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品德教案

小学品德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9: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品德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品德教案

篇(1)

行为:

1.不给同学起绰号,不讥笑和戏弄人。

2.见到同学中戏弄人的现象能给予批评和制止。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关系所必须的,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尊重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拿别人的缺陷、弱点开玩笑。四年级学生取笑他人或给他人起绰号,多数是出于好奇、好玩儿,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增强他们这方面的意识,使他们懂得:给别人起绰号或拿别人取笑,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尊重人的表现,是不道德的。培养他们从小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给别人起绰号和取笑别人是不道德的。

由于学生社会经历有限,对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不深。一般说,他们被人取笑时,反应不会很强烈,而取笑别人时,也很难意识到别人的痛苦。所以,如何让学生感受被人取笑的窘迫与伤心,由此产生情感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导入部分设计了“想一想”栏目,通过让学生设想被人取笑者的心清,启发学生的内心体验。由此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取笑人的行为产生反感。

课文选择的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事情的起因。李刚等同学摘下杨立的帽子,见到杨立得了斑秃,不但不同情,还哈哈大笑。虽然他们是出于好奇,但这是取笑人的行为,是很不应该的。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师生们对这件事的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取笑人是错误的,对同学的痛苦要理解、关心和同情。第二层是讲同学们的具体行动,使杨立倍感温暖,而且改变了自己不愿意与人交往的性格。

教法建议

1.取笑人不同于辱骂人。后者很明显地表现出对人的不尊重,给人的伤害也能直接再现出来。而取笑人,表面看起来对人的伤害程度不大,但实际上,给人造成的伤害是深层次的,甚至可以给人的心灵带来永世难忘的创伤。本课的明理必须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启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观点。

2.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为主,联系实际也是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学生澄清对与错、是与非,解决学生的模糊认识。至于学生中取笑人、不尊重人的现象,应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领悟,不宜在课上批评指正,以防造成负面影响。

教学设计示例

第十课同情还是取笑

教学目标

认知:

知道对人应当尊重,拿同学的缺陷、短处起绰号,或取笑别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是不道德的。

情感:

1.对取笑他人的行为感到不满、气愤。

2.对被取笑的人有同情心。

行为:

1.不给同学起绰号,不讥笑和戏弄人。

2.见到同学中戏弄人的现象能给予批评和制止。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短处,你有没有碰到过因为自己的缺陷和短处而被别人取笑的“烦恼事”呢?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老师一一概括列出同学们所说的事。)

2.那么,面对别人的缺陷和短处,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是同情还是取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十课—同情还是取笑。

板书课题:同情还是取笑

二、讲故事,明白道理。

被人取笑是痛苦的。最近,四(1)班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1.出示幻灯,老师讲故事,学生展开讨论。

师:杨立是新转来的同学,他老是戴着帽子,上课时也不摘。李刚等同学很好奇,他们打算摘下杨立的帽子,看看他头上究竟有什么秘密。这一天课间,李刚见杨立向教室走来,便赶快躲在门后。当杨立跨进教室时,李刚伸手摘下他的帽子,原来杨立的头上是一块块秃斑。“快看杨立的头!哈……哈哈哈……”这时,周围/,!/一些同学也跟着笑起来。

问:如果你是杨立,你会怎样?

(四人一组讨论。)

小结:是啊!杨立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非常难过,伤心地哭了。正因为杨立害怕被别人取笑,所以他不但不爱说话,也很少和大家一起玩。李刚取笑杨立,使杨立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给他带来了心灵的伤害,这是对杨立的不尊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板书:取笑难过

2.出示幻灯,续讲故事。

师:就在杨立伤心流泪时,陈欣走过来安慰他说:“杨立,别难过,我们去告诉老师。”王平见李刚还在笑,气愤地说:“杨立得了病,你不但不同情,还拿他取笑,真不道德。”

问:为什么这种取笑别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呢?

(四人一组讨论。)

小结:给别人起绰号或拿别人的缺陷和短处取笑,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尊重人的表现,所以说是不道德的。

3.那么,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看幻灯,自读课文中老师说的一段话。)

小结:我们对取笑别人的人应予以批评和制止,应该去安慰被取笑的人,给予他同情和帮助,让他感受到我们集体的温暖。

板书:同情温暖

4.那么,四(1)班的同学又是怎么做的呢?(看幻灯,继续讲故事。)

师:课后,李刚主动走到杨立面前,深感歉疚地说:“杨立,对不起,是我伤害了你,我很后悔,请你原谅。”陈欣的爸爸是皮肤科医生,她热情地把杨立带到家里,请爸爸给诊治。她爸爸给杨立开了药方,并建议他最好多晒晒太阳,不要老戴帽子,这样可以恢复得快些。为了让杨立晒太阳,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教室里哪个座位能晒到太阳,就让杨立坐。杨立不再害怕同学们笑话他,也愿意和大家在一起了。通过这件事,四(1)班同学更加团结友爱了。从此,班里再没有发生过取笑、戏弄别人的事情。

三、加深认识,畅谈感受。

在四(1)班这个集体中,有这样一些成员:李刚、杨立、陈欣、王平(出示头像投影和名字),你愿意和哪个成员交朋友,为什么呢?

