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理财教育论文

理财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8 19:44: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理财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理财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理财;推广

一、研究大学生个人理财的背景

当下,我们的大学生对于结余的生活费的处理已是造成了个人的资金浪费。大学生不仅没有好的消费习惯,而且没有合理的理财规划。从大学生理财现状中不难看出大学生理财缺一个由理论到实际的的桥梁,少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更没有专业理财人员的指导,因而月底会变为“大负翁”、“月光族”。

面对现在的大学生理财的现状,我们的大学生就需要理论的扎实、多次的实际经验、专业的理财指导,然而能够帮助大学生做到这三项的任何服务业务我们至今没有发现。

二、影响大学生个人理财的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1、自身认知偏差。部分大学生会利用自己兼职的资金以及凭借工作经验去理财机构购买理财产品,然而许多人是亏本还得向父母借钱度日。这些现状显示一定程度上的过度自信、表面认知偏差都会使大学生积极的理财,但在相应程度上会忽略产品的风险、时间等信息,从而导致个人理财出现认知偏差。

2、固定的收入。根据调查显示,约75%的学生的生活收入来自父母,他们的收入减去必要的支出及大学里逐渐的存在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浪费资金严重及消费结构不合理等资金支出后,这样的不合理支出让大学生无财可理。

(二)理财市场与社会环境因素

1、理财市场条件的制约。由于理财机构宣传不到位,很多大学生是一无所知选择理财产品或是产品的销售门槛高放弃理财,这样的现实条件制约,让大学生对理财望而却步。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社会环境。传统的消费理念受到强烈的时代冲击,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有很大的转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给大学生理念带来较深的冲击,导致大学生产生高消费的心理变化。在实际情况下,由于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大学生不能树立很好的理财观。

三、研究大学生个人理财中出现的问题

1、理解误区。大学生理财需求上升,但仍缺一个独立的理财环境,且理财技巧匮乏,受传统观念束缚,大学生的理财很保守。错误的将理财理解为传统的资金使用方式,即获得的收入存入银行获得稳定的利息或进行股集,债券投资,以期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风险收益。

2、欠缺丰富的理财经验。相对保守的大学生选择基金,学生一般选择资金管理的开放式基金的固定方式。21岁的李乐同学看到学多人理财都挣了不少钱,他于是拿出了自己积攒的资金购买定期理财产品,可不久李乐就亏损了。可见,尽管在校大学生理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投资理财起步期。

3、理财风险。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理财商家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也可能因市场变化出现产品滞销、资金周转不灵导致脱节现象等。期限越长的理财产品,对利率波动就越敏感,市场风险也就越大。

4、理财产品门槛偏高。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要求客户资产要达到50万元;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要求客户资产达到20万等。这显示理财市场上的产品缺乏创新性,不能满足大学生这一客源,让很多大学生只能观望理财。

5、缺乏专业指导。专业的理财人员不能接触到我们广大的大学生,因而我们大学生的理财知识理论层面的教学,而没有实际的实例教学,这就使大学生个人理财要走许多弯路,如此发展会让大学生对理财的热衷度降低。

四、针对大学生个人理财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1、开展理财宣传教育。在高等院校开展理财宣传教育让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理财的认知程度。理财机构定期开展理财知识竞赛、与各高校合作开展理财宣传教育的专题座谈会,并在大学城设立理财中介服务点,可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和生活理财习惯,并为将来成为一个善于理财的现代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量身定制理财规划。当月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由于受自身资金的限制,建议其要开源节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勤工俭学来拓宽自己的融资渠道,比如利用家教、导游、餐厅服务等兼职,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大学生群体差异较大,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且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收入来源和消费习惯,因此,每个人的理财方案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丰富理财经验。经验不一定是非得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可以互相学习交流的。学生可向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老师请教,也可向我们理财中介推荐的理财专业人士咨询。我们理财中介服务会不定期的发放专业书籍和邀请理财专家和理财成功人士到学校为大学生做专门的经验交流讲座并建立“大学生理财协会”会员社团,有效促进理财资讯和经验的交流。

4、合适的理财产品。理想的理财产品应有相对较低的理财服务门槛,以满足大学生对资金灵活性的需求。各理财机构不断推进创新理财产品,个人理财产品只有适用才会有新市场,所以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理财产品,突出产品的适用性,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客户群理财的需要。

5、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政策环节及法律保障。

(1)理财合同。理财机构从事理财业务,应当依法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或信托合同。但在合同中不得对理财产品进行保本保息的承诺。

(2)理财机构的风险内控制度。包括对理财资金及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相关会计制度要求,切实防止帐外经营,挪用理财资金情况的发生,建立严格的业务隔离制度。

(4)理财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理财机构应当按照诚信、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原则披露理财业务的相关信息。

(5)禁止作出保证其资金不受损失或最低收益的承诺。

五、成果

(一)实现大学生人人会理财,人人有财理

通过对大学生的一系列的理财服务,我们确保了许多大学生享受到了理财该有的服务,确保大学生是会理财,而且通过专业理财人员的指导下,我们确保每个大学生都是有足够的资金去理财。

