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29: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读书汇报会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33-01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一直是人类感知世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一般说来,阅读能力强的人,学习能力不会弱,而学习能力弱的人,往往是因为阅读能力太弱。爱阅读的孩子爱学习,爱阅读的孩子也会学习。阅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尤其是一名农村学校的语文老师,引导、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一、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
孩子们投入阅读的时间不足、阅读面不广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农村,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没有阅读氛围,孩子没有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农村小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家里藏书少,家长没有阅读的习惯,更谈不上家庭阅读氛围。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更不善于引导孩子从小培养阅读的好习惯。
(二)孩子没有自己的课外书。受经济条件限制,大部分农村孩子没有自己的课外书,即使有,数量也不多。在一些农村家长看来,孩子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一次调查:班上53个学生,有10本以上课外书的学生只有11个,有3个学生甚至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
(三)学校图书室的书籍陈旧。现在农村中小学校都建有图书室和阅览室,但是普遍存在藏书不足、课外读物更新不够及时等状况,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面对如此困境,如何让农村孩子爱上阅读,并使阅读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良好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六个一”入手,即灌输一种理念,打造一个阅读课堂,成立一个图书角,每周一首诗词,每月一次评选活动,每学期一次汇报会。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一)灌输一种理念。就是向家长灌输“读课外书也是学习”的观念,让家长重视、支持孩子阅读。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活动等机会,向家长灌输阅读对人生有重大影响、买书就是买知识的观点,让家长们认识到,读课外书是孩子开发智力、丰富知识、增长本领的有效途径。告诉家长,要让孩子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就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醒家长平常要力所能及多买一些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课外读物。
(二)打造一个阅读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孩子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新课标强调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读、多写、多积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强调诵读涵泳,熟读精思,强调熟读勤读为语文学习的根本之法。语文教师应当“以读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阅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在读中感悟文本。课堂中,学生阅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每一节课学生都要有充裕的阅读时间,或是大声朗读,或是默读品读。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讲解课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成立一个图书角。就是把学生手中的课外书集中在一起,成为共享资源。学生的语文水平与阅读的多少息息相关。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夯实语文基础,加深文化底蕴。面对学校藏书不足,农村孩子课外读物少的窘境,可以鼓励学生把课外书集中到一起,成立班上图书角,让他们互相交换阅读。这样,一个人拿出一本课外书,一个班50人,每个学生就可以读到50本课外书。这样资源共享,增加了孩子的阅读量,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四)每周一首诗词。就是每周让学生熟读成诵一首优秀诗词。为了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鼓励学生自由阅读的同时,可以采取每周让孩子们背诵一首优秀诗词的方法。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至少能积累20首优秀诗词,对他们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帮助。
(五)每月一次评选活动。就是每月都举办一次 “读书明星” 评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读书明星” 评选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使一些原本不爱阅读的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使阅读慢慢成为一种习惯。
一、多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小资料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已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作文需要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语言材料积累的多了,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写作时才能文思敏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多读书
阅读是一种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凡写作好的同学,书总是读得多。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写作中就能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自己语言和情感的表达。首先,教师不应再将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给的文章上,要从课上、课下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心得展……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三、多思考
一、授之以读法
首先,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词典。从原则上说,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词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因此,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必备字典词典,还在每节课中留给他们适当的时间,先进行查字典的训练,教给他们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其次,所读作品中的精彩句段,重要篇章的论点、论据或艺术特点,语言现象的归类释疑、有意义的写作材料的积累、阅读过程中有感而发的思想火花等,要鼓励学生把他们列为阅读笔记的内容,长期沉淀便成为自己的东西,终生受益。
再次,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在学习课文的前提下,可推荐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著,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书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学习自己用笔去描述对这些人物的感受。
二、授之以说法
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注情于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说,娓娓动听的话语就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共鸣,从而“情动而辞发”,造成一触即发的态势。一定的情境,激起了学生一吐为快的情趣,并且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又得到了启发和教育。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说话的欲望,给学生一个说话的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在争论中迸射出思想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答案的多样性。教学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后,让学生复述,达到“说”话的目的,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说话能力。如学了《短文两篇》,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第一次;学了《童趣》,让学生交流自己儿时的“物外之物”……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说话的机会,无形中培养提高了表达能力。