四、做游戏,辨析是非 。

通过“大转盘”的形式,来让同学们完成课后的“说一说”。“想一想”、辨一辨。

(将这七题设在“大转盘”上,同学转到哪一题,就回答哪一题。)

五、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上课时,同学们举了很多被别人取笑的烦恼事,如果在你身边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该怎么做?

篇(2)

1.愿意和同学团结友爱。

2.不喜欢影响团结的行为。行为:

和同学友好相处,不争吵,不打架。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不争吵、不打架”“能举例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等要求设置的。

设置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正反事例的比较,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从而愿意与同学团结友爱,厌恶不团结的行为。

本课有五个栏目。

“试一试”栏目,设在课文前面,起导入作用。目的是为突破“团结起来为什么力量大”这一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说一说”栏目,紧接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概括,明确本课所说明的道理,可结合分析课文进行。

“比一比”栏目,让学生通过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这一练习是对课文内容的扩展,选择的事例是办一件事,团结起来力量大,就把事情办成、办好。

“讲一讲”栏目,让学生举一反三,以事例说明本课所学的观点。

“读一读”栏目,让学生通过读,理解有关团结力量大的谚语,进一步强化团结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1.教学中,教师特别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在教学的开始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一试”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初步懂得团结起来力量才大。

2.为了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团结,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搬重物的活动,具体的活动方法见“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课团结力量大

〈教学目标〉

认知:

1.结合具体事例,知道团结是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又协力。

2.通过正反事例的比较,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

3.知道同学之间应该团结。

情感:

1.愿意和同学团结友爱。

2.不喜欢影响团结的行为。

行为:

和同学友好相处,不争吵,不打架。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团结起来力量大。

教育过程:

一、试一试,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

今天我们首先做一个小试验。(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20根棉线)请每组先拿10根同样的棉线,每个组员一根一根地拉一拉,看看结果怎样?

1、学生进行试验。

2、学生汇报几次试验的结果。

3、教师小结:

每个同学都能很轻松地将一根绵线拉断,因为一根棉线太细了,力量太小了。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试验。

请每组把另外的10根和前面一样的棉线拧成一股绳,用力拉,看看结果怎样。

5.学习小组开始试验。

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动手试一试。

6.学生汇报试验结果。(试验结果:学生拉不断拧在一起的棉线。)

7.教师提问:

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试验的结果不同?

8.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

9.教师小结:

一根棉线,力量小,可以轻易地被拉断,但是10根棉线拧在一起,力量就大了,我们不能轻易地把它们拉断。

10.教师提问:

几根棉线拧在一起力量就大了,那么在集体中,同学之间团结起来,结果会怎样呢?

11.学生回答。

12.过渡语:

同学们的想法对吗?我们看一场拔河比赛,看后,大家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了。

二、分析课文,领悟观点

1.教师提问:

看一看,在这场拔河比赛中,哪个班获胜了?

2.教师演示课件《拔河比赛》 下载:

内容:教材P23-P24的课文内容。

3.学生观看后进行汇报。

4.教师提问:

在拔河比赛中,二(1)班为什么能战胜二(2)班?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想法后,小组派代表发表看法。

6.教师边听学生发言边演示课件,课件分别演示两个班在拔河比赛中的不同表现。(板书:团结力量大)使学生更加清楚认识团结的表现与不团结表现的不同。

7.教师小结:

在集体的比赛中,由于二(1)班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团结起来形成了合力,所以二(1)班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板书: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相反,二(2)班同学在比赛中失败,就是由于他们不团结。

三、深入观点

过渡语:在比赛中,团结不团结比赛结果不同,那么在活动中,团结与不团结有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比一比。

四、比一比

1.教师提问:

比一比,在排练新年联欢会时,第二,第三小组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为什么?

