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9: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文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思想文化

篇(1)

《近思录》与“鹅湖之辩”

康有为的三世说与《大同书》

“诚”何以能“化”

论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体系

实用主义和认知科学初探

科举制度和士人社会

麦克道尔论知觉经验的内容

佛教在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渗透

佛教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

叶均:南传佛教经典的伟大传译者

规范的符号特征与信息机制

皮埃尔·布迪厄的女性主义观

福柯的“社会治理术”

《〈粹的构造〉序言》译注

近代徐汇公学构建的社会网络

思想文化》一——七辑目录

中庸之道为什么必须以诚为基础

国内差序格局研究若干维度分析

秋瑾首次东渡日本留学原因再探析

尊祖-敬宗-收族:宗法的结构与功能

《墨子》对儒家礼乐观批判之检视

论王夫之“理在气中”的哲学思想

李泽厚与莫里斯·石里克论美的本质

1902年梁启超“史界革命”的再审视

试析柯林武德关于历史思维的先验论证

唐律中“同居相为容隐”的法理思想

牟宗三的“自由”与“自由主义”观

托马斯·阿奎那幸福论的人学基础

圣坛之外:民间信仰中的人、鬼、神

牟宗三对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批判

本心与礼教——论邹守益的“礼治”思想

王道“下乡”:重读孟子的“穷人经济学”

思辨之美的奥秘——《读黑格尔》的启示

追寻现代性:民国上海言情文化的历史解读

公、私观念与近世中国的道德焦虑及其转化

奥古斯丁、康德及康有为关于和平的哲学思考

联络中西、调和各教——李佳白与上海尚贤堂

自发性秩序·格式塔心理学·波兰尼和哈耶克

2012-2013年度沪上中国哲学学科发展评议

牟宗三以康德诠释孟子、会通中西哲学的尝试

胡塞尔论生活世界中文化差异的根源与解决

通与独的统一——庄子“逍遥游”的哲学分析

围绕着承认意义的斗争:身份,正义还是自由

以无道而就有道——《论语》“晋文公”章释

反思的文本模型——一种现象学—解释学的视角

西田几多郎的多元文化世界观:当代意义及内在批判

行动和因果关系——冯·赖特干涉主义理论研究

篇(2)

关键词:中原;思想文化;力量;和谐;传承

1 中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有九州,河南居九州中心,称为“中州”,简称“豫”,但因河南境内平原较多,所以称为“中原”,中原泛指以洛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专指河南省。那么什么是中原思想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原思想文化则主要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是百家蜂起、诸子争鸣传统思想的活跃时期,其中包括儒、道、法、墨家等思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他讲说的地域主要是在中原。道家思想的老子,他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而写下了《道德经》。程颢、程颐是河南洛阳人,宋学的开创者,他们不仅把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峰,而且成为了宋元明清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是河南人,他提出了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思想。汉唐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儒道互补,加上佛学的调适,在宋代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意识形态,这也是在中原地区完成的,可以说这些与河南都有着很深的渊源。

2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所在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在于深刻、进步、传播、传承、创新、活化。中原思想文化始终传达着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理念,不仅涵盖了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而且还体现了向往和平、友好相处、和睦和谐的精神境界。

2.1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是“爱人”的道德学说,主张“仁、礼”。仁,主要体现人道精神,指同情、爱护、关心的心态;礼,则体现礼制精神,是指礼仪、礼貌这样的规矩。孔子提倡“杀身成仁”,意思就是说为了维护“仁”这一道德思想理念,宁愿牺牲自己的性命。“克己复礼为仁”即是讲要促使自己的视觉、听觉、语言、行动都要符合“礼”的规定。而孔子把“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等作为基本要求来规范弟子的言行举止,更是把诚信看作做人行事的出发点。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说无论一个人的才华有多横溢,知识有多渊博,总是会有不懂的问题,只有实事求是、虚心求教的态度,从中学习到更多更渊博的知识才是聪明、智慧的选择。“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出并归纳的五个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五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随着社会演变和文明的推进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支柱,不仅带动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而且推动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它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造就优良品格、培养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说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是促进和谐、维护稳定

和合理念是中原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老子提出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论语》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儒、道、释的思想中都包含着“和”的内容。和合,就是其本身字义,“和”一般情况下指和谐、和平、祥和;“合”一般则是指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的最高理想实现是“和谐”,“和谐”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追求、崇尚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以及文明持中的和谐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即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睦,它所反映的是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它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天地万物)相互之间的统一。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和”是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和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追求的美好理想,政通人和是人们理想的政治心态和社会生态。不仅为今天的道德素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找到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道路。所以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发展问题时,我们只有以文化的力量、扩大共识,才能有效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贸易冲突摩擦等共同难题。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沟通心灵、促进和谐的独特作用,用文化的力量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为应对挑战、加快发展营造人心齐、社会安、大局稳的良好氛围。