如果不会理财,不用怕,个人理财拥有专业的服务,保证人人会理财;如果没有资金理财,不用担心,我们的专业理财规划师会帮助规划资金使用,保证人人有财可理。

(二)校企合作共同发展大学生理财项目

学校与理财合作商合作,针对理财专业指导,合作商可与学校举办理财讲座、开展理财模拟大赛、理财知识竞赛、理财培训等方式让更多大学生合理的参与到理财中来,既让合作商有机会宣传自己的理财产品、给自己的理财销售市场增加客源,也让学校的理财课程有机会接触实际操作中去,有利于学生合理利用资金,合理的去理财。

(三)特色的方法,开启潮流模式

1、利用创新手段宣传理财。为了让大学生加入理财,我们理财服务点利用21世纪时尚通信方式(QQ、飞信、YY、人人等)建立大学生理财交流群和理财中介服务点会员社区群以及进小区宣传理财,通过我们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参与理财的大学生人数日趋上升。

2、与高校合作开展多次理财座谈会。我们个人理财中介服务点成立会员社团,与高校合作举办关于理财的经验交流、理财教育等专题讲座,大学生参与率100%,让更多学生不再惧怕理财。

3、大学生个人理财的业务不断深入发展,每个学生经过我们系统的培训都可以实际操作理财,对理财的认识不再是表面的理论了解,能够合理理财、规划理财。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学校与当地的各大理财商家更加的急求加入我们的跟人理财服务团队中来,不断地壮大我们的服务队伍,提高理财服务水平,为大学生理财服务提供更进一步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课题来源:

论文课题来源自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个人理财中介服务创业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在全:《一生的理财计划》,南海出版社2008年版

[2] 何丽华:《理财新视角:个人理财规划》,《审计与理财》05年第2期

[3] 林宁:《浅谈个人理财规划》,《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版

[4] 郑建辉:《如何制定合适自己的理财规划》,《金融博览》2008年第二期

[5] 田文锦:《个人理财规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 曹素芳,彭兴富.加强大学生理财观教育,构建和谐校园[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3)

篇(2)

【关键词】通识教育;行政文秘;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实施途径

通识教育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一般而言,通识教育也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与专业化教育相比较,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其重在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即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了专业教育的功利性与实用性。

一、行政文秘专业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行政文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秘书职业是一种渗透于一切行业之中的职业,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各个战线的领导机关,农村、医院、学校都需要或多或少、或专职或兼职的秘书人员来支持和辅助领导及领导部门的工作。同时,由于秘书工作的综合性特点,它与行政管理、经济贸易、财务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性,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领导处理行政事务,辅助领导决策。综合概括为辅助决策、沟通协调、信息处理、督促检查、调查研究,以及办文、办事、办会等行政事务处理工作。可见,行政秘书是一个综合性、服务性、文化性很强的职业。行政秘书不仅要具备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最基本的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与培养对学生发展是不利的,通过通识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当前行政文秘专业教育现状迫切需要推行通识教育改革。专业化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它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工作岗位不断出现,“专业对口”已不再是唯一目标了。因此,某些专业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其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行政文秘就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从其传统专业建设而言,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如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仅仅围绕行政和秘书岗位核心工作,且过于偏重党政机关政务管理,政治性较强;专业课程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等等问题,结果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一直处于矛盾的状态――社会市场人才需求十分广泛,而专业人才又不能很好地符合市场需求。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往往比专业化更为有效。因此,在行政文秘专业推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行政文秘专业课程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途径

(一)行政文秘专业课程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原则。一是要遵循“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原则。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通常它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模块,要求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二是要遵循课程、环境和活动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原则。课程、环境和活动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关系,要使专业核心课程与通识类课程之间存在拓展、衔接、引申等关系,引导学生从自身知识体系以及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进行选择,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三是要遵循“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原则。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具备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四是要遵循既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原则。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乃至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因此,中国的通识教育既应突出中国特色,又应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整合国内外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二)行政文秘专业课程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途径。一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在行政文秘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改革方面,综合考虑当前乃至今后行政文秘人才特殊培养的需求,同时结合就业、升学、公务员考试等多种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上,以“理论够用,强化专业素养,突出专业技能”为主线,围绕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和法学、经济学、秘书学、文学六大学科模块分别开设相应课程。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围绕管理学学科可以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等课程;围绕行政学学科可以开设行政管理、企业公共行政学等;围绕政治和法学学科可以开设政治学、法理学、经济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围绕经济学学科可以开设宏观、微观经济学、会计基础等;围绕秘书学学科可以开设秘书理论与实务、档案学、写作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等;围绕文学学科可以开设现代汉语、中国文化、中外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等等,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行政管理和文秘岗位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又能够适应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应岗位的需求。学生未来无论是考研、读双学位、就业乃至职业提升和转换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在专业技能性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可适当开设技能性实践课,比如行政事务综合实训、文书写作与档案管理实训、电子政务实训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二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在行政文秘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方面,除了全校公共课例如思政、马列、中国近代史、外语、体育、计算机、军事理论与军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外,专业特色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尝试按照以下思路设置:首先,设置文化学科课程――例如中国文明文化史和西方文明文化史、中外历史经典研读、文学名作与写作训练等。旨在让学生对中西文明的发展历程有整体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法、以历史的眼光认识事物;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同时提高解读文本和写作能力。其次,设置社会科学课程――例如财务管理、投资理财等、营销学、管理心理学、危机管理等课程,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教学方法上,则借助于某个学科的某些片断,通过短暂的学术探索,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学习经过简化的、较为完整的学科概论或常识。第三,设置数学和逻辑学课程――通过基础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中的重大时间及数学家的创见和发明,了解数学的文化功能和思想价值,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学课程则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并能够识别和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提高思辨能力。第四,设置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课程,如音乐、戏曲表演、绘画赏析、影视欣赏、书法、社交礼仪、演讲口才、摄影摄像等。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想象力、表现力,提升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第五,设置拓展性训练课程――创新创业训练以及社会实践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各类讲座等,拓展学生的岗位适应范围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以上五个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旨在向学生展示人类的基础性学问与精神实践领域中的问题及其思考和探索之路,展示人类社会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演变和人类当代状况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拓宽其思想视野,提高其精神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天下关怀、文化自觉与学术探讨之精神。