2.学生自己看书,内容:根据教材P25-P26图与文的内容安排。学生分组表演:二年级一班排练新年联欢会的节目时,第二,第三小组的不同表现。

3.学生观看表演后发表看法。

4.教师小结:

在准备节目的过程中,第二小组的同学非常齐心,个个都想把节目演好,认真排练,所以他们演出取得了成功。第三小组,排练节目中,大家意见不统一,不团结一影响了他们排练和演出效果。

5.教师过渡:

在比赛中,团结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在演出中,团结才会把节目演好。在我们班集体中,还有哪些事例也能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

五、讲一讲

1、老师请学生首先进行小组交流,用具体事例说明团结起来力量。

2、小组派代表举例说明。

3、教师小结:

在集体生活中,团结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同学之间,团结起来才可能把班集体的事情办好。(板书:把事情办好)

六、过渡语:

团结对于一个集体来说非常重要,有两条谚语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七、读一读

1、请学生看教材P26读一读的内容。

2、学生读谚语,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一根线,不成团,万根线,能拉船。

*人心齐,泰山人移。

篇(3)

一、思想品德课教案的编写原则

1.应在进一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动手编写。研究教材和分析教材是教师备课的核心,教师必须在研究单元教材的基础之上,对课时教材作进一步地钻研,具体分析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中的材料和观点、确定该课在整个思品教材体系和该单元中教学的地位,以掌握教材。

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精读和熟读课时内容。精读的目的是理解教材。通过仔细、深入地揣摸和钻研每一课、第一节的具体内容,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了解教材的精微,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熟读的目的是要能够纯熟地掌握教材,驾轻就熟地驾御教材。即不仅要懂,而且要熟,要做到从整体结构到具体内容,都胸有成竹,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

同时要处理好教案和教材的关系。教案的编写原则应是对教材的加工过程。关键在于使教材适应本班的水平和需要。教案既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是教材的重复,也不能完全抛开教材另搞一套。

有了教案也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师可把重点问题,如课文中所明之理加点、波浪或序号、注释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一定要掌握学科特点。目前小学思品课已形成较系统的教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理、激情、导行是思想品德课的总特征。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这个基本特点,不能将思品课教案写成语文课的教案。思想课同样要学习和阅读课文但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字、词、句、篇章、结构,而是在于学文明理,是通过分析字、词、句的感彩,体会和理解所明之理,并内化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进行行为指导。这样,教案才会编得有思想品德的味道。因此,编写教案时要紧紧抓住学科的特点。

3.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案,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三点:(1)教师要设计好启发式的问题和运用启发的方法。使学生有思考余地,既能说出一点、又说不完整,要开动脑筋分析综合一番后方能掌握这个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分析一事物的多角度、分析一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分析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等。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得出结论。(2)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紧扣小学生的身边事。如一位教师在讲《关心他人》一课时,在明理之后给学生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谁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吃什么?谁知道爸爸爱看什么样的书或有什么嗜好?谁知道妈妈每都是几点钟起床做饭等问题。问题提出后,有的同学兴奋地抢着发言,有的同学则一脸的懊丧。在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都领悟到关心他人不仅仅是课文中的事,而且就和自己有关。几个问题提出之后,也就知道了自己是不是关心他人,是口头的还是真正做到。因此,在教案编写时还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二、思想品德教案的编写过程和方敞

教案一般分讲义式教案、提纲式教案和图表式教案等几种。教师要选择哪一种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经验。

教案和内容分一般情况和具体内容二部分。一般情况是指每一课时的教案都应写入的内容:包括授课班级、上课日期、课题名称、课型、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等;具体内容是指这一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它是教案的正文和重点。

教案和具体内容的教学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内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过程是教案内容的讲授过程。要把讲授的内容组织成教学过程,安排好教学进度、教学顺序和教学步骤,构成完整的教案。总地说来,就是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的、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设计总体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顺序和步骤,组织好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环节的编写组织教学指的是教师步入课堂、宣布上课这一环。组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间休息或上节课内容的兴奋点转移到本课中来,集中注意力,做好听课的准备,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做出“预备”。不能“心不在焉、视见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大学》)

组织教学通常要采用一些方法。因此编写教案时要紧紧围绕教学这一目的进行。如可以把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进行检查、讲评,并把讲评的要点条理化;高段的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就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安排进行一分钟讲演、发表自己的对某事的见解等。

以这种方式组织思品课教学,能较好地达到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思品课兴趣的目的。

2.导入新课环节的编写教师还应充分准备从组织教学过渡到讲授新课的导入问题。导入时既要注意和上节课知识的衔接,又能自然引入新课,并通过导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兴趣,为讲授新课——明理做铺垫。

导入新课可从“纵”“横”两方面导入。“纵”指过程,即导入指在课前进行的引入新课的方法。“横”指抛开过程性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的方法有很多。

从“纵”的方面导入的方法有:

(1)课前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如第三册第二课《光辉的节日》,老师直接板书课题,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辉的节目指的是什么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光辉的节目》”,并板书课题。