2.3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在于引领东方文明的进程

长期以来,中原思想文化一直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甚至远播西方文明,并绽放出瑰丽的文化特色和魅力。《马可・波罗游记》对当时东方国度和谐思想的赞扬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称道。1988年,全球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之前,去学习孔子的智慧。”这充分地证明了中原文化在精神境界上所建构的文化思想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如天下大同的理想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怀,在环境污染恶化、能源消耗严重、人为灾难频繁的今天,不仅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建设的美好理想,而且对于世界文明的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3 中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活化

文化凝结历史,文化连接未来。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深刻哲理、精辟论断等,都可以不断地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以“道”解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其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把人和地、天、道并列,并且认为地、天、道、人相互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与现代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相一致。我们也可以把《道德经》中顺应自然、效法自然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管理的内涵和发展思想,而且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天地。

《论语》强调“仁”“礼”思想,“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的情感。“礼”,即是指建立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准则。在现代的生活中,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例如,看到别人的不幸遭遇,仁者应该有恻隐之心,不应掺杂功利去计较和考虑,而应当伸出援手相助。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迹,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他们的身上都能体现出仁爱的传统精神和美德,这是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承与活化。

我们也可以把《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职业道德结合起来,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逐渐上升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不仅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更体现了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规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和秩序。

4 结语

中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决定了中原思想文化对于中华文明意识形态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人格完善,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3)

(一)明确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凤凰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将“文化旅游”明确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思路。同时,按照“五个提升”(即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型旅游提升,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提升,由培育市场向规范管理提升,由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提升,由历史文化名城向世界文化遗产提升)的要求,着力将凤凰古城打造成湘西旅游龙头、湖南旅游精品景区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实现“省内精品、国内名品、国际新品”的目标。

(二)把握“五个开发”,打造特色旅游文化

当前凤凰文化旅游产品很多,但受旅游产品同一化现象影响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凤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个性,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如凤凰古城人气最旺的东正街,出售的很多文化旅游产品来自云南、贵州等地,置身其中给人的感觉就如同到了云南大理、丽江或其它的一些旅游城市。这就要求我们从宏观角度对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积极引导,使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朝着“文化的视觉、市场的意识、世界的眼光、民族的特色”方向发展。为此,要正确把握好“五个开发”:一是要把握好努力推动凤凰古城内与凤凰古城外文化旅游景点的联动开发;二是把握好现已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文化旅游景点的共同开发;三是把握好重点和辅助文化旅游景点的互动开发;四是把握好外来和原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互补开发;五是把握好文化旅游产品的保护和开发等朝着“文化的视觉、市场的意识、世界的眼光、民族的特色”方向发展。抓好“五个开发”,大力促进凤凰文化旅游向市场化、个性化、特色化、民族化、深层次化发展,为凤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取比较优势。

(三)抓住“三种文化”,打造“三类集群”,拓展凤凰文化旅游内涵

凤凰旅游说到底是文化旅游。凤凰文化不是局限于地理位置区域性的地方文化,而是由一个开放的区域文化集成的文化集合体。具体来说凤凰文化的内容可以归为三种:一是以南方长城兵营为代表的军事文化;二是以古城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和历史文化;三是风情浓郁的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文化必须借助有效载体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要提高文化旅游对财政的贡献率,唱响“天下凤凰”文化旅游品牌,必须扶持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开发一批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凤凰文化内涵。一是培育军事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二是培育凤凰名人文化产业集群。三是培育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围绕民族民间文化,开发以傩文化为重点的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围绕赶边边场、椎牛、喝拦门酒等民间习俗,开发独具凤凰民间习俗的文化旅游产品。以苗族服饰为主,开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装、银饰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以凤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开发苗族鼓舞、苗族银饰煅造技巧、刘大炮蓝印花布、湘西阳戏、聂氏纸扎、凤凰茶灯等已经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城”(凤凰古城,黄丝桥古城),“边”(南方长城),“河”(沱江河),“文”(民族文化,名人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等系列精品旅游,提升凤凰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凤凰文化旅游的开发原则