三、授之以疑法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在“乐学”中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敢于“异想天开”,并体验自己的新颖创见被其他同学接受和赞赏的满意感、自豪感。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多种质疑不应担心、回避,更不要阻止、压制,而应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的理解、挖掘,通过有目的的思考、探究,来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使学生既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又增强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如上课时学生会对“今年爸妈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样的广告语犯疑,教师要大胆和学生共同进行探讨。这个广告的确存在语病,要让学生知道分析其语法上前后矛盾的错误。但是广告的经济效益和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原因而出现此类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最后通过师生合力,为其找到合适的解释。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大胆面对此类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使学生关注生活中语文,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释生活,更好地理解生活。
四、授之以觅法
魏书生曾说过,要进行教改,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心灵全方位向学生敞开,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教改的看法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师生在充分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探讨问题、探讨改革,才能共同完成语文教改的任务。在课堂上,我总是努力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逐渐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轻松和谐的氛围,便于学生人人参与,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这种方法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就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习。
1.撰写调查报告。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时,可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语文,分小组走上街头、走近荧屏、走到图书馆、走进网络,搜集资料,筛选、分类、编排,装帧设计,装订成册,互相交流。
2.办手抄报,交流评价。可定期举办读书汇报会,主张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汇报会上谈读书心得,交流思想,推荐佳作。
3.主张户外活动,回归自然,关注社会。学生可以三五成群到图书馆、公园、旅游胜地,所有这些都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那些新的知识和技能,他们都很乐于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他们感受到不同的人生,体验到不一样的精彩。阅读就像是让学生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旅行,旅途的美好会使学生乐而忘返。因此,阅读同样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喜欢那些有着精美插图的书,看着美丽的图画,听着教师的讲解,他们会很快沉入其中,无法自拔。受年龄影响,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很难直达作品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一些社会情感会逐渐形成,他们会学着去对读物进行评价,或者去点评一下自己的生活。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在帮助学生甄选读物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让学生的心理能够经历从文字过渡到思想、从形式过渡到内容、从部分过渡到整体的过程。有了合适的读物,就可以展开阅读了。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大部分内容都比较浅显,经过诵读就可了解作品中事件所发生的时间、主人公的基本特征,以及主人公的各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等。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通过阅读感受到人生的壮阔、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了个性的差异,我们应该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一)以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性格活泼,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与阅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常用的活动形式有:演讲、讲故事、朗诵诗歌等。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阅读榜样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班上的同学。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开始前五分钟为学生介绍一位名人热爱读书的小故事,或是班上的某位同学在阅读中所取得的成就。这样做,可有效激励学生,使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
(三)向学生讲述阅读的意义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师要多为学生讲述一些名人从书中汲取营养的故事,以便让他们明白阅读的意义。
(四)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小学生的好胜心都很强,也希望付出辛苦后很快能够有所回报。为此,教师可以定期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满足学生的好胜心。有了成就感,学生就会更加努力地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并以此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同。
三、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教师就要适时地教给他们一些阅读方法,让他们由“爱读”到“会读”。我们常用的阅读方法有四种:一是选读法。这种方法基于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书报或篇章的有关部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一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地阅读。三是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而是快速浏览。四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标注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四、通过恰当评价激励学生多读书
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举行“手抄报展评”“习作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4―009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品味,形成课外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1.有效引导,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例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等,经过引导,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以身示范,激励学生热爱读书。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读书时所流露出的激情、趣味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自己要热爱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和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课外书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增添生活的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精选内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拥有了探索新知识、阅读新书籍的欲望,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图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内在兴趣。
二、开展活动,营造氛围
1.营造班级阅读氛围。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健康成长,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如,“名人伴我行”、“我与好书交朋友”、“我读书、我快乐”等主题的作文和演讲比赛。