而课中和结尾时点化揭示课题,就不单纯是导入的方法问题又属于明理内容。下面也附带说明。

(2)课中揭示课题:如第二册第七课《做勇敢的孩子》。老师教学中已经使学生明白了“小红不胆小,她不怕黑,不怕打针吃药、敢当众发言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后,再提问:“那我们应该怎样做?通过动情明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做勇敢的孩子,教师适时板书课题。在课中适时揭示课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做勇敢孩子的愿望,又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3)结尾时点化课题:如第一册第八课《我爱祖国》。当老师完成明理和导行部分之后,总结全课学习内容,提出课后行为要求时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它面积广大、祖国富强又可爱,那你是怎么想的呢?”在结尾时揭示课题,既总结全文,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以“横”方面,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

(1)教师运用谈话、设问比较的方法:

如《热爱家乡》一课,教师运用谈话方法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热爱家乡》一课。怎样做才是热爱家乡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文中的两位大哥哥都是怎样做的?”

又如《珍惜集体荣誉》一课,教师用设问的方法导入新课。教师:“小朋友都喜欢做一个维护集体荣誉的孩子吗?(板书“集体荣誉”)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维护集体荣誉吗?(板书“维护”)为了班级得到卫生评比的“小白鸽”就把垃圾收起来又倒在共它班级的分担区,是维护集体荣誉还是破坏集体荣誉呢?同学们一定都很想弄清楚,下面我们就来学新课《维护集体荣誉》

(2)借助其它手段,如故事、谜语、哲理、名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园园和方方》一课,老师给孩子们讲了《大象和小花猫》的故事,使孩子从中了解到,大象和小花猫都有各自的优点,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合作才能办好事情。这个小故事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么我们看《园园和方方》又告诉我们什么?

谜语导入:《小凤送桃》一课,老师出示一则谜语:“胖娃娃、没有脚,红尖嘴一身毛,背上一道沟,肚里有味道”。学生回答:“桃”。老师说:“孩子们猜对了,今天我就给你们讲一个《小凤送桃》的故事。”

哲理、名言导入:《最可爱的人》一课。老师出示了“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句南疆战士的豪言壮语,提出问题: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归纳发言后,老师又说,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最可爱的人》。

此外,还有用歌曲(音乐)、举例、图片或实物、音像等创设情境等多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

(3)教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游戏、小品表演、汇报等方式导入新课:

如《做妈妈的小帮手》一课。课前教师安排小品表演。一组是小女孩放学回家看到妈妈洗衣服腰酸腿疼,就主动给妈妈捶背、替妈妈洗衣,妈妈睡着后又轻轻地给妈妈盖上被子;另一组是小女孩放学回家,看妈妈洗衣服就把口袋里的脏手绢掏出来扔到盆里,看电视时妈妈叫她去买火柴,她却不耐烦地说:没看见我在看电视吗!真讨厌!……老师提出问题,二组表演各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哪个小女孩做得好?……由此导入新课。

汇报:教师在课前有目的的组织参观、调查、走访等活动,通过学生课前汇报活动情况的方法导入新课。

还可以通过行为测查引出问题导入新课:以上的各种方法导入都不要忘了一个“巧”字,既要引得自然、合情合理,又要引人入胜、动人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3.讲授新课环节的教案编写讲解新课是教案正文部分的中心,所占篇幅最多。一般说来,一堂课质量如何,主要是看这一环节完成得怎样。

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来说,这部分主要包括明理、激情、导行三个主要内容。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并把具体内容安排设计明确地写在教案上:(1)设计好讲授新课的整体步骤;(2)把握每个步骤的重点和难点;(3)设计出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明理、激情、导行,做到内容和方法相统一,方法为内容服务。并达到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写清基本概念,如遵纪守法中的“法”和“纪”;

(2)多选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例说明观点;

(3)注重重点和难点部分的编写。如设计一组问题,使学生抓住关键重点,或使学生化难为易;

(4)讲新课和巩固新课要同步进行,边讲边巩固,不能一节课讲完了,再找专门时间巩固。根据思品课的特点,一般可分三步骤巩固观点;a.学文明理,即学完新课后就概括总结出新观点;b.引入相同观点的其它题材,再深化观点;c.联系实际导行时按着观点的不同侧面的内容要求与小学生思想行为实际逐一对号,进而巩固新观点。

(5)设计好板书。板书应完整系统。应简炼,板书应反映出整个观点,或整个观点的操作内容。要抓住观点设计板书,否则就会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不要成段地抄书,板书字型要规范,不能随便乱写造字。