(一)把握文脉原则

在这里我们把“文脉”理解为旅游开发的地理背景,它既包括一个旅游开发地(区)的“文化脉络”,同时也应包括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在一个旅游地的旅游规划的总构思中,首先要把握“文脉”和理解“文脉”,这是一个成功旅游开发的前提。落实到具体的旅游项目的开发设计,所谓的“把握文脉”的应用就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顺应“文脉”来营造旅游的意境;二是突破“文脉”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三是顺应与突破相结合以展示开发项目的更多效果。所以把握和利用好了“文脉”,也就相当于抓住了一个旅游地的灵魂,使其不仅有血有肉,更是有了思想,也使旅游者从对旅游地过眼的初级阶段上升到过脑和过心的高级阶段。在这里,笔者把旅游者对一个旅游地的了解划分为三个境界,过眼(赏心悦目)、过脑(思想碰撞)和过心(灵魂震撼)。

(二)生态文化原则

也即“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保护性开发原则”。文化旅游是不同于传统的观光度假和休闲旅游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形式,是负有文化保护责任的旅游,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凤凰在文化旅游开发中,首先应该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保护文化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保持文化原生固有的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所包涵的特色文化是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文化旅游开发的落脚点也应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名城及其特色文化,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旅游开发规划的过程中,作为三方主体的旅游规划者、管理者和经营者应把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原始性、多样性放在重中之重,推出充满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旅游产品,让旅游者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达到过心的境界,但同时也要规范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符合生态文化的要求,做一个真正文明的生态旅游者。因此,保护文化生态性的原则应始终贯彻于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包括从最初的目标确定、规划的设计、投资建设到最后的经营管理。由于旅游活动对文化的影响是悄无声息、不易察觉和缓慢的一个过程,因此,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文化旅游区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监测控制,如利用旅游功能分区、容量控制和环境监测等生态措施。

(三)突出特色与品牌开发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开发要突出自己的异于别地的特色。独特性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越鲜明突出,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越大,而旅游产品的独特性正来自于名城自身的特色。凤凰要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基础,积极创新,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凤凰的优势资源主要有以凤凰古城、苗疆边墙、黄丝桥古城等为重点的兵战文化、底蕴厚重的楚巫文化、人才辈出的名人文化、风情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和以南华山、沱江风光、奇梁洞等为重点的自然山水风光。因此,可以利用和组合这些优势资源形成“城”(凤凰古城,黄丝桥古城),“边”(南方长城),“河”(沱江河),“文”(民族文化,名人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等系列精品旅游,真正树立“天下凤凰”的品牌,提升凤凰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将资源优势全面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社区参与开发原则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牵连性大的产业,若单单依靠政府、旅游局等管理部门和相关经营部门是不可能保证旅游的顺畅和高效运行的,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对一个好的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凤凰重点开发社区是“勾良、山江、老家寨、香炉山、苗人谷等民族村寨”。凤凰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使本地方和本民族的文化得到挖掘和展示,使外界了解并接受其文化,当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业,可以增加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这里,我们强调社区参与开发原则,最主要的是要当地居民成为名城旅游开发的一份子,旅游管理人员中除了一些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外,一般员工的大部分应由当地居民通过相关的培训而担当,这样可以使名城的服务充满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受到游客的追捧和欢迎。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文化旅游,通过给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将社区发展、当地居民的利益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联系在一起,使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五)系统构建原则

旅游地区并不是独立的一个旅游景区或旅游点,而是一个由若干个旅游景区、点组成的综合性的旅游开发系统。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在开发文化旅游中坚持系统建构原则,就要求凤凰各旅游景区、点在“天下凤凰”的主题指导下,充分展示凤凰亮点的多面性,做到相得益彰。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区应形成“点、线、面”的结合开发,并在开发中坚持各旅游区、点的统一性与独立性。

(六)文化与生态协调发展原则

即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文化旅游区的开发要建立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上,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对原生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应该通过生态旅游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区文化的原生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发展需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含量。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积极促进吉信镇、勾良等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而实现凤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凤凰文化旅游的开发定位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的开发定位即是要确定其文化主格调或旅游文化的开发方向,重点是首先要清楚本身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准确而鲜明的定位,从而指导名城旅游资源走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凤凰处在“大湘西”旅游圈的中部,北有山水旅游资源天下一绝的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南有以侗文化和和平文化为特色的怀化旅游区。凤凰应利用“大湘西”旅游圈的旅游叠加效应,规避旅游形象的屏蔽作用,把凤凰旅游准确定位为“文化旅游”,重点是要把握好三大文化:一是底蕴厚重的楚巫文化;二是人才辈出的名人文化;三是风情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应充分发挥其拥有的历史、文化、山水、民俗、名人等资源优势,在与省内和周边各大旅游景区形成了高度互补的同时,体现其独特的个性和吸引力,找到其军事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名人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点。成功的旅游定位能充当指明灯,带领旅游地走上一条光明的旅游大道。凤凰文化旅游的定位明确后,其后续的产品设计、组合、包装、宣传等开发工作都以体现和突出这个定位为重点,因此在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开发的第一步就应该确定一个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又科学合理的定位。