2.家校配合亲子阅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类书籍,然而到了家里,就容易受到电视、游戏等影响,导致课外阅读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教师应该与家长配合,共同建立一个阅读氛围。如,鼓励家长在家里建立一个阅读的小空间,为孩子制订阅读计划,每天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听读练习,分享阅读心得。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典范,使孩子感到阅读是津津有味、乐趣无穷的活动。
3.开展学校读书活动。学校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组织专题性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名人名言展览等,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行一些活动,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
三、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1.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小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识辨能力不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按照课标要求,提供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目,让学生去选择、购买或借阅,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年龄和知识范畴的书籍来读,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至于误入歧途。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书。有计划的读书也是阅读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许多小学生因读书没有计划,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使得读书缺乏系统性。在阅读之前制订一个读书计划,按着计划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会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变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要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首先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推荐充满健康诱惑的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使其爱不释手,产生强烈、持久的学习兴趣的好书。一般来讲: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为主,高年级推荐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其次是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时间和展示的机会,我们可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比赛,读书成果汇报会,手工小报展览等,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还可以鼓励学生营建立体感知网络,多方面、多角度积累语言,从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阅览室、图书馆、电子音像馆等收集处理信息,编成“采蜜册”、“大海拾贝”、“作文集”,定期检查,交换浏览,展示评比,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阅读的热情就会大大提高。
二、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方法是人们在学习上的行为方式。学生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应教给学生读书的知识,习得读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我们还应教学生学会选读,应阅之书要学会浏览、略读;应读之书要学会精读;为了积累语言学会摘读。读中要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中要查阅工具书;要边读边想,重点精美的语段要边读边背诵。总之,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用课内得到的“法”与“能”,到课外去创造“效”与“益”。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不断“投入周转”的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增量、增值。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
叶圣陶先生说:“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算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因此,我们还得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有目的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广泛阅读,首先要解决书籍来源问题,我们可在班内设立一个图书角,鼓励学生人人购书籍、订报刊,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校阅览室看书。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到市县图书馆借阅图书,到电子音像馆借阅碟片。这样就解决了书源问题,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其次,教师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习作贴在作文栏内展览,或选送到学校红领巾广播室广播;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集,发给每个学生阅读;选出最优秀的学生习作向报刊投稿发表,并订阅这些刊物。这样,解决了无米之炊,为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创造了条件。
一、在语文学习中进行积累
小学语文的大多数课文平白如话,文质兼美,有许多精彩的片段或句子。虽然小学生不一定能理解透彻,无法全部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但熟读成诵并不困难。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使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积累时,他们日后定会受益无穷。但语言的积累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文字符号与其所代表的事物、行为、思想感情及观点的结合,因而要抓好两个环节:一,听读欣赏。即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聆听完整课文的录音朗诵,结合看挂图、录像或多媒体课件,一面静听默察,一面展开想像,细细咀嚼品味。这是对课文语言材料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多层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二,演读背诵。即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课文进行表演性的诵读。可以是有感情有动作的单独朗读,也可以分角色演诵,还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表演。这是对课文投射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将以复活;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才会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震撼力……在这样充分演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
二、在现实语境中不断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
1.观察日常生活,品味记录语言。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生活只有同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会富有灵性。教师应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及精妙的广告词、标语和一些趣味无穷、意味深长、幽默诙谐的群众语言,并随时记录在生活笔记本上。
2.观察实践生活,联想记录语言。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等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和观察的视野,让学生欣赏日出日落、风景名胜、去体味野外生活的情趣,去捕捉家乡欣欣向荣的镜头。当学生耳闻目睹到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语言文字时,便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自觉地对已有的语言材料进行选择、重组,用精彩的语言记录美好的镜头,描绘生活的情趣。这同样是掌握和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并且是一种更高形态的积累语言的方法。
3.优化校园环境,实践运用语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校园语言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体系。只有优化校园语言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可采用办手抄报,消息会活动,讲故事比赛,小记者行动等,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内化语言、积累语言。
三、在博览广记中随时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