低年级学生也可采用板画形式设计。

一般,板书分基本部分和辅助部分。基本部分包括大小标题、内容要点:辅助部分可根据情况将重要的概念、数字、生词、生字等设计在内。可以在教案正文旁另组织板书系统。

也可以在正文中把字写大,改用彩笔的办法把应该板书的地方标增出来。

(6)要设计教具和使用方法。思品课为了增加直观效果,要充分利用教具、图、幻灯、投影仪和录音、录像。教案设计上要写上运用什么教具、需要什么设备、写上制作什么内容的幻灯片、录音像带,通过课前有计划地准备,防止上课后因缺少备件而使计划落空。

4.布置作业环节的编写布置作业要和巩固新课相衔接。它起到巩固新课,启发学生运用新课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的作用。在进行小结的基础上布置作业。通过小结把本课的基本部分、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有个明确的结论,作业题要想好写出,要求也要简明地写在教案里。

三、熟悉教案

篇(4)

紧张时的一抹微笑

1987年8月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宜都市陆城第二小学工作,担任小学数学、思品及音乐学科的教学工作。年轻的我,一边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一边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当时,参加县级比赛,必须经过陆城片区初赛选拔,我在第一二年连续参加数学优质课比赛,都止步陆城片区,铩羽而归。面对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陆城片区选拔赛,我并没有退缩,第三年,我另辟蹊径,把兼带的思想品德这门“搭头副科”作为参赛课,通过精心准备,我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拿到了参加市优质课大赛决赛的入场券。

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倍加珍惜。决赛时,我的参赛课文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当时既没有网络,也没有现成的教案,仅仅只有一本教师用书,我反复揣摩课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师用书,设计了一份教案。那时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就是投影仪和录音机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无配套的灯片和磁带,我就挑灯夜战,自己动手制作幻灯片,灌制故事录音磁带。学校组织了两次试教,对我的教态、教学设计和教学语言提出了修改。我根据大家的意见对教案几易其稿,把自己关在寝室里,反复对着镜子练习打磨。带着领导的期望和老师们的祝福,我信心十足地登上了市优质课决赛的舞台。讲台下坐满了学生、评委和现场观摩教师,室外的走道里也坐满了人,见了这阵势,初次参加大赛的我心跳加快,语速也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快,心想:这下完了,又要失败了。

正当我异常紧张时,不经意间,我瞥见时任市教研室主任思品专家、特级教师陈光全正面带微笑,全神贯注地听我讲课,还不时地点头。陈主任嘴角的微笑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我信心骤升,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气息,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如愿获得了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并成为学校唯一获此殊荣的老师。

一年后,我代表宜都市参加了宜昌市首届思品优质课大赛,获得了一等奖。此后我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学校和我成为了宜都市课题实验学校和教师,我多次在宜都市教材培训会上、送教活动中执教公开课。荣誉纷至沓来:我先后被评为宜都市思品学科优秀教师,宜都市优秀工作者,宜都市第一、二届小学品德骨干教师。

时至今日,陈主任的那一抹微笑还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是那样的温暖、亲切、动人。那是前辈对教坛新人的呵护、赞许和鼓励,那一抹微笑幻化成动力,鞭策着我行走在品德教学的路上。时至今日,那一抹微笑也复制在我的脸上,成为了我听课、评课时常有的表情,在这抹微笑中,讲台上的教师也许会少了一份紧张、一份胆怯,多了一份自信、一份从容;在这抹微笑中,也许一位教坛新星正积攒着升腾的力量。

转折时的一种赏识

2000年,由于爱人工作的调动,我也被调到宜昌市猽亭区工作。对于此次调动,我顾虑重重:到猽亭后,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会成为过去,必须重头再来,特别是我还能否执教我钟爱的品德课都是未知数……带着这些想法,我到猽亭区实验小学报到,时任猽亭区实验小学校长谭国俊说:“作为猽亭区的窗口学校,没有主课副科之分,所有的学科都应该由专任教师担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周老师你对思品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应该人尽其才,你的工作岗位是学校专职思品教师。”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不但可以继续执教我所钟爱的品德课,而且是专职教师。也就是说品德课不再是搭头课了,而是我的主要工作了。从此,我担任了10年的专职品德教师和品德教研组长。在这10年里,我先后执教了人教版、鄂教版1-6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我全面地了解了教材特点和体系,系统地钻研了课程标准,摸索出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流程。我多次获得区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01年我代表猽亭区再次走上宜昌市优质课竞赛舞台,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指导教研组两位年轻教师参加宜昌市优质课大赛均有斩获,多篇论文获得市区一等奖;我也先后被评为猽亭区品德骨干教师,区十星教师。