总之,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推行行政文秘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可以弥补当前国内对该专业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足,有效推进行政文秘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在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职业气质,提高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自由发挥个人潜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注:本论文是我校“青年教师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4JXC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立宾.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鸡西大学学报,2012(06).

[2]张艳艳.高校文秘专业教育的课程定位策略.教育与职业,第20期.

篇(3)

关键词:美国公立大学;廉政建设;教育行政监督;权力制衡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2−0217−0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加大,高校在学科发展、招生录取、经费使用、机构设置、基本建设、物资采购、干部聘任等方面的自越来越大,但是,高校廉政建设却相对滞后,导致高校行政权力异化,甚至权力腐败和行政违法。据统计,最近五年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数占全国教育系统案件数的比例约为1/4。因此,加强和完善高校教育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已经成为建设一流大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监 督,是指有关机关对教育行政主体在教育行政过程中是否依法行政进行监督的活动。[1](105)在这方面,美国公立大学的许多作法可供我国借鉴。

一、董事会(Board of Trustees):美国公

立大学的教育行政权力监督机构

1. 董事会的权利和职责

美国是最早实行大学董事会管理制度的国家。不管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董事会都是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成为管理学校公共事务的基石。董事会、校长和评议会(教授会)在某种程度上起到相互制约与权力平衡的作用。如建于1855年的密歇根州立大学是美国最早根据赠地法建立的公立大学,它的第一届董事会成立于1861年,其董事会成员基本都是

本州居民。密歇根州民众依据宪法建立密歇根州立大学董事会,藉此以推动教学、科研、服务并促进大学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使命,宪法赋予董事会对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普遍监督权,包括对大学财政支出的控制以及政府监督权的实现。由于公立大学的主要经费来自州政府拨款即纳税人的钱,其使用情况自然要受到公众的监督。董事会在一定意义上行使着受纳税人委托监管高校财政开支并确保公立大学实现公众利益目标的职责。密歇根州立大学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任命及支持并制约校长、制定学校的战略规划、决议学校发展的方向与目标、维护和修订学校的章程、通过年度财政预算、评估教育项目、确保良好的管理、保护高校独立、广泛建立校外联系、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决定和裁决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学位授予等重大问题等等。任命、支持和制约校长(在必要的时候也包括解聘校长)是美国高校董事会的首要治理责任,其次是确保高校财政良好运转。公立大学董事会受州政府的影响较大,章程更多地是规定董事会的义务,并把州政府的意愿渗透其中。如密歇根州立大学董事会的使命是让学校提供农业、工业及其它课程的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为学生的生活和职业生涯追求做准备,为密歇根州、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美国高校董事会还起到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董事会在学校与政府、社会之间起缓冲作用,进而避免外界对学校的直接干预,保证校方能集中精力办学,有助于保障高校自治。

2. 董事会成员的任命与选拔

美国大学董事会充分体现了“外行管理内行”的特点,成员主要来自企业界、政府部门或所在社区,非学术人员和高等教育系统外部人士占到董事会成员的大多数,这是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的重要特征。美国各州立大学的董事基本上来自本州或本学区的公民,也有部分政府官员担任公立高校董事成员,但比例有限。这是由于美国公立大学章程的法律渊源一般为州宪法,并且州政府对于州立大学有一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因此州立大学董事会中的部分成员由州政府任命或者是通过州的人民选举产生。如密歇根州立大学章程规定其董事会成员由密歇根州人民选举产生,他们对本州人民负责,根据本州宪法自主管理学校。董事会有8名成员,任期8年,无偿服务。董事会成员如有空缺,由州长任命人员或由董事会在会议上提议任选以填补职位空缺。

3. 董事会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美国公立大学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美国高校董事会并不亲自涉及大学的细节管理,董事会将管理大学内部日常事务的权力委托给由它任命的校长, 董事会与大学校长分工明确,在工作中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制约。校长尽管是美国大学管理的最高行政官员,但其最基本责任就是建立与董事成员的最强有力的关系。董事会把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交给评议会,在校内形成决策权、行政权、学术权“三权分立”的状态。董事会下面常设若干负责具体事务的专门委员会。如密歇根州立大学董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社区和公民事务委员会、财务规划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投资咨询委员会、学生和校园生活委员会、政策委员会、大学合作委员会、员工薪酬委员会、发展和校友关系委员会、医学中心委员会等。[2](51)各常设委员会成员一般至少由5名指定董事组成,成员由董事会在年会上任命。由于公立高等学校属于公共事业,需要公众的支持。因此,董事会会议一般都对公众和媒体开放,绝大多数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会议也对公众和媒体开放。董事会会议每月开一次,并欢迎社会公众旁听会议。“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大学董事会的这种重要权力不是每位董事权力的总和,也不能分解到董事个人身上。董事会只有以集体的形式才能行使其最高权威。没有董事会授权,董事单独做出的决策对高校并没有约束力。”[3](69)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在董事会中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教师对学校管理权的争取,作为大学最高决策机构的董事会权力也开始有所削弱,董事会的职能也从对学校的宏观决策和发展规划的制定,逐步地向筹集办学资金争取社会资源方面倾斜。但是尽管如此,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仍然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对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实现高校自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评议会(Academic Senate):