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

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目标就是能够形成一个区别于其他旅游地,被广大旅游者接受并赞赏的旅游形象,能够使名城众多的文化形成一种合力和凝聚力。成功的文化形象塑造应该要找到名城所有文化的结合点,既完整地包括各类文化,又能凸显特色,成为名城的标识。

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在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中,首先要考虑四大基础因素: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市场特色和时代特色。文化特色要能够深刻体现凤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神秘的楚巫文化特色和璀璨的名人文化,突出凤凰文化对湘西、湖南乃至全国的贡献;地方特色要能够集中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凤凰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市场特色则要彰显凤凰的旅游亲和力,适应多类型客源市场的需求,并集中打造自己的细分目标客源市场;时代特色旨在突出某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及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影响和贡献。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整体文化形象塑造必须从这四个方面找出最有知名度的、最有代表性的、最有说服力的和最易进行旅游形象宣传的旅游形象定位。

篇(4)

【关键词】道家思想;现代武术文化;积极影响;局限性

Taoist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Wushu Culture

PAN Xiao-bo1, Huang Qiang2

(1. Department of PE, The Second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f Hubei, Wuhan 430205, Hubei;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Hubei)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 and ancient Taoist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Taoist thoughts on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many elements of the ancient Taoist thoughts concerning self-cultivation, longevity, etc. have great and positive effect on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in ancient Taoist culture exerted negative effects on modern Martial Arts and weakened certain aspects of modern martial arts.

【Keywords】 Taoism thought,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Positive influence, Limitations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左右,道家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学派。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武术文化领域亦是如此,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对我国武术的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在今天的现代武术文化中仍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们试图利用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来不断发展和完善今天的现代武术文化体系,这也是历史赋予这一宝贵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该正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利用我国特有的道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我国现代武术文化更加积极、健康地发展。

1道家思想的“尊道而贵德”与现代武术文化的“武德”

“尊道而贵德”中的“道”指的是道家思想的教义、教理。任何一门自成体系的理论和学说都有其一系列的对信奉它的人所制订的章程和守则。在《道德经・德篇》中,老子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是成人成圣的朴素哲学。道家将“德”立于“道”之上、之前,说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已经充分认识到“德”在道家育人方面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中华武术深受这种朴素哲学思想的洗涤和影响,涌现出很多具有高尚“武德”品质的豪杰、侠客。自古到今在武林中流传着“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等武林名谚。而且很多拳种和文人侠士都着重阐述了“艺”与“德”之间的关系。苌家拳的《切学条目》中就明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方是正人君,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平行静和,善气迎人”,并且将其定为苌家拳的门规和戒律。鲁国大夫孙叔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三不朽。”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在修业、学道和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强调了“德”的重要作用〔1〕。

中华武术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将“武德”和“武礼”融为一体。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武德内容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比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武术中的“武德”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武德”已不再局限于武术之中,而是扩展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有的还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涵义。如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抱拳礼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2〕。今日的习武者要对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进行分析,继承道家思想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家思想,树立新的武德观;继承道家思想中关于“尊道而贵德”的精华,也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道家思想的“养生学说”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健身”

养生学说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家的生命学说和养生方法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特别是它的吐纳行气术与保健治疗功更始以其独特的养生价值奠定了道家学说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在养生学说的思想指导下,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发展演化,道家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保健养生锻炼方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保健强身的效果。道家的锻炼方法中,按运动特点,可分为四大类:以肢体运动配合呼吸的导引术;以调整呼吸为主的行气术;以沉思冥想意识锻炼为主的存思术;以及高级修炼功法的内丹术。这些功法内容详实,功效显著,早在先秦时期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道家的“养生学说”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有与其他学派不同的地方,它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快乐的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此,道家思想里的“乐生、重生”,鼓励人们至少要竟其天年,其最高理想是“长生成仙”。《太平经》说:“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后可也”〔3〕。正是由于道家的“乐生、重生”思想,使得人们不断的完善养生学说,同时又促使人们去追求寻找长生成仙的方法。在道家思想看来,寿命并不是天决定的,而是决定于自己,只要通过自身持之以恒地修炼,就能达到长寿成仙的境界。正是由于道家思想的存在,才使得部分人群过分追求长生之术,过分依赖于道家的炼丹术,导致了人们对自身疾病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也使得古代道家信奉者对自身健康形成了错误认识。