回顾这段经历,我庆幸又一次碰到了我人生中的贵人——谭国俊校长。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正是谭校长的信任和赏识,为初来乍到的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使我轻车熟路、一如既往地在职场行走。通过多年的历练、实践、反思,我的课堂引导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均有提升,课堂充溢着自主、合作、和谐的魅力,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日臻成熟。十年品德专职教师的磨砺,十年的积累,给我的职场生涯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你会蓦然发现,在公开课上所成就的,绝不仅仅只是几节‘代表作’,而是生命的历练,并循着这样的路径,脚踏实地地走向日常课堂的‘厚实’,乃至成就人生的厚重和精彩。”

彷徨时的一次引领

2009年秋,我带着几许的忐忑和敬畏走上了猽亭区品德教研员的工作岗位,成为了教研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实现从一名教师到一名教研员角色的转变,我又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心路历程呢?从彷徨起步、自信行走、到从容自如这一路走来,不得不提到我的亦师亦友的教研室副主任杨小勤对我的帮助。虽然我在小学品德课堂上摸爬滚打近20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毕竟是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但如何发挥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如何实现教师到教研员的华丽转身,这些问题困惑着我。

正当我迷茫之际,杨主任向我伸出了温暖的手,她告诫我:一名称职的教研员必须驾驭好学习、研究、反思三驾马车。学习是现代社会永恒的主题,更是一名教研员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于是,学习成为了我工作的状态,我一面虚心向老教研员学习,拜他们为师;一面抓紧时间阅读经典、品名家博客、看新闻,学习课程标准,查阅各种资料,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观看名家课堂教学实录,并随时做好学习笔记,三年来做读书笔记几万字。我在学习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教育理论的储备,努力为专业引领打好“底色”。

开展有主题的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一起在教研活动中修炼提高是教研员必做的功课。记得我在筹备第一次教研活动时,杨主任又及时指导我制定活动方案,在杨主任的指导下,我按照如下步骤成功地组织了第一次教研活动:与老师们商议确定了教研主题——把话题分解到各校,参会教师查阅收集相关资料——与做课教师磨课——搭建观课议课平台——提炼整理解决问题的策略——成果的推广应用——形成新的议题……这次教研活动的成功提高了我的信心。为了提高全区弱小学科的教研水平,我成立了区品德中心教研组,建立了中心组QQ群,并开展网络教研活动,还开展了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现场教学指导,老师们也逐渐认可了我。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更是教研员要驾驭好的第三驾马车,我总是时刻反思:自己是否清楚本学科的教学强势和弱势?是否有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递给了教师?是否引领教师把教学理念与课堂真正地融合?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教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是否有提高?外出学习,我会随时记录下那些触动了我,引起了我思考和共鸣的观点;听课之时,教师的精彩演绎会及时记载并写听课心得,每次教研活动后,会反思总结本次教研活动的得与失,以及下次教研活动要提高和改进之处。我先后把捕捉到的教育故事和思维火花写成文章,陆续在《中小学德育》、《教师报》、《湖北教育·综合资讯》等报刊上发表,撰写的论文先后获省市一等奖。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切实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顺利完成新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提升,是当前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发展,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面向儿童开设的兼具社会学内容和心理学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它目前主要开设于小学的高年级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也相对薄弱。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学生更需要良好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来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一、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

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点是“道德教育”,整个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设置也是围绕这个核心教学点展开的,多样化、开放化、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三个最主要的特征。

(一)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具有丰富庞杂、无所不包的多样化特征。它把儿童视角中的生活百态容纳其中,既涉及政治经济,也包括地理、历史、自然。它从劳动的美丽,讲到道德的绚丽,从社会的多彩,讲到科学的魅力,旨在用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帮助儿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学会与自然的共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就像一个专门为儿童准备的万花筒,里面拥有许多的秘密和神奇,只要学生和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进行探索和发现,就一定可以找到珍宝,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下,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需要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把多样化的课程进行井然有序地分类,营造出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开放化的课程理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轨迹紧密结合的课程,它的课程大纲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是无论课程大纲怎么变化,它与社会同行、与时代同步的开放性课程理念一直都没有改变。而这种开放化的课程理念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学生要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学会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以更好的姿态开始社会生活,融入时代潮流。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拓宽自己的教学眼界,吸收更多更新更前沿的教学信息,来帮助自己提高教学能力,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生活化的课程要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浅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起优秀的思想品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其深层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建立起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和理性感悟,为将来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生活化的课程要求倾向明显,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贯穿整个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始终。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活化的课程要求,在日常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要善于把握课程实践的要点,为学生创建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把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上的实践经验,完成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际的有效衔接。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通过前文的描述,我们知道多样化、开放化、生活化是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显示出的三个最主要的特征。相关的教学工作者也需要针对这门课程的这三个主要特征,来开展和落实自己的教学工作,以达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笔者将从思、行、悟三个方面来具体地分析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勤思考――建立正确课程认知