美国公立大学“教授治校”的

学术权力组织形式

评议会(或称教授会,也称教授评议会)是美国大学提出和制定学术政策的重要机构,是高校学术管理的专门机构,也是教授团体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方式。1967年,AAUP(美国大学教师联合会)、ACE(美国教育委员会)和AGB(美国大学董事会联合会)联合发表了《大学和学院治理声明》(又被称为《联合声明》),[4]确立了美国大学“联合治理”的基本模式:即董事会是大学的最高权力机关,校长负责行政管理,是行政权力的代表;评议会负责管理学术事务,是学术权力的代表。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伯顿・克拉克曾强调:“现代大学的危机,在很多情况下是学术权力的衰微和错位所造成的”。[5](1)评议会制度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理念,也是美国高校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进步的基本要求。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布鲁贝克所说:“教授应该广泛地控制学术活动,因为他们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他们也就是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和课程以及如何讲授,他们最有资格决定谁有资格学习高深学问,谁已掌握了知识应获得学位,以及谁有资格成为教授。”[6](31)因此,美国90%的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设有评议会。在不少公立大学如密歇根州立大学则形成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均衡分配的二元权力结构。密歇根州立大学评议会传统上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专门政策中心和研究机构的资深人员以及负责学术管理的领导组成。评议会成员通常按学院或学科分配名额产生。美国大多数大学的评议会均设有下属机构即咨询委员会,包括学术委员会、招生和教育关系委员会、职称晋升与终身教授咨询委员会、科研政策委员会、教育政策委员会、学生事务协调委员会、教师福利委员会、研究生事务协调委员会、学术申诉听证委员会、项目评估委员会、研究不断执行委员会、大学财政预算委员会等。[7]一般来说学术委员会是评议会的执行部门。这些委员会主要是为校长和其他学校行政官员就各种类型的学术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评议会负责的学术事务主要包括制定全校的学术政策、学术标准、学科建设和发展、教学改革目标、学位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聘任考核和晋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设置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等。高校教师们通过评议会参与大学管理,使大学整体水平得以提升,从而帮助实现大学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是保障大学办学成功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美国大学评议会的权力来源是多样的,或来自州立法授权,或由董事会授权,或由大学行政机构授权。在不同的大学,评议会的权力存在着差异。有些学校它只起咨询作用,而在另外一些学校它则可以否决并用自己的政策代替行政部门的决定,校长的政策也必须得到它的批准,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凡全校的学术方针规划、教授的评鉴、聘任、升职、加薪等等,决定权全属评议会(即教授会),教授会拥有最大,分校校长只执行教授会决定的学术方针及校董会决定的非学术方面的行政事务。评议会起着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作用。美国大学“这种行政领导和教授共同治理学校的模式使得大学校长对学术事务不能专权,评议会的存在是对大学校长权力的一种制约。为了促进大学的发展,校长必须把教师带进决策过程中,并使预算信息和财政信息透明化”。[8](93)这种权力相互制约、尊重共享的治理结构和组织形式使得大学行政人员对学术事务不能专权,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单纯依靠行政权力、行政手段、行政方式所带来的办学弊端,保证了学术权力有效地参与到学术事务的决策中去,保证了学术标准得以贯彻,使学术事务能够少走弯路”,[5](80)最大限度地尊重学术自由的原则并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

三、问责制(Accountability):美国公立

大学的政府宏观调控及督学手段

高校问责制是美国政府部门监督公立大学管理并对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联邦政府的宏观引导和州政府的协调指导。联邦政府由国会通过立法方式,以经费资助、赠地和分发物资等形式,确定多个教育或研究资助项目等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施加影响;再次,联邦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调整税收等来影响高等教育。高校在掌握社会教育资源使用权的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发展高等教育、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受教育机会平等的责任。美国政府通过设立独立的教育行政监督机构,并赋予其独立的监督职权,以确立其监督的权威性,从而对教育行政实施有效监督。根据1978年通过的《监察长法案》,美国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监察处,下设有稽核部和调查部。监察处作为政府机关内部的防贪肃贪机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杜绝贪污、讹骗、浪费、,保证公共财政合理合法地使用,并促使提高行政效率。教育行政部门也根据《监察长法案》下设了总监察长直属办公室、分析和督察事务部、审计事务部以及调查事务部, 其工作职责与任务是:通过开展独立客观的工作,协助教育部长和国会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确保项目得到全面、有效落实,并预防和发现欺诈及滥用教育资金行为。[9](156)美国各州立大学从行政上主要归州政府管理,各州政府专门设有指导和监督高校办学的机构,政府一方面尊重公立大学的办学自,另一方面又要开展对高校行为涉及公共利益的重要问题进行监管。建立问责制的最终目的是从积极预防的角度实现权责的和谐统一,保证教育管理基本目标的实现。“从价值取向上看,美国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的问责制既关注社会公平又兼顾效率和效益原则。在社会公平方面,问责制主要关注有色人种、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是否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等问题;在效率、效益问题上,问责制通过学位获得率、升学率、毕业生就业安置率等硬性的投入及产出指标对高校管理进行考评。”[10](62)在问责制体制下,公立大学向社会公众展示办学并说明财政收支。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每年要向州政府提交年度教育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教育质量的自我评价、学费收取标准、奖学金的发放、招生人数和毕业率、在校生与毕业生追踪分析、毕业生就业率和继续升学率、教职员工考核指标情况、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等。