依据有关科学调查测算,人的自然寿限可达到130-150岁,要提高人类的自然寿命没有什么仙丹妙药,关键在于加强自我保健。现代医学健康的标准不再是身体没有疾病的状态,我国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养生学说强调身心合修,注重精神和体魄的平衡发展,宜于塑造心理、生理都健康的人〔4〕。现代武术也正是运用了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养生学说,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精神与肉体的相互性,使两者能够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人们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健康的体魄,可以养成健全的心理。长期练习武术的人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不怕挫折。

现代武术文化在注重健身功效的同时,对我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养生学说”也要注意去伪存真。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养生术有很多财富,但也有一些故弄玄虚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强调“炼丹”,有的人把五行和八卦与人体简单、生硬地对照等。我们在将现代武术的健身功效与道家的养生学说联系的同时,一定要相信科学技术,相信现代医学,争取能够做到养生、健身与科技同行。

3 道家思想的“神形兼修”与现代武术文化的“整体和谐观”

道家对“神形”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哲学的范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精神和物质关系的一种特殊现象。《太平经・四行本末诀》说:“今是委气神人者,乃与元气合行并力,与四时五行共生。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亡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因此,神与气是相合的而不是相离的,神气绝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道家修炼的基本主张是“形神具俱妙,与道合真”〔5〕。道家的主张和追求与中华武术相关致密的有内丹、导引等。内丹术是源于古代气功的静功,主要以人生具有的精、气、神“三宝”为内练的要素,即形神兼修;而导引则更多地通过躯干、四肢的运动来增强体质。这些都是道家思想中形神兼修的最好体现。

现代武术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和谐观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现代武术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个体的身心和谐是武术最根本的特征。武术视人体生命为一大系统,心与身是统一的,“心者身之主”而心不离身,“心者身之不躯”而身不离心,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锻炼〔6〕。现代武术的整体和谐,实即人心身内外的统一,心身内外的和谐。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现代武术的整体和谐观主要是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也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步法,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

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渗透于现代武术文化体系之中,主要表现于武术的“身心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并贯穿于武术技法形态中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一系列范畴及体现于武术竞技意识上的超越与礼让,形与神统一等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与道家思想的依附关系,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具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4 道家思想的“限制论”与现代武术文化的“竞争论”

道家的思想体系虽然是以“道”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却在“自然”两字。道家哲学是一种以自然哲学为架构的、以“自然之道”贯穿始终的思想体系,它的本体论、人生观、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道家思想有着返朴归真、释放人性的特点,却丝毫没有反理性的冲动。从一定社会效果来看,道家思想在限制主义的同时,也限制了必要的感性冲动,这种拒绝冒险、回避竞争的态度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竞争意识〔7〕。

当今世界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竞争机制能给人一种危机感,竞争意识能促进人们不断上进。作为现代武术,更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力争在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武术竞赛要求公平竞争,从竞赛规则到赛场的判罚以至最后成绩的认定,都体现了法规的公平性。在公平性面前,就需要武术练习者不断地参与竞争,只有不断的竞争,才能将对手击败,才能在武术比赛中鹤立鸡群,才能将现代武术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5 道家思想的“封闭性”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开放性”

道家思想的封闭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往往局限于固定的框架之中,道德规范、教育模式等灌输给人们的都是要循规蹈矩,不可异想天开。而这种封闭性思维方式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发展、推陈出新、借鉴外来先进经验等,都产生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传统体育项目不胜枚举,仅武术一项就有一千多种小项目(包括拳、械),而现在流失的已有一半以上。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品种虽然流传下来,但多数是通过口传身授,使得传播的范围受到极大的制约。这就反映了我们长期缺乏对经验的总结、提炼,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方面的不足。

作为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武术,在由古代武术发展至现代武术的过程,也是武术向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海内外人士逐渐开放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从而推动了一些国家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国武术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很流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体育会。在每年举行的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上表演的拳术,除流行的五祖拳外,还有泰拳、缅甸拳、本扎(印尼拳)等,都是吸收了中国武术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拳种〔8〕。