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执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来说,从自己出发,积极地学习和领悟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科学内涵,是其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首先,学校要帮助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建立起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正确认识,改变以往以考试和升学为主要教学目的的错误教育观念,积极地宣导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观和德行教育观,把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优质思想品德,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进行落实和考核,对以往语数外等主课老师占据思品课程时间进行教学的不良习气,进行整顿。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改内容的培训,帮助相关的教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新课标的内容,并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抽查考试的方式,来督促相关的教学工作者用端正的学习态度来对待新课改的培训,保障培训的质量,让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通过培训和学习能够有所收获。

(二)多行动――尝试多样教学手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对新课改下课程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对新课改内容的教学实践,这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第二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踏出新课程实践教学的脚步,才能让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行动是成功的原动力。

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积极地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识还不够成熟,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做好教师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拓展多样化的教育身份,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和好朋友。主动关心和爱护祖国的花朵,在拉近师生间距离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对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有效沟通进行学习。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还要加强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学习,学会利用科技的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除了以往利用课本插图、讲故事等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以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和拓展课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以“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播放消防车的声音,让学生通过声音来讨论听到的是什么,然后在学生讨论之后展示正确的答案,让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善感悟――总结反思提高能力

当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对课程教学进行不同的努力和尝试之后,一定不能忘记总结和反思,这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第三步。因为事物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都是无法判断出优劣的,只有经过真正的实践之后,才能知道哪些方式是有效的,哪些方式是无用的。而只有经由反思和总结的过程,这些实践经验才能百炼成钢,转换为真实的能力。

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建立起制作教案、前期备课、后期反馈、教案修改等环节的动态连接。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积极地展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思考,把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撰写学科论文的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同时通过的方式,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接受更多人的检验,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三个不同的讨论活动:面对火灾时,我们怎么办?面对拥挤时,我们怎么办?事故发生时,我们怎么办?同时对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和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整体把握课程的节奏和走向,让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地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结语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朝着“以人为本”“乐学活学”的新时代教育理念靠近。不同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成效。笔者相信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相关的教学机构和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努力,积极地求索,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一定会得到切实提高,美丽的德育之花也一定会迎风盛开。

[参 考 文 献]

[1]吴慧琼.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6(13).

[2]张建宏.浅析小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品社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6(12).

[3]赵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有效培养[J].教师,2016(10).

[4]杨兴志.试论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J].新课程(上),2016(3).

篇(6)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课改

我校从上到下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正深入进行,正是春花烂漫时。

从2008年秋季起,教育局出台了具体方案,2009年4月组织赴冀鲁考察后,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上级领导强力推进课改的决心给我们推进课改的信心,一年来,我们走上课改之路,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时常回望来时路――不断总结提升

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总结反思与改革进程同行。学期初,通过全体教师大会总结反思,学期内,通过班子会议总结反思。其中不乏迷茫与担忧,因为改革的成与败,事关学生的发展,只许成功,不准失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大胆推行中,谨慎对待每个环节、每个问题。

二、管理之中求新

课堂教学改革在整个教学管理中不是孤立进行的,是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灵感,做好常规管理的同时,力求配套管理创新。

三、备课设计与环节求新

为了引导教师全心投入课改,我们推出新课改教案导学流程环节例举,提供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导学流程,供教师参考。

(一)小学语文学科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自学探究、整体感知 ――3.反馈成果、形成认知――4.精读深思、深入理解――5.分层作业,拓展练习――6.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二)小学数学学科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自学探究、讨论交流――3.反馈成果、形成认知――4.分层练习、理解运用――5.实践应用、拓展延伸――6.总结评价、课外作业。

(三)小学英语学科

1.热身复习――2.激趣导入――3.自主探究――4.趣味操练――5.拓展活动――6.检测评价――7.总结作业。

(四)小学科学学科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做好准备、自学探究――3.理清结论、汇报交流――4.分层作业,拓展练习――5.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五)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

1.引发兴趣、导入主题――2.自主活动、体验生活――3.情感交流、明理升华――4.辨析实践、引导生活――5.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六)、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

1.引发兴趣、导入主题――2.自主活动、亲身体验 ――3.交流讨论、

强化观点――4.联系实际、辨析导行――5.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七)、小学音乐学科

1.组织教学、初感音乐――2.故事导入、 创设情境――3.唤起共鸣、自主感悟――4.艺术表现 自由创作――5.轻松小结 回顾评价。

(八)小学美术学科

1.引趣导入――2.观察感知――3.亲身探究――4.展示交流――5.小结延伸。

(九)小学体育学科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2.娱乐热身、充分准备――3.合作探究、掌握技能――4.巩固技能、练习提高――5.辅助活动、愉悦身心――6.整理放松、总结评价。