四、社会中介组织(Soci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美国公立大学的

公众参与教育监管的独特机构

公立高等教育具有典型的社会公益性特征。美国公立大学的“办学经费大部分是通过政府由纳税人的教育税提供,因此高等学校的学术标准、教师工资、基本建设和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经费分配等经常会受到社会公众的问责和监督”。[11](599)注重社会对教育行政的监督功效是美国构建和强化教育行政监督体制的重要手段与路径。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和允许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和机构参与高等教育的管理、监督和调节。这些社会中介组织按职能和类型来分,可分为教育研究咨询型、决策问责监督型、专业鉴定认证型、发展评价评估型、社会投资捐赠型等等。这些社会中介组织包括美国研究型大学协会、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社区学院协会、大学教授协会、高等院校认证协会、高等教育问责委员会、州际教育咨询委员会、州教育委员会、校友会等等,都是社会参与监督、从外部管理高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机构。这些中介组织具有专业性、公正性、权威性、非政府性、独立性、中介性、服务性、非营利性等特点,成员通常由高校的行政领导、教育专家、企业界和政界知名人士等组成,对推动公众参与、监督、协调、管理公立高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缓冲器”的作用既避免了政府对高校事务的直接干预,强化了高等教育学术自治的传统;又克服了教育信息获取不对称现象,从而缓解了公众与高校之间的矛盾,并且为政府的正确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沟通,形成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社会力量监督体制;“确立高等院校基本入学资格,促成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规范高等院校及其专业设置基准,维护高等教育质量,整合高等教育系统;维护教师的权益,促进教师专业化;开展调查研究,为教育决策和改革提供咨询和建议等”。[12](52)完整严密且富有层次的社会参与组织承担着对美国高等教育实行外部监管的社会职责,它们对制衡政府和学校行政权力,在监督高校办学质量、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准确的教育信息、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使教育行政监督落到实处。克服了信息不对称,使政府、教师、院校,甚至学生及家长都可以从不同类型的教育中介组织获得需求的信息。

五、财务报告公开制度(Financial

Report System):美国公立大学

的经费收支透明体制

财务报告一般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它是大学整个财务预算工作的阶段总结或年度总结,也是反映学校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13](58)公立大学向社会公开其财务报告在美国是例行做法,是大学“取信于民”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校依法理财和规范管理的有效路径。例如,密歇根州州立大学的教师、学生和其他社会组织与个人,都可以在该校财务部门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学校的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报表需要公开的资料具体包括:净资产和资本性资产报表、学校运营收入和支出报表、收益盈余报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所得税分析、净资产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等等。“美国大学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需要经过政府的独立审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并且独立审计报告随同财务报告一起对外公开披露。”[13](60)财务审计也有严格的规定。如给密歇根州立大学提供财务审计的审计师事务所必须通过董事会财务委员会监督下的招标形式确定。同一家审计师事务所不得连续六年参与财务审计工作。美国大学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实质上体现着对高校理财活动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推进了财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它的基础就是要依法理财,规范管理,经得起公共问责。完善而公开透明的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可以促进高校加强基本建设、对外投资、物资设备采购等方面的科学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大学内部腐败现象的发生,减少浪费与损失,控制人员经费、行政费用支出,优化支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益,真正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到学校建设和发展最需要的地方”。[13](61)美国公立大学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值得我国高校效仿和借鉴。对于中国高校来说,财务问题一直是高校主动公开信息领域中的敏感问题。根据《法制日报》报道:2011年12月1日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中心的《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显示,教育部“211工程”中的112所大学,没有一所向社会主动公开学校经费来源和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也没有一家高校公布其财务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112所高校中有108家透明度测评为零,即没有公开学校财政性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而得分的那4家高校,也仅仅是公布了自己学校财政资金的相关管理制度,并没有交代如何具体使用。可见,中国高校在财务报告公开和信息透明方面与美国高校仍有很大差距。

