
二、注意探究实效,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考试大纲以及考试的范围和形式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使探究的结果多样化。如在《文化的多样性》的学习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探索身边差异的文化,也要让学生从理论上进行把握。如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结合饮食文化的融合,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而民族政策正是高中政治的考点之一。这样的结合可以兼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要求。在课堂讲授知识时,要使得提出问题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对一个问题的解答,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在观点的交锋碰撞中去发现、去创新。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就是一个典型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比如,在讲解到“技术和体制的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这一方面时,可以先暂停对学生进行基本理念的疏导,而是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作引子,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想象力给予故事不同的结局版本,然后根据自己所构造的结果来分析这其中存在的优劣势。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将课本知识穿插在学生所赋予的不同结局版本的故事中,以故事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在联想丰富、情绪饱满的最佳状态中就会不自觉地就将自己的创新能力无条件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是探究性教学的灵魂。例如,在学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知识点时,可安排同学在课前围绕企业“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作一项社会调查。在课上,让学生反馈调查的“成果”,组织学生讨论,将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成功的企业与失败的企业进行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 “提高经济效益的含义”的含义和途径,并适时地鼓励同学们要敢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搏击,用自己的才学去追求成功,去报效祖国和人民。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感觉到政治课的学习,不只是课内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有课外的社会知识的学习,不只是课上听老师讲,可以有学生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习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使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参与意识;培养
在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了中高年级德育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笔者将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设计有效的提问方式
通过疑问引出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然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初中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会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难度不要太大,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还要充分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答案也要尽可的开放。
例如,对《世界文化之旅》的教授时,教师可以用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的主题引入教学,再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每个国家的饮食习惯都是什么样的吗?”说到吃的,肯定会有许多学生感兴趣,并积极回答,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探讨,总结出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及其特点,然后询问学生:“那同学们对于这些国家代表性的东西以及人物又知道哪些呢?”具有代表性的如埃及的金字塔、丹麦的安徒生、中国的孔子等,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事物和人物,学生也一定会积极大参与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也都有其标志性的事物以及人物。
提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思维,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比较强烈的阶段,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能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激发初中生对于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对中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时,教师应该多关注时政热点,将学习中的理论和实际结合,使得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课时教师利用道德模范进行教学,能引发学生的思想上的共鸣。
例如,在《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教学中,上课前教师可以先播放《感恩的心》这首歌曲,结合当下发生的与课堂相关的事件,告诉学生人人都应该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做事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当鲍叔牙听取管仲的意见失败后,鲍叔牙认为只是时机不够,当管仲在打仗中三次逃走时,鲍叔牙认为他是记挂家中的母亲。鲍叔牙死了之后,管仲在他墓前叹道:“生我者父母,而知我者鲍叔也。”教师应对故事背景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白不管是朋友还亲人,或者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懂得换位思考,与人友好相处,学会相互理解。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一方面,教师应该要以和善、友爱、亲切的态度来面对每一位学生,赢取每一位学生的好感,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而不是成为集体中的另类。 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努力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集体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从内心真正爱上集体。
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和思考。在课堂中积极营造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探讨中培养出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在交流中树立起良好的竞争意识,进而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四、通过增强师生互动性培养学
生的参与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挖掘学生潜在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充分抓住学生好奇心理特点,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采用提问题、做游戏、辩论等各种有效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效率,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达到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并树立正确人生观。例如,在讲述《民族团结》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在课堂前几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①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②在众多的民族当中,你认识几个,可否一一列举?③你觉得民族团结重要吗,为什么,并说出自己的看法。④我国少数民族很多,人口最多的是哪一个?其服装、饮食、住行都有哪些特点?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教师的讲解,并不断进行思考,在自由回答环节时间提出自己的答案和看法。为了让课堂气氛更加高涨,教师还可以引入表演环节,让不同学生扮演成不同的民族表演歌舞节目,展示该民族浓浓的特色,增加学生对每一个民族的了解和记忆。如此一来,整个课堂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开始都有序开展,学生的注意力也得到了高度集中,教师牢牢把控住了整个课堂进程与氛围,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并意识到民族团结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五、开展实践活动
若要使学生长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课后的实践活动必不可少。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差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踊跃参加,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参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并达到增强实践能力目的。一般来说,可通过开展以下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1)小组辩论:辩论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辩论赛中,教师可给出一个明确的主题,根据学生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给予他们充足时间去做好准备收集资料,在辩论中分为正反两方,每方用三分钟时间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当评判和指导。
(2)参与社会调查:教师给出一个明确活动主题,并告知学生各个具体活动步骤,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社会中进行调查、记录。例如,教师设计一个活动为“变化”的主题,调查分析近几年你生活当中都有了哪些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去着手开展调查,并指导每一位学生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在调查中学生可单独进行,也可以小组形式开展,只要能完成教师布置的调查任务以及报告即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把品德与社会教育贯穿于各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培养其主动探索、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促使学习过程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单纯讲解纯理论转变成一个亲自参与实践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发现身边的变化,感受到国家经济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后带来的变化,从内心感受到国家的日益强大,进而引发出更加浓厚的爱国之情。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下,品德与社会教育需要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动性以及与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等几个方面着手,才能进一步培养、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促使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达到培养主动探索、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成长为一个综合型优秀人才,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边琴琴.思想品德课教改之我见[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2):65.
[2]朱小蔓,施久铭. 思想品德:更加关注公民意识教育――《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 人民教育,2012(6):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