根据新课程该要求,教学环节的提法发生根本变化,再用老调重弹,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课改要求不一致,欢迎有经验的教师有更好的环节设计。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要求填写必须符合“三维目标”要求。教案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栏目,“学生活动”部分以前教师总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填写非常简单。我们要求教师重点设计“学生活动”部分,“教师活动”部分一定要详细写明方法

通过检查,发现教师们的教案流程设计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教师“学生活动”部分填写十分充实。这些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驱动教师理念上的变化。

四、作业设计与要求求新

为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机械性与局限性,使作业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领地,我们推出了“分层作业”和“自主作业”形式。“分层作业”为教师布置的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至少布置两个层次的作业, “自主作业”为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及搜集的新颖的课外作业,“自主作业”开始要求教师进行引导,优秀的学生“自主作业”内容和质量要求高一些,差点的学生要求低一些。语文数学至少每个月两次自主作业,其他科一个单元一次,自主作业内容以开放、新颖的内容为好。作业的改革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尊重与鼓励。实践证明,分层作业与自主作业深受师生的欢迎,据教师反映,许多孩子都很喜欢作业,作业的兴趣浓、质量高。

为了配合中高年级“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课型改革,在中高年级推行了“预习作业”,每个学生各科都有一本保存完整的预习作业,教师要及时布置预习作业,根据学科和课型不同,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学科不同类别课型的预习常规,新课改预习是重要环节,只有预习的好,自主性强,学生才会积极活动,课堂实效强。预习作业已经实施一年,今后继续巩固成果。

五、宣传总结与记录求新

从2009年3月《课改前线》校刊应运而生,至今已经编辑印发了四期。校刊记载了我校课改工作的每一步进展与探索历程,设置工作指南、会议检查、学习提升、教学活动、一线拾零等板块,图文兼备,成为宣传交流的窗口,就像我们甩在课改路上的脚印,与课改相伴而行。

篇(7)

一、做精巧教案,在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

其实渗透品德教育就在我们身边,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教学内容大致是:地球美丽而渺小――地球资源有限――人类无法移居――人类要精心保护地球。就按这个流程来设置教案,轻而易举就完成了。但我不想让学生只学习书本知识,我就跟学生讲一些身边发生的小事:如家里水龙头没关紧经常“细水长流”,早上都八九点钟了教室的灯还在亮着,食堂的剩饭剩菜经常是大桶大桶的,包子只吃了里面的馅就丢掉了等等,于是我在教学中导入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有这些现象,同学们大多数低下头保持沉默了,有几个同学却能自告奋勇的承认“有”。接下来,我继续教学“地球资源有限,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该何去何从?”学生从课文中知道无法移居,只有保护好地球资源、节约地球资源,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光有书本上的知识和同学们的口号还不够,必须要有行动,从今天开始,我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珍惜保护资源,如有违反,就是地球的小罪人,你们愿意吗?”效果当然是好的。在语文课堂上抓住“契机”,学以致用,品德教育立见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好自己的导演职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态度和蔼,饱满热情,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要予以鼓励和表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敢于向权威挑战。

二、品德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纵观小学1~6年级的语文书,几乎每篇课文都在教育我们该怎样做人,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肤浅地教两个字,做一些内容分析,而应该结合实际渗透品德教育。如:一年级13课《平平搭积木》。里面有一句“平平搭的积木不只是给家人住还可以给大家住,”由此,我们教学的时候还要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人。14课《自己去吧》则要联想我们现在的小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百般疼爱下长大的,自私自利、经不起一点挫折、没有一点独立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则需老师们教育孩子学会坚强,学会自食其力,学会锻炼自己的翅膀。一年级课文如此,二年级的《坐井观天》、三年级的《一次成功的实验》、四年级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哪篇课文都渗透了品德教育,老师们则要好好把握,相机渗透。

三、“口语交际”、“小练笔”部分是渗透品德教育的好钥匙

现在的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设计了“口语交际”这活动,这不仅是一个提升学生口才和胆量的活动,更是渗透品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另外的“小练笔”就是学习这篇课文后,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与课文相符,是否“油水分离”,而写的一片小作文,既可以反思自己,又可以提升写作水平。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强调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都是慎之又慎,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累,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于一路上的收获,感恩于一路上的关怀;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求学之路,有困惑有奋进,几多泪水几多欢笑,写得真实感人。例如话题作文“比较”,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比什么,比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比较等。一系列的作文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四、指导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渗透美德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五、语文教师自身的形象,是渗透品德教育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