六、风险预警制度(Risk Warning

System):美国公立大学的债务

风险管理模式

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都需要足够的办学资金与经费,学校的经济实力既决定着高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手段,又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前途和命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与办学条件的改善对资金的需求急剧扩大,国内外高校在建设及办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如何来评估高校的风险,这是进行风险应对和预警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内部审计进行风险管理审计的核心职能之一。因此,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务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美国公立大学的一半以上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性拨款,包括政府直接拨款和研究项目资助。美国获得科研经费最多的前10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其科研经费收入的70%以上来自联邦和州政府的投入。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削减高校资助、学生及家庭付不起学费、贷款利息增加、银行冻结基金、社会捐赠减少――美国高校因金融危机面临空前经费难题。因此,负债融资已成为美国高校筹集办学资金的重要渠道。其实,贷款债务和债券债务自上世纪以来都是美国高校主要的两个债务来源。贷款债务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当时美国高校的债务主要来自于联邦政府提供的贷款。到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一时期美国高校主要向商业银行贷款。90年代以后,除了向银行贷款外,美国政府鼓励各大高校通过发行普通债券和免税债券进行融资。随着高校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的扩大,目前债券债务已经成为公立高校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美国,无论是高校的贷款债务还是债券债务,均有相应的较为成熟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14](82) 1965年11月通过颁布了美国《高等教育法》,其立法宗旨在于“为了强化美国学院和大学的办学条件,并对大学贫困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该法在许多方面对美国高校的教育设施都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财政资助,包括对高校图书馆建设以及财政资源来源渠道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有相当详细而明确的资助条例。该法令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非理性扩张和盲目借贷起到了有效限制和防范的作用,也成为美国高校贷款监管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并将高校贷款切实纳入到了法制化和制度化轨道。除了通过政府层面和市场手段从外部对高校发行的债券债务问题及贷款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与控制外,美国各高校非常重视自身的信用建设,也非常注意在内部加强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专门设立了关于学校信贷价值的评价指标项目,此项评价指标项目有助于学校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债务风险自我控制,及时财务风险预警报告,并定期主动向专业的、权威的、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信用等级评价机构申请信用评级和认定,以便为学校财务预算和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建议和政策依据。此外,学校还注重对财务管理人员自律品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实施财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管理,实现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的教育自觉和制度他律相结合。

七、行政伦理教育 (Administrative

Ethics):美国公立大学廉政及

道德规范建设的有效路径

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针对行政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它是指行政人员或行政组织在行使公共权力、管

理社会公共事务时应遵循的具体行为准则。制度伦理可以凭借其有效的力量制约着行败,高校行政伦理建设是抑制行败的有效途径。美国高校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学术科研道德规范;二是财务道德规范。学术道德管理由大学董事会负责。美国高校基本上都设有行政道德办公室,这是由校长任命并直接对校长和董事会负责的专门防治利益冲突和规范财务道德的监督部门,其职责是:制定政策和制度;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协调学校各部门廉政工作;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监督关键部门和重要环节的运作;审查和公布个人财产申报。高校员工的劳动所得、利息等各种收入由财产申报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任何公民都可申请查阅。防止腐败并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道德自律,更重要的还要有完备的法律和规章。《政府道德法》《政府道德改革法》《信息披露法》《阳光下的政府法》和《政府工作人员道德行为准则》等一些针对政府公务员的道德规范法律制约对美国公立大学的高层行政管理人员同样具有法律效力。这些法律覆盖了防止政府雇员利益冲突的主要方面,如、物资采购、资金管理、隐私保护、基建招标、兼职取酬、亲友回避、收受礼品以及公车使用等等。有些大学,如密歇根州州立大学道德标准办公室还颁布了大学雇员行为规范,如《密歇根州州立大学职员道德守则》《教授科研和校外兼职的守则》等。此外,大学教职员工在校外兼职要遵守事先批准制度和年度报告制度。如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手册》(《Faculty Handbook》)的规定,任何教职员工如果要从事有报酬的校外兼职工作都必须填写“员工校外兼职申请表”(the Outside Work for Pay Authorization form)向所在学院或部门递交申请,申请如被拒绝,教师则不得从事有报酬的校外兼职工作,当然学校方面要给出拒绝的理由。如果校外兼职工作申请被批准,兼职员工必须遵守以下规定:兼职时间不能超过每月平均4天;兼职工作将有助于强化教师的专业水平;兼职工作将不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一些非教学的事务;兼职工作将不会影响学校的利益或违反大学的政策和法规。[15]此外,《教师手册》中对于教师应该履行的学术伦理也有明确的界定和规定,当然也规定了一旦违犯这些学术伦理规范将会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条款。教师如果在科研项目、论文写作等学术活动中出现违犯学术伦理的行为,不仅会遭到法律的制裁(如版权问题、剽窃问题等),而且也会丧失其在高校的工作岗位。这是美国高校对学术腐败行为的有力惩处。

参考文献:

[1] 李帅军, 魏建新. 教育行政法治化初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2): 105.

[2] 蒋桂仙. 美国大学董事会的运作及特点――以芝加哥大学为例[J]. 董事会, 2007(8): 51.

[3] 刘宝存. 美国公立高等学校董事会制度评析[J]. 高教探索, 2002(1): 69.

[4]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Statement on Govern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B/OL]. (1968) 省略/govern.htm, 2004−04−22.

[5] 黄镇.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会研究(河南大学2007年)[EB/OL] .中国知网.省略ki.省略/Article/CDMD-10475-2007 144731.htm. 第1页, 第80页

[6] 约翰・S・布鲁贝克著[美]. 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7] Faculty senate, [EB/OL]. umkc.edu/facultysenate/ committees/index.shtml, 2009−08−12.

[8] 李巧针. 美国大学董事会、校长、评议会权力关系解析及启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11): 93.

[9] 邱镔.中外教育行政监督比较研究[J]. 今日科苑, 2009(7): 156.

[10] 樊钉, 吕小明. 高校问责制: 美国公立大学权责关系的分析与借鉴[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3): 62.

[11] 朱玉山. 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参与及借鉴[J]. 医学教育探索, 2006(7): 599.

[12] 刘承波. 美国高教治理中的规划协调与社会参与机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10): 52.

[13] 郦解放, 饶宝红. 美国大学的财务报告公开制度与启示――以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 2009(1): 58−61.