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1985年,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和南美洲武术联合会,这些都是现代武术开放性的结果。在武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打破古代道家思想的封闭观念,要敢于对世界开放,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必将推动现代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6 道家思想的“消极等待”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创新拼搏”

东方文化总是置身于“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的古老民族文化中,长期以来,道家思想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推崇和赞赏。但是,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对民族传统体育事业而言,是一种弱者的思想,其一向思索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思想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道家思想追求的是一种消极等待、顺随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然而这种寄托是道家思想的一大优点,也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缺点,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创新拼搏意识的缺失。

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武术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种创新,创新一直是推动武术向前发展的无限动力。武术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茹毛饮血的年代,原始的狩猎生活使得人们为了有限的食物而时常展开生存斗争,人们由此便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武术中各种拳种、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伴随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过程,现代武术也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进程,这些都是现代武术文化中创新拼搏的结果〔9〕。没有创新拼搏,就没有现代武术文化的今天,在现代武术文化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敢于批判古代道家思想的“消极等待”意识,要不断创新、不断拼搏,只有这样才能将现代武术文化发扬光大。

7 结论与建议

道家思想及其人生哲学是一个思维开阔、意境广阔的理论体系,它追求的是一种“乘物以游心”的理想人生境界,用淡泊名利、平安乐道的人生态度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倡导和平和自由的心理状态来对待世间万物,在和自然平等对话、交流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对现代武术文化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但道家思想对于现代武术文化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民族心理的影响更是如此。在现代武术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积极发挥道家思想在现代武术文化中的积极影响,使其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将现代武术文化逐渐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华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2.

〔2〕赵国庆.中华武术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6.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7.

〔4〕王宁.道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借鉴〔J〕.搏击.2006,3(7):17-19.

〔5〕王斌.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33-34.

〔6〕冯胜兰.道家思想对体育文化的双重价值影响〔J〕.搏击,2008.5(8):75-77.

〔7〕吴俊清.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华武术渊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95-06.

篇(5)

关键词: 阿诺德文化思想 中国教育 借鉴意义

一、理论背景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发展的进程正逐步加快。然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一定的危机。随着时间的发展,“物质至上主义”在整个社会中盛行。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工具信仰”现象是这个时代的通病,人们过分迷信物质文明而忽略了人性和谐、完美地发展。此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迅速转型引发了一系列的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危机,其中包括新社会和旧社会衔接问题。用阿诺德闻名于世的诗句来说,就是:“现代人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还无力诞生。”新旧秩序并存,使英国人出现了价值观与信仰的失衡。马修・阿诺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他的文化理论及教育思想,试图挽救整个社会,以实现完美的理想世界。

二、阿诺德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阿诺德文化思想中,“人生批评”论尤为著名。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精神在于不断扩展自身的能力和智慧,使自己趋于完美。要实现这一理想,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不仅致力于看清事物的本相,获得关于普遍秩序的知识,而且付诸实践,使其所构建的完美理念通行于天下,从而显示出文化的道德品格和社会品格。因此,他希望把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结合起来,促进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具体到诗歌领域,阿诺德提出了“诗歌是人生批评”的观点。阿诺德认为,首先,诗歌要具有思想性、批判性。诗人“应该理解人生和世界,然后在诗中处理它们。现代的人生与世界十分复杂,一位现代诗人的创造如果要具有很大价值的话,其中就必定包含一番巨大的批评功夫,否则它将成为一桩比较贫乏和生命短暂的事业了”。①其次,诗歌还要具道德性、严肃性。就是说,诗歌要提供人生的解释和评价,要反映生活的秩序和规则。“诗歌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将观念有力而美丽地应用到生活中,应用到怎样生活这样一个问题上”。②而怎样生活是个道德问题。因此,“违反道德观念的诗,就是违反生活的诗;对于道德漠不关心的诗,就是对生活漠不关心的诗”。③最后,诗歌还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人生批评必须与诗的真和诗的美这两条法则完美地结合起来。诗歌必须真实、严肃;“诗歌主张美、主张人性在一切方面均应臻至完善,这是诗歌的主旨”。④阿诺德认为:“最好的诗的题材与内容上的那种真实与严肃的优美特征,是和风格与表现手法上的那种词汇与行动的优美特征分不开的。这两种优美是密切结合着的,并且彼此是坚持着正比的。”⑤