篇(4)

一、当前青年的就业现状及问题。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有一个“滞后期”,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外向型企业向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由农民工向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蔓延,劳动供给数量与劳动需求数量上严重不平衡将进一步扩大。很多单位都不招人、少招人,就五百强企业高校招聘会而言,岗位减少40%,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出来。青年人失业(包括待业)占失业总数相当大比率,是我国历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传统的就业制度被打破之后,这一问题显得尤为严峻,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基本呈上升趋势。

1978年失业青年人数为249.1万人,占城镇失业人数的47.0%,1988年245.3万人,占城镇失业人数的82.8%,与10年前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1997年失业青年人占城镇失业人数的68.9%,与10年前相比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1978年的水平。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开始逐步进入劳动年龄,中国劳动力资源呈持续上升趋势。“十五”期间增加5697.23万人,即每年平均增长千余万人,2006年为1603万人。城镇每年新增的1000万左右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青年。农村有1.5亿~2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多数也是青年。教育论文"target="_blank">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连续上升,而我国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74%。[1]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派生出新的问题。现在,全球经济虽然出现了逐渐复苏的迹象,但是全面复苏仍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国内经济资源在人为因素影响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低迷。这种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状况,就是低端岗位需求旺盛。我国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需要的只是生产工人和技术工人,所以金融危机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而且还要持续几年。

在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连续上升,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他们与2009年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起竞争工作,加在一起有860万人。根据以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估计有约36%的人能找到工作,还有约500万人面临就业的困难。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外市场业务的缩减,二是国内市场需求的低迷。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求数量矛盾突出。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被迫选择考研,国家也在扩大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以延缓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派生出新的问题: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已经形成。这是由于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转变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将大学毕业生推向了市场,作为一种资源,大学毕业生也要受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影响,同样要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来判断,和供求关系紧密相连。就业状况的变化对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对大学生及家庭的一种考验。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流入就业困难群体。这一群体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容易冲动,有可能成为社会冲突的制造者。二是加大受教育不平等。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对于贫困家庭绝对是高投资,如果投资没有产生回报,势必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投入,由就业问题引发公众教育投资的进一步拉大,会加大受教育的不平等,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2.青年农民工基数大,就业的稳定性不强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监测调查报告指出,2009年内我国外出从业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为14533万人,在本乡镇以内从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为8445万人。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间,从农村劳动力供给看,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有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农民将减少至7亿人左右,这就意味着至少有近2亿农民要转移到城镇;另外,目前中国人均0.3亩以下包括完全失地的农民已接近5000万人,而且每年以百万级的数量在增加,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压力。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向城镇转移的规模会不断增加,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多为青年人。

由于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是不会长期滞留于城市中,并且农民工对条件较差的工作大多也可以接受,所以,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青年农民工的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质量不好,就业的稳定性不高,作为城市的一个边缘群体,他们属地位较低的收入阶层。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承担着城市中的很大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然而,现实表明,由于种种因素,他们始终被排斥在城市社会的边缘,无法平等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无法顺利融入城市社会,成为真正的“城市人”。这不仅不利于城市社会的发展,而且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农民工群体的人口特征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农民工群体内部代际分化已经形成,主要表现为青年农民工群体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他们占整个农村流动劳动力中的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中的高素质人员,更是未来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后备劳动力资源。

监测显示[2],农民工外出务工目的地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在中西部地区的比重提高。经调查,进城务工青年年龄大多在18—28岁之间,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多。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多挣点钱,增加家庭收入。据上海市金山区团委对来沪青年农民工的调查,[3]青年农民工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青年农民工求职渠道基本依靠熟人介绍。

74%的青年农民工是通过亲戚朋友和老乡的介绍找到“目前这份工作”的,并且学历越低越是依靠这种关系(P=0),初中以下学历占80.6%,没有文化的农民工更是占到100%。通过分析发现,这一现象同来沪时间的长短没有关系,而同跳槽的次数、所从事的行业和工种有直接有关(P=0.008、P=0.000、P=0.000)。也就是说,跳槽的次数越多越是依靠熟人,反之,也是因为熟人之间的强关系,促使跳槽增多,工作环境和待遇逐步改善。

二是青年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本次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及以下占少数,工作8小时以上的占绝大多数。

延长工作时间在农民工这里是较普遍的,每月的工作日在20以下的仅占13%。

三是青年农民工最大的烦恼来自于经济收入少。数据显示,农民工的收入大多在1000—2000元之间(77.8%),没有文化的农民工更是100%在2000元以下,1000元以下的占6.4%,虽然长三角地区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可是目前来说全覆盖还需要一个过程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四是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度还有待提高。