除了“人生批评”,阿诺德还提出了关于文化教育的独特见解。马修・阿诺德认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着文明缺陷,是一个文化普遍缺失的时代。因此他提出只有文化才是解决社会混乱的有效手段。他希望通过教育使文明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从而使整个民族变得有文化,达到一种普遍完美的状态。马修・阿诺德眼中的文化,是一种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力量,它致力于人自身的、内在的转变。根据阿诺德的理解,文化是指“通过阅读、观察、思考等手段,得到当前世界上所能了解的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使我们能做到尽最大可能接近事物之坚实的可知的规律,从而使我们的行动有根基,不至于那么混乱,使我们能达到比现在更全面的完美境界”。

在教育方面,阿诺德还大力倡导古典教育。马修・阿诺德生活的时代,社会生活动荡不安所带来的混乱使大众感到绝望、沮丧和倦怠。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精神信仰与价值观念的缺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马修阿诺德认为,为了使大众更好地理解当代生活的复杂性,需要从历史上寻找能提供人们以精神慰藉的精神养料。于是,阿诺德试图从古典文学中寻求解决方案,以拯救当时的整个社会。他曾指出,希腊精神在人类精神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马修・阿诺德极力主张为人们提供关于希腊精神的信仰及著作。古典名著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条途径,才能使大多数的人得以接触古希腊罗马的思想,进而实现思想道德各方面的提升。

三、阿诺德文化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稳步提高。伴随着“金钱至上”观念的盛行,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传统的美德与价值观念逐渐被抛到脑后。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显得极为重要。阿诺德提出的通过文化教育来实现人的知识、道德各方面完美的状态值得借鉴。只有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提高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地向前发展,才能实现完美的状态。在教育过程中,知识固然必不可少,但思想价值观念的养成更加重要,这便是阿诺德所说的文学的道德作用。

此外,阿诺德崇尚经典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经典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当今,中国的四书五经、儒道释思想、唐诗宋词与四大名著渐渐被人们淡忘。因此,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必然要从阿诺德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

注释:

①②③LionelTrilling:ThePortableMatthewArnold,NewYork,TheVikingPress,1963:238,343,344.

④[英]马修・阿诺德著.韩敏中译.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上海:三联书店,2002:16.

⑤张玉能.西方文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9-230.

参考文献:

[1]吕佩爱.马修・阿诺德的“人生批评”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

篇(6)

关键词:儒学思想;园林文化;影响

园林文化是通过园林物质实体而反映出的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精神介质,它是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他文化门类结合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性文化。园林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它通过空间、布局、形态、比例、色彩、质地等园林语言,构成特定的文化体,用以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理念Ⅲ。

1.儒学的基本思想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发展始于孔子,在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阐述,但中和理念、伦理秩序一直为儒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中庸和谐、伦理纲常。中庸的审美理念强调不偏不倚之美,在乎景物的现实意义。

2.儒学思想在园林文化中的体现

2.1景观体现情趣

受中和理念影响,园林在建筑形状、植物选择等方面很谨慎,不怪诞,不颓败。儒学人士宣扬家国天下的志向,寄托在园林中就是社会志向、人生理想。君子得道于乐,小人得道于欲,园林对儒学人士来说,是品德修养的寄托,以含蓄为美。对于儒学来说,园林除了外在的“表征”意义外,应具有本身的形式与风格。

2.2建筑结构对称

儒家的秩序观打破了自然的屈曲有情、依山就水,人为地开辟轴线形成对称结构。这主要体现在皇家园林的政务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寺观园林的大殿和私家园林的起居建筑的布局上。对称能强化视线,具有庄严肃穆的美感,皇家园林的建筑高达恢弘,轴线的尺度与建筑的尺度能协调一致。

3.儒学思想影响园林文化的表现

3.1通过“表征”手段影响园林发展

儒学的文艺充满理性色彩,将所有情感因素纳入理性之中,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一切宗旨是为表达某种意义,表达特定的规范与意识。中国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样的艺术,表现了社会伦理,体现儒学的伦理秩序观。儒学据此影响中国园林的发展。园林首先是栖居游憩的生活空间,其次才是艺术空间。

3.2影响不同类型园林的内部和谐

篇(7)

[关键词]《双节堂庸训》;思想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周 t(1981―),男,贵州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贵州贵阳 550018)

一、《双节堂庸训》简介

《双节堂庸训》的作者是汪辉祖(1730―1807),字焕曾,号龙庄居士,浙江萧山瓜沥人,清代政学两界的名幕、良吏。据史料记载,汪辉祖早年家境贫困,父早亡,为养生母和继母,尝尽生活的艰辛。汪辉祖早年e业不顺,多次应试未中,随后入幕僚为绍兴师爷。由于好学上进,精明干练,博览群书,后于乾隆四十年(1775)中进士,曾任湖南宁远知县、道州牧等官职。乾隆五十六年(1791),任道州牧后因足疾辞官回乡,退养在萧山苏家潭。