关于“如果让您对目前的身份做一下定位,以下那种说法最符合您”的问题,选择“半个上海人”的比例为16.2%,选择“新上海人”的比例高达21.8%,选择“外地人”的比例为51.9%。关于“您离开家乡外出工作多久了”的问题,选择“四年以上”的比例高达41.6%,选择“三年左右”的比例为14.9%,选择“两年左右”的比例为18.6%,选择“一年左右”的比例为16.5%,选择“半年左右”的比例为8.4%。根据人口学关于居住在一个城市的时间达到半年以上的为常住人口,可以认为务工青年倾向于长期在上海生存的意愿和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3.青年白领的职业压力大,对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青年白领(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为工作3—5年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的困惑与压力众所周知,作为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在经历选择与被选择的矛盾冲突后,无论满意与否,最终都要选定某一职业,迈向社会,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大学毕业生由“自由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事业成败和价值定位。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在职场能拚得一席之地已属不易,面对金融危机加剧下格外严峻的就业行情,早两年已就业的大学生更感庆幸。但是,生存压力普遍较大,不同群体存在较大差距,渴望破解发展瓶颈愿望强烈。作为高知识群体,当前白领青年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上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求职群体的压力。我国目前估计有约5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困难。以上海为例,2009年上海高校共有毕业生15.8万人,而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需要数目的同期降幅超过20%,其中以金融、航运、国内贸易和部分制造业的降幅尤为明显,部分上海金融财经类、外语外贸类毕业生的需要数目同期降幅甚至超过了30%。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待就业人员,对已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一些人有被后来者取代的危险,所以,不管目前工作如何,必须加倍珍惜,不能失去,而有跳槽打算的人就更会慎重,大多持保守态度。

二是用人单位工资持续走低的压力。在高校扩招后,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大学生就业供给大于需求。在供需定律的推动下,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工资价格降低。上海团市委于2010年1月对毕业3-5年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月工资在1000—2000元的占13.2%,2000—3000元的占21.1%。目前,毕业生工资中位数为2492元/月。据媒体测算,一个无房上海大学生要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每月开销大概需要2000元左右。而在上海安家置业简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可想而知,在中国一线城市,一个刚毕业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可谓捉襟见肘。

三是就业稳定性下降的压力。大学生就业稳定性主要源于高等院校的培养机制,学校没有遵照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大学生,致使学校教授的专业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尤其是2003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另一方面,当前“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导向,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首份工作选择上的轻率和盲目,降低了大学毕业生对专业对口的关注和重视。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就业中的专业不对口问题,从而影响就业的稳定性。

二、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建议。

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而在现有经济结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计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有1100万人,供大于求缺口在1300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变数,也将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青年就业应得到格外的重视。政府部门首先要采取措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青年成长。

1.加大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大学生就业难,技校生职场走俏,九成未毕业就被预订一空。但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就不止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一些重要产业目前仍停留在资本与劳动双密集阶段,接纳的劳动力是大批蓝领工人,对大学生需求有限。白领岗位需求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像金融、法律、理财、高级家政、高科技还有中高档的服务岗位需求不够,第三产业只占到全部GDP的36%-38%,而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达到60%,甚至70%。从长远来说,只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能解决更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当我们的产业不再高度依赖于外向型,形成自己完整的产业链,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或许能缓解很多。

2.相应提高青年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作稳定度。

外来人口的就业情况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地位。城市居民的工资与福利一直由政府有关部门做出规定,由用工单位强制执行。而外来人口则没有这样的规定,他们的工资完全由企业主说了算。由于中国现存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企业主的短期行为,很多外来务工青年只能接受低薪。同时他们也没有城市工人合法的劳动权益,超时间工作、超强度劳动是城市农民工的普遍际遇。

青年农民工对于增加收入的期望很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增加农民工工资的迫切性。数据表明:收入不能完全维持生活的青年农民工比例较高,[4]因此,有必要适当地提高工资水平。具体的工资提高过程可以依照两个指标进行,一是农村以及小城镇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二是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客观上也要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有所增加。

发展和完善政府部门等正规就业渠道,规范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渠道,是促进青年农民工工作稳定的重要手段。对上海郊区的调查表明,青年农民工进城务工多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偶然找到”、第三才是“职业介绍所”,要依靠法律规范非正规就业渠道,发展正规的农民工就业渠道。要建立全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网,尽快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措施,使他们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享受到公民待遇。其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在各地设立就业咨询中心,凡有用工必须提前公告,招工信息要透明,并开通全国联网,以帮助农民工有序流动,减少不必要的“盲流”。其二必须保证每一个公民有个人的社会保障账户,并实行全国通联制度,便于农民工的职业变动。总之,政府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就业市场,而不能把问题都推给市场。

3.建立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制度。

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缺乏足够认识,容易“眼高手低”。在职业搜寻的过程中,当意识到工作机会正在一个一个流失而竞争人数却在不断增加的时候,又丧失了冷静和理性,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卖出”,这就天然地为用人单位降低薪水创造了条件。然而,政策空白也是大学毕业生起薪降低的原因之一。现在不少城市针对农民工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对大学毕业生却没有相关规定,尽管上海制定了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指导价,但并未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因此,建议制定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制度,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事业发展的基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融入度。有人认为工资由市场决定,只要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就无可厚非,但为了约束企业的恶意行为,政府应有所作为。

4.鼓励灵活就业和异地就业。

近年来,国内的就业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灵活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派遣就业、远程就业、自营就业、临时就业等多种形式。这些相对灵活的就业形式主要吸纳的是青年群体。灵活就业方式在欧美得到承认和保护,并享受到多重优惠。而国内,目前的优惠政策偏重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对于诸如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其他新增劳动力、灵活就业从业者的问题考虑较少。

应对吸纳失业人员或实现新增就业岗位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青年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政府给予一定的暂时性补贴,以缓解青年就业问题。比如,上海的父母很不希望孩子出去,但是,如果政府能给他们一个保障,就是如果出去,户籍还可以保留,可以来去自由,这样他们就可以放心地出去工作。对于到中小城市、甚至到乡镇、农村,到基层去锻炼的大学生,几年后再回到上海再就业时有关部门可以提供优惠政策,以促进就业。