《双节堂庸训》属于汪氏家谱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记载了汪氏族人的家族教育思想。从《自序》来看,《双节堂庸训》的产生时间为乾隆五十九年(1796年)正月癸卯。另外,《自序》中亦表明,汪氏家族中的家谱家训之作并非其全部独创,而是在学习与思考《颜氏家训》、《袁氏世范》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特殊人生经历、总结人世沧桑以及汪氏家族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创作。汪辉祖创作《双节堂庸训》,其根本目的在于教育汪氏族人乃至世人践行正确的正心、修身、齐家、处世和教育之道。

二、《双节堂庸训》主要思想内容

《双节堂庸训》属于汪氏家族家训思想文化的经典之作,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且贴近现实生活,是不可多得的个人正心、修身、齐家、教育和为人处事的重要宝典。从内容上看,该家训分为“述先、律己、治家、应世、蕃后、述师、述友”6篇,共219条,囊括正心修身、律己治学、为人处世、教育子女等内容,融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以及生活谚语,以积极探索和践行正确的家族与家庭教育之道,其中,最值得学习与践行的是“律己、治家、应世、蕃后”四卷中的教育思想。

(一)“律己”卷。“律己”卷主要论述立志与做人的关系,强调做人先要立志,才会有定力,才会经得起困难与挫折,才会经得起财与色的考验,从而临终时才不会感叹虚度人生。

(二)“治家”卷。“治家卷”主要论述尊老爱幼之道,对于父母,强调顺是孝的前提与基础;对于整个家庭而言,强调父母要勤俭持家;对于子女的教育,强调父母要做子女的示范与榜样的同时,还应该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三)“应世”卷。“应世卷”主要论述个人为人处世之道,强调不欺负弱小、诚心待人、谨慎处世、吃亏谦让,明辨善恶、以邻为伴,和睦相处。

(四)“蕃后”卷。“蕃后卷”的思想最为丰富和庞大,主要论述养育后代,要存心利物,即教育子孙知物力之艰难,知用财之道,勿游手好闲。还强调多读书,学以致用,练就治生之本领。

三、《双节堂庸训》的特点

《双节堂庸训》作为汪氏家族家训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均体现出自身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双节堂庸训》覆盖了正心、修身、齐家、交往等教育思想,甚至就某一方面来说,也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是中国传统优秀儒家文化与汪氏家族家训文化互动融合的产物。

二是形式上的集成表现手法。在形式上,《双节堂庸训》综合运用了古代汉语和白话文相结合的形式,兼具古文和现代文的特点。另外,在表现手法上,是传统理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

三是理论性与实操性的有机统一。从《双节堂庸训》的内容上来看,不但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对于个人如何正心、修身、齐家和处世,兼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四是针对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在该家训中,针对的是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在“守身”方面,强调“财色两关尤当著力”,在当下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四、《双节堂庸训》的辩证思想

《双节堂庸训》博大精深,充满丰富的辩证思想,现以“律己”卷为例,展现其丰富且有指导性的辩证思想。

一是处理立志与成事的关系。在谈到立志与成事时,首先强调立志,同时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即“做人先立志”、“须耐困境”、“做事要有恒”等,强调了过程与目标的统一,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思想,强调远大目标与坚定信仰的统一。

二是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律己”卷中主要体现为“贵慎小节”的细节决定成败思想。汪辉祖在“律己”卷中论述细节时指出,“著新衣者,恐有污染,时时爱护;一经垢玷,便不甚惜;至于浣亦留痕,则听其敝矣。儒者,凛凛清操,无敢试以不肖之事。稍不自谨,辄为人所持,其势必至于逾闲败检。故自爱之士,不可有一毫自玷,当于小节先加严慎。”即强调个人修身当严格要求,并从小事和细节上做起,否则将会影响个人修身齐家之整体。

三是处理名(虚)与实的关系。“律己”卷认为,“造物忌名,非实至名归之名,乃声闻过情之名也。盛名所归,不但其实难副,兼恐其后难继。幸而得名,兢兢业业,求即于无过,自为鬼神呵护;若以名自炫,必有物焉败之。验往征今,若合符节。”即强调个人在修身处事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名过于实或名不副实,均是为人处世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